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知识梳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育学知识梳理

教育学知识梳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1.孟子:最早将“教育”二字连为一词2.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观点(1)将教育看做是依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徳、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3.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观点(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4.教育本质: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教育者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朝着发展5.教育构成要素:教育者(主导者)、受教育者(基本要素)、教育影响6.教育的特点:(1)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具有社会性,区别于其他事物(2)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3)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活动(4)存在着三种要素Z间的矛盾活动7.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历史性(不同阶段,教育性质、目的、内容不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与社会政经制度发展不平衡)8.教育起源说:生物起源论美国桑代克、英国沛西能、法国利托尔诺心理起源论美国孟禄《教育史教科书》认为原始社会无学校儿童对成人的模仿劳动起源论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9.古代社会教育: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与生产脱离古希腊教育:雅典(政治家和商人)和斯巴达(军人和武士)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内容单一古印度:宗教教育古埃及:学为文士以僧为师以吏为师10.20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11、现代教育发展趋势:(1)+学前教育重视与屮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n教育学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现象: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教育学的发展:萌芽阶段、创立阶段、发展阶段萌芽阶段中国:《学记》中国古代、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学而不思则罔,不愤不启墨子主张:兼爱与非攻亲知闻知说知道家主张回归自然,老子否定教育价值:文化堕落论,人性复归论,绝圣弃智论庄子继承道法白然思想西方:苏格拉底一一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培养哲学家和政治家;寓学习于游戏;节制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哲学家《政治学》;历史上首次提岀教育遵循自然;主张按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教育;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昆体良: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学习过程: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创立阶17世纪后,逐渐形成独立学科夸美纽斯:教育学Z父、《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观点:教育要适应自然;班级授课制;泛智;百科全书式课程卢梭:《爱弥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很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原则。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裴斯泰洛齐: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西方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外砾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学之父。统觉理论主要观点:1•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2强调教师权威,中心地位;形成教师、教材、课堂中心论;3、四阶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4、教学是知情意统一。5、教育目的培养良好公民。“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生长新三中心论:学生活动经验中心;主张在做中学发展阶段: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1)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教育学著作(2)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3)《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思主义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n(1)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2)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学习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教学法。教学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原则(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范例教学理论(4)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5)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6)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提出“掌握学习理论”。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情感领域: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动作技能;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和习惯化。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科学技术、文化的关系一、政经制度决定教育领导权、教育目的、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相对独立性教育为其培养人才、影响其的舆论力量、促进民主二、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相对独立性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三、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的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能力;推动科学技术研究的能力四、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五、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传递保存;传播交流;选择提升;创造更新六、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文化分类:学校物质文化、组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核心)校风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统一体七、学生文化受个人身心、同伴群体、师生交互、家庭社经地位、社区彫响。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和互补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人身心发展特殊性: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具有能动性2、身心发展的动因(影响因素)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孟子、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外砾论(环境决定论):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斯金纳多因素相互作用论3、个人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n顺序性:皮亚杰关于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不可抿苗助长阶段性:不可一刀切不平衡性:发展关键期互补性:失明者听力好,长善救失。扬长避短个别差异性:不同兴趣班,因材施教4、影响人发展的因素(1)遗传:从上代继承下來的生理解剖的特点。(意义):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其作用不可夸大。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环境(对个体的影响)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个体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人的活动是个人身心发展的决定因素(4)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社会性规范;(2)加速个体发展;维果斯基一一最近发展区(3)对个体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影响价值;(4)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少年期的年龄特征(13、14一一16、17)危险期、心理断乳期身体状态巨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加强青年期的年龄特征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3、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4、教育目的的理论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冃的是培养合格公民柏拉图、个人本位论:培养自然人,发展个性。卢梭、罗杰斯、裴斯泰洛齐教育无目的论:杜威生活本位论:斯宾塞5、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2)不同的社会制度\n(3)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教育目的6、我国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7、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分)我们要求学生在徳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2分)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总Z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8、教育科研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9、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10、素质教育的特点(1)而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別)第四章学生与教师1、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吋期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的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坏境的相互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2、教师《义务教育法》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3、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4、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精通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良好的教育能力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富有个性,掌握对话的艺术、书面表达能力(3)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n5、学生和教师的关系(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族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6、教师在人类社会发展屮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在社会延续和发展屮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徳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3)教师是人类潜能的发掘者,对人的智力开发起着奠基作用。第六章中学课程1.课程首次作为专业术语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2.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3.课程类型:课程的组织形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4.课程制定者角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课程功能:工具型课程、知识型课程、技能型课程、实践型课程课程内容:分科与活动课程(卢梭、杜威、克伯屈)组织核心: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11、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活动中心课程论(卢梭、杜威、克伯屈)社会屮心论:12、学生、社会(政经制度、文化发展)、学科特点制约课程开发13、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14、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10教学大纲是国家对某一门学科所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1.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2.简述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P107学科的科学性与思想性;内容的基础性;考虑学生的实用性;合理体现知识逻辑与受教育者的心里顺序;兼顾各科之间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的衔接第七章教学(上)教学包含方面:1.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2.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教学的意义1、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一般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徳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n教学过程的本质1、一种认识过程2、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说);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说)4、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理性、情感、意志)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5、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内部动力)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感知和理解教材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教学原则1、布鲁纳提出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2、赞可夫提出高难度教学3、我国教学原则:(1)直观性(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2)启发性、(3)巩固性、(4)循序渐进(5)因材施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中学生常用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2、谈话法(问答法)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3、讨论法4、演示法5、练习法6、实验法第八章教学(下)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备课:(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上课(中心环节)(1)课的类型:教学任务: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和检查课教学方法: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2)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知识、巩固新材料、布置课外作业(3)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n学业成绩的检査与评定1.课程评价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泰勒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华姆2.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教师、课程方案、学校。14・课程表安排原则;整体性、迁移性、生理适宜性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制2、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2862年京师同文馆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全国流行3、分组教学制:外部分组(学科能力组和跨学科能力组);内部分组(不同学习内容和目标;同目标内容不同方法和媒体分组)4、设计教学法(杜威的学生克伯屈)以口发活动为中心而混合组织材料的课程5、道尔顿制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独立作业教学策略: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综合方案1、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2、类型内容型策略:结构化策略(直线式、平行式、螺旋式和综合式)问题化策略形式型策略: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肯普:集体教学、个别学习、小组教学波西瓦尔:以教师学校为中心(班级授课)和以学生为中心方法型策略: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综合型策略第九章德育模式1、认知模式、体谅模式和社会模仿模式(论述三种模式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1)认知模式由皮亚杰提出,柯尔伯格发展关于道徳判断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0~9)惩罚和服从为定向;以工具性相对主义为定向习俗水平(9~15)以好孩子为定向;以维护权威和个人权利为定向后习俗水平(15以后)以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为定向;以普遍伦理为定向(2)道德两难问题中的提问引入性提问:突出争端、询问为什么;使情境复杂化深入性提问:升华性问题、突出相邻阶段的特点;澄清与总结、角色扮演问题与策略体谅模式由彼得麦克费尔及同事所创,把道徳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1)坚持性善论、自我实现趋向、培养健全人格为日标、大力倡导徳育观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德育过程基本规律(1)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n(1)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少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德育基本原则(1)导向性(2)疏导性(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德育的途径(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德育的方法(1)说服法;(2)榜样法(3)锻炼法(4)陶冶法(5)奖惩法第十章班级管理班级组织的发展1、埃拉斯莫斯率先使用“班级”一词2、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3、英国出现“导生制”,又称贝尔一一兰卡斯特制1/班级管理模式(1)常规管理(规章制度管理)(2)平行管理班主任集体个人相互作用来自马卡连柯“平行思想”(3)民主管理(4)目标管理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选拔培养班干部和积极分子、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形成良好的班风(6)引导非正式群体成为班集体的积极力量3、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1)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级组织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