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在新课程实施中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索
历史论文之在新课程实施中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索 在新课程实施中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索 株洲市景弘中学 412000 刘俏蓉 13787815806 内容提要: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教师应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以适应、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笔者尝试着进行了一些探索:发掘教学内容的生活性;注重教学过程的体验性;问题设计重启发性、探究性与开放性。 关键词:生活性、体验性、启发性、探究性、开放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以适应、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笔者尝试着从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发掘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着“活力”的人的世界。但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过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与考试目标的实现,将教学与生活完全隔离,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展现。教师通常根据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将“过去的史实”硬塞给学生。学生为了应试一时间记住了大堆的历史原因、影响等知识,而后却浑然不知历史为何物。学生们感到课堂上学到的历史知识是“古董”,是脱离实际生活的。针对这一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新课程强调:“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在现实中能看到历史的投影,在历史的学习中亦能反思现实现象。为此,笔者认为,历史教师更不能对时政热点问题视而不见、坐失教育良机。教师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角,应当尽可能地进行“二次创作”,将历史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 例如,在学习现代史、当代史的内容时,教师就可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又结合历史教材相关内容设计一些来源于生活、社会的问题。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的“禁烟运动”时,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许多学生结合参观活动或是电视节目或是身边事例畅谈毒品的危害,使学生体会到“吸毒必戒、贩毒必惩”的必要性。在学生形成的共识上,教师进一步指出“禁烟运动” 和当前中国的“禁毒大战”, 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古今相同,禁烟、禁毒的根本目标一致:保护国民身心健康,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让学生说一说林则徐禁烟有何重大意义,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再如: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出示英国现任首相布朗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头像,让学生说说在英国处理政务、行使行政权力的是谁呢?让学生了解布朗是由女王任命,是代表王室和民众执掌国家行政权力的最高官员。而女王的权力很弱,她的政治角色只是仪式所需。在英国立法权由议会掌握。英国现行的政治制度就是君主立宪制。这种政治制度是怎样确立起来的呢?由此导入新课,学生们感到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学习积极性很高。 另外还可结合相关教材设计以下活动:①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以及现在报刊上的各种广告资料,感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②查阅读资料,讲述有关周恩来外交活动的几则小故事。③收集雷锋的事迹,讲述雷锋故事,并讨论当代青年如何学习雷锋。④社会调查:向你周围的老人了解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生产和生活的情况。⑤以《人民公社社员的一天》为题写一篇口述历史小论文。⑥搜集不同时期的照片,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⑦说说美国国旗的含义。⑧ 通过网络或电视或报刊杂志,了解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关系的现状等等。 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接近生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世界,变历史课程的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促进学生主动求知、全面发展。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体验性 人有与生俱来的探究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多地强调认知,过分地注重教师的理性分析、逻辑推理和参考(或标准)答案,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体验与情感需求。由于缺乏心灵体验的环节,学生的学习过程被简单地异化为机械传输的过程,求知的经历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灌装知识的活动。而新课程首次将体验摆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反复提到了“体验”这个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过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进行探究和体验的学习环境。 如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时,笔者就采用了情境体验法、问题导学法来进行教学。先利用多媒体再现五四运动的图片和口号,让学生高喊运动的口号感受气氛,再通过设置下列问题,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1)口号反映学生斗争的焦点问题是什么? (2)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决定? (3)这个问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通过上述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对五四运动背景问题的具体分析中,学生们或独立思考,或讨论问题,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接着,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经过,模拟新闻记者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作“五四北京见闻”报道。然后,组织讨论:怎样认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最后在学生基本了解了五四运动史实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讲一讲:①如何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②学习了这节课后,你有何体会或启示?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后,还可让学生乘兴唱起《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再次体验和感悟五四精神。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用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让学生经历整个过程,从而获得深切的感受。学生在不断地思考问题、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既建构知识体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又养成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知识的主要构建者,学习的主体参与者,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创造的快乐等种种感受油然而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从而得到加强。 三、问题设计重启发性、探究性与开放性 在以往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时我们也会发现有的课堂看上去很热闹,但细细一想有的的问题比较肤浅,没有思考的价值和思考的余地。实践证明,只有启发性的、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展开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学习兴趣。 哪些是具有启发性、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呢? ① 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评价型问题。如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一位暴君?你认为洋务运动的作用,应以肯定为主,还是以否定为主?古希腊时代的雅典民主制是真正的民主,还是虚伪的民主?殖民主义到底是文明还是罪恶?人类是否能有效地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由于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弹性”,这些问题都是学术界没有定论的开放性问题,问题具有可争议性和研究性,在“是”与“不是”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思维空间,在学生的争辩中,思想发生碰撞,认识逐步提高。 ②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比较型问题。如: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文治武功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两个帝国的结果有何不同?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实行了封建文化的专制政策,都出兵攻打匈奴,但结果却不一样:前者走向崩溃,后者走向鼎盛;同样是在内忧外患下进行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同为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与德、日、意在二战前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等等。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设问,可以帮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并透过这些现象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预见历史发展的方向。 ③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运用型问题,让学生借助联想、比较,运用直觉,释放灵感,以期达到“独立、新颖且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讲述“罗斯福新政”时,设置这样一个问题:“罗斯福新政实施后,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敲富人竹杠’和‘天天吃烤百万富翁’,甚至前总统胡佛还指责罗斯福是个共产主义者,假如你是一位议员,你会向国会提出什么议案或发表什么意见?可以想见,对于当今思维活跃的中学生来说,这一开放型问题的提出,一定会掀起不小的波澜。例如有的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古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时,设计了“假如你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会不会迁移到南方” 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联想,自主地了解当时北方的战乱情况,也可以达到迁移运用知识的目的。 教师在课前设计问题时,要多了解有关历史知识的背景资料,然后围绕教学中的知识重点、难点、衔接点、易混点精心准备,问到“点”上,使之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有坡度、有层次,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的金矿,体验发现的快乐。 例如:在上“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时,有一位老师以“烽火戏诸侯”组织学生讨论:“烽火戏诸侯” 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游戏骗局最终害了谁?为什么说害了周幽王?这个故事与我们小时候听到的哪个故事相似?他们的骗局导致了什么后果?从而引入新课。在新课学习中,又穿插讨论: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你能得出个人事业成功的秘诀和国家走向富强的启示吗?富国强兵的关键所在?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呢? 教学中适当组织学生讨论,彼此交流、启发,一是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基础知识,训练历史技能:容易突破难点、疑点,使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得到澄清,容易疏忽的知识点得到强化,也可充分暴露学生对知识理解上的偏差,对教者在传授上的不足,教师能有效的获得反馈信息;二是使问题具有开放性,让学生生发出更多的问题,使思考得到延伸。 笔者在实践中认识到:新课程倡导的一切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来实现,需要教师对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进行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探索。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走向发展、走向成功的舞台。 参考资料: 1、《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3、4、期 2、《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主编:吴效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