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心得)之谈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心得)之谈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计

地理论文之谈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计 ‎ ‎ 目标的层次 层次的特征 可选用的动词 接受或注意 愿意注意某事件或某活动 听讲、知道、看出、注意、选择、接受、赞同、容忍 反应 乐意以某种方式加入某事,以示做出反应 陈述、回答、完成、选择、列举、遵守、记录、听从、称赞、欢呼、表现、帮助 评价 表示接受、追求某事,表现出一定的坚定性 接受、承认、参加、完成、决定、影响、支持、辩论、论证、判别、区别、解释、评价、继续 组织 把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成一个体系并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重要的和一般的价值 讨论、组织、判断、使联系、确定、建立、选择、比较、下定义、系统阐述、权衡、制定计划 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具有长期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致发展了性格化的价值体系 ‎ ‎ 修正、改变、接受、判断、拒绝、相信、继续、解决、贯彻、要求、抵制、认为……一致、正视等     例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一目标的设计,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中,一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就可以蔽之了。但现在,可以把它分解为五个层次的目标。接受或注意层次的目标可设计为“看环保新闻”;反应层次的目标可设计为“关注环保新闻”;评价层次的目标可设计为“喜欢看环保新闻”;组织层次的目标可设计为“能够判断什么是环保行为”;性格化层次的目标可设计为“具有正确的环境观和环境行为”。总之,这五个层次的设计,可以看出目标水平层次的递进性。但也可以看出,这一设计策略虽然对前四个层次的目标极其有效,但对于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层次目标的设计,还存在一定的缺失,因而并不能完全解决最高层次目标的可测化与具体化的问题。(2)行为条件的情景化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所发生的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认知或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的真实性和情景性。这种趋势也可以反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制定之中。行为条件的情景化是为了解决“如何使外显的行为体现内隐的心理过程”的问题,针对“行为动词外显化”策略存在的缺失而提出的策略。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而“行为条件的情景化”‎ 则是指在特定的情景性的条件下,来设计行为目标。行为条件的表述主要有三种:对地理学习媒体的表述,对地理学习时间的描述、提供地理学习的信息或提示。传统的地理思想教育目标中只罗列了行为要求与内容要求,极少有对情景的描述。在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之中,可选择以上三种特定的行为条件来制定目标。例如,性格化层次的目标“具有正确的环境观和环境行为”可从提供学习的信息和提示的角度,分解为“在面对全球变暖的问题时,能够领悟到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能够说出一些预防措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爱护环境,自觉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这样的设计,其评价的具体性加强了许多,更利于实际的操作。可见,“行为条件的情景化”策略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和具体的情景,使某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因子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具体化和显性化,从而进一步解释目标的具体含义。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基本内容。其目标的设计应体现可测性、具体性、层次性和差异性原则。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计中使用“行为动词外显化”策略,可以解决“如何使内隐的心里过程外显化”的问题;而使用“行为条件的情景化”策略,又可以解决“如何使外显的行为体现内隐的心理过程”的问题。综合使用两项策略,使内部心理过程与外在行为变比相结合,有助于解决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计的关键难题。(摘自:《地理教学》2005.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