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关于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的调研报告
关于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的调研报告 关于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的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的破题之举 农业人口比重大,如何促使更多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尽快实 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进而推动新型工业化、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已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而 又紧迫的重大课题。 一、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演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劳务市 场主要是农民工的“两个趋势”不可逆转。顺应新形势,畅通农民进 城“管道”,既能开拓农民创业途径,又能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 率,进而形成“三化”互促联动的良性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1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客观需要。 新型工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不可逾越的阶段。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工业强市”战略,加 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市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76 亿元,增长 19.7%,其中工业增加值 40.25 亿元,增幅达 23.8%。一批新崛起的 农民企业家和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镇创办企业或到中小企业务工, 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用全市人均 8795 元的 gdp、三 次产业 27:33:40 的结构和工业 15%以下的就业率三大标志性指标, 对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市正处在调整产业结构, 加速大上工业, 让农民进入城镇发展创业的最佳时期。 遵循客观规律, 乘势鼓励农民 进城务工创业定居,已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客观之需。 2 、加速发展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农民进城不但直接转变为城镇的 生产者,而且能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的增长,成为推进 城镇化的直接动力。据研究表明,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gdp 提高 0.15 个百分点,就业率提高 0.33 个百分点。近来,尽管全市以 扩容提质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快速推进, 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大幅增加, 每年城镇化率以 1.5%的速度增长,但全市的城镇化率仍然比全国的 45.6%低 14.6 个百分点,比全省的 40.6%低 9.6 个百分点。目前,市 内进城务工农民 10.3 万人,其中相当一批农民在城市生活多年,却 难以享受市民待遇,游离于城镇化的边缘和“门外”,如果能让这部 分人整户进城居住,那么全市城镇化率就能再提高约 11 个百分点。 将有条件的农民工及其家属转变为城镇人口, 进而盘活农村土地及宅 基地资源, 扩大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无疑是提高全市城镇化水平的一 条捷径。 3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破解“三农”问题,既要在农外 下功夫,也要在农内找出路。就农内而言,就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 培育新型农民,使留在农村的部分专业农民,规模集约经营土地,实 现土地产出效益的最大化。全市农村人口 265.71 万,常用耕地面积 287.2 万亩,人均只有 1.08 亩左右,户均经营耕地 4.5 亩; 97.2 万 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按集约经营计算只需 50 万, 还有 47 万多处 于富余状态;农民人均纯收入 2770 元,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 由的 3057 元扩大到 7380 元。农村人多地少、经营分散、效益不高和 收入偏低的问题十分突出。 只有千方百计促进农民进城, 将大量剩余 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腾出有限的耕地资源,通过流转的形式, 让有实力、 有技术的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规模集约经营, 才能实现农 业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进而迈向农业现 代化。 二、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的战略举措 就业是民生之本,居住是民生之托,收入是民生之基。这也是农 民进城所要解决的必具条件。 从我市现阶段特征出发, 更应坚持统筹 城乡一体发展,确立和推进大工业、大城镇、大转移联动发展战略, 为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创造基本条件。 1 、发展大工业为农民提供创业就业条件。充分的创业就业环境, 是农民进城立足的前提。从整体上看,全市工业经济比重较少,企业 规模偏小,产业链条太短, 产业集群尚未形成,难以吸纳更多的劳动 力。目前城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供就业岗位 2.08 万个,乡镇企业 二产从业者 11.6 万人,工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有限。只有大办工 业、办成大工业, 才能为农民进城创业就业提供条件。一是做强大产 业。 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 加快发展清洁能源、 新型材料、 富硒食品、 生物制造等重点产业, 集中力量打造培育产业链条, 不断扩大就业岗 位。 二是打造大园区。 市上着力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产业领先 高地、市场投资洼地,吸引各类资源涌入,带动全市开发一批市场容 量大、经济效益高、竞争能力强的新产业、新产品,开拓就业增容空 间。三是兴办大企业。大力引进和发展产值过亿、过十亿、过百亿的 大型企业,注重发展劳动密集性企业,对现有规模以下企业,通过资 本联合、技术改造、扩大产能等办法,逐步向规模企业迈进,提高工 业的整体水平。 力争到 2020年,全市工业新增就业岗位 10 万个以上, 使其真正成为接纳农村劳动力的主渠道。 2 、建设大城镇优化农民进城定居环境。农民为了寻求更好的 内容仅供参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