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也谈音乐课的预设与生成
音乐论文之也谈音乐课的预设与生成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着彼此的思考,交流着彼此的感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种教学新思想、新理念势必要求教师们告别传统的统一由教师预设的教学方式,而开始注重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力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解决好教师预设活动与学生生成活动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焦点。在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学生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那么,怎样使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呢? 一、善于寻找“预设”与“生成”的最佳融合点——兴趣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每个音乐教师都非常认真地进行教学的预设,可结果往往各不相同。有的教学活动充分让学生感受、体验,精彩且富有创造力;有的却不尽人意。其关键是没有寻找到孩子们最关注的热点,孩子们的兴趣所在。 在《过新年》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一改原来绞尽脑汁创设好一个情境,引导学生往教师设计好的圈子里钻的方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合作的方式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地过新年的资料、排练节目、巧手制作实践,准备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最喜欢的过新年的方式。课上,根据孩子的兴趣点以及该年龄段应获得的传统文化的要求,我预设了问题情境“你们喜欢过年吗?你最喜欢的过新年的活动是什么?”由此,和孩子们共同生成了“舞龙灯”、“写春联”、“拜年情境模拟”、“扭秧歌”、“敲锣鼓”等主题活动,从教学环境的创设,课堂教学资料的积累,每个活动的进行都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发展及自己在教学上的成长。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往往他们学得最好。一幅幅充满童趣和民俗特色的对联、年画是孩子童真世界的写照;欢畅而富有感情的歌舞表演、热闹欢庆的舞龙灯,在诙谐的音乐中观赏趣味横生的拜年表演,敲打着清晰的鼓点节奏营造狂欢的场面,这些活动演绎了真实而有趣的过新年情景,而教师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适时地渗透音乐的知识与技能。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 在实践中,我感到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独特的魅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预设尝试,寻找到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例如在《乃哟乃》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了解土家族文化,增进对音乐的体验。案例一我采用丰富的影视音像资料丰富学生的感官介绍土家族。这种方法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但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案例二我运用时装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认识民族服饰,走近土家族再走近音乐。这种方法比较新颖深受学生喜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案例三我通过听听玩玩做做,引导学生一起制作简单的土家乐器,进而了解土家音乐,学习歌曲。这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音乐,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在多种尝试之后,我寻找到学生最感兴趣内容,再将各种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相互渗透,结果效果非常好。如果每个老师都能经常在预设尝试中寻找、发现、有机运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教学一定充满活力。 二、善于挖掘“预设”与“生成”的相通之处——认知点。 教学中的“预设”是教师课前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空白。“生成”是课堂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以三维目标审视教学资源弹性地设计教学,善于寻找“预设”与“生成”的相通之处——认知点,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引导学生在感悟、体验、积累、运用的动态过程中,把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同时把握,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 在《折纸船》的教学中,我分析挖掘教材,确定“预设”与“生成”的相通之处—— 情感的体验与表现,这一认知点。因为音乐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广的。于是我预设了与学生一起折纸船体验折纸船时的快乐心情,用小纸船搭成纸桥连通台湾海峡,寓意象征祖国统一的友谊之桥。通过在小纸船上标上歌曲中的节奏的接龙游戏,引导学生展开小组竞争,看哪一组能先到台湾岛。启发学生想象见到台湾小朋友时的情景,并在歌曲演唱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整个过程将教学目标的三个纬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知识能力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乐曲节奏的特点、乐曲的情绪;情感目标是体验感受折纸船的快乐心情,表现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而这些目标又是通过深受学生喜欢的纸工、游戏等方式,激活起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既预设了群体学生对节奏知识技能的掌握,发现节奏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又预设个体学生对歌曲情绪的体验与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又生成了新的主题:有的学生认为歌曲抒发的是思念之情应该是优美抒情的,有的学生认为歌曲可以是表现与台湾小朋友之间友谊的应该是快乐的;有的学生说仿佛看见台湾已经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了,应该是载歌载舞的。学生的生成活动使情感体验成为认知的新起点。 三、善于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终极目标——创造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封闭与开放、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而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音乐教师要善于预设,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乐趣、充满情趣、充满创造力。 (1)充分创设个性表现的教学环节 音乐素材对学生的多元反应和个性化的体验,需要音乐教学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教学中,我预设了让学生自己制作道具,模仿创编彝族舞的教学环节。当同学们运用自制的道具,创造性地进行即兴表演时,他们的神态是那样的认真,节奏是那样的整齐。创编的各种各样的动作更是体现了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有的双手在头上敲击;有的两两对敲;有的忽上忽下各具特点。该活动设计搭建了让学生自主创作表演的“旋转舞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经历音乐实践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在欣赏《日出》的教学中,我预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诗歌、绘画等多种形式来表现对音乐的感悟,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充分预设问题的多种假设。 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是不同的,只要有体验、有情感,音乐是不需要标准答案。因此,在预设音乐活动方案时,教师应该多设计几种假设,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孩子的不同反应有所应对。记得一次听课,教师播放海浪声片段,请学生猜想。老师认为音乐形象清晰生动,学生肯定能听辨出。可是有的同学说这段音乐像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有的同学说这段音乐像翻书本的声音;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回答啊!可就是没有谁说出海浪声,结果老师一个一个继续问,一定要得到自己的标准答案,课后评课时还一个劲地说:“真没想到这么简单学生怎么听不出,结果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如果老师眼中的音乐只有一个答案,还怎样去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呢?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五彩斑斓的,教师需要允许并鼓励学生有别出心裁的见解,要善于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各种各样处理音乐素材的方法。 音乐教学是充满欢乐、充满智慧、张扬个性的教学过程,虽然我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但我们每个音乐教师应该善于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我们的音乐教学充满激情与智慧,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长的不可重复的综合生成过程,使师生的生命力、创造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