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两会闭幕网评热议五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两会闭幕网评热议五篇

‎2020年两会闭幕网评热议五篇 ‎【篇一】‎ ‎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针对记者发问“出台的政策规模低于预期”,李克强总理直面问题,“过去我们说过,不搞大水漫灌,现在还是这样,但是特殊时期要有特殊的政策,我们叫做放水养鱼。没有足够的水,鱼是活不了的。但是如果泛滥了,就会形成泡沫,就会有人从中套利,鱼也养不成,还会有人浑水摸鱼。所以我们采取的措施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要摸准脉下准药”。认真研读讲话精神,贯穿全场的精准务实令人印象深刻,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破解就业等发展难题,要勤在精准务实上下真功。‎ 精准务实上下真功,就要善于化危为机,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善于通过内生力的激发,主观能动性的释放,实现转危为安。李克强总理提到一位50岁农民工的遭际,没有找到工作,全家生活陷入困境。提到个体工商户、外贸企业的困境,总理动情地说,“对他们的困难,我们要给予救助,但是从根本上说,还是要帮助他们就业。中国有9亿劳动力,没有就业那就只是9亿张吃饭的口,有了就业就是9亿双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手。”对于不同企业不同家庭不同人群,要区别对待、正确引导,善于用好市场这一“无形的手”,要在危难中看到机遇,在困难中看到希望。通过引导人群进入新兴业态,通过创新机制,采取针对性措施“打破那些不合理的条条框框,让更多新就业岗位成长起来”,以创新把群众和企业内生力唤醒和激发,不断提高经济活力,共克时艰。为此,党员干部尤其要加大调研力度,摸准困扰企业活力和群众创新的“堵点”“难点”“焦点”。不悲观气馁,也不灰心丧气,鼓起勇气,向市场寻出路,向群众问药方,把就业难题、发展难题在深入调研、精准施策中不断促进化解。‎ 精准务实上下真功,就要不照搬照抄,敢于主动“自找麻烦”,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突出靶向效应,做到有的放矢。每个地区人民的性格特点、生活环境、经济基础、传统习惯是不同的,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应当结合本地区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实效性。比如,成都市采取允许“摆摊设点”,“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大大提升了城市的人气、烟火气。这种做法当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圣法则,应该看到成都地区人民普遍习惯“慢生活”,对美食更有着独到的理解和文化,通过“摆摊设点”,一些店内桌椅摆放到室外,一方面减少了人群的聚集,变得敞亮了许多,符合疫情防控需要;另一方面,一边美食一边欣赏夜景,发展“夜经济”,带动了群众消费,有利群众生活。因此,一经推出,就收获奇效。中央文明委也适时发声,不将“摆摊设点”列入文明城市考核指标。这一老酒新装收获多方面的认可。至于别的地方,如果没有细致的考量,难免会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困境,毕竟放开“摆摊设点”,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执政能力提出新的考验,如何在放开搞活的同时,避免“脏乱差”,避免假冒伪劣产品危害人民健康?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要周密统筹、慎之又慎。‎ 精准务实上下真功,就要主动引入监督,提倡阳光下用权,让惠及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资金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三个直达”。李克强总理提到,“我们强调政策资金要直达地方、直达基层、直达民生。新增的赤字和抗疫国债资金全部转给地方,省里面也就是‘过路财神’,直达基层。”‎ 这反映出中央政府始终将人民,尤其是受到疫情很大影响的困难群众放在心里,从内心深处期望帮助群众共渡难关。总理动情地说,“这些钱要全部落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落到社保、低保、失业、养老和特困人员身上”“决不允许做假账,也决不允许偷梁换柱。我们会瞪大眼睛查,也欢迎社会监督。”这体现了中央政府带头过紧日子、苦日子,和困难群众心贴心、心连心,共克时艰的坚定决心。总理强调,“决不允许搞形式主义,干那些大手大脚花钱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各级纪检监察部门主动靠上去、深入进来,从一开始就将制度笼子、将党规党纪立起来,斩断某些意图渔利、企图“浑水摸鱼”的手,确保每一笔钱发挥应有的效用,确保每一个亟需受助的群众及时得到帮助。同时,监督不仅是纪检监察部门和人员的事,我们要善于发动群众的力量,调动群众的智慧,在具体实施中,及时总结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让形式主义做法无可乘之机,让“作秀”“弄假”成为过街之鼠,人人喊打之、共击之,确保党和政府护企利民各项政策措施、资金落到实处,落到关键处,落到民生处。正如总理所说,“我们采取的措施,最终效果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来认可。”党员干部要强化担当作为意识,让市场认可,让人民赞同,让中央政府的各项措施成为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助推力,让中国发展引擎转起来,速度提上来,又好又快、高质量向前不断推进!‎ ‎【篇二】‎ 两会闭幕,成果丰硕。在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军政军民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显著政治优势,这场疫情防控斗争充分彰显了这一点。‎ 这次疫情是国家治理能力的“试金石”,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诚然,发挥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政治优势必须建立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上。把人民放在首位、融入血脉、刻在心中,是获取源源不断政治优势的必然选择,是获取不竭动力的实践源泉。‎ 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方向不变,以民为本不偏离。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建设首要任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基本依据。“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一声令下,广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在疫情防控救治中彰显绝对忠诚和绝对服从,是发挥党的强大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的综合体现。一方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做好民生领域“大文章”,“一盘棋”格局促进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在战疫战贫、复工复产、复商复学多条“战线”上凝聚合力,充分释放制度威力,提升应对风险挑战的“硬核”战斗力。另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深入一线毫无畏惧、服从调度毫无怨言,强化“民本位”宗旨观念,浸润为民初心,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步锤炼党性和改进作风,始终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把统一思想转化为自觉行动。‎ 坚持“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道路不偏,执政为民不落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更加坚定了干部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绝对自信。做到执政为民不落空,必须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主线贯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辩证看待、统筹推进实现各项事业总体要求和具体举措、长期任务和短期目标,算好“大局”“整体”“长远”的“综合账”。“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殷切期盼和有力动员,在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中汲取群众智慧,在基层一线“拉家常”“看后院”“盯角落”中凝聚群众力量,要秉公用权脚踏实地,心无旁骛负重前行,满腔热情为民排忧解难,用心用力说好“群众话”,办好民生大事实事。‎ 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力度不减,为民造福不松懈。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战疫实践中充分展现军政军民“鱼水之情”,其集结速度之快、防治效率之高,是对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实际检验,也是在党的政治统领下,聚集“精准”常态化制度化执行到底的绝对优势。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要让农民挑上“金扁担”,就必须把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配套设施、农资物力注入到基础建设保障中,借鉴“非常时期”推进产销对路、人岗相适的经验做法,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好风凭借力,把支部“建在连上”的政治优势让“中国之治”治理能力持续发力,共产党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鲜明政治品格在团结协作成长发展史上谱写出宏伟精神谱系,要用好为民造福的“制胜法宝”,一丝一毫不能松懈、一分一秒不能停顿,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干部实绩经得起人民反复检验。‎ ‎【篇三】‎ ‎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是天大的事情。”“就业”是李克强总理的“嘴边词”,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被提及39次之多,贯穿了报告的始终,体现了政府多措并举保障就业的决心和信心,也体现了政府对青年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要打赢脱贫攻坚“歼灭战”,就要先打好就业扶贫的“主动战”,出好招、实招、硬招,以“放管服”开辟就业的“绿色通道”,破解“就业难”和“招工难”,让九亿双手“端稳”九亿张口的“饭碗”,激发人民群众努力去创造“饭碗”里的“粮食”,让“最大民生”有保障,托举百姓“稳稳的幸福”。‎ 做好“放”的文章,打造就业稳岗“加速器”。当前是网络信息时代,要借大数据的东风积极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推动“互联网+就业”模式,通过“云招聘”“云面试”“云实习”“云就业”等就业场景的提档升级,在数字化平台上实现供需间的双向传送,以“云”模式打造“就业超市”,打开就业稳岗的“快速通道”。同时,要加强高校、企业、社会的多方联动,打开力量边界,推动新型就业、灵活就业的发展,以“力量齐”打通“中梗阻”,以“齐步走”实现“快步走”,形成多社会主体参与的就业共力和效能,打开更广阔的劳动力市场,实现更高速度、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加大“管”的力度,抓牢配套政策“稳定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要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以稳企业保就业。面对疫情下的就业大考,配套政策须“加码升级”,政府部门要加大“管”的力度,提升“管”的成效。一方面,配套政策要有重点、再完善,着力抓好解决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完善人才回乡创业的有效政策。另一方面,配套政策更务实、更精准,政策的适用对象、具体内容须结合社会实际进行完善和细化,要加快税收、奖补、用地和融资等政策的出炉,全链条推动一揽子政策的出台、执行和落地,以“稳”为向,为就业助力赋能。‎ 提升“服”的质量,装好服务功能“助推器”。保障就业,要对焦“人”和“企业”双重点强化服务功能,实现就业服务全方位。对“人”,一要提供就业指导,结合个人特点和社会需求提供就业岗位信息,有针对性地引导劳动力有序进入市场;二要以训稳岗,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让更多人手持“本领”,心中不慌;三要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和调适,提升就业者与岗位相适应的心理素质。对“企业”,要聚焦企业的热点、堵点、断点、重点问题,深化政务服务、简化政务流程,以更便利和高效的服务将企业“扶上马”,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支持,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就业是历年两会的“热门”,也是群众心中的“热榜”,在“六稳六保”中稳居“C位”,政府部门当以统筹之谋、根本之策、经久之计助推实施之能,落实“放管服”,托举“最大民生”。‎ ‎【篇四】‎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分别于27日下午、28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 今年的全国两会有许多“非常”之处,不管是召开的时间,还是当前的形势,抑或是前进的目标、采取的举措,都注定这是一次可以永远载入史册的重要会议。‎ 这是一次在非常时期召开的奋进会议。当前,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正在加速恢复,但全球疫情和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很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依然严峻,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的任务还很繁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全国两会,意义非常,作用重大。越是急难险重,越是爬坡过坎,越是攻坚克难,越需要聚众心、汇众智、集众力。大会的成功,为战胜前进中的困难、赢得不确定的挑战增添了必胜信心、注入了强劲动力。‎ 这是一次在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今日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更加迫切地需要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大会审议通过了民法典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一本“百科全书”,为国家的安全堵住了漏洞,为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提供了法治保障。历史和实践证明,树立法治意识,培养法治思维,善用法治方式,就能更妥善、更有效、更合理地处理好前进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持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法治基石”。‎ 这是一次在冲刺时期召开的鼓劲会议。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决战之年。今年还有200多天,贫困人口还有551万,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咬紧牙关、一鼓作气、背水一战。即使脱了贫,也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要持续巩固提升,多措并举防止返贫,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特色扶贫产业,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让群众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精神生活更加充实,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非常”两会闭幕,“非凡”‎ 征程开启。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还会有困难、有挑战、有危险,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不怕困难的,是勇于挑战的,是善于战胜危险的,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篇五】‎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落实到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习近平总书记5月22日下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在代表委员和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力重千钧”;人民至上,是他一以贯之、始终不变的执政理念和深厚情怀。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人民至上这一执政理念,既彰显了我们党对人民始终不变的赤诚深情,又再一次诠释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着极其特殊的深意。‎ 这深意就是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立下了庄严的誓言: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广大人民,既是我们党执政的根基,也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一路走来,我们党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深深根植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正是这样一种至死不渝、毫不动摇的信仰和理念,才团结带领广大人民战胜一切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这个“根基”和“血脉”就是我们党永恒不变的初心和使命,要牢牢守护好、践行好。即便走得再远,也要永远铭记“我们是谁”、“我们要依靠谁”、“我们是为了谁”。只有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才能真正取信于民、为人民所信赖。‎ 这深意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战胜险阻、谋求发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革命年代,无数英雄战士奔赴前线、英勇牺牲甚至未曾留下英名;改革开放时期,无数贤人志士为国家建设发展倾尽心血与汗水;进入新时代,广大人民团结一心、集思广益,自觉投身于党和国家伟大事业之中,凝聚起摧枯拉朽的磅礴伟力。尤其是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人民的力量更是凸显地愈加鲜明。就如当前我国疫情防控之所以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取得决定性成就,其重要原因就是人民力量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人民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但正是这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坚守、自律、支持、奉献、牺牲,才能构筑起最严密的疫情防控安全线,才创造了如今疫情防控决定性成果。人民,是我们成就伟大事业的根基,也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的力量泉源。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在应对危机中掌握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 这深意就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坚持人民至上,不仅要清楚“我是谁”“依靠谁”更要深刻明白“为了谁”“为了什么”,不仅要“坚持好”“发展好”,更要“落实好”“完成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都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人民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指标”‎ ‎。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群众关心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始终坚持目标导向,把为民造福的各项工作当作最紧要的工作来做,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想尽千方百计”缓解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生产生活所可能受到冲击和影响,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有序向前发展,让一系列“民生红包”真正惠及人民、直抵人心,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这深意就是永远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正在进行,即便在疫情防控条件下也要进行,这既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又极大彰显了我们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厚度和深度。坚持人民至上的实现路径,就是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只有与人民群众保持深入的、持久的紧密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时刻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获得最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才能有更强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强烈,历史条件、现实环境也变得愈加险峻复杂,而同时面临着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重挑战”。要想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险阻,维护好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国家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其首要的、根本的就是要紧密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与他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他们的烦心事、忧心事,以实际行动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才能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才能进一步夯实我们向前发展的坚实根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