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育学复习总结
第一章;1、什么是学校教育?它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由社会专门机构即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施加影响,促使恩超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2、教育规律。(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外部规律,即教育的发展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并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作用。(2)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既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个性特长的制约,又要协调好教育对象,教育者,教育影响等诸要素,引导和促进教育对象的成长朝向预期的培养目标健康发展。简而言之,教育必须以人为本,适应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要适应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3、教育的起源。四种观点:(1)神话起源论:教育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都遵循并按照神的意志而创设,教育活动从目的到内容及形式都要体现宗教信仰和教义使人的发展皈依于神的要求或顺应天的规定。(2)生物起源论: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提出,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教育的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展开的过程。(3)心理起源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教育起源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论(社会起源论):马克思,教育起源于劳动,生产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是其社会依据。4、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5、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教育成为人类独立的社会活动之后到现代意义上学科形态的教育学的初创。教育学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教育学形成时期:英国洛克《教育漫话》,法国卢梭《爱弥儿》,法国爱尔维修《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德国福禄贝尔《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教育论》完整的教育学体系的创办者: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成为对学科。是传统教育学派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n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处: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以儿童为中心,提出从实践中学,现代教育学派。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家巴格莱:新传统教育学派。20世纪70年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20世纪70年代后:批判教育学思潮教育学的分化与反思阶段:(1)教育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2)理论研究服务于教育实践布鲁纳,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流派代表人物之一,《教育过程》“结构教学论”赞科夫,苏联教育家,教育理论家和心理学家,《教学与发展》“发展教学论”瓦*根舍因,德国科学教育家“范例教学”(3)关注现代教育的整体变革保罗*朗格朗,法国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引论》,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将社会各部分都变味教育场所。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和谐教育思想(4)教育研究的学科分化与综合加深(5)加强教育学的元理论研究最早提出教育学元问题和元研究的是德国教育理论家布雷岑卡。第二章1、教育与生产力和经理政治制度的关系(一)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其提供的物质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需求(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发展的规格(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二)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决定(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制定(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三)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射虎文化传统对教育诸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2)社会文化水平对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3)社会文化的传递、传播和变迁对教育发展的影响(4)社会文化内容对教育内容的影响\n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在其发展的过程之中必然从各个方面厮守和利用以往历史阶段的教育成果和经验。(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发展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与生产力发展有不完全同步。教育是由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但教育同现存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不是完全一致的。(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影响教育思想和理论,影响教育内容。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传播离不开教育,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内容在教育的条件下不断丰富。(4)教育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总结: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总的来说起制约甚至决定作用,但当教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力量,不革新教育经济就不能很好的发展的时候,革新和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就成为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方面。第三章1、什么叫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发展。生理发展是指有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展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身体方面的发展。心理发展是指认知和情意方面心理活动能力的发展以及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人精神方面的发展。社会适应发展是指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包括人的主体意识,人的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社会素质的发展。2、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规律,学校教育如何遵循这些规律。(1)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生理的发展是沿着从头部向下肢和从中心部位想全身的边缘方向进行的。心理的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必须尊重人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工作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施以相应的教育,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由简到难,由低级到高级,有具体到抽象,一般不可“陵节而施”,否则机会出现教育的异化,造成教育的负效应。(2)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即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稳定的,典型的和共同本质的特征。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的进行。在确定教育目标要求、资质教育内容和采用教育方法时必须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根据学习者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特点开展教育和教学工作,决不能“一刀切”、“一锅煮”。既不能把小学生当中学生看待,也不能把初中生和高中生混为一谈。同时还应该看到,个体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又是互相联系的,前后相邻的阶段按照一定顺序有规律地过渡。因此,每一阶段是相互衔接、不能截然分开的。教育工作也要考虑到这种衔接性和过渡性,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小学与初中的衔接等工作。(3)发展的差异性:\n个体的发展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共同性是指个体发展的基本阶段是共同的,每一个阶段也都表现出一些典型的共同特点。但在每个阶段内每个个体之间,他们的发展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他们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发展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完全相同的个体是不存在的。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同遗传素质的差异和环境、教育影响的差异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个体在接受外界环境影响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密切相关。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学生共性的同时,还必须研究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知识储备、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同时,在集体教学中,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使个体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4)发展的不均衡性:个体身心发展并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的,发展的速度、成素水平是不均衡的,从总体发展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的身心的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速度和水平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均有不均衡性。认识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有助于我们明确儿童发展的最佳器和关键期,使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成熟状况想适应,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5)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集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历练、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能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时身心依然得到发展。互补性的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自己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某些方面有缺陷或暂时落后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打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与自觉性,通过其内在的力量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的发展。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在人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史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着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2)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2)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有促进作用教育与心理发展:教育促进个体心理发展;教育受制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n(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学校驾驭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3)不同类型的教育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4、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见书47页)(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能排除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是人按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使年轻一代健康的成长。(2)学校驾驭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人员来进行工作的,他们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熟悉教育的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对学生的思想、专业、身体等全面发展,能自觉的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3)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第四章1.什么是教育目的?什么是培养目标?P56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各种各样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所以,教育方针的内涵比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更广泛。2.教育目的的价值基础P62u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代表:法卢梭教育目的永恒不变教育目的是使人得到发展和完善教育目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u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代表:法孔德人是依赖于社会的,离开了社会的个人是不存在的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3.素质教育概念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P664.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P65明确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端正办学思想,反对应试教育狠抓素质教育,提高与人素质\n第五章1.学校教育制度概念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P76双轨学制英国单轨学制美国分支型学制苏联3.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严格演变P82-851902壬寅学制只颁布未实行1904癸卯学制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吸收了欧美各国学制的优点,贯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1912年9月壬子学制是民国时期制定的第一个学制,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适应了民国初年的国情1922年11.1壬戌学制仿效美国学制,明确了‘新学制’的七条标准,一直沿用到1951“六三三”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里程碑,我国今天仍沿用了该学制的许多合理因素4.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第六章1.我国课程主要类型P100u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离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代表:夸美纽斯优点: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有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助于学习者系统知识的获得,有助于教学与评价的组织,便于提高教学效率。缺点: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授法,容易导致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学的知识支离破碎,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u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代表:杜威卢梭优点:在做中学,充分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兴趣、动机,课程根据当代社会现实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进行整合等,为儿童提供了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更为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使儿童成为真正的主体,有利于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完善缺点: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知识的学习,同时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教学艺术,对于习惯了学科课程的老师而言,这点很难达到。u综合课程它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种课程类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优点: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消除学生孤立地看待各门学科知识的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从生活、社会的实践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n缺点:忽视了每门学科的自身的逻辑结构,容易造成传统学科知识简单的、机械的拼盘与混合;虽然照顾到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但很容易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地学习;综合课程的实施也面临了一些实际困难,如师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通晓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课程的教师非常缺乏。u核心课程代表:德齐勒优点:强调课程内容统一性,有助于每一位学生掌握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形成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缺点:导致在实践中过多的重视核心课程,而忽视边缘课程,从而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1.什么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P109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包括课程类型和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分配和学周安排。课程标准描述了一个社会或一个教育体系规定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领域应该获得的成绩、行为及个人的发展,以使学生为丰富完美的生活做好准备。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教科书是指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应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式课程标准的具体化。2.我国学校三级课程管理P116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七教学理论教学的概念:1.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的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2.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3.教学将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我国现代教学理论:1.行为主义的教学流派:1913年华生发表《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行为主义认为知识累积的关键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其中以斯金纳为代表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P123)2.认知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使教学摆脱了行为主义的消极影响,从重视教材知识结构和学习结果转变到重视认知结构,学习的内部认知加工过程,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的培养上来,提出了过程中心(认知过程中心),结构中心(认知结构中心),学生中心(主动生成学习)的教学思想。提出认知教学理论的是美国的布鲁纳和奥苏泊尔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p124)3.发现教学法: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p126)4.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十分强调对学习者的尊重和信任,教育就是要激发和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拥有,要符合学生人性发展的实际需求。代表人物为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p126)\n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P129)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个人经验为基础c.防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a.正确处理知识和智力的辩证关系,防止重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错误观点: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防止重犯“形势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强调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智力,忽视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以及知识的掌握。实质教学论与其相反,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b.创造条件,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c.给学生进行智力展示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尽量提供一些能够启发不同智慧的材料,启发儿童多元智力的发展3.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的教学”,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4.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的阶段划分:1.接受式教学的基本阶段:准备阶段,领会阶段,巩固知识,运用阶段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阶段:设置问题情境;探究发现问题;讨论,辨析;归纳,交流,内化;巩固强化,运用结论解决新问题我国主要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的基本要求:a.切实调动学生主动性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c.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5.系统性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对教师的要求:a.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b.尊重学生的差异7.巩固性原则(P136)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三维度:a.知识技能b.过程与方法:认知,科学探究,认知过程中的人际交往c.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自己,他人,自然地相互关系的认识和判断;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精神四要素:a.行为主体b.行为动词c.行为条件d.表现程度把握教学目标的三大功能:导学,导教,导评\n教学目标的诊断:a.全面深入了解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b.把课堂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相比较c.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知识,能力及学习态度是否一致,不一致的原因,做出变动的原因d.目前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是否一致e.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达是否规范,明确f.课堂教学是否具有三维度g.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和生成八教学设计我国常见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a.讲授法:优点: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优势缺点:不宜因材施教b.谈话法c.读书指导法d.讨论法2.以实物为主的教学方法:a.演示法b.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a.实验法b.练习法c.实习法4.以欣赏活动为主-----欣赏法我国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教学制:班级教学是指把年龄大致相同,知识水平比较接近的学生组织在一起,组成学生人数相对稳定的班级,有教师集中授课,教师在一定时期内按课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基本环节:1.备课:a.钻研教学材料,做到“心中有书”,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b.了解教学对象,做到“目中有人”c.考虑教学方法,做到“手中有法”d.拟定教学计划,做到“胸中有数”:学期或学年计划的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的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及教案)或:备文本,备学生,设计教法,写好三个计划或:与课表对话,与教材对话,与课程资源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行对话2.上课:理论科学;目标明确;内容正确;语言清晰;方法恰当;积极性高;组织得当;效果优秀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必要的补充形式5.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a.学业成绩的检查考查:常用方式有口头提问,书面作业检查,书面测验考试b.学业成绩的评定:百分制计分法,等级制计分法\n十一教师与学生教师的劳动特点: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教育机智教育机智:对突发性教育情境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续集应变的能力3.情境的复杂性——教育的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4.过程的长期性和效果的隐含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6.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教师的专业化条件(职业素养):1.教师的知识素质:a.普通文化知识;b.所教学科知识;c.教育学科知识2.教师的能力素质:a.细致全面的观察能力;b.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c.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d.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e.教师的教育机智;f.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3.教师的专业情意: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4.教师的专业道德: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育教学活动的两个要素,教师和学生在交往和相互作用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的关系。从本质上讲:师生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定社会关系在教育中的反映,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教师该做的努力:a.采用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b.努力提高自我修养,树立教师的人格和威信c.研究学生,树立科学的学生观d.善于倾听,胸怀满腔的教育爱e.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师生合法权利2.学生应做的努力:a.正确认识自己b.正确认识老师3.其他方面应做的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加强学分教育,促进良好学分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的学习;良好的学分又促进良好的校园文化,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学生的人格特征更趋于健康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1.师生间的心理关系——相互尊重2.师生间的工作关系——教学相长3.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