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刍议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
数学论文之刍议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 磐安县新渥镇中心小学 周伟强 [内容摘要]: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辅助学科教学对于优化学科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具有不可低估的推进作用。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性高的学科。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地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使课堂生动、有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数学这一“思维的体操”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表演舞台”,使数学教学取得“效率高﹑印象深﹑氛围雅﹑感受新”的明显效应,也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优势 作用 信息技术指以数字化为新动力,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 学科教学整合指在学科教学中,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和教学结构进行整体构建,以实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思想和方法。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性高的学科。而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地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使课堂生动、有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增强信息强度,增大信息密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人人发展;如何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数学这一“思维的体操”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表演舞台”,使数学教学取得“效率高﹑印象深﹑氛围雅﹑感受新”的明显效应,基于以上问题,我确立了我的研究目标为: 1、在数学课堂教学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功能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技术性,注意使用的时机和频率,使二者有机结合,解决以前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2、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创造出新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应用,促进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与批判能力以及处理并运用信息的能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化静为动 CAI课件用在演示实验中,能把挂图静止的画面变活,又能使假的模型变真,工作时,各部分的活动情况看得清楚,弥补了传统直观教学手段的不足。 例如: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用挂图、语言叙述都不能形象描述其作用,而用Flash做的演示动画,先给出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分别用这些圆滚动画出他们的周长,再用这些圆的直径去量他们的周长,通过动画发现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三倍多一点,其动画过程形象逼真,使其静止的画面变活,不仅简单明了,而且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2.将课堂效果显著化 有些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思维的限制,通过语言叙述,课堂效果不明显,影响结论的得出。运用Flash课件演示,再配以教师的说明,可以很好的解决此类问题。如图形的旋转这一课,我首先通过三组动画,一组围绕不同的点旋转,一组围绕同一点,但旋转角度不同,最后一组围绕同一点,角度相同但方向不同。通过这三组动画加上老师的引导,得出图形旋转的三要素达到理想的效果。此时,用课件Flash动画来演播,观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起锦上添花的作用 3.提高知识的可见度 在教学“时、分、秒” 时,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得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理解掌握知识的重点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把死知识变活,使得在教学中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使学生观察的重点得到突出,思维也从具体向抽象过渡,教师教学的难度得以降低,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突破时空限制 例如,教学“年、月、日”,当屏幕上出现彩色的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的运行规律,即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转一周为一日,再配以悠扬的旋律,学生饶有兴趣地置身于奇妙的宇宙世界,遥远的蓝天、星球变得如此地触手可极,一下子对感知年、月、日的来历,对年、月、日怎样产生,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等产生了充满了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望水到渠成。另外通过这一新奇的演示,提高了学生认知程度,学生可以触类旁通地知道很多知识。 二、运用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课堂教学前的演示—引导作用 让我们再现旧时的数学课堂,抽象的思维,枯燥的数字,再加上难懂的数学公式推理,还有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薄弱,尽管老师精心设计,激情满怀,我们的孩子还是云里雾里,很难全神贯注地进入积极的思维。究其原因,无非是课堂缺乏魅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而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感情色彩。”兴趣的作用可见一斑,特别是咱们的小学课堂,当老师通过多媒体将形象、直观、逼真、生动的教学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孩子们一声声惊喜地叫声,数学课堂转眼间变得“跌宕起伏”、“层层推进”,孩子们也乐于在和谐又充满创造力的课堂里学习和探索。 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这样的童话生活情境来导入:烈日炎炎,口渴难忍,八戒找来一个大西瓜解渴。悟空说:“咱们四人平分,每人吃四分之一吧。”八戒很贪吃,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应该多吃一点吧,我至少要吃六分之一或七分之一吧。”其余三人听了哈哈大笑。小朋友,你听了有什么想法吗?相信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爱刨根究底的天性,肯定是议论纷纷。趁势引导:知道大家为什么取笑八戒吗?在这个生活情境中,火红的太阳,干枯的大地,翠绿的西瓜,滑稽的人物表情,幽默的人物对话为学生提供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适时质疑提问,自然就能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境,唤起学生对生活思考的兴趣,大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当然,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是每个教师都想了解和探索的。通过创设生活化、有趣味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中,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变“被动” 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2.课堂教学中的演示—指导作用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往”等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正符合新课程这一理念。它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观察,促使学生参与比较、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使课堂呈现为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动静结合,赋予了教师和学生一定的自由度,既给学生积极参与的机会,又让学生有冷静思考的时间,显示了数学课堂的无限生命力。 3.课堂教学后的演示—总结作用 在学生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展示学生讨论结果,分析处理数据,然后得出结论。如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在学生小组讨论后,将学生的讨论数据记录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对整个图形进行一次模拟动画演示,这样做比讨论后直接进行抽象概括的效果更好。利用信息技术演示一次,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运用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整个教学过程,应进行精心设计。明确应用信息技术的学科内容,这种应用应充分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2)明确应用信息技术所达到的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3)信息技术的应用应与其他常规的教授方法有机地结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4)在传递教学信息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注入式方法,采取各种途径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取和建构知识。要明确自己的教学思路,将各种工具、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避免完全受课件的限制;讲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对信息进行精心组织,呈现的速度要适当,要留给学生理解与反思的时间,切忌一股脑地“灌”给学生。 (5)教师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课堂教学。有的老师认为演示效果差,准备东西烦,干脆不做,用课件在大屏幕上展示一下,就万事大吉了。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动画课件是人制作出来的,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随心所欲”,在这样展示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学生能相信吗?这样做,对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实事求是精神的塑造都是有害的。 (6)对于学生能理解,可以不用CAI课件演示。CAI课件制作起来耗时耗力不说,课堂上既要忙着课堂教学,又要课件展示,搞不好会手忙脚乱,影响教学效果,也有“画蛇添足”之嫌。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巧妙运用,一定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得到更大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国数学教育[M]。中国数学教育出版社2003年1──3期 [2]中国电化教育[M]。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出版2002年期刊 [3]信息技术教育[M]。中国教育学会出版2004年第29期 [4]我们是信息技术教研员[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期 [5]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M]。2004年12月。李朝军牟艳娜阮滢刘向永于丽华 (本文荣获2010年金华市中小学教育技术优秀论文和实验教学优秀课例评选三等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