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重点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育学考试重点

选择题:1、教育的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2、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中介(教育影响)3、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法)勒图尔诺和(英)沛西—能,心里起源说代表(美)孟禄,劳动起源说前苏联及我国。4、教育学的萌芽:孔子的《论语》,《学记》则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5、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著有《普通教育学》一书。6、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梅伊曼和拉伊,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杜威和克伯屈。7、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有:①教育促进个体社会话的功能②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8、我国于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06年又进行了修订。8、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9、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支10、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壬寅学制”,1904年颁布了“葵卯学制”,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颁布了“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11、教师职业的权利有:①教育的权利②专业发展权③参与管理权12、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①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②教师职业是以教师育人为职责的职业13、1993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4、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①顺序性和阶段性②稳定性和可变性③不均衡性④个别差异性⑤整体性15、课程理论流派:经验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为杜威,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代表为巴格莱和赫钦斯,社会改造主义代表为拉梅尔德,存在主义课程论代表泰勒,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代表多尔。16、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17、课程标准包括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18、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都是最早的学科课程19、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①教学与教育②教学与智慧20、陶行知极力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教学”的本质含义为“教学生学”21、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①教学目标②教学内容③教学策略、教学媒体④教学评价22、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系统分析模式的代表为加涅和布里格斯,目标模式的代表为迪克和科瑞,过程模式的代表为肯普。23、教学内容设计包括:①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②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③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24、教学模式属于较高层次,而教学策略略比教学模式更详细具体,教学方法是\n——————————————————————————————————————1、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①讲述策略②对话的策略③指导策略2、学生的失范行为:越轨行为,违法行为3、学校教育的失误表现为①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②个别教师素质问题③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薄弱4、班级组织建设要做的主要工作:①班级组织的设计②指导班级建设③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5、班级管理中存在存在三种风格类型的班主任:①专制型②放任型③民主型6、学生评价的类型:①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学生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②相对性评价,绝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根据评价的价值标准不同)7、学生评价的功能:①诊断功能②导向功能③发展功能④管理功能8、测验编制的过程:①明确测验的目的②界定测验试题的难度③确定测验的可行性④提供测验的评定标准9、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①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②分析问题③研拟解决问题的可能策略④实践尝试行动策略⑤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⑥总结10、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①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②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③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名词解释:1、教育: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把个体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技能的人)和社会的个性化(把社会的各种理念制度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的实践活动。2、课程目标: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3、课标(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室有效的连贯的目标一致的开展教学。4、教育评价: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手段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实质的过程。5、终身教育:指人一生各阶段中所要接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以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前者是从纵向来说的,说明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还覆盖了人的一生,候着是从横向来说的,说明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6、教师职业形象:指教师群体或个体在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应,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知识——教师的人格形象。7、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及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讲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8、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个体功能社会功能,正向负向,显性隐性)教育功能的类型:教育功能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类型有:①从作用的对象看,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②\n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③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功能。答:(1)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①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②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2)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①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②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3)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发展的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②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③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④文化批判功能⑤文化交流、融合功能⑥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1、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在教育对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的功能:定向,调控(通过确定价值标准目标的形成进行调控),评价(对价值变异情况以及教育结果的评价)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①社会依据②人的依据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基本价值取向:①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②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区别:①教育方针所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多,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以外还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②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和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①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②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③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①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②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③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关系④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2、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3、班级组织:是一个由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大题:1、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特征:①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②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公共性日益突出。③信息社会的教育: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趋势非常明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n1、当代教育学的状况: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2、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内容:①专业理想的建立②专业知识的拓展③专业能力的发展④专业自我的形成3、教师的职业角色:①学习者和学者②知识的传授者③学生心灵的培育者④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⑤学生学习的榜样⑥学生的朋友4、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①尊师爱生,相互配合②民主平等,和谐亲密③共享共创,教学相长5、教育的几大发展趋势:①从重视教师到学生②从重视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③从重视教法到学法④从重视认识到发展⑤从重视结果到发展⑥从重视继承到创新6、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遵循的步骤要求:①明白教学方法的标准②尽可能广泛的了解有关新的教学方法以便自己选择③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主要比较它们的特点,适用范围,优越性和局限性等7、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①依据教学的目标与任务②依据教学的内容的特点③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④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8、如何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①培养集体意识②培养集体主义情感③培养学生具有集体和管理集体的能力和技能④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行为和习惯⑤培养公民意识9、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①创造性的设计班集体目标②合理地确定班级角色位置③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④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集体”⑤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10、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①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②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质量③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④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⑤重视提高师资水平11、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①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水平②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整合③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④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⑤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⑥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题取向的评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