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工作范文之关注学生个体心理健康
班主任工作范文之关注学生个体心理健康 我国清代思想家魏源曾说过:“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秉承着 “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培养得力的小班干,进而循序渐进的形成出色的班级”这样的“长远”目标,从一开学就付诸于行动,总结第一学期也确实收到一定的成效。而在与班上学生一个学期的接触、了解过程中,我对于班级学生时有表现出的或轻或重的偷笑声(特别在课堂回答问题、课下玩耍他人出糗时)、个别同学似有还无的“怯懦感”常有感慨与忧心。随着年龄的渐长,这种环境下产生的名为“怯懦”的种子将会有可能发展、茁壮成“自卑”的大树。 一、案例实记 案例: 陈××, 本校生 在班上所有同学中,第一印象最深的就是她。那天,她投向我的目光一直是怯怯的,看到我看她的时候,又会赶紧转移自己的视线。我心里在嘀咕:小姑娘敏感的很啊。后来渐渐发现,班里其他同学都不怎么搭理她。不少学生都指责她“行为可耻”、“品德差劲” 。在她回答错问题时,我常常发现有学生互相交换的眼神会表现星星点点的嘲笑,甚至有时能听见哈哈笑的声音。旁敲侧击中,我发现这只是一次事出有因的误会以及其他老师经常性的意有所指的责难,形成了班级偏见。每次的课间大活动中,我都有意识的去观察她:大多数时候她总是一个人或蹲或站看着别人玩,偶尔她也会凑上前听别人聊天,但几乎从来不会开口与同学搭话。我也与她谈过心,她告诉我两个字:“不敢”。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我没有她们好”。 在一些权威的相关调查中发现,小学生中已有35%的学生存在中度自卑,17%的学生存在重度缺乏自信,自卑感已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成为危害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之一。 二、自卑的定义及剖析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对“自卑”是这样解释的:自卑感,即一个人对自己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影响了对自己正确、客观的判断,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悲观、失望、惭愧、羞涩甚至畏缩不前。一般不能客观、正确的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它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一种人格的缺陷。 形成自卑的因素很多。从个体自身因素来说,他们不同的气质特点决定了看待问题角度不同、听到话语理解不同。抑郁质和胆汁质的孩子更容易因为老师的批评而情绪消沉,形成自卑;从家庭因素来说,父母离异的负面影响、父母对自己学习成绩的高标准、严要求、父母的忽视、放任,也容易使孩子出现的自卑心理。然而,我认为,学校因素在“自卑心理形成与否”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综合我所接触的学生,我认为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来自于同学交往 从心理学发展的角度来说,大多数小学生说话直接、坦率、常常是有什么说什么,几乎不会考虑到是否会产生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形下,有些本身就内向、敏感的孩子容易在不经意中被伤害到。而学校中总会有一些调皮、喜欢恶作剧的学生,他们的“喜好”可能会进一步加深这些缺乏自信学生的自卑感。 2、来源于师生关系 虽然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地方也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但事实上,学生的学习负担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教师也没有从成绩的压力和包袱中解放出来。因此,教师们对于分数仍然执着,仍然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一些成绩上落后的学生,经常会受到老师的特殊“照顾”。久而久之,学习成绩没上去,还形成了不良的条件反射,见到某些老师就害怕、上到某节课就心神不宁、甚至出现自我否定、形成“不管怎么样,自己就是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 3、教师偏见形成的学生成见 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向师性会逐渐减弱。因此,小学阶段中教师的威信是极高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将教师的话自动转化为“圣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待“特定学生”的特定态度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到其他孩子的行为、做法,直接导致“特定学生”被孤立,渐渐产生自闭、自卑的心理。 三、消除改善、预防自卑心理的对策 自卑心理的转化过程是一个内外因素相互结合的过程。荀况曾说过“教育可以启发人的智慧和改造人的本性。” 因此,教师的态度、做法是消除、改善及预防自卑心理的关键。 1、培养学生自信心,增强心理承受力 小学生的情绪波动起伏很大,开心则笑,悲伤则哭。一旦在学校中碰到不顺心的事,或者被批评、教育,或者多次考试失败,容易产生难过、沮丧的情绪。如若事情较为严重、被批评次数过多,心理容易承受不了,就会表现出无所适从,开始出现“我就是不如别人”“我讨厌我自己”的自我否定类型的自卑感。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适时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对于已经出现自卑心理的孩子,需要并应当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每一步进步、每一点成绩, 多在班级等公开场合表扬、鼓励、肯定他们,向他们传达“你是很棒的”这一信念,让他们能够开始正面认识自己、喜欢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及时、充分的肯定一个人所取得的成绩,能使他产生“最佳情绪体验”。自卑的孩子,内心也是渴望被关注、被表扬的。 2、改变偏见态度,优化学习氛围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小学生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更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适应才能一步一步慢慢走向完美。教师应时刻以“爱” 作为工作的基础,必须要能够容忍孩子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宽容学生一次或两次的错误。在学习成绩上,更要能够接受他们的考试“失败”。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应该分清楚“学习好绝不等于考高分”,更不应该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并动辄加以训斥、贬低。 我认为,小学基础教育在教学基础知识的习得上,更应强调对人格的培养。对学生来说,人格的发展比读写更为关键。让学生在轻松、少压力的学习氛围下,建立、形成健全的人格。 3、营造关爱气氛,和谐同学关系 人需要满足归属感、认同感。因此,“同伴”对学生而言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小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与其他同学关系融洽,团结互助,心理就会处于平稳积极的状态。教师应当努力使学生保持这种健康心理。对于已萌生自卑心理的学生,更需要利用平日的晨会、班队会等等机会,尽所能的引导其他同学给予关心、友爱,帮助其重拾自信、改善其心理状态。 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但它不是洪水猛兽。小学作为教育的起始场所,教师作为教育的专业人员,关注学生闪光点、排除心理障碍,使自卑的学生放下包袱、迈出成功的一步。让所有的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幸福、健康的成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