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策划阶段的指导策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策划阶段的指导策略

其他论文之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策划阶段的指导策略 ‎ ‎    一、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义:《基础教育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    (二)、开发与实施的重要依据:是教育部印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大家可以在网上搜到。也可以点击:http://blog.cersp.com/index/1130983.jspx?articleId=9833517,到小学教研室教材博客中去下载学习。‎ ‎    (三)、开发与实施的年级段:按照“纲要”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阶段。这门课程我们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发实施的。‎ ‎    (四)、课程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由一系列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构成的国家课程。每周规定三课时可以遵从主题活动的实际情况而灵活掌握。‎ ‎   ‎ ‎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指定领域以及非指定领域,其中指定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而目前我区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则大多数是以这四大领域中的“研究性学习”为主的实践活动,今后,随着我们开发与实施的日渐成熟,我们将逐步涉及到其他领域。在我的教学博客中,我曾就“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这块领域设计了六年级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眼中的职业”,感兴趣的老师,可以点击http://blog.cersp.com/index/1006457.jspx?articleId=21728869进行浏览,欢迎大家能够留下你们的建议与评论。‎ ‎    非指定领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班队会、兴趣小组以及艺术节、运动会、春游等活动。鼓励老师们在合理组织这些传统经典活动的同时,注意借鉴并尝试着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和操作方式去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把问题意识、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等元素注入到这些传统活动当中去。那么这些活动也就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范畴。‎ ‎    二、策划阶段的主题开发;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策划阶段,首要任务就是实践活动的主题开发。开发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主题是实施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良好开端,是活动实施的关键。‎ ‎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自学生现实的生活需要。这一点是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至关重要的一条原则。我们说一学期至少要开展两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而针对各校实践活动主题的开发,其实是分两个层面来进行的。一个是学校层面的主题开发,另一个是班级实践活动的主题开发。‎ ‎    关于学校这个层面的主题开发,一是可以与本校的“‎ 品牌特色”、以及各校正在开展的“一生双爱好”活动等融合起来,在“文化创建”、“品牌创建”中,去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例如:许多学校都在搞“感恩”教育,那么围绕着感恩,我们想到的恐怕不止是孝敬父母、还有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等等。那么围绕着这些由感恩而细化的版块,各个年级的指导教师能否从中发现开展综合实践的主题源呢?继而,围绕着这些主题源,依据对学生知能状况的了解,设计出具有一定开放性的主题范围,引导学生在此范围中,发现问题,确立活动主题。‎ ‎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校本课程中开发出我们的实践活动主题。校本课程是学校结合本校的优势资源而自主开发出的一门具有本校特色、本校管理的课程,实现的是国家规定育人目标的学校微观特色;而综合实践是一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活动性课程,体现的是育人目标的共性原则。‎ ‎    在实际操作中,当确立了校本课程项目后,我们可以针对内容,用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方式来实施教学,那么,校本课程又同时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两者可以实现统整。韩城中门庄小学的“走进剪纸世界”就是一门由学校依据当地资源优势开发的,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来实施的课程,既具有学校的剪纸资源优势、剪纸艺术和文化教育的微观育人目标的特色,同时又具有“‎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共性育人目标,兼有“校本”和“综合实践”两种课程特性。中门庄小学几年来,开展的“剪纸”活动,从其课程资源上来看,是源于本校有擅长剪纸技艺的专业老师,同时中小所在的中门庄其本身就有剪纸的传统,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这门手艺,庄里在剪纸这块,有许多技艺精湛的老艺人。中小就是针对这丰富的校园资源而开设了关于“剪纸”的校本课程。这是无可争议的。但在实施校本课程的同时,中小的指导教师们,又在这门校本课程中,注入了研究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剪纸过程中,去探究、去思考、去实践,例如:剪纸作品的死角该如何处理,怎么样才能剪到?关于剪刀、刻刀等工具的选择?染色时,究竟选用哪种染料颜色最鲜艳,保存效果最好?等等。当同样的校本课程,学生们不是由老师教着剪,领着剪,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去进行剪纸活动,并从中遇到了困难,积极想法去解决困难的时候,我们就说,这门课程同时也有了“综合实践”的味道。也就可以认为他们实施的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以,我们说,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是开发这门课程主题的一个有效渠道。‎ ‎   ‎ ‎ 除此之外,像学校校园里,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室门前的那一小块空地,操场周围那一排排小树、甚至是校园的围墙,这些现有的资源,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利用起来,引导学生去设计种什么,怎样管理,引导学生去维护这些校园中的小树,甚至把整面围墙都交给学生去规划,去设计,并亲自画一画呢?而其中的为什么这样设计,怎样管理才最科学、想设计怎样的主题等等问题,都可作为实践活动的主题进行开发与实施。让学生在现有的校园乃至身边最熟悉的事物上,发现问题,并开动脑筋,那么会有很多具体而有意义的主题等待着我们师生共同去开发与实施。‎ ‎    以上,就学校层面的主题,我谈了可以从“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以及校园资源等三方面方面进行思考,合理开发。‎ ‎    同样,就班级层面的主题开发,在今天的培训中,想跟老师们强调的是:当实践活动实施初期,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没有形成,也就是还没关注问题,不会提问题的时候,指导教师有必要进行一定范围的主题活动内容的预设,也就是在活动初,教师注重日常观察学生的一些情况,比如:发现班级学生这段感冒得明显增多,或者下课了,同学们不太爱出教室时,教师就可以刻意强调这一事件,引起学生的关注后,是不是就可以围绕“运动、健康”这个主题范围展开实践活动;教师的日常观察都是源于最贴近学生生活,都是学生身边的事,这样才最容易引起学生关注,才最能够引发他们的思考进而开展实践活动。当指导教师从日常观察中确定出最合适实践活动主题范围后,再结合对课程目标的把握,进行必要的教学预设,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从而开启一个崭新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    那么老师怎样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呢?大家可以尝试运用以下方法:‎ ‎    (一)、聚焦热点、难点、焦点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生活其实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而许多学生,往往面对现实生活都缺乏留意,缺乏更多的关注与思考,这样,就使得许多有意义的社会、生活现象成为过眼烟云。那么指导教师不妨用新闻剪辑、报纸摘要,或图片展示等形式,把社会上一些焦点现象、热点问题呈现出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例如:当老师意识到“身边的环境”这一主题,可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就可以收集、拍摄一些周围环境被污染的照片,挂着塑料袋的树杈、绿色草坪上的白色废纸、漂着黑色污迹的还乡河面、黑烟直冒的烟囱等,当这些不被学生关注的,却又非常熟悉的信息集中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一下子产生碰撞,这些强烈的画面就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当他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逐步加深的时候,兴趣就会越来越浓,许多问题就会应运而生。‎ ‎    至于这些所谓的热点、难点、以及焦点现象等,其实老师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许多。指导教师只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带领学生去观察某一社会现象,或去了解某一生活片段,创设出这一问题情境,抓住那些有意义,学生感兴趣而又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生活难点、社会热点,就能够引导学生提出许多可以转化为实践活动主题的问题。‎ ‎    (二)、以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作为问题情境;某班,在实施“合理使用零花钱”‎ 这个主题活动时,起始课上,指导教师直接以一封家长来信作为问题背景,创设出一个反映家长与孩子之间矛盾的问题情境,即:家长认为孩子没有经济头脑,不会拿钱更不会花钱,所以不主张给孩子零花钱;而孩子则认为爸爸妈妈这么做就是不爱自己,信不过自己的表现。这件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引发了学生的讨论,有的孩子提供了相似的经历,有的孩子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家长给多少零花钱合适?怎样让家长相信自己具有支配零花钱的能力?我们的零花钱用得合理吗?等等问题。像这样,以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为问题情境,其现实感和针对性都较强,能有效激发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热情。但需要注意的是要保护学生的情绪,如果事例指向某位具体的学生时,需要征求学生的同意才能公开,同时,尽量不公开学生的姓名。‎ ‎    (三)、在参观、调查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在实践活动开展前,指导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以及调查活动,以调查或参观对象、数据为创设问题情境的背景,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更丰富,更有针对性。例如:领着学生到还乡河转一转,去小英雄雨来的雕塑前看一看,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去观察,去访问,在其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有许多问题涌现。‎ ‎    (四)、将学校各类活动作为问题情境;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是学生产生问题的沃土。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各类活动,发现其中的问题。在体检中,学生会发现视力有所下降,在老师的引导下,问题便产生了:我们是不是近视了?近视了怎么办?怎么防治近视?假性近视与真性近视的区别等……‎ 不断地从某一现象出发,提出多个与之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整体思考问题的能力。‎ ‎    以上,从学校及班级两个层面给大家介绍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的相关指导策略与指导建议,希望能给各位老师在本学期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中,给予提示,提供帮助,同时,我也相信老师们在今后的活动实践中,会发现并掌握更多的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好点子、好方法。‎ ‎    三、策划阶段的主要课型。‎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主题活动,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活动策划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活动总结交流阶段。‎ ‎    活动策划阶段是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的起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将经历“问题的提出—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方案的制订”等几个过程,为后期活动的展开进行必要的规划。‎ ‎    就以上本阶段学生所经历的几个过程,可以根据活动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年级段学生能力的差异而灵活安排课时。‎ ‎    在这一阶段,所呈现的课型,主要有:活动主题确定课、活动方案制定课等。‎ ‎    (一)、活动主题确定课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开题课。其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确立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迈好实践活动的第一步。针对这一课型,需要老师们了解以下三方面内容:‎ ‎    1、应达成的目标任务:‎ ‎    (1)、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2)、学生间能够清晰地表达问题,并在与同伴交流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提问;(3)、整理问题,提交所提问题,(4)、将问题转化为主题。‎ ‎    2、应培养学生的能力:‎ ‎    针对以上的目标任务,在本课中,教师应当着重学生的联系生活实际的思维能力、提问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对问题的理解并进而筛选等能力以及转化问题能力的培养。当然,根据每次实践活动的内容不同,指导教师可以而侧重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能力的培养。‎ ‎    3、活动策略及应注意的问题:‎ ‎    (1)、关于引导提问——问题由学生们中来。无论是我们学校层面的实践活动还是班级的实践活动,都应遵从学生的意愿。如果学生那有好的主题,我们尽可以跟学生一起开发,帮助他们完善这一主题;如果学生也是茫然所措的话,那么教师就可以运用刚才在第二方面讲的关于主题的开发的相关策略及内容,利用社会上的一些焦点、热点问题、学生的生活实例或干脆就是学校的某次活动等为基点,为学生创设一个她们感兴趣的主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个范围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    学生在认知方面所提问题的类型大致包括:对事物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的解释障碍,我们可称为事物现象的“本质”;对事物现象各个部分之间、不同事物现象之间关系的解释障碍,我们简单称为事物现象之间的“差异”‎ ‎;对事物现象来龙去脉的解释障碍,称为事物现象的“起因演变”。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就应结合学生认知方面的几种困惑类型,有侧重地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进行发问。这就需要老师们在活动前,多留心,多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生活,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好学生的内心需求脉搏。‎ ‎    (2)、关于交流问题——学生有思维的火花,最初提出的问题是不完整,有的时候甚至是不全面的,这时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同伴间交流,这样,在充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问题的表述更清晰,更明确。此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同学中去,事必躬亲鼓励学生用独特和创造性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极力避免雷同的表述。在这里,我们不妨可以这样去引导学生:‎ ‎    你的问题是什么?想想,怎么表述你的问题会更清楚,更明白?‎ ‎    其他同学能听懂吗?‎ ‎    谁清楚他的问题了?‎ ‎    他说的和你想的一样吗?很想听听你的看法你为什么想知道(去做)?‎ ‎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生成的问题,必须要经历一个与同伴交流的过程,其目的一是使问题表述更清楚;二则可以使学生通过交流,对问题的内涵与外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有利于今后活动的顺利进行。‎ ‎    (3)、关于整理问题——在这一环节,需要完成的是两项任务:一是在小组中,对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要求尽量做到人人参与,对问题进行合理筛选,可以利用合并、删除等方法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同时,就各个问题的内容,按照“学生是否对此对此感兴趣、学生是否有能力解决、是否有研究价值”的标准,对本组内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筛选,最终,保留那些学生感兴趣而又可以研究,并有研究价值的若干问题。二就是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从中选择组内同学最想研究的1——2个问题进行提交,供全班同学参考,为转换活动主题进行铺垫。‎ ‎    (4)、关于将问题转换成为活动主题——需要老师们明确两个概念:什么是问题?什么是主题?两者是怎样的关系?问题是来自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苦恼与困惑。是学生在观察、比较以及思考的基础上发现的。而主题是一项活动的名称,它高度概括了活动的内容。既能传递这项主题活动的主要信息,又能吸引学生兴趣。‎ ‎    如果说提出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这首交响乐的序曲,那么主题就是这首交响乐的名称,它涵盖了整个活动的全部主旨。所以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完成这一目标任务的时候,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如何把提交的这些问题,进行合理的分类与汇总,进而总结概况成本次活动的主题。‎ ‎   ‎ ‎ 活动的主题,就像一篇作文的命题,既能抓住本次活动的主旨,同时在字数上又很精炼简短,往往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因此,在转化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简单概况出实践活动的主题。在这里,想提示老师们的是,关于主题表述的方法有多种,比如:直接以活动涉及的对象为主题名称的,例如:唐山陶瓷、走进剪纸世界;以主要活动为主题 名称的,如:关于***的研究,身边**的调查、种一株绿色植物等;以主要问题为主题名称的,怎样合理利用零花钱、10岁生日怎么过、怎样装扮我们的校园等等。教师可以运用这些表述方法,再针对学生们选报上来的问题,师生一定会拟定出较为满意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来。‎ ‎    在进行“活动主题确定课”时,需要强调的是:A 活动主题一定要来自学生,来自学生内心最深刻的需求,他们渴望解决的问题;B,此活动主题应该是对学生的学习或生活成长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探究值得开展活动的主题;C,学生的问题或许五花八门,但教师要注意甄别哪些是学生无能力或现有条件无法探究解决的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应让学生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收获感,有成功的喜悦。‎ ‎    (二)、活动方案制定课制定活动方案的意义,在这就不详细展开了,简单的说,它是活动实施阶段的线路图。在上一次的网研活动中,我们曾就“活动方案”的制定,请韩城二小的宋老师以案例分析的形式给我们做了展示,想必大家还有印象。今天,就活动方案制定课的具体任务以及能力目标的培养等方面,给大家做一介绍。‎ ‎    1、应达成的目标任务:‎ ‎    (1)、对活动主题进行分解;(2)、学生根据分解的子课题,进行自由结组;(3)、活动小组讨论协商制定活动方案;(4)、与同伴交流方案的设计,修改完善方案。‎ ‎    2、应培养学生的能力:‎ ‎    针对以上的目标任务,本课应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选择、归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表达能力、制定方案和修改方案的能力以及规划能力等。同样,根据每次实践活动的不同内容,而可以侧重培养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能力。本课的目的就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做事的系统性与计划性。‎ ‎    3、活动策略及应注意的问题:‎ ‎    (1)、关于主题的分解与自由结组——主题分解的方法有许多,教师可以根据其主题的具体内容而选择不同的引导方式,如:围绕刚确立的活动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他们所提交的那些原始问题,以“你最想研究哪个问题”或“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为引入点,引导学生在大主题下,在这些原始问题里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继而把问题转换为所要研究的子课题;还可以在活动主题确立后,直接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入手分解主题,如“了解家乡传统历史文化”这个主题,可以分解为“家乡风景古迹、家乡方言、家乡风俗习惯、家乡特产”‎ 等几个子课题;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主题,以向各学科课程拓展渗透的形式分解主题,如:“家乡的交通”可以分解为与语文有关的“公民安全意识调查”、与品设有关的“走进交警”、与美术学科有关的“说说画画车标”等子课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活动方式、活动手段来分解活动主题。无论是采用哪种方式,对主题进行分解后,具有相同兴趣或关注点的同学就可以以此自由结成一组,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内同学进行合理分工。‎ ‎    (2)、关于活动方案的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学会制定活动方案,初步具有规划意识与规划能力。被列为小学阶段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可见,此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    学生活动方案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活动主题、本组的课题或所承担要解决的问题,即:子课题、小组成员及分工、活动时间及地点、活动任务及过程、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应的策略等。‎ ‎    这些要素在活动方案中,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也可以以普通文本的方式进行排列,还可以根据具体活动的特殊性而加入其他的要素,或将几个要素进行合并。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差异,或用文字或用绘图等不同形式,呈现方案中的各部分内容。文字应简洁明了、绘图应通俗易懂。‎ ‎   ‎ ‎ 需要提示大家的是,制定活动方案不简单就是一个引导学生填表画图的过程,而是应该针对要完成研究子课题的实践任务而制定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活动实施设计图。它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尤其值得师生间交流,反复斟酌。‎ ‎    (3)、关于活动方案的修订与完善——在小组成员共识的基础上,制订活动方案后,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活动方案交流,具体过程为:小组依次呈现各自的活动方案,介绍自己方案中的闪光点并提出制订方案中的困难,征求大家的建议与方法,同学讨论,给予建议,小组再次完善方案。‎ ‎    需要强调的是:第一教师对各个小组提交的活动方案一定要在鼓励肯定的基础上,给予当面或书面的指导。其次,对于中年级,刚接触实践活动的学生来说,允许他们有一个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先从填写方案开始,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直到他们对活动方案比较熟悉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制订方案。第三,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修订方案过程中难免出现的错误,让他们学会面对挫折,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进行过程中的反思。‎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