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税收策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论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税收策略

论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税收策略 新冠疫情的高传染性、不确定性和在世界各地的持续蔓延, 对原本面临复杂内外部环境挑战的我国经济带来深度冲击和深 层次影响。在我国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下,作为在国家治理 中有着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地位的税收,如何积极应对、能 动作为相当重要。本文通过分析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提 出具体税收政策建议。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新冠疫情对经济的深度影响,主要通过阻止人员流动、阻断 产业链、改变消费、投资、出口相关的理念、方式以及产业布局 与发展规划等,对供给端、需求端施加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来实现, 既包括短期的直接影响,还包括长期的持续影响。1.对传统产业 的影响。制造业。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我国制造业逐步复 工复产,上下游主要市场面向国内和东南亚等疫情控制较好地区 的制造业较快恢复性增长,面向其他地区的制造业将需较长时间 恢复。分类别看,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 1.4%,总体呈 先降后升趋势,而受影响较小的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 值同比分别增长 4.5%和 0.4%,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 加值等增势明显。旅游、餐饮、住宿、交通运输业。这四大行业 依赖流动性,受新冠疫情冲击最大,主营业务收入断崖式下跌且 恢复缓慢。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据 2 月 12 日中国烹饪协会发布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餐饮业影响报告》显示,疫情期 间 78%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损失达 100%,2 月份全国 70%左右 的酒店继续停业;预计 2020 年全年住宿餐饮行业增加值为 16058 亿元,全年同比增速约为-11%。影视娱乐业。主要表现为票房总 量大幅下滑、影片被迫撤档或推迟首映礼、影视中止或者延期拍 摄、娱乐业关门歇业与艰难重启等方面,疫情防控常态化后,这 些问题将会程度不一的长期存在。生活服务业。本文指狭义的生 活服务,即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的家庭服务。以家政服务为例, 业内人士推测,疫情前全国家政从业人员为 3000 万左右,全国 家政产业规模大概在 1.5 万亿元,因疫情的传染性导致业务直接 暂停,以及家政服务企业的营收和发展。房地产业与建筑业。房 地产业方面主要是阶段性的影响较大,后期有望较大程度“回补” (需综合考虑居民消费能力受疫情影响下降、刚需的延期等因 素)。建筑业方面,中国建筑业协会发布《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 建筑业企业影响的调查报告》显示,问题主要集中在复工难验收、 劳务用工难、资金周转难、供应链保障难、防疫物资采购难,造 成大面积延误工期,人工、材料、运输等成本不同程度上涨。农 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一度陷入内需萎缩和外销受阻的双重困境。 因农产品的季节性和疫情的突然性,前 3 个月农户损失较重,直 接影响农产品加工业,后期面向国内市场的部分逐步恢复、面向 国外市场的部分恢复缓慢。2.对新产业、新业态的影响。智能制 造。智能制造无(少)人化、远程办公、数据集中等优势一定程 度上抵消了新冠疫情阻断人流、交通等不利影响,而自动化生产 线、无人车间、无人工厂等更加受到业界关注,新冠疫情的冲击 促使一些新的需求加速出现和叠加,为智能制造带来加快发展的 机遇。基于互联网(5G)、大数据等信息科技的服务业。新冠疫 情暴发后,人的物理活动范围显著受限推高了互联网时长和流量 的显著增加。得益于万物互联趋势下数字新基建的加快,我国网 络基础设施经受住了承载问题的考验。可见云办公、大数据、非 接触式服务等空间的深化与拓展不但短期受疫情冲击较小,而且 中长期相反会得到加速。截至 6 月份,移动办公用户达到 2.25 亿人,其中,一季度移动办公用户人数环比增长高 153.5%,远 超其他领域。大健康产业。据浩悦研究院问卷调研显示,此次疫 情对此利好的领域包括生物医药企业、医疗器械、IVD 精准医学 企业、医疗服务与智慧医疗企业的主要领域,个人与社会因疫情 而激发的重视与关注都将推动大健康产业的优化细分和全面发 展。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业态。指基于不同产业间的组合、企业内 部价值链和外部产业链环节的分化、融合、行业跨界整合以及嫁 接信息和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新型企业、商业乃至产业的组织形 态。新冠疫情对这三大重要因素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很大程 度上改变产业转型升级的布局和节奏。无人零售、无人餐饮、智 能物流、无人机配送、无人机巡检、网上医疗、网上教育、VR/AR 场景体验等适应新形势的行业和业态已形成蓬勃发展态势。受疫 情影响,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其他影响还包括:对消费方式、心理、 结构的影响,投资结构及产业发展规范等方面的影响。 二、后疫情时期,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税收对策 1.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质要求。中央强调,中国当前的经济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 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这一论断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目 的和手段,其核心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从目的来看,主要是 要推动高质量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手段来看,主要是 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可见,落实 到具体工作中,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显著的特质要求就是科技创新 和绿色环保。在当前国内疫情常态化防控及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 确定性明显增强的特殊形势下,党中央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从 统筹国际国内大局出发,提出了加快形成“两个循环”(“国内大 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思路。 可见,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因而科技创新、绿 色环保的特质要求不会出现大的调整,转型升级的某些方面还会 促进加速。2.税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相较市场这一 “看不见的手”而言,税收是“看得见的手”,能够发出更明显 的信号、发挥更直接的作用。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很重视在经济 发展中充分运用税收政策的积极作用,以减税降费为特征的一系 列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对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 强企业创新能力等发挥了“看得见”的效用。经济决定税收,税 收反作用于经济。这个反作用主要通过税收经济杠杆(抑制或鼓 励)实现。笔者认为,税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主要是 税收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包括税收政策环境和税收征管环境。 一方面整体税收政策要符合宏观经济趋势,要体现税收确定性、 公平性,要实现低税负简税制,税收政策稳定性与针对性要有效 兼顾、整体税负走低与优先导向明确要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不 断提高征管效率、改善纳税服务水平,保障税收政策落地更加精 准便捷、纳(征)税成本有序走低。从而充分发挥税收通过“抑 制或鼓励”引导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3.当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 展的具体税收对策建议。在当前更大力度减税降费的基础上,在 新冠疫情影响不断变化和持续深化的背景下,要进一步统筹税收 政策与征管服务,增强针对性以实现应对困难挑战的精准度,增 强激励性以增强与高质量发展的关联度,更好地促进“六保”、 服务“六稳”。一是继续优化普惠性税收优惠,进一步降低整体 税负。对现有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定期评估,以必要性、有 效性为准则进行增删和调整。例如可考虑全面扩大留抵退税政策。 目前留底退税政策限制较多,依然有诸多行业未被纳入其中,留 抵退税时间范围有所限制,也没有对历史遗留问题提出有效解决 方案。建议结合中央关于落实“税收法定”的要求及进行中的增 值税立法,将留抵税额退税规则写入未来的《增值税法》,将除 农副产品采取购进扣除法外的纳税人,全部实行留抵退税政策, 缓解中小企业现金流紧张的状况;建议进一步扩大抵扣范围。取 消目前对企业支付银行利息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税额的规定,将 符合条件的利息支出列入抵扣范围,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针对 国际贸易多元化后外商多种商品同时采购的趋势,放松对生产企 业出口产品享受退税的条件限制,进一步扩大视同自产产品范围 或者全面取消生产企业非自产货物不予退税相关条款。对参与疫 情或符合宏观导向性捐赠的企业予以所得税抵扣时取消企业所 得税税前利润 12%限额的约束,对同类捐赠的个人行为予以个人 所得税抵扣,以进一步鼓励社会捐赠。二是及时出台和完善“保 生存”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针对受疫情影响严重陷入困境面临生 存问题的行业与企业。如中小微企业和上述旅游业、餐饮、住宿、 交通运输业四大行业。切实落实好目前对四大困难行业出台的税 收优惠政策,在现有基础上更加关注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 增强其生存能力,以充分发挥其灵活就业和“船小好调头”的优 势。例如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可由目前的“自 2019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适当再延期,对“不超过 100 万元的部分”与“超过 100 万元但不超过 300 万元的部分”有关 规定进行合并,统一适用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 300 万元的部分 全部减按 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 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是持续优化疫情应对保障性优惠政策。对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 业一次性税前扣除政策作适当调整。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 企业为扩大产能新购置的相关设备,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 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 新购置的相关设备费用的 50%加计扣除。因为从事疫情防控重点 保障物资生产的,目前多为劳动密集型、轻资产型生产企业,其 生产设备单台价值超 500 万元的并不多,可考量取消这一限制。 此外,为降低企业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产生的经济损失,政府和相 关职能部门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给予了一定财政 补贴或贷款贴息,建议对此类政府补贴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促 进企业减损止损。四是及时出台和调整激励性税收优惠政策。主 要针对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特质进行导向性激励。全面提升支 持科技创新、绿色环保、引领新趋势的新行业与新业态政策的针 对性,对现有政策进行梳理,注重点、关注线、兼顾面,突出政 策“抑制或鼓励”的精准度和力度。考虑企业所得税的地位和作 用,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加快推进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所得税新 增税收累进减征机制,并上升法律位阶,以较大力度和“看得见” 的效果激励企业在行业突破和社会担当中持续发展壮大。五是全 面推进依法科学征管服务,严肃还责还权于纳税人。充分尊重纳 税人的知晓权、选择权、受益权,推进相关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 深化信息化过程中兼顾纳税人信息化程度不一的现状,综合考虑, 统筹推进,切实减轻综合纳(征)税成本。针对疫情影响,国家 层面出台了一系列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税务部门既要 落实好政策,也要改善纳税服务,切实抓好流程简化、衔接通畅 和办理便利,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入推动全面依法治税、加速税收 营商环境优化。此外,依法充分拓展税收大数据应用平台功能, 密切监控经济运行动态,一方面助力加强征管防止税收流失,营 造公平税收环境;另一方面优化对纳税人的信息服务,帮助纳税 人及时精准对接上下游企业和内外市场,更快更好地复工复产赋 能。六是加快税费结构优化进程,能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持续 的减税降费(减税降费为市场主体减负助力,有利于税源长期建 设,从而稳定财力增长,但存在时空滞后性)增加了地方财政保 障的当期压力,新冠疫情进一步放大了这一压力(经济税源减少 延后与税收减免双重影响),也给地方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带来 较大的现实压力,必然要求更大力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在发挥 有效调控的同时恰当弥补收入缺口。具体到税收,需要加快税费 结构优化进程,一方面,由当前的间接税为主直接税为辅转变为 直接税为主间接税为辅,切实加强对高收入群体所得税的征管服 务,促进社会公平,减轻收入压力;另一方面,健全地方税收体 系,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深化科学配套,适当增 强地方财力;其三完善费改税,优化费税附加,提升法制化、规 范化水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