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计划总结之八年级数学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分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计划总结之八年级数学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分析

数学计划总结之八年级数学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分析 ‎ ‎   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八年级数学试题紧扣教材,突出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能力立意,注重应用,凸显教材的重点与核心内容,体现新课标精神,难度中上,分数的分配恰到好处,且题型与中考题型接轨,较好地体现了考试的评价与引导功能。  二、试卷基本情况:‎ ‎  1、面向全体,注重双基。这是本次试卷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从试题的设计来看,整份试卷除16、24、25题(其实也不太难)外,基本没有太大难度的题,且紧扣教材,试题的65%基本上是课本上的原题或变异题;如1、2、3、5、8、9、10、11、12、13、17(一)(2)、(二)(1)、18(1)、题共40分,相当基础,容易得分。第25题是一道“坡度”很好的题,(1)问容易得分,第(2)(3)问却让不少同学费了点神,有的从图中得到答案,(也有不少同学用算术方法得出了结果)。从平时师生教与学的角度看,本试卷解决了以往新课教学要求一般而中考要求又较高之间的矛盾,同时卷中能力题型有(16、23、24、25题),虽然这类题目对学生来讲理解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失分也是很高,但对实施数学素质教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既有利于学生的后续数学学习,也有利于数学学习的减负。   ‎ ‎ 2、抓住新课标的特点,重点内容重点考查,难点内容化难为易,分散考查。试题不仅紧扣教材,而且重难点内容把握得很有分寸。整份试卷中全等△,轴对称、实数、一次函数、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分值分别为34、12、9、39、26分,其中一次函数是初中生(以往初三才学,学生也甚感有难度)一直害怕的内容,但因为是重点内容,不得不考,故分散在各种题型中:单选、填空、应用题。特别是应用题(24题),有不少考生能够分析出是一道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函数应用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失分率较高。而其它内容,如全等△,轴对称、实数、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在初中数学中也属重点内容,卷上考查的内容比例、分值大小和层次要求都有明显体现。    3、试题形式多样,渗透数学思想,一方面考查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注意对新课程教学的导向性。   (1)通过识图来解答计算题或应用题。这是本次试卷的亮点题之一。卷中第3、5、6、7、9、12、15、19、20、21、23、24、25、题都要识图。尤其是第25题,学生对这道题的题意没有理解好,造成失分率也非常高。还有第23、24题,要求考生能具体问题进行独立分析,考查他们是否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注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同时渗透。 ‎ ‎ (2)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画图来解答问题是本卷的亮点题之二。象12、15题,没有理解图,就答不出它的问题。还有第21题,这类题对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并不高,都是学生熟悉的题,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因答案要求不高,为考生节省时间去解答其他考题。这类考题引导我们教师在平时要注重基础,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参与而学得知识,从而学会分析,学会学习,加强识图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答题中的得失分情况:     ①审题不清。审题是考生答题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每次考试都有不少考生因审题失误而失分。如最简单的第11题因审题粗心大意没有理解平方根与算数平方根的区别,就盲目下笔导致错误的也不在少数,第1题审题不清误选“A”。    ②计算能力不到位。第17、18题共20分,其中计算题10分,失分的考生不少。    ③常见的概念模糊,形成错误的定势而失误。如:有些考生对平方差公式、整式的除法、因式分解、开平方等概念理解模糊造成很大的失误。今后要在平时训练过程中应提高“警惕”,做有心人。    ④逻辑推理能力有待训练和提高,表现在第21、23、24题中,做题过程不能做到步步有据,逻辑条理,过程严密,无形地被扣掉少量分值。    ⑤数学语言的运用有待加强和提高。初中是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阶段,也是打好这一基础的好时机,平时必须有意识地注重口头、书面语的培养,特别是关键字、词,专用术语尤其要用准确,否则会象第22、23题一样无形地被扣掉分值。   四、今后教学建议 ‎  1、首先我们教师应彻底改变自己的角色,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对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加关注,给以更多的辅导和补习,采取学生间互助等多种有效的形式给他们更多的帮助。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品质的培养,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2、加强“双基”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几何推理能力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适当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所学知识。加强变式教学,注意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整合,要深钻教材,吃透教材,用活教材,彰显知识间的普遍联系,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