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指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历史
历史论文之指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历史 焦功成,历史特级教师,从教30余年,现任湖南省浏阳市第一中学首席教学顾问,兼任湖南省历史教研会副理事长、浏阳市历史教研会理事长、市政协委员,长沙市地方教材、浏阳市乡土教材等编写组成员。 长期从事高三历史教学,所教学生成绩优秀。所带班级先后五次被评为地市级先进班级。参与编写和修改国情教育教材和长沙市地方教材。参与编写或主编多套教参、教案等。发表教学论文10多篇。主持的课题研究,先后获省课题一等奖,全国子课题二等奖。曾被清华大学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聘为“中国名师教育网特邀名师”。由于教育、教学、教研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县、市、省教研先进个人、优秀教师、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教学能手、十佳教师、星级教师、名师。2000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人类历史,从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无不体现了人类的创新精神。学习历史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指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是被动地接受教材和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要学会自主创新学习。所谓创新,有两个层次,即“人类首创”和“ 个体首创”。对中学生来说,“人类首创”是暂时无法达到的,但“个体首创”则完全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这就需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除一般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有所创新。 一、完善教材体系,创建知识网络 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就是死记硬背,按教材逐句记忆。其实不然,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或前因后果的纵向联系,或相互影响的横向联系。零散的历史知识是记不住的,即使记住了,也是一些不能活用的“死”知识。只有在对教材理解的基础上,完善教材原有的体系,创造性地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才是属于自己的知识,才是有用的“活”知识。“创新就是将提炼的信息经过重组和改造内化组成新的认识结构。”下面以人教社高三选修本《中国古代史》的“明清”(1840年前)单元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这个单元共分七节,第一节《明朝专制制度的加强》,教学时,可以完善教材结构,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重新整合成以下几个纲目。(1)调整官制,废除丞相,集权君主,解决好“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废行省,三司分权,集权中央,解决地方与中央的矛盾。(2)制定《大明律》,通过立法来巩固专制制度。(3)加强特务统治,用非常手段来强化君权。(4)八股取士,实行文化专制。(5)“削藩”,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6)设计京城,突出皇权,体现浓厚的君主色彩。 在分节创建知识结构后,再完善原有教材的单元体系,抽象、整合、创建新的单元知识结构。(1)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特务统治、八股取士、文字狱、军机处、“均田免粮”,显示出封建制度的衰落。(2)经济上:一方面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冲击封建的自然经济。(3)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4)对外关系:出现了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对外政策由开放转向闭关。(5)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主义登峰造极;出现了一些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和文学;西学东渐。 明确了整个单元结构后,又通过求异思维,把整个明清时期置于世界范围来考察,比较中西社会差异,以探究中国衰落和西方崛起的深层次原因。(1)经济领域:①14~16世纪,中西方都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出现在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没有质的突破,未能发展到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却有长足的发展,到16世纪工场手工业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普遍现象。②中国和西方的资本主义萌芽都对社会生产力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影响程度不一样。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而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却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并进一步导致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③ 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西方的重商主义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政治制度:①明清封建专制制度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封建王权的加强却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②明清强化封建专制皇权,英国却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3)对外关系上:①中国由开放到闭关自守,与世隔绝,落后世界潮流。西欧却发展对外贸易,进行海外掠夺,加强世界联系。②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宣扬国威的政治行为,结果未能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4)思想文化:①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加强思想专制,虽然出现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文学,但相当薄弱,没有形成思想解放运动;西欧先后兴起的文化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却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②明清的封建经济和封建专制制度不可能产生近代科技,西欧在资本主义经济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基础上产生了近代科技。 二、自我质疑,大胆设问 创新能力的培养,核心在“疑”,古人说:“读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设疑、质疑、探索、释疑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如,奴隶制度下的“人祭”“人殉” 非常残暴,奴隶地位非常低下,一匹马加一束丝可换五个奴隶,但为什么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呢?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主探索,查找资料,相互讨论,使问题得到解决,最后上升到理性认识:判断一种社会(制度)是否进步,根本的一点是看其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元统一中国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应充分肯定,而文天祥抗元的民族气节又永垂千古,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流芳百世,两者是否矛盾,怎样理解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为什么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呢?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穿透能力,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英国圈地运动使农民失去了土地,悲惨地流浪,法国雅各宾派则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为什么马克思在谈起这个问题时却说:“英国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通过让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培养、训练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观点看问题。16世纪的明朝和英国同样加强封建专制统治,为什么前者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后者却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呢?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可以提高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又如,德、日两国都是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法西斯国家,为何战后两国对战争的历史反思态度却截然不同呢?在这一问题中通过比较日、德两国,认识到历史是复杂多样的,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三、突破思维定势,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是突破,即突破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限制,突破习惯思维定势,不因袭旧论,不蹈常习故,通过探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和看法。 所谓突破定势思维,就是要不唯书,不唯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自主探索,实事求是地、辩证地认识事物,得出正确的认识或独到的见解。在这方面,刘宗绪教授作了较为深刻的说明,他认为治史要“实事求是”“具体分析,避免绝对化”,他说历史的治乱、分合变化多端,都不应作极端的评价。治未必都好,乱也未必都坏。战国时代,诸侯分立,乱则乱矣,但是出现了诸子立说、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现象。即使是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也并非是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证明。它有破坏性,但是也对经济发展有重大的调节作用。刘教授还认为“在历史和现实中,有些人物则往往是功过参半或正邪相兼。更有若干历史现象与血腥的罪行相伴随,在主流上却是进步的过程。这就需要具体分析,依据并坚持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运用伦理道德的标准,或者以当时劳动群众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为尺度,都是不科学的。例如,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其表现形式充满了令人发指的暴行,包括圈地运动、海外掠夺、殖民扩张、黑奴贩卖等等。但是,如果从生产力标准和后来实践所证明的结果来认识,又可以认识到,在一定意义上,资本原始积累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对资本主义制度则起着催化作用,这是其进步作用。历史上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都应根据科学的准绳去权衡利弊,得出结论。” 因此,我们要突破定势思维,多角度地全面地看问题。 四、厚积薄发,发散之源 创新思维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之上的。古人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所以,创新学习更应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忽视“双基”讲创新,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历史学科是个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军事、语文、地理、天文、历法、生物、建筑、宗教等相关学科知识,这些可以说是历史知识的外延。因此,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加强自学,广泛涉猎,不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厚积薄发,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往往会得到某种启示,触发发散灵感,产生顿悟之感,这也是一种创新。如,讲到延安,地理可联系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历史可联系到延安整风,中共七大的召开;政治可联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语文可联系到贺敬之的《回延安》;生物可联系到西部大开发的环境保护。又如,分析中国近代企业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和沿海大城市的原因,就可以按以下思路思考:从地理的角度思考:水资源、地形、气候、交通等自然条件优越;从历史的角度思考:资本主义较早萌芽,列强最早在这些地区开放通商口岸;从政治的角度思考:人口密集,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大。从教育的角度思考:文化教育发达,劳动者素质较高,技术工人较集中。 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很多,关键是指导学生加强自学,不唯书,不唯师,独立思考,勇于质疑。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刘宗绪:《历史新知识 创新能力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7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