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实用文档绪论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对“规则”的反思,是对“思想前提”的追问,追问构成各种思想的根据。具体的讲,就是“一纵二横”。“一纵”,就是诉诸人类的认识史、哲学发展史,知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是怎么理解哲学的。恩格斯说: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二横”:第一横,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间的关系中去追问哲学;第二横,是当代哲学的各种哲学观(八种哲学观)的比较中去理解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以具有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哲学是把思想本身当作对象研究,即反思。哲学是一种爱智的智慧、一种批判的智慧、反思的智慧和创造的智慧。对本科生要求学哲学方法概括为四句话就是:激发你的理论兴趣、拓宽你的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莱辛说:“与其记住两个真理,莫如弄懂半个真理”。对硕士生的要求:“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困难、创新理论思路、作出理论论证。”对博士生的要求:“抓住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坚持独立思考、进行课题研究。”最终达到:“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深切的感情、执着专注的意志、洒脱通达的境界”。“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有之非有、存在着无”。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革命。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之外,但世界在我们的语言当中,语言既是我们世界的消极界限,也是我们世界的积极界限。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那个自在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就是我们用“语言”(概念)把握到的这个世界——世界图景。世界图景,是指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成的关于经验世界的整体图景。长期以来,人们把人的“世界图景”混同于“自在世界”,没有从人的概念框架方面去理解人的世界图景,从而也忽视了人们用以构成“世界图景”的“概念框架”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性质。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有:宗教的、伦理的、科学的、经验常识的、艺术的、哲学的。人类以它的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把自在的世界构成我们每个人的世界图景,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多重的世界。人们观世界的活动有两种情况:一是把世界作为观的对象,从而构成关于世界的思想;另一种是思考人怎么观世界。前者为科学活动,后者为哲学活动。3、自在世界与生活世界(人的生活活动和人的三重世界)人和世界的关系,取决于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我们把全部的存在物分为两种:一种叫无生命的存在;一种叫生命的存在。生命存在区分为:动物的生存活动;人的寻求意义的生活活动。马克思:“时间是人类存在的空间。”动物只有一个尺度,依据其物种的尺度(物种的本能)的规定的生存活动。人类是实践的存在,人类的两个尺度:任何物种的尺度,人的内在固有尺度。它是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的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的过程,而是超越自然的有意识的创造活动。人与动物具有两种不同的延续生命的活动。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以“复制”的方式来延续种类的生命活动,因而是一种“非历史”的延续方式;人类的生命活动是以创造“文化”和文化遗传的方式延续种类的生命活动,因而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方式;人类的遗传具有双重性:“获得性遗传”和“遗传性获得”的统一,即“自然遗传”与“文化遗传”的统一。人是历史性的存在,就是文化的存在。人的世界是属人的世界,是生活的三重世界:人化自然、文化世界、意义世界的三者统一。人的实践存在方式,造成现实世界的二重化:“自在世界”、“自为世界”或“自然世界”“属人世界”。推荐德国哲学家卡西尔书《人论》。4、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世界观的变革)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转向,将在第八章哲学理念讲。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在反思的意义上理解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以人自身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我们理解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首先取决于我们对人自身的理解,求证于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人来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与存在和人与世界(等于逻辑问题与事实问题)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哲学自觉。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以逻辑的方式表达了作为事实存在的人和世界关系。人和世界关系问题,在素朴实在论意义上,它是一个经验事实的问题。思维和存在问题是人和世界关系问题的哲学升华,蕴涵哲学的全部问题。2、思维与存在和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乃为哲学问题,而精神和物质是个经验问题(科学事实),不能把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等同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哲学是形而上学,是超验的学问。近代哲学明确提出哲学最基本的问题。近代哲学探讨问题包括:①人的认识与客观世界关系;②对象与对象意识的关系;③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关系;④意识内容与意识形式的关系;⑤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关系;⑥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⑦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关系;⑧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关系;⑨知情意与真善美关系;⑩外延逻辑与内涵逻辑关系。卡尔波夫把存在理解为三个世界:物理自然世界、人的精神世界、语言文化世界。思存关系是逻辑的先在性;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是时间的先在性。3、思维与存在和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不同于主体与客体关系。主客关系是思存关系的表现形式。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和“思维与存在”的问题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问题,是把思维与存在关系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思。“思维与存在”的问题是整个世界的问题,是科学的问题。哲学不是面对自然、社会和思维,不是面对着整个世界,而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作对象。不能在科学和常识方面去理解,而要在哲学角度去思考。5、思维与存在的“统一问题”和思维把“思存关系”作为问题思维与存在的“统一问题”是科学问题,哲学把“思存关系”作为问题进行的反思,追问科学思想的前提。三、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人同世界的关系又表现为主客关系,1、“我”与主、客体关系主客关系,是以主体的逻辑先在性为前提的(主体在逻辑上先于客体),而不是主体在时间上先于客体而存在。主客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对历史、人对自我关系。从上述关系中进行理论的概括四种基本关系:实践关系(蕴涵两个尺度: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构成了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实践关系又蕴涵着三种基本关系:认知关系(普遍规律认识何以可能)、价值关系(合目的性)、审美关系(美就是让存在、保留),即真善美。实践关系蕴含着真善美,真善美是实践关系的应有之物。客体不是自在的客体,它是在与主体的关系中存在。推荐书籍,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从实践关系中去理解主客关系。康德提出先验论,人认识世界何以可能。2、“中介”与主、客体关系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素朴的唯物论,离开世界Ⅱ(人的精神)对世界Ⅰ(物理自然)的关系而直接断言世界Ⅰ(古代哲学)。列宁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应该从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中去理解存在;整个近代哲学,始终在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中去寻求思想的客观性;现代哲学,实现了革命性的哲学转向,就是从世界Ⅲ(语言文化,作为中介)出发去反思世界Ⅱ对世界Ⅰ的关系。我的文章《从两级到中介》,主体是社会存在、历史存在、文化存在,它以实践、精神、文化为中介,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历史的人。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又是超越其所是的存在。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观察渗透理论,观察负载理论,没有中性的观察,观察总是被理论污染的”。3、“主体际”与主、客体关系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总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主客关系”,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关系”。主客关系和主体间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规定、互为中介。个体间的相互交往构成人类,人以类的方式与自然构成主客关系。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仅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历史和人自身再生产的历史,而且是全部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历史。所谓社会关系再生产过程就是主体际再生产的过程。主体际构成主客关系的一个逻辑前提。人通过“概念世界”,即历史文化水库,而实现了主体之间的沟通,并实现了人对世界观念的把握。4、“知情意”与主、客体关系主体不仅仅是主体际的存在,作为个体主体,又是知情意相矛盾统一的存在。过去我们往往把知情意割裂开,虽然知情意在思维中可以分开,但在现实中知情意是不可分的,是内在统一的。哲学界讨论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有无超价值的真理。审美也是和真善不可分的。5、“我”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关系主客关系,是以人意识到自己是主体为前提的。只有把我的自我意识作为前提,才能在主客体关系中把握客体的对象,形成对象的意识。主体具有怎样的丰富性,就能构成怎样丰富主客体关系。只有理解了主体,才能够理解客体呈现给主体的显现。主体的自我意识活动表现出的理想性维度,激发人的求知、求善、求美的渴望,并以“目的性”推动人的对象性活动,即以实践的方式创造理想的现实。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主体的自我意识是人自觉到“我”的存在与价值的意识,是以“意义”的尺度去反思和评价“我”的存在价值的意识。“我”自觉到“我”是自己思想与行为的主体,要以自我意识到的“意义”来要求和规范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塑造自己的人生。主体的自我意识,以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体验(是非、荣辱、祸福、进退、成败、生死)、自我分析、自我批判(意义和价值,道德原则)、自我塑造、自我超越和自我反思(发现真实的自我、塑造理想的自我)等形式,来形成关于生活意义的自我理解。四、感性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人既是感性的存在,又是理性的存在。主体自身存在着一对最基本的矛盾—感性和理性。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深切地展现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矛盾。1、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存在与非存在矛盾)人是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的统一。人发现世界的矛盾是从发现人的感性与理性矛盾开始的。黑格尔说,真正的哲学是从巴门尼德开始的,因为他发现了存在与非存在的矛盾。由主体的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的矛盾构成的客体的存在与非存在的矛盾。对感性来说的存在,对理性来说是非存在,反之亦然。哲学要从人是怎样的存在为出发点去理解人和世界的关系。马克思说,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的统一。一方面,人要以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外部世界以及人自身的存在,形成关于人与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感觉经验;另一方面,人要以自己的理性思维去把握世界的“本质”、“规律”,形成关于人与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的认识。从逻辑的层面来看,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归纳逻辑和关于概念发展的逻辑内涵两种新逻辑,深刻地显现了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矛盾。2、表象的存在与概念的存在(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偶然与必然)全部感性的存在表现为表象的存在,全部理性的存在表现为概念的存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所构成表象与概念的矛盾。主体具有感性和理性,所以主体把握任何一个经验客体时候,它把客体把握一个存在和非存在的矛盾的存在。表象存在表现为现象的、个别的、特殊的、偶然的存在;概念存在表现为本质的、一般的、普遍的、必然的存在。表象的存在与概念的存在的矛盾使得我们经验对象把握为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偶然与必然的存在。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我们把世界区分为两大类存在:意识外的存在和意识界的存在。“表象”与“对象”的关系,是以“映像”为中介的。如果说映像是把对象移入到头脑之,表象则是在头脑中不断地“唤醒”已经移入人的头脑的种种关于对象的映像。3、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认识的深入)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运动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人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不是人的两种机能,它还是文化的产物。马克思说:“人的五官就是整个世界历史的产物”。人的感性和理性及表象和思想不是前后和分阶段的,而是伴随人认识始终。马克思说,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混沌的整体的表象(思维把握表象,重复式的实践)—感性的具体(概念围绕表象旋转,处于概念名词阶段);形成片面的抽象思维规定(思想蒸发表象,改良式的实践)—理性抽象(至少联想、想象,表现为逻辑范畴);达到“许多规定综合”和“多样性统一”—理性具体(思想创造表象,创造性的实践,逻辑范畴的运动)。只有思想蒸发表象,才能进行改良的实践活动。只有思维创造了表象,才能进入到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人们往往通过学习掌握了思维的片面,很难达到思维创造表象。4、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思维蕴含着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暂时性与终极性)理性思维的自身的矛盾性。恩格斯说:“思维的每次现实和个别的实现都是有限的、非至上的;按照思维的本性、思维的可能、思维的终极目的来说,思维又是无限的、至上的。”我们在经验水平上,把对象把握为确定的存在,而在反思的层面,我们把对象把握为非确定性存在。歌德说:“人们只在知识很少的时候才有准确的知识,怀疑会随着知识一道增长”思维就是在确定和非确定性、相对与绝对、有限与无限中把握对象。形成了人类思维的两种逻辑: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人类永远寻求一种绝对性的东西。恩格斯说:常人,“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其余都是鬼话。”黑格尔说:“人要达到全体的自由,但是全体的自由要诉诸各个环节的必然性。”人类任何的认识都是一种偏见。但是另一个方面,正如解释学的一个命题所说的“合法的偏见”。大学生往往“相对”看成是绝对的相对,理论和实践中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行为中的无政府主义,不承认相对中的绝对。在你自己时代的认识水平上,这种合法的偏见,就是你这个时代的合法的认识,它具有绝对性。而在历史的展开意义上,它只不过是一种合法的偏见,因此,它又是一种相对性。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同样构成了有限和无限的矛盾。无限是理论思维把握的一种矛盾的产物,在人的思维与经验的矛盾中,思维必然超越经验的有限性,而达到思维把握的无限性。黑格尔说:认识的“无限不是有限的叠加,而是有限的本身是真正的无限。无限是过程的无限。”它才构成了哲学史上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不同水平的斗争,两者主要的分歧是:经验和理性何者为知识的源泉和准则。5、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经验、超验、先验、体验)经验分裂的自我意识:经验与超验(古代);经验与先验(近代);经验与体验(现代);在与在者(本体与变体)。休谟意识到经验自身内在的矛盾:对人所显现的全部的存在,都是人的经验的存在,而人要断言经验外的存在,必然要诉诸于经验的存在,而经验在回答经验外的存在的时候,经验本身沉默了。没有对理论上经验分裂的反思,无法理解本体论(现时讨论的物质本体论、自然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人类的任何经验都成立于感性和理性的矛盾之中。列宁说,从经验这个概念出发,既能是唯心主义的,也能是唯物主义。康德之前是经验与超验的关系,康德引申的是经验与先验的问题,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反叛引进的是经验与体验(语言、生存论的转向)问题。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人们把普遍的必然性当成一个纯粹“在”的本体,把表象把握到经验的存在作为变体的“在者”。在是一个无规定的存在,在者是一个有规定性的存在—定在。康德提出先于经验的存在何以可能,先验是怎样的存在,提出经验与先验关系,不是描述认识的过程,而是认识的可能。现代哲学,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逐渐融合,解释论、生存论转向(经验与体验矛盾)。现在哲学界讨论,中西哲学的融合。五、小我与大我的关系问题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表现在主客当中的主体的自身的矛盾,就是“小我”和“大我”的矛盾。1、我的自我意识我的自我内在的矛盾的分析,我不仅是作为“个体的我自己”,我还是指“我们人类”。小我和大我是我的生存的两种存在方式。大我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诸如家庭、集体、阶层、阶级、民族、国家和人类,因此又构成多层次的小我和大我的复杂关系:个体性与普遍性,独立性与依附性,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价值认同与价值规范等矛盾。正是这种多层次复杂关系,构成了人的丰富的社会性内涵。人们在把握对象世界的时候,它本身就是作为小我和大我对立统一构成主客体关系的。人对世界的认识,不简单是一个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它蕴含着真善美的全部矛盾。只要作为人去认识世界,“我”既是作为“小我”,又是作为“大我”去认识世界的(人类文化);从实践活动方面看,人同世界的发生关系,每个人既是作为“小我”,又是作为“大我”同世界发生关系。小我和大我中最普遍的矛盾就是个体性和普遍性的矛盾。在人类历史当中,有两种最基本的人类存在状态:一个是没有选择的标准的生命中不堪承受之重的本质主义的肆虐;人类2000多年来,就是以普遍性阉割了、取消了、淹没了个体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就是要消解普遍性对个体性的压抑。马克思说,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分不开的。另一种是没有标准选择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的焦虑。当我们用个体去消解、取代、拒斥普遍性的时候,又陷入了“没有标准选择的焦虑”。2、我与社会(同时态)小我和大我的矛盾现时的展开为同时态结构关系和历时态的发展关系。我与历史(历时态)的发展关系中去理解。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我与社会,表现为我与他人的关系,一种被称为互主体关系(或者主体际关系),另一种是互主客体关系;它表现第一层次的为三种基本关系:血缘关系(生命存在,如亲戚)、地缘关系(时空的存在,如邻里)、职缘关系(作为生产方式的存在,如同事)。形成了三种组织关系: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职缘共同体(单位、行业团体)。第二层次就是把全部社会关系概括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这三种社会关系是互动的。非市场经济是这三种关系领域的合一;而市场经济是这三种关系的分离。第三个层次,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一般分析阶级和国家,不分析家庭、单位、阶层、阶级、民族、国家、人类。3、我与历史(历时态)人是社会性的存在,意味着人是历史性的存在。没有人的历史性,构不成人的真正社会性。马克思说,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而已。作为人类的历史,构成历史主体的我,人既是历史的经常结果,也是历史的经常前提。人作为历史的前提和结果,人存在的三种方式:1、自然经济:经济生活的禁欲主义、精神生活的蒙昧主义、政治生活的专制主义;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依附性的存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2、市场经济:经济生活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精神生活的工具理性的思维取向、政治生活的民主法治的政治取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人在对“物的依赖性”中丧失自己。3、以产品经济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4、我的独立性与依附性由个体性和普遍性的矛盾构成了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人作为生命的个体,都必须具有它的独立性;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它必然具有一定的依附性。这些矛盾构成了个人的价值认同和社会的价值规范,个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的价值导向,个人的价值追求与社会的价值理想等一系列矛盾。在小我和大我的关系中,第一,伦理道德问题,没有伦理,小我和大我的关系得不到规范,没有道德,小我和大我得不到一种自我认同。(伦理是一个规范问题、道德是一个自我认同的问题)。第二,法律规范,同样是协调小我和大我的关系;第三,政治制度。上述三个问题,都必须承诺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理想。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人是一种依附性的存在。其表现为:缺乏自主性、缺乏自为性、缺乏自律性。这三性表现的是一种从众主义,是一种消极的个人主义,而不是集体主义。从众主义和个人主义都是把集体看作是外部的、异己的力量。两者的区别在于:个人主义是以某种公开的、显著的甚至是极端的形式去损害集体利益而获得个人利益,而从众主义是以某种隐蔽的、曲折的甚至是屈从的形式去获得个人利益。5、“我到底要什么”与“我们到底要什么”个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的价值导向的矛盾就是我到底要什么与我们到底要什么的矛盾。“价值取向”则是基于个体的价值要求,对社会价值要求的认同或拒斥基本态度。“价值导向”,就是以社会的名义提出的价值要求,又以社会的名义引导每个个体认同这种价值要求。社会的价值导向,总是形成于具有普遍性的个体的价值取向,因而才有可能反过来去引导个体的价值认同;同样,个体的价值取向,总是蕴含着某种社会的价值要求,因而才有可能去认同社会的价值导向。这种“导向”和“取向”的矛盾关系,是在动态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不是既定的、僵死的关系。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每一个个人都存在着一种“历史视野”和“个人视野”之间的张力。但是价值导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在总体上规范个人的价值取向。个人价值的取向的困惑,总是根源于社会价值坐标的震荡。现在有一种“耻言理想、蔑视道德、拒斥传统、躲避崇高、不要规则、怎么都行”的社会思潮正在引起人们的困惑与忧虑。它具有不可逃避性的社会内涵。要解决“我到底要什么”的问题,关键是解决“我们到底要什么”的问题。六、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人既是一个现实性的存在,又是一个理想性的存在。理想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活动方式。人是一个超越性、创造性的存在,它就是一种理想性的存在。人要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创造理想的世界和理想的人生,因此,人是一个理想的存在。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首先,实践性的超越。这种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活动,就是人与世界的否定性的统一的关系,它构成了世界本身的二重化(自然世界、自在世界),人本身的二重性,以及作为人的发展进程的历史的二象性。人的全部实践活动,把人的目的性要求变成现实性,把人的头脑中的客观图画现实化的过程。人既是一个自然的存在、物质存在,又是一个社会性的存在、精神性存在。同时,人既是一个现实性的存在,又是一个理想性的存在。人的二重性的过程,构成了历史的二象性。历史给我们提供的条件,构成我们每个人的现实存在,所以我们永远是一种历史的结果和产物。我们又在改变历史中接受历史,所以我们永远是历史的前提。人既要服从历史的规律,又创造自己历史。人都是按照历史文化所给予我们的知识所蕴涵的逻辑进行思想和从事活动的。但另一方面,人是一种有智慧的存在,人总是不断地超越自己设定的、承诺的那种逻辑,从而达到一种逻辑自身的跃迁和升华。世俗世界的超越,区别于世俗世界的此岸世界,而是一个神圣的彼岸世界。马克思说,宗教就是没有获得自我,或者再度丧失了自我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人给自己创造的神圣形象,来获得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把人对象化。尼采说:上帝被杀死了,一切皆有可能。艺术世界不是世界是究竟怎么样的知识世界,也不是关于人究竟应当是怎样的价值世界,而是我们感觉更强烈、生命更富色彩的审美世界。从艺术中获得感情的明朗化、对象化,我们感受生命自身的存在。伦理是规范人际关系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科学是人类智力最高的成就,它以概念系统给我们构成关于世界本质性的、必然性的、规律性的图景。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超验世界。科学的精神是一种真正的人类精神。哲学世界不是在常识意义上理解世界,而是在反思的基础上构成的世界。的异化(金钱关系形成的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紧张)、人与自我的异化(人异化为金钱的奴隶而造成的自我失落)。世界的符号化和自然的隐退所形成的无根的意识,价值尺度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所形成的“无标准的选择”,终极关怀的感性化所形成的“信仰缺失”“形上迷失”和意义失落,成为当代哲学最为关切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八、历史与文化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1、文化的历史和历史性的文化。人的存在是历史与文化的存在。人类的历史是以双重的遗传方式实现的。获得性遗传(自然遗传)和遗传性获得(文化遗传)的统一。在人类文化遗传中,语言起着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是历史的经常前提。历史的条件(前代人创造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成为人们创造历史的前提:包括精神和物质两大方面。另一方面,它们也规定着新一代的生活条件,获得了创造历史的现实条件和力量,并凭借着这些条件去改变自己和自己生活的世界,实现历史的进步,为自己下一代创造新的历史条件。2、语言在历史和文化中的作用语言不仅把个人的当下意识变成可以交流和沟通的言语行为,而且能把人的世世代代意识活动的产物贮存于历史文化的水库之中。人既在语言中接受和理解历史文化,又通过语言去解释和更新历史文化。这意味着,语言使历史和现实之间、历史视野和个人视野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历史文化对个人的占有与个人解释历史文化的对立统一。因此而构成了每个人的独特的意义世界。语言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它表现为日常语言、艺术语言、科学语言等等,从而实现以语言形式的多样性去展现人的世界的丰富性。人的意识就以语言为中介照亮了人的世界。3、人的文化世界和人的历史发展(三)反思的对象我们要在“反思”、“思想”、“思想对象”三者关系中去思考反思的对象。在人类构成思想的思维维度中,思维和存在关系中的“存在”,不仅指物质性的存在,还指精神性的存在。(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物理、精神、文化。都是思想的对象)以思想为对象的反思,不仅是反思“被构成的思想”,而且要反思构成思想的活动,还要反思构成思想的方式。(四)反思的特性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1、超验性,它具有二重涵义,其一,反思不是直接的关于经验对象的思考,反思的直接对象是关于经验对象的“思想”,反思需要自己超越经验科学的特殊方式、方法和系统的反思的训练、培养;其二,哲学的反思是超越经验,而不是脱离经验的玄思和遐想。既超越经验内容之上,又反观于内容之中的,这就是哲学反思对“经验”的二重性内涵。2、批判性,哲学反思对思想的否定性的思考方式。批判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形式: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和物质形态的实践批判活动。哲学反思是一种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主要表现为:揭示、辨析、鉴别、选择思想的过程。3、综合性,哲学的批判性反思,是通过各种思想的相互撞击和对话而实现的。4、层次性,反思有两个基本层次:一是思想对思想内容的反思;二是思想对自己构成的根据和前提的反思,它是哲学反思的思维方式的根本特性。哲学的反思是对思想的各种前提的批判,而不是一般所理解的对思想内容的批判。二、反思前提思想前提,是构成思想的根据、方式、规则、基础,也是思想构成自己的逻辑支撑点。1、思想前提的隐匿性,是思想中的一个看不见的手,也是思想构成的幕后操纵者。2、思想前提的强制性,作为思想的看不见的手,直接规范人们想什么、怎么想、做什么、怎么做。只有通过对思想前提的反思,才能揭示隐匿在思想过程和结果的前提,并以哲学批判的方式解除这些思想前提的逻辑强制性,使人们解放思想,创立新思想。3、思想前提的可选择性。思想前提具有二重性:其一,在构成思想的特殊的过程和特殊的结果中,这是确定的,因而它的逻辑强制是合理的;其二,在思想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它在多种多样的思想领域中,它又是不确定的,因而它的逻辑强制又是可以解除的。4、思想前提的批判性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通过对思想前提的分析或解释,使他们以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价值尺度、审美标准和终极关怀等方式而成为哲学的批判对象。5、思想前提的普遍性①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A、构成自己思想的一系列特定的公设,知识性前提;B、构成思想的解释原则,认识论的前提;C、构成思想的评价标准,价值论前提。总之,是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前提。②思想构成自己的规则:遵循的思维规则和运用思维的方法。认知逻辑(外延逻辑、内涵逻辑、认识方法);价值逻辑;审美逻辑。③思想构成自己方式:人类把握世界的某种方式。④思想构成自己的基础(理论思维的前提):思存同一性问题(思想客观性何以可能)。三、反思的发展(一)哲学的发展哲学反思是不脱离开形式去讨论内容,不脱离开内容去讨论形式,在思想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进行哲学反思。反思层次跃迁:实现理论内容的变革,哲学传统问题深化,改变了1、反思与时代①古代:爱智慧时代。人的经验反思,走出两条路:原子论、理念论。最终统一为唯心论,他们寻求万物的统一,必然逻辑的统一理念。②中世纪:信仰的时代。由理念统一,必然走向信仰。哲学成为宗教婢女,③文艺复兴:冒险的时代④17世纪:理性时代统称为理性时代(用理性信仰代替了上帝)⑤18世纪:启蒙时代近代哲学是上帝人化过程,发现人的过程⑥19世纪:思想体系的时代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⑦20世纪:分析的时代(科学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现代哲学转向:语言、生存论、实践转向。学院化、专业化、职业化、技术化的哲学。⑧21世纪:体验的时代2、反思与本体反思的发展反映哲学在各个不同时代水平上对本体的反思。本体就是什么何以可能?重要的是何以可能的解释、根据。①古代:追问万物何以可能?不是世界何以可能。古代人面对世界千差万别的事物,追问万物的始基、本原。古代本体发展两个思路:具体物质(原子)本体、理念本体论②中世纪:世界何以可能(包括人在内)?理念本体合乎逻辑的变成上帝本体论。最终是生命中不堪承受之重的本质主义的肆虐。③近代:人何以可能?=启蒙何以可能?(17世纪,把理性视为一种真理的容器)18世纪(理性能力,获得真理能力)④德国古典:自由何以可能(19世纪,先天综合判断的能力;真善美何以可能)。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法国的革命德国的理论。⑤马克思:人类的解放何以可能?实践本体论(推荐书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3、反思与经验人最基本掌握世界方式是经验。反思经验:人类形成了超验的存在。反思超验:形成先验的存在。反思先验(构成现代哲学):科学主义思潮(诉诸于实验-批判狂妄的理性—诉诸于科学)、人本本主义思潮(体验-批判冷酷的理性-诉诸于文化)、马克思主义(实践-批判抽象的理性-诉诸于人类历史)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古代哲学,反思经验,人类形成了超验的存在的知识。类概念解释经验对象;近代哲学就是反思超验,形成经验论、唯理论,可靠知识何以可能。德国古典哲学,获得了一个根本性的理解,反思超验就是反思普遍必然性何以可能?思想的客观性何以可能?(康德回答先天综合判断);20世纪现代哲学,反思先验,都是以批判黑格尔的哲学为起点的。科学主义批判黑格尔无人身狂妄理性、要求一种谦虚的理性,以科学限制哲学、改造哲学,变成科学哲学;人本主义批判黑格尔冷酷的理性,用丰富的人性代替冷酷的理性,也就是用文化的多样性代替哲学帝国主义。马克思主义批判黑格尔无人身理性—抽象的理性,用人的实践活动代替黑格尔抽象理性,实践理性本质上是人的历史活动。4、反思与表征哲学用以表征它自己的时代精神,用以表征那个何以可能根据的、本体的历史性的哲学命题。一、解析常识1、常识的含义:普通、平常、持久起作用的知识。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的经验的产物,是人类在最实际的水平上和最广泛的基础上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一般文化环境的适应。2、种类,知识分为两类:①经验性常识(知识)②超验性的理论(知识)。经验性常识(知识)包括:生活常识、自然常识、政治常识。规范我们的生活。3、常识特征:源于经验、适用于经验、囿于经验,依附于经验。常识以共同经验为内容的知识,每个时代常识蕴含科学和哲学。常识不允许你超越常识,否则被认为是疯子、离经叛道,;哲学首先批判和反思的对象——常识,并且超越常识,才能创新。4、常识的作用:常识是每个健全的正常人普遍认同的,人人都在经验中分享常识、体验常识、重复常识、贡献新的常识。在常识概念框架中,人们从经验世界中得到了最广泛的相互理解,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最普遍的情感相互的沟通,人们的行为方式得到了最直接的相互协调。它同样规范着人们想什么、怎么想、做什么、怎么做。对于我们人有生存意义和价值,常识就像动物的保护色。但习惯(常识)是历史的堕力,所以我们要反思。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二、常识、科学和哲学1、三种不同的概念框架概念既是人类的思维方式,又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在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中,人既要以概念的方式去把握、描述、解释和反思人与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又要以概念的方式去理解、规范和反思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还要以概念的方式去构建关于世界的规律性图景以及对世界的理想性、目的性要求。概念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水库,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阶梯和支撑点。人们从历史上承继下来的各种概念体系,直接地和深层地制约着和规范着人们的历史性创造活动,制约着和规范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每个人的自我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概念的形成、演化、变革、更新和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概念只能是在特定概念框架中获得概念之间相互理解和每一个概念的自我理解。人们往往忽略人类把握世界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的不同性质。概念框架具有三种不同的层次(性质):常识性质的概念框架、科学性质的概念框架、哲学性质的概念框架。概念框架水平,是指各个层次的概念框架在自身的演化与发展中所达到的不同水平,即各种性质的概念框架都表现为特定水平的概念框架。举例,“真理”,常识经验对象是否存在,是表象与经验对象的符合,描述问题;科学之真,解决不仅是存在与否,而是思想认识与经验对象相符,是解释的对不对问题,是思维的规定与存在规定统一问题,对表象的超越。哲学之真,两个尺度(任何物种尺度和人的自身的尺度)的统一,真理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哲学不仅回答实然性和必然性的问题,而是回答应然性问题。哲学是必然性与应然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真善美统一。2、三种不同的世界图景①常识的世界图景:是以人们经验的普遍性、共同性为中介的世界图景,人类共同经验构成的,它是一个实然的世界图景。有三个基本特征:给予性的(直观性);凝固性的(以共同经验历史性遗传为中介);非批判性的。表达是描述式的。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②科学的世界图景:是一个概念化、符号化的、逻辑的、系统化的世界图景。它是一个解释性的世界图景,超越经验的世界图景,是一个必然性的世界图景。从概念内涵把握世界。③哲学的世界图景:它是一个以必然性为前提的应然性的世界。对人来说,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世界图景。给我们提供一个真实的虚拟的世界。3、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①常识的思维方式是表象的、直观的;它的思维公式表达了一种非此即彼、两极对立、互不相容的思维方式。这种直观的、给予的主客体关系中,主体的经验和经验的客体之间具有确定的、稳定的、一一对应的关系。②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概念的、知性的;科学是将复杂的东西所求解到的简单东西,给予一种必然性的回答。哲学是简单的东西复杂化,给予你一种辩证的智慧。③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反思的、辩证的。形而上学第一种意义,就是哲学。《易经系辞》“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上者为之器”。形而上学第二种意义就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黑格尔所批判:“从来造成困难的都是思维,思维把本来联系的东西割裂开来,把本来运动的东西使它僵化了、粗糙化了”。恩格斯批判:形而上学“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其余都是鬼话”。查尔莫斯:“人类始于迷茫,而终于更高的迷茫”。辩证法是概念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转化,是在概念内容变化和矛盾关系中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揭示世界矛盾思维方式,与现实世界相矛盾的应然的图景。老百姓批判说,辩证法就是变戏法,恩格斯说:“用来套在任何论题上的刻板公式,在缺乏思想和实证知识的时候,用来及时搪塞一下的语录、词汇。”还说“常识在日常应用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一旦进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惊人的变故,”在这里除了使用辩证思维以外,别无他法。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思维方式—辩证的思维方式,就是发现矛盾、揭示矛盾。辩证法和反思密不可分。哲学构成给我们一个现实与理想相矛盾的应然世界图景。4、三种不同的价值规范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常识规范是一种箴言式的规范;科学规范是一种逻辑性的规范;哲学是一种智慧式的规范,示范生活的哲学。冯友兰:超越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天地境界。哲学不是一种必然性的知识,而是把握一种必要的“张力”,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既是一种研究的艺术,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三、哲学对常识的超越1、延伸、变形、超越哲学不是对常识的延伸和变形,它是对常识的超越。反对将哲学常识化倾向和冠以哲学名词的常识。①素朴的实在论(观世界)与哲学世界观(人与世界关系)世界观问题②直观的反映论(旧唯物论反映论)与能动的反映论(实践反映论)认识论问题③朴素辩证法(形而上学思维)与唯物辩证法(概念辩证法)辩证法问题朴素辩证法是在感觉确定性理解辩证法,而不是在关系中理解辩证法,最终导致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概念的辩证法。马克思:“在对事物的肯定理解当中,同时包含对它的否定的理解,从事物的暂时经过方面去理解,从事物的必然灭亡中去理解,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恩格斯:辩证法把事物一切理解为过程。④实证历史观与唯物辩证历史观历史观问题唯物辩证历史观解决一系列二律背反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互动关系矛盾等问题。不是历史的实证知识。2、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的日常化,包括:日常生活的科学化,日常消遣的文化化,日常交往的社会化,日常行为的法制化,以及农村生活的城市化。3、常识哲学化与哲学常识化我们不否定哲学的常识化,而是反对用常识去看待哲学。哲学常识化使人们用哲学去澄清常识、变革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使哲学成为人们普遍认同和普遍遵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循的常识。(本人有些疑问,哲学超越经验,非常识化的,此处常识化绝非指的是前述定义的常识观念本身)我们在哲学层面要超越常识,但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健全的常识。我们哲学人常说要“平常心、异常思”,而不要“异常心,平常思”。①二元关系,我们传统从普遍性(整个世界)和特殊性(各个部分)二元关系中理解哲学和科学关系,区分对象(整个、部分),剥离职能(普遍、特殊)、划分领地(人生意义、价值来区分科学和哲学)。通过上述实现哲学对科学的概念和总结,分为三个方面:引进,哲学从科学引进观点,如系统论;提升,把科学命题提升为哲学命题;变更,唯物辩证法拟化形态,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80年代还有提出哲学科学化,就要使哲学数学化、形式化。我们应该跳出科学和哲学二元关系去理解二者关系。②多向关系,为跳出科学和哲学二元关系中,从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中去多向关系中去理解(哲学、宗教、伦理、艺术等)。③思存关系(构成思想、反思思想),科学活动的本质,是实现人类对世界的规律性的把握,也就是实现思维和存在在规律层次上的统一,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当作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哲学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进行反思,也就是把科学活动及其理论成果作为反思的对象。2、相互关系①构成思想—整个世界思想—科学②反思思想—对科学思想的反思、批判—哲学二、哲学反思科学的主要内容哲学史就是哲学反思科学的发展史。1、科学活动的基础科学是以思维规律表述存在规律,实现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的高度统一,主观逻辑和客观逻辑的统一。常识化理解科学活动:观察、实验搜集事实,单称命题—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归纳推理方式,全称命题(关于经验和实验对象的普遍原理)—演绎推理,对经验对象作出解释,对未知经验对象作出理论预见。他把主体当作了超历史、抽象的存在,而没有认识到任何时代的认识主体都是历史文化的存在,把主体和客体割裂开来。哲学结论:观察渗透理论、观察负载理论,没有中性的观察,观察总是被理论“污染的”等等关于科学活动基础的内在矛盾。人类是以“认识活动”(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为中介的“对象”和“映像”的三者关系。推荐书籍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用科学史的实例,说明科学研究的联想、想象、直觉、顿悟、灵感的爆发。逻辑与直觉、理性与非理性都是人类把握世界方式。恩格斯论述科学“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此,二者在自己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它是我们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用思维规律表述存在规律。哲学把思存关系当做了自己的基本问题。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共性是思维规律与客观规律的统一;对自然和社会(隐含着人类的重大矛盾)研究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科学家认为科学四要素:客观性、一致性、可证伪性、预见性。我认为人文科学成为人文学科。2、科学研究的结果哲学对科学成果的反思,不是哲学对科学成果作为再认识、再思想的对象。科学也总是把已有的科学成果作为再认识、再思想的对象,揭露已有的科学成果和新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以及科学自身存在的矛盾,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①反思、批判科学的世界图景、科学思维方式、科学价值规范。哲学是在思存关系问题反思科学成果,提示和阐发它所蕴含的变革人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哲学意义,使整个人类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理解发生改变,实现哲学对科学超越,哲学的自我超越。古代科学描述的是一个流变的世界图景,缺乏理论解释能力;18世纪近代科学是以实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验为基础,搜集材料事实,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实证知识;19世纪,科学作为思想体系时代,整理材料,它以各种完备概念系统提供科学世界图景。20世纪,规律表述为趋势、大数定律。现代科学趋势,科学整体化和专门化。最兴盛发达科学是:横向科学、交叉科学、边缘科学、综合科学。由此构成了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协同学、自主理论、耗散结构。原来的物理、化学、生物的个别世界图景,变成了我们对整个世界的图景。宋健主编《干部现代科技读本》,现代科学从单义性走到多义性,从精确性走向模糊性,从准确性走到不确定性,从线性走到非线性。展现给我们现代科技世界图景,它虽然是秩序井然,但不是固定不变的世界图景。结论:理论思维的历史性。比如说,康德哲学是经典物理学的哲学表达。②反思科学成果隐含着的更为深层次的东西:概念框架(概念自我理解和概念之间的相互理解,概念框架创新的构建)、解释原则(更新,在库恩理论中说明)、认识成分(方面、环节是活生生、多方面、相互理解,人类认识的阶梯、支撑点)。③反思科学的划时代发现,对科学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概念框架、解释原则、认识成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学划时代发现,引发的连锁反应是,各门科学都试图运用这种认识成分(或认识方法、认识方式)来研究自己的对象,哲学家们也试图这种被科学家普遍运用的认识成分去重构关于理论思维前提的哲学理论,使整个人类对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发生重大变化。对哲学来说具有双重意义:正面效应(提供了崭新的认识成分以此构建自己科学理论体系)、负面效应(片面夸大,理解为延伸、变形关系,最终导致唯心主义)。3、科学发展的逻辑人类认识发展史最集中的、最精炼的、最深刻的表现在科学自身的发展史。反思科学发展的逻辑就是也就是在高级层次上反思人类认识发展的逻辑。主要体现三个方面:①反思科学问题历史更迭卡尔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波普尔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古代哲学,离开世界2对世界1的关系,直接断言世界1;近代哲学,世界2对世界1关系出发,反思思存关系;现代哲学,以世界3为中介,反思世界2对世界1的关系。卡尔波普尔提出的证伪主义理论。波普反对常识化理解科学:观察、实验搜集事实得出单称命题—再通过归纳推理方式,得出全称命题(关于经验和实验对象的普遍原理)—经过演绎推理,对经验对象作出解释,对未知经验对象作出理论预见。科学发展的模式:P1(提出问题)-TT(问题的试探性理论=假说)-EE(对试探性理论的检验)-P2(提出新的理论)。科学不是始于观察,而是始于以往科学给我们的问题。②反思科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历史主义科学哲学思潮)托马斯库恩的“科学范式”描述科学发展的模型:前科学(科学反思形成过程)—常规科学(确认了某种成熟的科学范式)—科学危机(既有的科学范式发生动摇)—科学革命(抛弃旧范式与接受新范式)—常规科学(新范式确立后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库恩的范式概念与科学家集团这个概念互为解释的,范式是科学家集团所信奉或遵循的信念和规则;科学共同体则是由于信奉或遵守某些最基本的信念与规则而形成的科学家集团。科学范式是一套解释原则-隐含本体论问题-形而上学的假定。它是对逻辑实证主义反叛。拉卡托斯,也被称为历史主义(波普继承),或精致的证伪主义(库恩继承),科学研究纲领的方法论:理论的硬核(最根本的统一性原理、最基本的解释原则,构成了真实的库恩意义上研究范式);理论研究的保护带(一系列的辅助性假说和初始条件)。任何一种研究,如果触及它的保护带,修改辅助性假说,在于加强理论硬核;如果触及它的理论硬核前提,变革理论硬核,改变理论范式,科学革命。我们研究应当用谁都听明白的话讲一番谁也没有想不到的道理;千万不要用谁都听不明白的话说一些尽人皆知的道理。推荐书籍《科学哲学》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费耶阿本德,他批判逻辑经验主义,提出与传统看法截然对立的科学方法论论点—怎么都行,思维的无政府主义。③反思科学概念的历史发展推荐书籍,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黑格尔《逻辑学》,索绪尔《普通语言学》。瓦托夫斯基,首先在常识概念意义上理解它,才能理解科学意义的内涵;其次,理解科学概念演化,必须理解概念框架变革;最后,诉诸于概念自身的发展。4、科学的时代精神,理论地表征了那个时代的科学精神。①古代:爱智慧时代。人的经验反思,走出两条路:原子论、理念论。最终统一为唯心论,他们寻求万物的统一,必然逻辑的统一理念。②中世纪:信仰的时代。由理念统一,必然走向信仰。哲学成为宗教婢女,③文艺复兴:冒险的时代④17统称为理性时代(用理性信仰代替了上帝)⑤18近代哲学是上帝人化过程,发现人的过程⑥19世纪:思想体系的时代⑦20世纪:分析的时代(科学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现代哲学转向:语言、生存论、实践转向。学院化、专业化、职业化、技术化的哲学。⑧21世纪:体验的时代卡西尔《启蒙哲学》5、反思科学的社会功能主流科学哲学: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佛兰克《科学哲学》中,非主流科学哲学,反思科学的社会功能。他把科学、科学技术应用当作哲学的反思的最重要对象和内容。(科学技术进步和科学技术负面效应如环境污染等)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当代中国现代化问题,概括为一句话,历时态问题的同时态解决。我们要解决前现代化发展为现代化的问题,又要解决已经后现代的发达的国家所造成的全球化的后果给我们提出的严峻的问题。三、超越科学主义的思潮(在讲哲学冲突时讨论)从19世纪的中晚期以来,特别是整个20世纪,出现了试图运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科学是伟大的、哲学是渺小的;科学是客观的、深刻的,哲学是说教的、玄想的、空洞的。哲学科学主义思潮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主要科学的迅猛的发展,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推荐,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莫尔顿怀特《分析的时代》。科学哲学要把哲学变成科学的逻辑。所谓的哲学,是对普遍性的假解释,因为科学还没有发达到足以提供普遍解释的能力。哲学不是发现问题,而是澄清事实。90年代以来。本体论=存在或在;外延最大,内涵最稀薄的概念。黑格尔“无规定的直接性,先于一切规定性的无规定性,最原始的无规定性”。具有规定性的所有事物称作在者。世界上只有具有规定性的“定在”或“在者”,而不存在没有任何规定性的纯粹的“在”。作为本体的“在”,就是超验的“在”,而不是经验的存在。本体本身是一个绝对自在的、具有终极始因性的存在。人是一种从不满足于既有存在,而是追求未来理想存在的一种存在,这通常被称作人的形而上学本性。它的实质就是哲学为人类揭示出宇宙的绝对之真、至上之善和最高之美。存有就是存无,存有存无就是存思。③何以有本体论:哲学和本体论的关系?从哲学的理论性质、功能上看,哲学就是本体论,不是把哲学理论内容归结为本体论。哲学可分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价值论。它们就其理论性质而论,都是本体论。本体论标志着哲学的特殊理论性质,不是代替哲学的全部理论。我们诉诸于下面2基本内涵。2、本体论的基本内涵①终极存在—寻求世界的统一性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思维主体寻求这种抽象的统一性,企图以此为根据去说明“在者”生成、演化和复归。古今中外哲学家,本体论划分为三种:实体本体论(自然、物质,世界何以可能)、逻辑本体论(共相存在)、文化本体论。古希腊的“在者”之在,让位于“逻辑”之在。哲学是人类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理论。本体论是人自身存在何以可能的追问和承诺。②终极解释—寻求知识的统一性作为终极解释的本体论所寻求的是关于“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这种基本原理可以使人类经验中的事物得到统一性的解释,或者可以被解释为某种普遍本质的具体表现,从而达到思维把握和解释世界的全体自由性。③终极价值—寻求意义的统一性它历史的构成人类用以判断、说明、评价和规范自己的全部思想和行为的根据、标准和尺度,即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上述三者割裂结果:本体经验化(实体论)、本体科学化(知识论)、本体艺术化(诗化)。造成巨大的弊端-存在论-真理论-价值论的分裂。黑格尔实现三者统一,辩证法。近代哲学,自然本体论-物质本体论-精神本体论-人本学本体论。上述本体论就是代替上帝本体论的人化过程。现代西方哲学一种特征,本体论诗化,真理观的相对主义,价值观的多元主义,历史观的非决定论。“在”—有、无、思。是其所是的根据—何以可能。赖欣巴哈说:本体论追求是人类不幸之本性,因为人类总是倾向于在无法做出正确答案的时候,就想做出答案;当普遍性的寻求科学解释失败时,就用哲学的假解释代替它。3、本体论的人性根基①实践活动的理想性,人类活动对世界的否定性统一关系,通过改变世界来维持和发展自身。人是现实的存在,又是理想性的活动。实践是它的存在方式。②人类思维的至上性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人类实践总是一种目的性要求,或者理想性的图景来进行它的活动,它就要把现实性变成理想性的存在,在它的实践活动中必然蕴含着一种对于终极存在、终极解释、终极价值的渴求。基于人类实践本性人类的思维,如果你从个别实现每次的现实来看,它当然是一种有限的、非至上的;如果要从人类思维的使命、可能、目标、历史目的来看,它又是无限的和至上的。本体论追求就是人类至上性本性的哲学表现。③自我意识的根基性哲学是一种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理论的时候,人类自我意识最深层的东西:寻求你从哪里来,你到那里去,来之前、去之后,你怎么生存。人是向死而思生。1、本体论的传统方式(局限性)①从思想方式上,把“在”与“在者”绝对对立—绝对在(存在论梦想,光源隐喻)②从思想原则上,把“主观”与“客观”割裂开—绝对客观(知识论梦想,镜子隐喻)③从思想指向上,把“相对”与“绝对”割裂开—绝对在(逻辑学梦想,信使神隐喻)最初寻求的本体是万物与始基对立范畴,最后演变为变体与本体矛盾,本体成为流变现象中不变的概念,变体成为变换不定的、虚幻的存在,把一切变体的存在还原为本体的存在,把本体存在解释和说明一切变体的存在,构成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还原论的思维方式。现在哲学称之为永恒在场的存在。继续发展为个别—共相的之间关系。本体成为一般、共相、普遍的存在(本体)。古希腊,把现实的因果关系,转化为现象和本质的逻辑关系。本质先于现象而存在,表现为终极解释,理在事外,变成统一性的原理。发展到中世纪哲学,世界一切存在物及人自身的存在,都是一个创造的结果,变成上帝本体论,上帝成为世界何以可能的根据。上帝是终极存在、解释、价值的统一。近代哲学,把作为本体的上帝人化,自然本体论、物质本体论、精神(理性)本体论、人本化本体论。近代哲学最根本的是理性本体论。康德提出思想的客观性何以可能,实际是客观规律和思维规律中的同一规律,超越一切“在者”的“在”,超越一切主观性的纯粹的绝对的客观性。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传统本体论①存在论梦想,追求一种排斥主观性达到永恒不变的客观性(终极关怀)的“在”—永恒在场(光源隐喻)或者在场形而上学。②知识论梦想(镜子隐喻),追求为一切知识提供一个前提和基础,如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所说,镜子哲学,思维反映客观规律、普遍性规律,获得真理。我们传统教科书接受的就是镜子隐喻。③逻辑学梦想(信使神隐喻),哲学达到神学的高度,绝对的客观真理。我们思想要有必要的张力和微妙的平衡(经验和理论,归纳和演绎、相对和绝对等)2、本体论的历史演进①自然经济—人的依附性-确立神圣形象-本体:神学或上帝本体论(禁欲主义的价值观、蒙昧主义思维原则、专制主义政治原则)②商品经济—人的独立性-上帝的人化过程-本体:理性本体论(功利主义的价值原则、工具理性思维原则、民主法治政治原则)③产品经济—人的自由个性-消解非神圣形象-本体:生存本体论3、本体论的历史遗产(即黑格尔的历史遗产)现代哲学都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构建的,因此,传统哲学遗产就是黑格尔的哲学遗产。黑格尔本体论是三位一体本体论,即人的理性何以可能、、人的自由何以可能、人的崇高何以可能。①人的理性何以可能:自然经济追究的是人构成的世界何以可能,这就形成了上帝本体论,中国追问是构成社会的人何以可能-伦理哲学;近代哲学追问没有上帝,人何以可能的问题,本体-理性。前德国古典哲学,是在思想客观性范围内来进行追问。他是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市场经济确立、近代工业化确立、近代实验科学发展等几位一体背景下和19世纪“思想体系的时代”整理材料的科学完成的,展现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②人的自由何以可能: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近代哲学的自由原则)-本体-全体的自由性与各个逻辑环节的必然性的统一。③人的崇高何以可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本体-个体理性对普遍理性的辩证融合。三、现代本体论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1、本体论的现代革命现代哲学认为本体论不是一个事实问题。人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的存在,因此,人存在的标准、尺度不是一种绝对的、确定的、终极的存在,而是人的一种承诺的、指向的一种存在。现代本体论,从断言到承诺,从两级到中介,从层级到顺序2、马克思的本体论实现人类自由、自觉的本性和消解人的异化的双重的意义上,展开了他自己的本体论的追求。人化本体论。马克思的本体论就是他的辩证法,实现本体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是一个过程,不是僵化的、不变的。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实践活动。推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手稿》3、本体的反思与表征①表述与表达语言中的表述职能构成关于经验事实的命题,这种命题能够通过经验本身,比如科学实验和技术应用,来判断其真伪,因而是有意义的真问题。语言中的表达职能构成的不是关于经验事实的命题,而是关于人的情感或意愿的种种看法,他们既不可验证也无所谓真伪,因而是无意义的假问题。②表征存在意义的哲学哲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和人类自身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根源于人类的理论理性对存在意义的寻求和存在意义对人类实践理性的支撑。哲学并不是以某种特殊的语言职能来实现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的把握,而是以自己的把握世界的独特的方式使哲学话语获得特殊的意义。哲学对人类生存的自我意识的理论表征,主要以哲学的自我追问、哲学的问题转换、哲学派别的冲突和哲学演化趋向来实现的。③本体的追求与崇高的表征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传统哲学对崇高的追求,以崇高与渺小的绝对两级对立为前提,以确立某种终极性存在为目标:绝对之真、至上至善和最高之美。它把崇高的历史性内涵异化为统治人的思想与行为的种种僵化的教条和崇拜的偶像,由此造成了传统哲学的崇高追求与异化的崇高的内在矛盾。人类和哲学必须承担起双重的使命:在坚守哲学对崇高的现实追求中消解崇高的异化,在消解崇高的异化中坚守哲学对崇高的现实追求。学唯物论、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康德、黑格尔)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矛盾两重性)(朴素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四、经验论与唯理论(感性和理性矛盾两重性)五、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逻辑性和价值性矛盾两重性)2、“语言转向”与现代西方哲学近代哲学的认识论的转向,是要求哲学家在建立关于“世界”的理论之前,先有关于“意识”的理论,“没有认识论的本体论为无效”。现代哲学“语言转向”,是要求哲学家在建立关于“意识”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之前,必须先有关于“语言”的理论,“没有语言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为无效”。①从语言出发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虽然世界在人的意识之外,但世界却在人的语言当中。语言积淀着人类思维和全部的文化的历史结果(语言是历史文化的“水库”)②通过语言的反思治疗“传统哲学”A、在“本原”的意义上,哲学并不提供知识或理论,而是“分析”或“澄清”人们的表达含义。B、“他们错误的使用语言”;C、现代逻辑发展,能够厘清“误用语言”的困惑。③人所理解的世界和人对世界的理解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在人如何理解世界和人理解自身之前,必须理解本身和理解的可能性条件(对理解的理解-前理解)。从而通过语言实现人的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人创造的语言,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人自己的存在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说,不是人在使用语言,而是语言构成人的存在。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伽达默尔说“能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④“语言”比“观念”具有更广阔和深刻的哲学反思价值3、现代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奈比斯特的《大趋势》,贝尔的《后工业社会》。当代思想家所论述的“后现代”,主要不是指历史中的一个时代,而是指对现代主义的一个态度。“后现代主义”所批判的“现代主义”=现代社会〃现代人“主义”。他把“现代社会”、“现代人”及其所实现的“现代化”和“现代性”作为反思的对象,从而对现代主义进行前提的批判。“现代性”所造成的“全球问题”和“人的物化”的双重性问题,形成了世界哲学层面的对“现代主义”批判。这种批判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现代社会中的个人自由和社会的模式化之间的矛盾。(人在消解非神圣化的异化-理性、科学、哲学的崇拜代替对上帝崇拜)。后现代主义激烈地反表象主义、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根源主义、反中心主义。罗蒂试图以“多元”代替“基础”;福柯试图以“断层”取消“根源”;德里达试图以“边缘”代替“中心”。后现代主义对哲学消解,普遍对个别的规范,现实对根源的依赖,必然对偶然的支配,规律对创造的制约,统一对选择的排斥,崇高对渺小的蔑视等等。重构甚至倒臵这些关系,这是现代西方哲学消解哲学的实质。意识,就是觉其所觉、知其所知、思其所思的意识。也就是把对象的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作为思考的对象,把对象的观念、思想作为思考的对象。这就是广义反思。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4)把人的存在作为“意识对象”而形成的关于人的存在的“对象意识”,意识的对象是人的肉体存在以及实践的、思维的、情感的、意志的、目的的等等活动,是人的物质生产、日常生活、艺术的、伦理的、宗教的、政治的、科学的活动。(5)人类关于自身的存在的“自我意识”,不是把自己的存在(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思维属性)作为意识对象,而是把关于人的存在的“对象意识”作为意识的对象,就是把人的生活活动和生活世界的意识成为意识对象,从人的生活活动和生活世界中所寻求和反思到的意义成为意识内容。因此,人类关于自身的存在的“自我意识”,就是寻求和反思“意义”的意识。主体的自我意识包括:自立意识、自重意识、自信意识、自爱意识、自尊意识。主体的自我意识,是以自我感觉(自我存在)、自我观察、自我体验(思想、行为、喜怒哀乐)、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生活意义的反省)、自我塑造、自我超越和自我反思。哲学是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人类把人的生活的存在和活动作为反思的对象,目的是获得生活的意义。人的两个尺度去理解。人是感性的、理性的、社会性的存在,而且意识到整个生命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的存在。它是自身存在意义的自我意识。两种方式存在:直接表现为每个人的自我意识(政治理想、道德观念、未来理想),总有不可避免的社会内容、不可逃避社会性质(价值、真理、审美)、不可脱离的社会形式。总是以某种文化样式而存在。哲学是哲学家以个体的自我意识所表现的社会自我意识。3、时代精神的理论表征①人类性(生活意义追求)与时代性(时代精神精华)统一②多样性与统一性,在多样性中体现的统一性③时代性与历史性,时代的合理性(相对中绝对)和历史的暂时性(绝对中相对性)二、哲学理念的当代形态(当代哲学观概览)1、普遍规律说(最高原则的最高原理)①具有久远的哲学史背景②非常深刻的人类思维的本性,思维无限性和至上性③人类思维的无限指向性,源于人类实践的存在方式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它离开了思维和存在关系,撇开世界2去直接断言世界1的存在;哲学理念,真理论、价值论和审美情趣的统一。2、认识论说(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统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近代哲学认识论理念。哲学关于“普遍规律”的认识,不是通过研究“整个世界”而获得,而是以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统一的方式实现的。3、语言分析说哲学从反思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而转向表达这种认识的媒介,这就是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这主要现代西方“分析哲学”的观点。4、存在意义说人以外的任何一种存在都是“本质优于存在”它的本质都预先决定了它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存在(种瓜得瓜);而人的存在是“存在先于本质”,人总是不断地超越自己先前之所是,总是在自己的行动中塑造自己的本质。(存在主义哲学)5、精神境界说(道德哲学)中国新儒家哲学,完善人生境界的意义和价值。如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个境界。6、文化批判说现代西方哲学对文化批判的反思—法兰克福学派7、文化样式说哲学不是思想王国的王后,而是思想王国的公民,即哲学只是一种文化样式,而不是其他文化样式(宗教、艺术、科学)的基础。8、实践论说以实践的观点去理解和解释哲学的全部问题。3、永无止境的探索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哲学是宇宙、历史、人生奥秘的抑制不住的渴求,以及探求这种奥秘的永无止境的探索。当代知名哲学学者:1、孙正聿:吉林大学博士导师、哲学原理2、赵林、邓晓芒:武汉大学、博士导师、西方哲学史3、杜德峰:复旦大学博士导师、中国哲学4、叶秀峰:社科院研究员西方哲学(康德)5、赵汀阳: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6、周国平: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幸福是与人的欲望的满足相关,能够给你心理留下东西,是获得;快乐是也是满足人的欲望,把自己东西掏出去,是一种消费。文案大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