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要点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育学复习要点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问答题1.教育学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自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第一阶段:学科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主要特征是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为独立的学科,出现了少数专门探讨教育问题的著作。第二阶段:学科形成阶段(17—19世纪)。主要特征是教育学成为一门原始状态的独立学科。第三阶段:学科成熟阶段(19世纪50年代—)。教育学在整体和局部上都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各种流派思想百花齐放。第四阶段:学科现代化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使教育学向现代化方向发展。(附注:萌芽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论著的三个方面特点:首先,这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论著没有形成特定的独立体系;其次,教育学上的独立命题和范畴不多,有的命题和范畴既没有明确的的界定,同时又没有得到充分地展开;再次,教育经验总结和论述中,理论抽象层次较低,想象描述、形象比喻较多,许多没有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论证、没有科学实验证明。)2.学习教育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1)教育学能够教会我们认识教育活动2)教育学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3)教育学将会指导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教育规律,成为一个教育家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简答题1.简要阐述三种教育起源论的基本观点。第一,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这种观点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是错误的。第二,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第三,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2.简述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P30-33(1)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社会教育的等级制度,扩大和普及了学校教育。(2)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4)教学内容日益丰富。(5)教学设备和手段不断更新和发展。(6)阶段性依然存在,宗教教育在学校在还占有一定的地位。第三章教育的本质简答题\n1.教育本质特点的表现是什么?P47-52(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3.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P58-67(一)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组织(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3)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4)教育组织使教育活动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形式(二)教育要素之间的矛盾关系(1)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之间互动关系及相互转化的矛盾关系(2)教与学的主体同客体之间的关系(3)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与学矛盾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发展简答题1.试析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P76-77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简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p87-89。(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文化保存和传递功能2)活化文化功能3)文化选择功能4)文化批判功能5)文化交流融合功能6)文化更新创造功能3.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n1.为什么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却不是万能的?P107-109(一)教育对人的发展期主导作用的原因(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系统、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人的活动(3)学校教育专门性和专职性(4)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时间跨度长(二)教育对人的发展期主导作用的条件(1)教育必须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2)学校教育必须保证人才培养的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和专门性(3)学校必须与家庭、社会相配合,协调一致(4)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6.简述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功能。p81-89(一)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手段(二)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能为政治培养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政治(三)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文化保存和传递功能2.活化文化功能3.文化选择功能4.文化批判功能5.文化交流融合功能6.文化更新创造功能7.简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P110-112(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3)促进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社会化(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形成人的主体性(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8.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P110-111(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3)促进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社会化。\n6.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P111-112(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形成人的主体性;(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10.简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P95-96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11.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那些?它们在人的发展中分别起什么样的作用?P103-110(一)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作用(内因)(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外因)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三)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系统、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人的活动(3)学校教育专门性和专职性(4)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时间跨度长(四)主观能动性及其实践活动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实践活动是身心发展的内部动力,是决定性因素12.简述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P108(1)教育必须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2)学校教育必须保证人才培养的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和专门性(3)学校必须与家庭、社会相配合,协调一致(4)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13.简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P100-101(1)顺序性和阶段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互补性论述题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有何特点?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那些方面?\n(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二)表现方面(1)文化保存和传递功能(2)活化文化的功能(3)文化选择功能(4)文化批判功能(5)文化交流、融合功能(6)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7.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三)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四)人力资本论9.试运用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谈谈多元化中教育发展问题。(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④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结合教育发展问题10.谈谈您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理解。?第一,知识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挑战性,这首先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拥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判断。第二,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出具有扎实基础、广博知识、求实创新的高素质人才。第三,知识经济的灵魂就是“创新”。第四,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国际部分日益加剧,要求人才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现代高新科技的研究、突破、发展又要求人才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第三章教育目的简答题1.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P135-137一、教育目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造者和接班人。二、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n(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2.简述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P127-128个人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社会发展中带有明显的片面性。3.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P132-133(一)社会依据(1)教育目的要受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2)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定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二)个人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人的价值选择。5.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p134(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2)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到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论述题1.简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为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名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意向基本教育方针。(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体术挑战的回应。3.试述五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n(1)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2)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3)劳动技术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第三章教育制度简答题1.简述学制建立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3.简述当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一般趋势。P164(一)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三种类型学制并行、共生互补,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二)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各阶段教育协调发展、整体衔接,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5.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趋势。P175-179(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5)实行终身教育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简答题2.简述教师职业的特点。P189-190(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责。(3)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包括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劳动的长期性和劳动成果的迟效性、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集体性和个体性。3.教师的职业角色有那些?试简要说明。P195-197(一)学习者和学者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是知识建立在更宽广的知识背景上,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二)知识的传授者现代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除讲求教学的科学性之外,还必须讲求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三)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变得更聪明、更高尚、更成熟。(四)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学活动是一种集体活动,要全面实现教学的整体功能,就必须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和科学管理。(五)学生学习的榜样\n教师作为一个整体,作为成人世界的代表,其言行举止、态度、个性等,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学生的朋友教师把学生当作朋友,可以是学生更亲近老师,教师也可以更全面了解学生。6.怎样理解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具有专业的基本特性。(1)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2)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3)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4)教师职业有自己的职业标准;(5)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学科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10.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哪些?(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1.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3.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4.对待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二)教师专业知识素养1.本体性知识2.条件性知识3.实践性知识4.文化知识(三)教师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2.先进的教育理念3.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四)教师职业心理素养1.良好的情感特征2.积极稳定的情绪特征3.良好的性格特征1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劳动的长期性和劳动成果的迟效性(5)集体性和个体性18.简述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P214-215(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三)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n(四)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论述题1.试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含义及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P284-285(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依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二)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教学中应注意不能“以教代学”,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搞得被动和刻板。教学中应注意也不能“以学代教”,只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缺乏必要的引导,不能系统地、高效地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5.联系实际。试述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1.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3.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4.对待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二)教师专业知识素养1.本体性知识2.条件性知识3.实践性知识4.文化知识(三)教师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2.先进的教育理念3.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四)教师职业心理素养1.良好的情感特征2.积极稳定的情绪特征3.良好的性格特征6.联系实际谈一谈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哪些?你认为如何建立来良好的师生关系?P218-219(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1.教师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2)教师的领导方式(3)教师的智慧(4)教师的人格因素2.学生方面:学生对教育和教师的认识3.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和课堂的组织环境\n(二)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建立教师威信5.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6.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第三章课程问答题2.举例说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利弊及其关系。P244-250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⑴学科课程: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的课程。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积累的文化知识。优点:①有助于系统传播人类文化遗产②比较符合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习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思想观点;③有助于组织教学和评价,提高教学效率局限:①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从而影响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②容易把学生封闭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忽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③不利于为学生提供学科外的综合信息④不利于充分实施个别化教学和探究式教学。⑵活动课程: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学习形态组织的课程,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优点: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②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局限:①容易导致忽视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②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视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③难度大,难以达到预期目的⑶关系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虽各有侧重,主张不一,但两者各有利弊,可以互为补充。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⑴分科课程: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强调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文化知识⑵综合课程\n采用有机整合的方式,使各课程与各教学内容要素形成有机整体,主导价值在于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全面的视野和方法。⑶关系:两者独立不可替代,但又存在内在联系。①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区分是相对的。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⑴必修课程同学年或某专业全体学生必须研习的课程,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共性。⑵选修课程学生按照一定规则自由选择学习的课程,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⑶关系①在根本的教育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②两者具有等价性,相辅相成,构成有机的课程整体③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有机统一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⑴显性课程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以获取特定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主导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⑵隐性课程教务系统中学生在环境中获得的非预期的经验,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特殊的教养。⑶关系①并列关系②递进关系③转换关系④互补关系2.简述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及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教材的关系。P2341)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培养人的具体要求。课程目标是学校所有课程为完成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必须实现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是为完成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来达到的基本要求,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都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但课程目标是由国家、社会和学校制定,教学目标主要是由教育工作者决定的。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各门学科的纲领性文件。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制的、直接用于教和学的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试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评价的范围主要有那些?(一)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1.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n(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2.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3)探究学习3.教师观(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发教师。4.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一)课程评价的范围: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课程本身的评价。2.联系社会实际分析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P225-260(一)政治因素1.课程改革的目标的确定2.课程改革的内容的选择3.制约着课程的编辑过程(二)经济因素1.经济领域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2.经济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变革3.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1)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2)课程目标综合性(3)课程结构的优化(三)文化因素1.文化模式2.文化变迁(四)科技因素1.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改革2.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五)学生发展1.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2.学生需要3.分析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P260-262看书(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①强调社会协同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目标②开发即确保核心内容的学习,又提供选修学科机会的课程框架③确认了整体主义的课程取向;促进创造性思维,鼓励自我导向学习\n④开发过程出现了征询多方面意见的趋势,对课程实施问题的决策制定倾向于地方学校。(一)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①课程结构从内容本位转向与能力本位的多样化结合②调整课程结构,吸纳新学科领域③小学初中学科连续性增加(二)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①通过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帮助教师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变化②课程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增加,多种媒体作用日益明显③课程要求弹性日益增大④优先强调增强教师和学校“校本评定”的能力(三)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①“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超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被认为是基本评价方略。②对课程体系本身的评价成为课程变革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教学问答题6.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在教学中国如何贯彻这些原则?P288-295(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1.教学内容筛选要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2.挖掘教材的思想性;3.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2.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3.适当开展实践活动。(三)直观性原则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观和讲解结合起来;3.关注直观形象展示的目的。(四)巩固性原则1.要使学生清晰地感知和理解教材,这是巩固的前提;2.要合理地组织复习,加强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使他们掌握记忆的规律,不断提高记忆水平。(五)启发诱导原则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引导学生学会思维;3.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余地;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六)循序渐进原则1.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3.讲授的内容要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进行;4.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习惯;\n5.教学中要处理好“渐进”和“骤进”的的关系。(七)因材施教原则1.教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2.教学要针对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3.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衔接问题;4.教师要区分不同的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过程基本规律P280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的规律③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④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7.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时,都有哪些具体要求?P296-302(一)讲授法特点:可控性强、教学有教学性、感染性、节约教学时间,但满贯、创造性被抑制、没考虑到个体差异。要求: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b.注意启发c.讲究语言艺术(二)问答法(谈话法)特点: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受学生知识经验水平和教材内容限制要求:a.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b.要善问c.要善于启发诱导d.要做好归纳与小结(三)演示法特点: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证性,内容生动、丰富、具体,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受设备条件限制影响大要求:a.做好演示前的准备b.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c.讲究演示的方法(四)参观法特点:使学生能获得生动丰富的感性知识,扩大学生视野、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发现、总结的能力。要求:a.做好参观前的准备工作b.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c.引导学生做好参观后的总结工作。\n(五)欣赏法特点:通过教学中的各种欣赏活动,使学生在认识了所学习的事物的价值后产生出积极的情感反应要求:a.引起学生欣赏的动机和兴趣b.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c.要注意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个别差异d.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六)练习法特点:解决学生学习与用的矛盾的主要方法要求:a.提高练习的自觉性b.循序渐进,逐步提高c.严格要求(七)实验法特点:能够按照教学需要创造和控制一定的条件,引起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使学生看到事物的因果关系要求:a.做好实验前的准备b.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做法c.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d.做好实验后的小结(八)实习法特点:要求:a.做好实习准备b.做好实习动员c做好实习过程指导d做好实习总结8.当代教育方法改革发展的趋势是什么?P3031.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改革的目的)2.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3.加强学法的研究,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致力于教会学生学习(改革的突破口)4.趋势有以下特点:a.自主性、b.个性化、c.合作性、d.全面性、e.综合性9.谈谈你对班级授课制的理解。P314班级授课制是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特点:班、课、时1)以班为单位进行教学2)教学内容分成既有系统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部分,称为课3)每一课都限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n2.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不能灵活安排教学活动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教师应该怎么备课?并尝试备一堂课。P317-320(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教学设计(备课)(2)课堂教学(上课)(3)作业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二)教师备课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研究教学方法4.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或者学年进度计划、单元或者课题进度计划、课时教学进度计划即教案)12.简述国外几种主要教学模式。P309-3111.程序教学模式、美国、斯金纳2.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美国、布鲁纳3.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美国、布卢姆4.暗示教学模式、保加利亚、洛扎诺夫5.“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美国、罗杰斯13.教学评价有哪些基本功能?教学评价有哪些类型?P321-323(一)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1.导向与激励2.诊断与反馈3.评估与证明4.教学与研究(二)教学评价的类型1.预定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反应性评价4.总结性评价名词解释第一章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广义: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人的体质的一切活动。狭义:(学校教育)\n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2.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3.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要素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与关系。4.教育问题:是人们在对客观的教育现象的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而需要引起重视、更好利用的现象,或者是人们发现需要改善的不良现象等。5.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第四章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2.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增长,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变化,逐渐形成个体知识、才能和品格特征的过程。3.遗传素质:指人从上代继承的生理特点4.年龄特征:指各个不同阶段形成的本质特征5.环境(广义和狭义)广义:个体周围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狭义:社会环境第五章1.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要求2.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3.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4.个人本位论: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得到高度发展5.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6.德育: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7.智育: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8.体育:传授身体运动保健知识,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n9.美育: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的教育10.劳动技术教育:培养正确劳动观点和习惯,使学生掌握初步的劳动知识技能,促进身心发展第六章1.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体系2.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3.义务教育: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社会必须保证的国民教育4.终身教育:人们在一生中受到的教育的总和第七章1.教师:学校的专职教师2.学生:教育的对象和教育的主体3.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第八章1.课程:为实现教育目的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其在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及其进程顺序、达标体系的总称2.课程目标:是学校所有课程为完成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必须实现的具体要求3.泰勒原理: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4.课程计划:国家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指定的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5.课程标准: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第九章1.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在这统一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2.教学规律:是教学活动内部诸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作用,是制定教学原则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必须遵循的客观依据。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正确的依据,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有指导作用和调节作用\n4.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5.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的结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