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近20年来外来文化对中国室内设计发展的影响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解读近20年来外来文化对中国室内设计发展的影响

学位代码305学校代码10298学号3120567岛京林此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论文题目:解读近20年来外来文化对中国室内设计发展的影响作者:蒋煜专业:设计学研究方向:室内环境与装饰艺术设计指导教师:张乘风教授二◦一五年六月nn致谢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在南林大3年间的研究生求学生涯已至末尾,在导师们无数的热忱关心和前辈们、同学们的支持鼓励下,我一步步向着自己的目标奋斗着,努力着。临近毕业,在此衷心地感谢所有关心过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特别感谢导师张乘风教授。首先,很荣幸能成为您的门徒,恩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细致的实践经验指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让我受益匪浅。其次,在生活上,您的无微不至与谆谆教导使得我在今后在参加社会工作中有了更大的专业信心与处事智慧。本课题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和亲切关怀下完成的,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从选题、搜集资料,到写作,再到定稿成型,张乘风老师及时给我提供了许多创新性和独特性的理论指导。在此,我向尊敬的张乘风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与诚挚的感谢!读研期间,还得到徐雷老师、管雪松老师、余继宏老师、邵晓峰老师、萨兴联老师、李博老师、钟华老师、田晓冬老师等前辈的启发和关怀,以及辅导员何旭老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上的细致关心,在此也真诚向各位老师深表谢意。最后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多年来在学习和工作中给予的极大支持与鼓励,你们的期盼是我完成学业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感谢你们在我的求学生涯中,给予我的无私关心和细心照顾。再次向所有对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曾给我帮助的人们致以诚挚的感谢!蒋煜2015年6月于南京林业大学n摘要设计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规约着人类创造生存空间的物质现实。而外来文化“长河”中的设计意识流,深深影响着中国设计方式与社会大众思维意识的历史进程。当然,中国本源性的设计样式自古就自成一派,中国设计本身的固定性与独有性是值得肯定与保留的。但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与经济全球化的“交相辉映”,使得大量外来的设计符号视觉元素与科技技术信息手段涌入“朝气蓬勃”中的文明古国。传统的本土设计元素与现代性的外来设计符码也因此开始了不断冲突、整合、兼容的循环交替。加之,社会结构性的变革,也给日益扩散的大众文化开始剧烈膨胀。中国文化的本源性与社会大众的生存空间和审美意识也开始急速变动。而室内空间作为一个与人的日常生活行为有着密切联系的物质现实围合空间,本身既离不开建筑设计的框架结构,同时还体现着空间内部使用者的思维认知与审美意识。随着被商品刺激所产生的消费狂欢与被商业化媒介“定制的幸福模式”的盲目跟从,使得当代中国社会大众的设计审美取向与设计价值观严重偏移,尤其反映在建筑与室内空间的设计装饰与视觉语言表达中。因此,本课题预从历史、文化、符号语义的脉络切入,从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等学科间的交叉,对比,深入剖析、研究中国室内设计当代发展的理论建构。通过从社会思维意识形态层面上对室内设计历史文脉、符号、文化理念等方面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室内设计时代语汇,并以实际设计案例图片加以说明阐述。尔后,再对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历程进行剖析与思考,旨在在时代变化下来阐述和分析国人在室内设计中消费观、空间观、文化理念等方面的转变与抉择,同时,总结和归纳出中国室内设计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在设计模式与设计手段上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解读。关键词:外来文化;室内空间;符号;意识形态IVnTheInterpretationofthepast20yearsinforeignculture'sinfluenceonthedevelopmentofChineseinteriordesignAbstractDesigncultureasaculturalideology,thestatutetocreatehumansurvivalspaceofphysicalreality.Andforeignculture"river"inthedesignofstreamofconsciousness,deeplyinfluencedtheChinesedesignwayandthehistoricalprocessofthepublicmind.China,ofcourse,fountaindesignstyleisSuiGenesissinceancienttimes,Chinaoftheimmobilityofdesignitselfandthecharacteristicispositiveandreserved.Buttheeraofeconomicglobalizationandopportunitiesofreformandopeningin"photographreflect,"makesalotofforeigndesignsymbolsintovisualelementsand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means"vigor"oftheancientcivilizations.Indigenousdesignelementsoftraditionalandforeigndesigncodesofmodernityandthereforestartedaconstantconflict,integration,compatiblecycles.Inaddition,thesocialstructuralchange,alsotospreadofpopularculturebegantoincreasinglysevereinflation.TheoriginofChinesecultureandsociety'ssurvivalspaceandaestheticconsciousnesshasbeguntochangerapidly.But,theinteriorspaceasadailylifeactivitiescloselylinkedwithpeople'sphysicalrealityenclosedspace,bothinitselfinseparablefromthearchitecturaldesignoftheframestructure,butalsoreflectsthethinkinginsidetheuser'sperceptionofspaceandaestheticsense.AshasbeenstimulatedbyconsumergoodsCarnivalandcommercializedmedia"Customhappymode"blindlyfollow,makingthedesignaestheticorientationanddesignvaluesofcontemporaryChinesepublic'sseriousshift,particularlyreflectedinthearchitectureandinteriordesigndecorativeandvisuallanguageexpression.Therefore,thistopicinadvancefromthehistory,culture,symbolofsemanticcontext,fromthearchitecturaldesign,environmentalartdesign,interiordesign,suchascrossbetweendisciplines,contrast,analysesandstudiesthedevelopmentofChinesecontemporaryinteriordesigntheoryconstruction.ThroughtoindoordesignfromtheAngleofsocialideologicalthinkinglevelhistoricalcontext,symbols,culturalphilosophyresearchandtheinteriordesignthatcanmeettheneedsoferaofvocabulary,andexplainedinthispaper,theactualdesigncasepictures.Afterwards,andthenanalyzesthedevelopmentcourseofChineseinteriordesignandthinking,aimedattheageofchangedowntoexpoundandanalyzeChineseconsumptionviewininteriordesign,spaceview,cultureideatransformationandthechoiceofetc.,atthesametime,summarizesandinducestheChineseinteriordesignbetweenpastandfuture,thedesignpatternanddesignmeansininterpretationontheproblemofsustainabledevelopment.Keywords:Foreignculture;Interiorspace;Symbol;IdeologyVn目录第一章绪论............................................................................................................................11.1研究对象的选取.....................................................................................................11.1.1课题来源........................................................................................................11.1.2选题依据........................................................................................................11.2对国内传统文化与国外外来文化研究的局势分析及意义.........................21.2.1国内局势......................................................................................................21.2.2国外局势......................................................................................................31.2.3研究的意义.................................................................................................41.3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4第二章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历程....................................................................................62.1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下叶的发展状况.........................................................62.1.11900-1949:“被迫”与“附和”的艺术......................................................62.1.21949-1978:外来的“宾客”.....................................................................102.220世纪末至21世纪中叶的发展状况............................................................122.2.11978-1992:吸食的“海绵”.....................................................................122.2.21992-2001:膨胀的气球..............................................................................142.2.32002-2013:本性对于包容的叛逆............................................................16第三章外来文化的本源及其形式特征.........................................................................203.1外来文化的涵义及其理论背景........................................................................203.2外来文化中的社会观念意识形态...................................................................233.3外来文化的时代表现方式及语言...................................................................26第四章外来设计文化中强弱势态的分析及其选择...................................................304.1外来设计文化的分类及其势态分析...............................................................304.2外来设计文化面前中国大众的选择...............................................................35第五章传统室内设计意识形态在外来文化背景中的嬗变......................................395.1外来文化下室内设计消费意识的转变...........................................................395.2外来文化下室内设计空间意识的转变...........................................................41第六章外来文化影响下中国室内设计的审美格局...................................................466.1审美思维多元化...................................................................................................466.2设计语言符号化...................................................................................................486.3空间模块参数化...................................................................................................50第七章中国现代室内设计观在文化“双重译码”中的可持续性发展与辨析..547.1坚持室内设计文化生态价值体系...................................................................547.2构建新时期背景下设计文化的再积累...........................................................577.3创建可持续性室内设计评价标准与规范化..................................................59第八章结论..........................................................................................................................62VIn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5参考文献...................................................................................................................................66VIIn第一章绪论1.1研究对象的选取1.1.1课题来源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理念都有了全新的面貌和长足的发展,国人与世界外来文化的接触也日趋频繁,无论是思想意识上,还是文化观念上都比以往“闭关锁国”时期更紧密。但大量外来文化符号的介入,使得如今越来越多的国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开始逐渐消退,室内设计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上的实践意识形态表达,反映着中国从市场经济开放到如今“地球村”式双向共赢发展阶段文化审美理念上的转变,因此,研究其复杂性与矛盾性对于在室内设计理念上提高本民族文化掌控与外来文化合理兼容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期许也能为中国室内设计之后的有序递进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借鉴与参考价值。1.1.2选题依据中国室内设计从过往从属于建筑物的总体框架到分离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至今已历经30载,如今的室内设计已经走向追寻自身根源与附属单向科类研究的理性阶段。往昔对于室内设计理论方面的研讨更多地是从建筑门类中的造型、色彩、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展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更多地文化源、文化符号、文化语汇开始在中国文化中介入。在这样一个信息更替迅猛且不同种族文化融合紧密的时期,对于开展作为室内设计专业理论支撑之一的室内设计史的研究,就尤为突显出其时代的重要性与学科理论建设的紧迫性。纵观我国当前的室内设计发展态势可知,实践高于理论的味道异常浓重,设计师主观能动性的各种潜意识性设计实践能力,与当代社会的时代特征紧密联系着,但相对的理论层面研究却一直脚步缓慢。俗话说,理论指导于实践,而实践又能反过来检验理论。时下在我国室内设计理论研究领域对于风格、流派、样式、色彩等实践方面的研究较多,但从文化意识、文化模式、文化符号语义中探究外来文化对中国室内设计发展与影响的文献却并不多见,因此,从文化理论角度分析中国室内设计的现有情况与未来发展,理清设计文化的轨迹正是本课题研究写作的依据之一。此外,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国度,其深厚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脉络深深地根源于中国老百姓的血液中。自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这一古老悠久的国门以一种强迫被动的方式展现在了世界面前,其间中国的社会形态,文化意识从被殖民逐渐转向自强独立,再到现今的民主开放。诚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模式拥有着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意识流的存在,其最直接的1n结果就是建筑风格的多元化、多样化,但这种在特殊社会形态中存在的文化理念、设计风格样式或多或少左右着国人原本观念中的文化定义,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部分文化阶级的意识形态。当经济全球化、全球资源信息共享的时代以其稳健的步伐跨入中国后,大量发达国家的设计建造理念、施工技术、理论著作传入国内,中国开始有能力有条件地利用各国先进技术、理论来改造和发展中国相对落后的住、行、衣、食方面的生活行为。而在这其中不乏会出现各类文化符号信息源,在此种信息源作用下,中国的相关行业,尤其是建筑与室内装饰装修领域的负面增值现象露出了反向的不协调性,诸如相关专业性设计竞赛商业化、高价聘请国外设计大师、国内室内设计样式模块化等发展态势。研究如何整合两种文化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兼容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正确适当的室内设计文化观则是对现当代乃至后期的国内室内设计道路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引导作用。1.2对国内传统文化与国外外来文化研究的局势分析及意义1.2.1国内局势建筑和室内原本就是“母子”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但随着社会资本积累的增加,单位时间内部分专业领域的涉及范围开始出现分工,由此室内也开始脱离建筑的母题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作为此设计专业的独立之始,室内设计的确立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即1957年,美国“室内设计师学会”(ASID)成立。而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的创立则是在1989年,虽然晚了32年,但这也标志着室内设计专业的最终独立。当今,随着数字媒体不断攀升的传播和影响,大量外来文化的历史文脉以一种新式的符号化信息元文本充斥在中国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其中当然也涵盖了室内设计领域。21世纪的中国室内设计从最初的被动模仿、抄袭状态到中期设计风格的“参照+改造”模式,再到如今设计样式程式化、模块化以及“复古”、“怀旧”风格的二次萌芽历程,期间设计意识形态的循环引发了相关学者及专家们对室内设计历史的反思与预想,国内出现了郑曙旸、张绮曼、王受之、霍维国、霍光、杨冬江等一批室内设计史的研究学者,这为现当代室内设计历史的研究与相关实践的推陈出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刺激作用。在王受之先生编著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一书中,全面详细地论述了现代与后现代设计的流派种类、风格样式演变等问题,其中对于许多观点的分析,诸如强调认识、研究设计的发展时要认同不同设计类型的共同点等观点,对本[1]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程度的帮助。另外,书中在分析不同时期设计风格时所涉及到的一些艺术种类的风格影响及发展的动因等问题同样值得在社会日益丰裕、科技日益膨胀、竞争体制与物质文化爆发的时代知识分子对社会潜在危机的思考。此书虽研讨的是现代设计史的种种,但其中涉及室内设计部分的内容对本题还是具有一定的文献辅助作用。[1]崔笑声.消费文化时代的室内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06(5),P52n另外,王受之先生编著的另一部《世界现代建筑史》中,从建筑史、文化史的史观角度分析了建筑的历史文脉、语义功能、图案纹饰等方面的形成原因、背景及演绎过程。张绮曼教授的《室内设计的风格样式与流派》一书中,用专业的眼光对室内设计中出现的一些室内设计风格、流派和样式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对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归纳。此外,从室内设计整个风格流派演义的大体量中整理列出了现代的10多种最新风格与流派,这对于从风格与流派的历史轨迹中推敲中国室内设计风格样式与文化介入之间深层次的关系研究起到了参考作用。而霍维国、霍光编著的《中国室内设计史》按照朝代的历史顺序从社会背景、建筑概况、空间组织、装饰装修、家居陈设、纹饰图案等方面对各历史时期室内设计进行了论述,总结出了中国以往室内设计的基本特点和简要的[1]发展状况。杨冬江所著的《中国近现代室内设计史》一书亦从历史的角度剖析了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均是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大众心理的直接反映相关联。书中全方位、多角度地揭示出我国近现代室内设计专业发[2]展的基本轨迹。张青萍教授的博士论文《解读20世纪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以史论和史观两大部分重点描述了20世纪与20世纪之前的中国室内设计历史现状;另外还有萧大坤所著的《现代室内设计史》、郭承波的《中外室内设计[3]简史》及李洋、周健所编的《中国室内设计历史图说》等著作。郑曙旸先生的《中国室内设计思辨》一文更是对我国室内设计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总结与展望分析;而张乘风教授的《室内设计批评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室内设计批评的价值论研究》两篇文章对目前我国室内设计行业中的教育与市场应用做出了前瞻性的批评与分析,进一步激发了中国室内设计装饰行业未来发展的深刻反思,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1.2.2国外局势较之于国内研究情形而言,国外室内设计史论、室内设计与文化方面的理论著作则为较多:迈克·费瑟斯通(MikeFeatherstone)所著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以文化语义为轴线,着重论述了消费时代与后现代主义之间所包涵的艺术审美——设计——社会大众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其本人认为“消费文化动摇了原有商品的使用或产品意义的观念,并赋予其新的影像与艺术记[4]号,全面激发了人们广泛的感觉联想和设计欲望”。英国学者AnneMassey撰写的《二十世纪的室内设计》一书中,专门用较长的篇幅论述了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等现代文化支流的形成、发展对室内设计的影响;美国教授维克多·巴巴纳克在《为真实世界的设计》中将设计定义中“有意义的秩序”解释成“与自然界的秩序或人为的杂乱无章有区别。有意义取代了日常设计的一些业余的描述。”他认为“设计的重点在于设计的观点之上”,“单纯的功能性并不是[1]施琴.试论中国室内设计历史的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1(11),P106-107[2]杨冬江.中国近现代室内设计风格流变[D].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06(5),P3[3]廖珊珊.近二十年来我国“室内设计史”教材编篡状况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2(5),P12-13[4]吴兴明.窄化与偏离:当前文化产业一个必须破除的思路[J].当代文坛.2013(1),P29-343n好的设计,因为人类除了日常基本功能的满足外,还需要心理空间的协调”,[1]在室内设计中更是如此。此外,诸如彼得·克林斯的《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查尔斯·詹克斯的《后现代建筑语言》、约翰·多克尔的《后现代与大众文化》等相关国外著作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背景支持,为本文进行深入地研究提供了保证。1.2.3研究的意义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23年上海“尚美图案馆”的成立,同时不同外来文化也从而汇集到上海的社会架构中。而中国的建筑艺术则以其特有的建筑装饰构件、造型手法独树一帜地矗立于世界建筑派系中。相反而言,依附于建筑本身的室内设计研究则一直属于隶属地位,对应的研究自然也就突显贫乏。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往日“闭关锁国”式的传统固有文化开始在信息符号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断与外来文化进行着文化冲突,当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涌入国人视野中时,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物质符号文化、参数化设计等多种文化丛开始逐渐渗透并腐蚀着中国文化的本源属性。尤其自92年市场经济政策的颁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世界经济范围圈之后,大量外来文化符号的涌入使得中国无论是从文化观念上,还是在日常生活行为中都进入了一种“文化混沌”状态。不置可否,室内设计作为一种“舶来”文化流,其本身就蕴含着诸多外来历史文脉语汇,在其跟中国传统文化接触、碰撞、冲突中不断调整着自身的文化内在结构,但随着现今社会经济、政策、文化架构的全球化,中国文化理念中出现了部分“全盘西化”的资本主义文化审美意识,“拜金主义”、“炫耀式”符号文化意识等负面外来文化干扰因素正在日趋扩大,而这也导致了在中国室内设计上消费观、审美观、空间观的巨大转变。本课题着重对中国历史、文脉、室内设计史论、建筑史论等理论方面的最新文献资料进行研读分析,并配以适当实际案例图片信息进行对比论证,这不仅有助于补充中国室内设计史论方面的最新理论研究,同时还能引发对中国室内设计专业领域未来发展状况的反思和展望,在将理论研究成果深化细化的平台上,提升室内设计行业的设计水平和设计理念,努力在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中整合优秀外来文化精髓,为今后室内设计专业领域的中国“新”文化重构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前瞻性理论背景。1.3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本课题预从历史、文化、符号语义的脉络切入,从专业的深剖性与学科间交叉的宽广性视角深入剖析、研究中国室内设计当代发展的理论建构,通过从社会思维意识形态层面上对室内设计历史文脉、符号、文化理念等方面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室内设计时代语汇,并以实际设计案例图片加以说明阐述,旨在找寻、展望中国室内设计在外来文化融合中的发展之路,促进中国室内设计本专业在理论领域中的研究与发展,强调和突出室内设计在中国有序的可持续性建[1]崔笑声.消费文化时代的室内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06(5),P64n设意义和研究价值。其中,主要以历史文脉、文学、哲学、社会学、符号学、当代文化现象与流行趋势等多个方面的专业领域为基点,有目标性的量化导向式文献研究是其固有的重要科学方法,而协调不同学科间的理论“近似域”,并将其作为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如图1-1)。主要的研究方法有如下几种:⑴文献归纳分析法主要收集并研读建筑史学、室内设计史学、艺术设计学三大理论体系的相关书籍与文献资料,在史学文献资料的理论背景下运用同时间段的具体案例进行比较、对比和穿插性的文献对比分析,以此归纳出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性结论,为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作理论支撑。⑵举例分析法收集并整理与本课题有关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及部分景观和视觉类优秀案例,在文献的理论性支撑基础上补充对应论点的论据和佐证。目的在于能够使得理论部分更有现实的应用性。⑶实地考察归纳法在符合研究课题的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理论文献与互联网上提供的最新实例进行现场考察与资料采集。经过整理,归纳后可与上述方法中的案例进行结合,共同作为课题研究上的现实依靠。图1-1课题具体研究方法图示Fig.1-1SubjectSpecificResearchMethodsTable注:图表来自自制奥地利建筑师阿道夫·路斯(AdolfLoos)曾在《OrnamentandCrime》中说道:装饰的复活给审美意识发展造成的巨大破坏和损失可以不必重视,因为没有任何人,甚至政府的力量,能够制止人类的进步。它至多被延缓而已。我们可以等待。但是装饰的复活是危害国民经济的一种罪行,因为他浪费劳动[1]力、钱和材料。时间不能补偿这个损失。但今天的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业无论在空间界面的装饰手段上,还是在物质材料使用上,尽显装饰所带来的符号化享受。因此,本文从史观轴线上对中国室内空间设计进行学科间(建筑学科、景观学科与室内装饰学科间)的横向分析与单一学科上的纵向剖析,期许能够在有限的理论框架下使中国的室内设计未来的发展,真正意义上成为为本民族社会大众服务的设计文化环境空间而作出努力,而不仅仅只是一种“艺术与金钱”的妩媚互动。[1]李渔舟.功能主义就是人道主义[J].新建筑.1985(10),P30-315n第二章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历程2.1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下叶的发展状况2.1.11900-1949:“被迫”与“附和”的艺术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世界文明起源的支流之一,其深厚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脉络影响着本国民众乃至世界。然而,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这一古老悠久的国门以一种被动的方式被打开,东方厚重的文化内涵第一次展露在了世人面前。时至20世纪初,这一态势依然持续进行着。西方文化用其坚船利炮轰开了已然沉睡千年之久的东方文明,而这一声巨响也改变了中国原有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固有之文化也激烈地与之进行着双向的碰撞与摩擦。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人类设计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技术革命,往日传统手工艺的设计模式逐渐被之取代,各种流派与审美标准也同时发生着变革。随着英国在19世纪下半叶一场针对建筑、工业、室内产品批量化生产而导致的审美标准与设计标准下降所引发出的工艺美术运动的爆发,传统手工艺又再次恢复并出现在了社会上流乃至精英贵族的视野之中,大量卷草、花卉、鸟类等精细奢华的装饰特点再次复苏。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国门的打开,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形态和上层经济结构逐步瓦解。从1900年伊始之端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的49年中国文化与其理念从最初“吾国固有之式”逐渐转变为“中西合璧,洋为中用”的变革势态,而这一势态亦影响到了包括建筑设计理念、室内设计活动及产品包装等日常生活领域之中。20世纪初期西方机械化的现代设计和物质文化大量介入中国,中国本土原有的传统手工艺开始失去图2-1青岛德国总督官邸图2-2青岛德国总督官邸迎宾厅装饰Fig.2-1QingdaoGermangovernor'smansionFig.2-1Guestroomdecoration注:图片来自百度网页注:图片来自百度网页6n了主心骨,逐渐导向了西方洋派新奇之款式,可以说,20世纪初期的中国俨然已被潜移默化地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而这一特殊时期“洋派”的设计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吾国之师的导向作用。以建筑样式为例,中国建筑之样式大都以木结构为基础搭建而成,与西方砖石结构的构筑样式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以其大小木作的独特建筑结构构件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而随着外来文化的强行介入,中国这一时期的建筑开始显示出同时期欧洲盛行的“新艺术”运动和装饰主义运动的建筑风格样式,而欧洲传统古典形式的建筑风格也时有出现,诸如青岛德国总督官邸(如图2-1、2-2)、上海大华饭店等西式建筑群,在这些建筑室内大量柔和弯曲的装饰线条和自然装饰动机、象征化的艺术图案表现以及简单几何形式的装饰纹饰无不展示着西方现代建筑文化的精髓,同时这些外来文化也不断冲击着遍体鳞伤的中国本土建筑文化体系。“所谓文化,从广义之意来说,谓之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1]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的客观反映,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着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样式与传播方式,同时也会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日新月异地变动。作为反映意识形态的文化样式,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某种程度上的映[2]射。从这一点来说,20世纪初期的中国是一个庞大的文化矛盾体系,“中国固有之形式”缓缓失去其原本的色彩,种种外来文化符号大图2-3南京“首都计划”量渗入,西方先进的现代生产技术使得原先高Fig.2-3Nanjingcapitalplan举“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的革新者们逐渐意注:图片来自百度网页识到本土原有技艺的局限性,现代设计的理念应时代之需求而急切被引入。随着吕彦直、杨廷宝、赵琛等第一代留学建筑师的学成归国,大批西方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理念流入我国,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洋为中用”的口号大肆盛行,但面对丢不掉的传统固有之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建筑与室内设计样式继而呈现出折中主义的设计风格特征。加之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所进行的一系列新兴建筑设计活动和竞赛,进一步加速了现代化在中国的历史进程。在南京国民政府倡导的“首都计划”与“大上海计划”的设计运动中,西[1]摘引自.语言-百科江西-PoweredbyHDWiki!-江西文明网[EB/OL].来源:Http://wiki.jxwmw.cn[2]摘引自.文化-人文思想-百科全书-价值中国网:中国领先的财经商业新媒体(金融投资·新兴战略产业)-实名·制专业主义·股权共享[EB/OL].来源:Http://www.chinavalu.cn7n方巴洛克式和传统古典式的城市设计的手法和理念被纳入设计规划的方式方法之中,即以新建设的市区为中心,临近开辟新型商业中心,协调市政并整理道路系统的建造,期间要求设计遵循“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1]筑尤当尽量采用之”的形式要求。从此可以看出,当时西洋公共建筑的设计样式已然影响到国人之思索。其中,在“首都计划”中完成的中山陵建筑群是由第一代建筑设计师吕彦直于1926年至1931年设计建造完成,此陵地处南京紫金山南麓,总平面图由墓道与陵墓两大部分组成,采用钟鼎造型,寓意“洪钟长鸣”的警示作用。就其室内空间的设计而言,中国传统装饰手法与西洋古典之精髓相得益彰——砌瓷镶花的盘顶藻井、黑色大理石的圆柱与梅花空格造型护壁、白色大理石地面——无论是在空间规划、体量尺寸中,还是在装饰纹样、材料质地上均体现出了高超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设计手法,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建筑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筑设计作品。总而言之,南京国民政府所推行的“首都计划”和“大上海计划”为中国20世纪20、30年代的设计方向确立了一种官方的态度(如图2-4)。图2-4南京“首都计划”中的秦淮河沿岸与新街口区域规划图Fig.2-4QinhuairiverandxinjiekouareaplanofNanjingcapitalplan注:图片来自百度网页而由陈之佛于1923年创办的上海“尚美图案管”亦是证明了在这一态度促使下中国艺术设计界乃至建筑界的设计样式均开始仿效西派之文化意识流,大量西洋派的建筑设计样式蜂拥而出,而由南通籍建筑师孙支厦主持设计并建造的南通濠南别业私宅民居建筑也在其列。濠南别业地处江苏南通东南濠河畔,是一所英式建筑,共4层,始建于1914年(即民国3年)。整栋建筑外立面以红砖与青砖搭配相建而成,在窗洞造型上由原先传统造型改变为英式宫廷建筑形式的拱窗造型,二层通道长廊上的圆柱造型直逼西方古典科林斯柱式。一排排优雅的莨苕叶,从莨苕叶中生长出弯曲的涡卷,其中两条向上支撑着柱顶板[2]的角落,另两条向中心弯曲,在柱顶板中部与一朵花卉相连,装饰性极强。这与清代家具繁复縟纹的造型特点如出一辙,而在其室内的装饰设计上,除了传统的清代家具外,一些罗马窗帘造型饰样、装饰壁炉等西洋室内家居用品已[1]张青萍.解读20世纪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D].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6),P18[2]叶志远.新古典家具的风格艺术与现代设计[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6),P6-78n然装饰其上,融合恰当(如图2-5)。纵观之,这一时期的建筑与室内装饰还未曾分离,该段历史时间场域的中国室内设计形式包含:一、以木质结构为基础,采用斗拱、雀替、襻间等中国传统固有之式的建筑与室内设计仍然尚存,字画、屏风、博古架等传统中式室内装饰元素依然保有;二、“外洋”折中主义建筑的批量出现;三、西方外来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开始萌芽,例如上海和平饭店(如图2-6)、新汇丰银行大厦(今上海市政府大楼)等现代主义建筑。图2-5濠南别业客厅与书房图2-6上海和平饭店门面装饰Fig.2-5thesouthvillalivingroomandstudyFig.2-6ShanghaiPeaceHotel注:图片来自作者自拍注:图片来自中国室内设计网页而伴随着1927年至1937年十年国内革命战争、1937年至1945年八年抗日战争以及1945年至1949年四年国内解放战争的相继爆发,中国室内设计形式又进一步推广至平民大众之中。1927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带领广大农民阶级在十年内战与八年抗战的革命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由于时间的历史特殊性,这一特殊期间的中国设计与农村的传统手工艺及城市市民文化紧密相连,孕育出了中国设计历史上特殊时期的革命化大众设计浪潮,其具体的表现主要集中于革命圣地“红都”瑞金图2-7瑞金时期的大礼堂的建设上,从八角土木结构的中央Fig.2-7Ruijinperiodoftheauditorium大礼堂到炮弹形红军烈士纪念塔,注:图片来自百度网页再到公略亭等公共空间建筑,无不折射出具有中国革命色彩的建筑设计形式特9n征(如图2-7)。革命时期的文化建构主要集中于苏联红色革命的文化理念,通过中国现代城市文化工作者的吸收与融合形成了以广大农民阶层为艺术创作背景,运用直观、简明的视觉化表现形式手法的中国化设计样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时期的设计具有了民族性与革命。“马克思的文艺观认为,艺术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形态,是具有阶级性的,所以强调文艺要符合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斗争的根本利[1]益”。显然,此时期的中国化设计图2-8抗战时期长者町广场关东州厅舍样式满足了该时期大众的物质需求和Fig.2-8KantoStateOfficeBuilding精神需求,因而各种民间美术与传统注:图片来自百度网页手工艺者根据时代的要求以农民大众为依托,将先前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并主张把外国文化“种在自己的土地上,使它符合中国的气候和营养条件”,展现出了具有中国式现代化设计的新方向,而带有红色革命主张的设计理念一直影响了我国整整十八年之多。需要值得一提的是,在八年抗战时期,除了原有的中国式革命设计形式,日本“和式”风格的建筑与室内设计也层出不穷,表现在建筑上的是典型的“冠帽式”,即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立面形态加上和风屋顶造型(如图2-8)。可以说,自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来,中国之设计形式开始进入一种混沌状态,既保有中国传统设计层面的建筑文化流,又吸收和抄袭着西洋外来建筑文化的形态,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形式是在夹缝中艰难的前行,中外文化上的不兼容直接导致了建筑形式上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这也决定了建筑的内容与形式上的不定性,诚如美国著名建筑大师罗伯特·文丘里在其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所说的,“建筑中复杂性与矛盾性的第二分类涉及形式与内容,把形式与内容看作建筑设计与结构的现象,首先是关于方法并指感觉和艺术的真正意义中所固有的矛盾,即意象和现象并[2]存所产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外来文化进一步渗透的步伐戛然停止,新中国百废待兴,中央领导阶级为此倡导了各式各样的大型建筑设计活动,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在20世纪50年代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举办的大型建筑项目“十大建筑”的建造之后又迎来了新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技术的高峰。2.1.21949-1978:外来的“宾客”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此中国进入到了崭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持政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纲领指引着建国初期的社会各层面的动态。在1949年到1978年近30年间建筑设计最显著的特征是响应政治的号召,尤其在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国文化严重[1]胡天璇著.交流与变革——1927-1937年中国的设计文化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P69[2](美)罗伯特·文丘里著.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P2010n受到苏联文化的深刻影响,其中包括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创作形式与设计手法,要知道该时期的苏联建筑是强烈反对现代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设计理念,他们高度提倡和推行有利于社会主义内容的民族形式,倡导俄帝国曾经绚烂一时的古典传统艺术风格,对于需求高技术与机械审美观的结构主义和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不予理睬,而这也深深影响了我国建国初期的建筑设计活动。1953年10月,一场针对苏联设计思想和方法对我国建筑设计活动之影响的代表大会在北京如期召开,可以说,这是中国建筑界和各建筑学会首次就当下我国建筑与室内设计风格面对外来文化与流派究竟如何发展的深度探讨,会议中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民族形式的建筑设计风格,提倡借鉴苏联优秀建筑设计模式,包括建筑室内空间的设计形式,这一时期的建筑与室内设计仍然沿袭着抄袭与借鉴国外外来文化语境中的优秀设计元素的合并框架。众所周知,“建筑设计是指对建筑物的结构、空间及外部造型、使用功能等方面进行的设计,包括建筑工程设计和建筑艺术设计。建筑是人工环境的基本要素,建筑设计是人类用以构造人工环境的最悠久、最基本的手段。室内空间设计则是根据建筑内部空间的使用性质和功能并利用物质技术手段和艺术表现方法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人工性的主动创造,以此来满足建筑内部人工环境[1]空间使用者的生理与心理的双向需求”。可以看出,室内空间设计是依附于建筑为物质载体的,因此自古以来室内设计本就隶属于建筑设计体系之中。但随着建国十大建筑工程的开启,室内设计开始相对脱离出建筑设计的体系之中,转向更加专业化、细致化的设计平台之上。而所谓的室内设计,亦可称之为室内装饰设计,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33年我国建筑师林朋在《申报》上刊登的《林朋建筑师谈室内装饰》一文中,其文如是写道:“艺术须有创造,亦须有变化。屋内之装饰,更不宜仿造陈旧式样,因其与吾人之日常生活,接触最多,故屋内之一切,须求要适宜生活之情形为最要。„„设计,须据吾人之生[2]活而定,绝非东抄西抄能够,更不可过作特异形巧,而忽其实用。”凭此之处可知,室内设计的涵义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已然萌芽。1956年11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宣告成立,至此我国第一所高等专业设计学府诞生。次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组建了室内装饰系,到1959年才更名为建筑装饰系。从1923年上海“尚美图案馆”的成立到195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系的开办,再经建国十大建筑工程的实践,中国室内设计专业正一步步迈向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现代化理论发展。从中国室内设计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建国十大建筑工程的设计、建造与实施可谓是确立中国室内设计专业独立化的分水岭,建筑与室内开始第一次分开独立设计,以1958年人民大会堂的设计为例,在其室内空间设计上,中国设计界第一次专门聘请了中外装饰设计家、画家及雕塑家在项目建造上协调配合建筑师进行室内空间的装饰设计,包括家具、陈设品及装饰品等(如图2-9)。另外,还有由杨廷宝主持设计的和平宾馆,莫伯治、余俊南等建筑师设计的北园酒家、泮溪酒家等建筑。尽管如此,但这一时期的建[1]王大凯.谈环境艺术设计[J].中州大学学报.2001(7),P46-47[2]李砚祖,王春雨著.室内设计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P41911n筑与室内设计依然带有强烈的政治烙印,建筑与室内空间的装饰上苏联古典传统味道浓重,可以说是不惜一切极尽繁复縟纹之能事,相比较于同时期的西方现代设计主义文化流,中国的现代设计文化开始逐步落后于国外,而这也为现代中国设计界大肆抄袭西方诸般设计风格与流派的趋势埋下了种子。图2-9人民大会堂室内局部装饰效果Fig.2-9GreatHallofthelocalinteriordecorativeeffect注:图片来自百度网页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得中国室内设计受到了严重地停滞,受左派主义影响,60年代的中国室内设计更加突出和强调了政治的作用,各种设计种类和样式都作为一种政治的辅助品和宣传品,内容单一、呆板,且均以红色五角星、红旗、镰刀、麦穗等元素为设计载体,建筑与室内设计风格千篇一律,例如四川毛泽东思想万岁展览馆(1969年)、长沙展览馆、江西南昌展览馆等,中国整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到处都充斥着红色文化的政治符号。直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社会形态才有所调整,中国室内设计才得以重放光彩。2.220世纪末至21世纪中叶的发展状况2.2.11978-1992:吸食的“海绵”197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寿终正寝,全党全社会将工作重心调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的时代已然到来。马克思主义辩证理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两者相互依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得原有的中国社会上层建筑的架构有所转变,因而经济基础也随之变动,而这也对社会市场经济结构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放宽,之后1980年四大经济特区的设立及4年后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对外开放无不印证着中国社会形态开始由计划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下的商品经济,这也为中国室内设计的格调与标准有了进一步地提升。而从全球建筑与室内设计发展的角度来看,同一时代,在西半球的大地上,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已经逐渐12n被战后的美国变革为’国际主义”风格(InternationalLook),欧洲现代主义的大师,如密斯·凡德罗、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等均以领导式的设计理念规划着“国际主义”风格的设计文化主流,此种设计文化主流面对的主要是普通大众,即为社会大多数服务的一种手段,而这一设计理念也正符合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的设计目的和70、80年代我国审美标准上关于经济、实用、美观的设计要求。从1980年至1992年,中国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国对外交流的机会明显增多,而这使得当时中国的酒店、宾馆等大型公共建筑开始迅速崛起,毋庸置疑,这也为中国的室内设计行业在实际的社会操作中提供了各个领域上的专业性全面发展机遇。有相关资料显示,在1978年到1989年的11年间,国家对楼店馆所的图2-10北京香山饭店室内大堂投资总额约占同期国家对Fig.2-10BeijingFragrantHillHotelInteriorLobby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百分注:图片来自贝聿铭设计作品集之七,其中室内装饰行业在楼店会所上投资额为三分之二,另外三分之一用在了涉外旅游饭店上,这一时期的室内装饰设计也是中国传统设计文化流与西方外来设计文化流再次碰撞交融的时期。1982年由美裔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如图2-10)可以说是最能体现中外设计文化思想“合璧”的建筑作品。贝聿铭先生所处的年代正值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盛行之时,而其本人同样也是西方现代设计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1964年设计的约翰·肯尼迪图书馆更是奠定了其世界级现代建筑设计大师的地位。在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中,贝聿铭先生巧妙地将中国江南传统装饰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在达到使用功能性的同时满足了自己“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现代设计理念,而这也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添上了浓重的一笔。此外,在1983年建成的广州白天鹅宾馆则是我国在80年代初唯一且仅有的一个由中国本土设计师设计与建造的宾馆,该宾馆是由霍英东先生主投资,莫伯治、余俊南等第一代岭南建筑大师设计而成,其整体设计采用西方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而在室内空间中则采用了中国传统古典风格的样式,各类木质家具、陈设品以及瓷瓶摆件等中国传统设计元素尽显其内,而在宾馆中庭的设计上更是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与岭南传统园林设计风格之精华,可以说,广州白天鹅宾馆是一个在改革开放历史背景下中国本土设计师自主地将中国设计文化与外来设计文化相互交融使用的里程碑式建筑设计作品,从其建筑外立面的装饰语言来说,及其类似13n于芬兰现代派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Aalto)设计的不来梅公寓(如图2-11)。诸如此类的设计作品还有广州花园酒店、广州东方宾馆以及1982年翻新的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人民温饱问题得以解决,继而大众的目光开始转向到实现小康生活的轨迹上。1991年召开的全国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明确将建筑装饰行业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十年规划的发展之中,面对人口速度的猛烈增长,国家在1991年的“八五计划纲要”[1]中强制要求“加快住宅建设,发展室内装饰业和新型建筑材料”,加之该时期大量国际知名设计事务所与房地产商的双向合作,中国室内装饰设计开始走向商业化、现代化、合作化的多元设计文化与消费文化阶段。图2-11白天鹅宾馆建筑外部与标准间装饰效果及不来梅公寓Fig.2-11TheStandardBuildingExteriordecorativeeffectofWhiteSwanHotel&Bremenapartment注:图片来自百度网页2.2.21992-2001:膨胀的气球1992年,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日的致辞中宣布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随后,国家主席邓小平于同年南下巡谈并在同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会议上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总目标,从阶级意识形态上来说阐明了中国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官方态度。国家主导,政策鼓励,经[1]董赤.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6),P31414n济规范宽松,市场开放,这些条件进一步加快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势态,国内各个行业和领域呈现出势如破竹地前进势头,建筑业和室内装饰业也无一例外的被包含之内。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建筑业和室内装饰业快速增长的十年,无论是从建筑的内容与形式上,还是在国内学院高校室内装饰系的创办中,甚至还是在专业教材编纂的内容上,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潮。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中国文化系统的新转变,同时也带来了中国设计领域商业化的消费文化潮流,正如清华大学郑曙旸教授所说的,“设计的商业化是世界生产规模日益发展的产物。它是资本主义出现后,伴随着资本输出,垄断跨国公司为赚取利润,所形成的一种国际范围的设计活动。这种设计往往具有很强的[1]推销意识,哗众取宠的炫耀性成为其基本的特征。”故而,要从其视觉化的感官刺激上寻求设计文化内容与形式上的表现新方式,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满足了这一设计文化意识形态上的需求,从此大量西欧国家的外来文化元素汇聚集中于中国,加之中国1992年到1997年房地产业的兴盛而导致的住宅家装行业的热膨胀,各式室内设计风格与流派,例如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新洛可可派、高技派、装饰艺术派等,弥漫着整个国内室内设计领域,这些形形色色的设计文化中无不充斥着“新殖民主义”设计文化的设计形式与内容,这一外来文化选择趋势的扩散也导致了设计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尤其在1992至1997年间室内装饰设计上反映强烈,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即一种是以新式传统文化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的形式,一种则是以西欧现代主义风格为主,中国文化传统为辅的“半西半中”样式。面对此般景象,刘伯英曾在其《文化的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释义》一文中指出,“新殖民主义表现为资本主义强国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本垄断,在社会和文化上进行‘西化’的渗透,移植西方的生活模式和文化习俗,弱化和瓦解落后国家的民族意识。他们利用经济上的强势产生文化上的强势,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产生吸引,使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产生怀疑和否定,对强势文化产生向往和迷信„„可见‘新殖民主义’不是通过武力和战争,而是通过‘渗透’和‘交流’来显示文化的[2]优势,实现文化的占领。”1997年香港从英殖民者手中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从葡萄牙殖民者手中回归中国,可以说这是继改革开放20年间中国在领土主权上的辉煌成就,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开始走上独立自强的发展道路,而这也为中国内陆室内设计业送来了新一阶段的发展契机。香港和澳门由于被殖民而使得室内设计文化样式多元,建筑装饰材料和技术设备、手段亦先进超前,在消费文化为主导的90年代,为了抵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而采取的拉动内需的经济模式,中国内陆室内设计行业开始大肆扩展室内装饰的经济商业化,而这也为香港与澳门的室内设计师提供了商机,至此,大批量的港澳室内设计师,诸如高文安、杨邦胜、梁志天等,开始走向中国内陆设计市场,他们带来的文化与中国大陆发展起来的新文化开始交融兼并,一时间精彩绝伦的室内设计作品层出不已,无论是在住宅家装还是在公共室内空间都带来了诸如生态设计等[1]郑曙旸.中国室内设计思辨[C].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1996,P5[2]刘伯英.文化的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释义[J].新建筑.1999(6),P3715n全新的设计文化。1990年竣工的香港中银大厦(如图2-12)、1999年方案确定实施的中国国家大剧院都是在文化开放场域下所进行的建筑与室内设计活动,一个采用玻璃幕墙钢架结构,一个采用钢结构壳体曲面结构;一个创造出室内空间功能的“人性化”释放,一个是室内空间功能的布局严谨;前者是高技派的内涵阐释,后者是后现代主义的理性回归,两者都诠释出外来设计文化正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逐步变革并影响着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格局。正所谓“兴之所盛,败之所因”,港澳的超前室内设计理念打开了消费文化时代的室内设计市场,但香港、澳门及西欧的现代、后现代主义的时尚设计文化也使得中国内陆的室内设计行业一度形成了抄袭与模仿的不良风气,再加上大量港澳、国外室内设计图集书籍的泛滥,经济利益的驱使,国人面对外来设计文化的盲目,20世纪末的中国室内设计开始呈现出“千篇一律”的室内设计风格,所有的室内图2-12中银大厦设计元素、施工技艺都开始走向模块化的程序,而这Fig.2-12BankofChinaTower也为21世纪初期中国室内设计行业走向设计文化符注:图片来自作者自拍号重构乱码种下了祸根,同时也对中国室内设计在21世纪中的室内设计表现形式与设计文化艺术理念上的重构提出了新课题。2.2.32002-2013:本性对于包容的叛逆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中国国内经济迅速上升,市场政策宽松,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在这一变革的时代里,中国室内设计业也随着中国建筑业与建筑装饰业的发展而持续变革,而这也客观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在外来文化符号信息冲撞下发展、改革与转型的每一个时空印记。从1980年代大型公共建筑的大批量设计实施建造,到1990年代住宅家装市场的稳步回升直至与公共建筑市场的全面开花,再到千禧年之际中国建筑与室内装饰业及相关企业的茁壮成长,并转向跨国合作与交流的模式发展,21世纪的中国室内设计业定会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纷呈的世界设计文化符号产地。天津建筑学院的曾坚先生曾在本世纪之初就对21世纪中国室内设计思路提出过五点假想,即,“⑴室内与自然。室内设计应从重视可持续发展、防止室内环境污染、内外渗透和延伸三方面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⑵室内与科技。技术是把双刃剑,室内设计应从应用新技术、开发新材料以及开发新的环境污染检测手段等方面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作用;⑶室内与文化。室内设计本身有着极为丰富的本国、本土文化“血统”和文化内涵。⑷室内与经济。一方面设计要重视适用,避免因追求形式、追求豪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应提倡低造价、高质量的设计方案。⑸室内设计对人的关怀。21世纪的室内设计应更重视对人的关[1]怀,重视室内设计的舒适度、人情味和对老龄人、残疾人及儿童的关怀。”可[1]曾坚.妄谈21世纪室内设计思路[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1(4),P16-1716n以看得出,21世纪的室内设计将由原先室内设计零散、片段化的粗放型设计文化理念转向人性化、情感化、生态化、科技化的细致型集中式设计脉络。而在这之后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规划的建筑与室内设计项目,以及此后在神州大地上出现的各种新派建筑与室内设计风格与样式无一不印证着曾坚先生所构想的五点设计假设。2002年由新锐未来派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主持设计的广州大剧院项目开始实施(如图2-13),其设计的大胆、新颖与结构的不规则曲线线面完全颠覆了建筑设计上的原有功能认知与空间架构规划,然而这却只是现代外来设计文化在中国设计领域形成“领导”形式的开始,两年之后,中国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的设计方案一经出台便掀起了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疯狂追随与模仿的浪潮。CCTV总部新台址是由现代派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主持设计(如图2-14),他通过理念物化、流线具象化、数据推导的新式设计手段,从建筑室内空间的使用性质与使用功能上进行着手,利用还原减裁、系统调和、单一界面的设计方式对建筑的室内空间建构和建筑外部空间造型上的样式进行科学化的理性分析与设计,此种设图2-13广州歌剧院演播厅图2-14CCTV总部大楼Fig.2-13GuangzhouOperaHouseStudioFig.2-14CCTVHeadquarters注:图片来自广州歌剧院官网注:图片来自库哈斯作品集计文化理念、方式与手段可以说在20世纪中国的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完全是象牙塔中的理想主义。之后,荷兰NACO与英国诺曼·福斯特建筑事务所联合设计的首部机场T3航站台,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完成的“鸟巢”国家体育场以及澳大利亚PTW建筑设计事务所和ARUP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联合设计的“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等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均给21世纪的中国建筑与室内装饰业带来了跨时代的设计文化,而2005年由SOHO中国主办的“长城脚下的公社”大型建筑与室内设计项目的启动更是吸引了包括隈研吾、承孝相、张智强等12位亚洲顶尖设计师的参与,在竹屋、手提箱、公社俱乐部等12件建筑与室内设计作品中,新式装饰材料、室内空间划分以及人性化的内涵造型创新突破,吸人眼球,这也可以作为定格此后数年室内设计倾向于现代简约风格,装饰材料环保、造型设计人性化的室内空间格局的一种说辞。如果说建国初期的“十大建筑”工程是促使建筑与室内设计逐步分离的原因,那么2008年期间的“奥运工程”则是奠定建筑与室内设计单一专业化系统化的基石,中国的室内设计正在随着文化信息全球化的脚步跨入一个新式外来17n设计文化符号源“入侵”的时期。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胜利召开,全球189个国家和57个国际组织的设计作品汇聚上海,而在这些设计作品中包括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包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综合设计内容,新型装饰材料、建筑材料也纷纷登场,可以说这次世博展标志着外来设计文化在中国的全面扩散,中国设计本位文化整合出现新语境。毋庸置疑,21世纪是全球各个地域文化和城市文化信息共享的时代,同时,21世纪也是各种符号文化信息“泛化”的时代。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中国建筑设计界,包括室内设计领域,面对集中化膨胀的外来设计文化样式开始出现短暂的符号语义冗余现象,中国本位文化的设计开始出现符号乱码征兆,如北京燕郊天子大酒店(又称福禄寿酒店),沈阳方圆大厦,四川宜宾五粮液酒瓶楼等具象化建筑设计样式。除此之外,部分地区城市为提高城市知名度在不考虑建筑与城市外环境的协调关系上开始效仿国外超高层建筑设计,例如苏州东方之门(又称秋裤楼,至今还未竣工)。而在室内设计领域中,片刻的崇洋装饰心理呼之欲高,各式现代、后现代、超现代的室内设计风格,奢华铺张的浪费主义弥漫于市,中国固有的文化元素、人文历史符号逐渐褪色乃至消失,曾经盛极一时的明清家具不是在外来优秀设计文化影响下积极变革、创新,相反却是被闲置于现代化的“墙角一隅”,城市中原有的历史文化古迹被肆意推倒铲平,取而代之的则是貌似现代化的所谓新式建筑与文化,凡此种种设计样式无不显示出中国目前建筑与室内设计价值观评判的失衡,以及过度崇洋与跟风的社会大众心理。其实,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室内空间设计,其本质绝不完全只是一个形式感的问题,它更是一种基于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同时兼顾社会整体价值观走向的深层感悟,此种“感悟的能力正取决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一个不占有文化高地的头脑,是很难想象他会创造出生命力长久的设计形式来。只有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将其作为设计发展的主线,以之为基础进行变革与创新,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1]进步。”如今,如此这般的设计文化紊乱现象中可以折射出一个现象,即中国部分建筑与室内设计师在现今设计文化多元整合的新语境下并没有正确分析中外设计文化之间的区分关系,面对新一轮的文化内省与价值取向上出现了设计意识层面上的矛盾选择,而这也导致着大量建筑与室内设计从原有的设计评判标准上导向了纯商业化的附属品,多元设计文化的属性整合变得不再重要,利益产值与炫耀本性开始不可替代,这是当下中国本位设计文化的变异还是外来设计文化的新一轮“殖民”?面对这一问题,社会上的一些学会、知名高校中的教授、专家开始出现关于中国本位设计文化在外来设计文化环境中如何正确生存与发展的相关研究与探讨,如郑时龄教授的《建筑批评学》理论书籍的出版与相关高校教授论文的发布;而具体反映在中国室内设计赛事上的状态,则是从之前“密度大、节奏快,忙于形式和结果,注重名利、忽视内涵,多数赛事活动变成了‘高效’却[2]毫无营养的‘快餐’”中逐渐归正,加之学术理论上专家教授研究数量的提[1]胡天璇著.交流与变革——1927-1937年中国的设计文化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P168[2]任艺林,郑曙旸.中国室内设计赛事活动发展分析(1990-2011)[J].装饰.总第239期,P74-7518n升,使得中国本位设计文化有了“破茧”的助动力。在20世纪初期的室内设计文化上有了诸如“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新式中国设计文化语汇。另外,2012年2月,中国美术学院王澍教授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中国本土建筑师至今唯一的一位获得者。在他为自己所设计的住宅室内空间中,他将灯具的造型比作建筑外表,通过简略的设计手法,以一种记忆中复叙的场所原型进行室内空间文本的再设计,正如其本人所说的“在灯泡外面包围些许建筑词汇,似乎增加了什么,走向简略的反面,却合并掉了设计语言的一个类,这才是决定性[1][2]的简略”,“小品主义”包裹着的中国历史文脉的厚重感以一种极端简易图2-15王澍部分建筑空间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与宁波滕头冲馆Fig.2-15WangShupartoftheconstructionworkspace:XiangshanCampus&NingboTengChongheadshop注:图片来自王澍《设计的开始》一书或者抽象化的建筑语言传播而出,凝练纯粹的表现手法展示着他对于中国本位文化骨子里的理解与感知,从其“小品主义”的再理解与再分析不难看出在中外设计文化混沌现象面前,部分专家与学者开始关注在这短暂二元次文化时期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新式建筑感知语言(如图2-15),而这也恰恰证明了在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学者、专家与部分优秀设计师的带动下,中国室内设计及其设计本位文化正在建筑母体的催化下发生新一轮的机体元素整合与再生。总之,全球文化对接语境下的中国,在盲目追跟后其本位文化开始二次觉醒,中国设计开始以自我文化的主观能动性选择为出发点,而面对今后中国设计的走向,尤其在室内设计上,中国室内设计界则更要理性剖析外来设计文化中各式符号信息源背后本质性的理论溯源。[1]王澍著.设计的开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P59[2]“小品主义”是王澍在《设计的开始》中所倡导的建筑内空间的设计手法,借助片断形式的“历史回忆”功能,平衡文化性的造型语言传承与非文化的主观感受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回归自然与传统设计本质的空间造型语言的互动性室内设计手段。19n第三章外来文化的本源及其形式特征纵观我国室内设计的发展历程,建筑设计语言的文本信息始终左右着室内设计的发展,而这则要追溯于建筑与室内设计“一本二元”的属性。而自从1989年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的创立,中国室内设计才开始走向专业化系统化的独自发展道路。而1990年代消费文化的到来,中国室内设计开始被赋予更多象征性的符号语义,在新的文化对接语境中,中国设计,尤其是室内空间设计,对于外来设计文化“拿”与“丢”的主观能动性上应变得更加理性,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彼百战不殆也。3.1外来文化的涵义及其理论背景文化的概念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因为这一词语始终出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小至衣食住行、日常生活行为,大到各类重大的社会、历史活动,期间文化的内涵语义无不彰显个中。文化作为一种在特定时空内形成并发展而起的历史性范畴,由于历史环境与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了地域性与民族性的文化语境。在这一语境中,人对于文化的属性体现出了人对于自然与本能的主观能动性,若从发生学的角度理解,人作为一种高级别物理载体的产生,其根本属性就是对于自我本能与自然环境的主动创造,建立一种符合其自身属性的生存体系,即人类的“人为虚自然”。那么“人为虚自然”作为一种人化了的生存体系又蕴含着哪些属性与特征呢?要解答这一问题,首先应对文化一词的涵义与理论范畴作一番探讨。文化,可以说是当今全球性的重点词汇,也是运用最广、最具争议的词汇之一,学术界的大家、前辈们对于文化的定义也众说纷纭,因而英国学者泰勒·伊格雷顿(TerryEagleton)在其著作《文化的观念》中就曾写道:“文化(culture)据说成了英语中最为复杂的两三个词之一,它有时被认为是与它相对的词—自[1]然(nature)—通常在一起所获得最为复杂的词的赞誉。”外语中尚且如此,那在汉语中也就更不为简单了。一般而言,学术界将文化的涵义大致可分为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两类之别。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一书中这样记载道,“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则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2]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本文所涉及到的文化是基于从文化的社会功能角度来分析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差异性的语言环境中对于人的生存式样系统的影响与作用,故而是属于狭义性的一种专指文化范畴,而从这一点出发可以派生出本源文化与外来文化之比较二元说。所谓的本源文化是指文化属性上的民族性、固有性,它涵盖了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生活行为的方方面面,即精神层面、社会层面与物质层面。而外来文化则[1]方汉文著.比较文化学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P33[2]转引自.周笑冰著.消费文化及其当代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p35-3620n是指文化属性上的别族性、外来性与渗透性,它是一种非本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非本民族性的“舶来”文化。倘若将本源文化界定为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准则,那么外来文化则可以看做是现代之后的外部参照。既然是作为一种文化属性上的参照系,那么这之间就会产生出文化的交融现象,而文化交融的前提条件则是,作为一种非本民族的舶来文化,其本身所存在的异化意识形态必须要经过固有本源文化的同化与稀释后方才可导入本源文化的领域,索性,符号学理论的产生正好为之解了“破冰”之围。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希尔(ErnstCassirer)认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之中,[1]这一观点是无可争辩的。”换言之,一切文化的内涵语义都是人类符号化活动的成果,人类的所有经验都通过符号化的语言形式体现在文化的场域之中,而每一种文化本体均通过此种编码手段与现实的物理世界发生着诸般关系。外来文化其本质依然属于精神层面的社会意识形态,从文化符号传播角度论之,其本身比传播学中所谓的一般化信息传播要复杂些许,因为作为一种异质化的文化形态,在信息编码的过程中已然具备别族性的一种社会阶级行为的约定俗成,用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Bourdieu)社会学的论调,姑且将其称之为文化资本。那么这种文化资本中存在自身固有的倾向,而这种倾向也会导致在文化交融过程中对于本源文化固有理解行为方式的排斥,而中国本源文化的根源是历史性的承接,儒释道文化的五千年思想文脉传承期间,从审美意识的感知与内化均是“天人合一”般的参悟自然之态,诚如林语堂所说:“中国艺术的冲动,发源于山水;西洋艺术的冲动,发源于女人。西人知人体曲线之美,而不知自然曲线之美;中国人知自然曲线之美,而不知人体曲线之美。„„中国美术,技术系主观的,目标却在神化,以人得天为止境;西洋美术,技术系[2]客观的,目标却系自我,以人制天为止境。”面对此种文化脉络本源属性上的“道不同”,在社会阶级行为的约定俗成上中国固有文化之形式有着“不足为谋也”的文化认知框架体系,但外来文化假以一种强势文化之姿态自发介入他系之文化,那么本源文化的逾越与转型就在所难免了,况且在如今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外来文化的现代化参照体系对于深厚传统的中国本源文化不可不谓是一种精神与物质双层社会意识形式建构上的无限诱惑。这一特征在艺术领域的磁场作用更是强烈。那么艺术,或者更为确切的说,设计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意识形态,本身俨然带有着一点“外来化”的味道,而这也是较之于中国传统艺术中“以人得天为止境”的“原味”而言之。设计艺术在其生产创造的同时运用着物质性的方式与手段,这一过程的发生使得文化的社会属性得到程序化的影响与改造,同时也构成了人作为文化的人交往的基础场域。那么在此种场域中,外来文化本身蕴含着非本民族的精神思维与行为方式准则,较之于本源文化的固有性而言,其产生的磁场效应是最强的,故而对于本源设计艺术文化的排斥力也[1](德)恩斯特·卡希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P35[2]远明著.林语堂著译人生小品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P270-27221n是最强的,尤其是在时下经济全球化语境中多元性文化的“融新”。所谓“融新”就是以本民族传统为中心对文化的有机融合,互补互益,所以这种“融新”并不只是传统的再现,而是革故鼎新,具有改革的性质。这种改革又绝不能脱[1]离本土文化的传统,不是外来文化的“移植”,而是传统在新语境中的发展。自欧洲18世纪启蒙主义之后,西方洋派文化逐渐占据世界主导地位,并由此拉开了全球“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然而其隐藏的问题也逐渐开始暴露,其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多种本源文化的独立性架构慢慢被消解在文化“一体化”的融新之中,正如英国学者约翰·汤姆林森所提出的:“全球化处于现代文化的中心地位,于是文化实践也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可以看出,全球化加快了多元文化融新、变革的脚步,文化全球化的趋势越发显著。相比较而言,“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更为感性的全球化,它贴近大众,从而自然更为大众感知与认同。文化的全球化是指不同生活方式、消费模式、观念意识的相互认同、相[2]互渗透、相互吸收,从而呈现出文化发展全过程同一化的趋势”。文化的全球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全球化不足的补充,同时也丰富了人类自身的生活方式与社会观念意识,从人本身的自我需求来讲是一种积极感性的释放,一种亲近大众的需求,但这并不代表其能弥补霸权强势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所显露出来的“新殖民”倾向。这里提出的“新殖民”倾向其本质与第二章论述中国近现代室内设计发展历程之中曾经提到过的刘伯英的设计“新殖民主义”思想是一致的,都是针对强势文化在他域性融新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入侵(如上图3-1)。对于现今的文化范畴,萨义德(EdwardWadieSaid)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强调过,“文化成了一种舞台,上面有多种多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彼此交锋。文化绝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3]所在;毋宁把文化看做战场,里面有多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此般评论中的文化属性,依然可以用皮埃尔·布尔迪厄(Bourdieu)的社会学进行阐述,即文化资本的重构,也就是说,作为文化资本的文化,在与其他文化交流与冲突的过程中,本身的符号化编码具有权力导向性,所有的文化符号与实践—审美趣味、设计样式、装扮消费、饮食行为,再至科学技术与哲学,甚至此种文化符号的编码语言本身—都体现了社会权力的符图3-1上海石库门弄堂建筑立面号利益与功能。在他的理论中,文化Fig.3-1ShanghaiShikumenalleybuildingfacade是“一种具有特殊的积累法则、交换注:图片来自作者自拍[1]方汉文著.比较文化学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P344[2]蔡拓.全球化与当代世界[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P54[3]汪国培.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系探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P38-4322n[1]法则与运行法则的资本形式”,此种“资本形式”又通过符号化的语言编码进行文化价值的传达,而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情感方面的感性认知,则是通过人为设定的符号表征系统来解释其指涉对象的内涵语义,因而它是表象性的文化符号,而这一点又吻合了查·桑·皮尔斯(C·S·Peirce)关于符号学的定义,即符号,无论是文化还是艺术创造,其本身都是用来表现或替代另一外在事物的客观存在,所以符号化的客观存在对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与作用也具有了不可定义的动态社会功能。3.2外来文化中的社会观念意识形态作为人类交流与互动的平台,文化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但除此之外,它同时也是社会阶级统治的溯源。艺术、科学与审美观念—只要是符号化的语言文本—不仅规约了大众对现实物理环境的认知理解,而且还帮助社会确立了等级秩序。此番文化作为一种能够营造社会意识形态的动态倾向,代表着一种符号化的权利象征。外来文化中的艺术设计文化是一种带有主观创造性的思维意识形态的历史积累,其本身俨然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符号象征性,但这种符码并非是绝对化的静止,因而在文化全球“一体化”的大步前进中,对于其外来属性本质的分析与整合以及其文化语言的内在架构对于中国本源设计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磁场作用的研究已然不可置否。外来艺术设计文化与中国本源文化的第一次碰撞可以追溯至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现代化的文化意识理念以一种“船坚炮利”的强行方式介入到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化的中国社会,打乱了中国社会原本循序渐进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国原本的传统手工艺被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逐一消释,原本的社会经济与物质消费模式也一同被其瓦解、替代,一时间现代化的“石子”在中国大众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上“激起千层浪”。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逐渐更多的开始关注消费模式背后所产生的经济文化价值,正好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的浪潮席卷全球,视觉艺术、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也无一幸免。新的艺术文化观念迫使大量艺术家与建造师开始离开各自的工作室,以一种社会化空间实践经验取代过往的纸面理论性推导,而这一转变也使得艺术设计文化更加贴近于大众心理空间的社会需求,中国原有社会意识形态中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砝码也愈加增重,在这一历史空间下大众更加注重于利益的社会叠加与效果的哗众取宠。就室内空间设计的过程而言,原本中国固有的室内设计亦或者说成室内装修其目的意在创造适合建筑内部空间内使用主体—人—的基本日常生活需求,实用与经济是其根本,而美观则是辅助。然而随着消费文化的到来,室内空间及其所包涵的内含物开始捎上商品化、市场化的属性,既然是商品那就需要其具有经济利益上的社会叠加,换言之,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下的室内空间设计应该追随社会大众审美趣味下的潮流性,既要满足利益驱使下的社会大众心理需要又要产生引导性的符号化社会视觉消费。在稍纵即逝的消费文化洪流中,中国社会固有的“以人得天为止境”的意识形态开[1](美)斯沃茨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P923n始卸下理性与神化意义的传统包袱,背上了看似先进实则市场化、庸俗化的外来“名包”。因此,诸如此种外来艺术文化对于中国室内空间设计文化上的本源性冲突是盲目的,甚至是疯狂的感性崇拜,要知道中国本源文化的文脉对于本民族的室内空间设计更多承载着的是儒家礼教、禅宗参悟与寄情于自然的五千年历史,笔者在文中一再强调中国本源文化的文脉传承并不是否定外来文化,只是对于当下我国出现的大批量精粹文化的丢失、国人过度夸张化的崇洋心理所呈现而出的社会意识形态“本我文化”符号场域沦陷现象的一种担忧。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国人以一种自发性的心理需求主动迎接外来文化的“妖娆妩媚”,而如今经过外来文化的长期训导,中国本源文化的能量开始淡去,外来文化“平等共进”的最初借口俨然发展成为时下包含文化暴力与“符号黑暗权力”的霸权强势文化,中国“固有之样式”的符号色彩仅仅只是寥寥几笔。法国哲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Bourdieu)曾经关于艺术文化的符号性有过如下评论:“在艺术世界中起作用的知觉与欣赏类型(比如隐晦/简明或容易、深奥/轻松、原创/陈腐等)是一些对立项,这些对立项几乎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且—归根结底—是建立在‘精英’与‘大众’、‘精英的’(或‘高质量的’)[1]产品与‘批量化’产品之间的社会对立之上的。”显而易见,“精英”与“大众”的社会对立来源于社会等级规则的约定俗成,那么此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空间”则是文化趣味性能够培育孵化的实践场域,而场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内在发展的机制建构,即通过文化的特殊符号权力将现实的社会意识形态加以合法化,因此当异种文化生产者在自己的社会场域中追求本我特定的文化利益时,已然不知不觉地在社会观念等级结构中衍生出同构性的心理需求成果,这一特质也正是上述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对我国社会意识形态整体影响的“潜移默化”的最好说辞吧。当现代主义风格盛极一时之际,后现代主义风格则以一种动态的“时尚前卫”登场,而在一闪而过的消费文化中,大众还未理清其文化的本质就又投入到后现代主义的盲目模仿与跟风队伍中,外来艺术文化的不断更新与吸引导致了中国设计艺术文化自我修整的滞后,这就是到现今中国设计走势为何一直被外来设计文化牵着走的社会根源。具体地来说,室内空间设计与纯美术、纯文学不同,它的创作实践依托于高度物质化的技术条件,这些高度物质化的新技术、新工艺均源自于外来文化的母体,在引进、接受并运用这些技术条件时外来设计文化的种子已经在中国固有空间之式中发芽,例如第二章中谈及的“奥运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建造,“鸟巢”国家体育馆、“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以及国家大剧院、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建筑与室内空间的设计建造,设计者均是国外建筑师,技术手段或采用、或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无论从空间造型的设计意识形态上,还是从物质技术手段上,外来文化的元素与符号语义比比皆是。在这之后的几年中,不管是建筑的设计还是室内空间的设计都进而仿效其设计文化上的意识形态,于是乎,更加强烈的社会消费欲望被点燃,为了满足大众化的现代社会消费的猎奇心理诉求,各种设计奢侈、享乐主义风格的室内空间[1](美)斯沃茨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P15124n争相出现,室内设计不再是单纯的建筑内部空间规划,它更多地代表着社会个体在符号信息紊乱的社会消费心理上一种自我欲望的被动性膨胀。不得不说,如今的中国室内设计,作为一种空间文化正逐渐穿上膨胀消费的肥厚大衣,中国本源文化中所孕育的社会审美情趣已被“炫彩夺目”般的大衣包裹的严严实实,这种严实是一种社会阶级主导群体被动性的主观呈现,简言之,中国的中产阶级在中国社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它是外来设计文化产生作用与影响的社会驱动力之一,而室内空间是最直接、最紧密地与中产阶级所要体现的社会意识形态最吻合的“最小”空间,诚如王澍讲的,“住宅也许是自我空间在建筑[1]文本中的最小、也是最后的边界。”住宅空间尚且如此,公装空间也就不谈亦可知了。在千禧年之后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由于中产阶级扮演的角色与社会地位的转变,使得“最后的边界”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标准亦步亦趋,恰逢文化全球化的历史时期,大量国外中产阶级休闲、娱乐与交往的室内空间装饰、审美趣味以及生活方式影响与作用于国人的厚度与深度更多浓稠,室内空间的外来样式大肆疯狂模仿、抄袭,在中国社会其他阶层还没来得及探其究竟之时,自身的社会意识形态已然被湮没其中。在这样一种关系中,中产阶级,包括隶属其内的知识分子,是新型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主导文化生产者,他们所形成的社会风气、社会空间与社会行为其实是知识场域的客观存在,事实上,中产阶级的知识场域已经附带有外来符号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因素,对于中国的社会新发展不能不说是一种自导式“威胁”,因为“文化生产者有一种特殊的权力,即呈现事物并使人们相信这些事物的真正具有符号/特征的权力,以一种清晰的、客观化的方式显示多少是混乱的、模糊的、粗糙的甚至是无法理论化的关于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的经验,并因此使这些经验变成实存的[2]权力。”图3-2靳埭强水墨视觉设计作品Fig.3-2KanTai-keungInkvisualdesignworks注:图片来自靳埭强视觉设计作品选集虽然必须承认由外来设计文化所形成的材料、科学技术与施工工艺是目前中国设计物质技术领域所不及的,但面对如此这般的戏谑性挑战,中国固有的传统室内设计文化也不应被忘却。传统不是古董,它不应是我们一次次隔着钢化玻璃看到的历史封存,而是应该借外来设计文化中的优秀精粹破旧立新,但其本身所秉承的思想语言,亦或是文化特征是无论面对现代化的高超精湛还是[1]王澍著.设计的开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P57[2](美)斯沃茨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P25025n城市化、都市化的国际时尚都不能丢弃的文化符号,就像设计师靳埭强所说的那样:东方哲学已经成为我创作的灵魂,抹不掉,挥不掉(如图3-2)。凭心而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室内设计一直处在被领导的阶段,面对各式各样的外来设计文化的表现语言也有社会的专业知识分子秉持着中式风格的本源遗风,但与拥有着强势现代设计理念的国外建筑与室内设计师们,他们的说词可能就有点无奈与力不从心了。因此,中国的设计本源要与外来设计文化并驾齐驱就必须革故鼎新,但前提条件依然是对于其设计文化在社会意思形态中的具体表现方式有所掌握,那么中国的本源设计理念就能够“去伪存真”,自身的设计语言与设计理论就能富有现代性与历史性,而这也会让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与认识观念对站立在现代化“钢筋混泥土”旁边的“以人得天为止境”的“新东方主义”重新认识。事实上,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建筑与室内空间上的新文化理念已然“破土而出”了。3.3外来文化的时代表现方式及语言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工业革命的身影开始出现于中国,工业革命不仅给中国送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资本主义,而且也将18、19世纪的国外建筑与室内设计文化带到了中国,至此,中国设计界开启了中外设计文化交融兼并的始端。时至建国,中国本位设计文化逐渐沦为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国外舶来设计文化的“阶下囚”,而在开国之后的时代,“红色政权”对国内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影响甚远,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大生产时代,设计的政治性色彩浓重,这一历史时期的建筑与室内设计风格更多的则是政治活动旗号下的宣传品。但同时期的国外,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更新频繁,特别是自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成立之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由此派生而出的解构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超前设计理念更是深入人心。较之于同时期国外现代化建筑室内设计文化的强劲发展,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文化的发展逐步落后,这里面有历史事件的原因,也有国人审美认识上的差异,但最终的结果是—外来设计文化作为强势文化繁荣的标志之一,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本源文化的泥土中,影响了中国过去与现在的文化价值与审美认知取向。那么,剖析其中所富有的“诱惑力”或许比盲目的“被诱惑”应当来得更实在吧。设计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客观物质文化,是特定时间与空间共同作用下的文化遗产,书写着社会文化的曾经过往。而设计主义与风格流派作为设计文化的社会现实反映体,记录着设计这一主观能动性的社会观念与意识形态的今世前生。纵观国外设计文化发展的历程,单就其对世界产生影响的深远性与持续性而言,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⑴包豪斯所倡导的现代主义包豪斯(Bauhuas)可谓是现代主义设计样式的开山鼻祖,现代设计理论的急先锋。自1919年成立之后,就秉持着简洁实用的设计主张“开疆拓土”。作为包豪斯的奠基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将包豪斯作为他个人关于社会主义理想与传统手工艺锻炼的“乌托邦”,立志要在设计与理论26n教育上与过去的社会习俗风道扬镳。格罗皮乌斯的设计理念一直带有社会民主性,他将此种理念贯穿于他所坚持的为广大更多的劳动人民服务的设计实践中,而且早期格罗皮乌斯领导时期的包豪斯依然是注重传统手工艺技术的训练与实践的。但到了汉斯·迈耶(HannesMeyer)的魏玛时期,设计中心开始偏向技术性、逻辑性的思维方式与艺术性创造的合体,设计的主题更加强调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与设计能为大众接受的设计,而这可能与迈耶本人是一位共产社会主义忠实者的身份有关。共产理想化的设计仍然摆脱不了现实上的经济束缚,1930年迈耶时期结束,密斯·凡德罗时期到来。伴随着“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思想,密斯倡导的简洁明朗并强调功能性第一的现代设计风格开始影响了近半个世纪的世界设计风格与样式,而这可能是处于德国纳粹政治压迫下的密斯所无法想像到的结果。也正是由于密斯的苦心经营,世界上第一个室内设计系—将家具、金属装饰品、壁画工作室等合并融新—诞生,因此密斯的设计风格与设计思想或许是对室内设计影响最深的一个。显然,如今的建筑与室内设计中,简洁现代的玻璃幕墙写字楼,偏向中小型室内空间的现代简约设计风格,密斯的影子依然清晰无比。其中,值得深思的是,密斯利用空间界限的模糊化穿插组合所创造出的“流动空间”,其本质竟然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的老子思想熏陶。美国著名“有机建筑”创始人弗兰克·赖特(FrankLloydWright)曾这样评价说,“老子的信念更能解释有机建筑”。而听过赖特讲座并受之影响的密斯虽然在设计见解上大相径[1]庭,但设计构思的出现点似乎带有些异曲同工之妙。⑵“波普”设计风格波普设计源自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它是知识分子所倡导,借用大众文化传播手段,以追求新颖、追求古怪、追求新奇为宗旨的一场形式化的设计运动。而这与60年代西方社会经济条件的富裕、消费理念的年轻化背景一一相关,尤其是在室内空间中,波普设计风格以一种色彩大胆、造型前卫并能够满足审美认知功能上年轻化的空间要求与心理需求为特征,滑稽的标题、绚丽夺目的装饰造型以及花哨的图案肌理已然被消解于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表层认知中。如今的消费文化更像是一个波普风格的三次方乘积,人们消费的时间与图3-3兰Club室内部分空间装饰效果Fig.3-3LanClubInteriorpartofthespacedecorativeeffect注:图片来自俏江南集团官网[1]邵晓峰著.艺术凝思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P10727n空间也随之“变本加厉”,曾经波普设计与大众文化的泾渭分明到现今已然是模糊不清,而这可能的解释或许就存在于菲利普·斯塔克为俏江南餐饮集团所设计的由各种视觉符号刺激元素拼贴成的高档会所“兰Club”之中(如图3-3)。⑶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所针对的对象是现代主义,因而从意识形态上看,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是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一种装饰性的发展,其中心是反对密斯·凡德罗的‘少则多’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要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设计上后现代主义大量采用各种历史的装饰,加以折中的处理,打破了国际主义多年来的垄断,[1]开创了新装饰主义的新阶段”。而后现代主义的设计语汇可以归纳为⑴隐喻设计;⑵古典装饰符号的折中处理,这两种设计语汇影响了20世纪与21世纪初期的建筑与室内设计风格。可以说,自20世纪末期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出现,符号化的设计语言就一直伴随着建筑与内空间设计,时而像悉尼歌剧院的白色贝壳,高度隐喻;时而又如CCTV总部新大楼的新现代主义,承前启后,而经济全球化的加入,使得后现代主义原本脆弱的躯壳被超级消费与商业利益的枷锁紧紧套住。⑷经济全球化下的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产生是由于大众性的社会生活方式不断变迁与更新而呈现出的审美取向。自从后工业时代起,各种社会性群体活动都挂上了消费的字样,而这可能要归功于二战之后由美国所带来的现代设计的职业化与制度化倾向,此时的设计已然不是曾经的“精英设计”,在新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框架中,设计逐渐蜕变为一种为恢复社会经济、强化巩固社会统治阶级权力符号的工具,无论是家具、装饰品,还是建筑外立面,抑或是室内空间,消费性时间的有效增长是其核心。21世纪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大熔炉使得艺术与生活方式的边界被进一步消解,加之波普设图3-4LV专卖店店面设计计风格的昙花一现,消费的模式开Fig.3-4LVShopstoredesign始与大众体验式的视觉刺激、感官注:图片来自作者自拍感知有了联系,而大众文化其本身所具有的普适性、时效性、现代性与娱乐性特征正是消费文化中最适合的添加剂(如图3-4)。因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设计师更多的是在研究如何能够在稍纵即逝的视觉刺激中保留下消费大众碎片化的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段,面对物欲主义与现实审美幻觉化交相释放的消费时代,符号化的代码与设计语言开始呈现出片段式的空间体验。室内空间是一个单位时间内呈现出的四维化物理空间,在此种空间内,大众的视觉刺激与感官[1]王受之著.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P31728n感知在相对时间内接受的符码信息量是最集中的,而色彩、图案、材质与肌理的物质手段则是传达索绪尔式符码信息的直接承载者,因而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表象体验式文化符号对于室内空间设计具有深层次的现实影响,尤其是在21世纪文化一体化的后现代主义符码混合的时期。可以说,中国现今当下流行与时髦的室内装饰样式都离不开上述四种外来设计文化的脉络,只不过在信息更替无常的社会环境中,其表现的语言不可苟同:有忠实于功能主义为首的现代风格,如苏州博物馆新馆(如图3-5),室内空间的布局与装饰均以展览功能的原始呈现为基调,冷漠直接的现代化装饰材料与建筑结构一览无余;有感性、非理性并带有戏谑色彩的后现代风格,如扎哈·哈迪德的长沙国际文化与艺术中心(如图3-6),传统室内空间功能上的完整性被毫不留情的任意割分,流畅弯曲的曲线结构无不流露出设计者的个人主义情怀,就像弗兰克·盖里曾说的:“不存在规律,无所谓对,也无所谓[1]错,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混乱着呢。”而超级消费的欲望已经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室内空间也不仅仅只是单位空间中的时间驻留,理性的室内空间逻辑已被大众化的本能、欲望与享乐的反规范倾向所取代,人们的室内空间感知也时常被什么样的室内空间装饰能促进消费增长,亦或是什么样的家具款式能吸引大众心理需求所左右,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正以一种外来强势文化分解着中国固有的室内空间设计样式。设计师的工作已然变成创造一种可能性的适应时下社会状态的片段化场所,而在此种背景下传统室内空间的边界处理已不可匹配,穿插与交错、秩序感、空间边界的拆解与重组的物质手段与设计理念也不图3-5苏州博物馆新馆图3-6长沙国际文化与艺术中心Fig.3-5NewSuzhouMuseumFig.3-6ChangshaInternationalCultureandArtCenter注:图片来自百度网页注:图片来自百度网页再是简单的美化装饰,取而代之的则是室内空间的社会性、从众性,而室内空间的装饰材料与技术也形成了消费模式下更新不断的供需关系。如此迅速的感知体验与瞬间即逝的信息更替使得新时期的室内设计理论支撑来不及跟上,因此借鉴历史主义中的装饰元素来继续支撑庞大的消费潮流就越显突出,怀旧风格与新古典主义的重新回顾难道不是一种设计风格与设计文化上的历史轮回吗,消费潮流中的室内设计是否带有新一轮“波普设计”的味道呢?[1]余蓉.大众文化对当代中国室内设计风格的影响[D].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5(5),P1529n第四章外来设计文化中强弱势态的分析及其选择外来文化的强劲影响势头正一步步转变和改变着国人的社会意识观念,作为标志文化繁荣的另类手段—设计,在如此外来信息充斥泛滥,设计符号语义冗余的混乱势态前,中国的建筑与室内设计文化是“全盘拿来”,抑或是视而不见,守其固本,还是采取主动性的过滤借鉴,关乎到中国的本源空间文化与设计理念的可持续性发展。4.1外来设计文化的分类及其势态分析上一章中,笔者对国外设计文化中具有现实影响力的样式、风格与流派进行了归纳与阐述,为何要概括这些样式与风格呢?坦白而言,自二战之后的设计主流一直是由西方列强复兴主义所驱使下的设计思想主导的,由于战争的爆发,迫使德国包豪斯及大多数现代主义的设计者与技术工匠移居美国以躲避战乱,因而战后的美国可以说是现代设计师们继续实现其设计理念的最佳试验地,因此战后的美国设计潮流中是夹杂着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及达达主义、先锋艺术等多种设计文化脉络与支流的混合体,而这种设计文化混合体在美国消费压力的驱赶下逐渐消融在美国的文化意识形态中。21世纪的文化全球化使得美国的“文化霸权”以一种符号权力引导着全世界,同时也入侵着作为东西方文化丛流中最具代表性的东方大国—中国。因而对于影响辐射度高的国外设计文化的归纳与阐述在如今符号化的信息时代里,帮助分析现今中国设计界在与外来设计文化支流产生化学作用的原因或许有些许功用。诚然,文化的传播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环境场域,设计文化亦是如此。21世纪的中国社会环境是开放性、包容性的现代社会空间,此种新历史时期的社会物理场域使得外来设计文化的种类与样式具有了新的历史特征。就外来设计文化在现今时期的设计类型发展而言,笔者认为,简单的归纳为以下几类:⑴现代主义的新式简约风新式简约风是基于战后以功能为主的现代主义设计中简洁明快的室内设计风格,它沿袭密斯“少就是多”的设计遗风,以现代化的高科技物质技术手段的规模化生产为其特点,在室内设计语言中试图将设计的元素、色彩、灯光与图4-1现代主义风格材料的可考虑性减少至最低,以突出其Fig.4-1Moderniststyle忠实于表现原材料的个性特征。随着当注:图片来自中国室内设计网下文化的大融合,新式简约风已然转变为一种标有时尚潮流与前卫设计风格的代名词,在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社会场域里,这种室内设计审美感知的决定权由设计师传交给了大众与市场的手中,而冷冰冰的抛光大理石地面,整齐划30n一的各式乳胶墙漆以及体现着时尚潮流各式符码语汇的家具与室内陈设物更是让“简约之风”变为简便适宜普通大众的“普遍之风”,这也是为何当听到他人在谈及现代简约风格之时大家都会有“万变不离其宗”般的潜在审美感知(如图4-1)。可以说,现代简约的室内设计样式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个别精英设计师在设计感受上的普遍呈现,更多的是代表着文化融新中异种设计文化不同程度上有效符号信息源合理冲突的理性成果。在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社会意识形态观念下,室内设计已经变成了经济需求压迫下的商业利益品,代表时代流行时尚性的现代简约之风更是能够以丰富前卫的符号象征语言取悦社会大众的平民化姿态,因为“消费逻辑取消了艺术表现的传统崇高地位,严格地说,物品的本质或意义不再具有形象的优先权了。它们两者再也不是相互忠实的了,它们的广延性共同存在于同一个逻辑空间中,在那里他们同样都是作为符号发[1]挥作用。”换言之,倘若将室内空间作为具体的物质对象物,其结构构件则是忠实于室内空间形象的本质属性,那么室内空间的造型、尺度、形式、色彩与材料肌理等均可以随着消费逻辑的时效性以变动性的符号语言展现,因此,现代新式简约风从审美感知主体的普适性与时尚性来说,它更像是一种大众之风,亦或是一种社会文化符号权力场域上的“平庸艺术之风”。⑵古典主义的新式折中装饰新古典主义是一种将古典视觉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之下将古典主义的繁复缛节进行合理的简化,利用现代科学物质技术手段将古典传统的典雅之风展现于室内空间的设计装饰风格。它是在保留路易十四时期柔美曲线的同时去除多余传统意味上的繁杂装饰纹案,简约中透露出古典的高贵与雅致,是将巴洛克奢华变幻的视觉层次与洛可可唯美律动的细节处理的完美呈现。图4-2新古典主义风格这一现代与古典相得益彰的室内Fig.4-2NewClassical设计风格在鸦片战争之后逐渐展注:图片来自百度网页现到中国的现代环境中,而随着消费文化一体化的进程,新古典主义风格中带有怀旧情结的象征性符码在占中国消费主流之势的中产阶级中可谓是一种异域情感的情趣感知,加之消费文化其本身所带有的享乐主义倾向更是让空间审美感知的符号语构维度偏向了大众化的口味。实际上,21世纪的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却俨然剔除了原有古典主义装饰规则的边界,各式纷繁复杂的室内设计符号层出不穷,只要是欧式的且能体现出使用者心理审美感知的外来造型样式均[1]张飞龙.论当代艺术的狂欢化与神圣性之间的矛盾[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P61-6431n一并拿来用之,因此,复古的历史折中设计样式开始重新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古典装饰造型中,这无不使得室内空间的内在场景构成要素更具复杂性与矛盾性(如图4-2)。众所周知,新古典主义风格是设计执行者将传统的艺术视觉形式人为地通过动态的物质技术表达方式对其进行的合理性改良与优化,在传统美学的规范下,运用现代化的材质手段及工艺技术,达到古典与现代化的双重审美情趣认知,但大众消费下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利益或许才是决定当下新古典主义风格审美情趣认知的主要现实依据。⑶新中式主义风格谈及中式风格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因为这是与我们国人息息相关的室内空间环境。传统意义上的中式室内空间风格讲究自然人文环境上的含蓄与和谐,室内空间的秩序与主次是其关键,富有内涵吉祥寓意的传统造型设计图案在木质的几、椅、柜、榻等家具装饰上随处可见。而新中式主义的“新”主要体现在现代性与时尚性上,换言之,新中式主义是基于对现今社会建构新关系掌握之下,利用简约且不失文化内涵的中式造型符号语言满足现代社会大众审美需求的一种创造性历史延续。新中式主义的室内空间更注重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穿插与组合,灵动性与舒适性是其核心要义。“假若将环境作为一种对空间、时间、意义与交流的组织,那么其最基本、最抽象的表述就是通过各种层面上的文化景观具体表现出来的,其中包括从区域到城镇、直至住宅的一系列景观构成。文化景观由场景构成组成,活动[1]系统即发生在场景构成之内”。也就是说,在室内设计空间中除了能够区分空间关系的固定元素—墙体外,非固定图4-3新中式主义元素(如家具、色彩、装饰肌理、陈设Fig.4-3NewChinesedoctrine品等)的单元场景构成符号对空间文化注:图片来自作者自制景观构成的内部活动系统与行为状态有着决定性的导向作用。新中式主义(如图4-3)正是借鉴了现代主义的简约之本质,将传统中式风格中奢华繁复之形式进行可控性的单元场景符号重组,例如利用隔扇其本身的一元二次空间模糊性划分的属性,对公共室内空间中母子空间双重性活动行为划分的要求。从室内设计风格的发展进程上观之,新中式风格的出现虽说可以认为是一种当今社会大众普遍消费心理审美认知上的历史“回眸”,但其形成之轨迹似乎与新古典主义的历史折中有着某种不可言说之同。在此顺便插一段小“插曲”。其实,受现代主义影响但坚持着自身浓郁特色的北欧设计,虽在现代主义的历史浪潮中独自“修炼”着、“执着”着,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注重在设计原材料因地制宜的忠实表达与环境社会空间保护[1](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常青等译.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2132n理念上所呈现出的人情味与人性化设计风格,似乎正在为中外文化兼容中的中国设计说明着某些话语,要知道,“生于自然的人只有把握自然的真谛才能知晓艺术与设计的堂奥,而入自然之境和历史之境才能真正反思自古以来的设计[1]文化。”⑷东南亚主义风格东南亚主义与传统中式风格有着同本同宗的溯源—取材自然的淳朴、忠实于自然材质的原真性以及注重手工艺的人性化设计。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成就了东南亚主义的室内设计文化在中国介入之时社会大众的普适性心理,而其本身所蕴含的异域情怀更是让它在近几年的中国室内设计中,尤其是具有针对性的休闲、旅游、娱乐性质的公共室内空间装饰上大放异彩。而此种情形还要归图4-4东南亚风格功于与之具有导向性作用的民族文Fig.4-4SoutheastAsianstyle化内涵。在东南亚的文化场景构成注:图片来自ABBS建筑论坛中,固定性的空间构成元素变成了木质结构,而这种结构就像传统中式的木质结构一样,给建筑的室内空间以最大化的自由,而自由的空间功能划分与组合对于公共室内空间是最好的设计稳定剂。除此之外,具有自然装饰肌理的陈设品与家具给同样具有东方主义情结上的中国大众一种别样的室内空间氛围,纱幔的柔美,线帘的舒展,家具的朴素本真,加之艳丽自然且极具空间艺术表现力的浓烈色彩(如图4-4),更是让场景构成中的可变性元素——人——的视觉审美感知与心理接受都满足了空间上的张力,含蓄中带着舒展,妩媚中夹藏着神秘,而此种民族文化性质的空间认知感受对于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下的猎奇心理具有不可抵挡的外来文化诱惑。⑸“轻奢”主义在全球文化一体化的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社会场域中,中产阶级已然成为主导社会等级规则和空间审美秩序定型的承载者,因此寻求适合中产阶级的“小资”室内空间风格样式也就成为今后中国室内设计的新趋势,而“轻奢”主义的本质也是在这种社会场景文化构成中形成。所谓的“轻奢”主义,最初是源于奢侈品牌的消费环境社会需求,但在如今大众消费的社会场域中,传统的奢侈大牌依旧像是工艺美术设计运动上的“精英化”设计,满足不了大众消费的娱乐性与普适性心理欲求,因此“轻奢”的出现一方面既满足了中产阶级社会等级的身份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符合了中产阶级“小资”消费环境的普适性社会秩序需要(如图4-6)。“轻奢”主义的现代性意义在于可以提升品位与社会等级特定群体构成的认同,它是趋于一种理性与健康的社会消费模式,并[1]邵晓峰著.艺术凝思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P10033n且能真实地反映大众自我内心的个性品位与意识形态。具体到室内空间而言,“轻奢”主义的室内空间无论是在色彩、材质的选择上还是在人文空间环境的内涵语义上都有略高的设计要求,这种要求或者是顶级设计师的原创设计,或者是材质工艺上的高品格,目的是让更多的8090后“小时代”消费者以较低的消费负担享受高品格的个性化室内空间环境,而这种设计趋势的时效性与功能性就像CocoChanel女士对“轻奢”曾赞美道的那样,“它以最小的体积,凝[1]聚了最大的价值。”⑹田园主义与怀旧情结田园一词最初源于英文“countryside”,意思是乡村的、田野的,但室内设计中的田园两字并非指农村的,乡野的设计样式。室内设计中的田园主义是一种以回归自然本真的初衷为核心,通过乡村田野般的艺术生活气息将简朴、高雅的自然生态生活情趣展现于可控的四维室内空间之中(如图4-6)。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作为符号化设计元素集中表现的实验场所,也不再是局限于单个审美情趣的表征,相反地,它更多的是一种对现代社会大众审美情愫感性化认知的复杂的现实佐证。处于消费文化中的大众审美已然变得是快速的,盲目的,亦或是感性的,直接的,这种明显带有消费情结的大众审美大部分都是一种浮于表层的物质化的短暂满足,心理学家卡塞(TimKasser)认为,当人们感到不确定、不安全和贫困时,物质主义,即崇尚金钱和财富的观念会比较流行。当缺乏安全感时,人们在得到一些新的占有物时常常能获得暂时性的情绪提升。物质化的情绪提升并不能达到心理上的放松需求,因此一种要求要懂得生活并且要自然舒适,最好是能以现代简约化的空间造型体现“以人得天为止境”的人文艺术情操的风格被迫切的创造出来,田园主义正好顺势而为之了。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室内设计中的田园主义大都来自于英式田园的从容淡雅、法式田园的悠闲小资份儿以及美式乡村的轻松自由,而在消费时代的中国,现代田园主义已经将上述三种田园之样式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上的象征符号和隐喻符号造型纹饰元素进行融合,“以简洁的表现形式来满足人们对空间环境那种感性的、本能的和理性的需求„„人们在日趋繁忙的生活中,渴望得到一种能彻底轻松,以简洁和纯净来调解转换精神的空间,这是人们在互补意识的支配下,[2]所产生的急于摆脱繁琐、复杂、追求简单和自然的心理”。此外,怀旧情结的出现从“快”消费文化下社会大众心理满足层面上来说殊途同归,但其内容与风格样式的呈现模式却不同,其主要产生的社会阶级是8090后一批具有较高审美文化品位与修养且带有小资生活情趣的文艺青年群体。由怀旧情结引发出的怀旧风格主要是指,通过对“怀旧”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文本再阅读或艺术欣赏等审美活动的符号化图像与语言形式的符码再现,促使信息的接受者产生对往日、青春等已然消逝的生活场景文化结构的一种艺术审美模式的伤感、忧郁与失落、不舍等带有情感倾向的空间环境设计风格。既然是怀旧,那么其营造空间氛围的本质则是对记忆意象的一种历史重复与再现,[1]摘引自.百度网页[EB/OL]源.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vkd9W_wmvjr3IX2bnK2fXTanFaznTwGkUHEQcyXgGGYVbyWdLiDbKbfi7HanyW5O89Agj0wqHRpZYA1uoAt0a[2]刑清辽.现代室内设计中的简约主义风格[J].美术大观,2004,10(26),P26-2734n因此此种风格的室内空间在色彩上偏向于中性色调与近似色调,而在物质技术与材料手段上则倾向于对已用或废旧材质的二次再利用,目的是利用视觉上的符号化造型语言将记忆中保留较长时间的初步信息源编码进行图像与声像的感官空间重组,已达到对留存在大众记忆深处零碎而断裂的符号印象进行情感性的重新激发。在对外在空间符号信码的阅读与解码过程中,读者或者说是空间内部的可变性元素——人——的审美艺术感知得到主观能动性的形象再现。诚如德国美学家姚斯(Jauss)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充分调动主体的能动性,激活自己的想象力、直观力、体验能力和感悟力,通过对作品符号的解码、解译,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重新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甚至能够对原来的艺术形象进行补充、再创,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不能言,体味到艺术家再创造这个艺术形象(或审美意境)时不曾说出,甚至不曾想到的东西,深化原[1]来并不很深刻的东西,从而使艺术形象更为丰富、鲜明。”因此,怀旧室内空间设计是设计师,亦或是艺术家对超级消费中社会大众心理感知与欲求的一种现实状态的重新审视与创造,是在寻找某些具有艺术因素与审美经验中的图景“恢复”,以及大众群体经验之间的某种意外契合的联系与组合。可以说,怀旧风格与怀旧情结的形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如今的消费模式下,社会步入了“轻阅读”时代,大众对于视觉化的符号感官刺激越来越敏感,对于往昔记忆中的情感经验回忆越来越迫切,不得不说,怀旧情结或怀旧风格事实上是社会大众对今昔艺术文化审美趋向与设计文化价值判断的一种“朝花夕拾”的空间体验与情感轮回。图4-5轻奢主义家装客厅图4-6田园主义室内空间Fig.4-5LuxurylivingroomdecorationFig.4-6Interiorspaceofcountrysim注:图片来自百度网页注:图片来自作者自绘4.2外来设计文化面前中国大众的选择选择是主观意识上的能动性认知过程,在此种认知的进程中,选择者通过特定空间与场景构成中的视觉化元素符码召唤出与自我的心理感知与行为状态[1]郭守运.怀旧:迷醉与回归—文学作品中“怀旧”意识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6),P1335n相对应的价值评判。上一小节中谈及的外来设计文化虽然体现在室内空间中的样式与物质技术手段不同,但其从符号认知的角度上来说,均是一种特定文化形态符号化的片段堆砌,零碎的片段不能够维持固定长久的感官认知,因此在消费文化面前它是具有变动性的。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一直秉持着包容互通的开放态度,而这一社会权利场域的固定也促使着中国的设计文化走向开放性的设计文化领域。但这会给正处于年轻状态的中国室内设计带来文化形态上的突变与文化整合。不论是文化突变还是文化整合,都要基于对本源文化的历史积累与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历史沉淀,就像司马云杰所写道的,“不论是物质文化变化,还是精神文化变化,这种从积累到突变再到积累的发[1]展是一种规律。”事实上,自1992年以来的建筑与室内设计活动中,大量空间上的审美感知都伴随有符号化的解释文本,而这些文本的信息源大部分是由于国内设计先锋与设计者在外来设计文化强烈影响本土设计文化所造成的设计符号语言混乱的盲目与默许,设计符号的解释场域也是大量外来的“西化”文脉与文化符号语义。作为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创造出的思维能力,需要有外来的实践认知活动体系来刺激与融合,但如何有效的整合以适宜本源文化在发展中质的飞跃,是摆在国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消费时代中新型知识分子面前一个慎重的历史抉择。那么,在谈及中国大众的选择之前,有一个问题我们要来先阐释一下,即符号化的设计意识形态问题。所谓的符号化的设计意思形态主要是指,在视觉元素敏感的大众消费社会行为中,设计作为一种物质化的社会消费品为了能够在单位时间内以符号化的设计元素与语言组织方式,吸引大众进行心理满足的可行性认知消费的设计模式。而处于符号化设计意识形态下的室内空间设计,它的屋顶、墙壁、梁柱等界面符号语言已不再仅仅是用物质技术手段与材料肌理简单机械堆叠而成的围合空间了,相反地,它更多地则是一种象征符号,艺术符号,文化符号的表述。符号学主要是研究信息源以一种符号化的媒介在特定行为规律下进行特定语义的传播效用,本文的论述主要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符号社会功能方面的内容进行探究。在索绪尔的符号学中最为重要的特质是“能指”与“所指”的共存体系。以室内空间设计为例,室内设计中的能指可以认为是室内的空间和表现形式、界面造型、材料选用等内容,如窗的造型装饰符号,室内空间顶面、立面和地面的装饰图饰等就是室内设计符号中能指所包含的语义,而所指则是指室内设计的具体特定内容及其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平白一点讲,也就是各个室内空间要满足人的动作域的功能要求、物质生活要求和精神心理要求。因此,在完成“能指”与“所指”的传播过程中对于符号化信息源的产生与解读就成了其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倘若暂且将室内设计的形成过程理解成符号传播中的最初产生与最终解读,即英国文化学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StuartHall)认为的“编码与解码”关系,那么,室内设计者则成了对符号信息源进行编辑、改造与整合的主要承载者,而社会大众则是符号信息源的最终解码接受者。但另一种可能性符号解码方式为,作[1]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第五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P146-14736n为本身具有相等信息转换语言的中介(专业评价人)并“以客观的身份进入解码关系,其并非空间的直接受众,解码者对于一个室内设计的读解(即解码)的程度决定了其是否能在这个室内设计的‘媒介传播’过程中获得信息的共鸣”[1]。而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社会的经济、文化与等级阶层的原有构架体系发生了内在本质性的变动,传统手工艺所代表的传统型精英个体性文化的传播模式被高科技的现代非个人文化代替,社会大众对于文化以及所产生的物质化消费模式的直接参与度更加频繁。因此,在商业性与娱乐性浓重色彩的大众文化下,室内空间的设计结果变成了一种信息源编码组合方式的物质化表现,亦可以说成是在某种特定传播媒介方式下的类形式主义的符号化空间信息解码。因而在此社会场景构成中,传统形式上的室内空间俨然已经被物质化了。在《哲学在艺术中的地位》一书中,尼尔森·古德曼(NelsonGoodman)对于建筑是否是一门艺术这个问题以及建筑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有过简洁而精彩的论述:建筑物只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标致、传意、象征功能时,才是一项艺术作品。室内空间依附于建筑母体,其本身已经从属于建筑的某些内在特征性,如若像尼尔森·古德曼(NelsonGoodman)论述的那样,现代大众文化消费下室内空间的传意与象征功能的主导权已经交给了社会大众,而规定的方向性则决定于新型知识分子阶层的空间审美认知了。事实上,从现代简约到新古典主义,亦或是新中式到东南亚风格,甚至还是“轻奢”主义、怀旧情结的出现,中国大众已然将自我的设计文化主动性地与“舶来”设计主义进行二次元的意识形态重组,因为其最现实直接的说辞便是,无论你是在何地何时,当你进入现代的餐饮室内空间时,现代化的物质技术手段、些许外来设计符号元素与传统形式上显露中式文化内涵的造型设计纹案刚柔并济,相得益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出现可以说是国内设计者们在中外设计文化溯源上融合度最高的创造性社会实践与理性审美认知,新中式主义的室内空间吸取了现代性的简约抽象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物质手段与方式,融合了更富人性化的空间功能需求性划分与传统中式装饰造型符号语言,因此,这是一种中国大众化的室内空间新主义。但需要提醒的是,中国大众的社会等级分为权力统治阶级、中产阶级以及平民阶级三类,本段上述所阐释的诸多风格类型中,有两种室内空间风格样式是集中于前两者的社会等级大众的,即“轻奢”主义与怀图4-7“慢吧”书店旧风格。中产阶级中的新型知识分子是Fig.4-7SlowBarBookstore一类具有艺术审美标准与人文涵养的社注:图片来自作者自拍会群体,他们经济收入稳定、文化素养[1]崔笑声著.消费文化·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P15237n较高,是当下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最能体现新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中设计艺术可控性“融新”的现实载体。鉴于此,国内室内空间设计领域的先锋在其特有的社会群体审美感知认知同质性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将积极、健康、生态、富有文艺情结的外来设计元素进行“杂糅”,才使得“轻奢”主义与怀旧风格在初现之际就广受国内社会大众的满心欢喜,例如以“慢生活”为主调的“慢吧”室内空间样式。这种风格的室内空间主要以自然、文艺、高雅的空间装饰格调,来满足“小资”都市人在快节奏的社会音符中需求一种相对静安状态的空间氛围(如图4-7)。可以说,这种室内空间设计主义或许也会在今后的社会场域中,由于社会大众中中产阶级的适普效应的数值量化,而再次导向平民化的消费空间新主张。38n第五章传统室内设计意识形态在外来文化背景中的嬗变5.1外来文化下室内设计消费意识的转变在社会商品经济的消费模式下,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物质化的商品利益再现,作为社会实践场域的现实物质媒介,艺术形式左右着特定场域中群体事件观念上对于设计文化商业性的品位定格。按皮埃尔·布尔迪厄(Bourdieu)提出的社会场域来形容就是,生活行为方式与与之相关联的消费偏好,其表现方式的具体呈现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域属性来调整与改变。举个例子,餐饮空间内的消费偏好主要集中于美食、饮酒、交谈和心理的放松,因此餐饮空间的室内设计必须要依据该空间场域内的生活行为方式习惯进行相应的设计与文化品位上的关联装饰,当然,餐饮空间其本身已然涵盖了各种自身的文化次场域。下面就来细谈之。建国之前,国人对于室内空间上的消费观念依然是传统意义上的“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依柳过前川”的闲适与豁达。林语堂先生曾对中国大众的消费艺术观念这样写道,17世纪李笠翁的《闲情偶寄》中“对于生活艺术的透彻见[1]解”,充分显出“中国精神的本质”。此外,室内空间的划分上注重序列性,主次分明,而在室内空间的装饰造型上吉祥寓意的传统纹饰随处可见,而建国之前的中国室内空间对于墙的装饰性并不多,主要是利用室内空间中非固定元素即室内内含物的多样形式进行空间环境上的立体塑造,可以说,大众整体上的室内空间消费意识还是趋于平淡内敛,而这也正是中国人骨子里所独特秉承的文化底蕴。由于战争的历史因素,建国之后的室内空间无论从建筑外部还是建筑内部,都已开始大量效仿苏俄的外来设计文化,或是因为政权引导,或是因为俄式文化的干扰深入,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中国大众上下一致的服从于红色政权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在日常生活行为上崇尚朴实无华,内图5-1某家具展示品敛大方的消费理念,周总理制Fig.5-1Afurnitureshow定的经济、实用与美观的设计注:图片摘自刘园媛《探寻新中式家具的“轻奢侈”之路》审美标准更是进一步约束了国人的消费意识,故尔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时期社会大众在室内空间上的消费意识观念:稳定与平衡。但这种表层的意识平衡被改革开放的商品经济轻而易举的打破了,尤其是到1992年之后的消费文化与大众审美标准的全球风靡,一时间国人的消费意识观念极速转变,越来越多[1]周笑冰著.消费文化及其当代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P12739n时尚化的外来符号元素被关注,越来越浮夸的造型装饰与大众消费无意识性攀比观念开始暴露,中国大众的消费意识风向标愈来愈集中到形式化、表面化、符号化的物质形式本身,比如室内空间中的家具,家具的最初本意是其合理性的人性行为使用功能的要求,但随着消费意识观念的渗透,某些设计厂家所展示出的家具造型已然转向了符号性的艺术雕塑品(如图5-1),功能性的要求被物质化的符号消费消融,而室内空间设计也未躲过“此劫”。在形式主义的消费意识观念下,室内空间内在的象征性文化品位开始降低至平民化,而这却又会导致中产阶级作为社会新型知识分子内心中“小资”消费潜意识的矛盾心理,这就如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文中所写道的解释那样:“当下层群体对上层群体的品位提出挑战或予以篡夺,从而引起上层群体通过采用新的品位,重新建立和维持原有的距离来作出回应时,新的品位或通货膨[1]胀就引介到场域中来”。或许“轻奢”主义与怀旧情结为何出现的深层原因就源于此吧。因此,消费意识反映着不同社会等级的空间消费心理诉求。但从如今国内的消费意识形态反射出的一些非常规社会大众现象,笔者认为需要拿来说说。消费意识最初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因而其本身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只不过借用了诸多外来设计文化的躯壳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从生产社会步入消费社会,中国社会的时代意识形态产生了新的运作方式,任何传统意味上的高雅文化(包括设计、艺术、文学等)体系都或多或少贴上了物质化的资本标签。于是乎,从未通过终极物质化的消费达到“人性释放”的中国大众开始对物质盲目崇拜,自我享受,自我实现、自我表达的生活方式得到强烈的满足,附庸风雅的作品、大众化形式以及差异多样性的设计物质媒介蜂拥而出,各类文化资本以极端的方式转换成经济资本,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在无意识的微观集权符号中被温情的驯化。加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的双重影射,消费意识形态把物质化的符号编码看作是个性化需求的最佳证词,很多人购买豪车豪宅,目的不是为了使用或者居住的功能性要求,而是能够将自己作为一个物质化的符号元素与较高社会等级取得一定的联系;又比方说,在星级餐饮空间就餐,吃的不是美食与室内空间的环境营造,更不是为了解决肚子饿,相反,处于该室内空间中的使用者关注的是消费意识上的等级观念亦或可以说成是对自我个性表达的消费享受。不得不说,现今的社会符号消费的意识很强,就从家装室内空间的设计行为上来说,在外来设计文化还未到来之际,中国的家装室内空间注重的是空间环境氛围的有效营造,采用简洁实用的设计手法与物质材料来设计,对于室内空间中空间与空间交换变化的焦点—墙体—的装饰与再划分并不多见,但从92年之后,家装的室内空间设计形式开始出现层出不穷的造型样式,色彩的搭配趋于专业化,空间的划分与重组更加人性化,理性化,共享缓冲空间的出现可以说是最能反映室内设计受外来西方设计意识流影响的例子。范艾克(JanvanEyck)说过:“建筑应该被构思为界限明确的各中间地带的组合。这不是指有关场所和时机的不断过渡或无休止的延迟。相反,它[1](英)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P12940n指的是与空间流通的现代概念和消灭空间之间(即室内外之间,一个空间与另一个空间之间)一切连接的倾向决裂。所以,过渡必须要用能够同时意识到两[1]边的重要情况的所限定的中间地带加以连接。”这种理念在如今商品住宅小区的建筑规划与室内空间使用中经常出现。但对时尚与流行元素的无方向性追捧使得中国大众对于在室内空间中个体的消费欲求急剧膨胀,因此社会大众在某一室内空间中消费时更多的会观察空间划分的舒适性,家具摆设的人体工程学运用,材料工艺的更新要求,以及对于什么样的时尚性空间设计风格能够在满足自我个性表达的同时体现出自我身份、自我地位等相关联的文化权威意识。可以说,92至97年间的室内空间风格样式大都还是计划型的经济适用审美标准,而自97、99港澳的回归之后,现代简约的人性化室内空间开始冒头,要知道港澳地区的社会大众的消费认知观念与审美品位在当时是高于内陆的,虽然“同出一体”但在港澳的设计文化中西化的味道更为浓重,符号化的视知觉与空间体验式的消费意识超前,但这对于“呆萌”认知状态的大陆社会较高阶级的社会认知与经济资本的权利巩固是一种自身文化上的内在矛盾冲突,而这种冲突就类似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风格与文化意识流之间的双重反向作用。如果要你以现在的室内空间消费意识观念来体验90年代初期“经济适用”的室内空间,会觉得是一场心理挑战,还是一种符号的历史性记忆,抑或是一种内心张扬下无法平衡自我现实消费方式与实践的尴尬?总而言之,张扬的个性消费与浮夸的享乐主义正在蔓延于国人大众在室内空间体验过程的消费意识形态上,这种带有病态的物质化空间消费虽然满足了人性上的短暂欲求,但在其华丽的外表之后所具有的内在符号假象并不能最终阐释室内空间设计本质上的功能逻辑性,因为它正处在一个边缘化的符号空间时代。人们对于室内空间的消费意识开始走向符号化、物质化的客观实体的外在审美要求。5.2外来文化下室内设计空间意识的转变“有人将建筑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的物质表现,我们偌从审视的角度上来看,它可以被看作是艺术的作品,科技的成果,城市空间的立面,或者是一种行为[2]和文化现象。”室内空间作为建筑体的内部载体,在空间环境的营造与行为认知上和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布莱恩·劳森在《空间的语言》一书中将建筑与城市的空间视为一种可供容纳、分解、结构甚至是可以约束人类社会认知行为的容器。作为经常出现在这一“容器”中的客观实体,人的物质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审美认知取决于室内空间的设计意识形态的正确引导。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受儒释道传统文化意识的熏陶甚重,因而在室内空间的认知与理解上崇尚黜奢崇俭、知足闲适的审美艺术标准,寄情于山水那是对于自我社会实现的精神空间消费。林语堂先生曾就关于中国大众的消费意识有过这样的评价,“下定决心从生活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东西,并且[1]转引自.(美)罗伯特·文丘里著.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P80-82[2](英)布莱恩·劳森著.杨青娟等译.空间的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P641n渴望享受已有的一切。万一得不到也不感到遗憾:这就是中国人知足常乐这种[1]天才的奥秘。”也正是如此,在19世纪中期,当马戛尔尼所代表的英国使团拜访中国之时才会被这庞大的东方之国所散发出的健康消费文化与社会认知行为惊叹不已,要知道,贪婪盲目、炫耀自我与自然抗衡才是西方世界的真实本性。基于精神消费的至上理念,传统的中国室内空间具有完整性、协调性与逻辑性,讲究其乐融融的空间感知氛围,院落式居住空间的四合院可以说是最能证明中国大众对于空间意识的现实运用。四合院除了在建筑空间上的功能完整性与序列布置严谨性外,对于棚、檐、梁、枋、墙、门窗及家具、陈设品的装饰与规划都带有纯朴、自然的内敛气息。而大型公共室内空间无论在空间的规划上,亦或是在内部的装饰与装修上都十分注重空间序列的等级规范与自然完整,在室内空间的尺寸与距离感知上更是看重“墙里千秋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的包融空间意境。但随着工业社会与技术革命的时代到来,尤其在现今文化全球性交流的背景框架下,中国大众俨然已把室内空间和空间内部的各个元素结构的形式表现作为一种自我表达与审美等级的抽象消费。很明显,空间的功能是营造适合人生理与心理双向需求的物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营造已不是由建筑师或室内空间设计师来完成,而是由社会大众的消费意识来决策。举个例子,竞技场在古代是一个提供王公贵族娱乐、比赛与文化切磋的运动场所,除了提供观众赏阅与见证的观看平台外,其余所有的行为环境空间均是开放式空间;相比较之下,北京2008年的“鸟巢”国家体育馆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运动性场所可谓是一种时代性的突破。单从其现代化的外部造型上来看,复杂的几何线条无规则地穿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建筑外包围的肌理造型,而这种带有显性符号化的造型其最主要传达的意识是能够让处在此种暂时性滞留空间中的大众群体能够产生视觉上的感官刺激与时间消逝中的片段式印象记忆。显然,这是对于空间需求上的一种功能重复性运用。可以说,“当前室内设计中充斥着大量复制品,它的艺术性、意义与传统空间的层次性、完整性、逻辑性不同。其表现为组合的、片段的、拼贴的、符号化的状态和对于机械感、工艺美感的欣喜;还有不同历史年代的物品在空间中的“拼贴”所创造的新的时空关系,或是利用复制技术创造一种越时空的、神化般的空间以应对当代社[2]会审美的视疲劳”。看来具有符号性的室内空间设计在这个时代被认为是对空间内部使用者在环境感知力上的视觉性积极反馈,是一种对社会大众无意识行为的有意识分析。纵观“奥运工程”之后的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原本空间的完整性被纯意识化地进行拆解,空间内部的各个元素构件被“想当然”的逐一拆分解体,尔后再根据数字化的逻辑关系重新构置室内空间内部行为认知尺度所需的功能属性。这在CCTV新台址与即将动土的长沙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的设计与建造上都可以看出。这种对空间及空间内部元素的纯意识化认知彻底转变了2008年之后的中国室内空间局限于只在装饰造型、色彩匹配、陈设品摆放与各类外来设计风[1]转引自.周笑冰著.消费文化及其当代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P124[2]崔笑声著.消费文化·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P8342n格与元素相融合的室内空间单一化设计意识观念。具体地来讲,在当代的室内公共空间的装饰与设计构思上,空间的组织界面开始被模糊化处理,开放性与半开放性空间成为这个时代公共室内空间中的流行“宠儿”,餐饮空间设计的古今往来足足说明了中国大众在“民以食为天”的空间意识上的重大转折与变化。相比较而言,现在的餐饮空间更注重于文化理念的空间意识创造,注重利用符号化的设计元素塑造室内空间上的行为感知与心理感受,因而呈现出了新古典、新艺术、新中式、欧美风的空间设计风格,甚至还促使了传统中式空间(如茶餐厅、茶馆会所等)的历史性轮回复现,而无规则的空间序列组织形式更是在这个时代所需的最佳“卖点”。比如弗兰克·盖里((FrankOwenGehry)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如图5-2)、扎哈·哈迪德的广州歌剧院以及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也许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戏谑”正是如此。而在现代的家庭居住空间中,其本质上是超高层单元空间的“商业性”重复累加,人们在选择购买前首先会考察了解周边的地理环境与公共空间,然后在楼层的选择上亦是要斟酌繁复为的是能够满足自我对于空间内外感知上的连续性,再者,对于室内空间的装饰要求上,现代的人们都不乏有“崇洋”的当代性审美认知,地面材质要是欧式复古的,家具陈设要是巴洛克或洛可可的古典韵味,墙面的装饰是带有浓重工艺美术运动与装饰艺术运动时期色彩的欧式纹式,因为这样才是部分社会大众所认为的高雅文化、奢贵品位与艺术气质。或许这正如雷姆·库哈斯曾说的,“若要让当代性的元气恢复,我想惟一的方法也只有积极正面地强调[1]另一面:它的普遍性,通俗性和享乐主义的特质。”而另一部分的社会大众则希望将中国本土与外来的设计样式进行交融,以显示出比前者风格的进步性。事实上,这类风格的空间认知意识具有极端的样式复杂性与矛盾性,需要专业设计人士的再研究与再实践过程,况且,如今的设计师已经能够借助网络、计算机的科技技术将室内空间的现实存在预先通过“虚拟空间”模拟而出,但其中所折射出的炫耀元素与中外设计文化意识差异性上的错误解读是值得商的。图5-2古根海姆美术馆图5-3仿生态结构设计Fig.5-2GuggenheimMuseumFig.5-3BionicStructuraldesign注:图片来自古根海姆美术馆官网注:图片来自百度网页[1]摘引自.《建筑师风格论》序言.城市环境设计[J],2013(9),P143n随着现代城市化的空间进程,中国社会开始出现老龄化阶层,而在生态环保问题上更是史无前例地重视,因此,未来的室内空间意识将逐步偏向于人性的空间审美意识,尤其是在老龄化空间与生态型绿色空间上的深入探索(如图5-3)。这也会进一步推动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景观场所、园林规划、生态美学——的紧密融合。业界人士都说设计是一门以实践经验为主导的应用型科目,注重对营造现实物质空间中的材料与施工工艺的把控与了解。因此,对于现实社会实际操作的欲望比枯燥的理论性研究更能够在21世纪的中国工程类设计意识上吸引众人的目光。但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可以看得出,单方面一味的注重于设计实践的现实意义可能会导致理论储备的短缺与社会断层,长此以往,设计的“主动脉”将失去活力与创新,代之以呆滞、无意识的盲目态度追随社会现实的物质型文化之浮华,因此,对于室内设计课程的正确规划与专业教材的慎重选择对于中国室内设计科目而言具有现实的理论引导作用。毋庸置疑,课程规划与专业教材规约着设计教育的发展路径,在如今外来设计文化与中国本源文化相互借鉴与学习的时代,对于设计实践上的理论性支撑更是有着设计意识形态上的“未雨绸缪”与“先见之明”。诚然,室内空间在中国传统经典书籍上一直是隶属于建筑的内涵部分,因此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室内空间著作都主要以建筑的名义命名与撰写,例如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王其钧的《华夏营造—中国古代建筑史》以及楼庆西教授关于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五书之说”等,虽是以建筑为题,但其中都穿插讲解了室内空间的布置与装饰内容。可以说,室内空间在老一辈专业人士的眼中是归于建筑体系统治的,室内空间的风格样式与装饰装修都要以建筑体系的大环境为首当其冲,室内设计的专业化与装饰技术的细致化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图5-4资料集还没有“自成一家”。自1989年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Fig.5-4Collection学会分会创建之后,室内设计专业才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注:图片来自自拍支被全面的关注。1991年6月1日由张绮曼、郑曙旸教授编纂的《室内设计资料集》是第一本最详尽系统论述中国与国外室内空间风格样式及人体工程学规范的著作(如图5-4),从艺术与技术、理论指导与设计实用的角度,收录了[1]古今中外极具参考价值的室内设计资料,而时隔8年之后由张绮曼、潘吾华教授编纂的《室内设计资料集2》更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补充了近现代一些影响广泛的外来设计文化与样式风格。从《室内设计资料集》到《室内设计资料集2》的编纂过程不难看出,外来设计文化已经开始在室内设计领域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室内设计理论上的变化,事实上,在91年出版的《室内设计资料集》中已然存在大量18、19世纪外来设计的古典样式与风格特征。期间还有陈同滨、吴[1]奚小彭,黄良辅,李遵等.关于室内设计的研讨[J].建筑学报,1992(4),P27-2844n东、越乡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建筑室内装饰图集》一书,这本书是较为系统地将中国室内设计的内部装饰从建筑的母体中剥离开后逐一归纳整理的图案集。与之前的资料集相比,虽不是专业性、全面性的细致归纳,但从中也看出室内空间设计类的专业书籍在逐渐增长。另外,虽然在1992至2013年间,中国室内设计相关的学会举办的室内专业性论坛与比赛纷繁,但大量的评比让我们的业内“专家”频频奔波在评比和去评比的路上,面对上百份的作品,绚丽的图面成为评奖的主流依据,视觉“效果”变成主要评价因子,有些“大展”中竞出现抄袭的作品,如此产生的获奖[1]作品又有多少经得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况且,部分带有商业性的社会团体性投资更是“味道”浓烈。但不得不承认,在外来设计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室内设计的课程与教材呈现出明显“西化”的趋势,社会大众对于外来设计文化的利与弊也不再“刨根问底”的用心,一切只要能够吸引社会大众的外来设计样式都一并拿来用之,甚至是肆意的随性组合,使得中国室内设计原本的内在功能与文化属性正在被现代主义、后现主义、解构主义等“洋手”抹去曾经的光辉,但值得庆幸的是,虽然社会关于室内设计的大众环境混沌一片,但还是有少数室内设计专家与家具公司坚持着中国传统室内设计上的韧性,在吸收外来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兼顾中国本土“以人得天为止境”的禅意诗性,设计出了许多具有现代化的中式室内空间与家具款式,例如荣麟的“京瓷”系列家具、春在家具设计公司的“心境”系列家具等新中式家居(如图5-5)。“将设计语言根植于中国传统,善于用现代手法对其精髓进行提炼、诠释。”这是一句媒体对于致力于用现代性的设计手法还原中国东方的传统之美的室内设计师琚宾的评价。不难看出,中国文化的本源性一直深藏于国人内心之中,只不过被时下符号化的媒介传播与浮躁的社会大众消费所迷惑,相信中国室内设计未来的发展会在专业先知的导引中回归到正确的轨迹上。图5-5荣麟与春在新中式家具设计Fig.5-5NewChineseFurnitureDesignofRolingandChunzai注:图片来自荣麟与春在家具官网[1]任艺林,郑曙旸.中国室内设计赛事活动发展分析(1990-2011)[J].装饰.总第239期.p74-7545n第六章外来文化影响下中国室内设计的审美格局审美格局是指人在时间与空间中对艺术或设计图案形式的布局势态的当下认知与未来把控。文化大杂烩中的室内空间审美意思与现实物质表现方式都呈现出多段式的复合型交融情景,对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俩“姊妹”的时代生活表现方式与审美情结的了解,对于今后国内室内空间的理念创新有着“情感上”的依托。6.1审美思维多元化“从发展的眼光看,未来的室内设计必须是配合规划、园林、建筑、美术等门类的环境艺术设计整体系统。从这一概念出发:任何一项没有环境整体意识的艺术与设计,都只能是失败的设计,没有环境整体意识的艺术家和设计师[1]在未来只能充当破坏者的角色。”这是清华大学郑曙旸教授对于室内设计未来发展的分析与解读。可以看得出,在各种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室内空间语言中,无论社会大众的消费意识怎样前卫时尚,无论设计风格样式怎样视觉化符号化,人类终将回归到生态环境的自我修整与调和中,因为那是任何物质文化创造的现实空间。室内空间是一个与内部使用者用特定的设计语言进行交流的三维物质空间,因而室内空间与空间特征会对某些特定的人群产生意义—也许并不是因为有些事件实际上与空间或物质形式有关,而是因为它发生在那[2]儿;或者该空间是由社会历史事件、场景回复背后的设计者或团体建造而成,因此也就体现了当事人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行为。中国社会工业化与经济效益的极速发展,使得社会大众日益生存的外在空间环境逐渐恶化。自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中国大型公共类室内空间的设计审美开始倾向于生态化、绿色性的欲望逐渐强烈(如图6-1)人们不仅在空间造型视觉上要新颖出众,而且在可持续性与可回收性材料、低能耗建筑装饰元素使用上都开始严格关注,尤其是类似于通风设施、雨水收集系统、热量智能图6-1上海世博会印度馆绿植圆穹屋顶控制等现代化空间建造技术手段的Fig.6-1ShanghaiWorldExpoIndiaPavilion理性认知。很明显,中国室内设计domeroofplants要寻求自身的发展,不单单只是盲注:图片来自作者自拍目性关注利益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要“饮”当代设计文化交融之“水”,“思”未来设计审美生态可持续之“源”。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外来文化的后现代文化形态对商品经济时[1]郑曙旸.中国室内设计思辨[C].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1996,P6[2](英)布莱恩·劳森著.杨青娟等译.空间的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P9446n代的中国大众,在其审美思维上产生了多元性的意识倾向:消费文化使得社会大众更加关注符号化的时尚元素消费与物质化资本享受;大众文化迫使设计审美意识脱离“高雅文化”的社会区域,逐渐走向为大众服务与被之掌控的“波普”之风;现代主义的历史“残留”让中国传统室内空间的内部含义与外部指代瞬间被光滑的罗马砖、奢华繁复的欧式壁纸以及“路易十四”的柔美纤细与美式乡村“有机的”自我享受与惬意所替代;而后现代主义的复杂、矛盾、多变与“狂欢”心理随着《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向正处于茫然吸收与意识思维不稳定的“超级中国”发起宣言。如果你认为不是,那CCTV总部新台址的抽象与广州歌剧院室内空间的“随性使然”又代表着什么?又或者,正在阅读本文的你,当下所处的室内空间和与之相关联的家具、装饰、陈设等内含物的审美认知,你借用何种思维来评判?传统的,现代的,时尚的,理性的,还是错综交杂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从因果关系上来说,“审美意识是审美思维形成的前提条件,而审美活动的发生必须要将虚构和想象的逻辑思维图景与情感化的视觉认知并行才能形成。因为审美活动既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中美的因素的发现,同时,更是一种能动的审美创造,这种审美创造建立在主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即[1]主体对于具有审美特征的现实那种有所发现的感受与认识”。而由后工业时期所形成的后现代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在其设计语言和空间结构均依托于现代主义技术数十载的应用上,同时还夹杂着不同设计风格、样式和历史折中的模式与流行语言的离奇与不拘一格。后现代主义建筑使人想起装饰派艺术、[2]新艺术和维多利亚时代建筑方式的凌乱。这种离奇、凌乱与不拘一格更是在社会大众消费心理的作用下被符号化与片段化。商业性的艺术氛围使得无论何种室内空间的设计语言与风格样式都带上流行艺术的审美“面具”。社会大众以瓦尔特·本雅明的“闲逛者”身份在商业化的序列并列空间中—CBD商业中心广场—享受着21世纪“超级消费”所带来的物质享受、欲求释放与“小资”份儿的审美情感,而这种思维意识,正如约翰·多克尔(JohnDocker)在《后现代与大众文化》中所描述的一种以“仔细、谨慎的漫步者玩弄着多种不同的城市含义”的戏谑味道。不得不说,21世纪的室内设计者已然成为室内空间设计的“小丑”,而取悦大众是其唯一的审美标准与思维模式。在2015年深圳举行的年度艾特奖“东方智慧”设计论坛上,HHD假日东方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的洪忠轩董事对于室内设计在2015及之后的发展约束上总结了三个主要问题,即⑴项目时间拖滞;⑵投资造价减缩;⑶行业精神沉闷萧条。可以说,中国目前的室内设计行业无论是在兼容外来设计文化的主动性上,还是在审美思维的感知方式与评价标准上,抑或是在对本土设计文化的意识创造上,都已走到设计文化发展的“瓶颈”状态,因此,我们在之后的设计样式上更应“不要跟风,另辟蹊径。原创不等于自己设计图案、造型,不要停留在材料、质感等[3]表层,去研究下人的内心到底需要什么。”这是聂剑平(深圳市世纪雅典居[1]盛百卉.审美意识形态论[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5),P16[2](澳)约翰·多克尔著.王敬慧等译.后现代与大众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P101[3]摘录自.2015年度艾特奖“东方智慧”设计论坛聂剑平语录47n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对于室内人文环境空间的解读。文学大师李泽厚曾说到,“美的本质即‘自然的人化’。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中的美学观认为审美活动的表达是对于形式上自由展现。„„所谓‘形式’,首先是种主动造形的力量,其次才是表现在对象外观上的形式规律或性能。所以,所谓‘自由的形式’,也首先指的是掌握或符合客观规律的物质现[1]实性的活动过程和活动力量”。因此,对于现行当下室内空间审美思维意识多元化的混乱的“自由的形式”,应当分析并理性对待其社会符号形式的客观活动过程与内在文化本质,同时面对严峻的生态要求,要保持科技上的敏锐性与审美思维上的环保节能性,就像设计史学家彭妮·斯帕克平静般的使命总结:[2]对于“更加人性化、更加舒适的私人空间装饰方式”的追求。6.2设计语言符号化在上述章节中,我们已经引用了“符号化”一词。符号化的定义可以大致归纳为美国哲学家皮尔斯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所分别提出的语言符号学理论。符号的传播需要中介媒体作为“中间人”进行传递与编码转换。而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语言中,媒介的社会传播亦是引起消费文化与室内空间被物质化的诱因之一。因此,在阐述室内空间设计语言如今为何变成对复杂多变的符号化设计元素“无免疫”状态之前,首先来说一下媒介对于社会大众传播与消费的影响与作用。“媒介”的概念源自于语言传播学中,表示一种能够在信息发出者与接受者之间起语义转换功能的客观载体。在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眼中,媒介就是一种传播讯息。今天,人们所看到、听到、用到的所有日常生活用品都是经过了社会“媒介流”的视觉化直观的传播而作用于现实社会空间的我们。在此过程中信息的发出者就要通过一种被主观化了的符号编码传递给受众,在受众接受并感知理解的同时,符号编码又以不同社会等级阶层所具有的认知体制对其进行语义上的解读,同时,这种二次主观性解读又是由个体自身内在的审美意识所决定的。举个例子,新古典主义起先出现在欧洲的皇宫深闱的建筑与室内空间中,如今所流行的新古典主义是在现代抽象与简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缩影版”,并非真实意义上的新古典。但这种“缩影版”通过物质文化上的传播媒介,在如今的商品类住宅小区的建筑中频频出现类似的建筑风格样式,而诸多房地产开发商也乐意不厌其烦地运用符号化的物质传播载体——例如装饰类杂志、广告牌、互联网、电视广告等媒体流——来宣扬自己带有商业化的审美品位。从此处不难看出,中国大众在认知并接受新古典主义装饰风格过程中,其实是通过外来的新古典家具、装饰品等与之相关联的符号化的“媒体流”视觉刺激,来获知相应的陌生信息。而获知所产生的现实结果就是接受者的购买欲求,但前提是要符合接受者本身的审美意识。“今天,全球公民的生活,被包裹在与物质的和象征性的传播模式的似乎是无休无止的接触之[1]李泽厚著.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P434-441[2](英)史蒂文·帕里西恩著.程玺等译.室内设计演义[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P29548n[1]中。„„现代性的传递信息的经验是一种‘旋转而变幻不定的情景’”。不稳定的社会场景构成促使大量现代性的外来设计文化符号流入中国,造型语言的运用与符号化设计语言表现的能力已发展成为当今艺术设计师们一项基本的素质要求。带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符号化造型语言被理解成是与时下社会大众最直接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室内空间作为一种与人、环境联系紧密的感知空间,在与受众交流中,更是凸显其“符号消费”空间的现实意义。而如今是一个注重艺术与金钱快速获得与享受的时代,在特定场所中的固定滞留时间变得弥足珍贵,故而,相对时间场域中的集中视觉刺激变成室内空间感知方式上的一种符号化接受形式。清华大学崔笑声博士在《消费文化·室内设计》一书中对于室内空间的符号化设计语言的实际应用将其归纳为:⑴平面符号;⑵连接符号;⑶维护符号;⑷承重符号;⑸限制性强调符号;⑹家具符号;⑺装饰、陈设符号;⑻内顶面符号;⑼人的行为符号。可以说,当室内空间内部结构与造型界面演变成一种符号元素时,室内设计已然是一件具有艺术符号表现力的物品了。而这种“物品”随着新时期外来设计符号元素的影响,已经作为一种文化表现的变革符号。不过有一种现象比较有意思,即在如今的室内空间环境中,商业性空间、办公性与娱乐性空间比较偏向于西方的现代,而餐饮空间等享受消费型室内空间则多倾向于东方的含蓄。具体而言,酒吧、会所、办公大楼与购物广场等类型的公共室内空间中,社会大众为了需求冲动性的自我满足,会在群体性的社会空间中出现去个体化的社会心理趋势,而唤起这一状态的现实正是室内空间中利用光影造型效果产生的虚幻顶棚(内顶面符号);运用不同肌理和质地的材料及装饰色彩创建出的象征性空间分隔(维护符号与装饰、陈设符号);采用各类形式现代简约的家具摆设(家具符号);以及本身由建筑外部空间造型所限定的部类功能空间(连接符号、承重符号与限制性符号)。而在餐饮、家居等注重场景享受放松类型的室内空间中,符号化的设计语言更是比比皆是。以新中式餐饮空间为例,利用传统意义上中式装饰造型图案,经过符号化的后现代性象征隐喻、扭曲指代的艺术设计表现,与新古典主义式的复古地砖、装饰器物、简约型隔断界面与阵列式光影效果,或适当的插入些许外来设计符号元素,共同形成对于东方情怀中后现代主义的新式室内空间演绎。“外婆家”系列的餐饮空间从其室内空间环境上来说,属于图6-2“外婆家”在上海分店的两家不同设计风格Fig.6-2DifferentdesignstylesinShanghai“Grandmother”注:图片来自“外婆家”餐饮集团官网[1](英)史蒂文森著.王文斌译.认识媒介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P19049n东方中式情愫的西式“打扮”。中式的界面装饰与陈设摆设与西方18世纪古典主义的家具诠释着东西方文化交融中的兴奋与享受,再加上现代主义的简洁明快的摆设艺术品,一个富有“东方美人”与“西洋情人”的符号化空间引导着消费文化中社会大众的行为与认知(如图6-2)。显然,符号化的传播媒介“已重构了社会生活,以致我们没有必要必须成为一个专家才能去参与其中。我们现在生活于一个重叠性的世界,这个世界消除了文化等级[1]和各领域之间的分离。”符号化的室内空间,从空间关系学角度上来说,可能更适合于文化交融与冲突时期的社会大众对于空间语言的感知方式与认知机制,毕竟功能主义空间的专制只是一个时间段的空间记录。平心而论,室内空间设计是一个对功能空间布局模式的合理性完善,对空间情感化环境感知品位的细致性把控的营造过程。如果将建筑内在空间理解成特定场所、滞留时间理解成相对场景的话,那么设计的窍门看来就是对时间以及人在空间中的行为更深刻和成熟的理解。与其他事情相比,设计师更需要知[2]道什么时候在空间中引导行为产生并形成运动,什么时候使空间更具模糊性。因此,室内设计师对于室内空间的引导性作用就不言自明了。而对于空间引导性设计行为的发生最终还是要归功于符号化的解释域场。洪忠轩先生在2015年度艾特奖设计论坛上关于今后室内设计的发展形势这样说道,未来设计的发展将会偏向于用色彩来装饰。“色彩可以弥补工艺粗糙,色彩可以弥补不高级的材质,色彩可以缩短工期,色彩可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很明显,色彩作为一种视觉语言上的绝对冲击,符号性的引导语义更能够在短时间内被社会大众所感知。或许,这正是作为外来设计文化场域影响下,当代中国室内空间设计用对内在空间群体情感化考虑代替盲目跟风的线性发展模式的理性变革。6.3空间模块参数化文化兼容,技术革新。这是这个时代的印记。外来文化的大批量被引入,使得国内的设计文化不仅仅只就在设计语言上有了融新与变革,更深入地变化是设计技术平台和设计模式的更新换代。参数化设计就是其中关于空间设计最显著的技术特征。所谓的“参数化”空间造型艺术设计技术是现当代利用数字软件技术平台,对围合型空间的智能化、数学逻辑化的空间造型设计。曲面感、非线性因素是其最主要的形体语言。本章节所要论述的“参数化”主要是涵盖了两个方面的阐释。其一,就是上述所谈论的智能化数字技术设计应用平台;其二,则是针对目前广大室内空间设计者,在空间划分、界面组织、装饰造型上——尤其是在家居环境空间装饰设计中——一种倾向于单元空间设计要素模块化的机械式匹配设计行为。软件技术上的“参数化”空间造型设计是将功能、造型、空间、建造技术手段综合一体化实现的规划设计,它较之于传统随意性单一化的个人(或涉及团体)主观设计意识表现,最明显的优势是,“通过参数化设计生成[1](英)史蒂文森著.王文斌译.认识媒介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P193[2](英)布莱恩·劳森著.杨青娟等译.空间的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P23450n详细精确的施工数据,确保了这些复杂的建筑空间形体能够在严格的成本预算[1]和时间规划下有序科学地推进,最后顺利完成施工建造任务”。同时,“这种非线性建筑强调生成的‘过程设计’方法,即重视各种影响设计的参变量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分析研究,让建筑形态自然浮现,这样将作为‘结果’的建[2]筑转化成为‘过程’的建筑,体现了自下而上的设计思想”。因此,“参数化”的空间设计是一种对空间人体动态活动最大化满足的理性选择。借用这一科学设计技术平台,一些后现代主义、未来主义的符号性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构想能够得以进行虚拟化的空间演练,以排除现实物质技术建造中的不可知因素。CCTV总部新台址、2014年南京青奥会会议中心和于2015年即将动土的长沙国际文化与艺术中心的建造与规划就证明了这一智能技术设计平台的优越感。但笔者觉得这种“优越感”极强的空间设计背后有些许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即外部建筑空间造型上的“扭曲变形”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室内空间功能上的完整性。对于室内空间功能完整性上的外空间可控性因子比例能否可以进一步人为调控?答案尚且不得而知。但其中最鲜明的佐证就是2014年由扎哈设计的南京青奥会会议中心。从其外部建筑造型上来说,扭曲、无规则的动态线形元素一如既往,几何形态符号化的建筑表皮造型附饰其上。从地域区间上来说,在视觉上有着绝对的符号刺激。但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及,在绚丽的外部空间上,内部空间的功能性与划分界面的组织出现了内部空间死角的菱形空间形态与过度狭长的过道大厅。室内空间最本质的属性是合理性的空间布局,而菱形室内空间形态的出现不可避免的对内部空间连接界面的整体性装饰与设计提出了挑战。过度狭长的过道大厅也从室内空间心理承受上对使用者产生了不必要的心理“压迫空间”。而在其设计的“青奥桥”造型上,“参数化”的空间造型设计有些过于理想化,因其不规则的造型与承重结构对于目前的建造技术与设备产生一定的负担,故而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措施,即由原来的动态连图6-3青奥桥设计预想图与现实造型图比较Fig.6-3ComparewiththeDesignandrealisticmodelingplansofOlympicBridgeEnvisionMap注:图片来自百度文库体流线造型修改为传统桥梁结构上的双排斜拉锁式造型(如图6-3)。笔者也有幸曾在负责对“青奥桥”造型进行改造设计的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实习过[1]袁承志,易中.论参数化建筑空间造型设计艺术[J].华中建筑,2012(3),P15-17[2]徐卫国.非线性体:表现复杂性[J].世界建筑,2006(12),P118-12151n一段时间,也亲自参与过整个“青奥桥”的造型改造。从整个实践参与过程来说,参数化设计主义是一种可以与后现代主义媲美的先进设计意识,在视觉符号化冲击与大众感知力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同时也要考虑内外空间合理过渡上的可控性因素,要不然,圣家族大教堂为何至今依然在修整与建造中呢?此外,空间参数化所指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单元空间设计要素模块化的机械式的匹配设计行为。此种设计行为是针对时已设计风格样式市场泛滥的一种盲目屈从。随着城市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后现代化的城市空间功能愈加复杂化。“然而,现代规划师要去除的正是大都市中这种鱼龙混杂、五花八门的景象,从而使混乱的城市恢复理性的秩序。反映了CIAM学说的《雅典宪章》将城市环境的功能归纳为四点:居住、工作、娱乐和交通。除了交通以外,每种功能在[1]城市中都有一个独立的区域。”事实上,每种独立功能的环境区域都被外来的文化符号语言与资本主义情怀的消费欲望所笼罩。此种情形下,速度与效率便成为空间中“和谐”因子。社会大众更多的关注于社会事件的结果确定,故尓,模块式的参数定型成为建筑空间创造的设计手段。今天的室内空间设计——公共空间亦或家居空间——如果你细细观察,不难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形式化的设计语言“彩壳”包裹着“千篇一律”的室内空间组织与装饰效果。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节奏韵律中,室内空间的设计手段与设计形式已经潜移默化地被人为地模块分组。大量细致化的专业杂志与书籍使得单一室内空间中的局部界面装饰出现多样化的样式选择与风格重组。在家居空间中,专业设计公司(或团体)为了达到自身的商业性经济效益,将众多相似或类似的局部界面装饰进行编号成块。因为当你的家中需要进行重新装修与设计而进入这些专业设计公司时,你会用极短的时间从已经编好号、成好块的“样板”中选出与你审美意识平衡的室内装饰效果,除非你自身是位主见性很强的室内设计师(或者反其道而行之的“异类”艺术家)。而在公共室内空间中(除了享受为主的个性化消费空间),整齐的透光砖、如出一辙的墙面装饰或造型手段,连带上程序化的顶棚样式,这似乎已经成为当下公共空间的形式定律。此种趋势上,室内空间是否真的成为了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所预[2]言的“住宅是用来居住的机器”了呢?国外的设计预言难道会使中国的室内设计与空间思维意识再步西方建筑与室内空间发展之“后尘”吗,即使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想用30年的迅速发展来匹敌西方设计百年历史的深厚沉稳之际,它俨然已转向另一个十字交叉路口。室内设计利用物质化的“空间连续不断地包围着我们。通过空间得容积,我们进行活动,观察形体、听到声音、感受清风、闻到百花盛开的芳香。空间像木材和石头一样,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然而,空间天生是一种不定形的东西。它的视觉形式、它的量度和尺度、它的光线特征—所有这些特点都依赖[3]于我们的感知,即我们对于形体要素所限定的空间界限的感知。”然而,当[1]荷兰根特城市研究小组著.敬东译.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M].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P42[2](法)勒·柯布西耶著.杨至德译.走向新建筑[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P78[3]程大锦著.刘丛红译.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三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P9452n下中国的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设计已经被外来设计文化的符号系统所控制,空间界限的理性感知亦是消费至上。勒·柯布西耶上世纪预想的“批量生产的住宅”事实上已经在本世纪的神州大地上拔地而起,而且到处都是。中国的现代城市化进程与设计发展模式很明确地已经被外来文化“吃化”,中国设计未来的自我发展,是继续紧随外来文化的所谓现代性,还是理性审思东方文明的“孔孟”之道,或许只有在披着“PRADA”,提着“LV”,穿着“NB”,说着“你好”的带有黄色肤种的社会大众中才能找到答案吧。图6-4新时期消费文化下的艺术设计创作作品Fig.6-4Theconsumptioncultureinthenewperiodoftheartdesignworks注:图片来自百度网页53n第七章中国现代室内设计观在文化“双重译码”中的可持续性发展与辨析外来文化中所体现的设计艺术形式已经几乎统领着现代中国的设计意识流趋向。先进的施工硬件设备与技术手段;智能化模拟“虚空间”的数字电子技术平台;富有理性与逻辑性的现代设计思想与风格样式;中外设计师联合合作的设计工作室;这些关乎设计中的“西化”设计观念在如今的中国设计领域中随处可见。不得不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大杂烩”,使得中国的建筑业与室内空间设计业有了非比寻常的技术提升与理念创新。但在对于社会环境与空间过度使用中所呈现出的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空间的循环运用问题,中国社会大众与建筑师、设计师并没有像西方设计同胞们意识到其本质的严重性。即使部分专业人士意识到决不能以预支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来换取当代[1]人的“美好生活”,但在实际行动上依然是秉着“先发展,后治理”,亦或是捧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对于我们来谈环保问题有点奢侈了”的态度随波逐流。虽然本文重点是在论述外来文化的文化意识形态对于中国近些年的影响态势,但社会外部生存空间的可持续性问题,以及作为能够引导和把控社会大众生活行为与审美意识观念的设计行业,或许这是在外来文化影响之后我们不得不深入思索的内因。7.1坚持室内设计文化生态价值体系室内设计,自从与建筑母体脱离后独立化发展以来,系统化的发展轨迹成为其最显著的特征。白俄罗斯建筑师E·巴诺玛列娃(E·Ponomaleva)曾对于室内设计的含义提到“室内设计是一项系统,它与下列因素有关,即整体功能特点、自然气候条件、城市建设状况和所在位置,以及地区文化传统和工程建[2]造方式等等。”可以说,室内设计中每个特定的功能空间都进入了分化深入的细致型研究,超级消费中的“红色军团”对于空间的整体性感知正在逐渐减退,取而代之的则是单元空间内的系统性考量。人们的室内生存空间正在创造着时代需要的艺术形式,同时,社会物质存在空间也在改变。但这种变化是以社会资源的过度利用与消耗替代的。室内空间是一个紧密关乎人、社会与自然三大体系中最不固定因素——人——的生存空间的现实载体。可惜的是,人——社会——自然三位一体的和谐生态关系已然变得失去平衡,在如今这样一个自然环境极度破坏的不良循环系统下,生态美学的思维意识则更显得日趋重要。生态美学作为一门研究性科学,它的目的不是“鼠目寸光”的实用主义,而是反映了设计意识形态上的道德责任和与之对人类长期生存现实因素相关联[1](美)蕾切尔·卡森著.吕瑞兰等译.寂静的春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序言:P3[2]转引自.来增祥,陆震伟著.室内设计原理:上册(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P254n的考虑。生态美学作为现今设计领域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而言,其本质根源于生态学的理论范畴,而生态学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在研究达尔文进化论时,针对动物中流体设计时所建立,并同时给出了第一个生态学定义,即“我们把生态学理解成关于自然的经济的知识,即研究动物与它的无机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此外,还包括它与其他动植物的友好的、敌[1]对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关系”。其最终的目的是反映设计的道德责任和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可持续性循环的考虑,而以此为基点确立和发展起来的生态美学则是以一种真善美相统一的自由人生观来探究,作为整个生态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人类应如何以一种“和谐共生”的思想与大自然进行生活方式、行为习惯、设计观念的生态性融合。简而言之,生态美学就是以自然生态循环系统中各个生命物体间复杂的共存性为基础,在技术实践所产生的功能美与社会美的审美层面上研究生命体与其所生存环境的协调共处性。诚如我国著名学者徐恒醇教授所说的,“生态审美观正是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生态审美反映了主体内在与外在自然的和谐统一性。生态审美意识不仅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体认,也不只是对[2]外在自然美的发现,而且是生命的共感与欢歌。”室内空间设计作为一种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更要强调以生态审美观念为标准的生态思维与设计行为模式。那么在强调社会外部环境与室内内部空间为审美载体的生态美学意识时,如何评价生态设计系统的美与丑则是一个规范性的社会决策。生态美,即看上去是自然的、田园的、富有野趣的,甚至有点农村主义倾向!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审美表象特征。中国的传统生态美学始发于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它讲究的是顺应、融合,遵循自然生态的固有规律,正所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理。生态设计意识观念,从文化层面来说,是由物态文化到心态文化建构的转变。被社会大众与消费文化物质化了的室内空间,人们在体量与面块的组合形态中,心性是盲目趋从于“资本”符号的强权霸式。“在这个充满危机和混乱的时代中,在有着清晰明确的思想和坚定意志的新时代来临之前,人们[3]把装饰艺术看成一根稻草,以为可以在暴风雨的波涛中抓着它!”虚假的符号性装饰背后是外来文化的有意识侵占。遗憾的是,中国大众与中国设计对此“乐不思蜀”。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享受与利益驱使,让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迎来世纪高峰。当然,各类外来的设计文化与风格主义也装扮着国人的符号空间。作为提供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休息、娱乐等功能的围合型四维空间内部场域,室内空间设计更应坚持生态化的设计意识与审美价值认知。在满足室内空间功能性原则的同时,智能化、绿色化、人文化、节能化的设计要求更要坚守。例如,绿地集团在近几年开发的商品住宅区中,立体生态化的设计概念融入其中,无论是在小区内部的环境营造上,还是在室内居住空间中,均利用绿植、环保艺术品与建筑材料以及室内空间智能系统来达到营造声、光、色、形最佳匹配的[1]彭光华.生态科学演进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观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5),P98[2]徐恒醇著.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P9[3](法)勒·柯布西耶著.杨至德译.走向新建筑[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P6655n生态化居住空间理念。可以说,之后的保利、万科与龙湖、新城等房产商均效仿从之。其实,通过自然生态植物绿化室内,把生活、学习、工作、休息的空间变成“绿色的空间”,是室内环境改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不但对室内空[1]间环境的美化和生态平衡有益,而且对工作、学习、生活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人类学家爱德华斯(Edwards)曾强调人的空间体验不仅是视觉而是多种视觉,同时也和行为有关。当人们进入室内空间环境中的一刹那,当看到翠绿的绿植和鲜艳的花朵伴随着潺潺滴落的溪水,闻到阵阵的花香之时,良好的生态空间环境所引发的感官感知的激发,不但会感到生活的美好,还能使精力更为充沛,思路更为敏捷,使人的潜在体感得到更好地焕发,从而提高[2]了生活效率。实际上,立体化绿色建筑与室内空间已经出现在目前物质化符号的消费空间中。无论是在造型表现,还是在内部空间规划,生态型的设计造型与建筑装饰材料都在被得到重视(如图7-1)。美国生态美学家保罗·戈比斯特(PaulH.Gobster)已将生态美学应用于社会外部空间——景观——的感知和评价的研究。对于生态审美景图7-1新加坡皮克林宾乐雅酒店观与空间的营造,他认为,传统的风景美学Fig.7-1ParkroyalHotelinSingapore将对景色的主观审美感受作为景观评估的唯注:图片来自皮克林宾乐雅酒店官网一标准,可能会导致“审美———生态冲突”,因为“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具有潜在矛盾,即在生态上有重要性的景观可能由于它们在视觉上没有吸引力而不能得到保护”。据此,他提出要重视“生态审美在景观感知和评估中的作用”,使“景观的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相结合”。他说:“生态美学主张审[3]美价值和生态价值不可分割,并把这种关系的实现看作是首要的、更好的”。室内空间与景观空间作为影响人类最现实的物质空间,生态化的设计价值体系与审美标准无疑是最真实体现设计意识形态形式美的自然规律,而这种规律的本真则是反过来回报我们人类自身的物质文化。而另一位学者—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RachelCarson)曾在《寂静的春天》中对于生态环境空间的重要性,她这样写道,“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来说,比个体生命更加无限宝贵的财富是我们先天具有的遗传物质,这是我们联系过去和未来的纽带。”[4]很显然,室内空间是与人最为直接接触和发生行为关系的生存空间,即使室内空间设计已趋于规模化机械生产,但绿色生态的设计文化价值观,或许是蕾切尔口中所声称的那条可持续的“另一条道路”。[1]王超.浅析室内绿化设计[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8),第3期:P69-72[2]邵杰.中国传统庭院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4),P78[3]彭立勋.从中西比较看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点及生态美学价值[J].艺术百家,2012(6),P74-79[4](美)蕾切尔·卡森著.吕瑞兰等译.寂静的春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P20456n7.2构建新时期背景下设计文化的再积累多元性文化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曲,大都市化的城市空间建设正风靡于如今的全球各地。这种以利益欲求和符号消费拼贴而成的都市化城市,现代的社会统称之为“新型城市”。可与传统城市本身及其特点相比,新型城市毫无个性[1]可言,因为它没有历史、没有个性也没有特点,因此它是一个“普通”城市。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化空间的所谓现代性发展速度或许可以用一个英文单词来形容:Unbelievable(难以置信)。无数翻新修建的城市街道,资本消费主义倾向性的购物与娱乐中心,象征性的后现代摩天大楼,疯狂无理性意识辨析的社会大众消费心理与审美感知,或许这是当今中国展现给世人的“现代化”本质面貌。但这种面貌,笔者浅薄地认为,只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等级秩序下的东方缩影。因为营造此种中国现代性的文化资本的传播媒介,更多的是外来文化的语言文本。俄罗斯作家果戈里(NikolaiVasilievichGogol-Anovskii)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很显然,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与文化传播者,而隶属于建筑母体的室内空间更是能通过室内空间界面的组织方式与装饰手段,体现出时代的文化话语权。日本当代建筑师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对于建筑内部与外部空间的关系这样写道,“内部空间是由地板、墙壁和天花板这样的具体边界从外部的自然当中划分出来而形成建筑空间的。在形成内与外的空间秩序上,一定要有明显的边界。”而“建筑最重要的边界就是‘墙’的存[2]在。„„由于它的存在,就可以创造出高质量的内部空间。”因此,在文化符号语言中外接融与突变的文化背景下,对于设计文化的再积累就尤为重要。要知道,“现在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毁掉许多古建筑,搬来许多洋建筑,[3]城市逐渐失去个性”。就目前的设计文化环境而言,外来文化的积累需要已然达到饱和,大量由于社会大众消费心理而引发出的符号化消费与设计语言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符号冗余,艺术形象层的审美感知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大众对于存在空间的意象认知,艺术设计形式的再积淀与再积累亟需重构。那何谓文化积累?从哲学角度来说的话,“文化积累并不仅仅指同质文化在数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指新文化的创造。„„如果把新文化的增加放到不同的时间、空间去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文化积累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民族文化积累;另一种是外来文化[4]积累。”事实上,后者的文化积累已经在文化交融过程中形成文化资本的负面突变,并制约了前者文化的自身积累。就室内空间设计而言,传统室内空间规划上的节奏、韵律、秩序逐渐淡去,时尚、“吸睛”、无规则的室内空间设计方式粉墨登场;社会大众的超级消费欲求更是让室内空间的装饰设计风格中[1]荷兰根特城市研究小组著.敬东译.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M].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P294[2](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P3-4[3]习近平语录[EB/OL]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11/c_1113951110.htm[4]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第五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P13757n充斥批量化、单一、冷漠的外来设计文化模版。室内空间的历史文化本我整合与再积累的态势缓慢前行,但也不能忽略“弱小”的闪光点。例如当下比较流行的室内软装饰主义,可以说是一种对于设计文化再积累的积极表现。室内软装饰主义是基于对室内空间内部功能空间界面装饰弱化,强调象征各种地域与外来设计文化符号的装饰艺术品、陈设品的符号表征功能的一种轻装饰设计风格。在该室内空间风格中,界面的造型与物质材质元素减少,富有视觉符号化的地域文化装饰元素与样式,例如窗帘、沙发、家具、靠垫、陈设艺术品等装饰内涵物的色彩、材质、工艺技术、图案纹饰的“小品物件”的符号表征元素增强。而这也提高了室内空间的个性化空间环境营造与风格样式的变动性因素,同时,也提升了室内空间环境环保与生态绿色设计的可能性。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想要营造既具有还旧情结又兼得田园舒适风格的室内空间时,我们只需在室内环境中使用象征自然景物的窗帘;用印有小花小草的纺织品衬托木结构的餐桌、餐椅和墙面,还可以用纯棉布的装饰面料制作一些精致的带有花边的床围、桌围等物。再在飘窗上放置一篮应时的野花„„这组简朴清新的布置,就足[1]以表现出“乡村风情”的主题。室内软装饰主义利用软装饰小物件的符号语义作为传播媒介,在强化室内空间场所审美感知语言的同时,也利用可持续性的设计文化观把握了功能空间与被使用空间的审美目的与尺度体量的内在统一。软装饰主义设计可以不拘泥于装饰品的物质形态,可以通过新材质、新工艺、新意识去展现现代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继图7-2文化特性与其表现特征图Fig.7-2Culturalanditsperformancecharacteristicsofthefigure注:图片来自作者自绘承。同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室内软装饰,还可将古时代或异国他乡的生活用[1]曾赛军.室内软装饰的审美文化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4),P24-2558n[1]品、建筑构件作为室内装饰来体现某种文化特征。很显然,它并不是路斯笔下的罪恶装饰,相反,它更是一种对设计文化沉淀与再积累过程的能动创造。很显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文化的特性已经通过文本语境与文化要素及室内场景构成元素与建筑环境相互作用(如图7-2)。随着“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带来的社会问题日趋集中暴露,人们开始意识到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以及消费主义文化的弊端将人类[2]社会发展置于不可持续的境地。因此,作为日常生活的物质存在空间,除了在空间装饰与造型物质手段上要转向绿色生态的环保发展,还要在具有掠夺性、片段化的“符号消费”中转变设计文化的固有观念,在文化再积累的实践过程中提炼出新的“有意味的形式”。7.3创建可持续性室内设计评价标准与规范化设计评价标准是室内设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决定着室内空间设计价值观与审美认知观的可行性。而决定评价标准可行性的现实依托则是相关法律法规的政策性集权文化的规范化。众所周知,设计评价活动是一种基于对设计价值是否具有前瞻性与可持续性的思维意识认知。这不仅对于专业设计人员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有积极地积累作用,同时,对于设计专业与设计理论以及行业市场的健康路径有着引领作用。一般而言,室内设计评价标准主要分为两类,即:⑴设计阶段综合性评价;⑵设计作品分析性评价。后者顾名思义,但前者究竟何意?所谓设计阶段综合性评价是指,在室内空间设计过程中,对于每个阶段性设计行为在室内功能价值、形式价值、生态价值以及理念创新等方面的综合性思维评论与物质实施手段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设计阶段综合性评价常见于室内设计的创作过程中,是每一个室内设计作品成果形成的思维意识过程;而设计作品分析性评价则是对客观已有设计作品的主观性设计认知评论,是一种设计文化意识形态的积累过程,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上述章节中,笔者曾经论及到设计文化的沉淀与再积累是设计文化创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对经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时期格局下中国本源文化内涵与外来文化本质批判性兼容的文化增殖反映。然而,事实上,设计的无尽可能性不仅沉睡在技术带来的新环境中,也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普通环境里。„„[3]我们自己手中握有文化的大量积累,而我们却没有意识到其价值。因为,经济与功利能量的膨胀化运行,使得大多室内设计师俨然成为庸俗化的商业同谋者。社会大众“跟风”消费的市场资源所产生出的空间“新鲜感”迫使当今符号化的室内空间与审美情趣制定出“当下时尚、明朝过时”的室内设计作品。要知道,室内设计作为连接社会物质空间与人存在空间的物质媒介,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场景元素有着密切的互动性,设计文化的再积累意识能够直接反应在现实的社会存在场景构成中。但实际上,当CCTV总部新台址、“鸟巢”体育馆、广州歌剧院以及南京青奥会会议中心等设计作品出现于国内之时,更多专[1]曾赛军.室内软装饰的审美文化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4),P31[2]周笑冰著.消费文化及其当代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P245[3](日)原研哉著.设计中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P43859n业设计师关注的是其酷炫的造型与体量、智能化的室内设计技术平台以及耀眼的符号化时尚视觉,似乎“国外设计”文化已经用后现代化的设计语言隐藏了其内在空间上的“嬉戏”成分。而国人大众视这种形式化的物质空间与消费空间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流行标准。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国外设计”文化确实在保留自我文化意识的同时,将建筑与室内空间的形式价值、理念创新价值带上新一层的设计评价标准。可是,由于我们的生活环境正被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扩散改变着,我们需要再次关注围绕设计起源的环境和运动。现在是对设计思想与感觉的根源,以及生活于这一新时代的伤痛做一番新审视的时候了,就如[1]我们正回溯拉斯金和莫里斯的时代。因此,在生态价值与室内空间新功能价值的评价标准与制度规范化上就更应替代现下外来设计符号泛滥的物质消费空间思维,被放置当下室内设计的设计实施行为与规划意识之中。诚然,在当代审美意识泛化的生活行为中,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上的文化意识界线模糊了,原本设计文化的高雅艺术等级被平民化。积极的影响是推动了社会大众的审美修养与认知标准,消极的影响则是造成艺术审美中所谓的精英主义审美观开始消解,同时将诸多世俗性的审美感知与艺术设计理念传播于众。因此,笔者粗略地认为,今后的室内设计评价标准与规范化注重要在社会大众消费观念、物质设计语言选择、生态环境文化创新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具体的来说,中国自古就是遵从儒释道文化的消费主张,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创造“寄情于山水之间”的人工生存空间,“尽管19世纪以来的近代化、现代化运动彻底打碎了封建专制制度,但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体制的影响仍深深地渗[2]透在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故而首先要在消费观念上创建道德协图7-3室内设计价值体系“三位一体”关系图Fig.7-3TheInteriordesignof"three-in-one"diagram注:图片来自作者自绘[1](日)原研哉著.设计中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P424[2]田丰.论文化创新的基本内涵与实现途径[J].学术研究,2004(2),P5860n调规范下的新时期健康消费观念与消费认知;其次,智能化与符号化的外来视觉冲击设计语言,在效率与效益为主的现代社会,不可不视为是一种物质化的设计手段。但此种设计手段是根植于盲目跟从的社会大众消费心理需求。社会大众在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炫耀的社会“西化”趋势下,对于自我设计文化与样式开始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具有所谓先进性的外来设计文化与设计语言开始集中占据社会大众的视觉审美中心,“先进性”的阴影已经足以被物质自由享受为主的外来文化意识观念所掩藏。而其所衍生出的生态环境的工业化问题更是在此种设计意识与观念的变革动力作用中,发出一种持续性的哀鸣。传统生活环境中积累的审美价值则成为其最直接的受害者。在室内设计文化与审美价值观念的未来与过去之间,我们自身能否辨析其中的本真与去留,能否创建室内设计价值评价与规范化的可持续性,或许是对“什么才是最真实的中国设计”的最好回答(如图7-3)。61n第八章结论8.1课题总结回顾中国室内设计近二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中国室内设计开始从最初“拿来+借鉴”外来文化的模式逐步主观能动地转变为适合本民族社会与文化“继承性”的自主选择;“忧”的是,面对目前中外设计文化交流强度的深入,中国室内设计是否能协调与控制好文化传播与融新过程中呈现出的文化变迁与冲突行为的力度与方向。很显然,后者是中国室内设计界自从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设计文化出现大融合现象以来一直面对的重要问题,而进入信息全球化之后,这一问题则更加凸显。“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设计稳定地作为理性、高效的指针,规划着最优的物与环境。每当技术的进步揭示了一种创造新的产品或传播机制的可能性,设[1]计都扮演着一个执着、不断追求最佳方案的角色”。可以说,设计是一个关乎生活行为、审美情趣、文化属性的个性化社会实践者。纵观这近20多年的室内设计发展,外来文化对国人大众产生了如下影响:⑴对时间与空间存在上的享受与消费心理;⑵在设计语言形式手段上逐步倾向于刺激性的视觉趣味;⑶文化融新与变迁中,社会大众对于外来文化中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的“狂欢”与“诱惑”开始有了“抵抗”的朦胧意识。可以说,当外来诸多设计文化——优秀的,亦或是糟粕的——都随着未建成的“东方之门”涌入现世的中国之时,混乱与无序的符号语言遍布中国社会大众的服饰上,室内空间上,饮食行为上,甚至是皮肤表面上。在充满各类符号化语言的生存空间中,中国社会大众充满着对外来时尚感的形式好奇,对于自我传统文化理念中的“黄金屋”、“颜如玉”产生了视觉疲劳。而消费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内外联合,使得中国的室内设计刷上了一层带有商业味道浓重的“乳胶漆”。简约程序化的现代主义与“贪玩戏谑”的后现代主义更是让曾经自信、高雅的中国室内设计穿上了厚重的“现代性”大衣。面对这一盲目与凌乱的室内设计趋势,笔者并不是想用评判性的论调来评价与写作,亦或是追求字里行间的华丽辞藻;只是觉得作为一名室内设计人员,期望中国室内设计在文化交融的时代潮流中,不要因外来设计文化的渊源与新奇而忘记自身的设计文化理念与审美认识行为,即使当我们知道,每一种设计文化与样式都有着自身的文化含义与符号序列组织方式。如果说室内空间本身是符号语汇的传播媒介,那么材质的选用,色彩的搭配,纹饰主题性的施工技艺以及其与建筑空间的体量感受等则是传达给被表征对象(即符号信息的接受者)的语言解释载体,这些语言解释载体正是通过特定的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规约符号将建筑文本信息和视觉文本信息主动地传播给受众,使得受众能动性地对建筑构架、室内外装饰、风格流派等作出符合自身主观情境的审美感知变换,因而,中国室内[1](日)原研哉著.设计中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P43862n设计文化与风格样式同样有着自我现代性的文化语言解释。巴巴纳克曾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对设计的功能定义为,“为实践其目的所经由的行为方式就是它的功能。”设计作为一种感知行为的交流语言,不仅要在工具、材质与施工程序上逐一分析、掌握,同时还要在对生存需求与美学感知上更要尤其象征性的目的性规划。而在设计诸多的功能涵义中,巴巴纳克最为在意的还是设计对于人类自身价值实现与可持续性构建的关注,广告、媒体等社会传播媒介将有利可图的时尚欲望通过图案、文字与视觉语言诱导着社会大众接受着徒有其表的设计价值与审美趣味。“人们喜欢装饰胜过朴素,正如人们喜欢做白日梦而不愿意思考,喜欢神秘主义胜过理性一样。由于人们所寻求的是一群人的喜好,同时又选择了五花八门的能够使人高兴的方式,而不是单一的方式,这就使得人们似乎觉得他们能够从密密麻麻的人群中找到一[1]种安全感。事无巨细和表面的空虚一样都是内在的恐惧使然。”初步分析造成目前室内设计发展演变格局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类:⑴享受与消费心理需求的急剧膨胀;⑵中外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与频繁;⑶单位时间内需求短暂效益的渴望与市场所带来的不正当竞争意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自身独特的室内空间装饰艺术脉络,只是在文化全球化的格局中,对于重拾“本我”装饰艺术似乎有点模糊了。不过,在接受与吸收外来设计文化上,笔者倒觉得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设计发展史。可以说,日本的设计史就是一本外来文化史。他们在己有文化原型的基础上继承了外来设计文化所固有的表意结构和审美认知结构,通过对历史民族文化符号源码的适当保留与恢复处理,使得日本的设计保持了时间上的连续性和重构上的空间延伸性。因此,在外来文化的强势“来访”中,中国室内设计只有用自我的审美现代性与室内设计价值的生态可持续性,去积累和再理解中国文化的本源特征,才能在设计的物质技术与思维意识形态之间找到东方美学的现在与未来,就如原研哉所说的那样,“设计这个职业是在揪着我们的耳朵和眼睛去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新问题。人们通过生活创造其环境。在对此事实的理性观察之外是技术的未来与设计的未来。在其松散的交汇处附近,我们会发现现代主义的未来。”[2]“文化作为象征符号,不仅能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3]帮助人们界定环境,确定行为规范。”外来文化一直以强劲的势头影响着中国设计,但随着中国经济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如今的中国“东方文化”亦开始反向左右着当下西方的设计先锋实践者们,他们已然从“强势入侵”的设计意识形态转变为今天“兼容并蓄”的平行互动。或许,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的“中国梦”正在文化交融的历史长卷中已然留下了浓重的东方笔墨。[1](美)维克多·帕帕奈克著.周博译.为真实的世界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P15[2](日)原研哉著.设计中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P440[3]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第五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P29063n8.2不足之处本课题论文笔者从社会学、符号学、心理学、认知行为、文化种类等角度对目前国内的室内设计现状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分析与研究,以一个客观批判者的身份对室内空间中的装饰语言、空间功能及空间物理技术、科技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相对程度上的评判和佐证,具有一定的主观认知与原创性。但社会的日新月异变化无常,故而,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互联接是一个动态不稳定地变化状态,尚且,笔者的专业理论知识认知与社会实践经验亦是有限,因此,在论述与批判本课题论文相关专业知识体系时难免会有失偏颇。存在不足与谬误之处,恳请各位专家与教授、学者进行理论批评与专业技术指正。64n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高迪符号化设计意识形态的批评性分析,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07),22-23页;[2]“型微,然俱之以意”——雀替微符号化建筑构件语汇探究,家具与室内装饰,2014(05),22-23页;[3]日本枯山水庭院空间的反规划景观符号建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6),5124-5125,5148页。65n参考文献专业书籍类[1]郑时龄著.建筑批评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2]王受之著.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3]王受之著.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4](美)约翰·派尔著.刘先觉等译.世界室内设计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美)罗伯特·文丘里著.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M]北京:知识产权版社,2011[6]杨冬江著.中国近现代室内设计史[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7]李洋,周健著.中国室内设计历史图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8]崔冬晖著.室内设计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张凌浩著.符号学产品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2)[10]徐恒醇著.设计符号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7)[11]徐恒醇著.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德)马克斯·本泽,伊丽莎白·瓦尔塔著.徐恒醇译.广义符号学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3](日)原研哉著.设计中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李幼蒸著.历史符号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方汉文著.比较文化学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6]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第五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17]张绮曼著.室内设计的风格样式与流派(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8]侯幼彬著.读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6)[19](英)查尔斯·詹克斯著.李大夏译.后现代建筑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0]鲁苓著.视野融合--跨文化语境中的阐释与对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21](美)斯沃茨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22]赵毅衡著.符号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23](澳)约翰·多克尔著.王敬慧,王瑶译.后现代与大众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4](英)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66n[25]尹定邦主编.设计学概论(修订本)[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26]凌继尧,徐恒醇著.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7]荷兰根特城市研究小组著.敬东译.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28]AnneMassey.InteriorDesignofthe20thCentury[M].Thames&HudsonLtd,1999[29](法)勒·柯布西耶著.杨至德译.走向新建筑[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30](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常青等译.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1]李砚祖,王春雨著.室内设计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32](英)史蒂文森著.王文斌译.认识媒介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3](英)布莱恩·劳森著.杨青娟等译.空间的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4](英)史蒂文·帕里西恩著.程玺等译.室内设计演义[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35]MichaelMitchell,ed,OrnamentandCrime:SelectedEssay[M].America:AriadnePress,1998[36]徐恒醇著.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7]徐恒醇著.设计符号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8](美)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39]周笑冰著.消费文化及其当代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0](日)原研哉著.设计中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1](美)蕾切尔·卡森著.吕瑞兰等译.寂静的春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42](美)维克多·帕帕奈克著.周博译.为真实的世界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43]胡天璇著.交流与变革——1927-1937年中国的设计文化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44]来增祥,陆震纬著.室内设计原理(第二版):上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5]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46]阎崇年著.清朝十二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7]杜大凯编.清华美术(卷9):消费文化的艺术镜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8]邵晓峰著.艺术凝思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49]王澍著.设计的开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7n杂志期刊类[1]韩玉霞.鲍德里亚对消费意识形态的批判[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1),14-17页.[2]蒋煜,张乘风.高迪符号化设计意识形态的批评性分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7),22-23页[3]张乘风.室内设计批评的价值论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7),66-67页[4]张利丽.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9).第37卷第3期.187-190页[5]施琴.试论中国室内设计历史的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1(11).106-107页[6]任艺林,郑曙旸.中国室内设计赛事活动发展分析(1990-2011)[J].装饰.总第239期.74-75页[7]郑曙旸.中国室内设计思辨[C].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1996[8]郑曙旸.中国室内设计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室内设计师年鉴Ⅰ,2001[9]岑志强.论外来文化和传统对室内设计的影响[J].美与时代,2004(11)下,43-45页[10]高琰.西风东渐下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J].建筑与文化,2013(1),67页[11]张一兵.消费意识形态:符码操控中的真实之死—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解读[J].江汉论坛,2008(9),23-29页[12]王蔚.本土文化和前卫意识—后工业时期室内设计思想探讨[J].室内设计,1996(4),28-31页[13]吴焕加.标志性建筑的五十年[J].读书,2008(9),138-146页[14]李鸿葆.本土文化的室内设计走向思辩[J].美苑,2014(2),110-111页[15]张晔.基于参数化建筑设计方法下的传统空间的现代转译[J].室内设计,2011(4),8-10页[16]袁承志,易中.论参数化建筑空间造型设计艺术[J].华中建筑,2012(3),15-17页[17]孙朗富,浅析东南亚风格元素在会所空间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2(9),93-94页[18]陈华新,张洁,傅娜.浅析东南亚风格元素在会所空间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界,2011(11),95页[19]张利丽.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187-190页[20]李波.“中式田园风格”的文化渊源与现代发展[J].文艺评论,2012(5),121-124页[21]董仕君.倡导绿色设计创造田园风格的室内环境[J].工业建筑,68n2004(2),18-21页[22]于一凡.城市空间情感与记忆[J].城市建筑,2011(8),6-10页[23]刘园媛.探寻新中式家具的“轻奢侈”之路[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4(3),61-64页[24]韩久海.艺术设计中的复古主义[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11),25-27页[25]彭立勋.从中西比较看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点及生态美学价值[J].艺术百家,2012(6),74-79页[26]肖金媛.可持续发展的室内生态设计观[J].华中建筑,2006(7),127-129页[27]田丰.论文化创新的基本内涵与实现途径[J].学术研究,2004(2),56-62页[28]卢朗.浅析室内设计评价的目的、内容与方法[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10,第30卷(5):27-29页[29]杭间,曹小鸥.设计的伦理学视野[J].美术观察,2003(6),4-6页[30]姚俭建,岑文忠.文化资本的积累机制探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第33卷(2):35-40页[31]范路.装饰真是罪恶?—路斯文化批判视野下的装饰理论研究[J].建筑史,2008(第23辑),194-206页硕、博论文类[1]梁晶.大众文化下的专卖店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6)[2]廖姗姗.近2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史”教材编纂状况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2(5)[3]侯立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D].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13(4)[4]崔笑声.消费文化时代的室内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06(5)[5]马琳.新文化语境下室内设计的地域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6)[6]谷葳.从文化角度探析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11(5)[7]单林梦.西方中世纪建筑装饰元素对中国近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D].沈阳建筑大学硕士论文,2012(2)[8]张青萍.解读20世纪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D].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6)[9]朱忠翠.中国当代室内设计发展研究(Ⅱ)[D].中国美术学院博士论69n文,2010(3)[10]余蓉.大众文化对当代中国室内设计风格的影响[D].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5(5)[11]杨志伟.室内生态设计的原则及设计方法探析[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9(12)[12]曾赛军.室内软装饰的审美文化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4)[13]徐青青.基于绿色评价体系下的室内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14(5)[14]周波.当代室内设计教育初探[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6)[15]郭守运.怀旧:迷醉与回归—文学作品中“怀旧”意识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6)[16]董立超.怀旧审美与怀旧消费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2(4)[17]盛百卉.审美意识形态论[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5)[18]林诗睿.论雷姆·库哈斯对现代建筑理论的探索与启示[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6)[19]王力霞.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北京近现代建筑[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硕士论文,2008(1)[20]岳鹏.非线性参数化建筑空间造型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6)[21]李麒.复古元素在平面招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3)[20]王晓辉.基于消费者认知视角的品牌选择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3)[21]贾楠.现代中式餐饮空间中装饰器物的应用性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3(5)7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