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X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X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202X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202X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是一个充满才华、学问,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竞争、挑战的小舞台、小社会。我们每一个人就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那我们何不努力将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最好!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202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供大家参考选择。 202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又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多了40万。高校就业工作,原本就压力大、任务重,而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无法返校、开学推迟,线下招聘会不能开展,无疑又加重了高校就业工作的难度。 那么,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 从宏观上分析,个别高校专业设置及知识结构与快速变化的市场不相适应 1、部分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 据有关资料显示,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4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4年后却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以期望可以获得相应技能的等级证书。 2、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的成功率不高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经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地缩短,据估计,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能用30年,而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现在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1年,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有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大学生一般的工作适应周期在11.5年,之后才具备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却仅仅为23个月。 ‎ 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其中有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还有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网络、书店、去企业期、进图书馆、听相关方面的讲座来补充新知识。据国内一所较为知名大学计算机和外语两个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反映,部分教师的实际知识占有量竞不如应届毕业的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摩尔定律9个月为一个周期,不到社会上学习,毕业后所学知识多数已经过时了。大多数学生认为,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报于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却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二) 从微观上分析,大学毕业生有意识误区,并且技能不足 正确的意识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树立正确地就业意识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据资料显示,大学生就业意识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理念也存在4大误区: ‎ 误区一: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国内企业总数的99%,工业新增产值的7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中小企业在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的平台,提供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方面都要优于外资企业; 误区二: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重点院校2/3的应届毕业生首选是出国,不考虑家庭、自己所学专业是否在国外学习以及自己承受力能力的大小,这也是海归变成海待的根本原因; 误区三: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利好,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然而,大部分创业的大学生由于多方面准备不够,造成了面对困难时,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最终导致失败。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并由于准备充分而获得成功。大树底下长不出大树,勇于从误区中走出; 误区四:就业难不如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大都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学习早已经不是能成为个人汲取知识的乐趣,而完全成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的避风港。 ‎ 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期间都会因为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思考,而面临种种困难、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像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来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及企业产品规划的情况,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并在充分调研分析后依据地域、行业、企业的发展空间来确定未来就业方向。 在疫情肆虐中,大量的应届毕业生该如何布局,才能在这场战斗中稳操胜券呢? No.1 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随着社会对高端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硕士以及博士生越来越受到高校、机关单位和大公司的青睐,另外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也供不应求。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能更好的提升自己学历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No.2 大学生对自身进行定位 有部分同学对自身定位过高,小公司不愿去,大公司不好进,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率。大学生理论能力强而实践能力差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能戒傲戒躁脚踏实地的从零做起,慢慢积累工作经验充实自己,凭着自身理论知识的优势很快便能跻身于部门骨干。 No.3 是静待花开,应对大型招聘 大型企业的门槛无疑是比较高的,若想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求职者需要在面试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了解企业往年的招聘方式和流程,对常规的面试问题也要心中有数,同时对自己的优劣势做好理性分析,力争做到一招制胜。 ‎ ‎ 大学生有文凭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找工作的技巧在于怎样让用人单位了解自己,找到合适的岗位。在当前社会是酒香还怕巷子深要学会推销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胸怀自信,找工作,应聘也一样,只要我们怀着一颗自信的心,合适心仪的工作最终会向我们招手! 202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202X年1-10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也就是说,按最低保守数字,现在每100个就业人口中,就有超过5个人没有工作。 而2020年相信这个数据可能会更高,因此今年的毕业生,他们面临着以下的难题: 一、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 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总共874万人,相比202X年增加了40万人,还不包括之前没有顺利考研考公上岸的人,这个人数可能会将近900万。 所以在就业机会没有明显增加的前提下,今年的毕业生,普遍上就业压力比较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表示,预计今年上半年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二、企业面临自身难保局面 ‎ 今年的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许多企业措手不及。比如2月17日,乂学教育创始人栗浩洋在其朋友圈中发文表示:下决心做坏人,全员3.5折工资5个月,最核心高管零工资,一月统一半折。 前几天,知名IT培训机构兄弟连教育创始人发表《致兄弟连全体学员、员工、股东的一封信》,表示因受疫情影响,即日起,兄弟连北京校区停止招生,员工全部遣散。 还有北京K歌之王宣布:与全部员工、200多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有30%的员工不同意,公司将进入破产清算的结果。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今年暑假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相比以往,是雪上加霜。 三、眼高手低 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差的看不上,好的又够不着的尴尬局面。因为他们年轻气盛,独生子女,而且家庭经济条件不错,因此往往会对工作单位比较挑剔,也不想委屈自己,所以导致他们一言不合就跳槽,或者是炒老板鱿鱼。 四、困境中的机会 危机一词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分开解释就是既有危险又有机会,目前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职业有以下这些:地产、银行、旅游、电影、制造、餐饮、零售、出口、交通运输和原油及大宗商品。 ‎ 但是这场疫情却给另外一些职业带来了商机,看看有没你感兴趣的: 在线教育、医生、心理咨询师、健身、保健、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远程办公及视频处理、快递外卖、无人零售机器人、公共事务管理、自媒体短视频、直播及VR/AR,线上娱乐 总之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不但不受影响,反而还迎来了新的商机。 五、教育部保驾护航 虽然目前各类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活动已经暂停,教育部将大力推进网上就业服务,教育部就业平台将联系省级就业平台、高校就业网和社会招聘网站,组建就业大市场,共享岗位信息,共同开展网上就业服务。 对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留两年,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再及时办理就业手续。 有教育部的这两个保障措施,相信大学生们可以不用太担心,等疫情过去后,慢慢找工作。 202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攀升。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再创新高,达874万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不仅对宏观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对大学生就业市场也造成了冲击。 ‎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智联招聘,通过网络大数据和网络调查数据,从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择业期望、求职经历、疫情冲击的影响等方面完成了《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 《报告》分析表明,当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受疫情冲击毕业生的期望行业、岗位、工作地点等发生改变;单位就业是毕业生主要去向,新经济行业受到青睐,而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和工作生活平衡是求职主要关注因素;实习经历有助于毕业生成功就业,线上招聘面试成为疫情期间求职的主流方式。 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减少了16.77%,求职申请人数增加69.82%,CIER指数低于去年同期的2.82。 在供给方面,1月和2月求职申请人数同比增幅分别为5.85%和12.30%,3月份毕业生开始进入春季招聘市场,求职申请人数同比增幅高达143.25%。 在需求方面,1月份对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同比增加了1.83%,2月和3月招聘需求人数同比下降了21.67%和26.69% 从重点地区大学生的CIER指数来看,京津冀地区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对较差,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大学生就业形相对较好。 ‎ 与去年同期相比,各经济圈大学生的招聘需求人数的同比也有减少,CIER指数同比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地区的大学生供求变化与其他地区不同,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其招聘需求人数和求职申请人数均有所下降。 从调研数据来看,选择就业的比例最高,为75.8%;其次,为自由职业和国内/外升学,所占比例分别为7.7%和7.5%;而选择创业或其他的毕业生比例最低,仅占2.8%; 从总体来看,单位就业为毕业生主要去向。其中,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最高,为75.8%;其次,为自由职业和国内/外升学,所占比例分别为7.7%和7.5%;而选择创业或其他的毕业生比例最低,仅占2.8%;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拟考研、拟出国及暂不就业等形式的慢就业,比例为6.2%。 分学历来看,不同学历的学生就业去向有所差异。硕士生主要选择单位就业,这一比例接近90%;本科生更倾向于国内/外升学,尤其对于双一流院校的学生而言,选择升学深造的比例更高;而大专生在自由职业、慢就业、创业或其他等就业去向的占比要高于其他群体。 从期望就业行业来看,毕业生更倾向于新经济行业就业。 期望就职于IT/通信/电子/互联网、文化/传媒/娱乐/体育、商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广告)、金融业等行业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25.1%、10.7%、9.2%和8.1%,这些行业主要为新经济行业,薪酬待遇优厚,科技含量较高、发展空间较好,与当下新一代求职者择业需求相契合。 ‎ ‎ 大学生平均期望薪酬约6930元。 毕业生期望薪酬的分布情况,主要集中在5000元-6000元和4000元-5000元两个区间,经测算平均期望薪酬约6930元。 不同学历、不同学校类型毕业生的期望薪酬分布情况有所差异。分学历来看,硕士生的期望薪酬均值和中位数均要高于本科生和专科生;分学校类型来看,科研院所毕业生的期望薪酬最高,其次为双一流院校学生,再次为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最后为专科院校学生。 由于本次疫情,毕业生期望行业、工作地点和期望岗位发生的变化较为明显。具体来看,期望行业变化的比例最多,为30.1%;其次,为期望工作地点发生变化,比例为28.1%;再次,为期望岗位发生变化,比例为27.9%。此外,还有25.8%的毕业生表示,受疫情影响,期望薪酬会有所下降。进一步分析表明,对于湖北籍学生和湖北院校的学生而言,受疫情影响期望就业地点发生改变的比例相对较多,分别为35.1%和38.4%。 多数毕业生认为实习有助于成功就业,线上招聘成为主流。大部分毕业生有实习经历,平均实习时间约5个月,平均投递简历约21份。不同学历、专业、学校的毕业生求职经历存在差异。受到疫情影响,传统的线下面试无法正常进行,而线上招聘面试成为疫情期间毕业生求职的主流方式。 ‎ ‎ 《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建议,政府在加大宏观经济需求扩张的同时,应切实落实就业优先的政策,推动实施投资项目就业效果的评估机制。强化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传播和流动,努力减少劳动力市场摩擦,提升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的匹配速度和能力。 高校应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关注新经济、新业态和新就业,建立全方位产学研相结合的实习基地,切实重视学生硬技能和软技能的全面培养,将提升各项素质和能力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制度和体系改革的中心任务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