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心得)之探索多渠道作业设计提高作业有效性
班主任论文之探索多渠道作业设计提高作业有效性 目前作业存在最大问题是教师分层难,学生完成难。究其原因,分层难主要缘于两点:一是观念,即老师习惯于对全班学生做整齐划一的要求,忽视差异。二是态度。因为作业是每天的一项常规工作,有实效的分层需要精心设计,思考取舍,持之以恒就比较困难。学生完成难主要表现每班中不写作业的群体总是客观存在,难以杜绝。其中这一群体的成因主要有两个:学困生主要是知识掌握问题,清早在路边草丛里写作业的学生大致属于此类。好生则主要因为作业设置问题,机械重复没有挑战性使之生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她做客央视面对面,就谈到曾帮孩子写了大量作业,她的孩子就属于此类。因此,要真正减轻学生负担,或者说是让学生不感觉是一种负担,我们就要思考要改进,首先要在作业设置上下功夫。下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把我们一些想法和不成熟的做法向大家进行汇报。 一、灵活作业设置形式,变单一为多元化。 我们平时的作业设计主要以预习性、巩固性为主,而巩固性作业的主要目的是在课堂之外辅助学生更好地达成目标。目的明确了,我们研究的焦点就集中到形式上来。首先是让学生能愉快地接受,并心甘情愿地投入到作业中去。于是,我们就尝试改进作业设置形式,将知识蕴入多元载体呈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三性作业设计——生活性、实践性、操作性作业 将作业设置提升到课题来研究,这样容易发挥集体的合力,增强执行力。学校立项了“数学作业生活性、实践性与操作性设置的研究”课题。研究的主体在“设置”,而这三性代表了数学学科的特点与价值,这样的作业能提高学生动手动脑、与人交往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等等。在运作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征集修订、运用评价两步策略,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征集修订:一至五年级每周至少设计一份生活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精品作业,附有作业设计意图,设计好的作业经过教研组的合议修改后印给学生;运用评价:每次作业后都附有学生及家长的评价,倾听建议,以利于教师对作业的再次修订,然后作为资源保存并共享。比如五年级数学《我家中的数学》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家的客厅、书房或者自己的小卧室等,先估计再测量一下它的长、宽、高等数据,从下面选择2项也可以自己根据本册所学知识来设计问题。例如:计算一下它的占地面积、铺地板(地砖)的面积、粉刷涂料的面积(门窗的面积忽略)、空间大小等。 这种每周一次的作业不是主流作业,而只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它应该建立在控制其它常规作业量的基础上,否则,学生是会将这种需要付出时间与精力去调查去研究去实践的作业,敷衍完成的。 综合性作业——知识网络构建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也是目前学生学习的一个普遍现象。也就是学生脑中只会存在一些零散的点状知识,往往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或脉络。究其原因,也是老师包办的结果,一个单元结束后,老师会把知识连一连串一串,呈现给学生,或者是采取师生双方共同构建的方式由老师主导完成,这样学生没有经历整理的过程,所以脑中并没有系统的知识结构。于是我们尝试放手,但发现学生缺乏最基本的网络构建常识,所谓的网络其实只是知识点的罗列。于是我们主要做了三步工作:培训教师。首先让老师能科学地构建网络。其次,指导中高年级学生自主构建。最后,将师生、生生构建的网络通过评价交流比较优劣,以取长补短,完善提高。潜移默化地,学生知识网络构建能力有显著提高,逐渐地单元知识网络构建已成为一项常规作业。 与此相适应,我们对综合性习题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其实这也是在生活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例如:鱼缸问题(见课件)。 在综合性的基础上,我们还设计了跨学科的整合性作业。比如将数学的“方向与位置”与品社学科的“我们的社区”整合设计,将方位与社区的建筑设施与环境等有机结合;以少先队牵头开展的一日护蛋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学校就立即搞了一次征文比赛活动,由护蛋这一特殊的行为作业生发出语文作业,同时也达成了品社课“我爱我的家” 中的教学目标。本学期还将进一步尝试这类作业。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有大的作业视野,跳出自己的学科本位,与多学科知识整合,设计出更多综合性开放性,深受学生喜爱的作业。 多主体参与性作业——循环写字本 我校运作几年的循环写字本也是作业中的一大特色。具体操作是,每4人为一组,每组一个“循环写字本”, 每人只写两行字,四天为一个轮回,可以让写字好的学生先写,做其他学生的榜样,教师每天及时进行激励评价。“循环写字本”因为每次的任务量很轻,又因受这个小群体的关注效应,所以学生会非常努力地完成,久而久之,好学生的字会产生很好地辐射效应,大大提高了练字效果。 以上主要通过改进作业呈现形式,以达到激发兴趣提高能力的目的。但作为学生作业的主体仍然是教科书中练习册上的常规内容,如何能既减轻学生负担,又确保作业效果,就成为思考的主要问题,局里也明确提出作业分层设计,在运作中的确也有困惑,那就是分层难,相应地就出现只有形式的假分层。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也有如下的思考与实践。 二、尝试改进作业内容,设置尊重差异的诊断补救性作业。 学生的语文作业本上,常常出现同样的内容多次重复的现象,甚至有的班级的作业每天都是一页或半页字。布置生字作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首先是掌握写字,其次是提高书写质量。而实际上我们发现多次重复性作业中,学生的书写并没有较大改观,甚至个别错字也在作业中多次重复出现,就是教师缺乏诊断,导致作业低效甚至无效。基于此,学校提倡设计诊断补救性作业。即教师通过检测诊断出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就以问题为基点,布置强化性作业,或者是同类跟踪式作业。前者适用于语文学科,将诊断出的错字词句等,多次强化,直到掌握。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好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了这样的诊断前面提到的尹建莉的作业就会大幅度减少,让好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拓展性提高性作业。对于学困生呢也是一种减负,因为他们只要有针对性地写部分作业,而不是全部。而同类跟踪式作业更适用于数学学科,我们也进行过尝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教师收集学生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设计一组跟踪式同类型作业,进行强化,形成技能,以此增强作业设计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通过这样的诊断与补救,自然而然地就是一种分层设计,少了千篇一律,而真正体现了因人而异,尤其是在复习中非常适用,可以解放出一大批成绩优秀且听话的好学生,毕竟现实生活中像尹建莉的这种做法并不多见。在运作过程中,也有一定阻力,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老师的观念,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将会进一步落实。 数学学科的错例分析是典型的诊断补救性作业。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总是在不断地重复曾经出现过的错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认为,凡是善于总结教训的人往往比别人多一些接近成功的机会,因此,整理、分析并矫正错题不失为一良策。我们鼓励每位学生设一本“错题分析集”。要求学生主动把课堂练习及家庭作业中典型的错例找出来,并把错误的习题“剪切”下来,用“粘贴” 或手写的形式整理编辑在笔记本上。然后对照错题,认真分析错因,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矫正。我们还鼓励学生经常回过头来翻看、推敲那些错题和有疑问的问题,这样有效地避免出错率。 “错例分析集”既是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料的园地,又是教师改进教学,探索规律,研究学生的重要依据。这一举措,有效改变了以往教学中重巩固练习、轻反思矫正的做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三、评价督导反思改进作业设置,提高执行力。 前面谈到的作业设计思路如何落实,这是操作层面的最大问题。学校主要采取三步跟进的策略。利用集体教研跟进督导作业设置的研究:把作业设置作为集体教研的一个组成部分,先由个人设计,再由集体完善。过程性作业评价跟进:采取作业及时上传的措施,督促特色作业设置的常态化。同时,加大作业检查的频率,将诊断补救性作业作为检查的硬指标来落实。作业资源的收集修订打包跟进:学校及时收集作业资源,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经形成涵盖五个年级的精品作业资源包,学校将通过网络、结集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 这里还想针对读书笔记谈一点我们的思考与认识。读书笔记的主要目的是倡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但在运作的过程中,读书笔记分明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有这样一种现象引发我深深地思考。我们有两个图书阅览室,本来让学生去阅览是让他们很欣喜的事情,但后来我们发现学生阅读非常不快乐,因为有写读书笔记的压力,学生不能尽情读书,阅读课其实也就相应地变成了让学生厌烦的抄写课,这样既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久而久之,也会磨灭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甚至把阅读当成一种负担。上学期我们购买了大量适合学生阅读的中外好书,学校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更多饱读的机会,所以就想不再拘限读书笔记的数量,而把它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生最感兴趣的“读”上。其实写读书笔记的数量真的代表不了学生的阅读数量和质量,把时间与资源充分有效利用就好。 完成作业的主体是学生,但作业的产生却源于教师。一个用心的老师,基于学生需要设计作业,学生付出了而有所获,也是一件快乐而有益的事情。如果老师很随意地把布置作业当成一项任务来敷衍完成,势必为学生带来高耗低效的结果。“用心一切皆好”,再好的思路再好的设想,只有用心才能真正落实,让我们共同用心来设计作业,用心做教育。许多的观点与做法都值得商榷,恳请领导们指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