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课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老子哲学》课件

39\n老子哲学思想与处世方略第一讲:老子哲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一个外国学者说:中国古代有两本最值得一读的书,一本是儒家经典《论语》另一本是道家经典《老子》。这两本书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论语》接近白话,讲的是一些为人处世的平实道理,比较好懂。比如什么“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等等。其中有好多是直接为维护旧的社会制度服务的。因此它在民间上层社会中得到推崇和广泛流传。因此孔子也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其实这些都是在后世形成。孔子在世时期是非常落魄的。我后面要给同学们讲到,主要是因为他的政治主张有问题。而《老子》是韵文诗,有些话不太好懂。再加上历代统治阶级又对其攻击39\n,有些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文人甚至歪曲老子的思想,说《老子》、《庄子》、《周易》是三玄。以为这样就可以诋毁老子思想在民间的传播。其实这样做一点作用都没有。《老子》书问世之后就在民间广泛传播,老子的大智慧就一直在民间流传。如我们同学大概都听说过一些,比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天长地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包括我们现代人在使用这些语言的时候,还以为是今人发明的,其实在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提出来了。老子思想是默默在民间传承。我开设这门课,就是想把老子的智慧介绍给大家。公元前517年孔子专门到周朝的都城向老子求教有关礼的知识。一,老子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老子所处的时代是社会正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周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东周)本是奴隶制国家,实行宗族领主所有制。西周时期是典型的奴隶制国家。周天子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下面分为众多的诸侯国。各周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必须听命于周天子,其行为不能越雷池一步。社会中的各种等级是非常严格的。我后面要讲到,孔子对这一时期的礼乐典章制度是非常推崇的。东周(公元前771年—39\n公元前256年)以后,王室衰微,不能再制驭诸侯。整个社会出现一个大动荡局面,各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势力比较雄厚的诸侯国去攻占势力比自己弱的诸侯国,到战国的时候,过去曾经有过的小诸侯国如陈国、蔡国、卫国、中山国等都不存在了。诸侯国内部也有斗争。这种社会大动弹的局面,被人们用两句话来概括说“君臣无常位,社稷无常奉”。后面要讲到。在这种大动荡面前,人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三种。老子、孔子以及参加到激烈竞争中的人。一,老子的生平公元前479年出生。这是春秋时期,其家乡在楚国苦县(今河南邑县),历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又叫伯阳。他为什么叫老子,有多种说法。比如一种说,老子作为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是一个白发苍苍的小老头,因此而得名。一种说老子刚生下来时下巴有一颗疵,疵上长满了白毛。因此而得名。今人写的老子传说,老子原本就姓老,因为其父亲犯,要被杀头。其父为了避免株连儿子,将儿子39\n送给了一个姓李的朋友,因此老子才有上面所说的李姓。为什么叫老子,我认为我们中国人都比较喜欢把历史上很有学问的人称之为子。比如我后面要给大家介绍的墨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等,都是如此。有关生平的可查材料不多,之所以是这样,那是因为老子的思想一直是代表民众的,尤其是对统治者进行了揭露,因此统治阶级总是想消除老子在历史上的影响,做了一些人为的破坏活动。另一方面,的确是因为历史太久远。我们下面所讲的一些内容,基本上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老子列传》上讲的。《史记》对老子的生平也讲得不多,因为毕竟这两个人生活的年代差距太远了。多方面的材料说明,老子是一个非常注意保重身体的人,有人说他活了170多岁,还有人说他活了200多岁。在社会大动荡面前,人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下面我就介绍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处世态度。第一个就是要给大家介绍孔子。39\n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办学。他向学生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他非常羡慕西周时期的礼乐典章制度。他认为他现在所处的社会已经完全变了礼乐典章制度已经荡然无存,他对此是痛心疾首,他认为,天生他就是要降大任于他,他39\n就是要尽毕生精力去恢复周礼。在他34岁的时候,他洛阳向老子问礼,求教有关周礼的知识。当时老子53岁,比孔子大19岁,差不多就是一代人的年龄差距。长辈对青年应该是很好的指导。老子他没有这样。孔子一开口,老子对他就是一顿训斥。他说,你说的这些东西,是那些骨头都已经烂的人写的,你问这些有什么用。据我所知,一个人在得势的时候,他应该驾车去做官,而在落魄的时候应该随风飘散,而在有钱的时候一定要装得象穷光蛋一样。你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不会告诉你什么礼仪的,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老子为什么这样对待孔子,主要是两个人的政治见解不同。被孔子视为宝贝、经典的,老子则认为“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也。”孔子回去之后,他的学生肯定要问他这次学礼收获怎么样。他说:我知道鸟儿会飞,鱼儿会游,野兽会跑。他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他带着他的门徒在全国宣传克己复礼的主张,到处碰壁。他提出“兴亡国,继绝世,举逸民”。他的这套主张完全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有人说孔子39\n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当然这是就孔子的政治主张而言的。孔子身上的另一面又是必须肯定的,这就是他的教育思想。他堪称是世界级别的教育家。每年在山东曲阜(孔子的家乡)都要召开一个孔子国际文化节。三,老子哲学对后世的影响1,对朝代的影响历史上深受老子影响的第一个朝代是西汉王朝的汉文帝时期。讲这个时期之前要先讲一下西汉王朝建立初年的情况。当时非常穷。长时间的战争不仅使民众很穷,政府也很穷。据说匈奴当时就是利用中原的这种情况,向中原进行挑衅。刘邦也只好采取忍让的政策。国家采取无为政治政策,有记载说推行“黄老之学”,让老百姓得到休生养息。后来收到很好的效果。第二个朝代是唐代贞观时期。这个时代背景和刚才介绍的西汉初年差不多。贞观之后又出现了景辉之治。电视剧《贞观长歌》写了这个情节。2,对个人的影响说到对个人的影响,首推春秋时期的墨子。墨子39\n家庭出身贫困,早年从事体力劳动。他最擅长的是木工活。据说他的木工活可以和鲁班比美。他非常勤奋,后来自创显学,成为一派宗师。他自己给自己一个雅号叫“贱人”。他受老子思想影响很深,因此他所提出的观点,都可以在老子思想中找到原型。他主张非攻、兼爱、节用、节葬、非乐。非攻就是因为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灾难。他说,诸侯之间经常发动侵略战争,以攻战为利,驱使百姓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他认为如果被迫进行反侵略战争,但也只能打赢为止。他认为武王伐纣是诛而不是攻。他和孔子都认为春秋末期是乱世,但孔子认为乱自下而起,由于“小人”犯上作乱,造成上下移位,贵贱失序。墨子则认为乱从上来,由于强必执弱,富必辱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使得人民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息。墨子站在下层人民的立场上,把批判的主要矛头指向当时的国君和王公大人,揭露他们“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造成“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他们死后又实行“厚葬久丧”。“39\n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他有鉴于劳动人民困苦异常,向社会大声疾呼,要求满足劳动者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先秦时期,同情劳动人民的地主阶级思想家不乏其人,但没有一个能向墨子那样真切地了解人民的疾苦,发出如此能拨动劳动者心玄的呼声,就是因为他是劳动人民自己的思想家。墨子虽不是无神论者,他认为有所谓“天志”、“明鬼”,它们能赏善罚恶。与老子主张鬼神不干预人事有区别。第二个是孟子。39\n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可以说是最突出的。因此有“孔孟之道”的说法。但是在其《孟子》书中也明显的存在着受老子思想影响的东西,比如书中有这样的字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说法。这明显是受老子思想影响的东西。与孔子所主张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曲调不同,而近似于老子说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至于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则是从知识的差别和社会分工这一角度谈的,和贵贱尊卑等宗法礼教无密切联系。第三个要数庄子。他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最突出的。后面我们有很多地方都会讲到他。但他把老子思想中的相对主义因素发展到了相对主义这就错了。比如他说:“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即是说事物的运动就是它的规律,人称事物什么,它就叫什么。他还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39\n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亦。已而为之者,殆而已也。”第四个是荀子。荀子是儒家之人,应该说他和道家是对立的。他在《礼论》中明确地说明了礼是用来制定不同贵族等级身份人的权利和义务的。但其中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即用矛盾对立统一解释生物的生灭变化。其《天论》中更是表述荀子思想中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39\n这一思想对现代人来说都有现实意义。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人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特别是一些别出心裁的人为了追逐所谓的美而去损害身体。下面请大家看一组照片总之,在荀子的思想中有很多是受老子思想影响的。而和孔子的畏天命不同。第五个是韩非子。韩非是第一个对《老子》作详细注释的人。现在可以看到的有《解老》和《喻老》两部书。他在《五蠹》中强调,“守成理,因自然,主张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堪称深得老子“为无为”39\n即顺应自然而为的见解。韩非关于政治改革的主张深受秦王赢政的推崇。秦王在读了韩非的书之后,情不自尽的说:“寡人若得以相见,与之游,死无恨矣”。汉朝初年,统治阶层为适应当时政治需要,采用顺应自然而为、为无为的学说,形成当时盛行一时的“黄老之学”。虽然没有专门的著作流传,但利用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为统治者服务确是非常明显的。老子反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礼乐,同情平民百姓,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因而和农民起义结下了宿缘。黄巾起义时,张角奉老子为教主历史上不少帝王在依靠农民群众开创帝业时都重道轻儒,取得天下成为统治者后,为保持家天下的统治地位,篡夺群众的革命果实,才转而重儒轻道。刘邦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在打江山时轻视儒生,取得江山之后就变了。特别是到汉武帝时期,干脆就按董仲舒所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9\n老子在周天子身边作王室的图书档案管理员,亲眼目睹了王室中的成员勾心斗角,决定离开这个地方,去归隐。这个消息被镇守函谷关的关的尹喜知道了。他告诉守关的门卫说,你们如果有发现一个骑青牛的老人家经过关口,请他来我要见他。第二讲:以“道”为核心的自然观任继愈一,作为世界本质的“道”作为世界本质的“道”既不能简单说道是物质,也不能简单说道是精神。对这个问题北京大学的任继愈教授两改其提法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既有物质的含义,又有精神的含义。39\n下面我就选了几章说明这个部分的内容:第1、14、21、25章。综合以上几章的内容进行说明。“道”是怎样产生天地万物呢?老子是这样说的(25章)。下面再选几章的部分内容来说明这个问题。二,作为规律的“道”“道”体固然是无形而不可见,恍惚而不可随,但它作用于万物时,却表现了某些规律。这些规律就成为我们人类行为的校准。因而老子书上除了讲实存的“道”之外,许多地方说的“道”乃是指规律性的“道”。第40章说:“反者道指动”。总规律就是“反”。这个“反”既可以作为相反对立,又可以作为返本复初。下面就分这两部分给大家作介绍。1,矛盾对立转化的规律老子为什么这样看重事物相反对立的状态和事物对立面的转化呢,这不外有以下几个原因(1)老子认为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产生的。(2)老子不仅唤醒大家要从反面的关系中来观看正面,以显示正面的深刻涵义,同时他也提示大家要重视相反对立面的作用。39\n(3)老子认为,事物发展到某种极限时,就改变了原有的状况而转变到它的反面了。这就是古语所说的“物极必反”的观念。在将到矛盾对立转化中,我要给大家讲一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成语。它讲的是一个发生在边界上的故事。2,循环运动的规律第40章说“反者道之动”,这里的“反”字既有刚才介绍的矛盾对立思想,也有返回即循环运动的思想。25子章、16章都明确表达了这样的内容。三,作为社会生活准则的“道”老子讲的“道”和中国哲学中讲的“形而上”是一致。中国古代有“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的说法。所谓形而上就是指的精神性的东西,而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东西。“道”这个作为形而上的东西,人是没有办法去直接接触到的。它必须落实到现象界才为我们所知了。道的显现就是德。德就规定了人的行为。作为人的行为准则就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朴等。39\n第三讲:老子的人生观评介一、按“道”办事,处无为之事在前一讲关于老子的自然观中,我们知道老子将“道”视为宇宙的源头,认为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然而我们可以说,这仅仅是老子学说的起点,而不是老子学说的主旨。主旨是什么呢?那就是在懂得了“道”是宇宙的源头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体悟“道”,把握“道”,并用“道”的本性指导人的行动,解决人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问题。这一主旨在第62章中说的很清楚。57章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二、“虚”、“静”思想老子推崇虚、空思想很突出,比如他在第16、4、5、6、41等章中都有明确的表述。三、柔弱胜刚强第36章讲“柔弱胜刚强”。76章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他说人39\n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第78章也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一个老者向老子求教长寿的方子。43章中也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我以上所选的内容都是老子以水为例子来说明柔弱胜刚强这个道理。老子认为“道”是无处不在,不争无尤。下面就专门谈谈老子对水的看法:(1)在老子看来,水的美德就在于处下。(2)水善养万物,滋养万物而不争。(3)藏垢纳污而不自污。《庄子.知北游》中记载了东郭子和庄子的一段对话,进一步讲讲了“道”无处不在的道理。从水的美德中,老子得出了“知雄守雌”的处世策略(28章)。表现在人事上,就是“心善渊”,“动善时”。一个明“道”39\n的智者,平时不会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而是勤修道德学问,收敛自己的锋芒,而在关键时刻则能动用自己的超群智慧,造福他人,造福社会。结合这一内容我给大家讲一讲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的一段故事。故事中说蔺相如当时还是赵国内臣繆贤的一个家臣。(昭阳、张仪。)秦王亲笔写信给赵王:“寡人慕和氏有日亦。闻君王得之,寡人不敢轻请,愿以酉阳十五城来酬,惟君王许之。”这封信让赵王非常难办。蔺相如在这次事件中实现了完璧归赵。赵王与秦王在渑池相会后说:“寡人得相如,身安于泰山,国重于九鼎。相如功最大,群臣莫及。”这让廉颇非常生气。老子柔弱的主张,主要是针对逞强而言的。逞强者必然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自矜、自伐、自是、自见、自彰。世间的纷争多半是由这种心理状态和行为状态所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老子提出柔弱的主张,并提出“处下”、“不争”的观念。39\n四、朴实的义利观在老子看来,人生原本是自然的产物,没有什么追求,后来随着智能的开启,人有了自我意识,懂得了维护自己的生存。如果仅此而已,也没有什么不得了。因为人既然来到了世上,就应该活下去,要活下去,自然就要拥有相应的条件,自然也就不能不劳作,自然不能不摄取,取得自己需要的种种利益,维护自己的生存,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是人生本能的再现。老子将此称之为“素”,名之为“朴”。意思是这是人生之本然。“素”、“朴”“私”、“欲”老子认为,人一旦有了私欲,就会走向堕落。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二:一是私欲没有止境,它使人变得贪得无厌(深圳海关关长曹秀锋、湛江海关关长赵玉存)为例。其二是,私欲引起纷争,使人世变得永无宁日。有鉴于此,老子提出了39\n1,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19章说:《庄子。山木》讲到“观于浊水忘清渊”的故事。庄子新近搬到一个叫栗园的地方住。后羿射箭的故事。04年中国运动员贾占波获得27届奥运会射击冠军的故事。《庄子。山木》“宜僚除君忧”的故事。2,知足常足《老子》第44章和第46章都谈到了知足的问题。对知足问题必须辩证来看。首先,我们从对知足的合理性来看。根据自己的能力,获得了相应的物质条件,可能这种物质条件并不很丰厚,但这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对知足常足给与肯定。不知足对不对?对不知足问题也必须辩证来看。从正面说,我们如果还有潜力,还有发展空间,我们就不能安于现状,过所谓安贫乐道的生活。要求创新、发展、尽量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种不知足39\n就是应该提倡的。而如果只是不愿意付出,只想通过走歪门邪道得到非常多。这种不知足当然就是错误的。钱并不能和幸福成正比例。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在生活条件比较困难的时候,一家人和和睦睦,幸福愉快。一方条件一变,家庭关系马上恶化。这里我用故事向大家说明。富翁和穷人。重庆一名女青年的生活经历。在现实社会中,视钱如粪土的也大有人在。玻璃大王曹德旺、钱锺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竭诚邀请他去讲学、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他说我都姓了一辈子的钱了,我还会迷信钱吗。英国女王点名要他的国宴上作陪、书被盗版等)知足思想里面还包含了功成身退的思想。(第9章)“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的故事。汉初的韩信是一个这方面的悲剧人物。而清代的曾国藩是高手。他为了劝他的弟弟曾国荃不要居功自傲而专门写了一首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诗中所提到的屠羊说39\n是《庄子。让王》中所记载的一个人物,他以卖羊肉作为自己的职业,并且非常喜欢这一职业。没有记载其真实姓名。故事说的是吴国攻打楚国,楚昭王只好逃命,路上碰到了屠羊说。3,贵身老子第44章。此问题涉及名誉、生命与金钱的关系。下面首先就名誉问题讲一讲。老子认为,人都喜欢有名,希望钱多,也知道有权好办事。殊不知这些东西弄得不好常常给人带来祸害。追求名誉的人,得了名就想拼命维护;有了金钱的人大多容易把它看得太重而不愿失去,迷恋权势的人,更不会轻易交出他的权利。当他们一旦失去它们,就感到悲伤而空虚。这样,他们就把生命拿去交换那些有害的东西,反而使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价值。更有甚者,一味贪图名利,为图名利不择手段。不择手段的人,往往因此断送了性命。生命丧失了,名利还有什么用呢。下面讲一个孔子的两个学生子贡和原宪的故事。39\n世界上的确还有比名声更值得追求的东西。这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其次我们对珠宝、金钱应该怎么看。下面用剜骨藏珠的寓言故事,来讽刺要钱不要命的人。人作为自然的生命,具有独立的价值。一些人为了追求身外之物,不惜牺牲生命,不惜牺牲人的价值,在给予者面前表现出唯唯诺诺。这种人总是表现出宠辱若惊。13章老子贵身,重视生命,并不能理解为怕死。其实老子和庄子都具有视死如归的精神。下面我们用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秦失悼念老子,庄子的学生准备厚葬庄子)四、老子的修养思想第10章谈修养的最高标准。1,戒骄思想这部分内容在前面的一些地方也多少有些接触,但不够集中,这里是较为集中的给大家讲一讲这个问题。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战国时期的39\n齐国丞相宴婴在这方面堪称表率。下面就讲一讲他与车夫的故事。宴婴做齐国的宰相。他外出时,一名身才高大的车夫为他驾车。当马车经过家门口时,马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只见她丈夫神气地坐在车盖下,挥鞭催赶拉车的马,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那知车夫回家后,妻子提出要和他分手,车夫非常惊诧,大骂老婆:你疯了吗?我给宰相赶车,谁见了不羡慕?你这不是吃错药了吗。妻子回答说:“宴子身高不过六尺,却能凭自己的本事当齐国这个大国的宰相,名声显扬各国。今天我看见他出行,显得抱负深远,而且极有自谦的风度。你身高八尺,却给人家当仆役,还得意洋洋,自以为满足。所以我要和你分手”。丈夫一听,火气去了一大半,仔细一想,深感自己的不是。于是谨记妻子的话,从此改掉了自己骄傲自大的毛病。宴子看到车夫一下子变得这样谦卑,觉得非常奇怪,便问他变化怎么这么大。车夫便原原本本地作了回答。后来,宴子推举他做了大夫。39\n人的不自满是进步的开始。如果一个人自以为是,想凭权势或虚名来增加他的地位,这种人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声誉,反而会遭到大家的鄙视,失去别人的尊重和帮助,最终会害了自己。而虚心的人总是看到自己的不足,善于向他人学习,抛弃自己的骄气,得到的是知识的增长和德行的提高。像宴子的车夫,想借宰相的权势来提高自己马夫的地位,反而连妻子都瞧不起。而宴子身为大国之相,却能谦恭谨慎,因此受到当时各国的尊重,而长久名垂青史。这就是我们有时候讲的“满遭损而谦受益”。宴子就是一个很有智慧,又非常谦虚的人。这里还讲一点有关他聪明才智的故事。因为他个头矮小,当其被派到楚国出差时,楚国国君设计欺辱他。先是守城的士兵早就在城门边上做了一个洞。他们对宴子说:来我国办事有一个规矩。个头高的走大门进,个头小的就只能从狗洞进,你这么小的个头,只能从狗洞进。宴子39\n反应非常敏锐,他对守门的说:我们国家也有规矩,出使什么国家就从什么门进,如果出使大国就从大门进,出使狗国,就从狗洞进,你们去问一下,我到底从哪里进。宴子见到国君之后,国君直接羞辱说:你们齐国没人吗,派你这么小的一个人来。宴子很机智地回答说:我们齐国派人出国完全是根据外国的情况来决定。人很高大漂亮的就出使大国,象我这样的人就只配出使你们楚国。紧接着,只见两个武士押着一个人从这里经过。楚君问说这是谁呀,回答说这是一个齐国人,因为他偷东西被抓住了。楚君又借此发挥说,怎么齐国人都是小偷。宴子回答说,这个人在齐国时并不是小偷。他到楚国来之后就变了。楚君,你有没有听说过“橘在江南为橘,在江北则为枳”。这大概是水土的缘故吧。第15章。第24章。这里介绍一个北方人到南方当官而闹的笑话。猱与老虎的故事。九十九顶帽子的故事。人们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尤其喜欢听奉承自己的话,而这往往就容易上当受骗。九十九顶帽子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邹忌的劝齐王的故事。39\n1,做人的一些原则(宽以待人)第33、59、67、70、71、79章第33章讲的是认识别人和认识自己的关系。先看观人。应该说观人是很难的。俗语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这个话是一道理的。宋人吕祖谦,就曾经讲到这个问题。他说:“39\n明于观人,暗于观己,此天下的公患也。明察秋毫者,难于自见其睫,举千斤之重者,难以自举其身。甚也,己之难观也。”其中要讲到王安石的故事。第79章。在这一章中,老子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和解大怨必然留下余怨。用中越关系来说明这个问题。二是如何对待债务问题。(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代舍、幸舍、传舍。冯緩)第四讲:老子的政治观评介老子的政治观是他的哲学思想在社会政治问题上的运用和延伸。其核心是主张无为政治和以百姓心为心。一、主张无为政治第3章是老子主张无为政治最集中的内容。尚贤应该是现代社会各个国家都愿意这么做的。为什么老子提出这样一种主张,这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在社会大动荡的条件下,很难搞清楚谁是贤,谁是奸。有的贤才不愿意进入社会去谋职。《三国演义》里面讲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人。东汉初年的严子陵也是这样的人。39\n而一些不是贤才的却偏偏喜欢去投机钻营。不尚贤就可以避免那些投机钻营的人阴谋得逞。第5、17、18、32、37、39、47、48、57、58、60、61、65、66章。其中,第48章要介绍唐代时来华的一位印度高僧鸠摩罗什和法国拿破仑二、以百姓心为心第49章历代政治家都十分强调“治天下者以人为本心”。管仲说: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李世民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咽腹,腹饱而身毙”。唐初丞相魏征对李世民说:“39\n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举案例:在湛江市下面的雷州市所发生的事情、在陈胜身上发生的事情、春秋时期晋国赵简子带兵攻打陈国都城的事情。53、54、72、74、75、80、章第五讲:老子的军事思想评介《老子》不是一部兵书。但是,当其问世之后,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老子》就是一部兵书。如唐朝的王真,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一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等都有这种看法。下面就有关这个问题分两个部分给大家做介绍。一、反对暴虐战争第30章是老子反对暴虐战争战思想中最突出的内容。第31、46都很明确的讲到了这个问题。39\n古人早就有这样的说法: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战争的最后结果,人民群众是最大的受害者。同时战争又是耗钱、耗物质、耗人的事。古代战争是这样,现代战争更是如此。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打伊拉克,就耗资巨大。当时就明确提出:有军队的出军队,没有军队的就出钱。当年的日本一次就出了150亿美元。战争只打了不到一周,伊拉克就招架不住了,宣布无条件接受联合国有关决议。日本认为这么快就结束了,应该退钱。美方说还早呢,以后还要打的。果然,过了没一个月,又打了一次。2003年美军及其追随国军队没有经过联合国同意就散自去打伊拉克。战争进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耗资两千亿美元(一年国防开支的一半),要求追加八百亿美元。如此严重后果,谁都为之惊心。而且这仅仅是有形可见、有数有据的,至于战争给人在心灵的创伤和震撼,却是无法估计的。老子反对战争,他指出穷兵黩武,必将自食其果。“师之所出,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乃是人们根据以往的战乱史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是人民群众。“39\n师之所出,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这是对老百姓深受其害的生动写照。老子的这种思想对军事家有极大的影响。《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左传〉记载着历史上一个具有深刻启示的战例。秦穆公派兵准备去攻打郑国的案例。(秦穆公、蹇叔。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31在这一章中,进一步表明了老子反战的思想。第46章主要是前面一段,其意是:天下遵循天之道、进化发展的规律,赶回战马去种田。天下不遵循道,马驹生在战场间。主要是前面一段。` 二、老子的一些战略战术思想“柔弱胜刚强”老子战略思想的核心;后发制人是老子战略思想的基本方针;以奇用兵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知人”、“自知”、“胜人”、“自胜”是老子的军事指挥原则。36章.39\n这一章可以作为老子谋略思想的总纲。第50章.这里说明出生入死是自然现象。人如果生活奉养过于优厚,反会加快这种自然现象的演化过程。61章这一章进一步说明:“以“道”佐人者,不以兵强天下的主张。68章在这章中,重点介绍老子的善战者不怒的思想。69章在这一章中主要介绍老子的两个战术思想:一个是祸莫大于轻敌,另一个是抗兵相加哀者胜。在祸莫大于轻敌这个问题上,关羽是最突出的一个反面教员。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出了把诸葛亮写成像神一样之外,另一个歌颂的人就是关羽。写他智勇双全。就是这样一个英雄,因为犯了轻敌的错误,最后导致被擒杀头的悲剧。(陆逊、吕蒙)二、老子在战术上的一些见解39\n第36、50、61、68、69、73等章都讲到了此内容。第六讲: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评介一、矛盾对立思想二、质量互变思想三、老子辩证法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写论文的要求:一、篇幅:3000字以上,上不封顶。二、内容:凡是本课讲到的内容都可以。自己命题,也可按参考题写。三、具体要求:1、不能直接从网上下载;2、不能合写;3、不能写与教学无关的内容;4、优秀论文才能取得好成绩。(篇幅超过3000字、内容有小标题,起码是三个以上的部分构成。逻辑结构要严谨。)5、时间要求:在13周上课的时候。如这个时间交不了,可在后面的时间中将论文放在我的信箱中。6、格式要求:(1)标题(2)姓名(3)学院(4)学号39\n(5)一律打印。老子哲学论文参考题目:1、论老子的无为思想2、论无为而无不为3、论知足常足4、论老子朴实的义利观5、如何理解“以百姓心为心”6、论老子的军事思想7、论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8、如何理解“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39\n写论文的要求:一、篇幅:3000字以上,上不封顶。二、内容:凡是本课讲到的内容都可以。自己命题,也可按参考题写。三、具体要求:1、不能直接从网上下载;2、不能合写;3、不能写与教学无关的内容;4、优秀论文才能取得好成绩。(篇幅超过3000字、内容有小标题,起码是三个以上的部分构成。逻辑结构要严谨。)5、时间要求:在13周上课的时候。如这个时间交不了,可在后面的时间中将论文放在我的信箱中。6、格式要求:(1)标题(2)姓名(3)学院(4)学号(5)一律打印。老子哲学论文参考题目:39\n1、论老子的无为思想2、论无为而无不为3、论知足常足4、论老子朴实的义利观5、如何理解“以百姓心为心”6、论老子的军事思想7、论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8、如何理解“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3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