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施工最佳管理作业Week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工程施工最佳管理作业Week

最佳管理作業介紹 工程施工最佳管理作業 點源污染 Point Source Pollution 地表水體水污染防治傳統上都只針對家庭污水、工業廢水、養豬廢水等污染源進行管制,這些污染源都有集中且明確的產生與排放地點,因此稱為點污染源而其造成的污染稱之為 點源污染 。 點源污染的控制方法是將污水 收集處理 ,使符合放流水標準之後排放。 非點源污染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降雨期間雨水淋洗地面,將晴天期間累積於地面之污染物沖刷進入水體。這一類型的污染係伴隨降雨全面產生,沒有集中而明確的發生地點,因此稱為 非點源污染 。 非點源污染的產生機制與污染特性與點源污染不相同,因此污染控制所 採行的策略亦不一樣。 非點源污染防治 最佳管理作業手冊 美國於 1987 年起即通過法令開始實施非點源污染管制。 台灣環保署自 1994 年起著手非點源污染控制研究,期提供國內相關機構、業者參考。 經數年的努力,已完成施工活動、遊憩區、工業區、社區及農業區等非點源污染防治最佳管理作業 ( 簡稱 BMP) 手冊。 最佳管理作業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BMPs 任何去除、削減、防止或控制非點源污染的行動、技術、設備計劃或操作方法,稱為 最佳管理作業 ,可分為結構性與非結構性兩種。 用人造的設備或結構物去控制非點源污染的作業,稱 結構性最佳管理作業 。 用規劃、設計或管理的方法去控制非點源污染的作業,稱 非結構性最佳管理作業 。 最佳管理作業 (cont’d) 非點污染源之產生機制相當複雜,不同類型的污染源有不同的污染控制方式,即使同一類型的污染源,亦因所在地區之 地文、人文、水文特性差異 ,而有不同的適用處理方法。 非點源污染控制必須因地制宜, 選擇最適合之污染控制手段 ,此一種或數種污染控制方法稱為該污染源之最佳管理作業。 社區開發對集水區水文的影響 尖峰流量高於開發前水準 逕流總體積大於開發前 逕流集中時間縮短,有大面積不透水表面時情形尤其顯著 洪水之強度及發生頻率增加 入滲減少導致河川晴天流量減少 河川流速加大,河床沖蝕加劇 都市化對集流時間與洪峰之影響 土地使用對水文之影響 非點源污染對承受水體的影響 短時間但嚴重的急性負荷 (Shockloading) :高濃度的暴雨初期逕流導致承受水體水色混濁、水中缺氧,對水生物造成急性危害,嚴重時常有承受水體雨後魚貝類大量死亡的現象。 長期的水域生態變化 :營養鹽造成的水體優養化,以及重金屬及其他毒性物質在環境中的循環與累積,則對水體生態有長遠的影響。 非點源污染有的控制策略 非點源污染有兩種不同的控制策略,第一種策略係透過 土地之規劃與管理 ,以及 污染行為之防止 等手段來防止污染產生,此一污染控制策略稱為 源頭控制 ( Source Control ) 。 非點源污染有的控制策略 (cont’d) 另一污染控制策略則是污染已經產生時,將逕流導經污染控制設施,去除部分污染物,此一方式稱為 逕流處理 ( Runoff Treatment ) 。 源頭控制之目標在預防污染產生,徹底執行時可完全杜絕污染,為規劃非點源污染控制時必須優先考慮之策略。 施工活動 非點源污染最佳管理作業規範 行政院環保署 施工工地 BMP 的目標 良好的物料管理 廢棄物控制 減少擾動區的面積 擾動區的穩定 渠道和坡地的保護 工地周界控制措施 內部沖蝕控制 在決定 BMP 的目標時,規劃人員必須考慮 BMP 與其他施工計畫的配合度,才能使 BMP 發揮最大的功能。 施工活動非點源最佳管理作業可分為承包商應做的和沖蝕與泥沙控制兩部分。 承包商 應該要做的 BMP ,大都屬於非結構性的管理作業。所謂屬於“應該要做的”就是指業主即使不付經費,承包商也有責任做。 沖蝕與泥砂控制 ,大都屬於結構性設施,業主必須提供控制設施施工所須經費或發包給承包商施工。 對於減少非點源污染作業,業主對於承包商應有監督責任。 台南科學園區全自動洗車台 洗車台沉泥清理 減少擾動面積 減少擾動面積的目的在 減少土壤祼露,降低沖刷 。其最佳管理作業有下列方法供選擇: 未施工區域不進行整地。 各施工階段適當規劃施工時間可以縮小曝露區域和時間。 坡面施工應限制曝露面積,工作完成應立即進行穩定作業。 應保留水道與工地下游周界地表之植生,以加強土壤穩定力,減少土壤沖刷。 抗沖蝕控制植生網毯 掛網噴土植生 防塵布 覆蓋 防塵網 廢棄物輸送管道 坡面及渠道保護 避免施工成陡坡 :坡度及坡長增加,逕流的流速會隨著增加,因而增加土壤沖蝕的潛力。一般而言,如果其它因子保持不變,坡度變為兩倍,土壤流失潛力增加 2.5 倍。如果 坡長和坡度均加倍,則土壤流失潛力會大於原來的 4 倍 。 逕流流到陡、長坡以前,應利用土堤或溝渠等導流到他處,以免造成大量沖蝕潛力。 陡、長坡可設築平台階段,以減緩流速 , 並沈澱逕流所挾帶的泥砂。 工地週界控制 將周界上游的雨水逕流導引至下游 。導引時不可接觸工地裸露表土和正在進行施工活動的地區。 如果上游逕流已經流過裸露地區 ( 尤其是裸露的斜坡 ) ,勿再流過工地裸露之表土區。 工地周界以及工地內排水道應保持植生帶,以增進水土保持及過濾功用。 由工地流出含泥砂的雨水,應予以沈澱或過濾,再排出工地 。沈降之泥砂應適時清除並做適當的處理。 工地場內沖蝕控制 將挾帶泥砂的逕流導引至暫時性 泥砂沈降設施 。 在擾動區域的下游位置設置泥砂沈降設備。 工地排水路入水口設保護工,以免泥砂阻塞而失去排水的功能。 將場外逕流或未含過量泥砂之逕流導離土壤裸露區或不讓其流入暫時性泥砂沈降設施。 工地排水系統的出水口應設置暫時性泥砂沈降設施。 導引上游逕流注意事項 遇到沒有植生覆蓋的工地時,上游水流應以土堤、洩溝或暫時性排水系統予以導開。 將逕流導引至具有吸水能力的地表 ,如具有植被、覆蓋的表面。 土堤和溝渠 是逕流疏導最常用之最佳管理作業方式。可將工地上游流來之逕流導引至下游之天然排水系統排放。如果有大量逕流需要導引,或逕流流經陡坡至坡腳時,應使用消能池或其它消能設施,以消減逕流之能量,降低土壤的沖刷。 逕流處理最佳管理作業 逕流處理最佳管理作業是以硬體的結構物將暴雨逕流加以攔截處理,以除去部份污染物,這些結構物需要最初的 建造 以及往後的 操作與維護 。 暴雨逕流污染係地表污染物為雨水淋洗所導致,因此暴雨初期逕流有較高的污染量,此一現象稱為 初期沖刷 (First Flush) 。 非點源污染大部份為 小而頻繁的降雨所造成 。收集一定體積的暴雨初期逕流加以處理,可以在合理的設施容量得到高效率的污染控制。此一收集體積稱為 水質體積 (Water Quality Volume) 。 洪水控制與污染控制之差別 非點源污染與洪水控制所關切的對象皆為暴雨逕流,然兩者對於逕流控制考量不完全相同。 洪水控制所關切者為尖峰流量削減,因此設計容量經常為五十年或一百年再現期的洪流量。 非點源污染控制,由於小而頻繁的降雨是污染的主要來源,因此污染控制設施設計時一般採用一年以下再現期之降雨。 逕流處理最佳管理作業設施 入滲設施 濕式滯留池 人造濕地 草溝與草帶 乾式滯留池 砂濾池 油水分離器 初期逕流儲槽 多重處理系統 入滲設施 入滲設施包含一系列不同的結構性最佳管理作業,這些結構物的主要功能在截留小型降雨之全部逕流或大型降雨之初期逕流,使其經由土壤入滲至地下含水層。 入滲設施可以有效去除粒狀污染物,若土質適合,土壤亦可吸附部份溶解污染物。 入滲設施並可補注地下水,有助於水資源的永續利用。 入滲設施 (cont’d) 入滲池 -設於地面或地下之池子,其底部為透水性良好的天然土壤,允許雨水 入滲; 入滲溝 -設於地面之溝渠,內部以卵石填充,底部為天然土壤,允許雨水入滲; 入滲乾井 -構造及功能與入滲溝相似,但長度較短,呈方形或直立之矩形; 透水鋪面 -為多孔隙之混凝土或瀝青混凝土鋪面,整層透水,允許雨水入滲至下層土壤。另一類透水鋪面為組合鋪面,包括植草磚、組合磚及模鑄水泥塊等植生或未植生之半開放型鋪面。 入滲池構造圖 入滲溝構造圖 成大安南校區入滲溝 入滲乾井構造圖 透水瀝青路面構造圖 透水混凝土 濕式滯留池 濕式滯留池為經常滯留一定體積水的池塘,呆水位以上設有排水管,透過出水口之排水容量設計,滯留池可以短暫滯留逕流,去除粒狀污染物以及少部份溶解污染物。 濕式滯留池可 兼具水質與水量控制功能 ,粒狀污染物主要靠顆粒沈降去除,溶解性污染物之去除則依靠植物和水中藻類與微生物之攝取與分解。 滯留池一般使用於四公頃以上之較大集水區。滯留池一般設有前池,以防止沖刷並方便沈積物之清除。 濕式滯留池構造圖 草溝與草帶 草溝為寬而淺,內部植草之排水道,草帶則為與不透水表面相鄰之草地。 將不透水面之地表逕流導入此類設施,並在草地上形成薄層水流,藉由植被之過濾與吸附,去除粒狀及部份溶解態污染物。 欲達到效果,此類施必須雨水在草地形成薄層水流,且流速不可過快。必要時,草溝入口設置消能結構,以降低流速。 草溝斷面示意圖 滲透性管溝 Smart Drain 重力式油水分離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