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心理需要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心理需要

数学论文之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心理需要 ‎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源泉,而这一源泉又产生于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它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潜在动力。因此,教师在注重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重视学生“求新”的心理需要四十分钟课堂教学,分分秒秒都是十分宝贵的。特别是上课铃响,学生在做好学具准备的同时,也做好了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这时学生“求新”的心理需要是十分强烈的,老师若处理失当,往往会挫伤学生的求知欲。传统的“五环节”课堂模式,长时间的检查复习,常常会使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需要逐渐丧失,而且由于在“订正”中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评甚至斥责,良好的学习情绪可能受到损害而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成为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极大障碍。怎样才能保护学生“求新”的心理需要呢?我在实践中根据不同的内容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教学程序,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尽快把学生引入探求新知识的境界;或通过教具演示,激发学生求知欲,或者在讲授的过程中设障置疑,让学生感到困惑。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事先准备了一杯水,上课后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这杯水的重量呢?”学生回答用秤称。“‎ 用称可以知道物体的重量,这是我们已掌握的方法,但如果没有秤怎么办?”片刻,没有一个同学发言,正当他们感到新奇时,我顺势指出:“只要我们能求出这个圆柱体的体积,这桶水的重量就能求出来了,这节课就学习这个内容”寥寥数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新”的心理需求,为新课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重视学生“求是”的心理需要学生在完成练习或作业后 ,他们很想急忙知道自己对知识掌握得正确与否 ,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如果批改后的作业第二天才发给学生,学生“求是”的心理需求就不能得到及时满足。同时错误的信息较长时间不能通过反馈得以矫正,会给纠正错误带来一定的困难。长期下去,还会使学生形成只关心作业分数,不注意纠正错误的不良学习习惯。我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及时反馈原理,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从学生课堂练习或作业中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解答,组织学生评讲,使学生当堂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满足了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求是”心理需求,优生能为自己独特的、创造性的解题思路得到老师和同学们肯定而感到自豪;大多数学生能及时地发现自己在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中的不足,并得到更正而感到高兴;对少数当堂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我就重点辅导,面批面改,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也能体验成功,增强学习自信心。三、重视学生“求先”的心理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分课型和内容,一概由老师先讲,讲后再练。为了更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我适当采用了“先练后讲”‎ 法,既先让学生看书自学、动口说理、动手试做,然后根据不同的学情,适当点拨。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问题例1时,我考虑这节课虽是新课,可是与此课关联的很多知识都是学生已学的旧知。一上课我就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研究一个新问题,老师不多讲,看谁能设法算出来。出示例题后不到十分钟,大部分同学都算出来了,有的用归一方法,有的用分数乘法的知识,还有少数同学用了新课“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接着师生共同讨论和研究这几种做法,从对比中引出比例分配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答,当堂完成重点练习。这节课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轻松,满足了学生“求先”的尝试愿望和学习潜力,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 ,必须重视满足学生的“求新”、“求是”、“求先”的心理需要,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促进思维敏捷,以达到有效的教育教学效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