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哲学视阈下陈荣捷中国哲学典籍外译路径研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比较哲学视阈下陈荣捷中国哲学典籍外译路径研究

比较哲学视阈下陈荣捷中国哲学典籍外译路径研究费周瑛辛红娟宁波大学作为美国第一位华人哲学家,陈荣捷毕生专注于向英语世界弘扬屮国哲学。他在翻译中国哲学文献时恪守“有词必释,有名必传,有引必溯其源”的原则,将自己对中国哲学的精准理解与翻译融为一体,立足比较哲学,强调处于两种异质文化的哲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系,竭力避免用丙方哲学的理论框架去理解中国哲学。本文着意探讨陈荣捷向世界传播中国哲学典籍的比较哲学路径,分析其译研结合的哲学典籍外译路径对当下屮国学术话语海外构建的启示意义。关键词:陈荣捷;中国哲学;典籍;比较哲学;基金:W家社科基金项目(14BYY025)陈荣捷(Wing-tsitChan)1901年8月18日生于中国广东南部城市开平,就读广州基督教学院(今岭南大学),获学士学位。1924年,陈荣捷赴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接受佩睿(RalphPerry)、威廉•欧内斯特•霍克(WilliamErnestHocking)和詹姆斯•霍顿.伍兹(JamesHanghtonWoods)等哲学名家的系统学术训练,以《庄子哲学》的毕业论文获哈佛大学哲学学位。1937年,他接受夏威夷大学邀请赴檀香山任教,自此开始国外弘扬中国哲学之路。随后的六十余年,陈荣捷始终专注于屮国哲学经典的英译与海外弘扬事业。20世纪50年代伊始,他开始担任夏威夷大学《东四方哲学》编辑和《中国哲学研究》顾问,先后被选为台湾“中央研宄院”院士、美国亚洲研宄与比较哲学学会会长、北美华裔学人协会副会长等。因其在中国哲学传播领域的突出贡献,陈荣捷被国外汉学界尊为“北美大陆的儒家拓荒者”和“把东方哲学文化思想最为完备地介绍到西方的中国大儒”。一、翻译与研究:陈荣捷中国哲学海外弘扬之道陈荣捷将自己在国外弘扬屮国哲学的历程分为四个时期,第一阶段是1935年至\n1962年,正值二战及二战后,也是中国典籍外译最低迷的时期,但陈荣捷仍然迎难而上,比较系统地向世界介绍中国哲学;第二阶段是1962年至1972年,也是陈荣捷进行大量翻译实践的关键阶段,译著的范围上至四书五经下至宋明理学,涵盖范围之广令人叹服;第三阶段是1972年至1982年,在前两个阶段的铺垫之下,英语世界读者已经对屮国哲学思想有丫一定的理解棊础,陈荣捷开始致力于深入研宄中国哲学思想的内涵,向世界传达精妙的中国哲学思想;第四阶段为1982年以后,陈荣捷迎来其学术生涯的巅峰,他在朱子学研宄上所花的心血从大量的朱子学著作中可见一斑(韦政通,1994:135)。从赴夏威夷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和中国文明课程开始,陈荣捷毕生专注于在西方研究、弘扬屮国哲学,不断发表论文、出版译著,力图还原曾遭历史阴翳遮蔽而变形的中国哲学形象。陈荣捷深谙文本翻译对于思想传播的重要性,矢志不移地开展中国古代哲学资料的英文翻译工作。陈译中国哲学文献中产生较大反响的是明代王阳明的《传习录》和南宋朱裹、吕祖谦编《近思录》。1963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陈荣捷《传习录》新译本(InstructionsfoPracticalLivingandotherNco~ConfucianWritingsbWangYang-Ming),内含概论、《传习录》全篇以及涉及《大学问》和政治社会的公文七篇,如《南赣乡约》。四年后,陈荣捷乂出版了自己翻译的朱熹与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虽说对儒学的研究是陈荣捷的毕生所好,但作为一名涉猎广泛的学者,他并不忽略其他的中国哲学典籍。陈荣捷的《道德经》译本原是上述《中国哲学资料书》四十三章屮的一章,题名为《老子的自然之道》(TheNaturalWayofLaoTzu)。同年印发单行本,题名为《老子之道:对〈道德经〉的翻译和研宂》(TheWayofLaoTzu,ATranslationandStudyofTao-te-Ching)。在《老子的自然之道》导言中,陈荣捷曾指出《道德经》文体艰深晦涩,翻译或注释时非常难以下手(陈荣捷,2006:137)。因此,学界推测,陈荣捷翻译《道德经》的初衷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能传达道家核心思想的译本。(刘敬国,2000:138)与其说陈荣捷是翻译家,不如说他是以翻译为工具进行研宄的哲学家。自20世纪60年代起,陈荣捷专注于新儒学及朱熹的研宄,取得了和当丰富的成果。1980年代后,陈荣捷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并出版了一系列朱子学研究成果,如《朱子门人》、《朱学论集》、《朱子新探索》、《朱子新研究》、《近思录详注集评》等。《朱学论集》和《朱子门人》两部著作标志着陈荣捷朱子学研宂进入高峰期。《朱学论集》收录陈荣捷有关朱子的研究论文,如《朱熹集新儒学之大成》、《朱子之〈近思录〉》、《欧美之朱子学》等专门研究朱子学的学术文章15篇。1988年再版时,陈荣捷先生又新增了《近思录》注释五种,朱子宗教实践五条。《朱子门人》一书则对明朝戴铣《朱子实记》以来记述朱子门人的冇关文献进行Y全面梳理,包括朱子门人的人数、地理关系、社会背景以及学术贡献等(高建立,2013:33)。陈荣捷还详细分析了朱门弟子的学术成就与不足,其论证方式与写作方法充分展示了陈荣捷朱子学研宄的功夫之深。而《朱子新探索》完成于1986年,当时陈荣捷已届85岁高龄,如此钻研之精神令人动容。该书以屮英文两版于1988年正式出版。作为一部详尽介绍朱熹生平、思想以及相关人物事迹的朱子学专著,该书标志着陈荣捷的朱子学研宄已达臻境。陈荣捷并不独尊朱学,他对各思想流派都保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以道家思想\n为例,他普在《中国哲学资料书》中完整地翻译《老子》一书。同样,陈荣捷虽尊朱子而不贬阳明,除前述1963年出版的英文著作《王阳明〈传习录〉及其它著述》以及《传习录》新译本InstructionsforPracticalLivingandotherNeo-ConfucianWritingsbyWangYang-Ming外,屮文著作还有《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王阳明与禅》等。除此之外,陈荣捷并不排斥西方哲学,也不主张儒学优于西学(周炽成,1999:100),本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他认为两者可共存。同时,他还身体力行,广泛开展学术演讲,向西方世界发出中国学者的中国哲学之音。他受邀去夏威夷大学周边的社区进行不不300场演讲,使得当地人民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浓厚兴趣。在达姆斯学院任职期间他还应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AmericanCouncilofLearnedSocieties)之邀在史密斯学院、康奈尔大学、欧柏林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高校举行有关中国宗教的系列讲座,这些学术讲座的内容由哥伦比亚大学于1953年出版,书名为《现代中国宗教之趋势》(ReligiousTrendsinModernChina),首次把熊十力的哲学思想介绍到了四方(韦政通,1995:133)。1964年,陈荣捷开始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和狄百瑞(WilliamTheodoredeBary)共同创办新儒学研讨班,定期授课,直至1991年因病行动不便而停止。新儒学研讨班致力于培养优秀的中国哲学学者,为新儒学在西方的落地生根提供一份助力。上述各类学术活动极人地推动中国哲学思想在域外的传播。此外,陈荣捷还着力推动国内学术界与国际学术研宄圈的交流与互动。改革幵放后,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迅速发展,两国学者可以自由来往交流。1981年陈荣捷受邀前往杭州参加宋明理学会议,在会上介绍新儒学在美国的传播情况。次年,陈荣捷积极推动并促成了夏威夷国际朱熹会议,首创专门以朱熹为研究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此会议上也涌现Y很多宋明理学研宂的后起之秀,会议的论文集《朱熹与新儒学》对广大学者来说也是研宄朱熹的宝资料(崔玉军,2003:102)。此后,1987年、1990年、1992年在厦门、福建武夷山、台北中央研宄院分别召开了国际朱裒会议,陈荣捷每次都应邀出席,并发表演讲(韦政通,1995:138)。种种学术交流活动不仅使得国际中国哲学研究者与中国本土学者互相了解,也极大地推动了大陆新儒学研宂的进程。二、陈荣捷英译实践的比较哲学意义在木科学习阶段,学校里一位在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学位的教授对陈荣捷影响至深,激发了他的哲学兴趣,开始阅读一些有关哲学的基础书籍。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后,陈荣捷曾短暂回到母校岭南大学教授美学、英文,1937年起受聘夏威夷大学教授,担任中W哲学和中W文明课程的讲授。夏威夷大学是20世纪早期最重要的东丙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是美国第一所开设中国哲学课程的大学,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当地居民的多元化民族特性,该校对东西方文化的教学和研宄一直重视有加。早在20世纪20年代,著名华人学者李绍昌就在该校讲授中国文化,1938年夏,在陈荣捷的促成下,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正式成立,热衷东方思想研究、关注印度哲学的查尔斯•摩尔(CharlesMoore)为首任系主任。\n1939年7月4日,在陈荣捷、摩尔和日木文学专家辛克莱尔(GreggM.Sinclair)三人的共同推动下,第一届东西方哲学会议顺利召开,共有6位学者出席会议除陈荣捷和摩尔外,还有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康格尔教授(GeorgeP.Conger)、耶鲁大学的诺索普教授(F.S.Northrop)和时在夏威夷大学作访问教授的两位円本学者。在此次会议召开之前,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秦汉之后无哲学”(崔玉军,2005:44),原因在于早前学者虽己翻译相当数量的中国哲学典籍传向域外,然而翻译涵盖的范围只局限于四书五经而忽视了儒家思想的另一重要阶段宋明理学及阳明心学。本着系统性研究的初衷,陈荣捷在长达四周的东西方哲学会议上提交了《中国哲学史话》和《东方哲学精神》两篇长文,详细阐述中国哲学两千多年的大致发展脉络、发展的主要阶段与特点,重点突出秦汉之后尤其是宋明新儒学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性,认为新儒学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现代中国哲学之历史,引起与会学者的极大关注。诺索普在会议上论证指出,东方体现了一种“审美的连续性”,而西方体现了“静观的连续性”,将东西方的问题从文化、社会的层面提到哲学的高度,这一比较视域的研宄方法和路径,对陈荣捷极具启发性,使他深刻意识到,要在W际学术圈发出中岡哲学的声音,必须要在丙方的话语体系中体现中岡哲学的原貌,并尽量客观、平实地呈现中西方哲学之不同。早在1942年,陈荣捷就用英文为一部哲学辞典撰写有关中国哲学内容的250个条目,由DagoberD.Runes出版公司发行。1944年,其在第一届东西方哲学会议上提交的两篇论文辑入摩尔编辑的《东西方哲学》一书,由晋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1946年,芝加哥大学麦克奈尔教授(H.F.MacNair)编著英文《中国》一书中有陈荣捷所写“新儒学”一章,这是战后西方叙述理学专篇之始。1957年,陈荣捷用英文发表《新儒学对恶的问题的解决》和《新儒学与屮国科技思想》,详论屮国新儒学。1960年,陈荣捷在与狄百瑞等合编的《中国传统诸源》中用七章的篇幅详论理学(朱子占一章),同年,《大不列颠百科辞典》增添陈荣捷贡献的《王阳明》一文和朱熹、王阳明两个词条。1963年,陈荣捷的《中国哲学资料书》出版,其中理学部分共有13章(朱子占一章),彼吋西方学界还没有研究新儒学和朱子的学者,陈荣捷堪称战后欧美朱子研宂的先驱。1967年,八册本《美国哲学百科辞典》特设中国哲学部分,由陈荣捷编写,1969年,作为学生通行读本的《美利坚辞典》增添陈荣捷所撰《王阳明》一文。从正式执教夏威夷大学开始,整整三十年过去了,陈荣捷以其不间断的写作、翻译、授课和演讲,让中国哲学讲中国话,成功推动欧美学界开始倾听中国哲学的声音。早在十六世纪,中国典籍文本就引起了来华传教士的关注和浓厚兴趣,但在此后长达两三个世纪的时间里,由于语言的隔阂和传教士怀抱的政治意图,大多数的中国典籍都被当作传教士学习华文并襄助其在华传播福音书的比附文本。十九世纪末期才开始出现从哲学视角对中W经典的解读。这些跳脱了强行宗教比附的哲学解读,研宄者的眼界是哲学的,但视角与价值仍然是西方的。这些较早期的哲学家在尝试将古典中国哲学的意义传达到两方的时候,由于前见的影响和介入,已经不经意地让许多西方思想潜隐到对这些著作的理解和翻译中去,并且浸染丫表达这些理解和认知的词汇。与西方哲学话语相比,屮国古代哲学话语虽然体现较弱的推理逻辑,但却传达着丰富的情感和意志性的语用学刺激力。早期的西方译者对于中国古代文本的知识只能是通过先在的西方逻辑“过滤器”获得,釆取丙方中心的思维框架和读解、翻译策略。因而,当中国传统哲学话语\n按照西方哲学话语中使用的较严格的逻辑标准加以再组织后,前者中的修辞学意义成分即会被减弱或完全丧失其本色,而染上西方哲学话语的色。由于译考的四方哲学前见使得译文中出现大量迥异于中国哲学话语的表述方式,造成英语的逻辑性表达和中国的直观性表达之间的话语张力,也造成和互语义沟通的内部网难。诚如比较哲学家安乐哲(2015:29)所言,“运用自己最熟悉的阐释概念只能彰显异国文化的某些内容,却埋没了另一部分内容。而被埋没的对我们来说才是更具有异国特质的涵义”。李晨阳(2005:7-10)认为,不同文化传统间的比较哲学视域下的翻译,由于沟通着两个不可能完全相等的概念,只能是一种“比喻”的方法,其优点是在翻译哲学思想时有助于我们发展新思想。著名中国文论家宇文所安(StephenOwen)的做法,在当今英美汉学界颇有代表性。宇文所安先生说,对于思想文本,尤-其是来自屮国的思想文本,翻译的优雅往往表明它对译文读者的概念习惯做丫大幅度让步,中国理论宂竟说了什么,从那些优雅的译文中,只能得到一个相当粗浅的印象;在中文里原本深刻精确的观点,一经译成英文,就成了支离破碎的泛泛之谈。因而,在多数情况下,宇文所安选择“表面笨拙的译文”,对于重要术语的翻译皆附加拼音,以不断提醒英文读者,被翻译过来的汉语词与它的英文对译其实并不是一个意思。同时,宇文所安指出,在英文读者对异质文化之“异”的接受能力有所提高的当下,即使是对于他心目中的读者美国高校研宄中国文论的大学生和汉学界人士,这样的译文也必须进行补救,否则“译文简直不具备存在的理由”,而唯一的补救之策就是注释。他总结说,“其实没有什么最佳的翻译,只有好的解说。任何翻译都对原文有所改变,而且,任何一种传统的核心概念和术语的翻译都存在这个问题;这些术语对其文明来说非常重要,它们负载着一个复杂的历史”(宇文所安,2002:导言15)。陈荣捷要做中M哲学,可以说是以儒学为主,尤其是要改变美国人对儒家思想的看法。为此他有两个很大的方案,其一是他翻译了很多宋代的材料,或许最有名的要数《近思录》。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贡献。另一个大方案,他觉得天主教、棊督教传教士的立场在欧美文化界影响太深,一般欧美的知识分子所知道的孔子或孟子不可避免地受到四方宗教背景的影响,他耍改变这一状况。浸濡国学的哲学家陈荣捷对中西哲学学术语义系统有和当的把握,对中国哲学意义细节和原始中国哲学文木的修辞学魅力有深刻体悟,同时也熟谙两方哲学文木的推理逻辑,能较为出色地在英语语言文化中再现中国哲学理念。陈荣捷为其中国经典翻译设置的任务是使译文成为原文、原思想的指导性“代理”,用屮国话语方式解说中国话语,而不是用四方话语套译中国术语,努力使英文读者在译文的提示下能够发现源语言,并与源语言的真意倾心交谈,最终使得这些印刻着不同思想体系的术语得以“自适”其身。三、陈荣捷英译中国哲学原则与方法考冯友兰(2009:23)曾说••“任何翻译的文字,说到底,只是一种解释……译文通常只能表达-种含义,而原文却可能还有其他层次的含义”。中国传统哲学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大多数的西方译者往往会忽视屮国和西方哲学之间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使用西方哲学和基督教术语来翻译中国哲学术语,而陈荣捷则始终尝试探索在翻译中创造真正的中国哲学术语。在毕生的翻译实践中,陈荣\n捷鲜少使用现成的丙方哲学术语来表达中国哲学关键词,他常有意识地选用“意译+音译”并行的异化策略,力图在阐释中国哲学概念的时候,彰显中国哲学术语的原义。例如,对于“仁”这一儒家思想关键词,早期的西方传教士为了证明中国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教义存在一致性,将之替换为love,benevolence,goodness,humanityorhumanheartedness等明显承载着基督教教义的术语。为真实体现“仁”在中国哲学体系中的面貌,陈荣捷对“仁”的概念和历史进行了全面研宄,认为从普遍意义上来说,“仁”代表了人内在的一种处事原则,当前没有一个英语单词可以充分表达“仁”的复杂含义,因此他译“仁”为humanity并使用译音Jem进行辅助表达。此举意在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仁”的含义,并强调此中国哲学术语与西方哲学表达类似意义的术语具有明显不同。另外,陈荣捷将“礼”译为propriety,加标拼音为Li,“天”译为Heaven,加标拼咅为Tien等等,都采用同样的翻译方法。注释性翻译也是陈荣捷富有创造性的翻译方式之一。陈荣捷译本可贵之处在于并非机械性的简单翻译,而是细致入微地将一切与原文有关的知识、注释以及评论写于旁边,不可谓不严谨。在翻译《近思录》原文622条语录的基础上,陈荣捷在开篇设置“导论篇”,介绍历史背景、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书中各语录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以及自己对《近思录》的编纂和译著的经过,并选译各朝各代各国学者的评论共600条。另外书屮还附有《近思泶》选语统计表和选语来源考,甚至仿造《近思录》选辑之书的22种书目也包含在内(刘敬东,2012:48),力求做到“有词必释,有名必传,有引必溯其源”(陈荣捷,1983:132)。陈荣捷在文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进行中两哲学思想的比较,还通过参考H木等东亚国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间接地进行中国和东亚国家哲学思想的比较,其至他还通过罗列不同时期的学者的评论进行丫历时层面的哲学思想比较,于无形之屮让读者对中国哲学树立一个全方位立体的框架印象,于比较之中反思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妙。他的《传习录》新译本也广泛参考十六种日本学者的注释,其中包括佐藤一斋的《传习录栏外书》、三轮执斋的《标注传习录》、三轮执斋学生川W雄琴写的《传习录笔记》、东敬治的《传>J录讲义》、东正纯的《传习录参考》以及山田率、铃木直治等的讲义译注等。同时还参照Y王应昌的《传习录论述参》及其《王阳明先生传习录》、倪锡恩的《评注王阳明全集》及叶绍钧对它的《传习录点注》、于清远的《王阳明传习录注释》和但衡今的《王阳明传习录札记》。更值得一提的是,陈荣捷编译的《中国哲学资料书》(1963),全书800多页,按年代顺序依次介绍从上古时代到现代46位中国哲学发展史上重要的哲学家,选择性地翻译69篇名家著作,其屮大部分文章是首次被翻译成英语(崔玉军,2010)。该书脉络清晰地展现中华上下五千年间哲学思想的演变,材料详实,注释完备,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最权威的阐释中国哲学的著作之一(周炽成,1999:100),既是中M哲学思想百科全书,也是西方学者研宄中M哲学的必备之书。他在FiftyYearsofChinesePhilosophyAbroad文中提到了他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的七项原则:(1)尽量参读各种经典注疏;(2)所冇的中国哲学名词必须加以解释;(3)所有的专项名词诸如“五常”等,都必须详举其内容;(4)所有的引用书籍或论文,均译其意涵为英文;(5)所有的地名或人名,均加考证或说明;⑹所有原典之引文,尽量追溯其出处;(7)对经典中若干重耍的章句,均指出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性。(Chan,1985:1-15)\n木文接下来将以陈荣捷《传习录》新译木InstructionsforPracticalLivingandotherNeo~ConfucianWritingsbyWangYang-Ming为例来逐一分析此七条原则的使用情况。【原文】曰:“然则所谓‘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曰:“是说木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传习录陆澄录》【译文】Isaid,“Ifso,howaboutthesaying,‘Empty,tranquil,andwithoutanysign,andyetallthingsareluxuriantlypresent?’’TheTeachersaid,“Thistheoryisfundamentallygood.Butifitisnotunderstoodcorrectly,therewillbetrouble.”Note:Ch'engI,I-shu,15:8a.ManyJapanesehistoriansofChinesephilosophyhaveassertedthatthissayingisofBuddhistoriginbutnonehasgivenanydirectreference.YamazakiAnsai(1618-82),inhisessayonthesaying(ZokuYama’zakiAnsaizenshu,pt.2,pp.78^86),listedallquotationsofthissayinganddiscussionsonitbyNeo-ConfuciansbutdidnotsayawordaboutitsBuddhistorigin.TheDaikanwajiten,thefullestdictionaryofitskindsofar,givesCh^engI,ratherthananyBuddhist,asitsauthor.However,termslike“indefinite”“boundless”and“withoutanysign”areofTaoistorigin,andasOtaKinjo(1765—1825)haspointedout(Gimonroku,1831ed.,pt.1,p.20b),thesecondhalfofthesentenceisvirtuallythesameasthatintheCheng-taokobyZenMasterChen-chiao(d.712)ofYung-chia,inChing-tech’uan-tenglu,30:11a.(Chan,1963:27)该条注释主要为丫说明“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的出处。陈荣捷在此参考了许多日本学者的研宂成果。一部分日本学荠认为此句出自佛教,但未提供相关证明;相关词典认为此句出自程颐:而太田锦城在其专著《疑问录》中则指出该句出自宋代道原禅师所纂《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中的《证道歌》。《证道歌》是唐代高僧永嘉真觉禅师悟道后心得精华的文字记录,是一个真正悟道者的见解。此乃原则一:尽量参读各种经典注疏。【原文】先生曰:“……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若无一阳之生,岂有六阳?阴亦然……”《传习录陆澄录》【译文】TheTeachersaid,“Forexample,atthewintersolsticethefirstyanggrows.Theremustbethegrowthofthisfirstyangbeforeallthesixstagesofyanggraduallygrow.Tftherewerenotthefirstyang,couldtherebeallthesix?Itisthesamewiththeyin.Note:yang:Theactivecosmicforce.yin:Thepassivecosmicforce.\nthesixstagesofyang:ThesixmonthsbetweenDecemberandJune.(Chan,1963:57)此句中的“阳”“阴”“六阳”等词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特有的名词,陈荣捷一方面采用音译的方法,另一方面则添加注释简单解释其内涵,既保留丫屮国哲学的精华,也拓展了西方读者进一步理解的通道。此乃原则二:所有的中国哲学名词必须加以解释。【原文】先生曰:“‘亲民’犹如《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传习录徐爱录》【译文】TheTeachersaid,“Themeaningof‘lovingthepeople'isthesameasinMenciussaying,‘Thesuperiormanisaffectionatetohisparentsandhumanetoallpeople.Toloveisthesameastobehumane.Becausethecommonpeopledidnotloveoneanother,EmperorShunappointedHsiehtobeministerofeducationandtoinstitutewithgreatseriousnessthefiveteachings.ThiswasEmperorShun'swaytolovethepeople.’’Note:fiveteachings:Forthefathertoberighteous,themothertobeaffectionate,theolderbrothertobefriendly,theyoungerbrothertoberespectful,andthesontobefiliallypious.SeeBookofHistory,“CanonofShun”.Cf.transbyLcggc,ShooKing,p.44.(Chan,1963:6)五教,指五种伦理道徳,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陈荣捷参考了理雅各的翻译,将“五教”一一列出。此乃原则三:所有的专项名词诸如“五常”等,都必须详举其内容。【原文】円:“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録平时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证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传习录徐爱录》【译文】AstoourTeacher'sfollowers,whentheyheardhisteachings,theyoftengotonlyathirdofthemandmissedtherest,seeing,asitwere,onlythesexandcolorofthehorsewhileoverlookingitscapacityofathousandIhavethereforerecordedwhatIhaveheardfromhimovertheyears,toshowprivatelytolikemindedfriends,tocomparenotesandtocorrectwhatIhavetakendown,sothat,Ibelieve,weshallnotdoinjusticetoourTeacher’steachings.Note:八liisaboutonethirdofamile.ThestoryaboutthehorseisfoundintheIluai-nanTzu,i2:9ab.Accordingtotheaccountthere,DukeWu(r.659-619B.C.)ofCh’in,ontherecommendationofhisminister,sentanexpertinsearchofasteed.Afterthreemonthstheexpertreturned,sayingthathehadfoundayellowmale.Whenthehorsecame,itprovedtobeablackfemale.The\ndukewasdispleasedandaskedhisministeraboutit.Theministerreplied,“WhattheexpertsawwasthesecretofNature.Hegraspedtheessentialfactorandignoredthecoarseelement.’’Thehorseprovedtobeahorseofathousandli.SeeEvanMorgan,trans.,Tao,theGreatLuminant(Shanghai,KellyandWalsh,1934),p.119.(Chan,1963:5)此段落内含一出自《淮南子》的典故:牝牡骊黄。秦穆公派九方皋(善相马者)去寻找千里马。3个月后九方皋归來称己找到千里马一匹。秦穆公问他是什么样的马,他说:“雄的黄马。”派人去牵来后发现是雌的黑马。原来九方皋相马只关注马的神情而忽略马的毛色和雌雄。事实证明此马确乃千里马。此典故的寓意为要抓住事物的木质,不可依据表面现象而妄下论断。徐爱(王阳明弟子)用此典故来表达自己对王阳明所受到世人的非议的不满。陈荣捷在此注释不仅还原了此典故,还对中国的计量单位“里”进行了解释,并说明该译文参考了1934年EvanMorgan翻译的Tao,theGreatLuminant(《道,伟大的明灯:〈淮南子〉节选》)。此乃原则四:所有的引用书籍或论文,均译其意涵为英文。【原文】子莘曰:“正直之鬼不须怕,恐邪鬼不管人善恶,故未免怕?”《传习录陆澄录》【译文】MaTzu-hsinsaid,“Oneneednotbeafraidofuprightspirits.Iamafraid,however,thatevilspiritspaynoattentiontowhetheramanhasdonerightorwrong.Consequentlyonecannotbutbeafraid.’’Note:MaTzu-hsin:Thiswashiscourtesyname.HisprivatenamewasMing-heng.Heobtaineda“presentedscholar”degreein1517andbecameacensorin1524.AshecamefromFukien,hewasinstrumentalinthespreadofWang,sdoctrinesinthatpartofChina.(Chan,1963:36)子莘名为马明衡,字子莘,1517年中进士,1524年官至御史。因其来自福建,阳明学得以在福建广泛传播。陈荣捷并不是简单地介绍人物的生卒年,而是会点出其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及贡献。此乃原则五:所有的地名或人名,均加考证或说明。【原文】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传习录陆澄录》【译文】Iasked,“Whenone'smindispreservedinpeaceandtranquility,canitbecalledthestateofequilibriumbeforeone,sfeelingsarearoused?”TheTeachersaid,“Nowadayswhenpeoplepreservetheirmind,onlytheirvitalforceiscalm.Whentheyarepeacefulandtranquil,itisonlytheirvitalforcethatispeacefulandtranquil.Thatcannotbeconsideredasthestateofequilibriumbeforefeelingsarearoused.’’Note:AquotationfromDoctrineoftheMean,ch.1.(Chan,1963:30)\n“未发之中”出自《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意为喜怒哀乐尚在内心,没有表现出来。这只是其屮一例,整个译本屮凡是有引自其他典籍的,陈荣捷均一一注释其出处,若存在争议的亦会将己有的几种出处罗列出来供读者参考。此乃原则六:所有原典之引文,尽量追溯其出处。【原文】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丫后亦未尝废照。”《传习荥陆澄荣》【译文】HsuAisaid,“Themindislikeamirror.Thesage'smindislikeaclearmirror,whereasthatoftheordinarypersonislikeadullmirror.Thetheoryoftheinvestigationofthingsinrecenttimessaysthatitworkslikeamirrorreflectingthingsandtheeffortistobedirectedtowardthe[passive]roleofreflecting.Theydon’trealizethatthemirrorisstilldull.Howcanitreflect?TheinvestigationofthingsinourTeacher'stheoryislikepolishingthemirrortomakeitclear.Theeffortistobedirectedtowardthe[active]roleofpolishing.Whenthemirrorisclear,itdoesnotceasetoreflect.Note:ItisinterestingtonotethatthisistheonlyindependentsayingbyadiscipleofWang'sinthewholebook.(Chan,1963:45)若非陈荣捷在此指出此段是《传习录》中唯一独立的出自王阳明弟子的语录,大多数人并不会注意到这个细节。由此也可见徐爱不负“王门颜回”之称。此乃原则七:对经典中若干重要的章句,均指出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性。若说译本主体部分已然充分体现陈荣捷学术之严谨,那么译本的结尾部分就是点睛之笔。《传习录》译本的结尾部分更是体现了陈荣捷学术之严谨。结尾首先介绍了《传习录》的“前世今生”此前己有译本、译本优缺点,以及国外相关的研宄成果。接下来是该译木所参考的中H学者研宄成果清单。接下来是一份词汇表glossary,按照字母A—Z排列,罗列了正文中所出现的具冇中国哲学特色的核心词汇,包括人名、书名以及关键词,并在右侧配上对应的屮国书法字体的中文。如此精细的辅助文本,明显具有如下三方面的读者关照:其一,方便读者随时快速找到和应的词汇的中文写法;其二,提醒读者这些英文字母下所蕴含的汉字之博大精深;其三,不用印刷体而是软笔书法体标注中文也是让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汉字之美,从而体会到中国哲学之精妙。译木最后还有索引部分,陈荣捷将译本中出现次数较多II对表达核心思想比较重要的词汇一一罗列,附上该词汇在译本屮所在的所有页码,便于读者及研究者按图索骥,快速定位。以上《传习录》译本屮的注释多侧重解释性阐述,而在其他典籍文献的翻译屮,陈荣捷还时常会添加评论性阐述,以呈现不同思想之间的比较与碰撩。【原文】“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译文]Chan:“Thesuperiormanunderstandsthehigherthings[moral\nprinciples];theinferiormanunderstandsthelowerthings[profit].Notel49:Thisisthegeneralinterpretation,basedonHuangK'anandcommonlyacceptedbeforetheSungtimes.AccordingtoHoYen,higherthingsmeanthefundamentalsandthelowerthingsmeansecondarythings.ChuHsi,consistentwithhisownphilosophy,interpretedthewordtonottomeantounderstandbuttoreach,andsaidthatthesuperiormanreachesthehigherlevelbecausehefollowsthePrincipleofNaturewhiletheinferiormanreachesthelowerlevelbecauseheiscarriedawaybyselfishhumandesires.Cf.below;14:37.(Chan,1963)此注释为丙方读者解释了不同的人对“达”的理解,陈荣捷指出这只是基于“达”的普遍意义而给出的翻译,随后给出丫具体章节数建议读者深入丫解。【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徳。’”《论语•宪问》【译文】Chan:“Someonesaid,‘Whatdoyouthinkofrepayinghatredwithvirtue?'Confuciussaid,‘Inthatcasewhatareyougoingtorepayvirtuewith?Rather,repayhatredwithuprightnessandrepayvirtuewithvirtue.”Commentary:“Thewordforuprightness,chih,isnottobeunderstoodasseverityorjustice,whichwouldimplyrepayingevilwithevil.TheideaofrepayinghatredwithvirtueisalsofoundintheLaoTzu,ch.63,andsomehavethereforetheorizedthatthequestionerwasaTaoistorthatthesayingwasaprevalentoneatthetime.Inanycase,byuprightnessConfucianistsmeanabsoluteimpartiality,takingguidancefromwhatisrightinsteadofone'spersonalpreference,howeveradmirable.ObviouslythisdoesnotsatisfyfollowersoftheChristiandoctrineoflovingone’senemy.(Chan,1963)在此评论中陈荣捷指出道家的“道”、“德”之含义与儒家不同。道家之“德”是以德报怨,恩怨情仇化解为上;儒家之德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凡事要分清是非对错。陈荣捷能够相当完美地把自己对中国哲学的精妙理解和翻译融为一体,并强调处于两种异质文化的哲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系,应当避免用西方哲学的理论框架去理解中国哲学。作为美M第一位华人哲学家,陈荣捷毕生专注于向英语世界弘扬中国哲学。恪守“有词必释,有名必传,有引必溯其源”的原则,他将自己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与翻译融为一体,强调处于两种异质文化的哲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系,避免用西方哲学的理论框架去理解屮国哲学,竭力让屮国哲学说屮国话,对美国研宄中国哲学的学者产生巨大影响,开启了对中国哲学研宄的比较哲学模式。陈荣捷作为“西方中国哲学领域中的资深学者和联结中西学界的最关键人物”(崔玉军,2005:47),无疑是打开了中国典籍外译的新篇章。他在翻译过程中始终\n明确作为译者的多重身份,于中国哲学在西方前景不太乐观之时以独特的翻译方法实现丫屮国哲学典籍外译之路径的达成。在比较哲学视阈不,陈荣捷并未一味寻求中英文的完全对等,而是用最通俗的语言辅以最详实的注释向世界传达最精妙的中W哲学。而更为重要的是陈荣捷在翻译事业上所表现出来的沉静务实、格高致远的匠人精祌。学术工作者们应以陈荣捷的这种译研结合的典籍外译之路为鉴,发扬新时代的匠人精神,把屮国哲学推向世界。[1]陈荣捷.欧美的阳明学[J].华国学译.外国问题研宄,1981(3):99-107.[2]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M].台湾:学生书局,1983.[3]陈荣捷.屮国哲学文献选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4]崔玉军.陈荣捷与美国的屮国哲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崔玉军.陈荣捷和他的朱熹研究[J].中国哲学史,2003(3):100-110.[6]崔玉军.东丙方哲学家会议与中国哲学研宄在美国的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5(4):42-50.[7]冯友兰.屮国哲学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高建立.陈荣捷与20世纪美国的朱子学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30-34.[9]华霭仁.陈荣捷(1901-1994):—份口述自传的选录[J].中W文化,1997(Z1):332-352.[10]李晨阳.道与西方的相遇:中西比较哲学重要问题研究(中文增订版)[M].北京:屮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10.[11]刘敬国,项东.中哲西传,一代宗师一一陈荣捷先生的翻译事业[J].中国翻译,2012(1):47-50.[12]韦政通.白鹿薪传一代宗师:国外弘扬中国哲学六十年的陈荣捷先生[J].读书,1995(3):131-138.[13]温海明.安乐哲比较哲学方法论简论[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7-33,95.[14]谢天振.中丙翻译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n[1]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2]周炽成.简论陈荣捷对儒学的世界性贡献[J].屮国哲学史,1999(4):99-104.[3]周炽成.向西方介绍中国哲学一一陈荣捷的学思与功业[J].学术研究,1999(8):39-43.[4]Chan,Wing-tsit.FiftyyearsofChinesephilosophyabroad[J].TsinglluaJournalofChineseStudies,1985(2):115.[5]Chan,Wing-tsit.InstructionsforPracticalLivingandOtherNeo-ConfucianWritingsbyWangYang-Ming[M].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63.[6]Chan,Wing-tsit.ASourceBookinChinesePhilosophy[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63.[7]Littlcjohn,R..Thegiantforgeandthegreatironsmith:RevisitingtheimplicationsoftheWuXingphysicsoftheZhongyong[J].Dao:AJournalofComparativePhilosophy,2004(2):205-215.[8]Snell-Hornby,Mary.TranslationStudies:AnIntegrated八pproach[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Tnco,1988.[9]Stichlcr,R.InterpretingtheZhongyong:WasConfuciusaSophistoranAritotelian?[J].Dao:AJournalofComparativePhilosophy,2004(2):235-251.注释0木文获第七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2017,宁波)一等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