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哲学 关于太极拳文化的哲学思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太极拳哲学 关于太极拳文化的哲学思考

太极拳哲学关于太极拳文化的哲学思考2006年9月第21卷第3期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0fShandong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ep.2006V01.21No.3关于太极拳文化的哲学思考王纳新(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50014,济南∥10\n太极拳哲学关于太极拳文化的哲学思考2006年9月第21卷第3期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0fShandong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ep.2006V01.21No.3关于太极拳文化的哲学思考王纳新(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50014,济南∥10\n太极拳哲学关于太极拳文化的哲学思考2006年9月第21卷第3期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0fShandong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ep.2006V01.21No.3关于太极拳文化的哲学思考王纳新(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50014,济南∥10\n太极拳哲学关于太极拳文化的哲学思考2006年9月第21卷第3期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0fShandong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ep.2006V01.21No.3关于太极拳文化的哲学思考王纳新(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50014,济南∥10\n太极拳哲学关于太极拳文化的哲学思考2006年9月第21卷第3期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0fShandong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ep.2006V01.21No.3关于太极拳文化的哲学思考王纳新(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50014,济南∥10\n太极拳哲学关于太极拳文化的哲学思考2006年9月第21卷第3期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0fShandong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ep.2006V01.21No.3关于太极拳文化的哲学思考王纳新(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50014,济南∥10\n36岁,女,讲师)摘要从哲学的视角,分析了中华太极图的宇宙哲理、太极拳的起源、太极拳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哲学底蕴、做人之道当如太极之道的辩证关系.以历史的解释与现实的评述相结合,解读太极拳文化深刻哲理的时代价值和人文意义.1中华太极图的诠释太极阴阳鱼图,揭示出宇宙的深刻哲理与奥妙“天机”.大千世界,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无不是一分为二又合二而一的,并且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太极图中,一条白眼阴鱼,一条黑眼阳鱼,鱼头鱼尾互相环抱,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处于一个有机整体“太极”里.关于太极拳图中的s曲线,它是宇宙万物进行太极运动留下的永恒轨迹,恰如其分而形象地表示宇宙万物阴阳互生互化的普遍规律.这种太极运动,以全息性为特征,阴阳相互消长.在时空上,表现为阴阳交错分合,上下起伏波动,互生互化,你消我长,互相补充.由量变到质变,物极必反,循环不已,在否定之否定的全息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太极整体和谐的发展.所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之气,本同一体,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我们说的运动本身就是矛盾.自然界中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相互倚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之生命,推动一切事物之发展.2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家哲学思想太极拳,又称为哲拳.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之孙杨澄莆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一书中曾写到:“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比比皆是,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是有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意思就是要掌握太极拳,先需懂得这些古典哲理学说.太极拳命名的“太极”二字来自《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Ill杨澄甫则在《太极拳使用法》中说:“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空气磨动而生太极遂分阴阳,故练太极先讲阴阳,而内包罗万象,相生相克由此而变化矣,太极本无极生,而阴阳之母也.”太极拳吸取易经阴阳辩证等观点是事实,但从整个太极拳理论著述及拳法技术所表现的内容与特色来看,太极拳实际上运用了自先秦经宋明以来三千年哲学发展的一个成果——太极哲理.此太极哲理发端于《易经》,中经道教内丹养生家陈抟等人的研究与发展,融贯儒、道、释三家而形成《无极图说》,用于内丹修炼,后复由宋明理学家周敦颐等人继承推演成为新儒家,用以阐明理学奥秘的《太极图说》.道家思想和道教对武术的影响极其深远,对于作为内家拳代表的太极拳尤其如此.道教的宗教精神、理论和修炼方法被融摄于太极拳文化之中.道教在哲学思想上主要继承先秦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老子关于无为、贵柔、尚雌、崇阴、法水、主静等思想,被道教转化为自我的宗教精神与原则.这种精神和观念与中国武术文化相融摄,形成了一种武术技术指导思想和理论,其核心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和“以柔克刚”.内家拳的实践原则和理论即来自道家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概念,自汉以后,主要为道教所吸收并加以发展.道教为了建立自己的“天人合一”的神学体系及神仙修炼体系,创立了以黄老学说为指导,以“易”理为基本结构的内、外丹修炼方法体系.这种理论方法体系,为武术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宋明之时以道家贵柔持静为原则,以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易”理为指导的内家拳的出现,同道教理论实践的发展有密切关系.“道在养生”是道教的基本追求,因而“重生”、“全生”等养生思想观念亦深刻地影响了武术文化。如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等,受道教思想影响的拳术,都极鲜明地突出了养生价值.总之,道教文化的渗透使太极拳发展为合养生、修性、技击为一体的武术实践体系.道教文化亦融摄于太极拳技术之中.武术的动作、招式、套路、技击应用等,都属于太极拳的技术文化层次,道教的精神、观念、思想等在武术的技术文化层次亦有表现.道功的修心内养理论,如清静、寡欲、坐忘、守一、养性、存思等,道术的修命固形的方法,如吐纳、导引、服气、胎息、辟谷、药饵等,它的气功特别是内丹术,广泛运用于太极拳功夫技能之中.早期太极拳称为“长拳”、“棉圈”、“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问,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始定名太极拳.太极拳的来源有唐朝许宣平、六朝韩拱月、宋代张三峰、明代张三丰、清代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说法,具体如何,因为时间的久远和文字记载的缺失,已很难考证清楚.但太极拳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的收稿日期:2006—03—12154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1卷哲学基础,这也旁证了从萌生到完善决不是哪一个人能独自完成的,而是由小至大,海纳百川,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从现代科学角度解释,对太极拳而言,即是各种学科统一在其间,对立的存在,辩证的运转,相辅相成,独立和谐地构成了太极拳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它所以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因为它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它的根深深扎入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养生学、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美学等多学科的广袤深厚的领域,因此,太极拳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产物.从运动的规律上看,太极拳使这些学科遵循着对立统一规律,按照自然辩证的方法,对立统一存在于太极之中,每个学科在自身独立运动的同时,各学科间还进行着整体的辩证运动.可以说,太极拳的运动,就是文化的运动,是这些学科在运动,是各学科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运动.3做人之道当如太极之道10\n其一,练习太极拳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自有而无、元中生有、有复还无、无为人道的过程.其运动方式,不同于一般的拳术运动,全身放松,呼吸调匀,心无杂念,着重轻灵松软,外柔内刚,全身和谐的动作练习,太极拳不仅要求在外型上平和自然,舒展大方,移形换步,处处太极.如行云流水,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更重要的是在神意上、心情上也要平静、自然,而生理的本能——生命的力量即在此清净寂寞中发动.老子曾说:“万物芸芸,各复归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21由静而达到静坐、内功所证到之境界,动静互相配合,则于身心的健康大有裨益.利用调身、调心、调息,使意念与身体达到和谐舒服的境界,并以基准八法为规范,含胸拔背,松肩垂肘,尾闾中正,神贯顶,气沉丹田,脚分虚实,做全身协调性的整体运动,从根本上来说,是心境、意境上的舒展大方,气势磅礴.太极修习者重在感悟太极心态,首忌轻浮,重一个“稳”字,立场要稳定,言行要稳重;又忌歪邪,要行正道,挺直脊梁,刚正不阿;再忌目光短小,宜心胸开阔,眼光远大;更忌心态失衡,当求一颗善良、平和的心,处世为人自然而然,适应百态,化解千般,包容万物,和谐平衡.其二,太极拳练习就是在动态情况下,如何保持阴阳平衡的能力.太极拳是哲理性拳术,是头脑功夫,久练可练出一种高度的控制能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冷静沉着,头脑理智清醒,内外松静虚灵,不骄不躁,不急不怒,不感情用事,能审时度势,在极危险的情况下,也能坦然处置.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猛虎扑于后而不惧,毒蛇缠颈而不慌.在技击时,能急来急应,缓来缓随,随曲随伸,以静制动,以动制静.一羽不能加,绳出不能落,彼换我何处,我意在何处.彼动我随,彼发我助,沾粘不脱,不丢不顶,劲断意连.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做到后发先至,发无不效.总之,太极之理和太极之法,堪称一把万能灵验的金钥匙.运用这把金钥匙,在社会生活中,常以拳理悟事理、人理、情理,就没有解不开的扣.就能与天合,与地合,与人合.天地人物本同此阴阳一理,所以说“太极之义,一图一理尽之矣”DJ.我们知道这个理,识得这张图,就能够凡事讲道理,就能够深刻地认识各种事物.如此已久,人就变得聪呀,这个聪明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这个大智慧在太极拳则日:“神明”,就是人本来就有的良知、良能.然人多不悟,常与是理相悖,非太极拳也.4结论中华太极图,形象地揭示出宇宙万物阴阳互生互化的普遍规律,由量变到质变,物极必反,循环不已.自然界中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之生命,推动一切事物之发展.太极拳的起源,融汇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各种学科统一在其间,构成了太极拳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太极拳以其自然和谐、心无杂念,冷静沉着、顶天立地的修习风格,揭示了深刻的天地之间为人处世之哲学理念.太极拳者,练天地之根基,修天下之大道,性命双修.5参考文献[1】培真.中国道家大智慧~超凡入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3.109~113[2]刘大均.周易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8.68—75[3]郑勤.太极文化与功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46~51关于太极拳文化的哲学思考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王纳新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50014,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SHANDONGNORMALUNIVERSITY(NATURAL10\nSCIENCE)2006,21(3)3次参考文献(3条)1.郑勤太极文化与功法20042.刘大均周易概论19883.培真中国道家大智慧-超凡入圣1993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段廷进.李少杰.DuanTingjin.LiShaojie论太极拳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期刊论文]-搏击武术科学2008,5(2)2.林清.LINQing太极拳文化与其他艺术的相互融合及发展趋势[期刊论文]-湖北体育科技2006,25(4)3.罗利.张学政.LuoLi.ZhangXuezheng太极拳文化说[期刊论文]-搏击武术科学2010,07(8)4.詹金添.ZHANJin-tian太极拳的文化特征[期刊论文]-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1)5.张莹莹太极拳文化品性探析[期刊论文]-运动2010(4)6.田桂菊.TianGuiju析太极拳的文化价值观[期刊论文]-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5)7.高丽.GaoLi从中国传统儒道哲学思想范畴探析太极拳运动的理论与实践[期刊论文]-福建体育科技2008,27(3)8.白天寅10\n论太极拳文化与道家哲学的关系[期刊论文]-科学与财富2010(12)9.邓正龙.DENGZheng-long从身体哲学视角出发对武术文化的再审视[期刊论文]-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0)10.王楚泽.WANGChuze中国武术运动市场化问题探究[期刊论文]-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3)引证文献(4条)1.张祝平从文化自觉的视域审视太极文化的勃兴[期刊论文]-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1)2.王岗太极拳:体认道德伦理的文化教场[期刊论文]-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张靖太极拳的文化价值探析[期刊论文]-搏击:武术科学2011(6)4.陈阳阳.支俊才.张瑞洁试论太极拳文化与和谐社会[期刊论文]-搏击武术科学2009(1)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dsdxb-zrkx200603050.aspx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1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