-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和美学教育
语文论文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和美学教育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文学作品来进行,要依赖扎实的文学教育来进行。因为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它往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所以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学和美学素养就必须进行文学和美学的教育。根据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悟,认为中学阶段实施文学和美学教育的策略大概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体味文学语言的美感 中学生对语言的感觉是相当重要的,而语言要通过阅读去感受。语感来自反复吟诵。因此,巧妙地组织开展课堂阅读,使学生尽情、尽兴地发挥个性,从而培养其对语言的感觉十分重要。 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的朗读方法有很多,首先有教师范读。范读可以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范读是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作为范读的主体,教师应当尽量把自己设想为文章的作者,全身心地进入角色,把音节和韵律咬准,让同学们体会到节奏感,通过美读吟诵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乐趣;其次是指导朗读。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雨巷》时,可以首先启发学生注意感受诗舒缓、悠扬的整体节奏感,因为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同时体会复沓句式的巧妙及其朗读要点,比如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既巧妙地拉长诗歌,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又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朗读时必须讲究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在一番悉心分析和指点后,再让他们在轻声朗诵中逐步感悟;最后是学生比读。文学作品的朗读训练可以让学生体味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从而提高修养、培养气质,养成高雅的艺术趣味,同时在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领悟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的过程中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适当开展学生同题朗读比赛,同时允许学生运用一些辅助工具增强朗读效果,如配上与文章或诗歌背景相符的音乐进行朗读,以此反映学生的情感变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作者介绍要有新意 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把作者介绍像公式一样介绍给学生。而实际上每一位作者都是立体化的人物,每一位作家都是有着丰富个性的人,尤其是有着丰富情感和生活经历的人。我们为什么不能还原一下他们的本真面,这样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血肉丰满而又充满人性的作家,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那么当学生与作家的人生命运发生共鸣的时候,也是学生主动探寻文学的时候,既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对作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体味文章的意境美 一般而言意境包含意义和境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与评价能力,能够鉴赏其意境美。这就要求教师能理解文章的全部概念和内容,对审美对象真、善、美予以甄别,帮助学生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激励、净化、升华人的精神。也就是在分析欣赏中,让学生感受到美的言行和情操,产生一种兴奋、愉悦和满足,进而激发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培养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教师在解读文学形象上陷入了概念性僵化的境地。文学形象的解读必须经过学生的“内化”,而不能作为一种外在的、附加的东西硬塞给学生。我们应看到曹操虽然奸诈但不乏开国创业的豪情;诸葛亮虽然神勇但也有他的鞭长莫及之处;刘备虽然本身缺乏文治武功、但其深知用人之道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我们能看到梁山好汉拥兵起义的勇气,但也应清醒看到他们缺乏坚定革命信念的弱点,也应看到他们盲目愚忠愚孝的悲哀。通过对文章的意境美和形象解读的全面化有利于我们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突出语文的文学化和美学化,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到快乐。 指导练笔创造美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实施学生对文章的朗读、对作者的生平以及文章的内容、人物的形象都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些都是认识文学认识美学的过程。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创造美的能力是在实践中锤炼而成的。叶圣陶认为,写作是一种技能,只有在“反复历练”中方能形成。在语文教学中应进一步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审美化和文学化的语文教学是艺术,这艺术不是小摆设,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教师教学激情和热情的再现,是教师执著追求的心血结晶。只有充满文学性和美学意义的语文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语文课,合格的语文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