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5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育学背诵版本
我:第一章教育概述第一节教育及其发展*教育的含义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地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规律:教育者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去改变受教育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I'可发生相互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通过一定的教育媒介起作用的;三者之间联系和作用的结果是受教育者合乎目的地变化*学校教育制度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旧中国学制的沿革1902壬寅学制1903葵学制1912壬子葵丑学制1922壬戌学制(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地趋热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生物起源说: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制度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英)沛西熊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tl常生活中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劳动(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教育的发展20世纪以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及其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解释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提供支持与指导。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体现:①超越FI常教育实践经验,帮助教师将自己的日常经验纳入对教育的科学认识之中;②科学解释教育问题;③有利于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大学,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罗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称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n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教育研究及其方法:教育研究的含义及特点教育研究是人们为了获得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认识而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从事教育研究必修遵守研究的伦理原则:自愿原则、匿名原则、保密原则和无害原则。教育研究的特点:既有一般科学研究的特征,也有自身的特点(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可验证性)教育研究的意义:1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选择研究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制订研究计划收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第二章教育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A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①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②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和制约③政治对教育内容的影响和制约B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①教育培养岀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A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B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n①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③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A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①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③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B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反作用①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②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二节教育与科技、文化的关系*教育与科技的关系A科技对教育的彫响与制约①能够改变教育考的观念②影响教育的内容③对教育技术的影响B教育对科技的促进作用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④教育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教育与文化的关系A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文化影响①教育目的的确立②教育内容的选择③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B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具有①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屮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主体统揽个性塑造传统扩展重点突破第三节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n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教育学上所指的个体的发展,主要指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一)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屮实现的(二)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理论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砾论(环境决定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前提)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2环境A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制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孟母三迁B人对坏境的反应是能动的(坏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3教育(主导)A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规范B个体个性化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C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D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个体主观能动性身心发展的动力*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顺序和阶段性,循序渐进2不平衡性,某时期施以相应的教育3互补性机体某一方而受损,在另一方面得到补偿(超常发展);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4稳定和可变性,稳定:即不所以更改内容和方法,可变:也要充分挖掘潜力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个体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不平衡性、顺序性和阶段性、个别差异\n*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二、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普通屮学是学校教育系统屮的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初级屮学的教育对象是13〜17岁的少年,高级屮学的教育对彖是16〜20岁的青年,他们分别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二)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总的说來,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一)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二)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第三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一节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含义广义:存在于一切教育中,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狭义:国家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所确立的工作总方针,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耍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守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一)国家的教育目的(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教\n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三)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是可以测量的.但不能测量目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1.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活动、教育对象的发展)2.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①教育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②培养目标则在宏观上体现教育目的对人才智力的共同要求,微观上体现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培养任务以及社会的需要*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作用激励评价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个人本位把人的价值看成髙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代表人物法卢梭、瑞士裴斯泰洛齐、徳国康徳、美国马斯洛、法国萨特社会本位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鼎盛时期:19〜20世纪初代表人物:德国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孔德、涂尔干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的关系就一个国家整体的教育目的而言,在其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结合起來,把重视人的价值观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來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目标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来说,把满足社会的需要和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不能僵化地理解为二者在实践屮分量相等,应予以动态的、发展的把握就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而言,要落在人地发展上。第二节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的概述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依据1999.6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徳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点:(性质■要求■途径)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表明了我国社会注意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2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中対受教育者素质要求。\n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1.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3.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三、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血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2.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岀的客观需求和创造的对能条件。3.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性质,明确社会主义方向使受教育者徳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建设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我: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教师职业特点: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其根本任务教书育人第一节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体力和脑力的付出),创造性(创造性的运用教学规律);连续性(吋间的连续性,没有固定的交接班限制)、广域性(空间的广域性,任何场所都是劳动空间);长期性(人才培养周期长)、间接性(不直接创造财富,学生为中介,实现劳动价值);主体性(劳动手段是教育自身,直接成为教育因素和榜样)、示范性(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职业角色学习者和学者知识的传授者示范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学生的朋友研究者*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弘扬正气,摒弃阴习)、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高度白觉,白我监控)知识素养政治理论素养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职业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n反思的能力职业心理健康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第二节学生学生的本质特点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彖,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能力,可以进行自我教育。③学生是发展屮的人,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可塑性和可能性)学生是发展屮的人包含以下三层含义: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和关怀的需要*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生理成熟提前学习目的的多元化、实用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增多*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①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具有生命意义的人;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②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④学生是责权主体第三节师生关系意义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内容1.在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教学相长)(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受授着;学生在教学屮主体性的实现,即使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白主发展2.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民主平等)(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是的友好互助关系)3.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尊师爱生)基本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性\n*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方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领导方式、教师智慧、教师人格因素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坏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坏境和课堂的组织坏境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要发扬教育民主4.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第五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内涵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类型课程内容的固冇属性组织和形式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课程任务课程的呈现方式显性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综合必修选修国家、地方和校本基础型、扩展型和研究型隐形课程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I社会需求;2科学知识;3学习者身心的发展;4课程理论*课程内容1.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概念: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2.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3.教材概念: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编写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n1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2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3理论与实践统一4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笫二节新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横向结构纵向结构*新课程对课程结构的调整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新课程结构的内容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屮学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新课程结构的特征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第三节课程标准*含义国家课程标進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制定依据*结构*新课程标准的主耍特点①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中②突破学科屮心③改善学习方式第四节课程资源内涵形成课程的基本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按课程资源空间分布不同:校内和校外课程自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适合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解释有效参与社会生活把握社会所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1.审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2.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3.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以及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n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1.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管理数据库,扩宽校内外课程资源以及研究成果的分享渠6.道,提高使用效率。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概念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基本任务1•使学牛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提高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耍求第二节教学过程*概念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解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点,使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的过程。*本质1.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知识的间接性;教师的传授性;途径的有效性;认识的教育性)2.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基本规律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2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应防止以下倾向:只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教学中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护士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经验,获取知识;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2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3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必须注意两个问题:在教学中,既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联系)\n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2.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传授的知识是规律性的知识,量要适当,采用启发式教学)3.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在整个教学过程屮,我们既不能像形式教育论者那样,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忽视知识的传授;也不能像实质教育论者那样,只向学生传授与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认识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只有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來,才能提高教学智力。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学的教育性规律)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学生思想平等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防止两种倾向: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方法*原则概念:根据对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釆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意义:①教学方法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具有巨大的反作用②教学方法并非简单地随着不同的社会变革和世界观不同而发生变化,它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教学实际、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此外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教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谈话法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2.直观感知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使用来说明、印证某一实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n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到社会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实物或现象的观察来获得新知识的方法2.以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用法实践活动法3.探究活动4.情感陶冶(体验)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基本依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方法运用:灵活性、综合性、创造性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现代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3.多元化的座位拍了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探索个别化教学第六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我:第七章教育评价第一节教育评价的内涵与作用*教育评价的内涵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学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教育评价的作用\n导向功能、鉴定功能改进功能激励功能管理功能研究功能第二节教育评价的类型和方法类型评价参照基准不同A相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作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判断出每个评价对象在这个集合中所处的一种评价。相对评价法便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个人相对位置的变动也使竞争充满活力,促使每个学生力争做得更好。但其缺点是:由于评价对象所在团体的整体水平不一,会导致对个体评价结果的失真;由于重在考查被评价者在集体中的相对位置,难以确定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对个体的等级分类,易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B绝对评价法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彖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绝对评价法设定评价对象以外的客观标准,考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促进学生有的放矢、主动学习;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差距,调整自我,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但客观标准的制定是非常困难的,难以做到绝对的客观、公正、合理和有效;而且由于标准的过分统一会妨碍学生个性的发展。C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今昔或诸侧面比较)的评价方法。个体内差异法中,评价对象只与自身状况进行比较,比较充分地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可以减轻评价对象的压力。但由于缺乏评价对彖间的相互比较,容易导致信度降低、学生自我满足等。评价目的不同A诊断性评价(事先的评价)在某项教育活动开始前或某一决策方案实施前进行的准备性评价。属于预测性评价,目的为了B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C总结性评价评价主体不同A自我评价B他人评价*方法测验法表现性测验法评定量表评价法轶事记录评价法档案评价法第三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n发展性评价鼓励性评价*现代教育评价发展趋热1.强调创设适合并促进学牛发展的教育环境2.由关注总结性目的向关注评价的形成性目的发展3.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评价对象由被动等待向主动参与发展4.评价方法向综合、多层次、全方位方向发展*现代教育评价改革重点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3.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4.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第八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和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社区、学校和家庭德育。狭义的德育(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徳影响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徳形成的规律,,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碍要的品徳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性质:社会性、历史性、阶级和民族性、继承性*意义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实现我国教育冃的的基础和保障*徳育目标徳育目标是通过徳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徳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任务A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B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C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D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n第二节徳育内容用什么样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教育青年青一代的问题。德育任务的具体化。德育过程和原则第三节徳育过程*含义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规律1对学生知(品德认识)、情(品德感情)、意(品德意志)、行(品德行为)的培养提高的过程。2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原则A导向性原则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法发展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徳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B因材施教(学生实际出发原则)根据学生年龄和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求: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学生的思想特点。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3注意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C知行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乂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的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要求:1加强理论教育2组织学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3对学生评价坚持知行统一,4教育者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和教育学生集体,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个别教育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马卡连柯的成功教育经验,平行教育原则)要求:1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2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发挥学生集体教育作用3加强个别教育,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机体的生机和活力,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统一起来。E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内在的动力,又要辅以纪律的约束,把两者结合起來。(这一原则是根据社会足以教育目的提出,符合德育过程的本质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是相辅相成的)要求: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3建立健全的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督促学生约束白己的行为。\nF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依靠和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到达长善救失目的。要求:1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和了解学生,正确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优缺点。2教育者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因势利导,将学生消极因素转换为积极因素。H尊重信任学牛与严格要求学牛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尊重热爱学牛,又要对学牛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辨证统一的,尊重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前提,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取得效果)要求:1教育者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以及尊重热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2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和教育。I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教育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的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徳。要求:1统一学校内部力量2统一学习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力量3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化和制度化。我:第四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徳育途径概念(德育组织形式):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基本途径: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地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治学习班主任工作*途径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徳育方法;为达到徳育目的,在徳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方法:说理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徳育目标、徳育内容、徳育对像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德育工作的新形势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建立徳育基地4创办业余党校第十章课外活动第一节课外活动的概念与意义*概念在课程计划和学科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n*意义1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2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3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各种能力。4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第二节课外活动的特点与任务*特点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任务一、巩固、扩大和加深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得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和发展学生在科技,文艺、体育、劳动等方血的兴趣和才能,促进学生在互动中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髙尚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三、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第三节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主要内容社会实践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组织形式1群众活动:集体活动、竞赛活动、参观访问浏览和调查、文体活动、墙报黑板报、社会公益劳动、主题系列活动。2小组活动:学科活动、劳动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3个人活动。第四节课外活动的的组织*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2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3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要有吸引力;4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之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组织与领导学校直接组织和领导的活动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地活动校外教育机构组织与领导的教育活动家庭配合学校进行的教育活动\n为什么说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有两种情况:(1)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2)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的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新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进步,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改进与更新。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口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吋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思想: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的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n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简单了解即可)全面发展: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欠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德育(详见后德育理论与实践部分)2.智育(1)智育的意义①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和越來越重要的作用;②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智育的任务①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是指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等因素,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3.体育(1)概念: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2)体育的意义①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②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③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3)体育的任务①增强学生体质(根本任务),其中包括促使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机能发展,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功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②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③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徳教育;④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提高。(4)体育的内容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游泳、武术、军事体育。(5)体育的组织形式①体育课(基本组织形式);②早操、课间操;③课外体育锻炼;④运动队训练;⑤运动竞赛。4.美育(1)美育的概念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和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2)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①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②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徳品质的形成;③美育能促进体育,美育有怡情健身作用。(3)美育的任务①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②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4)美育的实施途径①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②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③通过社会口常生活实施美育。我:5.劳动技术教育(1)意义①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还能促进学生体质增强;②有利于\n完成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2)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①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①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3)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①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②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③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4)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①通过校办工厂(或车间)和农场(或实验园地)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②通过参加校外的工厂、农场或农村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③通过服务性劳动,尤其是社会公益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者都得到发展,不可欠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独立个性,说的是德、智、体、美等素质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关系?对个性自由发展的看法。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就是说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而独立个性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不排斥。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我们并不先赞成与社会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为所欲为的个性。对于损害社会利益和破坏社会秩序的极端白私白利的个性化或白由发展,必须加以教育、约束,使其冋到教育目的所要求的轨道上来。166.班级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班主任工作无足轻重。错。1班级是学生集体基层组织,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木单位,班主任是受学校委派,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各项工作。2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校领导实施教育计划的助手,对全班学生的健康和发展负责。3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不仅联系各科老师与团队组织的纽带,也是沟通学校、社会、家庭的桥梁。4班主任是年轻一代成长的引路人,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5班主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学校重视班主任的配备,以保证班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173.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鲜明的个性,因此尊重每个人的想法,班级不需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错\n1共同的目标是班级体理想的体现,在集体奔向目标的过程中,集体保持着蓬勃的生机。2能够形成学生坚定的信念3班主任确立班级体的奋斗目标,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舞学生,把他们吸引并团结到集体中。目标有: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借每个目标的奋斗过程来推动班级体的形成和发展,4共同目标确立后,要围绕目标来开展中做,使班级目标车工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紧密联系。5目标实现后,班主任及吋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同时,提出先的目标來引导班级继续前进。173.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1正确对待,关心热爱。2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结,对症下药3培养学习兴趣4抓反复,反复抓。(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1.班主任工作是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冃标的重要保证。2.班主任工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3.班主任工作为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条件。4.班主任是学校联系各班级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二)班主作的作用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2、班主作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源,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导师的作用。3、班主作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4、班主任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协调中起着纽带作用。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①了解和研究学生(观察、谈话、分析书面材料、调查研究)1.观察法观察法是班主任在口然情况下,有冃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观察法是班主任工作中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观察法的正确运用,应当注意以下儿点。(1)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主要是确定观察什么和为什么要观察;(2)要有科学而可行的观察计划,主要解决怎么做;(3)要及时做好原始记录,主要是确保材料的客观真实性;(4)要对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去伪存真,透过现象找到本质;(5)写出结论,对观察作出進确、全面的终结性评价。观察法的优点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材料直接源于观察过程,真实性强。但观察法也有缺点,观察对象和条件难以控制,表面现象干扰大,情境性和主观性因素多。因此,在观察法运用中,对观察材料的分析处理一定要慎重。2.谈话法谈话法是班主任有目的、有准备地与学生通过问答方式直接交谈,从中了解学生情况的一种方法。如果说,观察法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外部表现,那么谈话法则是通过学生的心里话,有意识地、主动地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活动。谈话法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简单易行的一种常用方法。为了保证谈话取得好的效果,谈话法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好谈话的目的、内容;(2)对谈话的过程有周密思考,如先谈什么,后谈什么,选择什么地点、时间、采用什么\n方式等,做到心中有数;(3)谈话态度要亲切、和蔼、诚恳,尽量不使学生感到紧张,更不能造成对立情绪;(4)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灵活多样地谈话技巧,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说出真心话;(5)和学生谈话时,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6)谈话后写出谈话记录,记下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此外,班主任还应注意利用非正式的谈话形式了解学生。非正式谈话是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有意识地在活动和交往中与他们多接触。由于非正式状态下没有特定形式、地点、时间的限制,学生易于敞开心扉,有利于班主任从屮了解学生。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有一个发展过程。一般认为,刚组成的教学班,经过班主任长期系统的组织培养工作,由松散的学生群体转变成为健全的班集体,大致要经过组建、初步形成和形成发展三个阶段。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及方法(1)确立目标班集体目标可分为远期、中期、近期三种。远期目标就是指全班同学经过较长时间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它是中期、近期冃标提出和设计的重要依据;中期目标是指阶段性的或者专项性的奋斗目标,是实现远期目标的条件和保证;近期目标是指向于当前的奋斗目标,它是远期、中期目标的具体化。三种目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日标系统,它们之I'可相互衔接、相互影响。(2)建立班委会(3)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4)组织开展班级活动③做好个别教育工作1.优秀生的教育工作(加强理想教育;客观评价)2.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以爱动其心。以理服其人。以智导其行)④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班级环境建设,首先要从教室布置开始。班级要做到“八有”⑤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1.加强与任课教师的团结合作2.做好班级少先队工作3.做好家长工作⑥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总结,是班级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是班主任工作达到预定目的的重要保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