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理头绪 抓机会 找准点 重表率——浅谈如何让科学课中科学教育与德育双丰收
小学科学论文之理头绪 抓机会 找准点 重表率——浅谈如何让科学课中科学教育与德育双丰收 小学科学论文之理头绪 抓机会 找准点 重表率——浅谈如何让科学课中科学教育与德育双丰收 小学科学论文之理头绪 抓机会 找准点 重表率——浅谈如何让科学课中科学教育与德育双丰收 小学科学论文之理头绪 抓机会 找准点 重表率——浅谈如何让科学课中科学教育与德育双丰收 小学科学论文之理头绪 抓机会 找准点 重表率——浅谈如何让科学课中科学教育与德育双丰收 小学科学论文之理头绪 抓机会 找准点 重表率——浅谈如何让科学课中科学教育与德育双丰收 小学科学论文之理头绪 抓机会 找准点 重表率——浅谈如何让科学课中科学教育与德育双丰收 理头绪 抓机会 找准点 重表率——浅谈如何让科学课中科学教育与德育双丰收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小学: 傅国文 邮 编:324022 [摘要] 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在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因素是十分丰富的。因此通过科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也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自古来在教学中都遵循着“文道结合”的原则,小学科学课也不例外。科学课程标准中确定的科学课三维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非常明确的提出了要在科学课中渗透思想教育。不过小学科学课不象思品课一样,提出明确的道德目标,它的道德思想蕴藏在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整个教程中。因此科学课中具体如何渗透实施思想教育,怎样挖掘出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内涵,使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思想道德双丰收是非常关键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觉得科学教师要有高度的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感,在科学教学中理清德育思路、抓住德育点、找准机会,通过环境的创设、自我表率及强化训练的方法,老师有的放矢,学生无心插柳,水到渠成,顺乎自然地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思想教育,树立良好的品行,使科学教学与德育双赢。[关健词]科学课 思想教育 {正文}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提醒大家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的意义:他认为,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如果不好好利用它来进行道德教育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我想科学课就是这样一个巨人,因此通过科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也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自古来在教学中都遵循着“文道结合”的原则,小学科学课也不例外。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在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因素是十分丰富的。科学课程标准中确定的科学课三维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非常明确的提出了要在科学课中渗透思想教育。不过小学科学课不象思品课一样,提出明确的道德目标,它的道德思想蕴藏在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整个教程中。因此科学课中具体如何渗透实施思想教育,怎样挖掘出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内涵,使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思想道德双丰收是非常关键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觉得加强科学课中的思想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理清头绪,明确德育任务在科学《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包括思想品德素质要求在内的总体目标:如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态度及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等;在《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相关思想品德的要求如:“珍爱生命”、“乐于合作”、“不迷信权威”等。可以说在科学课中有大量的德育内容,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开展科学活动的时系统地研究并准确把握,以便在进行德育渗透时有纵横联系又有层次差别。比如科学课中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之一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可以从对待自然、对待科学技术、以及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体现出来。这一内容科学课中主要是通过对“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的认识来培养学生的科学自然观的,各个部分的内容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形成有层次的框架体系。就以“物质世界内容”来说吧,在这一内容中要让学生充分感悟到一个无生命的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同样五光十色,精彩纷呈,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令人惊奇、迷惘、感叹的过程,也将带领学生走进一块神奇的土地,开始探索其中的奥秘。在这一目标体系中学生经过探索、实验、分析、独立思考等学习方法,在学习和交流中学生感悟到严谨、合作、超越等道德品质。当然我们还要认识到科学的自然观的教育是贯穿在全部教育内容里的。科学自然观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任务,小学的科学自然观教育,只是使学生通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认识,达到有所感受,有所体验,逐步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为科学自然观的形成建立初步的基础。再如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科学道德品质之二的科学精神的教育:小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在科学学习、科学研究以及与科学有关的实践活动中锻炼和培养形成的。它包括: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等,这些精神可渗透于小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实验学习之中。科学教育要进行大量的课堂实验,课外考察等,这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愿望、发展他们的社会兴趣,增加他们的情感经验,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对培养学生尊重实验数据、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有十分明显的教育作用。还有科学课思想品德内容之三的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思想的渗透中,课程总目标明确提出要“保持和发展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形成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能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科学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蕴含着这些思想教育因素,我们要善于挖掘这些潜在因素。如科学课生命世界、物质世界等内容利用学生了解植物、动物、矿物知识的机会,让大家体会大自然的美、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有了一定感受,在现行科学教材中有大半的内容与环境保护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科学教师就要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了解污染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如何保护环境,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养成保护环境的道德责任感。在地球与宇宙中介绍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现代的探月工程等,让学生们通过学习,深深为祖国古代杰出的成就和如今的科技进步而自豪。这是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很有好处的。二、抓住机会,及时渗透德育。在科学课中思想品德的教育已渗透在各个阶段、各个课时的目标之中,比方说,要求学生“乐于控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对自然、对科学探究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让学生有一种“我要学科学”的良好品质。因此我们在科学课中进行思想教育就必须找准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点。科学课的内容,有的涉及到某个科学观点;有的联系到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有的介绍科技发展的新成就;有的了解自然界生命的奥秘;还有的是介绍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这样就给我们提供了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丰富材料。如果我们了解的知识本身能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那么这种材料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机”材料。比如在六年级下册中有一个知识点找食物中的淀粉,要求学生准备各种水果、菜、粮食,但有很多同学都是住校的根本没办法准备,这时每个学习小组的通校同学都主动帮忙,到了上课的时候每个小组都充足的材料。我就抓住时机表扬他们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表扬他们对同学的关心,让大家都感受到一次除了科学之外“爱”的教育。特别是新教材实施后,在科学课中,有很多内容(六年级中“一天中的垃圾”渗透了环保教育;“宇宙”让学生产生一种向往、追求的情感;),很多的课堂的“意外”(有一次观察小蜗牛时,学生把小蜗牛放到发热的投影仪上,最后小蜗牛热死了,可没有一个同学感到伤心,这时我就对全体同学进行了一交生命教育,让学生知识小蜗牛也是一条生命,要爱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也都能成为教师教育的绝好时机和材料。可见要加强科学课的德育,只要找到教学与教育的结合点,就能做到渗透自然,有机进行。三、找准着眼点,确定德育目标科学课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能够启发学生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课内课外有丰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学生也喜欢上科学课。这些都是科学课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优越条件。但是科学课的德育,并不是因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因为在科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已经渗透在整个教材中,它不是纯粹的思想品德课,其里面的思想品德内涵要去发掘,因而在科学课中要注意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同时注意提升德育艺术技巧。它要求科学教师深入理解教材中潜藏的教育内容,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同时对教学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要对德育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并且在教学中自觉地作出努力,全面体现科学学科的教育性。在教学中,做到渗透自然,恰到好处,不要把科学课上成思想课,要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如何让学生在“说着有意,听着无意”中感受德育呢?这就需要科学教师去精心的准备,在课前的备课设计中就先确定好德育目标,及找准每课中德育目标的着眼点,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时,要瞄准这个着眼点,做到有的放矢。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避免说教式的方法。 当然除了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外,还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聆听来认识客观世界,看到各种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从而有效地进行爱科学、自然观、严谨的态度等思想品质的教育。即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教育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但滴水成河,积沙成塔,一个标点、一句话、一道习题、一个实验,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四、创设条件,建设浓厚德育氛围。道德教育应该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道德的知识并不是或主要不是关于道德的知识,而是建立在广泛认识世界、认识人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道德情感的产生,要以道德认识作为依据,而道德认识又必须通过感知活动来进行。在科学课中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还要重视环境暗示,给学生创造“自觉”接受的条件。比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客观环境:现在随着学校对科学科目的重视,科学课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专用教室,科学教室(或实验室),专用科学教室不仅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而且也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创造了一个客观环境。因此,在对科学教室的布置上要关注的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注意设置道德情境,渲染气氛。如在黑板上方布置上“尊重科学、追求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的大字,在中间镶嵌上国旗,让学生在学习中无意识的感受尊重科学、热爱祖国的思想;在教室两侧贴上科学家的画像,布置科学器材等,让学生心中的爱国、感受他人的良好情感得以激发。在具体的教学中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主观环境:一个和谐的学习集体,一个分工明确、配合的合作小组等对于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起到重要作用,也更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养成。在教材、教具、教学辅助手段和校外资源的配置方面也都要坚持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培养的原则,坚持节俭、长效。五、注重表率,用良好的品质感染学生。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科学课中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由教师主持及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的教学过程。教学始终是师生交往频率最高的时空段,科学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的情感会直接感染学生,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现了高尚的情操,那自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本身是否尊奉并践履着诸如平等、尊重、公正等价值观,教师本人对做人、做事推崇什么样的道德观都显在或隐性地向学生传递着。犹其对于小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言谈行为中表露出的德性品质对学生影响是深远的。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表率,思想上要敬业乐业,作风言行一致,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你要求学生做到的,你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善、向善。另外,注意和学生建立平等的、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我认为宽容与爱应该是教师的从教之德,不管是好的学生还是差的学生,教师都应善待他们,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他们,并且以博大的胸怀、良好的教养、广博的知识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在科学课堂上,作为科学教师,对待科学,都应该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六、强化训练,转化道德行为。训练是引导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必要途径。在科学课中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还应从学生好奇、乐学、爱表扬的特点提出简单的具体要求,从小事着手,进行多层次的训练,诱导他们将道德认识付诸实践,使言行合一。在科学课中特别是科学实验课中要强化规则训练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科学课中要注意学生常规训练,如课前的准备、课堂中的发言、有序的实验操作。对这些要求要每节课强调,并对检查结果予以评价,给予表扬或批评,并持之以恒,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形成良好学习行为;科学实验中注意学生的操作训练,如现在开展的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道德行为。科学的严谨还要求学生在操作中养成仔细观察、反复讨论的良好习惯,在观察实验、小制作活动中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难题,可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另外,要结合课本中安排的许多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谈感想、写小论文,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和积极上进的品德。总之,作为科学课的实施者,在科学课上渗透思想教育,不是要我们用思想品德代替科学课,而是要真正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学习科学资源的同时,也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资源。因此,科学教师要有高度的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感,在科学教学中理清德育思路、抓住德育点、找准机会,通过环境的创设、自我表率及强化训练的方法,老师有的放矢,学生无心插柳,水到渠成,顺乎自然地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思想教育,树立良好的品行。使科学教学与德育双赢。 参考文献:1、科学(3— 6)年级课程标准;2、《科学课》2003年第6期P23;3、《科学课》2005年第3期;4、《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6大焦点问题》;5、《小学课堂教学艺术集萃》等;6、《谈科学课的思想教育》肖德明7、《浅议寓德育于科学教学之中》吕晓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