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现代西方哲学总结
现代西方哲学总结尼采尼采认为世界和人的本质是意志。这与叔本华的意志有所不同,叔本华讲的意志是生命意志,是生命追求存在和白我的保全,尼釆继承和发扬了叔本华的思想。尼釆认为生命是有创造性的,不断的自我表现和自我扩张,有一种无限上升的激情。而权力意志即意志的创造性、向上的激情和强大的生命力。尼采认为世界就是权利意志,他反对理性主义的传统:反对将人和世界规定为规律性的东西;他肯定康德的意志和叔本华的意志冲动,但尼采认为这种冲动不应是盲目的而是向上的;他认为人主观内省时反映最为强烈的也是欲望和意志,而不是理想。所以人生命本身也就是权力意志,整个世界也就是权力意志。人是能够自己创造价值的主动的人,意志也重新得到界定。增长、改善、创造是权力意志的特点。同时,他认为世界就是意志的轮回。权力意志就是尼采哲学的基础重新估价一切价值(道德哲学)尼采认为人应当白己主宰白己,应按照自己生存的价值规范去生活,自己认可的准则才是规范,这必然与传统的价值规范发生冲突,因此要重估一切价值。1)重估一切价值的核心观念:被理性主义和基督教当做真理的观念进行批判,去掉其神圣性。首先耍重新划分''善”和“恶”。善是增强人的权力意志本身的东西,反之就是恶。善不是人类化的,而是个体性。幸福是力量的增长和阻力被克服的感觉。2)批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首先批判苏格拉底,尼采反对苏格拉底提出的知识和美德的同构性。尼采认为苏确立了理想的作用,抹杀了人的本质;基督教确立了以上帝为核心的道德,尼采称之为奴隶道德,认为其是抹杀了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抹杀超人。后來尼釆利用古希腊神话确立了批判的基础。认为酒神代表激情,日神代表理想,尼采认为酒神代表向上的精神。3)确立新的价值传统,重估一切价值。要消除上帝和理性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要重估一切价值就要对上帝和真理进行解构,从而建立自己的以生命本身为核心的价值标准。上帝死了(对上帝的消解)上帝是西方传统伦理学的根基,尼采重新解构上帝,认为上帝不仅在认识论中不存在,在道德领域中也要灭亡。因此尼采宣称上帝已死。上帝是怎样被杀死?1)上帝死于自己的同情一一自然之死尼采认为道德分为两种,一种是主人道德,一种是奴隶道德,前者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为尺度来创造价值,不受普遍道德的约束;后者是缺乏激情与生命力的普遍人的道德,仇视强者,抹杀强者的创造力,即基督教的道德。而上帝是对生命和本能的压抑,对人本性的扼杀,因此被视为奴隶道德。上帝因为同情人类,不忍于人类被钉死,同情弱者而被强者钉死在十字架上。2)谋杀人类世界是丑陋的,上帝是唯一的目击者,但人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丑陋,便谋杀上帝。(谋杀目击证人)3)上帝必须死一一确立新的根基上帝成为新的道徳哲学的绊脚石,没有资格再作为道徳原则的制造者。因此上帝必须死,这样才能为新道徳哲学确立根基。\n怎样理解上帝死了?上帝死了表明超感性世界已经失去了作用力,不再有生命力。这也就意味着:1)传统形而上学已经终结。2)虚无主义的出现。上帝一-死,人的思想和行动失去了约束力。虚无主义便出现了。尼采对真理的解构(真理与意志)一、.真理为意志服务。尼采认为人们所认识的世界的意义是主体所赋予的,人们的认识概念和表象都是出自人本能的需要,人们的理性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理性世界,但实际是由人的激情、意志所表现的,即人们理性认识的实质都是人生命本能的表现。尼采认为理性认识的错误在于把认识与意志看做无关。但尼采认为真理是实现人的意志的工具,是意志的表现,其冃的在于为意志服务。二、真理是权利意志实现的工具。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人实现的主体,人的理性要服从意志,意志驾驭理性,真理不在于发现世界的真象,也不是対现实的反映,而在于是否反映权力意志。但由于权力意志满足的程度不同,所以真理就没有普遍性。真理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性,判断真理的标准在于个人>忌志0三、真理便是我相信。尼采认为真理之真在于其能给主体带来好处,真理与主体的目的有关。真理是否为真取决于我相信与否。这也是主体的意志的要求,真理就是我相信就是一种意志,意志是真理存在的前提条件。四、真理在于提髙权利意志的感觉。随着每个人的创造力的不断提高,会创造出新的权利和新的真理,所以真理在于能否感觉到权力意志的提高。通过以上四点,尼采消解了传统哲学基础之一的真理。超人哲学尼采价值重估同时也是价值重建。尼采推崇主人道德,主张自己来创立道德规范,这些自己能创立的人就是“超人”,他们是自由、勇敢向上的。具有常人所不具有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他们是生活意义上的强者。超人就是强力意志的化身,是主人道德纯粹的标准。尼采认为有的人具有做超人的潜质,尼采认为人存在的性质是一种过度,没有固定的本质,不应受到传统道德的朿缚:而应超越自己成为超人。尼采哲学实质上是为强者辩护。同时他也认为历史同世界一样,只是意志的轮回。现象学方法面向事物本身现象学是为了解决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其基本原则是要求人们面向事物本身。这里所指的事物并非指客观事物,而是指人所意识到的一切东酋,即意识现象。面向事物本身就是面向现象,面向人的意识领域。现象学就是对意识的研究。冋到事物本身,其目的是在于摆脫一切预先假设,以无质疑的“思维明证性”作为认识批判的出发点,建立i种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知识的终极哲学。以前的哲学和科学没有血向事物本身。如何实现面向事物本身呢?需要四个步骤:1悬置2本质的还原3先验的还原4意向性理论(意识为什么能够构造本质,人为什么能把构造出的本质辐射给对象)悬置(屮断判断、加括号法)首先,把具有可疑性、缺乏明证性的,影响人们意识的一切因素悬置起来,建立一个认识批判的第一出发点。这是受笛卡尔的彤响。因为笛卡尔首先确立了我思的明证性,进而进行了其他的沉思,确立了上帝和经验的自我。但胡塞尔认为应将这些超验的和经验的存在都\n排除出去,将其悬置起来,存而不论,还原到纯粹思维上,面对直接的知识。悬置的对象是:日常生活的现实世界、科学屮的物理世界、传统哲学中的本体论世界、宗教中的上帝。应将它们统统加上括号,使之隔离,不利用它们。悬置就是要排除一切超越之物。悬置就要対存在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而是将其置于现象研究之后:将人的目光引向认识的始源,使人们对哲学的态度从意识之外转向意识之内。本质还原(本质直观)通过悬置,思维的明证性得以确立,但它只是停留在个别的和特殊的判断上,现象学是要把握认识的本质,要对意向内容的本质加以把握,把握意识的本质规律,因此要进入本质直观的阶段。直觉是把握本质的最佳途径。胡塞尔认为对本质的把握只能靠直观洞察,只能去体验。这就是本质直观。本质直观排除郡些感性的、具体的的现象,将最本质的东西描述出来。胡塞尔将直觉称之为“自由想象力的变换”,要求人对对象的了解只能从主体意识屮去挖掘,不必从外在去寻找。胡塞尔反对还原主义,反对将事物还原为自然物。因为现象学的还原就是还原本质,他认为本质就是意识构造出来的。胡塞尔认为对象是在人的认识和体验中构造出來的,并赋了其本质。事物的木质是一个绝对的被赋予性。对象的本质的只能从人的主观方面去把握。通过本质的还原,排斥相对于本质的事实性的东西,从而使人的目光从意识对象转向主观的意识活动。人主观意识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呢?这就需要先验还原一一寻找认识得以成立的先决条件。先验还原当一种意识对象除还原到现象本身外,还存在着三项不能归于对象本身的“现象学的剩余”,BP:自我、我思、我思对象。“我思对彖”,就是通过我思的活动所构造的对象。“我思”就是包括理解、怀疑、想象等在内的意识活动。“自我”不是经验的自我,而是先验的自我,是先验的自我本位,无法用语言表达,是整个意识体系的真正主体,是一切意义和意识对象构成性的基础,也是现象学全部还原过程的最终产物。综上,现象学从悬置开始,通过本质还原,最后到先验还原,这是一个内在的统一过程,一个不断向内反省的过程。揭示了知识最可靠的根源在主观方面:意向性理论06年(30分)现象学是研究现象的,所有现象的总和构成意识。意识活动是意识的实在内容,同时意识还包插意向内容,即意识对彖及其被给与方式。意识可以把意义和本质辐射到对象上,从而构造对象,因此在胡塞尔看来,意识的根木特征是具有一种意向性。这种意向性是先验的,意识是一种构造活动,认识的对象便是由意识所构造出来的。人的意向活动得益于人独特的心理活动,体现为一种包容性:;意向活动不仅有构成的功能:而且意向活动又都是有结构的。人的意向活动包括四个方面:主体、活动、意向对象、意向对象的存在方式。这四个方面是相互统一的。意向结构的非经验标准。胡塞尔认为意向的判断是超验的,与经验的逻辑判断不同,意向的判断是没有真假的,是绝对为真的。意向活动也不受经验影响。但意向判断却不一定有意义,因此必须设立一个标進。意向活动的标准和界限。通过意向活动的对象化功能区分有两种:统一性和关联性,统一性是指人的意向活动可以把意向客体的种种外观、方面统一在一起,跟连续性的材料以同一个参照体或意义柱,在这个参照体屮,意向客体是全部复合参照体的轴心,是人的活动参照的屮心,是人行为的基础。关联性指每一个意向客体都有一个明晰性减弱的“边缘域”,不是漫无边际的想象。意向活动虽没有经验的标准和经验,但却有意向的标進和界限。综上,胡塞尔认为一个认识要成立必须要有五个条件。即:1将存在悬置,存而不论的反省。2弄清意识和意识活动的木质。3建立在本质直观的基础上。4它必须是有关意向活\n动的陈述。5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满足这五个条件,认识便可以成立。后现代主义07年(10分)后现代主义是针对现代主义而提出的。总体说來,后现代主义是对启蒙的一种反思、质疑、批判。是对现代性总体概念的批判。现代性主要以启蒙思想及其发展为主要内容。启蒙思潮有两个目标,一个神话:目标1)试图获得关于世界永恒的真理。这种真理是绝对的,与吋空无关,目标希望实现人的普遍解放。启蒙者认为人从诞生来,就生活在枷锁之中,启蒙是将人从其中解放出來。神话:启蒙依靠人作为主体的神话來达到前两个目标,启蒙后主体的人取代了上帝的位置,人成为历史的主体。启蒙要实现两个目标,必须依赖人。整个近代哲学都是从“我思”开始的,从笛卡尔到康德,主体地位不断提髙:对象符合思想。后到胡塞尔将物自体悬置,解决了康德的问题。整个近代哲学都是以人为屮心的。后现代主义是对启蒙的反省,是对元叙事的不信任,元叙事是指启蒙的两个日标。后现代主义反对启蒙的三大主义:1)基础主义:近代的各种哲尝体系,笛卡尔认为知识是有体系的,所有的知识都是龚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的。基础主义的要害在于其霸权主义的特性。2)表象主义:人的思想、观念、意识是外在事物的表象,是对外在事物反映°表象主义的要害在于它是认识论主义,以理性态度看待一切,将科学和理性看做真理。3)普遍主义:无论永恒真理还是人类解放都是普遍的。启蒙探讨的是普遍的人类历史观念,认为全人类会通过现代化走向统一。普遍主义就是现代化,其要害是西方屮心主义。将三种主义归到一起即是主体,后现代主义就是要反对主体。现代主义提出上帝死了,确立了以人为主体,后现代主义认为“人死了”。这也是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变。政治哲学(新自由主义)罗尔斯社会正义原则一、正义两原则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正义两原则。他认为正义不在于有无自由,而是平等问题。罗尔斯将一般的正义观念描述为:所有社会的基本善一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等物质和精神条件——都应该被平等的加以分配,除非对其中一些或所有这些基本善的不平等分配;会有利于最少受惠者。正义在这里实质上是分配正义。一般的正义观念体现为两个正义原则。1)每一个人都拥有和其他所有同样的自rti体系相容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的平等权利。2)社会和经济的的不平等,应该这样安排A:在公平的机会下,职务向所有人开放。B:应该满足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罗尔斯认为这两个正义原则适用于社会的基本结构。二、自由与平等口由己经不再是政治哲学所主耍关注的向题,罗尔斯现在耍解决的是社会平等的问题。罗尔斯认为一共有三种平等:1)自然的平等。2)自由的平等。3)民主的平等。前两种是之前就有的,罗尔斯认为的平等是第三种的平等。民主的平等就是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即第二个正义原则中的第二部分,民主的平等体现一种博爱的精神。三、优先性正义的原则间可能会在实际应用中发生冲突,因此罗尔斯提出了小关于正义原则之间的两个优先原则:1)第一个正义原则优先于第二个正义原则;2)第二个正义原则屮的公平原则优先于差别原则。(A优先于B)。这实质上是自由优先于平等,正义优先于效率。新契约论正义原则是应用罗尔斯的契约论产生出來的。其契约论与古典的契约不同,古典的契约是以“自然法”为基础,自然法的基本概念是天赋人权。罗尔斯反对古典契约论,认为其过度依赖形而上学。罗尔斯反对形而上学和功利主义。因此他提出白己的契约思想,他认为契约的实质在于:我们将选择什么样的社会政治安排?罗尔斯所选的是一种介于形而上学和\n功利主义之间的一种安排,他称之为:原初状态。它包含一种绝对的公平。这样新契约论实质上就是在选择一种社会原则(正义原则)。罗尔斯的新契约论接着提岀3个问题:1)谁来选择;2)在什么背景下选择;3)出于什么动机来选择?罗尔斯认为选择只能由人来选择,而且应在以“正义的环境”为背景下选择,同吋在这种环境中,人们不应知道他自己的任何信息。应使所有的成员处在一种“无知之幕”下。选择的动机即是对社会基本善的追求。最终在罗尔斯那里,契约论成为一个社会的程序系统。诺齐克自由主义和权利诺齐克政治哲学的出发点是权利,权利包括生命、自由、财产等,这些权利都是不可侵犯的,是绝対神圣的。然而当在实际社会中:人们的权利之间必然会存在冲突。这些冲突是如何化解的呢?诺齐克认为这是因为存在着一种对人的行为的道德约束,使其不出轨,这种道德约束称Z为边界约束。边界约束保证了每个人的权利。同时诺齐克也强调侮一个人的权利都是不可侵犯的,个体权利是绝对的。反契约论政治哲学的主题是国家,特别是国家的基本结构和制度安排问题。在探讨这些前;—有人指出,国家并不是人们的唯丁选择,有人认为无政府也是一种选择。这些人认为没有国家最好,国家必然会侵犯个人权利。使个人束缚于国家下。但诺齐克反对这种看法,他认为家1)有国家比自然状态好2)国家不会侵犯个人权利。诺齐克认为国家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首先,人们在处于无国家的自然状态吋会出现纠纷,这就需要一个组织或机构來保证个人的权利,未调解纠纷,于是产生了一种专门的保护性社团,来调节纠纷。但在一个地区会有好多这种社团,其中服务态度最好、支配范围最大的社团能够吸引大众,这种社团称之为“支配的保护社团”。这种支配性的保护社团不允许个人私白行使报复权利,所有的报复权都被社团所垄断,自此诺齐克将这种社团称Z为超弱意义上的国家。最后这种社团将一些在社团之外的独立者也纳入社团之中,形成了最弱意义上的国家。诺齐克认为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罗尔斯和诺齐克的争论两人都是自由主义,但两者有明显的差别。我现在:1)关于国家起源的争论罗尔斯认为国家是由契约而成的。罗尔斯认为国家是每个人理性的选择,新契约论通过。无知之幕保证人们的理性选择。诺齐克认为国家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没有预先的选择。这实质上就是契约论和反契约论的争论,看谁更合理一些,但两人都有其目的。都不中立。2)关于正义观念的争论罗尔斯主张分配正义,;配了义要求国家通过再分配I周国家没有再分配的原则;'财产权神圣不可・丽巳。'1笥爵罗尔斯的正义有两个原则,而诺齐克有三个原则。3)关于平等的争论平等也是所有争论的核心。罗尔斯的目的是要解决不平等,指出当代社会的不平等是经济的不平等。而诺齐克反对解决不平等,其理由是他认为罗尔斯的差别原则有误。差别原则在罗尔斯有两点:A、每个人没有必然性占有天赋才能。B、社会正义的实现需要通过合作。而诺齐克承认个人对自然天赋才能的拥有,他认为互惠合作是行不通的,因为其中容易出现才智髙的人和才智低的人的合作,这种合作是没有好处的。所以是不可行的。争论实质是对不平等的看法,诺齐克认为不平等是无法解决的,经济的不平等只是不幸而不是非正义。\n综上,诺齐克的权力理论与罗尔斯的差别原则是完全对立的,但他们同属于自由主义,它们的争论是自由主义的内部争论。政治哲学就是提供合法性的证明。海德格尔基础本体论一、无根本体论••海徳格尔否定了以往的关于本体论的论断,提出了一i套崭新的本体论理论。他认为以前的本体论哲学研究的都是存在观念或是存在物,而没有将“存在着”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混淆了“存在和存在物的概念,使存在本身的意义缺失,造成了无限的本体论。海德格尔认为重新确立存在的本真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1)虽然存在”是最为普遍的概念,传统哲学研究最多的就是存在问题,其只注重对存在者的把握,一却忽视了存在本身。2)“存在”无法定义,容易和存在者混淆。3)前人将“存在”作为自明的概念,没有去深入理解,但实际上它却是最不容易理解的。因此,海德格尔重新树立了対存在本身的理解,建立有根本体论。二、有根本体论••首先,海德格尔重新解释了存在的含义。他认为“存在”是一个显现的过程,是一个动词的不定式,是指存在物存在过程的本身。其次他确立“此在”的含义,此在是专指人的存在,即此时此刻地在。他认为哲学研究的应是:使存在者之所以被规定为存在者的那个存在。这也就是哲学的根。他认为此在才是最本体的存在,人作为此在的存在者与其他存在者相比,有着优先的地位。这种优先地位表现为三层意思:1)存在者状态上的优先地位。这种存在者在它的存在中是通过生存得到规定的。此在总是以它的生存来领悟自己本身。这种生存状态高于一切。2)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此在不仅领悟自身的存在,而且同时能对其他一切存在者的存在给予领悟。因此处于优先地位。3)此在是使一切存在论在存在者层次上以及在存在论上都得以可能的条件。海德格尔所建立的基础存在论,是以自我存在为本体的,自找才是存在论的根。三、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直观和显现,显现的就是冇在本身,挖掘此在的意义和生存结构。但海徳格尔不是完全照搬胡塞尔的方法,而是对现彖学进行了部分的改造。表现为三点:1)胡塞尔那里是面向事物本身,而这里是面向存在本身;2)现象学的还原在胡塞尔那里是先验意识的不断口省,而在海德格尔里却是存在意义的展开。现象学变成了一种解释学。3)现象学在胡塞尔里是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而在海德格尔这里是对传统木体论的批判。此在(存在)的基本存在情态(状态)和意义海徳格尔认为,此在的存在即生存的基本结构是“在世界之屮存在”,即此在是在世之在。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不能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的存在者同处于世界之中,并在其中显现。他认为研究人的存在就必须从作为此在的显现入手,这些显现就是本真的形态,而人最本真的形态就是:烦、畏、死。这些都是人本能的表现,情感的存在,海德格尔将这些情态的显现称之为“在”的展开。此在的基本形态一一烦,也称之为操心。烦被描述为此在的生存结构,此在的一般存在被规定为烦。烦可分为:烦忙和烦神。1)烦忙是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海德格尔强调,在烦忙中此在是与用具发生关系,不是直接与物发生关系。用具最根本的存在方式是它的“上手性”即处于此在手头。通过使用用具,不但确定了用具的存在,也确定了与用具相关的世界的存在。\n2)烦神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产生的。此在的存在不是孤独的,而是与他人一道在世,即共在。共在是一种把自我和他人同时显现出來的存在方式。烦神主是在共在中展现。海德格尔指出,烦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烦”从他人身上拿过來,去替代他,为他代庖。另一种是将“烦”给予他人。烦神是关系着此在本真的一种形式。因此此在的主要存在就是烦。烦包括实际性、生存、和沉沦。海徳格尔认为人在烦中,还仍处于一-种深闭的状态:还不能说明人被抛入这个世界的危险处境,只有在畏中,才能处于鲜明的展开状态,才能体会到存在的真实状态。畏也是此在的基本情绪,。畏是天生固有的,,多半与怕有一定的关联,有畏的性质的东西则称为怕,但它不同于怕,怕总是包括三个方面:怕什么;害怕本身;为什么怕这三种。怕总是对周围事物或人的怕,而畏Z所畏者却完全不确定。使此在处于无名的恐惧Z'1'o将畏说成是沉沦和异化的根源。但从本质上说畏只是此在在其展开中的一种状态。畏使此在真正的面向自己,但畏却不能使人摆脱:此在最终需要面向死亡。死亡是任何人都耍去面对的,死亡时刻伴随着人,此在是向死而生的。死是此在最本己的、无干涉的、超越不过的可能性。死亡是此在最本真的展现:只有面对死亡,才能能深刻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才能在本体论的高度上理解此在的具体结构。死亡可以使此在在其他一切存在者之中突围出来,从而显示此在的本真存在。海徳格尔认为烦、畏、死都在启示着一个东西,它就是无,无正是本体本身。这个无只能去体会。我们存在着,但我们找不到我们所以存在的任何理由,因此我们就是没有本质的存在,即存在就是虚无。此在的时间性海徳格尔的形而上学与前人有所不同、他将吋间引入到存在中。此在的存在即生存意义在于其时间性。存在是时间性的在在,他认为生存的敞开状态包括三个环节:能在;被抛;沉沦。三者分别表示将來、过去、现在;三者不可分割,此在就是这三者的统一体。这个时间是一个不断绵延的过程。在这三种时间中,将来是最根本的。真理是存在的真理海徳格尔的真理论是一种生存论的真理,他研究的真理不同于前人的真理,前人对真理的界定是在认知形态上的,属于知识体系。他的真理是在生存论上的,他认为真理就是显现此在的生活,存在本身就是真理。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相比于其他存在者,有优先的地位。因此只有此在存在时,才有真理。后来海德格尔从四个方面揭示了此在真理的生存论意义。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存在是真理存在的前提,真理本质上是此在的存在方式,人要领悟自己的本真状态,就需要去掉假象和遮蔽,依靠体验和自觉。存在和语言对存在本身的表达耍通过语言。语言是对存在的呈现,是让存在本身说话,语音不能与存在相分离。语言是存在的家。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发展分为前后两个吋期。前期强调以逻辑构造世界,用逻辑分析的方法研究命题的意义。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后期他主要研究日常语言,强调语言的不同用法。世界与命题前人研究世界般使用的是认识论的方法或科学实验的方法,而维特根斯坦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世界。首先他认为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事物的总和。我们所说的某某事物不过是这个东西的一个名称。我们真正要描述的是这个东西存在着的这一事实。因此世界由事实构成。他认为最基本的事实是原子事实。后来维特根斯坦引入了事态和简单对象的概念。他认为事实是由事态构成。事态即描述事物本身在不同情况下所处的众多存在状态。同时他\n也认为事态是由蔺单对象构成,简单对象是不可再分的终极单元。与世界相对的是逻辑命题。语言用复合命题來描述世界,复合命题是由基本命题构成,而基本命题又是由词构成,这样就形成了世界(事实总和)一一原子事实一一事态对应着语言世界中的语言(复合命题总和)一一基本(简单)命题一一词。命题与世界的对应就是语言与世界的对应。图型说(图像论,图式论)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关于世界的图型,每一个命题都是描述一个事实的图形。一个命题就是一个图像命题与经验事实的关系是投影与被投影者之间的严格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图型说实质上就是描述语言与世界的对应关系。它采用的是一种逻辑形式的描述。基木命题与原子事实对应,复合命题与世界刘应。语言作为图形存在,命题就被看做图形。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就是原本与摹本的关系。语言与世界在逻辑上是同构的。表现为世界(事实总和)一一原子事实一一事态对应着语言世界中的语言(复合命题总和)一一基本(简单)命题一一词。意义:1)图型说把事实世界同语言世界联系起來,两考有共同的逻辑形式。2)图型说规定命题木质,命题是对事实的描述,图型说区分了命题与非命题。3)图型说表达了维特根斯坦对逻辑的信念。语言游戏这是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学说。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实际上不过是同儿童们所玩的游戏一样。把语言与游戏的结合叫“语言游戏”。他通过语言和游戏的对比,揭示了语言用法的多样性和变动性。通过对比不同游戏的特征,我们就可以常握各种语言的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语言游戏不能准确地定义,但他具有以下特点:1)它有自主性,不依赖于外在对象。2)它表明语言是一种立足于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活动。3)它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将其归结为单一的本质。4)语言作为游戏要遵守规则,不同的规则带来不同游戏,但必须有规则。5)语言是二具,意义在使用中体现。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没有单一的本质,只有一些相似性。他利用家族相似去证明。在一个家族中,每个成员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相似。但不一定这个家族就有一个所有成员都具有的共同性。维特根斯坦用相似性代替共同性。进而否定语言没有(共同的)本质。(反木质主义)前后期对比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有着很大的不同,表现在他抛弃了使用逻辑分析的手段來构建世界和命题,转向了对语言用法的研究。前期他主耍研究的人工语言,后期研究的是日常语言。他也抛弃了前期的图型说思想,否定了逻辑形式的存在。强调FI常语言的结构和规则。柏格森绵延(见吉林大学版现代西方哲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