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学习感悟5篇(三)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学习感悟5篇 紧紧围绕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牢牢把握好“五个始终坚持”,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更大进步,更好地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面小编整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学习感悟,欢迎阅读。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学习感悟1 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因素。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打赢三大攻坚战,努力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抓住关键、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 坚持底线思维,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书记指出:“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自然风险等,又包括国际的经济、政治、军事、重大传染病风险等。各种风险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相互交织叠加,形成风险综合体。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应对不力,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既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使我国应对重大风险的能力经受了考验、得到了提升。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没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书记一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同时,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到2019年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降至551万人。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党中央要求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复工复产中优先使用贫困地区劳动力,以利于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完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一些地区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总书记指出:“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边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很差,这样人民不会认可,也经不起历史检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党中央要求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开展全国生态保护与修复,就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撑点。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学习感悟2 总书记指出:“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它的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成高标准的小康社会、覆盖全面的小康社会,需要增强辩证思维,坚持统筹兼顾。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辩证思维的具体运用。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赋予“小康”更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努力建设高标准的小康社会的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对于全面小康要辩证、全面地看待。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坚持一定标准,又要防止好高骛远,脱离国情和实际盲目提高标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为重要的是“全面”。“小康”是发展水平的要求,“全面”是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要求。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全面,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其中,经济发展是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经济发展带动整个社会进步。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特别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人民一道迈入小康,共享发展成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共同繁荣。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造成较大影响,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加快推进投资项目建设,形成供需良性互动,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加快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学习感悟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总书记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摆到战略目标高度来认识,置于战略布局中来谋划,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党的十七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了出来。党的十八大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差,赋予全面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十三五”时期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高度契合,“十三五”规划聚焦这一目标来制定和实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依托和支撑。 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服务于战略目标、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破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瓶颈,不断激发社会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确保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序运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发展动力和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特别是解决妨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干部作风问题,如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厌战情绪和消极腐败现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政治保障。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各种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但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没有变,我们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变,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有利条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从要素支撑看,产业基础比较好,配套能力比较强,劳动力比较充裕,人力资本不断积累,这些都能够有效支撑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应对疫情催生的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为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机遇。全面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才能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学习感悟4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关键一步。决战决胜全面小康,注定是一场艰苦的“大战”、艰难的“大考”。这一年必然是极不平凡、极不寻常、极为不易的一年。现在离年底收官交账还有4个多月时间,我们离全面小康目标只有一步之遥。使命伟大,形势逼人,让我们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强烈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决战决胜的信心,提振决战决胜的斗志,坚决打赢全面小康的决胜之战。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党中央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高质量脱贫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力度补上全面小康建设的短板和弱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改善上,特别是对困难人群要落实政策、加大投入、有效保障。比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许多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贫困线下。要一鼓作气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决啃下剩余的“硬骨头”,就必须坚决防止因疫因灾返贫致贫,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推动脱贫摘帽地区走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关系党的使命宗旨,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场退不得、输不起的战争。要以省环保督察“回头看”为契机,抓好突出环境问题整治,保证生态环境质量不下降。要打好长江和鄱阳湖重点流域禁捕退捕攻坚战,抓紧解决退捕渔民的后顾之忧。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积极开展绿色创建,让“绿水青山”变为造福子孙后代的“金山银山”。要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完善“环保警察”做法,用法治为生态环境建设保驾护航。 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警钟长鸣,警示高悬,全面排查风险、找准最大风险、有效化解风险。这次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些领域的风险可能会传导扩散、碰头叠加。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紧盯“后疫情”时期可能引发的风险隐患,做好充分准备,做到有备无患。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控,加大打击处置非法集资力度,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总之就是要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再立新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百年追梦。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必须坚决完成的硬任务。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落实市委四届十次全会的部署,勠力同心,锐意进取,坚决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学习感悟5 一方面,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我国经济在历次全球性或区域性危机中都表现出较强的抗击打能力,在危机后都出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们迎来了近10年的高增长低通胀黄金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们出现了连续多年的强劲增长,并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疫情空前冲击,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疫情蔓延的情况下率先实现复工复产。自3月份起,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明显收窄,第二产业降幅较1、2月收窄1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降幅收窄3.9个百分点。防疫虽然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但在保卫人民生命的同时,赢得了恢复经济的主动。这意味着在全球负增长的低速状态下,中国经济仍可能实现正增长,意味着中国经济无论在存量上还是增量上都会进一步提高,意味着中国经济追赶发达国家的步伐不仅未放缓反而进一步加快。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潜力。一是拥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到2019年末,GDP总量99.1万亿元,已相当于美国的67%左右;人均GNI突破1万美元,已超过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60%,城镇人口规模已达8.5亿,未来30年至少还有30%的人口约4.2亿实现城镇化,平均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约1400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内消费品市场,开始具有“世界市场”特征;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28.2%,消费水平进入“富足”阶段,消费结构升级加快,这些变化都构成推动内需扩张的坚实基础。二是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工业制造业。自2015年起,我国工业制造业的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疫情冲击虽然强烈,但毕竟是外生的、偶发的,不会根本改变决定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会根本改变中国经济仍处于战略机遇期的历史事实,不会根本改变长期向好的客观趋势。三是基本经济制度及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具有逆周期调节反危机的优势和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供了制度基础;日益完善的宏观政策体系具有较强的反危机能力,宏观调控目标在关注总量的同时注重结构,宏观调控方式在关注需求侧的同时注重供给侧,宏观调控工具强调规划、财政、货币政策的同时注重多元化,从而使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效果更加精准。特别是在近年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我们没有在政策上采取大水漫灌式的超强总需求刺激,而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为应对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冲击,为加大“六稳”工作力度,聚焦“六保”着力点,落实“六保”任务预留了较为充足的政策空间。 基于上述分析,总的来看,我们完全能够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预定目标。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决胜全面小康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等三大战役的决战之年。这一系列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都必须有必要的经济增长。 研究表明,我国目前潜在经济增长率在3%至4%,采取强有力的总需求扩张政策,同时加快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有可能接近或达到5%甚至略高的增速的,但或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从总需求角度看,需要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稳定出口,扩大投资的同时活跃消费,使经济增长具有必要的需求动力。当然不能仅依靠需求拉动,这样既不现实也面临极大的风险。从总供给角度看,需要持续释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构红利、制度红利、政策红利,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使经济增长更加均衡、协调、强劲。决胜全面小康关键在于“全面”,在于实质性发展,速度服从于发展要求,发展不是以速度为目标,实现全面小康不单纯是经济指标,而是具有广泛深刻的社会发展内涵;就经济指标而言也不单是GDP数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质量指标,包括结构升级和协调发展、创新驱动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之所以不提具体的增长率指标,更为深层的动因应在于对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全面性和质量指标的强调,而不在于进一步突出速度和规模。因此,从需求与供给、规模与结构、数量与质量、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的统一上看,2020年决胜全面小康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完全可能实现。 就“六稳”和“六保”的首要目标就业来看,由于受疫情冲击,《政府工作报告》较2019年上调了失业率目标,调查失业率政策目标由2019年的实际调查失业率5.3%以下,上调为6%左右。保住6%左右的调查失业率,需要9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运用投入产出法测算,2020年需要达到4%以上的经济增长,GDP的总规模达到105万亿元左右(实际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和名义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乘的关系,按GDP折算系数折)。若根据我国近些年的实际经验,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增加就业约200万个,那么新增900万个就业岗位,GDP要增长4.5%。应当说,这一增长速度在各方面努力下是可能达到的。如果再考虑到“六稳”“六保”对就业的突出强调以及由此产生的就业政策性效应和经济结构变化产生的扩大就业的吸纳效应,或许低于4.5%的经济增长条件下也能够实现6%左右的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 就脱贫攻坚等三大战役的目标达成而言,虽然与经济增长有联系,但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和努力已经积累了深厚基础,脱贫攻坚近些年年均减贫10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已降至2019年的0.6%,贫困人口总量只剩500多万,即使考虑到疫情冲击可能会有200万人左右返贫,今年减贫人口也不到1000万,低于近年年均减贫人口数,是有可能全部实现脱贫的。全面小康下的脱贫,关键是“一个都不能少”,要求的是精准扶贫,而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精准扶贫,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不在于2020年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只要不出现严重负增长,即使在已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评估,依靠制度优势,同时在经济运行上推进“六稳”,落实“六保”,就完全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 总之,疫情冲击阻挡不住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步伐。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学习感悟5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