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一讲 哲学观和哲学的功能
第一讲哲学观和哲学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讲教师:吴倬第一讲哲学观和哲学的功能一、“真正的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文明”指人类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全部成果。哲学是特定时期人们创造文明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总结。真正的哲学代表着特定时期人们精神发展的最高水平。“……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马全1,p121)“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马选3,p467)1、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需要哲学思考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地活动中,人类始终在处理哪几个关系?三个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2、哲学的特点和功能·智慧≠聪明、机灵。·智慧并不仅是有知识。·智慧是在一定的世界观、方法论原则指导下,掌握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哲学是关于智慧的科学。(1)哲学是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和规律的最一般的观点或总的看法。·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坚持的最一般的原则和方法。如联系、发展、全面与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一般人的世界观并不就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对象的历史演变:知识的总汇——科学之科学——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的把世界观、方法论,即把统一整体的世界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而其中的核心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8\n第一讲哲学观和哲学的功能(3)哲学把握世界的方式及其功能·哲学把握世界的方式:对常识图景、科学图景的反思和超越。常识图景:人们对世界的表面的、感性的、经验的认识。比较肤浅,不深刻。科学图景:人们对世界上特定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的、系统化的认识。比较深刻。科学图景是对常识图景的超越。哲学图景:用理性思维去批判、反思常识和科学的结论,用世界观、方法论的概念体系去把握世界。·哲学活动是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反思:是哲学的特点。包括理性思考、终极追问、分析批判、超越创新。·哲学面对科学的结论,要反思以下问题:·用什么方法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有可能成功?即如何获得真理?·如何证明真理?·科学的结论的适用范围如何?·科学能否保证始终能给人们带来价值?怎样把价值和真理长久的结合?·怎样避免认识上的失误?·人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无什么局限性?·哲学的功能:世界观、方法论功能。有四个方面:解释功能:为人们说明或认识世界的各种事物提供基本的立场、方法、观点。规范功能:为人们实践活动提供价值规范,即该不该,要不要,怎么办等原则。批判功能:要求人们用批判的、反思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如私有制、腐败、自私、低品位、社会不公等,科学的成就和方法等。理想功能:指导人们如何超越现实去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创新功能是理想功能中的应有之意。·哲学应是真理体系、方法论体系、价值观体系的统一。·哲学的社会历史作用:反思历史,推动历史发展。(4)学习哲学,培养哲学精神一是,崇高的气度。包括博大的胸怀、广阔的视野、崇高的理想和坚毅的气概。二是,高度的智慧。·既有广博的知识,更有灵活调动记忆和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有发现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又有提出新的解释原则的能力。·既有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敏锐的创新思维的能力。三是,不懈的求索精神。哲学的本性是探索宇宙奥秘和洞察人生意义的强烈的、永不休止的渴望。3、中华民族是富有哲学智慧的民族18\n第一讲哲学观和哲学的功能·中国古代哲学智慧为现代和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论材料。·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概论正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批判地改造和吸收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为理论来源之一的。(1)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第一、社会伦理学说是中国哲学最关注的研究课题和中心内容。第二,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性、有机性和连续性。第三,辩证思维十分注重对立面的统一,而西方更重视对立。第四,有自己一系列独特概念、范畴。如:道、气、理、神、实、虚、体、用、太极、阴、阳等,十分适合表达中国哲学的思想(2)中国哲学的主要成就举例·“天人合一”的思想庄子说:“人与天一也”。反对人为,主张“无以人灭天。”他极力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宋代张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太虚,太虚即气,天人合一的基础就是气。这是一种肯定人与自然统一于物质性的气的唯物主义思想。他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天人之蕴,一气而已”;人道与天道即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则是同一的。这些“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内容是十分深刻的,它强调了人与自然应是和谐统一,相互依存的。反对人们违背自然的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去行动。孟子则明确提出不能破坏、滥用资源的问题,他说“不违农时,谷不胜食也;数罟不入wu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但其中有些糟粕的内容,也要注意批判。·军事辩证法思想其中以春秋时期孙武的思想最为著名,代表作为《孙子兵法》。孙武在“不可取于鬼神”与“知己知彼”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基础上形成的“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人生哲学思想以孔子为例:“仁者爱人”的人生哲学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态度与人为善:“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这是主张与人为善。“恕”:仁爱、同情、推己及人。见义勇为:孔子认为“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子张》)主张看见合乎道义,应该做的事情,就不要怕风险,勇敢地去做,见到别人有危险,即使牺牲生命也要奋力抢救。宽以待人:他认为“宽则得众”18\n第一讲哲学观和哲学的功能。(《尧曰》)要求人们为人要宽厚,为政要宽容,反对为人刻薄和政治上的苛政。中庸之道:主张为人处世要避免偏激,要适中、恰当、合度。此外还有“礼貌礼让”、“孝亲敬老”、“从严律己”等思想都是十分可贵的。·“乐而忘忧”的乐观主义人生态度:孔子的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主张作人应持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对于人生中的各种问题,都应以乐观主义态度对待它。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我们对待中国传统哲学的的态度: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必须既要抛弃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思想,认真发掘、整理、研究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智慧,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服务;但也不能过分夸大中国传统思想的作用,要批判其糟粕。·当前发展我国哲学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体,中西哲学为两翼,这是正确的态度。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着的科学思想体系1、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举例。成就与局限。(1)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由某种存在于人世之外的客观精神派生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过是这种精神的产物,是这种精神的存在形式,或者是这种精神的表现。朱熹的理一元论客观唯心主义·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地万物三纲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就是说,“理”是唯一的最高存在。“理在事先”是朱熹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程朱学派的“理”是指一般性的概念、观念、原则。·“理”是怎样化生万物的呢?太极(理)------阴阳(气)------万物。提问:朱熹提出作为“永恒原则”和“万物本原”的“理”是一切事物的最终根据,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朱熹割裂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理论说成是第一性的。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不依赖人,也不依赖自然界,客观的存在着一种“宇宙精神”,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精神”或“绝对观念”。这是唯一真实存在的东西,它是整个宇宙的基础,是一切存在的源泉。·黑格尔通过极端抬高人的理性,来抬高人的地位,反对宗教封建思想。通过夸大人的精神的主观能动性来把人的“自我意识”、“理性”说成是客观存在的宇宙万物的真实存在。·“依照思想、建筑现实”。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思想、理念的产物。18\n第一讲哲学观和哲学的功能提问: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本原,这种观点的主要错误何在?如何理解一种对历史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理念与现实的关系?——黑格尔无视理论来自实践,理论靠实践发生对现实的作用。·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存在逻辑阶段本质(纯概念自身的演变概念和发展)机械性绝对精神自然阶段物理性(外化为自然界)有机性主观精神精神阶段客观精神艺术(外化为绝对精神宗教人类社会)哲学·黑格尔哲学体系是一个以“绝对精神”为起点,又以“绝对精神”为终点的封闭的圆圈。·黑格尔哲学包含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尤其是他的辨证法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来源。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一是,把不依赖于人和世界而存在的所谓“客观精神”说成是世界本质、源头。二是,把抽象的、一般的“原则”、“概念”看作是不依赖于具体的个别的事物而存在的。(2)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态,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万物是依赖于人的主观感觉、观念而存在的,或者主张世界是“我”的精神的产物。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他坚持的是一种“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主观唯心主义。·他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贝克莱哲学的出发点是:否认物体的客观存在,只承认感觉。物就是一些“观念的集合”,或“感觉的组合。”·贝克莱得出结论说:“存在就是被感知。”“不可能在心灵或感知它们的能思维的东西以外有任何存在。”·最后导致唯我论。18\n第一讲哲学观和哲学的功能主观唯心主义的特点一是,把人(“我”)的感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二是,把人们认识事物时对感觉的依赖说成是事物存在对感觉的依赖。三是,必然导致“唯我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是相通的,本质上是一样的。(3)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知的观点的哲学派别就是不可知论。休谟的不可知论·休谟断言,感性知觉是人的认识的唯一对象。·他进一步指出,人的思想看起来拥有无限的自由,实际上永远被限制在感性知觉的狭隘范围内。·他提出认识论的根本问题:这些感性知觉是从哪里来的?他断言,这个问题是根本无法回答的。也就是存疑的态度,即认为不可知。康德的不可知论·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和折衷,其中充满了不彻底性和矛盾。他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康德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中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坚持不可知论的观点。·康德认为,每一种认识形式在认识外部对象时,都要加上人的主观作用。那么就必然会使认识结果与原形发生偏差,因此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他的结论是:“世界是不可知的”。不可知论的特点:一是,不可知论启发人们深入思考了认识活动的辩证性:如主体和客体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等。二是,不可知论之所以是不正确的的观点,因为它割裂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把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对立起来,否定了人的认识能力发展的无限可能性等。三是,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最有力驳斥。其实,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4)二元论二元论的特点:不可能保持在唯物和唯心观念中的中立和独立地位,必然最终陷入唯心主义。笛卡尔的二元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两个,即心灵和物体,这二者是彼此互不依赖、各自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二元论的根本矛盾和最大困难是,它不能说明心灵和肉体互相一致和统一这个最明显的事实。18\n第一讲哲学观和哲学的功能萨特存在主义:企图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世界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指客观世界,客观存在。它是偶然的、不可思议的,荒诞的。它的特点是“是其所是”。“自为的存在”是指人的意识、人的自我存在,它纯粹是一种意向、欲望、有预谋的精神性的东西,它的特点是“是其所不是”。即它处在永恒的流动变化之中。·萨特认为,“自在”和“自为”不可分。自我与世界相互依赖,密切相关。没有世界,就没有自我,没有人。同样,没有自我,没有人,就没有世界。但萨特又认为,自在是一个保守、惰性的存在,浑浑噩噩的一团,而自为则是一个能动的存在。自为一旦揭示自在,就可以使自在变得有条理,有规律,有意义了。·萨特其实并没有超越出唯物和唯心的对立。他把人的自我意识当作考察外部世界实在性问题的出发点,认为离开了自我便谈不上外部世界,这是一种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观点;他虽然肯定外部世界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独立存在,他却又从人的主观性原则出发,把外部存在看作只是意识的相关者,认为外部存在在内容上是由“自为”决定和产生的,这无疑最终倒向了主观唯心主义。(5)唯物主义范缜的唯物主义无神论·形神相即。他认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自己概括自己的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上帝---理性---自然和人”。·费尔巴哈认为自然是第一性的,人和人的思想是第二性的,是自然的产物。他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精神实体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他指出:“黑格尔关于自然、实在为理念所建立的学说,只是用理性的说法表达自然为上帝所创造、物质实体为非物质的、亦即抽象的实体所创造的神学学说。·他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是哲学研究和关注的中心,因此他的学说称为人本主义。·他还强调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涉及到社会历史领域,费尔巴哈就陷入了唯心主义。他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理性、人的情感。他脱离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去谈论人,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他把人的理性、情感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动力,18\n第一讲哲学观和哲学的功能用抽象的人性去解释社会问题。旧唯物主义的特点:一是,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坚持无神论;二是,不了解实践在认识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三是,不懂得辩证法;四是,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唯物、唯心两大哲学派别的对立恩格斯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科学规定:“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选》4卷,p219)思维:指人的意识、精神,即主观精神活动。意识、精神包括人的全部精神活动,如认识、思维、感情、意志等等。存在:包括一切物质实体,以及一切物质属性和关系。全部哲学都是在用各自的方式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所谓“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按照恩格斯的论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即何者第一性?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即世界是否可知?·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解决方式,区别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对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哲学的党派性:指承认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对立。·毛泽东说,哲学史上有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关于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时间先在性”是指事物的存在在时间上先于意识。这是形成唯物主义观念的认识论基础。“逻辑先在性”是相对于“时间先在性”而言的,它所说的不是事物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而是逻辑在认识事物时的优先地位。·“逻辑先在性”有两种情况:一是,指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现象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即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存在。二是,指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认识主体的“经验”、“知识”、“思想”等对客体认识有一种先入为主地起作用的状态。·唯心主义者歪曲地夸大了主体对客体的“逻辑先在性”18\n第一讲哲学观和哲学的功能,把主体的感觉(如贝克莱)、思维(如黑格尔)、意志(如叔本华)看作是本原性的存在,把客观世界视为派生性的存在。此外,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了精神的能动作用,直至把精神说成是世界的万物的本源。·旧唯物主义者不懂得认识的辩证法和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因而无法指出认识上产生的“逻辑先在性”这一事实的原因,而把认识看作是照镜子式的过程。因此他们把唯心主义看作是胡说。他们不了解,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在认识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尚未充分显示出来,尚难以被人们认识,人们更容易看到精神的作用。·唯心主义产生的阶级根源:统治阶级夸大自己精神的作用。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任何一个新的划时代的理论的产生都要有主客观两方面条件:·社会历史发展状况是它产生的客观前提。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高度发展起来后,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需要新的世界观指导,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根源和阶级基础。第二,当时已经具备了自然科学的前提。第三,德国古典哲学是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是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传统,主要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2)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者的主观条件:第一,广泛地掌握了人类有史以来的思想发展成果。第二,在革命实践中转变了阶级立场,站到无产阶级一边。第三,深入、严谨地进行科学研究和积极投身革命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1818-1883)。17岁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的一篇作文《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当我们离开人世时,高尚的人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撒下热泪。”18\n第一讲哲学观和哲学的功能·马克思意识到“没有哲学,我们就不能前进”。他研究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起初,他很讨厌黑格尔哲学的稀奇古怪的调子,后来一深入进去,就马上被迷住了,他写道:“在这惊涛骇浪的思想海洋上,我进行过长期的巡游和探索,我在这里找到了真理的语言,并紧紧抓住了它。”他开始信仰黑格尔哲学。·马克思当时在思想上接近青年黑格尔派,并参加了他们的一个组织“博士俱乐部”。他当年仅22岁,但他博学多才。鲍威尔钦佩地说,马克思是一个思想的仓库;而赫斯说:“马克思是一位最伟大的哲学家,也许是当今活着的唯一真正的哲学家,他既有深思熟虑、冷静、严肃的态度,又有最敏锐的机智……如果把卢梭、伏尔泰、霍尔布斯、莱辛、黑格尔结合为一个人------我说的是结合不是凑合-----那么这个结果就是一个马克思博士。”·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者转变为辩证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始终坚持不断地把从事革命实践的活动同科学研究工作结合起来。在这一转变中,有两个时期是最关键的:第一个时期,是1842-1843年间在莱茵报工作时期。莱茵省议会就“林木盗窃案”问题展开了辩论。在议会辩论中,他发现在国家生活中,与黑格尔哲学讲的根本不同,起作用的不是理念,而是等级制度和经济利益。·费尔巴哈发表了一系列批判宗教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著作,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使马克思受到很大启发。第二时期,1843年11月-1845年2月,马克思在法国巴黎创办《德法年鉴》时期。在积极从事革命活动的同时,他还继续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他说:“……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探讨的结果,但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马选》2,p85)·他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他认为无产阶级是真正运用革命理论并把它付诸实践的社会力量。他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些思想标志着马克思已经彻底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9895)。18\n第一讲哲学观和哲学的功能1842年11月恩格斯到英国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纺纱厂工作,使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他写道:“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的和政府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我是这样做了。我抛弃了社交活动和宴会,抛弃了资产阶级的葡萄牙红葡萄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用来和普通工人交往,对此我感到高兴和骄傲。”·恩格斯具备革命实践家和科学家的品格。他在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几乎与马克思同时也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完成这种世界观和立场的转变,有两个原因:第一,他们都是革命实践家。积极地参加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在革命实践中转变了阶级立场。第二,他们都是严肃的科学家,都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广泛的科学研究。在对旧世界、旧传统、旧观念的批判中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拉法格(马克思的女婿,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曾说过:“马克思虽然深切同情工人阶级的痛苦,但引导他信仰共产主义观点的并不是任何感情上的因素,而是研究历史和政治经济学的结果。他确信,每一个不为资产阶级利益影响,不为阶级偏见所蒙蔽的公正人士,必然会得出同样的结论”。这段话很深刻,这是说,朴素的感情代替不了坚定的信仰和高度的觉悟。·1844年8月底,马、恩在巴黎相见,他们在交谈中都发现在各门科学领域中,彼此意见都不谋而合。从此就开始两个伟人的合作。·马、恩合作的第一部著作是《神圣家族》(《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系统地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点;1845-1846年又一次合作写成《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1848年,两人合作写成震惊世界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的诞生。从此开始了改变世界近代历史发展方向的共产主义运动。(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第一,结束了哲学作为科学之科学的状况(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第二,形成了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和历史)。第三,实现了科学性、实践性与革命性(阶级性)的统一。科学性:形态科学,以世界观(思维存在关系)为研究的对象;实现唯物论、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践性: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为实践服务,主张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革命性(阶级性)18\n第一讲哲学观和哲学的功能:本质是彻底革命的、批判的。其作用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变革世界的武器,因此它有鲜明的阶级性,它的彻底的唯物辩证的精神,只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才能彻底领悟和接受。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创立以后,经过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创造性发展形成了丰富、深刻的思想体系。(1)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既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哲学思想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围绕着解决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历史任务去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怎样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首先,批判地吸取了中国哲学的精华,如中国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伦理思想、知行(认识和实践)等内容,使马克思主义以通俗、生动,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其次,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去分析中国实际,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第二,用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相统一的观点去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理论表现形态。·毛泽东在对中国革命的分析研究中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就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统一得出的科学结论。·这结论反映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因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而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只有深入群众,才能对中国革命的战略、策略形成正确认识。·这结论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从群众中来,是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的方面;到群众中去,是经过理论家整理、概括的理论到群众中运用、实行的方面,是认识从理性到实践中去的方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是一次完成的,反映了认识发展的辩证法和实践发展的辩证法。·这结论反映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要求。包含着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的历史观思想。第三,将哲学原理转化为具体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和工作路线、工作方法,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科学方法论体系。一是,调查研究的理论和矛盾分析的方法。了解国情,分析矛盾,这是提出各种方针政策的前提。提出了“具体矛盾具体分析”的方法等。二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18\n第一讲哲学观和哲学的功能这是把握国情,探索革命道路的认识路线和根本原则。三是,各个具体领域和各个具体工作中的方法论。如军事辩证法;“调查研究”的制定政党的政策和战略的辩证方法;干部的领导艺术和领导方法等;“正确处理敌我两类不同性质矛盾”;“走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工作路线,等。·毛泽东作为一代伟大哲人,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具有伟大现实力量的理论。·他晚年由于各种原因而犯了错误:党的民主生活不够健全;两千年的封建习俗意识助长了个人崇拜;晚年由于身体健康脱离了实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等等,造成了他晚年的错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他犯错误的原因是从根本上讲,是背离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造成的。(2)邓小平理论的哲学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第二次飞跃。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历史影响·1999年,马克思在西方被公众评为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深刻反映了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对历史进步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英国广播公司(BBC),1999年秋,用几周时间在国际互联网上经过反复评选最后选定的。马克思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法国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和艺术、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对39名候选者的投票比较平均,爱因斯坦仅以一分优势领先于甘地和马克思。·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但哲学是他全部思想赖以建立的基础。所以,他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西方思想家论马克思。威·道格拉斯说:“即使把所有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都烧毁,这些书籍中包含的思想仍然会存在,而人民……仍然会按照这种世界观来办事。”萨特承认:“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是已经枯竭了,它还正年轻,几乎还在童年:它好像刚刚在开始发展。所以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以被超越的,因为它产生它的那些历史条件还没有被超越。”(同上,p338)·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影响的表现是“三热”:一是研究热;18\n第一讲哲学观和哲学的功能二是出版热;三是结合热。·如,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著名代表之一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代表弗洛姆和马尔库塞,极力把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加以“结合”,形成了“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德拉-沃尔佩和科莱蒂创造了“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一向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为死敌的天主教会的新托马斯主义中,出现了“基督教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第一,产生它的社会历史条件没有根本改变,它仍是当今时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强调理论来自实践,并反过来为实践服务,能够与时俱进;第三,有彻底的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勇于批判和自我批判,这是它发展的内在机制;第四,实践证明其正确,时代呼唤马克思主义。·德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谢·梅林说得好:“我们要说,马克思不是神,也不是半神,他也不是像教皇那样的无过失者。他是一个从根本上扩大了人类的认识限度的思想家,我们也就是珍视这一向前的步伐,但并不是把它看作是人类认识的终点,而正因为这是向前的步伐,那就是不能倒退回来的。我们也要赞美马克思将被超越,就像黑格尔和李嘉图被超越了那样一样的一天。但是,从马克思回到任何人那里去,这就是回到‘无知无识’的泥潭去,那是我不会再去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当代西方具有如此强烈的现实影响: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科学。其次,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最后,马克思主义始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即与时俱进。三、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1、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立足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点,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也是“特色论”的灵魂。·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期精辟地论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他指出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态度,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选》3,(2版)p801,820)·“实事求是”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态度18\n第一讲哲学观和哲学的功能,其基本精神就是客观世界是怎样的,就要按照其本来面目去认识它、说明它,并从这里出发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指导实践改造世界。·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邓文选,75-82年,p121)·党也犯过一些错误,这是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的结果,如大跃进、文化革命、错误的估计了中国经济、阶级斗争发展的状况,从错误的认识出发提出了错误的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中的基础地位:·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与实事求是:承认世界、历史的客观性。·唯物辩证法与实事求是:辩证法本质上与唯物主义一致,不是诡辩。·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实事求是:真理的客观性与坚持真理。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在中国建成社会主义,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去创造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具体说,不仅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且要对毛泽东思想也要采取这种态度,坚决反对把它们当作僵死不变的教条来对待。·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解放思想:不以权威理论为教条,主张实事求是的研究问题、发展理论的态度和做法。·邓小平指出“两个凡是”不打破,中国就不可能走出文革的错误,如阶级斗争为纲、封闭不开放、忽视生产力发展、割裂历史的文化发展,等。·邓小平说:“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对领袖人物的话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还是采取“两个凡是”的态度,这不是一小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应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要打破那种“凡是都要问姓‘资’姓‘社’”的教条主义,要坚持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目标,来看社会主义的成败;他提出了建设经济特区、利用外资,为发展我国经济服务;“一国两制”,解决祖国统一的原则;提出市场经济并不只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点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探索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道路,要在实践中创造理论,并让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表现:第一,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坚持唯物主义、辩证的精神,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18\n第一讲哲学观和哲学的功能第二,在理论的创新和实际运用方面做到了真正的彻底实事求是。他的方针和理论具有极强的现实感和实际力量。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力标准具体表现为“三个有利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第三,他的理论真正做到了与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实践水乳交融般的紧密结合,对实践的指导具有极强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极易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并能迅速转化为实践。第四,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创造性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如:对外开放、特区建设、一国两制、引进外资技术等。3、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与发展的辨证统一关系:只有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坚持它,因为不发展,就意味着它日益脱离实际,最终失去生命力;而如果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就会使它走上歧途,同样会失去现实力量,而得不到真正的发展。·当前,哲学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价值理论;实践规律理论;公平与效率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道德的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及其相互关系;历史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等。四、辩证唯物主义与科学技术革命1、哲学与科学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哲学必须从具体科学中汲取思想材料,发展自己;另一方面,科学要求哲学对科学的方法、作用进行反思并指导科学的发展。·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离开具体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普遍规律的每一个原理、每一个观点都是从各门具体科学所提供的材料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离开了具体科学的材料,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离开科学的发展道路。自然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又必须要有哲学的指导。普遍的东西离不开特殊的东西,特殊的东西也离不开普遍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的,反过来,又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第一,制定科研计划、环节以及对实验结果的理论分析需要哲学指导。爱因斯坦说:“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已经建立并被广泛的被人们接受以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指导科学如何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普朗克曾明确指出:“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久的决定着它的工作方向。”物理学家劳厄在回顾自己的物理学道路时说:“18\n第一讲哲学观和哲学的功能从大学时代起,哲学竟从根本上把我的生命重新改造了一番,我认为整个科学都必须围绕着哲学来活动,把哲学看成是它们共同的中心”。一般系统论的创立者奥地利生物学家路·冯·贝塔朗菲在论述系统概念的历史发展时也明确讲:“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在形成系统论的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逻辑实证主义是完全过时了,作废了,普通系统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雷同是显而易见的”。·薛定谔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著名奥地利物理学家。他认为:“物理学进一步发展越来越不能没有哲学的批判。”日本获诺贝尔物理奖的坂田昌一说:“自然科学只有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才能获得正确的思维方法。”第二,排除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对科研的干扰,需要唯物辩证的哲学思想武器。第三,当代具体科学发展的趋势,要求加强哲学的指导。现代自然科学同时向分化和综合两个方向发展。学科越分越细,分枝科学和边缘科学大量出现,这是分化;同时也越来越综合,出现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综合性科学。由于各种不同科学之间的联系和渗透进一步加强了,这就更加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对于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恩格斯曾经为当时的自然科学家指出了两条可供选择的道路:一条是“它可以仅仅由于自然科学的发现本身所具有的力量而自然的实现……但这是一个比较长期、比较缓慢的过程……”,这是一条自发的道路。另一条是“如果理论自然科学家愿意从历史的存在的形态中仔细研究辩证哲学,那么这一过程就可以大大的缩短。”·自然科学要摆脱哲学的指导是不可能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到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马选》3,p533)2、科学技术进步与唯物主义哲学形态的演进(1)朴素唯物主义(公元前)直观性、与辩证法结合在一起、缺乏理论论证、与具体科学未分化,结合在一起。(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7-19世纪)与形而上学结合在一起,带有形而上学性、机械性、唯心史观的缺点。这时自然科学处于收集材料的阶段,特点是分类学、分解分析的方法盛行,缺乏综合的方法;力学发展很快广泛影响其他科学。(3)辩证唯物主义(19世纪下半叶)18\n第一讲哲学观和哲学的功能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实践的观点是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其基础是现代非经典科学。这是: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尿素的发展、赖尔地质运动学说等揭示了世界联系的整体性、变化发展。20世纪以来非经典科学的兴起进一步证实了、同时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从19世纪开始,社会运动性被认识,促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社会科学的发展同样也对哲学的演进有重大的推动作用。3、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哲学的发展相对论、量子力学推动了认识论的深化:人们对认识过程的客观性原则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认识更深了,认识的结果与主体的特点有联系,如主体的位置、需求意识等。系统论:深化了哲学的联系范畴,系统是联系的重要形式。人工智能:通过模拟智能,人们更加了解了认识、思维的本质和发生过程,并深化了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五、学好哲学,做自觉的唯物主义者1、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反对和批判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如,精英思想:以为少数杰出人物的意志是支配历史的决定力量,无视历史规律和人民群众的作用,其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宗教唯心主义盛行。愚昧和迷信还很有市场:法轮功、特异功能、巫婆神汉等。2、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学习和工作与个人的成长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人的社会责任与自我实现;学习、认识世界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求职的主客观条件和方法论。正确认识这些问题都须要有哲学指导。第一讲思考题:1、什么是哲学,它有什么功能和社会作用?2、为什么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指南?3、评“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论”和无用论。4、怎样领会邓小平理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其现实意义何在?经典著作选读:1、邓小平:《“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地终结》(第二章)1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