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心得)之论“心理暗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班主任论文之论“心理暗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游仙区小枧置信小学 何加齐 左春梅 摘要: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暗示对人的心理及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正确使用心理暗示,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积极 心理暗示 班主任工作 今年早些时候,电视台热播了一部青春偶像剧,剧中主人公手腕上戴的“相思扣”便在学生中流行开来。一天朝会,我刚走进教室,几个同学便围了上来,“老师,您瞧,相思扣!好看吗?”,“我们班每个人都有!”,“还有一个小铃铛呢,好听吗?” 我放眼一看,呵,还真是的,差不多每个学生的手腕上都戴有。五颜六色的丝带编制而成的“相思扣”,配上亮晶晶的小铃铛,煞是好看。我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上完课回到办公室,便有科任老师走过来“告状”,说学生戴了一些乱七糟八的东西,手一动还发出响声,影响上课。其他班的老师也议论纷纷,要求班主任进行一次“清洗”。接下来的两天,我在班上对“相思扣”一事绝口不提。第三天朝会时,我给学生读了一篇文章《戏说时髦》,并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但只字不提“相思扣”。学生听得很认真,大多若有所思。 第二周周一班会课上,我惊喜地发现,学生手上的“相思扣”全没了!我为学生的明理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大大地表扬了他们一番。 是什么原因促使学生自觉地放弃了时髦的“相思扣”呢?心理学告诉我们,这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在班主任工作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心理暗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一、心理暗示及其特点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 人都会受到心理暗示。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它是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人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有强弱之分,但是心理暗示效果的好坏(正负)无法由人的显意识控制,也就是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觉得这对你好不好,你已经受到心理暗示了,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心理暗示。它是人的一种本能,动物的各种行为的学习、危险的躲避习惯等,也都是由于心理暗示的作用才得以实现。 简单地讲,所谓心理暗示,就是信息的发出者对某一特定的目标不作正面的评价和要求,而以通过一些媒介—— 语言、动作、神态、环境、榜样等,以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信息的接受者施加影响,予以某种启示,从而使信息的接受者对某事、某种行为、言论作出相应的反映。心理暗示的结果使人的心境、情绪、爱好、心愿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使人的某些生理功能、健康状况、工作能力发生变化。暗示是开掘人的潜能和开发人的智慧的思维工艺,甚至被称为培养天才的暗示学。 心理学家表明,普通人群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具有较强的心理暗示接受能力。在教育活动中,暗示作为一种心理上的沟通,是直接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个体之间的一种潜在交流。这种交流,包含着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情感体验中,饱藏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尊重、理解、信赖、要求、期望在内的复杂的情感。它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它不仅能激发和鼓舞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热情,并且对学生的毅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班级管理运用心理暗示的必要性 随着学生生理上的发育成长,学生的心理也会出现新的特征。如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情绪的冲动性,心理社会性的发自内心,自我意识的强化,逆反心理增强等。小学高段(四年级以上)及以上学生的逆反心理尤为突出。因为这个年纪的学生,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父母、老师不再是其绝对依靠,而是自己行动的障碍和束缚,于是出现了对老师、家长的反抗态度,即进入所谓的儿童第一反抗期。表现在实际行动中,他们对很多人和事,都有自己的主张,而且固执己见,憎恨老师、家长把某种观念强加给他们;在个性上,显得非常任性,厌倦老师、家长喋喋不休的说教,讨厌别人过多的管束,甚至借题发挥,与老师、家长对着干……而另一方面,学生成人感增强,渴望被人重视,受人尊重,渴望他人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呆板说教就显得苍白无力,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有效地运用心理暗示,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心里暗示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心理暗示有着不同的分类。从心理暗示的主体来讲,心理暗示分为自我暗示与他暗示两种。从暗示的媒介来讲,可认为语言暗示、行为暗示、环境暗示、榜样暗示等 1、语言暗示。 语言是教育和班级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很多情况下教师运用语言暗示,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可以避免对学生造成伤害或产生不良影响。语言暗示要求教育者学能巧妙运用语言工具,体现语言艺术的魅力。班主任对于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表现的学生要用恰当的方式、合适的语言进行“意在言外”的暗示方式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这样容易使学生接受,更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比如同样是对待后进生,如果我们运用语言多暗示、多启发,经常关心表扬,就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增强他们信心,使其克服自卑心理,不断上进。相反,如果教师言语中如有一些消极的暗示:你真的很笨,是没有希望的,长大后不会有出息…… 这样的暗示,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从而产生对抗、抵触情绪,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2、行为暗示。 正所谓“身教重于言传”。班主任的行为每天都会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而学生接受这种暗示,由于选择的余地很小,所以总是无条件的。教师行为对学生时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恰当的环境下,给学生以行为暗示能够起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效果。“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班主任要以自身的行为去感染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随手拾捡垃圾、为别人鼓掌、为生病的同学拿药递水、、、、、、有时候,教育就是这么简单,耐心的倾听,鼓励的微笑,亲切的拍一下肩,真诚的竖个拇指,这些简单的动作,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恢复自信,激发热情!因此,为了使学生获得真、善、美的影响,班主任老师必须检点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正面暗示。 3、表情(神态)暗示。 一个人的面部表情、眼神等,是其内在情感的直接表现。教师可借助神态表情,给予学生某种暗示,给学生积极的鼓励。学生进步了,给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赞赏、肯定的眼神,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和更上层楼的动力;学生遇到挫折了,给他一个宽容的笑容和鼓励、安慰、爱抚的目光,让学生感受到面对失败勇气和重整旗鼓的力量。这些神态表情暗示,饱含浓浓的爱和鼓励,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4、人格暗示。 人格是教师的个人修为。班主任老师的性格、个性、气质、能力等诸多因素,构成了班主任完整的、特定的人格。班主任老师的人格时时都在给学生提出暗示,影响学生的行为。教师高尚的人格,具有很强的魅力,对学生的一生,影响甚远。有的班主任老师从不体罚学生,和学生关系很融洽,但学生都很“怕”他,在班里都能自觉遵守纪律,积极向上,努力学习。这就是教师人格暗示的作用。所以班主任应具备健康向上的、强烈的人格魅力,具有高尚的师德,严于律己,诲人不倦,言行一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自己的威信,从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暗示。 5、仪表暗示。 班主任老师与学生接触最频繁,关系最密切。班主任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是最富影响力的。老师的仪表、衣着打扮,实际上是其心灵的展示,对学生的暗示特别大。班主任老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常常通过仪表暗示给学生。学生接受这种暗示并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它会使学生的潜意识受到内在强化,影响学生的发展。一般情况下,衣着整洁大方,仪表庄重的教师带出来的学生,注重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并且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力;不修边幅的班主任,带出的学生生活上不拘小节,行为散漫,不文明语言和不文明行为发生率较高,纪律性较差;衣着华丽、打扮入时的班主任带出的学生,一般喜欢时尚,但适应能力脆弱,克服困难能力较差。所以,班主任老师应注重自己的仪表,向学生提供健康的暗示。 6、榜样暗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上树立一些好的榜样,让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会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如表扬某同学如何为班集体挣得荣誉,某同学如何为了班集体牺牲个人利益,某同学怎样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某同学如何乐于助人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向榜样学习,积极向上。 7、环境暗示 心理学表明,一定的环境氛围可以强化或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好的环境能使人身心舒畅,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差的环境则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这种环境既包括学校大环境,又包括班级小环境。一方面,我们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受到良好的熏陶。如利用校园广播站、校刊、标语、宣传栏、名人画像、校训、校园标志性景点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振。同时要大力宣传学校取得的成绩,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室文化布置。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境,对学生影响很大,因而对教室环境的布置不能随意和盲目,要精心设计,既要注重审美的要求,又要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展示班级特色。可以在教室内悬挂国旗,增强爱国情感;张贴班训,激励督导学生;悬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规等,规范学生的言行;悬挂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帮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克服缺点、战胜困难的力量;设立“读书角”,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设立“卫生角”,整齐摆放清洁工具,提醒学生爱护环境卫生;设置班级公示栏,及时公布班级信息,随时督导学生向善向上……总之,班级环境氛围越浓,对学生的心理暗示越强烈,班集体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就会不断增强。优秀的班集体、优秀的学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四、运用心理暗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充分了解学生。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育者有想在各方面教育人,他就应该在各方面了解人。”教师在进行心理暗示时,应先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和接受能力。这是运用心理暗示的前提。 2、心理暗示要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材施教是指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教师给予不同的暗示方法。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开朗的孩子可采用激将法、对比法;内向的孩子则采用语言、表情来安抚、鼓励,以唤起孩子的信心。因时施教是指教师应该抓住有利时机进行积极的暗示。可以在学生碰到困难不能解决时,在学生跃跃欲试又害怕失败时……总之,教师要善于观察,审时度势,恰当暗示。这是心理暗示的核心。 3、找好启发点。用来作为暗示、启发的材料一定要选好,要与被暗示的对象有密切的联系,且具有较强的启发性。这是进行心理暗示的重要条件。 4、暗示要恰如其分。这是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暗示的“度”。太深,则违背了心理暗示的初衷;太浅,学生则可能“启而不发”。这是心理暗示的关键。 5、作好事后总结。在每一次运用心理暗示之后,不论成败,教师都要进行认真总结。成功了,总结经验,表扬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失败了,教师则应认真反省,寻找原因,或再次暗示,或另寻他法,切忌归罪于学生“笨”。这是心理暗示的提高。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一而足,心理暗示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教育方法,教师可适时适度地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爱米尔。库埃《心理暗示力》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漓江出版社,1995年。 3、姚本先、方双虎主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 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 4、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开明出版社,2003年。 5、邹明《积极心理暗示对学生的作用》 《教育科研论坛》。2007年。 6、高鸿鸣、刘金华主编《人生心里指导大全》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7、爱米尔。库埃《心理暗示术》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