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国哲学史论文-以孔子和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哲学
中国哲学史论文论文题目:以孔子和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哲学姓名:郝纳学院:法律与政治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年级、学号:江苏师范大学教务处印制\n一、儒家哲学的概述21、儒家哲学的含义。22、儒家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23、儒家哲学的发展简史。3二、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哲学思想31、孔子的哲学思想。32、董仲舒的哲学思想5三、儒家哲学的现实意义61、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62、儒家天人合一契合可持续发展原则。6结语:78\n以孔子、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哲学思想[摘要]儒家思想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它不仅一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而且还深入到百姓的思想中。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经沧桑而更坚强,成为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儒家哲学的概述、孔孟和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以及儒家哲学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儒家哲学;哲学思想;现实意义一、儒家哲学的概述1、儒家哲学的含义。所谓儒家哲学,也就是说阐发儒家思想中的哲学意味。[1]这是近代哲学学科传入中国之后的一个流行做法。1920年,梁启超在写《孔子》的时候说,《易》事孔子哲学理论的总汇;春秋是孔子政治论的总汇。所以他是从《易》中孔子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儒学世界观基本上是以对天的理解以及天人关系的各种形态的可能性之优劣比较与选择等两个问题为出发点,作为其建立世界观的主要脉络。而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更可因而由其自身之努力与创造,得与天地的存在意义同其伟大。儒家哲学最重视社会哲学,因而成就一个现世的人类理想社会是儒家最原始的关怀。为了设计与建立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孔子、孟子、荀子等人都可说是不断提出有关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或伦理的观点的思想家,同时这正可以说明何以社会哲学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中心,亦即,就儒学传统的整体来说,儒家哲学的进路就是社会哲学。2、儒家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在社会的动荡中,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社会因素非常复杂,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为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经济上“公田”逐渐变为“私田”。政治上,诸侯争霸、战争频繁、8\n王室衰落,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在思想意思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广收弟子,宣讲儒家思想,出现了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易“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3、儒家哲学的发展简史。原始儒家哲学是继承中华远古文明思想而来,并特别重视国家社群的维护及个人修养的实践的哲学,其中周文化的社会哲学思想更是儒家价值意识的根本基础。而先秦儒学的理论重点在于思想生活化的落实。汉代的儒学发展走向首先是解经之学的出现。在解经的过程中,汉儒加入了当时的科技知识所提供的新的宇宙论的观点,主要是天人相感的天人关系之哲学,当然,此观点在汉儒之间亦有着极大的辩论。汉代儒学的另一条发展脉络则是两汉经学的出现。经学即是藉由解经研究而制定礼法,礼法即作为国家政策的根本大法,这是儒学思想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落实,是儒学中有具体时效性的知识部分。汉以后儒学理论衰微,中国哲学思想的主要课题转向道家与道佛两教的宗教哲学之中,直至宋以后才又恢复了理论创造的能力。北宋五子的出现,不仅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精神生活文明已能回到儒家本位中来的现象,更反映了儒家哲学体系能够从自己的典籍诠释中回应道佛思想挑战的形而上学建构。至朱熹的集大成与王阳明活泼化生活化的开展,儒家思想不仅完全笼罩中国文明,更对日、韩等国发散出它的影响力,形成两国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石。二、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哲学思想1、孔子的哲学思想。(1)认识论思想。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在认识论上形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孔子的认识论属于可知论。[2]他不仅认为应当“知仁”、“知礼”、“知言”、“知人”,并且对于带有神秘性的“命”和“天命”,也认为是可知的。孔子是最早的比较系统的先验论的鼓吹者,他明确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季氏》)这就是说,有一种人的知识是生来就有的,是先于经验、先于实践而存在的,这种人就是他所谓的尧、舜、文王、周公一类的圣人。孔子的先验论,不仅表现在承认又不同8\n于一般人的圣人生知上,而且还表现在他关于仁的学说上。孔子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即是说仁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也是说仁的德性和认识具有先验性。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也因为他长期从事教学实践,曾自许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总结出一些符合人们心理认识活动的经验。他提出,学习时首先应该采取虚心的实事求是的老实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其次,他主张学习的知识面要广泛,学习的途径也要多样化。对过去流传下来的典籍,固然要“学而时习之”,同时还要“每事问”,要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最后,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倡学与思结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3](2)中庸之道。孔子在认识论上主张“生而知之”的先验论,在思想方法上则宣扬“中庸”的思想。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就是说,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人们很久都不具备这种道德了。所谓“中庸”,后来北宋的程颐加以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是说,不走极端和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正当不移的道理。这一解释,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孔子中庸思想的要点。孔子认为,坚持和巩固他所谓“道”的最好方法是采用中庸的方法。他这种中庸调和的方法论,要求不偏不倚,有时的确表现出非常全面而又灵活。例如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中庸思想所具有的灵活性,就其目的是维护不变的道来说,这种思想带有形而上学的特点。孔子道而中庸的思想,子思曾专门加以发挥,道宋明时期,更为理学家所宣扬和崇奉,成为儒家道统思想的核心。同时,它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种有代表性的理论,在中国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3)孔子的天命、鬼神论。孔子的天命论基本上是继承殷周以来传统的天命观念,在哲学上属于唯心主义。[4]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着其最重要的权威,另一方面又企图以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这样就留有天命论的尾巴,甚至把天命论引向一种神秘主义的命定论,宣扬命运之天决定人间的贵贱,这就是“富贵在天”的“天命8\n论”。孔子宣扬天命论,但并不限制他本人挽救奴隶制灭亡的主观努力。他认为他的主观努力正是天给予他的使命,从这一点说,他也对人力的作用予以一定的地位。孔子对鬼神的存在上,也采取一种清醒的怀疑态度,不议论鬼神却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他不语鬼神,“敬鬼神而远之”。他所注重的是“吴民之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说明孔子是重人事而轻鬼神。2、董仲舒的哲学思想(1)天人感应论。以前虽有不成体系的“天人感应”思想,在《吕氏春秋》中已见雏形,但是,“天人感应”论作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是由董仲舒提出和完成的。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是介于原始天命论与理学天理论之间的一种学说。这种学说与原始天命论一样,强调天命是自然界与人世间最高主宰,人间的一切都是天意的安排。但又与原始的天命论不同。首先,认为天意是有选择的。天意视人们的仁义善恶与否进行奖励与惩罚。第二,天意奖善罚恶的形式是祥瑞、灾异与改朝换代。[5](2)阴阳五行论。董仲舒认为宇宙的最高主宰是“天”。但“天”主宰万物的作用是通过阴阳和五行之气表现出来的。[6]阴阳原指日光之有无。“五行”最初以“五材”的名称出现,是古人们对万物构成的朴素唯物的解释。董仲舒的新五行论就是“比相生间相胜”。五行顺序为:木、火、土、金、水。比相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间相生就是木间隔火而胜土,火间隔土而胜金,土间隔金而胜水,水间隔木而胜火。五行相生之循环就是一种生、长、养、收、藏的生产性循环。五行间的关系也是一种社会伦理关系,体现了人类生生不息的伦常,阐发人类道德的根源。(3)“大一统”的政治理论。董仲舒的全部哲学思想都是为汉王朝封建专制统治创立理论上根据的。为了适应当时已经形成的封建一统的政治局面,董仲舒认为“一统”是古今社会共同的要求,为了巩固“一统”,在政治上就必须推行君主的专制统治,这叫做“尊君”,即要建立君主的权威。[7]他说:“唯天子受命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同时他还把“君权神授”理论化,以论证君权和神权的关系创造了一个庞大的神学体系。董仲舒为了适应当时一统的封建专制的要求,他在向汉武帝的《对策》中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统一思想的重要性,要求封建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一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定位封建社会的8\n统治思想。他说“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三、儒家哲学的现实意义1、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国”的思想传统。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的先河。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了必要的思想。“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民本思想为核心价值的儒家的德治思想,表现出它极大的进步性的人民性。虽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它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首当确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神圣观念,并以之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具本质意义的特征和要求。要使人民真正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人和核心,人民支配权利而非权利支配人民甚至主宰人民。2、儒家天人合一契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相应提高。与此同时,它也进一步强化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改造和支配的欲望。这种欲望过度膨胀导致20世纪出现了全球生态危机,如环境污染,森林锐减,某些物种灭绝等,这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解决全球的生态危机,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了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取向,就是强调两者的平衡与和谐。其实;类似的观念在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早已得到了表达。儒家认为,整个宇宙是由“天”、“地”、“人”三方组成的,这三方共同形成了宇宙的和谐,任何一方的破坏都会破坏宇宙的生命,破坏宇宙的完美。儒家思想这一方面的理论思想资源包含着独特的生态伦理观,即人类的进步不但要向自然索取,争取自然界为人类造福,更应该热爱自然、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以自然为同类、为朋友。8\n结语:21世纪的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了一个迷茫的时期。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地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滑坡。这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步入正常的轨道。儒家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梁启超/撰,《儒家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28页。[2]钟肇鹏/著,《孔子、儒学与经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0,第55页。[3]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第23-25页。[4]钟肇鹏/著,《孔子、儒学与经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0,第48页。[5]魏文华编著,《董仲舒传》,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6,第244页。[6]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2011.12重印)(当代中国学术精品),第54页。[7]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第153页。8\n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