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农学概论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农学概论》课程作业姓名:学号:年级:学习中心:—————————————————————————————第一章绪论简答题1.简述农学(广义、中义、狭义)的含义。答:广义的农学包括农业科学的全部领域,主要有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可以理解为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科学;中义:是指农业科学中的农业生产科学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生产林业生产等方面。狭义:是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即研究作物尤其是大田作物生产理论和生产技术。2.简述农学的特点。答:农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特点。(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2)农学技术的实用性,(3)农学基础的广泛性。3.简述作物生产的特点。答:(1)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2)作物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3)作物生产具有有序性(4)作物生产具有连续性,(5)作物生产系统具有复杂性。论述分析题1.试析我国作物生产发展的出路。答:(1)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2)作物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3)作物生产具有有序性(4)作物生产具有连续性,(5)作物生产系统具有复杂性。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名词解释1、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简答题1.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大田作物分为哪些类别。\n答:一般可分为3部份9个类别。一、粮食作物(1)禾谷类作物,(2)豆类作物,(3)薯类作物。二、经济作物,(1)纤维作物,(2)油料作物,(3)糖料作物,(4)嗜好作物,(5)其它作物如:桑、漆、橡胶等。三、饲料作物。1.简述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答: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有纬度、海拔、地势、地貌影响到光照、温度、降雨等气候条件。2.例举出我国种植业的10个一级区域。答:1、东北大豆春玉米甜菜区,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6华南双季稻甘蔗区,7、云南高原稻玉米烟草区,8、川陕盆地稻米薯类柑橘桑区,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4.简述长日照、短日照作物的概念,并各列举两种作物类型。答:长日照作物在一生当中要求日照连续超过12小时以上时,才能通过发育阶段正常开花结实的作物。如小麦、油菜等。短日照作物在一生当中要求日照连续在12小时以下,才能通过发育阶段正常开花结实的作物。如水稻、棉花等作物。论述分析题1.试述主要作物的分布及生产概况。答:其与作物的起源中心及其传播的区域密切相关,也与作物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适应性密切相关,同一作物在相对一致的自然生态范围的不同地域的栽培历史的长短和种植规模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和变化。2.试述世界10大农区的特点。答:非洲撒哈拉以南农业区。包括东非、西非、中非和南非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名词解释1、作物的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通常用大小、轻重和多少来度量。2、作物的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3、营养生长:是指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4、生殖生长:当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以后,便开始分化形成花芽,以后开花、授粉、受精、结果(实),形成种子。植物的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长,叫做生殖生长。还有些植物是不开花直接结果的,譬如无花果等,但这任然不违背植物的生长规律。人类生殖生长的过程经历从胎孕、发育、成长、衰老乃至死亡的过程,这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5、作物生育期:指作物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或从播种材料出苗到主产品收获适期所经历的天数。6、作物的生育时期:指在作物一生中,外部形态特征、结构功能发生显著变化的各个时期。7、作物的温光反应:是指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n8、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9、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土地面积的比值勤。10、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鲜重或干重的比值。11、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在作物的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总是呈现若干次显著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12、经济系数:是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产量/生物产量。13、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产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质的总量,即全株根、茎、叶、花和果实等干物质14、经济产量:是指所收获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数量。15、光合作用:利用自身的叶绿素将可见光转化为能量(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驱动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16、作物群体:是指同一块地上的作物个体群。17、源:制造营养并向其它器官提供营养的器官或部位都是源18、库:消耗利用或储藏营养的接受器官或部位是库。19、光能利用率: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太阳能的比.20、作物品质:是指作物生产中目标产品的质量,具体包括其利用质量和经济价值。21、形态指标:是指根据作物产品外观形态来评价品质优劣的指标,包括形状、大小、长短、粗细、厚薄、色泽、整齐度等。22、理化指标:是指反映经济产品的化学成分,是根据作物产品的生理生化分析结果评价产品质优劣的指标。23、营养品质:主要是指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物质的含量。24、食用品质:是指蒸煮、口感和食味等特性。25、工艺品质:是指影响产品质量的原材料特性。26、加工品质:是指不明显影响产品质量,但对加工过程有影响的原材料特性简答题1.简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答:(1)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的基础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并进的阶段,彼此之间会存在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的关系。2.简述作物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的关系。答:作物的根、茎、叶在营养物质的分配上是互通有无、相互联系的。根供给地上部分水分、无机盐、同时根还合某些有机物和激素(细胞分裂素)供地上部分需要。面地上部分又根系提供光合产物和维生素、生长素等生理活性物质。“根深叶茂”就充分反映这种协调关系。3.简述种子休眠的原因及其解除方法。原因:胚发育未完成;生理上未成熟;缺少必须的激素或存在抑制萌发的物质。种壳的机械阻碍、不透水性、不透气性以及种壳中存在抑制萌发的物质。方法:低温层积、变温处理、干燥、激素处理。用物理、化学方法破坏种皮或去除种壳。4.简述产量的概念及产量构成因素。\n答: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总量,一般不包括根。因素: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和单株产量。即产量=单株产量×单位面积的株数。各类作物不同,产量构成因素也就不同了。1.简述影响作物品质形成的因素。答:1、内在因素:品种特征,如产量性状、耐肥等生长发育特征及幼苗素质等,均影响产量形成的过程。2、环境因素:土壤、温度、光线、肥料、水分、空气、病虫草害的影响较大。3、栽培措施:种植密度、群体结构、种植制度、田间管理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是取得群体高产优质的主要调控手段。论述分析题1.试析源、流、库之间的关系。(1)源对库的影响:源是库的有机养料供应者,源是产量形成和充实的重要物质基础。(2)库对源的影响①库依赖于源而生存,库内接纳同化物质的多少,直接受源的同化效率及输出数量决定,两者是供求关系。②库对源的大小,特别是对源的光合活性具有明显的反馈作用。③库对源还可发挥“动员”和“征调”作用,迫使其内含物向库转移。(3)源、库对流的影响:库、源的大小及其活性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都有明显影响,起着“拉力”和“推力”的作用。在实际生产中,源、库往往是决定产量的关键。只有使作物群体和个体的发展达到源足、库大、流畅的要求时,才可能获得高产。2.试析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答:1、作物的产量潜力2、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1.光能利用率2.光能利用效率的提高途径((1)选育高光和效率的品种(2)增加光合面积——1.合理密植2.改变株型(3)延长光和时间——1.提高复种指数2.延长生育期3.补充人工光照)3、降低作物消耗4、提高经济系数第四章作物生长与环境条件名词解释1、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2、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照度值。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的光合作用超过呼吸作用,可以积累有机物质。3、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4、三基点温度: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及最高温度。5、积温:是指作物在某一生育时期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积累之和。6、活动积温:是指对高于作物生长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即对大于或等于生物零度的日平均温度的累积。7、有效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与作物生长下限温度之差的累积,也叫生长度日。8、土壤:是由一层层厚度各异的矿物质成分所组成大自然主体。9、土壤质地: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n10、作物光温生产潜力:在一定的光、温条件下,其它环境因素(水分、二氧化碳、养分等)和作物群体因素处于最适宜状态,作物利用当地的光、温资源的潜在生产力。11、田间持水量:在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充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其水分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土水势或土壤水吸力达到一定数值),是大多数植物可利用的土壤水上限。12、土壤萎蔫系数:植物产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通常可视为植物可利用土壤水的下限。13、作物需水量:作物旺盛生长的田间蒸散量。14、蒸腾系数:是指作物形成一个单位重量的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重量。15、营养临界期:营养元素缺少或营养元素之间比例不平衡,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显著不良影响的那段时期。16、营养最大效率期:某种养分能发挥其最大增产效能的时期。简答题1.简述调节温度的农业技术措施。答:1、灌溉措施对温度的调节2、耕作措施对温度的调节3、覆盖与土壤温度论述分析题1.试析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答:1、作物水分利用效率2、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第五章作物种植制度名词解释1、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的结构、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体。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结构与配置的总称。3、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种植或收获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4、复种指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5、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多行)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6、混作:农作物与多年生木本作物(植物)相间种植7、套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8、轮作:是指同一田地上按照一定顺序,在不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作物组合的种植方式。9、连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多年不变地种植同一种作物或作物组合的种植方式。10、茬口:是作物在轮作换茬中给予后茬作物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11、茬口特性:是指作物生产的茬口安排中不同前后作的反应特点。简答题\n1、简述种植制度及其功能。答:种植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布局与种植方式的结合。它包括作物布局、复种、间套作、轮作与连作等内容及技术,是解决什么作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怎么种等种植生产中的决策问题。2、简述衡量合理种植制度的标准。答:一个合理的种植制度,应做到因地制宜、趋利弊害、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合理利用社会经济资源,促进种植业与畜牧业、林业、渔业、协调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耕地面积的年生产力,保护和改善资源和环境,持续增产、稳产,并提高经济效率。3、简述作物布局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答:1.作物布局是种植业较佳方案的体现2.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3.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与组成部分4、简述作物布局的原则。答:(1)生态适应性是基础(2)社会需求是目的(3)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是重要条件(4)经济效益是根本动力(5)用养结合、综合平衡,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5、简述复种的意义。答:(1)有利于增加播种面积与作物年产量(2)有利于缓和各类作物争地矛盾,促进全面增产(3)有利于稳产抗灾6、简述提高复种指数的技术途径。答:(1)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技术(2)采用育苗移栽技术(3)运用套作技术(4)促早播早发和早熟技术7、简述轮作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答:(1)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2)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3)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4)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8、简述减轻连作危害的途径。答:(1)连作存在的原因1.内在因素2.外在因素(1社会需要决定连作2.资源利用决定连作3.经济效率决定连作)(2)减轻连作危害的技术途径(1.物理技术2.化学技术3.品种更换4.农业技术)论述分析题1.试析我国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方向。答: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区域适应性,区域比较优势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因地制宜地推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及产业化经营,才能增强农产品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少趋同性2.试述间套作的调控技术要点。答:(1)作物类型及品种的选配组成(2)田间结构配置(1.密度与行株距2.行比(行数)与幅宽3.带宽)(3)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技术(1.适时播种,保证全苗2.加强水肥管理3.控制作物株型4.综合防治病虫害5.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品)3.论述我国种植制度主要类型的特点。种植制度早期的研究主要是根据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进行农作制度的分类和比较研究。在其发展过程中\n,不同国家和地区因各自不同的资源优势和经济状况,研究方向上各有侧重:人少地多农业发达的欧美国家,侧重于经济效益及其资源和环境保护;而人多地少属于生存型农业的亚非国家,则侧重于增产潜力,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充分利用有效的农业资源,二是如何生产足够的粮食。我国在种植制度方面的研究,出于人多地少的国情,主要是以增加粮食产量和提高土地利用率为目标,围绕以间套复种为主要内容的多熟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为研究重点。50~70年代以扩大复种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主提高粮食总产;80年代以提高单产、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主提高粮食总产,并逐步向高功能(高产量)高效益种植模式发展;90年代从高产高效种植实践与理论探讨,逐步走向种植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种植制度的研究与演变又呈现出新趋势:首先,可持续农业是种植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其次,种值结构调整是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再次,持续高效是种植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标。第六章作物育种与种子产业名词解释1、品种: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经自然或人工选择形成的动、植物群体。具有相对的遗传稳定性和生物学及经济学上的一致性,并可以用普通的繁殖方法保持其恒久性。2、良种:用常规原种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和杂交种达到良种质量标准的种子。3、引种:把外地或国外的新作物、新品种或品系,以及研究用的遗传材料引入当地。4、系统育种:在现有的品种群体中选择优良的自然变异,通过比较鉴定而培育出新品种。5、杂交育种:不同种群、不同基因型个体间进行杂交,并在其杂种后代中通过选择而育成纯合品种的方法。6、单交:2个不同品种或种质资源作为亲本进行成对交配的杂交方式。7、复交:复交分为三交、双交、和聚合杂交,它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亲本,要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杂交。8、回交:子一代和两个亲本的任一个进行杂交的方法9、杂种优势:杂交子代在生长活力、育性和种子产量等方面都优于双亲均值的现象。10、诱变育种:在人为的条件下,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诱发生物体产生突变,从中选择,培育成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新品种。11、航天育种: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高空气球等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植物的诱变作用以产生有益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农作物育种新技术。12、种子产业:种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沿革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种子产业迈向了现代化的发展轨道。13、品种审定:是指由专门的权威机构对新育成或新引进的品种能否推广和能在什么范围内推广等权威性结论。\n14、良种繁育:是指在保持品种种性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迅速地、大量地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或苗木的技术。15、种子检验:利用科学、先进和标准的方法,对种子样品的质量进行检测、分析、鉴定,以判断其质量优劣的一门科学技术。16、种子真实性:种子是否真实。17、种子经营:种子经营实行许可制度。简答题1、简述种子的概念及种类。答:在植物学上来讲,真正的种子是指种子植物所独具繁育器官,它是由植物的胚珠经过受精作用发育而成的一种有性繁殖器官,一方面具有遗传性。能将其特征在不同程度上传递给下一代。在农业生产上,种子是用于农业、林业生产的各种播种材料的总称,习惯称农业种子。种类:真种子、类似于种子的果实、营养种子、人工种子。2、简述品种的特性和品种的类型。答:特性:新颖性、特异性、整齐性、稳定性类型:自交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无性系品种3、制定育种目标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1.增产性,育种目标较当地主推品种增产5%以上。2.抗病性,育种目标能较抗当地流行的主要病害。3.抗逆性,育种目标能较当地主推品种有更好的抗御当地易发生的灾害性气候的能力。4.较强的适应性,能够更广泛的推广,如郑单9585.与当地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如近年来东北广泛应用的先玉335,其特点主要是便于机械化收获4、作物育种有哪些主要方法。答: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诱变育种5、简述远缘杂交的作用。答:创造新物种、改良旧物种、创造和利用杂种优势。6、简述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答:(1)人工去雄杂交制种 (2)利用苗期标志性状制种 (3)利用化学杀雄剂制种 (4)利用雌株系制种 (5)利用雄株系制种 (6)利用雌性系制种 (7)利用自交不亲和系制种 (8)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 7、简述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答:机械混杂是指作物在大田栽培或良种繁育过程中,因为播种、收割、运输、脱粒(轧花)、扬晒、装袋、入仓等作业而发生的混杂。机械混杂不仅直接影响种子的纯度,还会增加天然杂交的机会,加速品种混杂退化的进程,使品种过早丧失其优良特性。除了机械混杂引起的退化还有遗传引起的退化。由于现在的品种基本上都是杂交品种,后代很容易出现遗传分离现象,导致品种退化。8、简述合理使用品种应注意的问题。\n答:(1)必须使用经过审定的品种,而且是经过种子检验符合标准的良种(2)根据品种的特性,合理选择和使用良种(3)良种合理布局和搭配(4)良种与良法相配套(5)注意品种的更新和更换9、简述良种繁育的概念和任务。答:良种繁育:是指在保持品种种性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迅速地、大量地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或苗木的技术。任务:(1)迅速大量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2)防止品种混杂退化,保持良种种性,提高纯度。10、简述我国良种繁育的体系。答:(1)对于稻、麦等自花授粉作物和棉花油菜等常异花授粉作物的常规品种。(2)玉米、水稻等杂交制品,则要求有严格的隔离条件以及技术性强等特性,可实行“省提、地繁、县制”的种子生产体质。论述分析题1.试析良种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答:(1)良种是种植业赖以延续的基础(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3)改进品种品质(4)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5)提高抗逆性的适应性,扩大种植面积(6)缩短或改良生育期,改进耕作制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7)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劳作生产率2.试述远缘杂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克服方法。答:1.杂交不亲和;2.远缘杂交的不育性。方法:染色体加倍法;回交法;蒙导法;逐代选择;改善营养条件。3.试述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答:1.家家种田,户户留种阶段2.四自一辅阶段3.四化一供阶段4.种子产业化第七章作物生产技术名词解释1、整地:作物播种或移栽前进行的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的总称。2、土壤肥力: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简答题1.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答:1.养分因素指土壤中的养分贮量、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矿物质及有机质的数量和组成。2.物理因素指土壤的质地、结构状况、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状况等。它们影响土壤的含氧量、氧化还原性和通气状况,从而影响土壤中养分的转化速率和存在状态、土壤水分的性质和运行规律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长力和生理活动。3.化学因素指土壤的酸碱度、阳离子吸附及交换性能、土壤还原性物质、土壤含盐量,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的含量等。4.生物因素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及其生理活性。\n1.简述播种前种子要经过哪些处理。答:1、浸种。一般较易发芽的种子可不进行直接播种,对种皮较厚的种子可在播种前进行浸种。浸种可分为冷水浸种和温水浸种(温度40度左右为佳),浸水时间一般为24小时为宜,浸泡时间过长养分容易遭受损失。浸过的种子不能播种在过分干燥的土壤中,因为干燥土壤会夺取种子水分,使发芽中止。2、锉伤种皮。对于种壳坚硬、不透水和不透气的种子,可作锉伤种皮处理(注意不能锉伤种胚)。锉伤种皮法常用于美人焦、荷花、黄花夹竹桃等种子,方法是在播种前用小刀刻伤种皮或磨去种皮的一部分,再经温水浸泡24小时。3、草木灰拌种。凡外壳有油蜡的种子,都可用草木灰加水混合成糊拌成种子,利用草木灰中的碱分帮助脱去油蜡。4、冻裂。如榆叶梅的种子,在入冬封地前播种并浇透水,冬季土地结冻后,种子外壳破裂,第二年春天即可发芽。5、沙藏。如桂花、蔷薇类的种子,秋末采收后用湿沙拌好,装在花盆里,再放置在深半米左右的沟里,盖上稻草,第二年开春后取出播种,则可迅速发芽。6、药物处理。对一些种皮坚硬的种子,也可进行药物处理,以改变其坚硬种皮透性,使其迅速发芽。通常用2%~3%的盐酸浸种,浸到种皮柔软后取出种子,用清水漂洗干净即可保重。芍药、美人蕉等种子可采取此法。3.简述合理密植增产的原因。答:在于充分发挥土、肥、水、光、气、热的效能,通过调节高粱单位面积内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使个体发育健壮,群体生长协调,达到高产的目的。论述分析题1.试述改良盐碱土的主要措施。植树造林可以改善盐碱地。盐度的广泛采用,内涝的品种,如金合欢,苦楝,乌桕树,榆树,旱柳,加拿大杨,杨树,泡桐,侧柏,树柳,紫穗槐灰条营造防护林带,这些巨大的树冠物种可以蒸发大量的水分,其巨大的根源和一个抽水机,源源不断的地下水输送到冠,因此,地下的水位缓慢下降,溶解在水中盐度的水也慢慢转移到更深的土壤层,这是生物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的作用,它改变田间小气候,促进土壤排盐水。第八章植物保护名词解释1、植物保护:植物保护学科主要是由植物病虫害专业发展而来的。2、有害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甚至生存产生危害的生物。3、农业生物灾害:在自然界,人类与各种动植物相互依存,可一旦失去平衡,生物灾难就会接踵而至。如捕杀鸟、蛙,会招致老鼠泛滥成灾;用高新技术药物捕杀害虫,反而增强了害虫的抗药性;盲目引进外来植物会排挤本国植物,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物灾害,危及生态环境。4、变态:在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5、世代:很多年代。\n6、年生活史:由当年的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生长发育的全过程。7、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8、病状:疾病表现出来的症象。9、病征:表现在身体外面的显示出是什么病的征象。10、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11、非侵染性病害:由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非生物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植物病害。12、病害循环: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延续发病的过程。简答题1、昆虫的个体发育经过哪些阶段。答:昆虫个体发育常以胚胎发育为基点,把胚胎发育前的精、卵成熟叫昆虫的胚前发育,把胚胎完成后到性成熟的过程叫胚后发育有卵受精所以把昆虫的胚胎发育份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胚后发育又分为孵化、幼虫期、蛹期、成虫期2、病害循环涉及哪些环节。答:1、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2、病原物的传播。3、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3、简述农田杂草的生物学特性。答:1.休眠性。2.早熟性。3.多产性。4.拟态性。论述分析题1.试述农作物害虫的主要防治方法。答:1.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2.恶化害虫发生危害的环境条件;3.提高农作物的抗性;4.直接杀死已经发生的有害生物。第九章作物生长现代化名词解释1、作物生产现代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2、作物生产机械化:作物生产由劳工作主要生产因素,转营以电力水力等其他动力来驱动生产。3、作物生产设施化:使用设备生产作物。4、作物生产智能化:利用智能化IT信息技术来结合设施、设备来指导农业预测、实施生产。简答题1.简述现代作物生产的特点。答:1.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源来利用;2.周期性、季节性、地域性和连续性;3.作物产品的产量、品质的差异性、可塑性。2.简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阶段。3.答:(1)大型化(2)运用范围广(3)研制新型机械(4)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n1.简述我国作物生产机械化存在哪些问题。答:(1)农机拥有状况和农业对农机作业的需求不相适应。(2)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片面。2.简述种植业生产标准化的意义。(1)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2)推广农业产业化过程的重要前提(3)发展品牌农业的必经之路(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5.简述种植业生产智能化的主要技术体系。答:(1)遥感技术(2)数据库技术(3)农业专家系统(4)精确农业3.简述作物生产安全化的紧迫性。在生产实践当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在不断的出现,这就标志着人们对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了,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三品”的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范围较广泛,绿色生产其次;相对来说,有机生产由于要求的标准较高,生产中推广较少,不过范围也在逐渐扩增。无公害农作物生产是最值得广泛推广的。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总体目标是,通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农业标准化示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升级拓展、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农产品品牌创建等6项工作,推进农业生产源头的洁净化、农业生产与经营过程的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农产品市场运行的现代化和农产品营销的品牌化。为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论述分析题1.试述当前我国种植机械化重点推广技术。答:(1)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2)保护性耕作技术(3)五米机械化生产技术(4)薯类生产机械化技术(5)油菜、花生、茶叶等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6)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7)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工技术(8)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2.试述我国设施栽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答:我国设施栽培的类型主要是塑料中、小拱棚,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和现代化温室。现状:1.总体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低2.设施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3.机械化水平低4.设施栽培技术不配套5.设施环境恶化趋势:将在基本满足社会需求总量的前提下协调发展,着重于增加设施栽培种类,挑高质量逐步规范化、标准化、系类化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和设施体系。3.试述我国种植业生产安全化措施及发展方向。答:1.水资源优化利用2.农药、化肥的合理利用科学管理3.农药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4.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科学利用5.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种植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4.试述种植业清洁生产的技术体系1.产前(良种繁育种子检验)2.产中(利用轮作、间混作等种植方式控制病虫草害等)3.产后(秸秆安化技术物理方法生物法化学法污水自净工程技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