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工作范文之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困境与走向
班主任工作范文之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困境与走向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困境 1.德育目标的失衡性 建国以来,我们在制定和表述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时,一直存在着理想化和政治化的倾向。德育目标要求过高,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有时德育目标伴随着政治风潮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目标必然使人感到无法遵循而难以实现,有时甚至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德育的阶段性目标不明显,没有相应的评价措施。 2.德育内容的不确定性 笔者认为,我国的德育内容,在充分考虑国情、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在一定历史时期应是稳定和规范的。惟其如此,才能使德育要求随着青少年的成长而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为他们所接受并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的德育内容从建国以来就被贴上了政治运动的标签,不断变幻,处在极不确定的动态之中。正如有的同志所说,学校德育被当作“救火车”来使用,德育工作者成了“消防队员”。追求德育近期效果的短视行为必然使学校德育出现走过场的倾向,收不到实效。 3.德育过程简单化 主要表现:(1)以管代导。高压式管理的德育,无法真正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品质,容易形成双重人格的现象:在校服从一切制度,出了校门便“解脱”了,可以为所欲为了。(2)主客体颠倒。德育过程不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确定方法、手段,而是简单地把学生和为教育对象进行说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接受或接受不多。(3)德育过程形式化明显。德育过程具有功利性倾向,漠视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变化。 4.德育工作者的素质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德育和其他各育相比,对教师的知识素质、人格要求是较全面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队伍也存在着年龄结构偏高、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水平较低等问题。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市场经济发展对中小学德育的冲击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又是严峻的现实挑战。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应是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动力。教育的目的是促使个体的社会化,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使受教育者接受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过程。人的价值取向,一般反映在道义性和功利性这两个方面。道义性的文化强调的是仁爱、忠诚、宽容、奉献、责任;而功利性的文化强调的则是利益、竞争、权利、尊严、自由。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个“无序”向“有序” 发展的过程,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必然产生冲击相悖的情况。一方面,面对新的社会变革,有些人会怀恋过去,在惊呼“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同时,指望用计划经济时代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来约束当今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另一方面,在社会转轨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惟利是图、金钱至上、尔虞我诈等极端利己主义思想的蔓延,赌博吸毒、卖淫嫖娼等丑恶现象的沉渣泛起,所有这些,不可能不影响到我们的青少年一代。 市场经济给青少年道德发展带来的碰撞和冲击,集中表现在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在光怪陆离的商品经济社会,校园不再是一块与外界隔绝的“净土”,青少年学生也不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和社会负面的不良影响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反差。青少年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正面的、完美的正统教育,灌输光明面的教育,但是社会上却不乏阴暗面,充满着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先进与落后、规范与不规范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共产主义理想与高尚人生观的教育,但在社会上看到的却是安逸享乐、物欲横流的消极现象,这种学校德育与学生认识社会的二律背反现象必然会使学生的思维结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产生裂痕,带来困惑,步入误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走向 党的十五大已为21世纪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德育工作的关系,借鉴世界各国德育工作的指向,笔者认为未来中国学校德育工作将出现以下新的走向。 (一)德育观念的现代化 德育观念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五个内容:一是战略德育观。即把德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对待,摆到战略地位,置于战略的高度。二是素质德育观。即德育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三是科学德育观。即德育体系、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将更加科学,德育的科学性在世人心目中的认同度更加提高。四是全员德育观。德育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德育在全校乃至全社会形成育人合力,形成广泛的德育一致性。五是终身德育观。即德育是一项使学生终生受益的教育,同时德育工作者本身要努力做到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德育体系的规范化 整体规划德育体系是时代发展和德育建设的必然要求。进入下世纪,中小学德育体系必然更加规范,一系列新的法规和文件会对学校德育体系做出法规性阐述,进而减少德育的随意性、随机性,增强其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性。德育体系规范化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建立完整的德育理论体系。主要反映德育地位、作用、原理、理论、原则等。二是建立明确的德育目标体系。主要反映德育总目标、阶段目标和具体子目标等。三是建立系统的德育内容体系。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统一教材,保证德育内容目标化、系列化、有序化。四是建立配套的德育运行体系。制定德育队伍各个组成部分的责任、建设、考核制度,规定德育运行渠道,完善德育运行设施等。五是建立严明的德育管理体系。主要是明确德育管理要素,健全管理机制,提出规范的管理手段、方法、艺术和策略等。六是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估体系。明确中小学德育评估主体、对象、程序、指标、内容和评估结果的处理。 (三)德育目标的素质化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规定,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中小学德育目标是全面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出现德育目标素质化的趋势。 这种趋势首先表现在增强了德育目标的前瞻性。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功能在于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全面的良好的素质基础,教育目标的前瞻性决定了德育目标的前瞻性,学校德育同样必须着眼于未来,着力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实际提高。学校德育目标在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和革命传统美德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的发展都能适应新世纪的各种挑战。 这种趋势还表现在更加重视德育目标的内化。学生能否清醒地分辨真假、善恶、美丑,才是对学校德育效果的客观验证,因而,学校德育必须由单纯重视学生在校的一般表现,转而更加重视学生内有的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重视学生良好素质的内化,使学生真正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这是中小学完善德育目标的重要趋势。 (四)德育内容的基础化 学生在中学阶段面临两次分流。初中和高中毕业后都将有一部分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另一部分学生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所以,中学教育既是升学预备教育,又是劳动预备教育,但归根结底是为学生打好全面素质基础,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基础的教育。 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基础化表现为德育内容整体性与层次性统一。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它们统一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之中。但面对不同的受教育者又必须突出德育要求的层次性。首先必须要求适度,适度的要求是增强可接受性、可操作性的前提条件。比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方面都应提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要求,从而分出层次,循序渐进,以求实效。其次,必须把握基本内容。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遵守法纪以及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公民是中小学阶段德育的基本内容,必须牢牢把握。 (五)德育过程的综合化 德育过程是达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途径。知、情、意、行是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目前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着重视道德认识,而又把这种认识理解为对道德知识的把握甚至记忆的片面的观点,造成德育过程的扭曲。所以,德育过程的综合化趋势,将给学校德育工作增加活力与实效。德育过程的综合化趋势表现为重视过程,重视协调和重视实践。没有科学的教育过程就没有科学的教育,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教育过程。“应试教育”的显著特点是重视“结果”、重视分数,而常常忽视教育过程,受其影响,目前学校德育也同样存在着无视教育过程的倾向,例如让学生死记硬背时事要闻以表示关心国家大事;对学生体罚或者变相体罚以维持良好纪律;用突击打扫代替经常保洁来换取学校或班组的卫生荣誉……这样做表面上也可能取得一时较好的“结果”,但在过程中留给学生的却是许多不良的品质。我们必须看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寓于教育过程中,学生正是通过教育过程中的积累,才形成自身的良好素质的。 目前,德育过程出现了这样一些综合化趋势:在加强与改进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同时,同样重视加强各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在强调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团队干部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同时,同样强调全体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在强调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同样重视提高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水平。这种综合化的趋势更表现为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提高认识,陶冶情操,培养意志与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不可偏废。 (六)德育管理的网络化和科学化 网络化的趋势表现在:重视统筹规划,重视优化环境,重视基地建设。 学校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而社会又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或者影响学校德育,这就要求对德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必须加强,学校的德育规划要突破校园范围,充分借助社会力量。而要真正调动社会力量推动学校德育,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对学校德育进行宏观决策,纳入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优化社会环境是增强德育实效的重要条件。 作为德育网络化管理规范化的产物──德育基地,是充分开掘德育的社会资源,使之经常地、能动地为学校德育服务的好形式。德育管理的科学化趋势具有以下四个标志:一是德育管理理论趋于科学化。二是中小学德育管理要素趋于社会化。三是中小学德育管理方法趋于系统化。四是中小学德育管理手段趋于现代化。 (七)德育方法的多样化 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的、完成德育任务的手段。未来中小学的德育方法将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将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中小学德育不能囿于传统的封闭式的教育方式,仅仅局限于课堂和学校,应当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和正确认识社会。德育方法的多样化趋势表现在:1.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2.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3.品德规范教育与品德能力培养结合;4.说理教育与品德实践结合;5.明示教育与暗示教育结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