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32学分:2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0面向专业:农林、农机、物流课程代码:B4200013先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选修课执笔人:杜金哲审定人:杜金哲、王月福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农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高、实用性强的课程,是学生了解农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掌握作物研究和生产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的重要途径。该课程着重介绍作物生产的共性规律、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植物营养学和土壤肥料学等学科领域。内容上力求突出科学性、实用性、普遍性和前瞻性,结构体系上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农学概论》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农学以及整个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对我国农业生产及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2、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规律、环境因素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技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原则,作物布局、复种、间作、混作、套作、连作和轮作概念、意义及技术;作物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作物育种目标、程序及育种方法,种子产业及管理,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技术,作物生产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安全化的意义及措施等。并利用农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农学概论综合性强、涉及学科广、内容繁多,所以授课教师在广泛阅读不同学科有关参考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备课组织材料,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多的传授给学生有关农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发展方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第一章植物生产概述(2学时)第一节植物生产的地位和特点\n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农学的定义及作物生产的地位一、农学的定义二、农学的性质三、农学的特点四、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第二节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一、作物生产概况二、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重点、难点:农学的定义、性质与特点,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思考题:1.什么是农学?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2.试述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3.了解世界和我国作物生产的概况。4.谈谈作物生产的未来发展目标和途径。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4学时)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一、作物的起源二、作物的传播第二节作物的分类一、植物学分类二、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三、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第三节作物的分布和我国种植业分区一、作物的分布二、我国种植业分区重点、难点: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作物按植物学、生物学特性分类,作物的分布及种植业分区。思考题:1、研究作物的地理起源有什么意义?2、世界作物起源于哪些地理中心?3、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分别在什么地\n方?4、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5、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6、简述作物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7、简述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作物在世界及其中国的分布状况。8、简述我国种植业区划的依据及其各大区的种植业特点。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6学时)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一、作物的一生二、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三、作物器官的生长发育第二节作物产量及其形成一、作物产量二、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三、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四、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第三节作物品质及其形成一、作物的品质及其评价指标二、作物品质的形成过程三、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重点、难点:作物的一生,作物生长发育特性,作物器官的形态特征及生长发育特点,作物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的概念,产量构成因素及提高产量的途径,作物的品质及其评价指标,作物品质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思考题:1、简述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及其应用。2、什么叫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者之间关系如何?3、简述作物种子休眠的概念、原因和解除措施。4、简述作物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5、简述作物根、茎、叶的功能。6、简述作物花的结构与花的分化发育过程。7、什么是作物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n8、简述作物的产量形成以及各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9、什么是作物的源、库、流?源、库、流之间的关系如何?10、解释作物的品质、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工艺品质和加工品质。11、简述生态环境对作物品质的影响?12、在作物生产中如何采用适宜的栽培措施来改善品质?第四章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4学时)第一节光一、光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二、光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三、我国光能资源的特点及利用第二节温度一、温度在作物生产中的意义二、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品的影响三、我国热量资源的特点及利用第三节水分一、水分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二、作物对水分的吸收三、水分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品的影响四、我国水资源状况及利用第四节空气一、空气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二、空气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三、二氧化碳施肥第五节土壤条件一、土壤的种类二、土壤的性质三、土壤资源特点及利用第六节营养条件一、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及其生理功能二、作物营养元素缺乏症状和营养关键时期三、作物有机营养\n重点、难点:光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我国光资源特点,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我国热量资源的特点,水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我国水资源状况,空气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与二氧化碳施肥,土壤的种类及理化性质,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及生理功能,作物营养元素缺乏症状和营养关键时期。思考题:1、分别叙述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和光谱成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2、简述我国光能资源的特点及光能资源的利用。3、何谓作物温度的三基点?极端温度对作物会产生何种危害?4、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的含义是什么?积温在作物生产上有什么作用?5、叙述水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6、简述干旱、涝害、和水体污染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7、简述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措施。8、叙述田间CO2的来源及分布、CO2浓度与作物产量的关系。9、简述温室效应、二氧化硫、氟化物和氮氧化物、臭氧和酸雨对作物的危害。10、土壤质地有哪些主要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何?11、土壤酸碱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哪些?12、简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讨论如何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13、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有哪些?14、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的基本生理功能有哪些,结合具体元素列举几例说明。15、作物营养关键时期对施肥的意义是什么?16、总结氮、磷、钾缺素症状发生特征及特点。第五章作物种植制度(6学时)第一节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一、种植制度的概念及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二、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第二节作物布局一、作物布局的概念、地位和作用二、作物布局的原则三、作物布局的内容与步骤第三节复种一、复种的概念、意义与发展\n二、复种的条件;复种技术;主要复种方式第四节间作、混作、套作一、间、混、套作的概念及意义二、间、混、套作效益分析;间、混、套作技术三、间、混、套作主要类型第五节轮作与连作 一、轮作的概念和意义;连作及其运用二、作物茬口特性与轮作三、合理轮作制的建立四、主要轮作类型重点、难点: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作物布局的概念及原则,复种、间作、混作、套作、轮作、连作的概念和意义,复种的条件与技术,主要复种方式和间、混、套、轮作类型。思考题:1、试述种植制度的概念、意义和建立合种植制度的基本原则。2、试述作物布局的概念、地位和作用。3、作物布局的原则是什么? 4、试述复种的概念和意义。5、复种的条件和技术有哪些?6、试述间(混)、套作的效益。7、间(混)套作的技术有哪些?8、试述轮作、连作的概念和轮作的意义。9、试述连作的危害。10、试述作物茬口特性与轮作的关系。第六章作物育种与种子产业(4学时)第一节作物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一、品种的概念二、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第二节作物的育种目标、选择方法与程序一、育种目标二、引种三、选择的意义和基本方法;育种程序\n第三节作物育种的主要方法一、系统育种二、杂交育种三、杂种优势利用四、诱变育种五生物技术育种第四节种子产业及管理一、品种审定二、良种繁育三、种子检验四、种子经营重点、难点:品种的概念及作用,作物的育种目标、选择方法与程序,引种规律,系统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概念与方法,杂种优势的概念及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生物技术育种,品种审定申报条件,良种繁育的任务及原种生产技术,种子检验的内容与方法,种子经营的法规与特点。思考题:1、作物种子与作物品种的概念有何不同?一个优良品种应具备哪些条件?2、在育种工作中,为什么要制定育种目标?应根据什么原则制定?3、作物引种时应遵循哪些原则才可能引种成功?4、混合选择法同单株选择法的区别是什么?各有何优缺点及在何种情况下应用?5、远缘杂交与品种间杂交相比各具有什么特点?6、什么是系统育种?系统育种的基本原理是什么?7、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有哪些?怎样进行不育系繁殖与杂交制种?8、什么是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有哪些特点?9、什么是生物技术育种?在农作物育种中应用最多、最广的方法有哪些?10、简述不同繁殖器官作物原种生产方法?11、简述自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原种生产和异花授粉作物自交系原种生产的方法?12、述种子检验的内容及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等指标的标准检测方法。13、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种子经营的特点及种子经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七章作物生产技术(6学时)第一节土壤培肥、改良和整地一、土壤培肥\n二、土壤改良;整地第二节播种和密度一、播种二、密度第四节合理施肥一、施肥的基本原则二、肥料种类三、施肥技术第四节灌溉与排水一、灌溉制度二、灌溉方法三、排水技术第五节其它生产技术一、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二、人工控旺技术三、化学调控技术第六节收获、粗加工和贮藏一、收获时期二、收获方法三、收获物的粗加工四、贮藏第七节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一、小麦生产技术二、玉米生产技术三、棉花生产技术四、花生生产技术重点、难点:合理密植增产原因及确定原则,肥料种类、作物的营养特性及合理施肥的原则与技术,作物的需水规律及灌排水技术,作物地膜覆盖及化学调控技术,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主要农作物的生育期划分及生产技术。思考题:1、简述高产土壤的特点和土壤培肥的措施。\n2、如何改良盐碱地、红壤?3、简述土壤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的作用和方法。4、优良种子应具备那些条件?简述种子播种前处理的方法和步骤。5、如何确定作物的播种期?简述其播种方法。6、简述合理密植增产的原因、确定适宜密度的原则和实现合理密度的方法。7、简述合理施肥应考虑的因素?8、简述生产上施用的肥料种类和使用方法。9、简述推荐施肥技术、施肥量的确定和施肥方法。10、述作物灌溉制度的内容及确定方法。11、比较不同灌溉方法的优缺点。12、如何正确应用作物化控技术与人工控旺技术。13、以当地作物为例,谈谈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14、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主要农作物的生育期划分及生产技术。三、考核方式和要求本课程涉及学科较多、内容较广,在考试上采取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方法。平时考核包括出勤率、课堂讨论与平日成绩占20%-30%。课程结束之后,一般应闭卷考试,亦可开卷考试或写课程论文,占70-80%。闭卷考试重点考核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况的掌握程度,占四分之三,考核部分综合分析、综合运用能力,占四分之一。开卷考试重点考核综合分析、综合运用能力。第二部分:建议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目一、使用的教材《农学概论》,杨文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二、参考书目[1]《农学概论》,山东农业大学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2]《农学概论》,李建民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农学概论》,王沅,鲁明中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4]《作物栽培学各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于振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5]《耕作学》,刘巽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6]《作物学通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曹卫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