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资料整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育学资料整理

第一章教育学和教育概述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关于教育的一般理论知识体系,是通过观察教育事实、研究教育问题、探讨教育规律、提炼教育原理、归纳教育方法,来积累教育理论知识的学科,是教育科学群中重耍的基础学科之一。研究对象:教育实践活动。任务:(1)丰富、发展教育理论(2)解释、说明教育问题(3)指导、改造教育实践(4)提高、完善教师素质2•师范生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教育学有助丁•师范生形成教育思想(2)教育学冇助于师范生提升教育智慧(3)教育学有助于师范牛塑造专业精神(4)教育学有助于师范牛形成专业人格3.教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涉及的重要人物。(1)萌芽阶段中国:孔子——《论语》。教育平等的首倡者。“不愤不启,不样不发”。墨子、孟子、荀子……《学记》:“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尊师重道”;“教学相长”;“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陵节而施”《学记》集我国先秦吋期教育经验利教育思想Z大成的宝贵教育遗产,反映了我国古代先哲对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西方:苏格拉底——问答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徳一一“和谐发展思想”;“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也译为《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箸作,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教学法著作。(2)创立阶段★夸美纽斯:①1632年出版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苦作《大教学论》②提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天性,这一思想主张对尊重儿童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③特别强调普及义务教育,把普及义务教育与社会和国家的变革发展联系起來,论证了普及义务的合理性。④倡导“泛智教育”,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对文艺复兴吋期过分强调古典人文学科教育,轻视近代自然科学教育的倾向进行了修正,这是西方近代发展自然科学教育的先声。⑤提出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初步设想。★赫尔巴特一一规范教育学①建立了规范教冇学。1806年,出版《普通教冇学》②根据伦理学理论提出了教育H的理论。③在教学论上,笫一个提出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为教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认为教学过程可以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并据此提出教学的类型可以分为提示教学、分析教学、综合教学三种。④在课程理论上,主张根据儿童的多方面兴趣设立与Z相应的课程体系,均衡的考虑到所冇类型的兴趣。\n①在教育和教学关系问题上,反対教育和教学和裂开來的观点和做法,强调教学和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的教育性”的原则。②在管理理论上,赫尔巴特认为,管理是教学和教冇的首要条件,但它仅仅是建立外部条件和维持外部秩序,而不是要在儿童心灵小达到任何目的;训育就是道徳教育(或称品格教育),就是有冃的地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培养,但训育问题必须为其他教育问题广泛联系起來,英先决条件是好的管理和好的教学。③多方面的教育应该是统一而完整的,学牛所学到的一切应当是一个统一体。(3)发展阶段①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②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进步主义。儿童中心说。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3.当代教育学发展趋势(1)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元化(2)教冇学学科主体性不断加强(3)教育学学科体系不断扩充4.何为教育(1)概念:广义: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但专门化的形式化的教育却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狭义:专指学校教育,即在特定的学校时空里发生的教育活动。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冃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彩响活动,这种影响活动意在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徳,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2)起源①神话起源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大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主要是因为人类社会早期认识水平的局限,从而不能正确认识教育学的起源。②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他们坚信教冇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已经产牛了,教育是牛物现象。它的根本错误在于它否定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否认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继而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③心理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这是教育的基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表面上看来是比生物起源论冇所进步,但实质上都把动物的本能、儿童无意识模仿这种人的类本能与有意识的教冇活动混为一谈,还是未能超越教育起源问题上的牛物学局限,从而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口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这一教育的本质。④劳动起源论:它是肓接批判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得出的论断。前苏联和我国学者对此达成共识。教育的劳动起源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5.教育的本质属性教冇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所特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是教育的木质属性。(1)人文属性教冇的人文属性,意味着教冇是与人、与人的生活、与人的生命活动方式息息相关的一种活动。教育是与人的交往,与人的牛活世界的交往,与人的心灵世界的交往。它提示我们\n在教育过程中,耍提升对人的生活、人的生命活动方式的关注,及其他对于教育的意义。(2)社会属性:永恒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阶级性与价值中立性的辩证统一;受制性与相对独立性的辩证统一。3.学校教育制度(1)含义:学校教育制度是狭义上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划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彼此Z间的关系。(2)确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发端于西方。大约从19世纪中期开始,近代学校教育体系初步显现,20世纪中期,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基本形成。(3)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壬寅学制”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笫一个现代学制,但没有实施。“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壬戌学制”于1922年颁布,对后来影响深远的新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4)当前我国主要的教育类型与学校系统主要的教育类型: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主要的学校系统:普通教育的学校系统、专门教育的学校系统、成人教育的学校系统。4.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1)学前教育的地位不断提升(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L职业教育相结合(4)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综合化(5)成人继续教育得到迅猛发展7.义务教育(1)定义: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所冇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与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冇是国家对所冇适龄儿童、少年一律平等地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乂称“强迫教育”、“普及义务教育”。(2)性质:义务教育的“义务”具有双重含义;义务教育是一种教育制度;义务教冇是基木素质教冇;义务教育是免费教育。(3)发展:基本普及小学教育(1979〜1990年)基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6〜200()年)全面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2000年以来)(4)基本政策: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突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制度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决定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整体血貌政治制度决定教育性质;政治制度决定教冇目的;国家的方针政策影响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n(2)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权利配置打权利享有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3)政治决定学校课程从课程管理方面来看,政府行政过程制约着学校课程的设置与改革;政治意识形态决定学校课程内容。1.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够培养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人才(2)教育通过实施学术服务,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3)教育通过形成积极的普遍的思想力虽,培养具冇一定社会政治意识的公民,改善社会政治环境。2.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组织形式3.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增加社会的人力资本储备(2)教育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重耍手段,为社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3)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要基础4.文化从广义的理解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价值观、规范准则,意义符号等),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态度、机构,包插社会的科学、艺术、宗教、道徳、教育、社会风俗习惯以及规章制度。(1)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求共同具冇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特性: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为己任。(2)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耍体现,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反映着学校的风貌与办学特色,它通过学校的课内活动、组织制度以及师牛:员工的楮神态度表现出来。①校园物质文化: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②校园梢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5.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文化为教育提供宏人的影响场域(2)文化传统制约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4)文化影响师生关系6.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1)传承和普及文化(2)过滤和精化文化(3)交流和整合文化(4)发展和创新文化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教冇与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2)教育的历史继承性(3)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这一活动的过程具有相对独立性。\n第五章教育育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的含义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个体的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特別是向积极方面发生变化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大方面。2.人的发展问题上的不同观点(1)外係论(塑造说)——洛克(2)内发论(自然展开说)一一卢梭、弗洛伊德(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生理物质前提条件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遗传索质上的差异造成发展水平上的差异遗传素质也具有一定的町塑性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2)环境:分口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社会物质环境发展水平制约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国社会精神环境制约人的心灵世界层次和精神牛活面貌社会关系对人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始终有目的、有意识创设和制造的环境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更加全而、系统、持久和深刻学校冇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教师教育并非万能,要注意与社会、家庭等因素影响保持一致(4)个体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指人通过自我意识、自我态度,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思想,主动、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按照口己的意愿进行认识和实践的特性。它是人类特有的意识特征。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个人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因素是通过与主观能动性的结合而发挥作用,决定人的发展4.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跳一跳摘桃了”,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1)个体身心发展具冇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的进行。(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耍求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用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要把握儿童学习的“关键期”。(当代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研究不同阶段儿童少年智力发展的速度,他们根据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的概念。)(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要求教育要关注人的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5)个体深吸发展具有差杲性,耍求在教育中应注意因材丿施教。5.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社会化,就是指个体为适应一定的社会生活,将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及科学知识少技能等方面内化,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这是个体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n(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3)教育促进个体对自身介色的认知1.教育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发展(1)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性的发展(2)教育促进个体独特性的形成(3)教育促进个体口我价值的实现第六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狭义:指一定社会对所造就的人的规格和质量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即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耍求和人口身发展需婆,以观念或理念形成体现出来的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关于受教育者素质总体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教育H的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育活动的归猶,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2.教育目的主要特征(1)概括性与抽彖性(2)理想性为终结性(3)社会性与历史性3・教育目的层次结构(1)国家教育目的国家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一个国家在培养什么样人问题上作出的最高层级的规定,它对各级各类学校和不同教育教学活动具冇最宏观、最总括、最统摄意义上的规范指导作用。(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不表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休培养要求,是对国家教育口的的具体践行与实现。(3)课程目标课程hl标是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是特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杲。我国第八次课改后,构架了三位一体的“立交桥”式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个方面。(4)教师的教学冃标教师目标是教冇者在教冇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或产生的变化结果。(5)教育F1的各层次结构Z间的关系教育目的四个层次结构之间是密切联系、和互制约、和互依存的。教育口的四个层次结构之间,呈现出从上至卜的相互制约和从卜•至上逐级达成的关系。教育hl的四个层次结构Z间,由上到下逐级构成依据,且逐级具体化。4.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第一,对教育的社会性质有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第二,对人的培养有定向作用。第三,对课程的选择及其建设有定向作用。第四,对教师的教学方向有定向作用。(2)激励功能第一,激励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牛的学习口标。第二,基粒受教冇者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冇活动。\n(3)调控功能第一,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笫二,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第三,通过目标的方式來进行调控。(4)评价功能第一,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第二,对教育效果的评价。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个体本位”教育H的——亚里士多德、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萨特(2)“社会木位”教冇目的一一凯兴斯泰纳、孔徳、涂尔干(3)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教育II的——保罗・朗格朗5.教育目的的基本原则(1)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2)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3)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6.教育目的发展的历史回顾1958年9月,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少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1982年,中国在当代历史上笫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冃的。1986年,首次把捉高全民族索质纳入教育目的。1999年6月,把教育目的表述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粕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冇道德、冇文化、冇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7.教育目的的核心精神(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立足于使受教育者徳、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3)着眼于捉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8.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血发展学说是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学说,对指定教育冃的有重耍的指导作用。(1)人的片面发展的历史根源在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2)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3)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血发展的决定性条件。(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1()・我国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1)徳育德育,即思想品徳教育。它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使他们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意义和地位:徳冇是提高个体品徳水平及民族整体道徳素质的重要手段。徳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居于首要和基础性地位徳育冃标的实现,绝不仅仅是一门课程的问题。(2)智育智1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n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意义:智育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棊础。(3)体育体育室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意义:体育可以促进学牛身体发育,增强学牛体质。体育是全而发展教育的必要条件。(4)美育美冇,又称审美教冇,是教冇者培养受教冇者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意义:美誉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耍作用。美誉在人的全而发展教冇屮的促进作用。(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便受教育者初步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意义:劳动技术教育是全而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劳动技术教育是未来职业教冇的基础。11・素质教育素质,就是指个体的先天禀赋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人类文化在个体心理上的内化和沉淀。12.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一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木索质为根本冃标,以注璽开发受教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徳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木特征的教育。特征表现:(1)教育対象的全体性。(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13・素质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2)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3)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14.教育目的实施的各种承载形式(1)快乐教育(2)情境教育(3)阳光教育第七章教师1.教师职业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笫一•张笫三対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业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索质的使命。这一界定体现了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2.教师劳动特点(1)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师劳动示范性的根本体现。(2)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3)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n教冇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冇活动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4)教师劳动具有显效的长期性(5)教师劳动具冇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6)教师劳动具有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3・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1)教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2)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和同行者(3)教师是课程理念的践行者4.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1)加强教师El身修养,提升感召魅力(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恰当对待学生(3)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保持良好工作状态5.教师专业素质结构(1)教师专业精神与专业伦理爱岗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教师对自己从事专业工作发自内心的体认和崇敬。敬业精神是教师全面发挥B己能力的重要条件。追求卓越精神:勤学进取精神,开拓创新精神。责任与服务意识。平等意识与公正精神。协同合作精神。(2)教师知识索养:公共性知识、教师专业知识。6.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发展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白主,表现专业道徳,并逐步提高自身教师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师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具冇以下特点:(1)教师专业发展具有1=1标取向。(专业性,专家型)(2)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特定指标。(专业理念、专业知能、专业情意、专业自我)具有以F意义:(1)教师专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现代教冇与传统教冇的总要区别。(2)教师专业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3)教师若业发展引领教师教育变革,加速教师教育法制化进程(4)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个人发展。\n发展阶段:(1)适应与过渡时期(2)分化与定型时期(3)突破与退守时期(4)成熟与维持时期(5)创造和智慧时期教师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以适应空教师为起点。以经验型、知识型和混合型教师为起点教师表现出明显的稳定性特征。以智慧型教师为专业发展的方向。慕本途径:(1)树立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做科学的规划者。(2)培养教师教育教学问题意识,做主动的反思者。(3)提升教师教冇教学研究能力,做有效的研究者。策略:(1)培养口主发展意识(2)强调主体反思(3)创设学习研究型校园环境(4)注重行动研究(5)加强网络利用(6)开展多样侑效地校本教研活动第八章课程1.课程课程是指课业的内容和进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冃标而规定的学习科冃及其进程的综合。2.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1)社会发展的耍求及提供的町能制约学校课程。(2)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学校课程。人类文化知识及科技发展水平制约学校课程。3・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1)课程冃标:实现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2)课程内容:基础性、社会性、适应性(3)课程类型主要冇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综合课程学科课程,乂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牛的发展水平,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指示的逻辑体系,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学习顺序、学习周期和学习时数,分学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优点:第一,按照学科组织起来的课程,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笫二,通过学习按逻辑组织起來的课程,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牛.的智力;第三,以传授知识为基础,易于组织教学,也易于进行教学评价。不足:第一,注重逻辑系统,因此,在开展教学时容易记忆,轻理解;第二,在教学方法上,容易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第三,学科分隔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4.课程内容实体\n课程内容实体包插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等。(1)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学校教冇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木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冇课程的基木规范和质量要求。5.课程发展趋势(3)课程的实用化(6)课程的现代化(1)课程的多元化(4)课程的国家化(2)课程的综合化(5)课程的个性化第九章教学(上)1.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冃的规范下,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共同纽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冇以下儿方面的理解:(1)教与学两方而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最佳方式来进行系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是慕础,在此基础上,去发展学生的情感、品徳、意志等身心特征。(3)教学方法和过程也与知识同样重要,教学不能只重视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血,应当使二者科学而动态地整合起来,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与获得发展,这是教学的理想追求。1.教学工作的地位与作用教学在传承文化、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学校教育中位于中心地位。有以下表现形式:(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师进行全血•发展教冇、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木途径。(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2.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态度情感与价值观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上课是中心,备课是上课的基础,作业的布置为批改是上课的延续,课外辅导是上课的补充,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为上课提供反馈信息。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指定三种计划(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或单元教学进度计划;课吋计划,即教案。)上课: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要求教学II标明确;教学内容正确,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教学组织严密;教师教学基木功扎实;课程气氛热烈。4.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具体地说,是通过有冃的、有计划的师生交往和互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木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发展学生的体力和个性的活动过程。具有以下性质:(1)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间接性,引导性,间接性。\n(2)教学过程是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的认识过程。(3)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忖标的过程。1.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结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2.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进程结构(1)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木阶段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授、演示与示范使学住学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通过知识授受向他们进行思想情趣熏陶的教学,亦称接受学习。赫尔巴特——心理学;凯洛夫力图——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奥苏泊尔——接受学习理论。基本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屮心环节)、巩固知识、运川知识、检杏知识、技能和技巧。注意: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注意阶段Z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每个阶段上的主耍功能因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但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做些变通。(2)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牛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布鲁纳捉出)问题/探究教学是在教室引导下,学牛主要通过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主动发现或建构新知,学握其方法与程序,养成他们的科研能力、科学态度和品行的教学。基木阶段:明确问题、深入探究、作出结论。注意:要根据貝体情况创造性运用;要善于将学牛的好奇心引导到增长知识的目的上來。(3)二者关系:其对立而推动了教学工作的改革与教学理论的演进,其互补面则有助于教学整体任务全面而高质量地完成。要按照教学任务的具体需要来决定选用,以便两种教学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3.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肓接经验为基础③防止忽悠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认识相统一规律(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想结合的规律①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是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合力②只冇按教学盂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冇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③处理好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之间的关系(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规律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川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②尊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③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第十章教学(下)1.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于教学过程的规律性认识,制定出来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知道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耍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n(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一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牛进行社会主义晶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要求如下: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屮对学生进行品徳教冇③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④教师要不断提高口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小密切结合实际,讲清基础理论,并引导学牛•把读书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知道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屮的具体问题,达到冇知能用。①卩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③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3)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盂要,为学生提供冇关的事实、实物和形象,以丰富学生的感知认识和玄接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发展之路和思想品德等奠定基础。①止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④重视运用语言直观(4)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注重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掌握课程内容的木质,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于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会独立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孔子,苏格拉底)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③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屮启发学牛获取知识④发扬教学民主(5)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抓主要才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③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序”抓好教学④教学以促进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展(6)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岀来,卓有成效地运用。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7)因材施教原则\n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牛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对待各具特点的学生。2.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3.课堂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制——历史上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2)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冇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匕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它比个别教学的效率高,一个教师同时能教儿十个学牛;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冇利于学生Z间的交流、沟通和相互帮助、相互竞争,冇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