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的社会价值大意义 2篇_精准扶贫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脱贫攻坚战的社会价值大意义 2篇_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战的社会价值大意义 2 篇_精准扶贫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脱贫攻坚战的社会价值大意义 2 篇_精准扶贫 【按红色文化的概念理解而言,目前学界是人言人殊、聚讼 纷纭。有学者认为红色文化就是源于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 化或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也…优秀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了 《脱贫攻坚战的社会价值大意义 2 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 习中借鉴。< 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社会价值和伟大意义红色文化助 推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价值与路径 [提 要]贵州民族地区富集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 导贵州各少数民族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共同团结奋斗和攻 坚克难的历史见证与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贵州民族地区脱贫 攻坚工作中,区域红色文化萌生了巨大的新时代价值。近年 来,贵州通过积极保护留存好区域红色文化、鲜活传播区域 红色文化、创新发展区域红色经济等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省 内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也涌现了石阡县甘 溪乡和习水县土城镇等一批脱贫摘帽和发展致富的典型。因 此,红色文化是助推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和现 实选择。 [关键词]红色文化;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价值;路 径 [作者简介]王 敏(1982—),男,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 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红色文化传承与革命价值 观教育;汪 勇(1971—),男,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红 色文化传承发展。(贵州贵阳 550001) [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贵州长 征文化资源整理与传承研究”(YC[20XX]032);贵州省哲学社 会科学规划文化单列重大课题“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 研究”(18GZZB21);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金硕 士点项目“贵州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20XXssd014); 贵州师范大学学生工作科研基金项目“‘四个自信融入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20XXfdy10)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与根本任务是消除贫困和实现全 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由于“我国贫困人口分布的重要特点之 一,就是少数民族人口和贫困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的重合”[1]。 因此,我国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是亟需解决和高度重视的 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得 到前所未有的重视。2015 年 1 月 29 日,书记总书记在国家 民委一份简报上批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 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①书记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 中又重点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②现实情况是, 我国广大民族地区历经多年的扶贫脱贫工作,成效十分显著, 但目前仍然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我国如期实现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大短板。 之于贵州而言,一方面“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 度最深、攻坚难度最大的省份之一,所面临的诸多难题都是 ‘世界级的,‘相约 2020 的压力相当大”[2]。另一方面, 贵州民族地区也是红色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曾历史地 见证和书写了党领导各少数民族群众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 解放的艰难历程及其成功经验。新时代,贵州民族地区坚持 在既定的大扶贫战略行动中,围绕“守底线、走新路、奔小 康”的总要求,可以充分利用区域红色文化的“富矿”优势, 聚焦少数民族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脱贫信心与能力建 设,从而创造新的更大的治贫伟业和人间奇迹。 一、红色文化是贵州民族地区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 与资源优势 (一)贵州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概述 就红色文化的概念理解而言,目前学界是人言人殊、聚 讼纷纭。有学者认为红色文化就是源于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 文化或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也有学者认为红色文化是“中 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建设、改革的实践中 共同创造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3],不仅包括新 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文化,而且包括改革开放 文化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说,目前学界在 “红色文化概念、形式、时限、区域、内容等方面的研究成 果十分丰富,但质量参差不齐,虽覆盖涉及面广,但观点冲 突不一、论证歧见纷呈”[4]。尽管如此,学界也都能在中 国共产党领导红色革命运动的政治文化上达成广泛共识,认 为红色文化主要表征为一种以革命理想主义价值观为内核 的先进文化形态。换言之,红色文化还原了艰苦卓绝的中国 革命历史和光耀千秋的中国革命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 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密不可分,因此也留下了各种 各样、丰富多彩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 贵州省属于我国欠发达的内陆民族地区,全省共有 3 个 少数民族自治州、11 个少数民族自治县、193 个少数民族自 治乡。一方面,贵州少数民族自治区域面积十分广大,贫困 人口数量规模十分庞大,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另一方面, 作为革命老区的贵州又是典型的红色文化大省,伟大的红军 长征文化、抗战文化、中共地下党斗争文化以及革命先驱文 化遍及全省各个民族地区。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共有 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黎平会议纪念馆、榕江红七军 历史陈列馆、凯里党小组活动遗址、剑河大广坳战斗遗址为 代表的革命遗址、遗存 343 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 构旧址 38 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 139 处、革命 领导人和地方党史人物行居所 29 处、烈士墓 80 处、各类纪 念设施 59 处,被列入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 103 处,县 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 31 处。[5]在黔南布依族苗族 自治州,共有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猴场会议会址为 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和革命教育基地(场所)多处,如中 共一大代表邓恩铭(水族)烈士故居、瓮安猴场会议会址、板 寨红七军会师旧址、坤地红七军宿营地旧址、“强渡乌江” 战斗遗址、毛泽东行居、冷少农和舒葆初烈士故居、长顺红 军标语纪念馆、板寨会师纪念馆、惠水红军烈士墓等。[6]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也有着较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 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文化遗址、威舍猪场村红军洞(贺子珍 因救护钟赤兵团长而光荣负伤)、中共黔西南第一个党支部 的遗址——卡法、滇黔贵边区革委会主要活动地点——板陈, 等等。[7] 20XX 年 12 月,国家发改委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20XX —202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刚要》而公布印发了《关于 印 发 全 国 红 色 旅 游 经 典 景 区 名 录 的 通 知 》 ( 发 改 社 会 [20XX]2662 号)。该文件中涉及多个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红色 旅游景点,如贵州红军长征红色旅游系列景区(黔南州瓮安 县、黔东南州黎平县黎平会议旧址)、黔南州独山县深河桥 抗战遗址、黔南州荔波县邓恩铭烈士故居、黔西南州史迪威 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遗址。概言之,贵州民族地区蕴含了丰 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攻坚克难”的红色 记忆,这必将为新时代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经济发展工 作带来巨大的精神动力与借鉴价值。 (二)红色文化在助推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 价值体现 1.贵州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蕴含了脱贫攻坚的政治原则 价值。贵州民族地区富集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少 数民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产物。这启示我们,党的坚强领 导是前提,党为人民的使命是根本,各族群众的主动作为是 基础,三者共同构成了红色文化得以生成的政治原则。新时 代我国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同样需要这个政治原则。 首先,红色文化昭示了党的领导是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 成功保障。加强党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加强民族地区基层组织 领导班子建设与干部队伍建设。书记总书记强调:“如果没 有一个坚强的、过硬的农村党支部……从而就谈不上带领群 众壮大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向贫困和落后作战。” [8]因此,党的坚强领导是使贵州民族地区走向脱贫致富的 最根本的政治前提和成功保证。其次,红色文化映照了党引 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使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 我们的奋斗目标,书记总书记告诫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 牢记使命[9]。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 使命是党在各个时期富于战斗力的原因所在,这就要求贵州 民族地区的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书记总书记的告诫,要始终 牢记消除贫困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要切实高效地发挥 党和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其三,民族地区脱贫攻 坚工作要求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对于贵州少数民族地 区而言,这个主体作用体现在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必须要发挥 好脱贫致富的中流砥柱作用、普通党员同志必须要发挥好脱 贫致富的模范带头作用、各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则 必须要积极参与其中并主动追求“脱贫致富”,从而实现“要 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也正是由于民族地区红色 文化能为作为主体的人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意识形态保 障,它所蕴含的先进意识和革命斗争精神能有效地促使当地 人们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勇攀高峰,从而开拓脱贫攻 坚新局面。 2.贵州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注入了脱贫攻坚的资源内容 价值。书记总书记指出:“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促使贫困地 区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立足资源、市场、人文旅游等优势, 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10]这启示我们,我国广大贫困 地区的脱贫攻坚要首先立足“内容为王”的区域资源优势, 以区域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里的资源不仅包括自 然资源,而且包括文化资源。对于广大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 区而言,贵州民族地区富集的红色文化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上的作用与价值尤其突出,是富含巨大经济效益与社会 效益的“文化富矿”,从而为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注 入了丰富的资源内容基础。首先,红色文化是现代国民经济 结构中重要的文化产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发展红色旅游 和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其次,由于包括贵州民族地区 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偏远山区,那里山清水秀、环 境优美、风景宜人,绿色生态资源十分丰富。书记总书记强 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阐明了贵州民族地区是 一座具有丰富绿色生态资源的“经济宝库”。其三,贵州民 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也十分丰富,如节庆文化、服饰 文化、饮食文化、歌舞文化等,这种“人无我有”的民族特 色文化优势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优势。因此,对于 贵州民族地区而言,基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及其追求共 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可以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天然 政治优势,探索“红色文化+”的发展思路,走以红色为主、 绿配红与特配红相结合的复合型文化发展路子,把红色文化、 绿色生态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等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文 化娱乐和观光游览中,既有利于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文化+”的复合型资 源转变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从而推动贵州民族地区的经济 发展,帮助贵州各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共赴小康。事实上,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就是美好精神文化需 要,就是绿色生态需要和旅游休闲需要。贵州民族地区红色 文化恰好构成了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基础,也为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进而提升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 感提供了重要抓手。 3.贵州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提供了脱贫攻坚的工作方法 价值。书记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11]贵州少 数民族地区大都属于我国深度贫困地区,贵州民族地区要打 赢新时代的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需要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 科学的工作方法。观照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的生成过程,一方 面它印证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各族人民群众在艰窘 困厄的革命历程中所展现的“革命理想主义”与“革命乐观 主义”[12]精神。立足当下,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之 所以异常艰巨,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贫困群众普遍存在内生 动力不足,缺乏发展信心与斗志。因此,脱贫攻坚首先要充 分利用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紧紧围绕“扶志”来做文章,不 断激发和强化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信心与斗志,唤醒和点燃 其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热情与动力,从而帮助其实现“脱贫 致富”的历史跨越。另一方面,摆脱贫困需要智慧,而培养 智慧的根本之策在教育、学习和培训。透视贵州民族地区红 色文化,即可发现,无论是贵州民族地区的红色革命遗址、 红色革命遗迹、红色革命场馆,还是贵州民族地区的红色文 化歌谣、红色文化标语、红色文化艺术等,无不映射着马克 思主义先进文化元素的影响,而这种先进性当然是需要通过 教育培养、素质提升、智慧熏陶才可以体现出来的。因此, 针对当代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之现状,要坚持扶贫先扶智, 治贫先治愚,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阻断贫困待机传递的根本 途径,重点从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经费投入、学科建设等 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促进贵州民族地区人口的整体素质与能 力,同时,积极加强加强科技下乡与技能培训,对有劳动能 力的贫困群众开展实用技术与就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贵州 各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创业能力。坚定红色文化自信,走一 条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脱贫新路。所以,贵州民族地 区红色文化提供了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的脱贫攻坚工作方法 价值。 二、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助推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创 新路径 (一)保护留存好贵州民族地区红色资源 保护是传承与开发的前提。作为红色文化富集区域,革 命老区与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与持续发展是党和国家非常 关心和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书记总书记 最为牵挂的一件大事就是扶贫脱贫工作。新时代贵州民族地 区需要积极守护红色家园,留存和传承区域红色文化,不断 激活红色文化背后的攻坚克难精神,用“苦不苦,想想红军 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的精神动力助推脱贫攻 坚和区域经济发展。随着党和国家有关红色旅游规划和革命 文物保护等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贵州省也先后出台了《贵 州省文物保护条例》《贵州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关于加强 贵州省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意见》等文件,这让全省的大部 分革命文物、遗址和遗迹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改建 和扩建。如遵义会议会址及附属陈列馆,经过多次修缮、改 建或扩建,受重视和保护程度大大提高。近年来,贵州省政 府又先后对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 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文物陈列室等等多处革命遗址 进行了发掘、维修,不断丰富展示内容,从而更好地丰富贵 州红色文化的资源内容体系并充分发挥这些红色文化遗址 的新时代价值与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XX 年贵州省利 用长征胜利 80 周年的时机,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对长征 遗产保护的支持,实施了“长征——红色记忆保护工程”, 计划建造贵州的国家长征主题文化公园,并积极争取将区域 内多处红军长征遗址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贵 州民族地区应积极争取和完善相关政策规划,守护好自己的 红色家园,从而把区域红色文化保护留存下来,夯实红色革 命精神的物质支撑。 (二)鲜活传播开贵州民族地区红色文化 文化的力量主要在于文化背后的精神力量。红色文化从 根本上说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攻坚克难 的革命理想主义、革命集体主义的精神写照和精神动力。在 攻克新时代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战时,需要充分传 承和弘扬好红色精神。而为了有效地弘扬和传承贵州民地区 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就必须适应数字网络生态,采用现代 新传播科技,不断创新贵州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方 法与路径,从而让贵州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得 以鲜活传播开来。事实上,无论是基于“大众传媒是现代社 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与提供者”[14]的原则要求,还是 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化生存”与“联通一切”的客观事实, 贵州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这个“内容王者”都需要与时俱进地 创新传播手段和方式,注重与现代传媒技术的融合及其数字 化转化。以人民日报 20XX 年推送的建军 90 周年 H5 产品《快 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为例,短短 7 天就“圈粉”无数, 用户浏览量达 10 亿以上,这也因此成就了一个红色文化与 传播科技完美结合的经典案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 20XX 年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XX —2022 年)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融通多媒体资源”“建立 革命文物大数据库”“让革命文物活起来”。所以说,要加强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开发与传播,必须通过 VR、 AR、裸眼 3D 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采用,开发和建造一些 具有高度开放性、远程观赏性、实时互动性的“红色文化网 上纪念馆”或“红色文化融媒体聚合平台”,推出一批具有 反映红色文化内涵与红色革命精神的新型文旅产品或纪念 品,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不同传播对象和受众群体的差异化 和多层次性需要,从而实现让贵州民族地区红色文化“鲜活 起来”“转动起来”和“红火起来”的目标,让红色文化披 上新时代外衣、直抵新时代人心[15]。 (三)发展繁荣好贵州民族地区红色经济 要啃下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最根本 的还是要靠发展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实现产业脱贫。只有通 过产业脱贫,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和贫困户脱 贫不返贫。为此,贵州民族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区域红色文化 优势,大力发展红色经济及其附属经济产业,探索“红色文 化+”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所谓“红色文化+”,就是发展“红 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生态”“红色文化+农业”“红色文 化+民族”“红色文化+大数据”等复合型经济产业。贵州经 过十多年的历史发展,主打“红色文化+”的红色经济产业 化发展效果十分显著,省内外影响也越来越大,年接待人数 和年综合收入持续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据贵州省文化 与旅游厅的数据统计:20XX 年全省接待游客 9.69 亿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 9400 多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30.2%、33.1%, 带动 30.3 万贫困人口受益增收。就当前贵州全省的红色经 济发展现状而言,现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央红军为主,红二、 红六军团为辅的“一线两翼”的“红军长征在贵州”红色旅 游发展主格局,同时辅之以贵州革命先驱文化、贵州抗战文 化和中共贵州地下党斗争文化等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大力发 展“红色文化+”产业,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而且极大地加快了贵州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进程。需 要指出的是,随着近年来贵州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领域 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大改善了贵州“红色文化+”的经济 发展条件与环境,贵州红色文化繁荣发展的势头良好、前景 光明。 三、红色文化助推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典型样本与 案例经验 (一)甘溪红色样本 位于我国贵州省石阡县西南部的甘溪乡,全名甘溪仡佬 族侗族乡。在民族成分上,甘溪乡是一个以仡佬族、侗族和 羌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乡。在经济发展上,包括甘溪在内的黔 东北地区都属于我国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高山峡谷遍布, 土壤贫瘠不堪,交通十分不便。在文化构成上,甘溪既具有 典型的民族特色文化和绿色生态文化,又具有丰富的红色文 化。 1934 年 10 月红二、六军团长征先遣队在这里遭遇湘、 桂、黔敌主力,发生了著名的甘溪战役,曾有四五千名红军 将士的鲜血洒在这片热土,为红军长征的开端书写了壮烈的 一幕。由萧克将军题写的“甘溪死难烈士纪念塔”现在是县 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 年经甘溪陈氏祠堂改建而来的民 族博物馆,将本地区优秀的民族特色文化和民俗文化传承展 现出来,将错落别致的古村古寨保护开发起来。此外,境内 风景迷人、生态保存完好,“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之一, 也被誉为“梵净山姊妹山”的佛顶山坐落其中,20XX 年佛顶 山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然而,该乡几乎全靠农业支撑, 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非常少,而境内山高谷深、群峰叠嶂、 土地贫瘠,可供利用的农业用地又十分稀少,人均耕地面积 不足 0.45 亩,且主要是陡坡耕地,属于全省 100 个极贫乡 镇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和贵州省的精准扶贫和脱贫攻 坚的大战略下,在省市县三级政府和扶贫单位的支持帮助下, 甘溪乡充分利用本土红色文化优势,传承攻坚克难的红色革 命精神,不断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大力发展“红色文 化+”的复合型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持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不断提升贫困户收入和生活水平。20XX 年,甘溪乡全体干部 群众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努力前行,奋发有为,群众生产 生活发生巨变,经济社会向好发展,顺利地实现脱贫摘帽的 阶段性发展目标。 (二)土城红色案例 位于我国贵州遵义市习水县的土城镇,是一个有着七千 年发展历史的黔北古镇,也是红军长征时期四渡赤水战役的 发源地。尽管土城镇并非民族乡镇,但汉族与黔、川各少数 民族长期交流杂居,虽无民族地区之名,却有民族地区之实。 近年来,土城镇在国家的精准扶贫、脱贫战略的强力推进下, 在国家和省市县各级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区域红 色文化丰富的资源优势,打造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创新示 范区,主打红色经济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成为远近 闻名的“红色土城”现象。 早在 7000 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和繁衍生息的土城, 是赤水河上“黄木出山、川盐入黔”的交通隘口,素有“川 黔锁钥”之称谓。元末明初,因镇民在改造房屋时发现大量 土城墙,故有“土城”之名流传至今。土城镇悠久的历史、 丰厚的文化积淀赋予了土城古朴、神秘的古镇人文景观,秦 币、汉砖、古陶、汉墓、宋酒窖、古船帮、老盐号、明代军 事屯堡文物古迹众多;古渡、老墙、茶馆、石板街、吊脚楼、 牯牛船、老榕树古风犹存;龙灯、花灯、狮灯、秧歌、龙船 调、川戏玩意、船夫号子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红军长征时期,土城是举世闻名的“四渡赤水”发轫地 和主战场,誉为“长征路上的红宝石”、“地球红飘带上的明 珠”。1935 年 1 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驻习水,在土城镇 青杠坡浴血奋战后从土城渡口挥师西渡,谱写了“四渡赤水” 战役的伟大篇章,现保留着 12 处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国家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土城镇又着力打造了土城红色文 化旅游创新示范区,围绕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这个核心,所 倾力打造的一个“红色文化+”博物馆建筑群,具体包括中 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陈列馆、中国工农红军战地医院纪念馆、 中国女红军纪念馆、红军总参谋部旧址、青杠坡战斗遗址以 及反映地方特色的赤水河盐文化陈列馆,土城古镇博物馆等 12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土城镇利用 2009 年四渡赤水纪念馆免费开放 的契机,通过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的设计打造与传播开 放,年均接待游客数量逐年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2014 年,土城镇被评为“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镇”, 20XX 年又被评为“全国十佳生态文明景区”,“红色土城·灵 性古镇”已成为土城的推介名片。[16]土城镇通过以土城红 色景区为抓手,探索发展“红色旅游+”的复合型产业。经 过十多年的探索,土城古镇已经走出了一条革命老区脱贫攻 坚、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群众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 解放的革命过程中,在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留下了丰富多 彩的红色文化,这种红色文化所凝练的崇高理想信念、不畏 惧艰难险阻和勇求革命胜利的豪情壮志与红色精神,为今天 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十分丰厚的原料与养分。蕴含 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贵州民族地区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历 史伟业中,高度重视和挖掘红色文化在攻克民族地区深度贫 困这个坚中之坚的重大价值,通过积极守护红色家园以让区 域红色文化保护留存下来、传承红色精神以让红色文化鲜活 传播开来、发展红色经济以让红色文化繁荣发展起来。石仟 县甘溪乡、习水县土城镇等一批脱贫摘帽和发展致富的典型 案例启示我们,高度重视和积极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是 助推贵州民族地区乃至全国广大民族地区夺取脱贫攻坚战 和实现同步小康梦的重要路径。< 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社会价值和伟大意义脱贫攻坚为 主题的论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光荣而艰巨 的历史任务,寄托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梦想,浸润着我们不 忘、牢记使命的深沉情怀。为大家带来的脱贫攻坚为主题的 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脱贫攻坚为主题的论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 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 整体贫困。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 全会精神,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脱贫攻坚面 临的形势和任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任务作出 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 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 议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书记同志扶贫开发思想,坚持精准发 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 十三五 规划建议指出: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 这是对脱贫攻坚在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全局中所处位置的准确判断。越是任务艰巨越要迎难而 上,确保到 2020 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是补齐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一个突出短板。 短板必须补齐,否则影响全局。正如书记同志指出的: 小 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 我 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 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认可度。 我们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 紧迫感,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加快 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块突出短板。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 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书记同志指出: 消 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他还指出,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 领导广大农民 打土豪、分田地 ,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 解放。现在,我们党就是要领导广大农民 脱贫困、奔小康 , 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 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 得不到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 不是社会主义。 2、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 7 亿多农 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 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中西部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贫 困人口规模仍然较大,而且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革 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 致贫原因复杂,减贫难度大,脱贫成本高。扶贫开发进入了 啃 硬骨头 、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依然是我国贫困问题的基 本特征。目前,全国有 14 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 个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 万个贫困村、近 3000 万个 贫困户、7017 万贫困人口。而且,现有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 水平较低,减贫边际效应不断下降,增收难度不断加大,贫 困代际传递趋势明显,是难啃的 硬骨头 。 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弱的现象依然 十分普遍。2014 年,全国 592 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 民人均纯收入 6610 元,比全国农民平均水平低 3282 元。老 少边穷地区贫困问题集中,贫困人口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 健康水平低的 两低 情况,自我发展能力弱。建档立卡贫困 村 70.8%没有集体经济,内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贫困人口 致贫因素较多,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突出,缺资金、缺技术 普遍,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因市场风险返贫常见。 贫困地区区域性贫困、发展基础差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 本性改变。全国 12.8 万个建档立卡村中,6.9 万个行政村不 通客运班车。87.1 万个自然村中,33 万个不通沥青(水泥) 路。贫困地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 20 个 百分点。建档立卡户中有 652 万户饮水困难,580 万户饮水 不安全。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市场主体发育不足, 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产业发展处于价值链低端。贫困县的存 贷比普遍在 40%左右,储蓄外流严重。 扶贫政策针对性不强、特惠支持不足问题依然存在。现 有政策部分落实不到位、财政投入明显不足、行业支持缺少 特惠、工作责任落得不实、社会动员支持体系薄弱等问题还 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过去贫困面大,一项普惠政策就可以使 许多贫困人口增加收入,越过温饱线。现在,贫困人口大多 数自身能力弱,或者居住在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仅靠自 己很难参与发展进程、享受发展成果。 3、精准发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书记同志指出, 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 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坚持精准扶贫、精 准脱贫 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 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 这为脱贫攻坚明确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脱贫攻 坚,脱贫攻坚的出路在于精准施策。要以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编制好 十三五 脱贫攻坚 规划,着力完善综合性扶贫政策措施和健全脱贫攻坚保障体 系的规划,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落实到规划中,确保精准施策、实招更实。 一是建设国家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在精准识别上摸实 情,真正解决好 扶持谁 的问题,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 好基础。精准识别既要体现静态的精准,把现在的贫困人口 找出来;又要体现动态的精准,把脱贫的人口退出去,把返 贫的人口纳入帮扶对象。二是建设省级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 和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拓展扶贫投入渠道, 切实增加扶贫投入。在县一级,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 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加强资金监管,切实提 高资金使用效果。推动扶贫开发项目与行业重大项目、重大 工程、重大政策试点安排相衔接,扶贫开发规划与贫困地区 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特色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 规划相融合,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 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三是建设乡村扶贫脱贫落实工 作平台。 在贫困乡建立扶贫工作站,在贫困村选派好第一书记、 建设好驻村工作队,配合村两委落实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 保证贫困户有人帮、有人扶。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自 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 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四是建设 社会扶贫对接平台,以社会扶贫网为载体,实现贫困村贫困 户帮扶需求和社会扶贫资源有效对接。 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脱贫攻坚必须稳扎稳打,一步一 个脚印,确保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积小胜为大胜, 最终取得全面胜利。要层层落实责任。坚持党的领导,五级 书记一起抓,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贫困县主体责任, 促使其把主要精力用在扶贫开发上。落实相关部门的行业扶 贫责任,把扶贫任务优先纳入行业规划并认真实施。 落实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帮扶责任,不脱贫不脱钩。 夯实精准扶贫基础,建立分类施策政策体系,确保扶贫资金 和政策精准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 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其参与度、获得感,激励 其自力更生,激发其脱贫的内生动力与活力。实施更广泛的 社会动员:提高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东西部扶 贫协作的精准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动员民营企业、 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广泛参与,凝聚扶贫攻坚强大合力。加 强扶贫机构队伍能力建设,提高干部攻坚克难能力和水平。 大力加强宣传:宣传书记同志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凝心聚力; 宣传扶贫成就,坚定全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宣传 脱贫致富典型,坚定贫困群众改变命运的决心;宣传社会各 界对贫困人口的关心,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优良传统;宣 传党的扶贫政策,促进政策落实到村到户到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