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意外”的课堂,意外的“收获”——课堂生成资源开发例谈
小学科学论文之“意外”的课堂,意外的“收获”——课堂生成资源开发例谈 [摘要]: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意外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关键词]:课堂生成;非预设性教学;灵感;认知;人文 我听过许多科学课,记忆中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如行云流水,活动设计似随意却又暗藏玄机,适时巧妙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科学探究的殿堂,不经意间耳边响起的铃声竟然让人有点遗憾……不可避免的,我也见证过许多课堂意外的发生。 面对课堂中的意外,教师常见的反应有三:置之不理、束手无策、懊恼不已。在这部分教师眼里,课堂意外就意味着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设计不到位。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他们千方百计的把课“做”得又圆又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 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要知道,“非预设性教学” 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特征。新理念下的课堂是活的,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这里不应该有花架子,不应该有装腔作势,不应该有矫情表演,有的是学生实实在在地学,教师真真实实地教。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也是正常的。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一、灵感,在“意外”中迸发 许多科学发现、发明是从意外情况中获得灵感的,我们在观察、实验中,要像科学家那样,高度敏感地留意意外情况。教师研究意外情况,适时更改或增加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发好奇心、引起问题、引发思考的生动有效的途径。 在《磁铁》教学中,我就遇到过一次意外。当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磁铁有南北两极,探究中还发现了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我拿出一根没标明磁极的磁铁,问:“用今天的知识你能帮助老师判断这块磁铁的磁极吗?” 坐在后排的章志超不等我“点将”就自告奋勇地冲了上来。我把手中的磁铁递给他,但是我放手太快了,他没有拿住,磁铁掉在地上,断了。说来也凑巧,刚好从红蓝中间断开。 有个爱起哄的学生叫起来:“老师,你的磁铁南北极分家了,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哈哈……”其他同学一听这话也哄堂大笑起来。我举起两块磁铁,对大家说:“磁铁断了以后,真的是南北分家吗?”有的孩子点头,有的孩子摇头,还有的不知所措。 见同学的意见不统一,我灵机一动,何不用实验来证明呢?于是我请志超同学用刚才的方法辨别断的磁铁的南北极。只见他将断的磁铁的一端(红色的)与完好无缺的磁铁(标明磁极)的南极接近,吸在一起,又与北极接近却不能相吸。这时,志超同学说“ 这块红磁铁断的那端变成了南极。”我趁机提醒他用蓝磁铁(同学们认为只有南极)试一试,结果,蓝磁铁断的一端是北极。没等我说什么,有的同学就嚷起来了:“奇怪,这磁铁摔断后居然能长出南北极。”可是,有的同学还是不相信,提出要用别的方法实验。我请了一个同学上来做实验,他用线系在断磁铁的中间,等它静止后,果然又指南北了。他连声说:“真的呀,有点像蚯蚓,断了头长头,断了尾能长尾!”多么形象的比喻呀,我为学生的发言而喝彩。 就是我点头的同时,又有学生提出:“如果把磁铁再连接在一起,南极会变吗?”我真的没有想到学生如此善于思考,兴奋地邀请他来为大家演示。他小心地将断开处接近,高兴的叫起来:“老师,它们又吸在一起了。”同学们睁大眼睛看着,他又将注明南北极的磁铁的一端接近断磁铁的两端,“哈,断磁铁合在一起,南北极不变。” 这是个典型的课堂意外,教学设计中根本就没有预料到这样事情的发生,但我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捕捉到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及时进行课堂调控,掀起了课堂教学高潮。二、认知,在“意外”中深化 课堂意外的发生总是具有偶然性。教师提醒学生留意意外情况,在意外情况上作文章,发现其中的奥秘,挖掘探究的深度,往往能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悟。 在听课中我曾经见到这样的例子。在上《热胀冷缩》的时候,由于缺少仪器,教师请每位学生自带一瓶娃哈哈果奶饮料用于实验。插入吸管后,由于毛细现象,吸管里出现了一小截液柱。当学生把果奶浸入热水后,马上就有学生喊起来:“下降了,下降了!”这一现象大出意外。老师急了,浸入热水后吸管的液柱怎么不升反而下降呢?老师让大家继续观察,过了一会儿,刚才降下去的液柱应缓缓、上升了。于是老师特意安排时间让学生分析刚才实验中的意外情况。原来,当果奶刚浸入热水时,外层的塑料瓶首先受热胀大而增加瓶的容积,所以液柱下降;过一会儿,等瓶内的果奶受热膨胀,液柱才又上升。通过对这意外问题的讨论,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的认识内容更加丰富了,不但没影响教学效果,还让学生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课堂意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理解或者操作上的错误。那么,怎样对待学生出错呢?法国“动手做”科学方案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错了”,这是一个老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问题,要正确对待。法国的有关文件中也有过明确的表述,指出“错误在此时变得重要了”“错误具有建设性的意义”,他们还把这个理念列入项目十项原则的解释中,认为孩子们在科学探究中的错误是必须的,也是很宝贵的。 张之仁老师的《一英寸宽,一英里深》一文中关于“接亮小电珠”的教学处理就很好的说明这一点。学生在探究接亮小电珠的时候,有不少学生成功了,但是也有一些同学没有完成接亮的任务。张老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接法都画下来,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画失败的接法有什么用呢?就是要让学生“记录不发光的接法,研究不发光的原因” 。张老师花费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不能发光的电路,从而让学生对线路的概念和组成有了更深的理解。三、人文,在“意外”中体现 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个教学片断: 在《赶走杯中的水》的实验中,我请了一位小女孩上台演示。当时教室的后面挤满了前来听课的老师。或许是置身于众目睽睽之中的缘故,小女孩神态显得有点紧张,拿玻璃杯的手微微发抖,结果玻璃杯掉在水泥地面上。 “啪”,那个晶莹的玻璃杯,肢离破碎。 “刷”,所有的目光倏地聚焦在小女孩的身上。 整个教室先是宁静,静得仿佛都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和心跳。老师和同学们都敛声屏气。 接着是哗然,许多学生叫起来了:“赔!要赔!”说实话,这部分学生并没有错,甚至可以说是极富有集体荣誉感,说明损害公物要赔偿的观点已深入人心。 但是,站在女孩的身边的我,清楚的看见,泪水在女孩的眼眶里打转。于是,我接过学生的话茬,说:“赔?当然要赔!不过应该由老师赔——因为刚才我让她做实验的!” 说完,我拿起另外一个杯子,微笑着对她说:“现在,老师再次邀请你为大家演示实验——”然后转身对大家说:“事先申明,如果这个杯子打碎,还是老师赔!” 闻听此言,大家安静下来了。 自信回到女孩的脸上。 实验很成功,也很精彩。 我率先鼓掌,顿时教室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个片断至今我记忆犹新。因为在那一刻,那个站在讲台上的小女孩,在我的脑海中定格了。我知道,学生无心打破玻璃杯,自责已经让她心情不安,如果再加以批评,那么这个学生探究的天性也许就这样被压抑,被泯灭,也许这节课她就无法继续安心上课,甚至会影响她今后的研究和学习。新理念不是提倡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吗?这里的“每一个学生”,当然包括例子中的这个女孩子。所以当时我最先想到的不是怎样让课进行下去,而是想怎样尽快让这个学生从事件阴影中走出来,于是我给予她莫大的鼓励和信任,使她品尝到实验成功的快乐。我觉得,这是我这节课中的最大收获。 其实在意外发生的时候,伴之而来了学生的某种隐性的心理需要。关注、体察和创意让看起来只是意外的细节变得富有灵性,尽管单纯,但它却充溢着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关怀。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宽容的心来善待孩子的失误和过错,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真正关怀和尊重! 看到这里,也许有的老师会问,那我们可不可以制造一些“意外”,从而达到上面所说的收获呢?对此我不敢苟同,因为有意识的活动其实本身就不属于“意外”的涵义,那应该是属于教学预谋吧!我的观点是我们的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不必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一旦出现意外,我们应该以坦然的心态去对待,积极思考对策,合理解决和利用,只有这样,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教学活动才是最有价值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