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农学类-(3682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事业单位考试农学类-(36824)

....1.作物的分类一、植物学分类即按植物科、属、种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为学名。例如小麦属禾本科,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者的姓氏缩写。这种分类对了解和认识作物的植物学特征的异同以及研究其器官发育有重要意义。二、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一)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可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喜温作物在全生育期中需要的积温都较高,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0℃左右,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温度为30~35℃,如稻谷、玉米、高粱、甘薯、棉花、烟草、甘蔗、花生、粟等。耐寒作物全生育期需要的积温比较低,生长发育最低温度在1~3℃左右,最适12~18℃,最高26~30℃,如小麦、大麦、马铃薯、黑麦、油菜、蚕豆等。(二)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凡适宜在日长变长时开花的作物称长日照作物,如麦类作物、油菜等。凡适宜在日长变短时开花的作物称短日照作物,如水稻、玉米、大豆、甘薯、棉花、烟草等。开花与日长没有关系的作物称中日照作物,如荞麦、豌豆等。定日照作物要求有一定时间的日长才能完成其生育周期,如甘蔗的某些品种只有在12h45min的日长条件下才能开花,长于或短于这个日长都不开花。~~\n....(三)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分类可分为C3作物、C4作物和CAM(景天酸代谢)作物。三、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一)粮食作物(1)禾谷类作物。绝大部分属禾本科。荞麦属蓼科。麦类、稻、玉米、谷子等属此类。(2)豆类作物。属豆科。主要提供植物性蛋白。如大豆、绿豆、小豆、蚕豆等。(3)薯芋类作物。属于不同的科属,主要生产淀粉类食物。常见的有甘薯、马铃薯。(二)经济作物或称工业原料作物(1)纤维作物。其中有种子纤维:如棉花;韧皮纤维:如红、黄麻;叶纤维:如龙舌兰麻。(2)油料作物。常见的有花生、油菜等。(3)糖料作物。南方有甘蔗、北方有甜菜。(4)其它作物(有些为嗜好作物)。烟草、茶叶、咖啡等。(三)饲料及绿肥作物苜蓿、苕子、紫云英、三叶草、草木樨、黑麦草、苏丹草、红萍、水葫芦、水浮莲(四)药用作物三七、天麻、人参、黄连、枸杞、何首乌、灵芝上述分类中,有些作物有多种用途。根据需要,同一作物,有时被划在这一类,有些被划在另一类。此外,还有按作物播种季节分为春~~\n....播(夏播)作物和秋播(冬播)作物。按收获季节分为夏熟作物和秋熟作物。按播种密度和田间管理可分为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等。2.我国种植业分区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桔区。6.华南双季稻、甘蔗、热带作物区。7.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桑、柑桔区。8.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3.作物的生育期及生育时期的概念1.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称为作物的生育期,以天数表示。2.作物的生育时期在作物的一生中,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总是呈现若干次显著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目前,各种作物的生育时期划分方法尚未完全统一。几种主要作物的生育时期小麦:出苗、分蘖、起身、拨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期。豆类:出苗、开花、结荚、鼓粒、成熟等期。棉花:出苗、~~\n....现蕾、开花,吐絮等期。甘薯:出苗、采苗、栽插、分枝、封垄、落黄、收获等期。4.感温性、感光性的定义(温光反应特性)所谓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又称感温性、感光性)是指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的特性。一些二年生作物,如冬小麦、冬黑麦、冬油菜等,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较低温度诱导,才能转为生殖生长。这段低温诱导也称为春化。依据不同作物和不同品种通过春化对低温的范围和时间的要求不同,一般可将其分为冬性类型、半冬性类型和春性类型3类。1.作物的感温性作物花器分化和形成除需要一定温度诱导外,还必需一定的光周期诱导,不同作物品种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称为感光性。一般分为以下3种类型:2.作物的感光性(1)短日照作物:日照长度短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如果适当延长黑暗,缩短光照可提早开花。相反,如果延长日照,则延迟开花或不能进行花芽分化。属于这类作物的有大豆、晚稻、黄麻、大麻、烟草等。(2)长日照作物:日照长度长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如果延长光照缩短黑暗可提早开花。而延长黑暗则延迟开花或花芽不能分化。属于这类作物的有小麦、燕麦、油菜等。(3)~~\n....日中性作物:开花之前并不要求一定的昼夜长短,只需达到一定基本营养生长期,在自然条件下四季均可开花,如荞麦等。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如不同水稻品种基本营养生长期的变化幅度为15~60天。不同春播甘蓝型油菜品种基本营养生长期的变化幅度为24~27天。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各异,这种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称为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4.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水稻对温光的反应特性表现为感光性(短日照缩短生育期)、感温性(高温缩短生育期)和基本营养生长性(高温短日照都不能改变营养生长日数的特性)。作物的生长中心是指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生长势较强、生长绝对量和相对量都较大的器官。处于生长中心的器官,对光合产物需求迫切,竞争能力强,因而同时也是全株有机养分输入中心和养分分配中心。不同生育阶段的生长中心器官类型不同,其代谢特点亦不同。5.产量的构成因素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作物产量=单位面积株数×单株产品器官数×产品器官重量谷类作物产量=穗数谷×单穗粒数×粒重类作物产量=穗数×每穗结实粒数×粒重~~\n....豆类作物产量=株数×每株有效荚数×每荚实粒数×粒重薯类作物产量=株数×每株薯块数×单薯重棉花(皮棉)产量=株数×每株有效铃数×每铃籽棉重×衣分(一)产量构成因素油菜产量=株数×每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粒重甘蔗产量=有效茎数×单茎数烟草产量=株数×每株叶数×单叶重绿肥作物产量=株数×单株重(二)产量形成的特点1.以收获营养器官为目的的作物麻类作物、烟草和饲料作物,收获产品是茎、叶,主要在营养生长期收获。薯类作物以地下部肥大的薯块(块根或块茎)作为栽培的主要收获物。2.以收获种子为目的的作物(1)禾谷类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经历完整的生育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按穗数、穗粒数和粒重顺序完成,而穗数和粒数形成又是重叠进行的。(2)双子叶作物:一般而言,单位面积的果实数取决于密度和单株成果数。因此,自播种出苗(或育苗移栽)就已开始形成,中后期开花受精过程是决定阶段,果实发育期是巩固阶段。其中大豆、棉花、蓖麻、花生可分为一种类型,它们的花果在植株上下各部都有(花生主要在下部),都是边开花结果,边进行营养~~\n....器官生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比较突出,容易发生蕾花果的脱落(花生则是果针能否入土和发育饱满的问题),结果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另一类作物如向日葵、红花、油菜,芝麻、亚麻等,它们的果实着生在植株顶部或上部(芝麻),在营养生长基本结束或结束之后(芝麻还有小部分营养生长)才开花结实,先开的花较易结实,后开的花常因环境已不适或植株衰老而不能结实。先结的果实中结籽率高低常成为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三、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一)作物产量现状和潜力作物光合性能作物产量=[(光合面积X光合强度X光合时间)—呼吸消耗]X光合产物分配利用;这五个方面称为光合系统的生产性能或光合性能。提高作物产量的根本途径在于改善光合性能,关键是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改善光合性能的根本途径在于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叶片吸收转化太阳能的能力。(一)生物产量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的总量,即整个植株(一般不包括根系)的干物质全量称为生物产量。组成作物体的全部干物质中,有机物质占总干物质的90%~95%,其余为矿物质。因此,光合物质生产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基础。(二)经济产量~~\n....经济产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由于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不同,不同作物所提供的产品器官也各不相同。同一作物因利用目的的不同,产量概念也随之变化。如玉米作为粮食作物时,其产量是指籽粒;作为饲料作物时,其产量包括叶、茎、果穗等全部有机物质。(三)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称为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率。在正常情况下,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成正比,尤其是收获茎叶为目的的作物。收获指数是综合反应作物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水平的一个通用指标。6.光能利用率的定义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所含的化学能,占同一期间同面积上入射太阳辐射能的百分率称为光能利用率。7.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1)漏光损失。(2)光饱和浪费。已知稻麦光饱和点约为全日照的1/3~1/2,更强的光不能提高光合速率,而形成浪费。事实上,光强在光饱和点以前,光合速率已不随光强成比例地增加,说明那时光能已不能被充分利用而被浪费。即使群体的光饱和点较高,甚至在全日照下仍未饱和,但上部叶层仍因光饱和而有浪费,下部则因光照不足而达不到应有的光合速率。~~\n....(3)条件限制。有时由于环境条件不合适,如温度过高过低,水分过多过少,某些矿质元素缺乏,CO2供应不足,以及病虫害等等,一方面会使光合能力不能充分发挥,限制了光能利用;另一方面会使呼吸消耗相对增多,最终使产量降低。8.提高光能利用率途径1.选育高光合效率的品种2.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3.降低呼吸消耗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9.作物品质的形成(一)作物品质的概念(二)作物品质的评价指标(1.形态指标;2.理化指标)(三)食用品质(四)营养品质(五)工艺品质(六)作物的加工品质10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同时而且不断地供应和协调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和其他生活必需条件的能力。11.土壤组成土壤是由固体(相)、液体(相)和气体(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复合物。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和有机质组成,约占土壤组成的50%。其中土壤矿物质一般占95%以上。矿物质既可以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又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土壤有机质部分包括处于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动植物残体、施入的有机肥料以及腐殖质。土壤有机~~\n....质一般不足5%,但是,它在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作用。液体部分的主要组成是土壤溶液。水分进入土壤后,可与土壤固体部分发生相互作用,浸出可溶性物质,含有各种可溶性物质的土壤水,叫做土壤溶液。土壤溶液约占土壤组成的25%,土壤溶液包括水分、溶解在水中的盐类、有机-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以及最细小的胶体物质。土壤气体部分主要是指土壤的空气含量。土壤空气基本上来自于大气,也有一部分空气是土壤中进行着的生物化学过程产生的。土壤的三相物质是土壤各种性质产生和变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肥力的基础。改良土壤,首先就是改造土壤的组成,调节三相比例,使之适合作物生产的要求。12.土壤质地及分类,三类的基本特性土壤中的矿物颗粒可按其直径大小分为若干等级(粒级),按土壤中各粒级的构成情况,可以把土壤质地分为3类9级(卡钦斯基的土壤质地分类制),即砂土类(粗砂土、细砂土)、壤土类(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粘土类(轻粘土、中粘土、重粘土)。各类土壤的特性如下:砂土类。土壤以沙粒(1—0.05mm)为主,占50%以上。土粒间孔隙大,大孔隙多,小孔隙少。土质松,易耕作;透水性强,保水性差;保肥能力差。在这种土壤上生长的作物,容易出现前期猛长,后期脱肥早衰的现象,施肥管理宜勤施少施。对块根类作物的生长有利,也适宜种植生长期短而耐瘠薄的植物,如芝麻、花生、西瓜等。粘土类。土壤以细粉粒(<0.001mm)为主,占30%以上。总孔隙度大而土粒间孔隙小,土质粘重,干时紧实板结,湿时泥泞,不耐旱也~~\n....不耐涝,适耕期短,湿犁成片,耙时成线,耕作困难。通气透水差,易积水,有机质分解慢,保水保肥强。植物常有缺苗现象,幼根伸长慢,“发老苗不发小苗”。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水稻、枇杷等。壤土类。介于砂土和粘土之间,土粒以粗粉粒(0.5—0.01mm)为主,约占40%,细沙粒少于30%。土粒适中,通气透水良好,有较好的保水保肥供肥能力,耐旱耐涝,耕性良好,发小苗也发老苗,是耕地中的“当家地”和高产田。适宜各种植物生长。土壤孔隙不仅承担着对作物水分、空气的供应,而且孔隙本身也对作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一般肥沃的土壤都具有相当数量直径≥250μm的大孔隙,以使作物根系顺利伸展;土壤中还应有10%以上直径≥50μm的中等孔隙,这些孔隙形成的网络是土壤具备良好排水功能的基础;土壤中必须有大于10%的直径0.5~50μm的小孔隙,这是土壤具有良好保水性能的条件。13.土壤空隙划分的标准大、中、小土壤结构是指土壤固相颗粒的排列形式、孔隙度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多少及其稳定度。这些都能影响土壤中固、液、气三相的比例,并进而影响土壤供应水分、养分的能力,影响通气和热量状况以及根系在土壤中穿透情况。良好的土壤结构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土壤结构愈好,土壤肥沃度愈高14.土壤结构土壤水分主要来自降雨、降雪和灌水;如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也可上升补充土壤水分。充足的土壤水分是植物进行正常生长发育的先决~~\n....条件,也是影响作物营养的主导因素,土壤水分不足(特别是对湿生作物)和过多(对旱作物)都会影响到作物对养分的吸收。15.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是指土壤中的物质组成、组分之间和固液相之间的化学反应和化学过程,以及离子(或分子)在固液相界面上所发生的化学现象。包括土壤矿物和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土壤胶体、土壤溶液、土壤电荷特性、土壤吸附性能、土壤酸度、土壤缓冲性、土壤氧化还原性等。16.土壤的离子吸附和交换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可吸附阳离子。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和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以及不同胶体上的阳离子由于静电引力和离子热运动可互相交换,叫阳离子的交换吸附作用。在一定pH时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量叫阳离子交换量(CEC)。阳离子的交换作用是土壤中植物有效阳离子的主要保存形式。阳离子交换量高表明土壤的保肥性好。阳离子交换量是高产土壤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土壤缓冲性和环境容量的参数之一。17.土壤微生物的作用①土壤的活跃组成成分。②参与土壤有机物质的矿化和腐殖质化过程;同时通过同化作用合成多糖类和其他复杂有机物质,影响土壤的结构和耕性。③参与土壤中碳、氮素和矿物元素循环,促进植物营养元素的有效性。④微生物有固氮作用。⑤植物根际微生物以及与植物共生的微生物如根瘤菌、菌根和真菌等能为植物直接提供氮素、磷素~~\n....和其他矿质元素的营养以及各种有机营养,如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生长刺激素等等。18.矿化作用和腐殖化作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有机态化合物转化为无机态化合物过程的总称。作用的强度与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关,还受被矿化的有机化合物中有关元素含量比例的影响。腐殖化作用的进行有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高。19.土壤养分的形态及有效性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1.溶解状态。即溶解于土壤溶液中的呈离子态存在的土壤养分;2吸附态:即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离子态养分,主要是吸附在带负电荷胶体表面的阳离子;3.难溶解状态。即存在于土壤矿物和有机质及难溶性盐类中的养分。20.土壤养分到达跟表面的方式及特点中国耕作土壤养分含量为:氮0.03~0.35%;磷(P2O5)0.04~0.25%;钾(K2O)0.1~3%;其他养分含量通常分别在百万分之几或十万分之几左右。土壤养分的总贮量中,有很小一部分能为当季作物根系迅速吸收同化的养分称有效养分;其余绝大部分必须经过生物的或化学的转化作用方能为植物所吸收的养分称潜在养分。作物主要是从土壤溶液中吸取养分。固相部分的养分一般需要先进入土壤溶液才能被作物利用。,植物吸收的氮中有30%~60%、磷有50%~70%,钾有40%~60%是来自土壤。~~\n....21.作物制度的含义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总称。包括种什么作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即作物的布局;作物在耕地上一年种一茬还是几茬,以及哪一个生长季节或哪一年不种,即复种或休闲;种植作物时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间作、混作和套作;不同生长季节或不同年份作物的种植顺序如何安排,即轮作或连作22.作物布局的基本概念及原则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与配置的总称。(一)作物生态适应性是基础(二)社会需求是导向(三)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是重要条件23.复种的基本概念复种是指同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24.复种指数的计算方法复种指数(%)=(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耕地面积)×10025.复种的条件(一)热量在我国一般以年均温8℃以下为一年一熟区,8~12℃为两年熟区或套两熟区,12~16℃为一年两熟区,16~18℃以上为一年三熟区。积温法:在我国,≥10℃积温低于3000℃为一年一熟,3000~5000℃可以一年两熟,5000℃以上可以一年三熟。~~\n....(二)水分我国降水量与复种的关系是:小于600mm为一熟区,600~800mm为一熟、两熟区,800~1000mm为两熟区,大于1000mm可以实现多种作物的一年两熟或三熟。(三)肥料。(四)劳、畜力和机械条件。(五)技术条件。(六)经济效益,避免出现“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的情况发生。26.复种的方式(一)两年三熟(二)一年两熟(三)一年三熟27.间作定义及方式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的种植方式间套作的主要类型有:粮粮间套作;粮经间套作;粮菜饲料(肥)间套作等;农鱼、农菇种养结合间套模式如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稻田种菇、玉米和蔗田种菇、果园种菇等。28.套作定义及方式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套作的主要类型有:以棉花为主的套作;以玉米为主的套作;以小麦为主的套作;以水稻为主的套作等。29.套作间作的不同套作和间作所不同的是,套作共生期短,每种作物的共生期都不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n....30.轮作与连作的概念(掌握)1.轮作是在同一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的复种形式的种植方式。如一年一熟条件下的大豆→小麦→玉米三年轮作,这是在年间进行的单一作物的轮作。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水稻和旱田作物的种植方式称为水旱轮作。在田地上轮换种植多年生牧草和大田作物的种植方式称为草田轮作。2.连作与轮作相反,连作是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的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而在同一田地上采用同一种复种方式连年种植的称为复种连作。生产上把轮作中的前作物(前茬)和后作物(后茬)的轮换,通称为“换茬”或“倒茬”。连作也叫“重茬”。31.连作的危害(掌握)合理的轮作可以增产,而不适当的连作不仅产量锐减,而且品质下降。32.连作的危害的原因(掌握)连作基本原因有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三个方面。1.生物因素:土壤生物学方面造成的作物连作障碍主要是伴生性和寄生性杂草危害加重、某些专一性病虫害蔓延加剧以及土壤微生物种群、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等。2.化学原因:指连作造成土壤化学性质发生改变而对作物生长不利,主要是营养物质的偏耗和有毒物质的积累。3.物理因素:某些作物连作或复种连作,会导致土壤物理性状显著恶化,不利于同种作物的继续生长。~~\n....33.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及主要原因(了解)1.忌连作的作物作物生长严重受阻,植株矮小,发育异常,减产严重,甚至绝收。其忌连作的主要原因是,一些特殊病害和根系分泌物对作物有害。据研究,甜菜忌连作是根结线虫病所致。西瓜怕连作则被认为是根系分泌物——水杨酸抑制了西瓜根系的正常生长。这类作物需要间隔五六年以上方可再种。另一类以禾本科的陆稻,豆科的豌豆、大豆、蚕豆、菜豆,麻类的大麻、黄麻,菊科的向日葵,茄科的辣椒等作物为代表,其对连作反应的敏感性仅次于上述极端类型。一旦连作,生长发育受到抑制,造成较大幅度的减产。这类作物的连作障碍多为病害所致。陆稻(水稻旱种)连作减产的主要原因是轮线虫及镰刀菌数量增加所致。这类作物宜间隔三四年再种植。2.耐短期连作作物甘薯、紫云英、苕子等作物,对连作反应的敏感性属于中等类型,生产上常根据需要对这些作物实行短期连作。这类作物连作二三年受害较轻。3.耐连作作物这类作物有水稻、甘蔗、玉米、麦类及棉花等作物。它们在采取适当的农业技术措施的前提下,耐连作程度较高。34.作物育种的基本概念、任务~~\n....作物育种是指人类以改良现有作物品种,选育及繁殖作物新的优良品种为目标,以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要求所进行的有意识的工作。它的任务除发现和利用现有优良变异类型外,还要采取杂交、理化因素处理等方法人工创造新的变异类型,通过培育、鉴定和选择,创造新的优良品种乃至新的物种,以满足作物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35.作物品种的概念及特征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种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有相对一致性,而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品质和适应性等方面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1.品种的稳定性2.品种具有地区性3.品种特征特性的一致性4.品种利用的时间性36.育种目标的定义育种目标就是对所要育成品种的要求,也就是在一定的自然、耕作栽培和经济条件下所育成新品种应具备的一系列优良性状指标。确定育种目标是育种工作的前提,育种目标适当与否是决定育种工作成败的关键。37.引种的概念~~\n....引种是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品种(或品系),经过适应性试验后,在本地区直接推广种植的生产实践。引种工作的特点是简单易行,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是解决生产中迫切需要良种的有效措施。38.引种的一般规律外地品种能否在本地直接利用,关键问题在于它能否很好地适应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因此,引种时首先必须掌握原产地与引种地区生态条件的差异程度以及作物品种的感温性和感光性强弱;其次是根据品种对温、光反应的特性,掌握耕作栽培技术特点。上述引种规律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具体的植物种和品种看成是具体的自然条件下的产物。39.选择的类型(掌握)自然选择:在自然条件下,生物体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适应于自然界的变异个体,生存下来并连续繁殖下去;不适应于自然界的个体,则遭到死亡或消灭。这个过程就叫做“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在人为的作用下,选择符合人类所需要的变异类型,淘汰那些对人类不利的变异类型,这个过程叫“人工选择”。现代的作物品种是在自然选择基础上的人工选择产物。40.选择的基本方法(掌握)选择的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方法只有两种,即单株选择法和混合选择法。如果就其选择的次数而言,上述两种方法又可分为一次选择法和多次选择法。1.单株选择法~~\n....单株选择法是在原始群中,或在一个作物的杂交群体中,按照育种目标选择符合要求的一些优良变异个体(单株、单穗或单铃等),并按个体分别收获、脱粒(轧花)、编号、保存,下季再分别播种成株行,进行鉴定比较,淘汰那些不符合要求的后代,然后选育出最优变异个体后代作为品系。以后再经过一系列比较试验、鉴定,各种性状和产量显著优于对照种的,作为新品种。这种方法是目前育种工作中最常见的。2.混合选择法在作物的原始群体或杂交群体中,根据育种目标选育多个优良个体,混合脱粒、保存。下一季将选得的种子、对照品种和原始群体分区种植在同一田块的不同小区内,进行比较鉴定。由于选择对象的遗传性不同,混合选择可能进行一次,也可能进行多次。这种方法既可作为育种的手段,又可作为良种繁育的手段。3.改良混合选择法把两种选择方法结合起来应用就叫做改良混合选择法。改良混合选择法可以对某个需要进行选择的原始群体,进行几次混合选择,待性状比较一致后从中选择优良单株,分系进行鉴定比较,选择出优良株系后,混合脱粒、保存,下季继续比较选择培育成新品种。另外,也可以一开始就进行单株选择,分系鉴定,然后将优良而又整齐一致的多个单株后代混合脱粒,进行繁殖。一般前一种方法用于群体比较混杂的情况,后一种方法大多用于良种繁育中生产原种,即所谓的“单株选择,分系比较,混系繁殖”。~~\n....41.育种的一般程序(了解)育种程序一般包括选种试验和品种比较试验两个阶段。根据工作进行的先后,可细分为原始材料圃(包括杂交圃)、选种圃、鉴定圃、品系(种)比较试验圃和区域试验圃。(一)原始材料圃(二)选种圃(三)鉴定圃(四)品系(种)比较试验圃1.预备试验2.品种比较试验(五)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1.区域试验2.生产试验42.良种的含义所谓作物良种,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品种品质,即品种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生育期适宜等;另一方面是指播种品质(种子纯度和净度高、种子饱满、发芽率高等),必须是质量合格的优质种子。所以通常所说的良种,指的是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43.良种繁育的概念良种繁育工作是指有计划地、迅速地、大量地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的工作。44.良种繁育任务包括:1.生产优质种子,实现品种的更换和更新:(1)迅速而大量地繁育新品种、现有良种的优质种子,或繁育优质的亲本种子并配制杂交种,从而满足作物生产对良种的需要,加速良种的推广和品种的更换;~~\n....(2)提纯复壮后的原种,也需要迅速而大量地繁殖种子,以便尽快替换同种已经退化的种子,实现品种更新。2.防止品种混杂退化,保持良种种性:对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品种进行选择提纯,防止品种混杂退化,保持优良种性,延长使用年限。43.良种繁育的概念良种繁育工作是指有计划地、迅速地、大量地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的工作。44.良种繁育任务包括:1.生产优质种子,实现品种的更换和更新:(1)迅速而大量地繁育新品种、现有良种的优质种子,或繁育优质的亲本种子并配制杂交种,从而满足作物生产对良种的需要,加速良种的推广和品种的更换;(2)提纯复壮后的原种,也需要迅速而大量地繁育种子,以便尽快替换同品种已经退化的种子,实现品种更新。2.防止品种混杂退化,保持良种种性:对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品种进行选择提纯,防止品种混杂退化,保持优良种性,延长使用年限。45.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1.机械混杂2.生物学混杂3.不良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4.选择作用~~\n....5.遗传基因的继续分离和基因突变46.防止品种混杂退化的措施在防止品种混杂退化的工作中应坚持“防杂重于除杂,保纯重于提纯”。(1)抓好“四关”,防止机械混杂机械混杂是目前造成混杂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要防止机械混杂,就要把好种子处理关、布局播种关、收脱晒藏关、去杂去劣关“四关”。(2)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生物学混杂。(3)严格去杂去劣、加强选择。(4)采取良好的农业技术另外,加强原种生产,生产纯度高、质量好的原种,每隔一定年限更新繁殖区的种子,这是防止混杂退化和长期保持品种纯度与种性的一项重要措施。47.种子检验的内涵种子检验是指应用科学、先进和标准的方法对种子样品的质量进行分析测定,判断其质量的优劣,评定其种用价值的一门科学技术。种子质量总共可用八个字概括:真纯净壮饱健干强综上所述,种子检验就是对种子的真实性和品种纯度、净度、发芽率、生活力、活力、健康状况、水分和千粒重等进行检测。其中纯度、净度、发芽率和水分为必检指标。48.净度的概念种子净度是指样品中除去杂质和其他植物种子后,留下的本作物净种子重量占样品总重量的百分率。净度分析时将试验样品分为净种子、~~\n....其他植物种子和杂质三种成份,并测定其百分率,同时测定其他植物种子的种类及数目。种子发芽力是指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发芽并长成正常幼苗的能力。通常用发芽势和发芽率表示。发芽势是指发芽试验初期(规定日期内)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率。发芽率是指发芽试验终期(规定日期内)全部发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率。49.真实性和品种纯度鉴定的定义种子真实性是指一批种子所属品种、种或属与文件(品种证书、标签等)是否相同,是否名符其实。品种纯度是指品种在特征特性方面典型一致的程度,用本品种的种子数占供检本作物样品种子数的百分率表示。50.种子生活力测定种子生活力是指种子发芽的潜在能力或种胚所具有的生命力。在一个种子样品中全部有生命力的种子,应包括能发芽的种子和暂时不能发芽的休眠种子。种子生活力测定方法有四唑染色法、甲烯兰法、红墨水染色法、软X射线造影法等。但正式列入种子检验规程的是生物化学(四唑)染色法。健康测定的方面健康测定主要是测定种子是否携带有病原菌(如真菌、细菌及病毒)、有害动物(如线虫及害虫)等健康状况。51.当前小麦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问题~~\n....1.冻害与倒春寒:严重影响了单位面积穗数和麦穗分化过程,穗粒数减少2.倒伏:产量形成阶段光合产物生产量减少3.早衰:根系衰老,光合器官功能降低,光合产物生产积累少52.麦田整地的基本要求麦田的耕作整地一般包括深耕和播前整地两个环节。麦田耕作整地的质量应达到深、透、平、实、足,即深耕深翻加深耕层(20~25cm),耕透耙透不漏耕漏耙,土壤细碎无明暗坷垃,地面平整,上虚下实,底墒充足(分播前造墒和播后造墒两种)。小麦的积温数1、冬前积温。(1)播种到出苗所需要的积温为120℃左右(播深3-5cm)。(2)出苗后至冬前主茎每长一片叶平均需要75℃。根据合理的群体结构所要求的冬前分蘖数和叶蘖同伸规律,可推算出冬前应长出几片叶,进而计算出所需要的积温数。然后,对照当地气象资料即可确定适宜播期。生产实践中,山东地区适宜播种期10月7日~10月10日。53.不同类型小麦适宜播种穗数单位面积穗数。中穗型每亩40万~45万穗;多穗型品种50~60万穗左右;大穗型品种30~35万穗左右。高产田冬前单位面积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1.2~1.5倍,一般大田为1.8~2.0倍。春季最大总茎数是在小麦起身后拔节前调查的数值,高产田要求为计划穗数的2倍为宜。~~\n....每公顷播种量(kg)=[每公顷计划基本苗数x种子千粒重(g)]/[1000x1000x种子发芽率(%)x田间出苗率(%)]54.每生产100kg籽粒对NPK的需求量每生产100kg籽粒,需氮3.1±1.1kg,磷1.1±0.3kg,钾3.2±0.6kg,三者的比例为2.8:1:3。55.苗期、中期、后期主要生长特点、调控目标(一)、苗期管理1、苗期的生育特点与调控目标苗期是指年前(出苗至越冬)和年后(返青至起身前)两个阶段。生育特点是以长根、长叶、分蘖的营养生长为中心。出苗至越冬阶段的调控目标是在保证全苗的基础上,促苗早发,促根壮蘖,安全越冬,达到冬前壮苗标准。即单株同伸关系正常,叶色适度,主茎5~7片叶,分蘖3~8个,次生根10条,冬前总茎数为成穗数的1.5~2倍,常规栽培下为1050~1350万,叶面积指数1左右。返青至起身阶段的调控目标是早返青,叶色葱绿,长势茁壮,分蘖蹲实,根系发达,总茎数1350~1650万,叶面积系数2左右。2、苗期管理措施(1)查苗补种、疏苗补缺、雨后松土破除板结。(2)灌冬水。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4℃,夜冻昼消水分得以下渗时进行。利于保苗越冬,利于年后后早春保持较好墒情,以推迟春季第一次肥水。(3)返青时进行顶凌耙压保墒,促进麦苗早发稳长。~~\n....(4)根据土壤墒情和小麦苗情决定是否施返青肥、灌返青水。过旺苗及早镇压。(二)、中期管理1、中期生育特点与调控目标小麦生长中期始至起身、拔节到抽穗前。该阶段的生长特点是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与小穗小花等生殖器官分化、生长、建成同时进行。调控目标是:根据苗情,适时、适量运用肥水管理措施,协调地上部与地下部、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群体与个体的生长关系,促进分蘖两极分化,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实现秆壮、穗齐、穗大、为后期生长奠定良好基础。2、中期管理措施(1)起身期。依据田间诊断结果,进行施肥浇水或深耘断根。(2)拔节期。壮苗的春季第一次肥水应在拔节期实施。具体时间,因群体大小、产量水平而异。(3)孕穗期。此期是小麦的需水“临界期”,供水极为重要。(三)、后期管理1、后期生育特点及调控目标后期是指从抽穗到灌浆承受的阶段。是以籽粒形成为中心的开花受精、养分运输、籽粒灌浆、产量形成的过程。调控目标是保持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期,抗灾防病虫,防止早衰与贪青晚熟,促进光和产物向籽粒运转,争取粒重。延长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提高粒重的示意图2、后期管理措施。~~\n....(1)在开花后15天左右即灌浆高峰前及时浇好灌浆水,并注意防倒。为改善品质,此后不再灌水,尤其要避免麦黄水。(2)叶面喷肥增加粒重改善品质。2%~3%尿素溶液或0.3%~0.4%磷酸二氢钾溶液,750kg/hm2。(3)及时防治白粉病、锈病、蚜虫、粘虫、吸浆虫等病虫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