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学整理笔记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育学]教育学整理笔记

教育学4第一章认识教师职业4第一节教师职业5五、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法7教师劳动的价值7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素养)7二、知识素质—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8三、教育能力素质——教育实践能力8四、身心素质9第二节教师职业的对象—学生9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9第三节教师职业的首要环境—师生关系93.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9(二)我国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9(三)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9思考题:10第三章教育与教育学10课前讨论:为什么师范生要学习教育学?12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2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2第四章教育﹒人﹒社会14影响人发展的因素14(一)生物因素1.遗传素质14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15社会环境——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151.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52.家庭环境:第一道染缸3.社会文化:东西方,不同民族、地域4.社会实践:是人发展的根本途径15(三)主体因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15二、教育对人的社会地位的提升16(二)教育与人社会地位的关系162.教育与个体的社会流动16复习思考题16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16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学制18第一节教育目的18(四)教育目的的功能-11218价值取向例解19五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新中国的教育目的19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9新中国的教育目的20(三)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点(精神实质)116页20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21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21(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21我国现有学校教育体系22(三)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学校系统中的地位23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概况23思考题23第六章课程23第一节课程概述23二、当代主要课程理论244.存在主义课程论24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24第二节课程形式24一、课程的文本形式24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培养方案)2473\n(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25(三)教材25二、课程的实践形式(类型)25(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26第三节当代课程改革26我国课程改革26国家课程26地方课程27校本课程27思考题:27第七章教学27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27二、教学的意义(地位及作用)27三、教学任务27第七章教学28第二节教学过程28(三)教学过程的性质16128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28三、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29第三节教学原则29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30第七章教学第四节教学方法32第四节教学方法32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32以语言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32谈话法33讨论法34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34参观法——自学34实验法35实习作业法35▲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方法改革35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36(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36思考题:36第七章教学36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36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制37三、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和特殊组织形式39(二)复式教学——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39第七章教学39第七节教学工作基本环节39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40课题(单元)授课计划40作业:41二、上课41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上好课的基本要求412.内容正确413.方法恰当¡ª¡ª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414.组织得好---结构紧凑415.积极性高426.教学效果好42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2四、课外辅导42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43思考题:43第八章德育4473\n第一节德育概述44二、德育的意义44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包括哪些基本方面44第二节德育过程与德育原则44二、德育过程的规律44(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5二、德育原则45一、知行统一原则45二、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45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45四、严格要求与尊重相结合的原则45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原则45六、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46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46第三节德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46思考题:46第九章班主任与课外教育工作46第一节班主任工作46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47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47第二节课外教育工作49二、课外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49三、课外教育工作的原则50思考题:50第九章班主任与课外教育工作50第一节班主任工作50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50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51第十章当代十大教育理论53第一节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理论53二、创新教育理论54第二节主体性教育和合作教育54第三节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理论55第四节科学教育和环境教育理论55第五节人本主义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56思考题: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任务57第十一章当代新的教育理念57第一节课堂教学的变革57第二节学科教育的反思和追问58思考题:58教育学第一章认识教师职业第三章教育与教育学第四章教育与人、社会的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第六章课程第七章教学第八章德育第九章班主任与课外教育工作第十章教师教育研究第十一章当代主要教育理论第十二章当代教育新理念73\n*复习思考:*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说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经验汇编有所不同?*2.教育学发展历程共有几个阶段?试举出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3.研究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是什么?(谈谈对学习教育学的认识)序号评价项目评价要点权重(%)等级甲0.95乙0.80丙0.65丁0.5一、教学目标1.知识的深度和训练技能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1662.重视学科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53.德育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5二、教学过程教学内容1.知识讲授科学,重点、难点处理得当2462.例(习)题选配典型、适量,训练有效63.内容安排层次清楚,衔接自然,容量适当,时间分配合理64.理科注重渗透学科思想方法,文科注意培养语言操作能力教学方法1.注重情感教育,激发动机,启发思维,教法灵活2462.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传授学习方法63.讲练结合,实验(演示)与理论讲解相结合64.恰当使用教具和电教设备6三、教学技能1.灵活驾驭课堂,应变能力强1862.语言规范、简练,表达生动流畅;板书工整、规范、布局合理63.积极、合理、熟练使用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实验(演示)熟练,操作规范,效果明显6四、教学效果1.教学目标落到实处1862.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63.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课堂练习显示良好反应,课堂效率高6五、教学特色加0~5分73\n第一章认识教师职业第一节教师职业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职业素质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学习目标:1.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素质2.学生及师生关系第一节教师职业一、职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的产物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劳动分工的变化而变化。职业:是指人们为了谋生和发展而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生活素质和专业技能。职业划分:1958年,《国际职业标准分类》:8个大类、83个小类、284个细类、1506个职业项目,共列项目1881个。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及有关人员*商业及服务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运输人员及有关人员*军人*不便分类的其他人员职业反映社会角色一个人基本的符号、最主要的特征。职业反映一个人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与自身的文化、能力、素质水平等。二、教师成为专门职业(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职业化广义的教师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那时部落首领、年长的老人等为了部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意识地把其积累的生产知识和技能、生活经验、风俗习惯、行为准则等传递给下一代,这些部落首领和有经验的长者便充当着¡°教师¡±的角色。*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教育机构即学校。开始时,官吏兼任,以吏为师;中世纪欧洲则主要由神父兼任。*后来,政教分离,于是专职的学校教师便出现了。职业化和专业化。*学校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对专职教师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就出现专门培养学校教师的学校。*1794年法国第一个建立巴黎师范学校。*我国1897年2月,盛宣怀在其创办的南洋公学中首设¡°师范院¡±,1902年,张骞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在当代,专职教师已成为教育者中的主体部分,其劳动特点和任务已决定了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世界上开始通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只有符合了一定要求的人,才有可能充任教师。在本章¡°教师¡±主要指学校教师。73\n*(二)教师的概念:*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孟子》:师者,智如源泉,行可以为仪表者也*西汉杨雄《法言.学行》“师者,人之模范也”。第一次将师和范联系起来*教师:是指学校中以培养人为职业,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其智力和体力的人。*接受一定社会委托,受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的影响为其主要职责的人。三、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如何理解*(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简单劳动、复杂劳动*教学任务的复杂性——教书育人*影响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复杂*教育对象的复杂性主客体双重性*职业准备复杂——双专业:学科专业教育专业*(二)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因材施教*对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加工*教师的教育机智——教育情境复杂*(三)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由教育活动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模仿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向师性*劳动者、劳动工具或手段融为一体*表现:*思想、学识、言行*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陶行知:教活、学活*(四)长期性*(五)集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劳动形式的个体性*劳动成果的集体性**教师劳动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发生作用的影响因素没有时空限制三、教师职业角色*角色——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社会心理学中指社会角色*角色:个体符合社会期望实现其身份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模式*教师职业角色*(一)教师角色的构成*特定的社会职责:教书育人*职业理念——教育理念*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心理品质*(二)教师的角色期望*角色期望:指社会群体对在社会系统占有一定位置人的应有行为方式的期待。73\n*教师的角色期望:可分为三个方面*1.社会的期望:国家、社区、传媒*2.学生的期望:*心目中的理想教师P7页*3.自我期望*入职动机发展水平*(三)教师的角色协调*角色不一致,产生角色冲突*消除教师角色冲突的有效方法是进行角色协调*1.社会协调*管理突出职业性*科学评价*2.个人协调*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懂得合理追求*提高心理调节水平,缓解冲突*(四)教师角色转换*与时俱进*摈弃传统教师角色期待中不合理内容五、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法1994年《教师法》自己查阅资料自学第七条教师享有下列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管理学生*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教师劳动的价值*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最突出的表现在教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上。*A:通过活动,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B:通过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人。*C: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进人类社会发展。*1985年教师节*个人价值*更具有自我实现的价值*霍懋征、魏书生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素养)教师基本素质是指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的素质要求,是每位教师都必须达到的。73\n归纳起来,我国教师必须具备: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知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能力素质身心素质一、思想道德素质1.思想政治素质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良好的思想方法素养2.职业道德素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事业—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对学生—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对自己—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对教师集体—团结协作,互勉共进*对家长—尊重理解,互相配合二、知识素质—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1.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本体性知识通晓所教学科和专业*2.广博的文化知识*广博的相关文化科学知识——渊博的学识,增强教育影响力*学科知识综合化的趋势*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好奇心强*3.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条件性知识*树立现代教育观*教育专业课一般占20~25%,西德33%,中国6%。教育实践苏17~19周,美15,英12~15,日18周,美苏5年制三、教育能力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实践性知识*1.钻研和处理教材能力—加工教育影响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教育传导能力、语言外化能力*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基本要求:*语法正确,符合逻辑,要有科学性*要通俗、生动,要具有趣味性*恰当运用体势语言*音量、速度适中*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3.了解和研究学生能力*4.自我控制能力*调节控制情绪,与学生、与社会保持协调*5.教育机智*6.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7.组织管理能力*8.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9.教育科研能力*10.实践能力*11.职业指导能力*12.社交能力*13.课程开发能力73\n*进取意识、*改革意识、*创新意识、*法律意识、*教育家意识四、身心素质*1.健康的身体素质——一切工作的根本*2.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效率工作的动力源*兴趣——广泛、中心*情感*气质、性格*教师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健康*仪表第二节教师职业的对象—学生学生: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人。此处主要指在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一、学生的基本特征(一)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劳动分工的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时代的学生(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三)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学习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终身。学生以学习为主要生活内容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1.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教师教育的对象,可塑性、依附性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体第三节教师职业的首要环境—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概述1.师生关系的内涵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影响教育工作效果。增强学习动机2.师生关系的历史发展师道尊严、体罚、教师中心、学生中心3.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1)工作关系建立其他关系的基础,教与学(2)道德关系尊师爱生(3)心理关系是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产生彼此心理沟通的需要而形成的。首先是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其次是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二)我国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1.民主平等73\n四种类型的师生关系,即高压型、放任型、管教型、民主型。2.尊师爱生3.心理相容在心理与行为上协调一致,互相接纳4.教学相长(三)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2、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3、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思考题:*1.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2.教师的角色构成、期望*3.教师职业的素质结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素质提高与角色转换*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5.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6.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7.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三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学习目标:1.掌握教育质的规定性和教育的基本要素2.理解教育的概念、产生与发展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过程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我国古代*(一)教育的词源*“修道之谓教”(《中庸》);*“教也者,长其善救其失者也”(《学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人生三大乐事: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故、灾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o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甲骨文中“教”与“学”的写法及其意蕴。*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2.西方*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美德是由教育来的”(苏格拉底语);*即教育是指引导儿童使之得到完满发展。*“教育的最大秘决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卢梭语);*教育就在于“依靠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塔洛齐语);73\n*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赫尔巴特语);*“教育即生活”,“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教育乃是“人的经验的改造”(杜威语)。(二)教育质的规定性*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都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质的规定性(三)教育的定义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主要有三种形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根据一定社会需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主要指学校教育*(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措施*或教育影响(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指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三、教育的发展*1.原始形态的教育*原始教育的内容:生产劳动教育;社会生活教育(习俗、宗教、军事)*原始教育特点:*(1)教育的非独立性—渗透于生产、生活*(2)教育的原始性—水平低、内容贫乏;*口耳相传、模仿*(3)教育的平等性—无阶级性[2]封建社会的教育:*铁器手工工具出现*官学:*私学:学费—束修(束脩xiu-干肉条,给教师的报酬)*我国:学而优则仕,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春秋、礼记、易经),个别教学组织形式*西欧:宗教教育,教会学校—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七艺;骑士学校-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行会学校-新型手工业者-市民教育-基特尔(guild)学校*特点:*阶级性、等级性、宗教性;*有了较系统的教育体系;*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为主。73\n3.现代教育*资本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共同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日益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步走向结合2、教育对象迅速扩大——教育的普及性是现代教育的又一特征3、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创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级上课制,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教育内容进一步科学化4、教育的终身化*思考题:*1.教育的概念应如何表述?*2.教育的基本要素是什么?*3.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4.现代教育的特征?课前讨论:为什么师范生要学习教育学?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教育学*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需要对它进行研究,总结教育经验,认识教育规律。*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外部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内部规律*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奴隶、封建社会*孔子(公元前551—479年):*《论语》一书汇集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论。*我国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韩愈(768-824):《师说》。*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哲学家,教育思想就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在《理想国》中,总结了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哲学家、军人、手工业者*昆体良(公元35—96年):古代罗马帝国的教育家写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培养)》,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73\n亚里士多德(前384-342):《政治学》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萌芽阶段的特点: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低下,无论是我国还是欧洲的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虽有专门论及教育的文献和著作,但主要停留在经验的描述上,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有的还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臆测和简单的形式主义的推理,因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2.教育学的独立和规范阶段*夸美纽斯(1592-1670):著名的捷克教育家,1632年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1693年)*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1762年)*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哥笃德》(1780—1790年间)*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赫尔巴特(1776—1841):德国教育家,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统教育学派独立形态阶段的特点:教育学已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了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了运用心理学和伦理学等基础进行论证,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论述教育问题,比较重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天性。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些论著所体现出的理论和论证方法,不是依靠与自然现象相类比,便是采用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未能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另外,在方法论上,还缺乏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这就导致这些教育理论尚未真正达到科学化的程度。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逐渐兴起,这些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对教育学的发展期了巨大的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美国出现了进步教育运动*1861年英国斯宾塞《教育论》,重视实科教育。*实验教育学,德国梅伊曼,1901年提出;拉伊1903年《实验教育学》。*杜威(1859-1952):实用主义教育学,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学派。*杜威于1919年经日本来华讲学,前后有两年多时间,足迹遍及沿海11省市。他在演讲中,着重宣传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由于他的教育观点与赫尔巴特有明显不同,顿时在我国教育界呈现出一种活跃的气氛。“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成了当时教育界的口头禅。*凯洛夫(1893-1978):前苏联教育家,1939年出版《教育学》,1948年和1956年再版,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杨贤江:1930年《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规律的著作。*陶行知(1891-1946),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全集》多样化阶段的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解释教育问题,在教育论和学校管理方面创建了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新理论,在教学论方面继承了从夸美纽斯以来的合理部分,把传统教育学理论推至一个新的高度,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体系。4.教育学理论的深化阶段——当代*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发展,三论产生。*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出版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目标。*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倡导的“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1975年前苏联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1901-1977)的《教学与发展》*1972年以来,前苏联连续出版了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巴班斯基几本系列著作《教学过程最优化》等等。*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首创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等等。*瑞士教育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提出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与教学关系的理论,提出当代需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的思想;*发展主义教学论、结构主义教学论、范例主义教学论—三大流派73\n*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帕夫雷什中学》,*《给教师的建议》,*叶澜*朱永新*教育学分支:一级学科*从研究类型看:*普通教育学*职业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特殊教育学*从研究层次看:学前教育学、小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接受教育的方面:家庭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学校教育学*研究内容:教育概论、教学论、德育论、管理论*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学的价值*1.了解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教师资格证书---专业化水平*有效期长,全国通用。大学教师*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高等教育学、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3.深造*考研—应届毕业生可以报考教育类研究生*教育硕士——普通中、小、幼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统考课程:外语、教育学、心理学*招生院校命题课程:专业课*4.招聘考试*(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1.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学习*其一,走出课堂了解社会,到中小学去听课,参加一些活动,向教师和中小学生做点调查,乃至搞点小课题的实验和研究;*其二,在教育见习和实习中注意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去分析教育的实际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四章教育﹒人﹒社会第一节教育与人的发展学习目标:1、人的发展的概念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3、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什么是人的发展?指人的个体的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和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骨胳、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吸吸系统、生殖系统等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概括起来,主要有生物因素、环境因素、主体因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几个方面。这几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一)生物因素73\n1.遗传素质遗传:也叫遗传素质,它是指人的机体与生俱有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它包括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2.先天但非遗传的因素胎儿期发育:X射线、物理或化学刺激、营养不良形成的畸变,结构、视力、听力、心脏3.成熟机制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成熟机制)制约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遗传决定论(二)环境因素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潜移默化作用的外部世界,即围绕在个体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对人生理的影响对人心理的影响如地理环境对人个性的影响:有人对我国南方人与北方人的个性作过比较研究,认为南方人机灵些、含蓄些,北方人憨厚些、直率些,这与南方多丘陵、山区和水田,北方多平原、高原和旱地有一定关系。再比如北方滑冰、滑雪运动员比南方多得多,水平也普遍比南方高。这也说明自然环境还影响着人的才能的发展。冬奥、冬运会社会环境——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教育活动、社会文化、社会实践以及风俗习惯、政治背景、社会关系以及社会风气等等。都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1.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有较强的目的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具有专门性特点——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场所,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3.选择性4.具有计划性——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有条件:学校内部的管理、内容、师资,外部家庭、社会与学校的一致性。反对“教育万能论”2.家庭环境:第一道染缸3.社会文化:东西方,不同民族、地域4.社会实践:是人发展的根本途径(三)主体因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因或动力成功是遗传、环境和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合金*谈谈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1.历史性与社会性:生物与社会演化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思维——抽象,机械记忆——理解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87页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1)身心在同一方面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身体:两个高峰——第一年、青春(2)身心在不同方面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73\n早晚,2——3岁语言,五六岁词汇、书面语言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兴趣、爱好、思维、性格6.稳定性与可变性医疗、营养,计算机使用7.具有现时性与潜在性潜力巨大二、教育对人的社会地位的提升教育影响个人的生存价值和社会地位(一)人的社会化社会化:个体学习社会积累的知识、技能、观念、规范,并内化为个人品格与行为的过程。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人的社会化的途径:社会教化、个体内化(二)教育与人社会地位的关系1.教育在人的地位提升中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劳动力市场发展完善的国家与地区(1)教育是决定收入的重要因素回报率高,教育程度——收入,科举、高考(2)教育程度是职业差别的根源专业资格证书,高、低端劳动力市场,白、蓝、灰领,社会阶层,地位2.教育与个体的社会流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育要与社会需求、人才市场相适应社会分层复习思考题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教学目标:1.教育与社会诸现象的关系2.教育与经济(生产力)关系的原理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与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1.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数量,普及程度,东莞石排镇19年,唐山3.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标的制定和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结构层次、类型---普教、职教形式:全日、业余专业4.经济发展制约着课程设置及部分教育内容自然科学5.经济发展制约着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现代技术(二)教育的经济功能——对经济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手段能把可能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73\n人力资本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传承、传递3.教育是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政治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为谁服务2.政治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3.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4.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部分内容——思想教育内容5.政治影响教育制度集权、分权教育改革、学制,取士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的影响——政治功能1.是个体完成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培养政治人才的重要阵地教育能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3.教育是传播政治思想、形成舆论和道德风尚的重要手段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三、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制约教育内容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水平2.文化观念制约教育观念教育态度、行为—不打不成器,中世纪鞭笞教育思想3.文化模式制约教育模式东西方,不同社会制度东——西:伦理型、知识型文化模式修己正人、认识真理大一统、多元(二)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传递文化功能传承、延续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地域、民族3.教育具有选择文化的功能内容取舍4.教育具有创新文化的功能发展文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将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年轻一代的经验73\n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复习思考:1.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2.说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3.为什么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战略位置的重要性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学制第一节教育目的教学目标:1.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概念与表述2.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结构3.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学习目标:明确学制的概念理解学制建立的依据掌握现代学制改革的趋势了解我国现行的学制系统知道我国普九的有关问题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教育方针的概念(一)教育方针的内涵l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l它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指引教育事业前进的方向和指针。(二)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教育的性质或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三)教育方针的内容——表述二、教育目的的概念(一)含义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规定)。(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总的质量规格)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总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某一类学校或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大、中、小学或专业(二)教育目的的结构—组成部分教育目的对教育所要培养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教育目的对所要培养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表述我国教育方针表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一章五条从法律上予以确认73\n(四)教育目的的功能-1121.对教育活动的导(定)向功能——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共同目标2.对教育活动的选择(调控)功能——对教育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即指导、支配、控制与协调作用。内容、途径、方法3.激励功能4.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是评价、检验教育活动的最根本标准三、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1.受生产力制约——决定作用古代:各级官吏,注重政治、伦理;现代:生产管理者、技术工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2.受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阶级性,明人伦、绅士(二)要注意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接受能力认识发展、心理发展、生理发展状况身心发展水平和经验储备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涵义: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焦点:注重于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社会的需要: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一)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法国卢梭:培养“自然人”;瑞士裴斯泰洛齐,美国马斯洛(1908-1970)基本观点:教育目的应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其个性,增进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特点:*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二)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法国的孔德(A.Comte,1798-1857)德国的凯兴斯泰纳(GeogKerschensteiner,1854-1932)涂尔干(E.Durkheim,1858-1917)基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特点: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重视培养公民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价值取向例解(一)个人本位论西方18到19世纪全盛时期(二)社会本位论中国古代——修身为本,修、齐、治、平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为维护奴隶社会秩序服务德、意、日,西方19到20世纪中期忽视,回归,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安倍晋三时期教育改革——用“爱国主义”取代“个人尊严和价值”五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新中国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其立论基础73\n全面发展:即个人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114页1.人的片面发展是分工的产物2.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3.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合理的社会生产关系或社会制度下才能完全彻底地实现-如共产主义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或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的概念新中国的教育目的(一)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二)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精神实质)(一)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1949年,《中国人民政府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2年《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15页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目的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点(精神实质)116页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求全面发展3、具有独立个性4、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四)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教育1.全面发展教育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3.五育之间的关系118页六、普通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对策73\n(一)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任务与培养目标117页1.性质:基础教育2.任务: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3.特点:基础性、全面性、全体性4.中小学培养目标自学(二)我国教育目的实施要求1.端正思想明确要求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不忽视人的个性的发展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2.从重应试转向重素质复习思考:1.理解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等概念2.掌握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及表述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4.阐述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主张,并尝试予以分析评价5.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基本点6.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是什么?用所学原理分析我国当前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全面发展教育与因材施教、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规章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体系):*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1、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制约普、职,小、中、大层次,专业。见四章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阶级性、等级性,教育机会平等3、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学校分段专科3→2,研究生3→2,4、要考虑人口状况投资、规模、结构,仅靠全日制学校教育有限,须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5、吸收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6、文化背景*德——职教,中国职教,美综合中学,英学前教育不发达,“五四”后女校(三)现代学制改革的趋势1、重视学前教育,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73\n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综合中学4、高等教育类型日益多样化;*层次增多、短期大学日益发展*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终身教育涵义-124页,回归教育、继续教育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新中国建立后的学校教育制度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学校系统中的地位(一)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1.壬寅学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曾经提出过改革学制的建议。一九〇二年,清朝管学大臣张百熙模仿日本学制,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将整个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七级,计二十二年。近代第一个学制,只颁布而未及实施2.癸卯学制近代中国学校制度的开端。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以法律的形式颁布并得以实施了的学制一九〇三年,清政府令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共同重拟学堂章程,以一九〇二年制定的学制为基础,史称¡°癸卯学制¡±。一九〇四年颁布。这个学制分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13年),分三级: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七岁入学);高等小学四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一级五年;第三阶段是高等教育(11-12年),分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分科大学堂三至四年;通儒院五年。并设有师范、实业学堂,以及进士馆、仕学馆等。特点:修业年限太长,从小学到大学通儒院毕业共二十六年;还保留了封建残余,如专为贵族子弟设进士馆、仁学馆等;女子无教育地位。3.壬戌学制*国统区学制,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提出的改革方案。一九二二年九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学制会议,将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的学制系统草案加以修正。同年十一月正式公布。这就是¡°壬戌学制¡±。这个学制也称六、三、三学制。它规定小学六年(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中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至六年。初中可设职业班。高中分普通、农、工、商、师范、家政科。*特点:小学年限缩短,中学年限延长;加强了职业、师范教育;受美国影响,不提教育宗旨,用选科制;大学设有预科,上课以分钟计算,中学采用学分制。这个学制经国民党政府修修补补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二)新中国建立后的学校教育制度1951年学制:幼儿教育(3-6岁);初等教育(7-12岁);包括小学及成人初等学校;中等教育(13-18岁):包括普通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中等专业学校;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专门学院和研究部以及各种政治学校等。此外,还有各级各类补习学校,函授学校及聋哑、盲人的特种学校。特点:125页我国现有学校教育体系1、幼儿教育(幼儿园,或称学前教育)招收3~6岁儿童。2、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年满6~7周岁儿童入学,学制年限基本上是5~6年。另外,还有相当于小学程度的成人初等业余补习教育,这主要是扫盲教育,它没有年龄大小和时间长短的限制。73\n3、中等教育中等教育分初级中等和高级中等教育¡ª¡ª初、高中,年限为6~7年,其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初中毕业生有三个去向:一是升入普通高中;二是升入职业学校;三是直接流向社会,成为社会劳动者或待业青年。目前我国正努力普及高中教育,争取到2010年全国75%的地区,到2020年全国85%的地区普及高中教育。4、高等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可分为高等专科教育(2~3年)、本科教育(4~5年)和研究生教育。有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教育三种。全日制主要的是指正规的高等院校,它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半日制和业余的主要是指函大、夜大、电大、职大、刊大以及自学考试等,这些学校或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或志愿报名参加学习,无年龄限制。(三)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学校系统中的地位*义务教育概念:*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86年4月12日《中华人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三层内涵:*是由法律规定的,必须执行的国民教育,具有法律保证的性质*是为适龄儿童和少年规定的必须接受的国民教育*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亦称强迫教育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概况*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制类型: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三片地区:经济发达、中等发展程度、经济落后地区*普九情况*全国实现“两基”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达到99.3%以上。到2008年底,实现“两基”验收的县(市、区)总数达到3038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07个)。*2006年修改了义务教育法,由46条增加到63条《新义务教育法》*..\..\教育类文件、法律、统计数据\新义务教育法.doc*宣传、规划、师资、经费、社会支持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保证*两免一补*我国学校教育发展数据:..\教育学-文本\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doc思考题*1.学校教育制度、终身教育、义务教育的概念。*2.学制建立的依据是什么?*3.现代学制改革的趋势有哪些?*4.我国现行的学制系统包括哪四部分?*5.联系当地实际分析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形式第三节当代课程改革学习目标:*掌握课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概念*课程类型的划分*我国三级课程的内涵73\n*当代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结合相关材料理解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结构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宋代《朱子全书-论学》中说“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小立课程、大做工夫”,这里“课程”就有课业、进程、期限的意思。*curriculum*课程:学习的范围及进程。*广义课程:为实现学校培养目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进程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也包括有目的地组织的课外教育活动。*狭义课程:指某一教学科目,如政治课程,数学课程等。因此,有人把课程作为学科的同义语看。*科学与学科*学科: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课程的作用——教学的依据,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改革二、当代主要课程理论*1.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亦称分科课程论。以学科逻辑为中心而设计课程的理论。*主张分科教学夸美纽斯、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137页*2.活动课程论:亦称经验、儿童中心主义课程论。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而设计课程。杜威克伯屈*主要观点:*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以儿童活动的为中心组织教学,它与学科课程相对,强调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知识技能。着重直接经验的获得,从做中学。*2.教材的组织应心理学化*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也叫社会中心课程理论。是从进步主义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克伯屈(W.H.Kilpatrick)、拉格(H.O.Rugg)和康茨(G.S.Counts)等;20世纪50年代后,使改造主义以新的面貌出现并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布拉梅尔德。*核心观点: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两个特点:*第一,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因为社会是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实验室;*第二,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城市问题、犯罪、环境问题4.存在主义课程论*存在主义课程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奈勒(G.Kneler)*1.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为学生规定一种固定不变的课程是不适当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态度。*2. 教材是用来作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不能使学生受教材的支配,而应该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3.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因为人文科学比其他学科更深刻、更直接地表现了人的本性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更能洞察和发展人存在的意义。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为美国学者多尔(W.E.Doll)。*(一)“工具理性还原”的人性主张*(二)整体心灵的培育精神感觉、创造性第二节课程形式文本表现为(组成部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一、课程的文本形式(一)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类型学校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的结构:传统73\n*1.培养目标*2.学科(课程)设置*3.课程开设的顺序*4.课时分配*5.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进度表查看、了解本专业培养方案(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及活动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的结构:*说明部分*正文——本文部分*1、前言*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术语解释*其它三维目标(三)教材*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制的、直接用于教和学的材料。教材通常被称为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随着印刷业和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教材的概念大大扩展,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载体——印刷品、音像制品*①文字教材除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外,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指导书、实验指导书、自学指导书、补充读物等;*②音像教材它包括录音磁带、幻灯片、电影片、录像磁带、音像磁盘等。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教科书的结构:*目录*课文*作业*实验*图表*注释*附录——参考文献、网址1.教材的组织方式(1)逻辑组织(2)心理组织(3)折衷式组织2.教材的编排方式(1)直线式排列(2)螺旋式排列2.教材的编写——143页二、课程的实践形式(类型)*随着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学校课程日益丰富,形成了不同的课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以学科逻辑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主张分科教学夸美纽斯、斯宾塞、赫尔巴特*六艺、七艺、七技*优点:①可系统地接受科学文化遗产,知识含量大,科学性强。②教学内容逻辑性强,由浅入深,符合儿童认识发展阶段的特点。③以传统的知识为基础,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更多的间接经验。缺点:第一,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加深了学科分离,限制了学科交叉;73\n*第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2.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主张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它与学科课程相对,强调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知识技能。重视直接经验的获得,从做中学。*杜威克伯屈*优点:*第一,突破了学科界限,重视直接经验,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综合性较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第二,以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个性;*不足:*第一,学生获得的知识不系统、不完整,不利于高效率地获得人类文明遗产;*第二,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编排课程,难以保证为生活作充分的准备。(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1.综合课程,也称广域课程*综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的课程。*或将相关知识或学科合并而成的课程。*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把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生理、实用技术综合成“综合自然科学”。*优点:*第一,克服了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比较容易贴近社会现实和实际生活;*第二,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和拓宽了学习内容的内涵和外延;*第三,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不足:*第一,学得不够深,后劲不足。*第二,教材编写问题,通晓各学科的人才稀少,教材的编写有一定难度;*第三,师资问题,受专业细分的影响,学科教师难以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2.核心课程:*以社会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环保、犯罪等优点:缺点:146-147页(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这也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前者指形式的正式的课程,后者指非正式的课程优点:缺点:147页第三节当代课程改革*一、课程管理*(一)构建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二)实行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的教材制度*(三)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编制*二、课程设置*(一)活动课程被纳入课程体系*(二)适当增设综合课程*(三)引进选修课程制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三、课程内容*(一)新的课程内容不断扩展*(二)强化学生的基础学力和发展性、创造性学力*(三)加强课程的现代化、实用化、人本化和开放性*(四)注意正式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内容的协调整合我国课程改革*我国的三级课程148*从课程开发、编制、管理的主体来划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73\n国家课程*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负责国家课程的课程编制中心具有权威、多样性、强制性的特点。*特点:*基础性*指导性*统一性*综合性*稳定性地方课程*地方课程又称地方本位课程,是指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具有如下特点:*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适切性*探究性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特点是:*校本化*个性化与特色化*学校自主性*体现了一种行动研究的特点思考题:*1.课程计划、标准、教科书的概念及内容*2.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综合课程的内涵、优点和缺点*3.理解各主要课程流派*4.当代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5.我国三级课程*6.对你所在地区(学校)中小学课程改革有什么看法。第七章教学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第二节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学习目标:*1.教学概念*2.教学的意义*3.教学任务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一)什么是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一种教育活动。或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二)理解教学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与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除了上课之外还包括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成绩检查与评定等。教学与智育:教学是智育实现途径之一,还有课外活动等;教学还完成其它各育任务。教学与自学: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73\n二、教学的意义(地位及作用)*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三、教学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双基教学*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教会学生学习。*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奠定科学的世界观。*4.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第七章教学第二节教学过程学习目标:*1.教学过程的性质和基本要素*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3.教学过程的规律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概述(一)教学过程的含义*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的过程。*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或教学媒介(内容、方法、手段)(三)教学过程的性质161*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3.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1.引起求知欲*——帮助学生作好心理准备*激发学习动机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明确教学的具体目标,并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重视学习结果的反馈,引导学生关心自己达标情况,从达标中体验学习的愉快;*设置新颖的教学内容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意义,等等。*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73\n*应用所学概念、法则,辨认有关事物;*应用所学概念、法则,说明、解释有关现象;*应用所学概念、法则,完成一定操作任务。*课后的作业形式有: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验作业、实习作业。*6.检查学习效果(知识、技能和技巧,反馈)应注意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三、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知识无涯,人生有涯,学习捷径*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生活积累,感性经验,如育种中母本抽雄*3.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文革,恢复高考后(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1.知识的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促进知识掌握)*2.引导学生自觉的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能力——如何才能发展智力*知识的性质、难度、多变式、自学能力培养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形式教育论、实质教育论皆有偏颇(三)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的关系)*1.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觉悟的基础*2.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所学知识的价值和社会意义*3.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教师能够起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表现:*影响思想方向*影响教学质量*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外因、内因,学生的主体作用*3.教学相长*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新课改偏向*1.教材后1、2、3题*2.如何理解教学过程中的几个规律?*3.结合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谈谈如何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第三节教学原则学习目标:*1.明确教学原则概念*2.掌握各条教学原则的含义、理论依据和贯彻要求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述73\n(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含义:*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实际工作的基本要求。*作用:*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始终。*(二)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1.依据教育目的的要求、教学目标*2.依据培养目标(学校、专业)*3.依据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4.依据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含义是指教学要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理论依据*1.是我国教育目的的要求*2.是掌握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关系的反映*贯彻要求:*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准确无误,学科术语*2.挖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3.要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上、作业、辅导、实验、实习、考试(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含义是指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传授和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学懂会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理论依据*1.反映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是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的特点所决定的*贯彻要求*1.重视理论知识,注意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学好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讲授——学生生活经验、生产、科学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要重视教学实践——实验、参观、实习*其次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社会实践、科学活动*3.注重讲与练的结合*正确处理好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地域(三)直观性原则含义: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的观察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其感性认识,从而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准确掌握概念,发展认识能力。理论依据*1.反映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这一原则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反映贯彻要求*是否教具用得越多越好?*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三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任务、内容、学生实际,典型性、代表性*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观察的要求、顺序、重点,73\n*提出问题*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四)启发性原则*含义是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发展能力。*理论依据*1.符合教和学辩证统一规律*2.符合智力与非智力相统一规律*3.教学应发展能力的教学任务*中外教育家都重视启发教学:*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苏格拉底:产婆术*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贯彻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古人:学之者不如好之者*爱因斯坦: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永恒的动力*影响因素:*(1)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多问为什么*(2)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职业理想教育,*使学生来了解所学知识在社会、职业中的作用、地位*(3)增强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趣味性;教学手段的直观性、形象性,变苦学为乐学,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结合起来,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问则疑,疑则思”,进入愤、悱状态*少提简单的判别型、叙述性问题,多提述理性、扩散性问题*点金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猎枪*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4.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五)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含义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论依据*1.是由科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的*2.也体现了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贯彻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学科逻辑体系2.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抓好教学的序*按学生认识规律组织教学3.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六)巩固性原则*含义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理论依据*1.是由学生认识特点决定的——间接*2.反映了人的大脑神经活动记忆遗忘的规律*贯彻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合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七)因材施教原则73\n*含义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好(最佳)的发展。*理论依据*1.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2.受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与学生个别差异之间的矛盾所制约*贯彻要求*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潜力巨大*2.面向学生的大多数进行教学*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针对学生的特点有区别地进行教学第七章教学第四节教学方法学习目标:*明确各教学方法的概念和运用要求第四节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概述*(一)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二)研究教学方法的意义:*教学方法对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必要的,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有重要意义。*目标、任务→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用过河要有桥和船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明方法的重要性。¡°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三)教学方法的分类*教学方法可以就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为依据,分为四大类:*1.即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2.以直接感知(知觉)为主的方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4.以陶冶为主的方法。*每一大类又可分出若干具体方法,如下图所示: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5、演示法6、参观法7、实验法8、练习法9、实习作业法以语言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一)概念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二)具体教学方式:*讲述:“是什么”*讲解:“为什么”*讲读73\n*讲演(三)优缺点:*优点:它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系统的知识缺点:以教师活动为主,不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易发挥,学生的智力发展容易受到局限。适用范围:适用于传授新知识、巩固旧知识,配合其它方法运用(三)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科学性是指讲授内容正确无误,即教师对事实的叙述或描绘,概念、规律的解释与论证,都必须是正确的。*思想性是指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阐明教学内容。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使学生既能获得可靠知识,又能提高思想觉悟。*2.讲授要有系统性、逻辑性、计划性*系统性是指内容体系完整、全面,结构严谨。*逻辑性是条理分明,层次清楚,重点难点突出。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及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安排内容的顺序,使知识的讲授既全面、完整,又条理分明、重点突出,抓住关键,解决难点。有一定计划性3.注意启发*教师在运用语言讲授时要善于设疑、激疑、解疑。即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自觉领悟知识。4.讲究语言艺术5.恰当地运用板书和图解教学板书分为系统板书与辅助板书两种。系统板书反映教学的基本内容,辅助板书是教学中临时需要而摘写的。板书要求:完整——有计划,少而精——内容精练,启发性,有条理、重点突出,字迹要工整、清晰、醒目。谈话法(一)概念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得出结论,从而获取、巩固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孔子的¡°叩两端¡±方法:就是一种谈话法。这是一种问答或追问的方法,教人注意事物的正反两面,从事物的矛盾中去求得知识的方法。*(二)种类*启发性谈话:是通过向学生提出连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或对当前事物现象的观察,探求新知识。主要用于传授新知识。*复习检查性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提出问题,达到复习和检验知识的目的。主要用于巩固旧知识。*指导总结性谈话:多在参观、实习、实验前后进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内容,回答学生疑问,作活动总结。*(三)谈话法的优缺点:*优点:*有利于克服单纯地由教师讲解的弊端,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进行积极地的思维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获得和掌握知识。*运用谈话法,更能体现教学的双边性,适合青少年乐于自我探索的特点,使师生双方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缺点:*对于探索新知的谈话,有时难以收到预期效果。费时*谈话法可用来讲授新知识,复习巩固和检查学生的旧知识。广泛应用于学校各科教学中。(四)运用的基本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注意谈话技巧——要善问《学记》善问、善待问运用谈话法取得成败的关键:教师是否具有高度的谈话技巧,是否善于提出问题。(1)具体、明确73\n表述明确——勿含糊不清目的明确*问题要有启发性*提问要抓住要害*提问要立意明确,言语简明扼要,求答范围清晰,便于学生很快领会要点,掌握中心。(2)面向全体学生,留有思考时间(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3.创造良好谈话气氛善于启发诱导4.谈话结束时要进行总结做好归纳、小结讨论法*(一)概念是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中心问题而通过集体的组织形式,进行探讨、研究,明确是非,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教学方法。*(二)类型:*按其目的和内容,可分为:以理解和应用教材为主要目的的知识性讨论;超越教材内容以探讨有关学术问题为主要目的学术性讨论。前者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后者一般适宜于大学高年级和研究生教学中采用。*按其组织形式,小组讨论与班级讨论(三)优缺点:优点:可扩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思维;深刻理解与消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能力;各抒己见,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全体学生普遍提高。学生在群体思考过程中,由思维的碰撞而产生智慧的火花,能增长才干,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转变人生态度;有助于培养参与、倾听、表达、竞争等各种技能。缺点:由于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因此,只能有选择地适量地组织。(三)基本要求确定讨论题目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讨论题目,它必须是重要的而且是有讨论价值的。2.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参考资料、提纲、分组3.讨论的进行。这是讨论课的主体部分。做好讨论的组织工作。4.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总结。读书指导法——自学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一)概念是指教师在上课时,配合讲授或谈话,向学生展示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操作表演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二)方式:*实物演示,如实物、标本演示;*模像演示,如图表、模型、教学电影、幻灯、录像等;*操作性演示,如计算机、实验演示等。(三)作用*演示法通过直观性教学,对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感知、观察、理解、操作、联想能力、降低教材难度有较重要的作用*在职业学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三)演示法的基本要求*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工作要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好演示教具,预想演示的过程。演示实验则应先试做一遍。*2.让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和过程引导学生有目的地系统地进行观察,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提高演示的效果。73\n*3.讲究演示的技巧适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经过分析、综合,得出或证实结论;教具摆放参观法——自学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一)概念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训练,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二)基本要求:*1.明确练习目的,提高练习的自觉性*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逐步提高*3.科学组织练习过程*加强变式练习*4.及时检查、讲评练习结果*严格要求实验法(一)概念是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和材料,在控制某些条件的情况下,通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变化过程,以获取、巩固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方法。(二)方式:*学习新知识之前的准备(感知)性实验,*学习新知识之后的验证性(巩固性)实验,*探索未知的创造性(探索性)实验,*以形成实验技能为目的的技能性实验(三)作用:在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广泛。多在实验室、生物实验园进行,有的也可在教室进行。实验法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探索求实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基本要求*1.实验前作好准备编制学年或学期的实验计划,制定实验的课时计划。准备实验用品,编制实验小组。学生作好理论准备(复习,预习)。*2.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与做法懂得实验的原理、过程、方法和要注意的事项,提高学生实验的自觉性。*3.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教师要巡视全班实验情况,如发现重要或共同的问题要及时向全班作指导,对困难较大的小组或个人要给予帮助,使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实验。*4.做好实验小结教师应当小结全班实际情况,指出优缺点,分析产生原因和提出改进意见;要求学生收藏好实验用品,打扫好实验室;布置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实习作业法(一)概念又称为实习法。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以掌握技能技巧的方法。(二)运用要求*1.安排好实习作业的内容*2.做好准备工作*理论准备*有实习作业的详细计划—任务、要求、方法、程序*分组工作*3.加强指导*4.检查评定▲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方法改革73\n一、发现法*1957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布鲁纳所指发现:学生用自己的头脑获取知识。*概念: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让学生独立活动,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培养研究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养成一种独立研究、探索,以积极态度对待现实的习惯,以适应科技迅猛发展的客观要求。*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课题。*(2)合理假设:学生在阅读和学习有关教材、参考书的基础上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3)验证假设: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不同的课题性质,通过思辨、实验、演示、调查等形式对假设进行检验。正确的就可以作为结论和结果,错误的再修正假设。*(4)作出结论(得出结论):在充分讨论和验证假设的基础上,对假设进行补充、修改和总结,对提出的问题作出结论。二、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由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提出来,又称异步教学法。最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分成若干单元,依次通过以下六种课型进行教学。*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三、六步教学法*是由我国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一)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注入式:注入式教学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向学生传授现成知识。重视教学过程的知识传授。向学生传授现成结论,以记忆为主,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填鸭式”*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启发式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强调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技能形成、能力发展和个性展示。满堂灌、灌输式——中性词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各种教学方法在不同的思想指导下,既可以具有启发作用,也可能出现注入式的情况。各种教学方法既有启发性质,又有注入性质,是一把“双刃剑”,全在于教师如何应用了。比如讲授法,一味地讲、枯燥地讲,就是注入式;而以适当问题和实例开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再配之以形象、风趣的讲解,就是启发式。又如,问题解决法,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提得恰到好处,能适合学生的心理,就激发其学习动机,就成为启发式;若问题提得过难或过易,连珠炮式地提一大堆问题,就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生厌,就成了注入式。应用教学方法,需要自始至终贯彻启发式的指导思想。因此,衡量一种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作用,关键是看这种方法能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单纯从外在形式上去判断。(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1、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2、教学内容特点本门学科的性质、教学法特点,一门学科的教学方法同其所在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有关联3、学生实际——可接受水平*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点、低高年级4、教师本身条件*专业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5、学校和社会可能提供的条件6、教学时限——学时符合教学规律、教学原则,预计可能取得的真实效果73\n思考题:*1.明确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启发式、注入式的内涵*2.试收集一种课上没有提到的教学方法,明确其理论依据、过程与步骤,并加以分析评论。第七章教学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学习目标:*1.重点掌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一)教学组织形式概念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形式。(二)教育史上影响比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历史沿革教学组织形式是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在教育中的反映,每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随着人类社会的教育实践活动而不断变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贝尔-兰卡斯特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开放课堂等。个别教学制含义:是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基本待征:从师生、生生关系来看,教师只同个别学生发生联系,学生虽在同一所学校,但也并未形成真正的学生集体;就学生来源看,年龄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与进度缺乏计划性与系统性;教学活动和教学时间没有明确的规定,学生入学、毕业、退学等学籍管理没有制度化。总的来说,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办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却能较好地适应个别差异,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较好地适应了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生产方式中的教育要求。l6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扩大学校教育的规模,增加教学内容。在欧美的一些学校最早出现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制它是1920年,由美国的H.H.柏克赫斯特在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人们称之为道尔顿制。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然后接受教师考查,合格后,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优点:在于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由于没有固定的班级组织,学生之间缺乏相互作用,彼此毫不相干,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不再按教材系统授课,难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相连贯性,不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习任务不受课时限制,尤其是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难以保障教学活动的效率。分组教学制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类型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能力分组: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来分组教学的,各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则各不相同。*作业分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来分组教学的,各组学习年限相同,课程则各有不同。*内部分组:是在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异分组教学,*外部分组:突破了传统的按年龄分班的做法,而是按学生能力或成绩的差异,在同一个年级中编成不同的班级,是班级间分组,加快班、慢班、重点班、普通班等。*优点:分组教学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水平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便于教师组织教学,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要求,有利于因材施教。*弊端:表现在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能力强的学生易滋生骄傲情绪,能力差的会产生自卑感,同时,由于缺乏不同水平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使学习差的学生发展的机会受到了限制。特朗普制*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它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大班集体教学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几个平行班统一上课。之后的小班课研究讨论大班课上的教材,由15¡ª20人组成一个小班。然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73\n*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占20%,个人自学占40%。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兼容了班级上课与个别教学的优点。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讨论和独立研习,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态度的培养,是中学高年级和大学中值得推广的教学形式。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制(一)班级上课制概述(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概念班级上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1862京师同文馆*班级上课制的基本特征:1、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专业分别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2、教学内容按学校和学年分成许多既有系统联系又相对独立和均衡的许多部分,每部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教学活动,其中每一部分的内容和活动,就叫做一课。3、每一课都限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且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休息时间。4、每个班级有相对固定的教师。*班级上课制的优点:1、能有效、大面积地培养人才由于采用集体授课,一个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教育的规模,加决了教育普及的进程,克服了个别施教的弊病。2、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教学内容由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统一规定,并由周课表固定各门学科上课的时间和顺序,从而保证学生按一定的计划,循序渐进地学到系统的知识,达到一定质量。3、以课为单位教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课为单位,每节课45分钟左右,完成一定的任务,课间休息,有劳有逸,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4、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5、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班级上课制的局限性:1、不利于因材施教由于面向全班学生,教学内容与进度整齐划一,只能以中等学力的水平为准,不能很好地照顾到个别差异,致使学力强和学力差的学生有些不适应。兴趣、特长、个性2、集体教学中,教学活动由教师设计与组织,学生要适应教师的教学,学习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限制。*班级上课制的局限性:3、学生的探索和实践机会少,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4、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固定化,教学进程的程式化,使教学活动缺乏灵活性与新异性。(二)课的类型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是根据主要教学任务而划分的课的种类。类型划分:可分为单一课、综合课两大类。*单一课:指一堂课中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按传统的划分方法,单一课又可分为:1.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2.巩固新知识课(复习课或巩固课)3.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练习、实验、实习课)4.检查知识技能课(检查课)综合课:指一堂课内同时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三)课的结构课的结构:是指不同类型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间分配和相互关系。*综合课的结构:*(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传授新教材*(4)巩固新教材73\n*(5)布置作业*单一课的结构:*1.新授课的结构:(1)组织教学(2)复习检查(3)提出新课的目的、内容要点与学习要求(4)讲授新课(主要部分)(5)小结(6)布置作业2.技能课的结构:(1)组织教学(2)提出培养技能技巧的目的要求(3)教师讲解原理、示范操作(4)学生独立进行练习(主要部分)(5)小结(6)布置作业3.复习课的结构:(1)组织教学(2)提出复习的目的要求(3)引导学生复习(主要部分)(4)小结(5)布置作业4.检查课的结构:(1)组织教学(2)说明检查要求和注意事项(3)测验检查(主要部分)(4)测验分析和评价5.讲评课三、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和特殊组织形式(一)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主要有道尔顿制、分组教学、特朗普制、个别教学、现场教学1、现场教学:教师根据学科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事件发生、发展的现场来开展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优点:打破了课堂教学的界限,丰富了他们的感性认识,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结合生产实际有着重要作用。2、个别教学(二)复式教学——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含义:是指一个教师在同一教室的一节课内向两个及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时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复式教学的重要性:复式教学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人口稀少地区经常使用,对经济和文化落后地区的普及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复式教学的组织:1.合理编班——单班制(全校)、二级或三级复式班2.合理排课——编制复式班课程表3.培养助手——要培训好小助手4.建立常规——培养学生从事作业的良好习惯,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第七章教学第六节教学工作基本环节学习目标:*1.学会编写一份完整、规范的教案*2.掌握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3.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的种类与方法第七节教学工作基本环节73\n从教师教的角度分析,从教学时间流程看,完整的教学工作由备课、上课、布置作业(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课外辅导与答疑)、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基本环节组成。一、备课备课的意义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加强教学计划性和预见性,是形成教师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师如何备好课?(一)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钻研教材——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教科书:懂→透→化参考资料——过去:教教材现在:用教材去教2、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想状况;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等。3、设计教法——考虑教法一般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如何进行课外作业等。*应考虑概念怎样引出,规律怎样得出;*如何创设情境,激起疑难,提出问题,启发思考,调动学习积极性;*如何从已知到未知,从旧知到新知,从感性和理性来帮助他们接受和理解教材;*如何通过剖析、解释、类比、辨异等方法使学生化难为易,顺利破难,易于掌握;*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如何设计练习,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培养能力等。*可将1、2称为“吃透两头”*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职业学校四备:研究社会实际——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与经营管理的实际(二)编制三个计划——制定三种教学实施计划(方案),三种计划*在每学期开始前或上课前,教师要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好三种教学计划。1.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单元)授课计划3.课时授课计划(教案)1.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主要内容有:(1)教学基本情况概述---*学生情况分析: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情况。*学科教材内容的分析:(2)学期教学目标(3)主要措施(4)教学进度安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单元)授课计划*在确定了学期(或学年)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教师要在每一单元(或课题)教学开始前,对单元(或课题)的教学作全面的的考虑,制定出单元(或课题)计划。*它的内容包括:*课题名称*教学目标*课时划分*课的类型*主要教学方法*教具课题(单元)授课计划3.课时授课计划(教案)编写每一课时的教案,是备课工作中的“精备”、“细备”73\n,是教学准备中最为深入、具体、落实的一步。有了教案就好比生产施工有了图纸,教师上课就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教案的基本内容——项目、结构:*科目——学科*课题——所讲题目*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学法指导*教材分析:重点难点*课时安排*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具*学具*教学过程——教学进程、步骤、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进程包括一堂课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时间的分配,这是教案的主体部分。*按教学环节的顺序安排。*每个教学环节除了包括教学内容外,还包括教学方法、师生活动、时间安排、板书提纲等。如哪些地方需要教师讲,哪些地方由学生自学,哪些地方使用教具,哪些地方进行板书,哪些地方提问,提什么问题等。*编写教案应注意的问题:1、要具体明确(教学目标)2、要重点突出(教学过程)3、要有自己的见解4、要反复修改教案,使计划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5、以个人钻研为主,集体研究为辅*书面形式与文字符号:段落、文字、符号、款式作业:*选择所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课除外)的某节教材的教学内容编写30分钟的教案。*或写中学的数、地、理、化、生*不要写绪论,尽量不涉及实验、不用多媒体*参考:二、上课上课的重要性: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的成败、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上课的成败与质量的高低。备好课是为了上好课,而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都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促进与保证。在教学工作的诸多环节中,上课是中心的一环,抓住了课堂教学,就抓住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集中主要精力上好每一堂课,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求效益。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目标(目的)明确——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师上课,要十分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确定教学目标,一要注意适合性,既符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切合学生的实际。二要注意全面性,要确切、全面、具体达到认知、技能和情感目标的统一。具体地说,教学目标包括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应发展的能力和应该形成的思想品德。2.内容正确*这是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正确的教学内容,应该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科学性就是要准确无误地传授教学内容,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注意知识的系统化,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思想性就是要体现“文”与“道”的统一,把知识教学与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结合起来。3.方法恰当¡ª¡ª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自求自得。*要正确地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各种方法有机结合,运用自如。*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4.组织得好---结构紧凑*课的进行有高度的计划性、效率性、组织性73\n*如何组织好一堂课?*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环视法*情感*新颖别致的开头*组织好一堂课的中间*语言艺术*注意规律*组织好一堂课的结尾5.积极性高在教学中应使师生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尤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有明确的教与学的目的端正的教与学的态度创造良好课堂氛围扎实的教学基本功6.教学效果好*教学成功与否最终要看教学效果,看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实现了认知、技能与情感目标的统一,能否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这可以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作业的质量、学习成绩和学生的行为表现中体现出来。*显性、隐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秦中学.doc*..\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doc*..\去哪里寻找我们的理想课堂-杜朗口.doc*王义遒印象深刻的教师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意义*作业的种类课堂作业课外作业: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课外没有教师指导的一种独立的学习活动。*作业的内容:两大类四大块两大类分别为:理论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四大块分别为:*查阅教科书和有关参考资料*各种口头作业*各种书面作业*实践作业*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要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并形成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时限4、题型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多样性..\看美国的教师怎么布置作业.doc*作业的批改*方式:*要求:*认真、及时*批改记录四、课外辅导*意义73\n*课外辅导的方式:*个别辅导*小组辅导*集体辅导*辅导内容与要求:*解答学生疑难问题*给缺课学生或差生补课*指导学习方法*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指导学生开展学科科技活动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一)检查与评定的意义诊断、强化、调解、鼓舞、督促作用1、对学生来说,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今后的努力方向。2、对教师来说,教师可以了解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3、对学校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可以帮助学校了解并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找出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据此可以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改进教学管理,促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4、对学生家长来说,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配合教师督促学生努力学习。(二)学业成绩的检查*1、平时检查——考查*日常观察*课堂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验*2、阶段性检查——考试*考试种类:*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毕业考试*校内、校外考试,资格考试*考试方式:*笔试*闭卷笔试:以考核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为主*开卷笔试:以考核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口试*实际操作考试的要求:做好复习指导工作做好命题工作(试题编制的基本要求):A、要依据教学目标、各科教学大纲编选试题,覆盖面广B、试题类型要多样化C、试题与答案之间不应有任何重复、相关和交叉D、试题要有一定的分量,各题应有不同的难度,以便适当拉开距离E、试题的文字表述要简明,标点符号要正确做好试卷分析总结工作:(三)学业成绩的评定1、评定方式:*百分计分法*等级记分法2、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基本要求:*公正、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成绩*标准要正确,严格按照标准评定*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评分、评语结合73\n思考题:1.概念:教学组织形式课的类型课的结构2.教材8~153.结合中、高考改革,谈谈如何做好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第八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第二节德育过程与德育原则*第三节德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德育的意义*2.掌握德育的基本规律、主要原则、途径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狭义德育:指伦理学上的,即道德品质教育*广义德育:指教育学上的德育,道德品质教育只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包含思想品质教育,政治品质教育*我国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二、德育的意义*1.学校德育的社会意义——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德育产生于社会需要,并为一定的社会发展服务,我们之所以进行和加强德育,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需;*2.学校德育对学校自身工作的意义——在于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因素;3.学校德育对受教育者成长的意义——在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三、德育的任务*1995年2月27日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规定,现阶段我国德育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包括哪些基本方面*(1)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公民素质,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2)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这不仅是直接接受德育影响的心理基础,也是青少年成为良好社会公民所不可缺少的素质;*(3)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不仅是指人在社会思想道德生活中所应具备的素质,也是时代特点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第二节德育过程与德育原则一、德育过程概述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要求和教育规律,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1、知、情、意、行的特点2、德育要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注意其全面性*要具针对性(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1、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三种性质不同的矛盾:*认识性质的矛盾*能力性质的矛盾73\n*思想性质的矛盾2、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家庭教育或有关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对学生要求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学校教育与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各种自发影响的矛盾(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二、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主要原则:*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在集体中教育)的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一、知行统一原则1、含义*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言行一致¡±2、基本要求*对学生晓之以理,即加强理论学习,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导之以行,即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二、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正面教育、疏通引导的原则)1、含义*是指在德育中要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事实和榜样等来教育学生,疏通学生思想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实践等不断进步2、基本要求*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1、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它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2、基本要求*“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长善救失,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四、严格要求与尊重相结合的原则1、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2、基本要求*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原则1、含义*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2、基本要求73\n*第一,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第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六、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1、含义*是指在德育中既要注意教育集体、培养集体,依靠并通过集体的活动、舆论、优良风气和传统教育个人,又要重视个别教育,使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2、基本要求*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抓好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来巩固和发展集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1、含义*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2、基本要求*在青少年成长的各个阶段,要注意教育影响前后衔接,有计划、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学校内部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一致和连贯。*要努力争取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使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连贯一致。第三节德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一、德育的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5、道德教育*6、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劳动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二、德育的途径*教学*管理*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三、德育的方法*说服*榜样*锻炼*陶冶*自我教育法修养*品德评价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思考题:*1.德育包括那三个组成部分?*2.德育原则有哪些原则?*3.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九章班主任与课外教育工作第一节班主任工作学习目标:*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任务73\n*2.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第一节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管理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2、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3、是各方面教育力量的协调者。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二)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基本任务:2261.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提高学生学习质量3.指导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4.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有关社会实践活动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一、了解和研究学生*(一)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1.学生个体情况*学生自身情况*学生家庭情况*2.学生群体情况*班级基本情况*全班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班风与传统*班级中先进、中间、后进生的特点*班级原有的教育基础*(二)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1.观察法*2.谈话法*3.社会测量法——莫雷诺*4.分析书面材料*5.问卷调查法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一)班集体的教育功能*1.是巨大的教育力量*2.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集体的各种活动*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锻炼*(二)班集体的概念(标志或特点):*1.有明确的奋斗目标,*2.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3.强有力的组织核心,*4.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5.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三)如何组织班集体——培养班集体的方法*1.初步建立班级正常秩序*2.确立共同奋斗目标*3.选拔和培养班干部——集体核心*4.组织丰富多彩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5.形成班集体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73\n*6.创设班内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1、优秀生的教育工作:提高教育一分为二地看待优秀生,高标准、严要求,注意表扬批评的分寸2、后进生(以前差生)的教育工作:转化教育?(1)摸清情况,分析原因(2)掌握心理特点(3)发现积极因素,长善救失(4)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热爱、关心(5)培养学习兴趣和正当爱好,改变不良习惯(6)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力量(7)抓反复,反复抓,常抓不懈3、中等生(一般学生)的教育工作:促进教育四、引导学生搞好学习——教导学生学好功课1.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2.注意学习目的与态度的教育3.培养良好的学习纪律和学习习惯4.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五、组织班会活动*班会:民主生活会、班级例会、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围绕一个专题或针对班上的某个问题而组织的教育活动。*是班级教育活动的中心形式,使学生受到教育。对班集体和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组织好主题班会——如何组织好主题班会?230页252实例*1.要有计划*2.选好主题有针对性有新意,时代感*3.精心准备学生思想发动工作内容与形式准备*4.开好班会指导、总结发言*六、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教育影响)*1.协调统一教师集体的力量——校内的教育影响*任课教师主动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会诊本班情况。协调班内师生关系,教育学生尊重任课教师,树立威信。邀请参加本班活动。*2.协调团队组织的教育作用*3.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家访*书面联系,网络、博客*家长会*任小艾*七、评定学生操行,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一)评定学生操行*操行评定:是班主任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学习、思想品德、劳动、文体活动、社会工作及健康状况等方面的表现和发展情况进行的比较全面的评价*操行评定的意义*操行评定的注意事项73\n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肯定加提示八、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一)班主任工作计划:*1.学期工作计划*(1)学生基本情况分析*(2)教育目标和重点*(3)具体安排*2.具体执行计划——专题计划(二)班主任工作总结*全面总结*专题总结*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家庭教育工作*李镇西:爱心与教育*班主任、班主任之友第二节课外教育工作学习目标:*1.课外教育工作的意义和特点*2.课外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3.课外教育工作的原则第二节课外教育工作一、课外教育工作的特点和意义(一)课外教育工作的特点1、自愿选择性——性质2、广泛综合性——内容3、灵活多样性——形式4、独立自主性——方法(二)课外教育工作的意义1.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2.适应学生的多种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3.使学生经受各种实际锻炼,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实际工作能力4.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特长,实现人才资源的早期发现与开发二、课外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一)课外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1.学科活动——活动小组*2.科技活动*3.文化艺术活动*4.体育活动*5.劳动工艺活动*6.社会活动*(二)课外教育工作的形式及方法*按参加人数和规模可分为三种基本形式*1.群众性活动*集会*2.小组活动*3.个人活动三、课外教育工作的原则(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周密的计划(二)坚持自愿、自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73\n(三)坚持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五)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校制宜(六)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配合思考题:*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任务*2.工作的内容和方法*3.课外教育工作的意义和原则*4.尝试设计一次主题班会第九章班主任与课外教育工作第一节班主任工作学习目标:*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任务*2.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第一节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管理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2、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3、是各方面教育力量的协调者。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二)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基本任务:2261.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提高学生学习质量3.指导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4.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有关社会实践活动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一、了解和研究学生*(一)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1.学生个体情况*学生自身情况*学生家庭情况*2.学生群体情况*班级基本情况*全班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班风与传统*班级中先进、中间、后进生的特点*班级原有的教育基础*(二)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1.观察法*2.谈话法*3.社会测量法——莫雷诺*4.分析书面材料*5.问卷调查法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一)班集体的教育功能*1.是巨大的教育力量*2.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集体的各种活动73\n*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锻炼*(二)班集体的概念(标志或特点):*1.有明确的奋斗目标,*2.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3.强有力的组织核心,*4.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5.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三)如何组织班集体——培养班集体的方法*1.初步建立班级正常秩序*2.确立共同奋斗目标*3.选拔和培养班干部——集体核心*4.组织丰富多彩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5.形成班集体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6.创设班内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1、优秀生的教育工作:提高教育一分为二地看待优秀生,高标准、严要求,注意表扬批评的分寸2、后进生(以前差生)的教育工作:转化教育?(1)摸清情况,分析原因(2)掌握心理特点(3)发现积极因素,长善救失(4)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热爱、关心(5)培养学习兴趣和正当爱好,改变不良习惯(6)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力量(7)抓反复,反复抓,常抓不懈3、中等生(一般学生)的教育工作:促进教育四、引导学生搞好学习——教导学生学好功课1.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2.注意学习目的与态度的教育3.培养良好的学习纪律和学习习惯4.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五、组织班会活动*班会:民主生活会、班级例会、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围绕一个专题或针对班上的某个问题而组织的教育活动。*是班级教育活动的中心形式,使学生受到教育。对班集体和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组织好主题班会——如何组织好主题班会?230页252实例*1.要有计划*2.选好主题有针对性有新意,时代感*3.精心准备学生思想发动工作内容与形式准备*4.开好班会指导、总结发言*六、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教育影响)*1.协调统一教师集体的力量——校内的教育影响73\n*任课教师主动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会诊本班情况。协调班内师生关系,教育学生尊重任课教师,树立威信。邀请参加本班活动。*2.协调团队组织的教育作用*3.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家访*书面联系,网络、博客*家长会*任小艾*七、评定学生操行,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一)评定学生操行*操行评定:是班主任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学习、思想品德、劳动、文体活动、社会工作及健康状况等方面的表现和发展情况进行的比较全面的评价*操行评定的意义*操行评定的注意事项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肯定加提示八、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一)班主任工作计划:*1.学期工作计划*(1)学生基本情况分析*(2)教育目标和重点*(3)具体安排*2.具体执行计划——专题计划(二)班主任工作总结*全面总结*专题总结*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家庭教育工作*李镇西:爱心与教育*班主任、班主任之友第十章当代十大教育理论第十章简介*第一节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理论*第二节主体性教育和合作教育*第三节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理论*第四节科学教育和环境教育理论*第五节人本主义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学习目标:*1.素质教育*2.创新教育理论*3.环境教育理论*4.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第一节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理论一、素质教育理论(一)素质教育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1、20世纪80年代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负担过重而提出。73\n2、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民族素质,应试教育→素质教育3、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性文件(二)素质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1.素质教育的内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内涵、宗旨、重点、培养目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促使学生身心各种因素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1)身体素质教育(2)心理素质教育(3)社会文化素质教育——六个方面: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审美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劳动素质教育(三)素质教育理论的影响1.重塑了人们的教育观培养人、发展人才、重能力、重素质2.有助于教育方针得以全面贯彻3.引导并深化了我国的教育改革观念、内容、方法、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四)素质教育理论的评价*1.素质教育理论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2.素质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个性的充分发展二、创新教育理论(一)创新教育理论提出的背景*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江泽民,创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二)创新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1.创新教育的概念*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2.创新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最终目标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要求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创新人才的四个特征即是创新教育的内容。(三)创新教育理论的影响*1.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2.变革了传统的学生观(四)创新教育理论的评价第二节主体性教育和合作教育一、主体性教育理论(一)主体性教育理论提出的背景*1.提倡主体性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人是建设的主体,解放人,增强人的主体意识*2.提倡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教育反思的结果*目中无人*3.提倡主体性教育,也是对国际性教育改革趋势的回应*发展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个性化(二)主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73\n*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内涵*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创建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简单地说,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1.主体性教育的目的*(1)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2)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3)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非理性因素*2.主体性教育的过程*(1)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过程*(2)是理性教育和非理性教育相统一的过程*(3)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二、合作教育理论(一)合作教育理论提出的背景*1.大面积提高教育的需要*57年后*2.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反思的结果*如何分组*3.反种族隔离的要求(二)合作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合作教育思潮视野中的人际关系:以师生关系为中心的诸多教育关系的健康与协调*1.合作教育理论的基本主张:*(1)在师生人际关系上摈弃权利与服从*(2)主张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4)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多样化合作与过程第三节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理论一、终身教育理论(一)终身教育理论提出的背景20世纪60年代*1.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届成人教育委员会,保罗.郎格朗提交“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2.1970年国际教育年目标——终身教育(二)终身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终身教育:人一生所受教育的总和*1.终身教育的内容*《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的“四个支柱”*(1)学会认知*(2)学会做事*(3)学会共同生活*(4)学会生存*2.终身教育的影响和评价二、全民教育理论(一)全民教育理论提出的背景*1.知识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变革要求*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2.解决全球化进程带来的许多世界性课题,有待全民教育的实施*贫困、不平等、不稳定,数字鸿沟(二)全民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73\n*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1.全民教育的目标:*(1)基本目标: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2)具体目标*扩大幼儿的看护和发展*普及初等教育*降低成人文盲率1.全民教育的特征*(1)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2)普及化——义务教育2.全民教育的影响和评价第四节科学教育和环境教育理论一、科学教育理论(一)科学教育理论提出的背景科学教育提出16-17世纪,文艺复兴之后,近代工业革命培根——科学教育之父,科学教育取代人文教育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科学教育发展背景*1.社会背景:科学是第一生产力*2.理论背景——*美国新三艺——数学、外语、科学(二)科学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1.倡导科学教育*2.科学教育的目的*态度*过程*知识*技能*3.科学教育的内容*传授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指导(三)科学教育的影响和评价*正面、副面影响,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二、环境教育理论(一)环境教育理论的提出1.工业化社会,环境恶化2.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会议,《21世纪议程》(二)环境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环境教育:是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以唤起受教育者环境意识,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教育。1.环境教育的基本内容:(1)目标:四大目标*环境知识*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环境意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2)任务与内容*任务:掌握现代环境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操作技能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内容:知识、操作性技能、能力方面1.环境教育的特点*(1)是生命教育——生存73\n*(2)是全民教育——人人*(3)是终生教育*(4)是价值教育*(5)是学中做教育——亲身实践(三)环境教育的影响和评价第五节人本主义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出的背景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马斯洛、罗杰斯(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内在学习1.教育目的*人的自我实现。2.人本主义的课程*课程内容的安排从学科中心转向个体,以促进学习者的自由生长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3.人本主义的教育方法*自由的心理氛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4.人本主义的道德教育思想(三)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和评价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一)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提出的背景杜威(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主张在课程、内容、方法及师生关系上进行改革。1.教育本质论:*(1)教育即生活*包括两方面内容:教育为生活所必须;生活为教育提供内容。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如何联系社会生活,使儿童在成长中适应并改造生活。*(2)教育即生长*生长指儿童本能发展的各个阶段,儿童中心主义2.民主主义教育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将生长作为教育目的3.教学理论*(1)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2)教材与课程*教材活动性的、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游戏、烹饪等*课程——应该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组织应该心理学化*(3)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五步4.道德教育论5.儿童与教师认为教育过程是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儿童与教师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儿童中心,亦重视教师的作用。(三)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和评价思考题: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任务*2.工作的内容和方法*3.课外教育工作的意义和原则*4.尝试设计一次主题班会第十一章当代新的教育理念73\n*第一节课堂教学的变革*第二节学科教育的反思和追问学习目标:*1.问题与知识的关系*2.过程与结果的关系*3.综合与分科的关系*4.研究与接受的关系第一节课堂教学的变革一、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问题与知识的关系)1、创造始于问题2、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问题意识培养二、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关系)1.学习科学知识很重要,而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更重要。2.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离不开学科教学,必须渗透在学科教学过程之中。3.智慧比知识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三、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综合与分科的关系)1.学科分类,便于学习。2.世界本身是个整体。3.当今科学世界,在学科边缘、交叉、重叠之处产生突破。*4.学生应该能够根据需要综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5.实施综合性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四、研究性教学(研究与接受的关系)*1.研究性教学与接受性教学相对应*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3.以学生发展为本*4.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课程五、追逐知识前沿的教学(渐进与跳跃的关系)*1.解决好知识的基础性与前沿性、循序渐进与跳跃式发展的关系*2.使学生既打好坚实基础,又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第二节学科教育的反思和追问一、审视科学教育二、追问人文教育*1.*2.三、解读美育*1.*2.*3.四、体育是什么*1.五、领悟艺术教育*1.*2.六、把握信息技术教育73\n*1.*2.思考题:*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任务*2.工作的内容和方法*3.课外教育工作的意义和原则*4.尝试设计一次主题班会《斑羚飞渡》原文斑羚飞渡 文/沈石溪我们狩猎队分成好几个小组,在猎狗的帮助下,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伤心崖是戛洛山上的一座山峰,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斑羚虽有肌腱发达的四条长腿,极善跳跃,是食草类动物中的跳远冠军,但就像人跳远有极限一样,在同一水平线上,健壮的公斑羚最多只能跳出五米远,母斑羚、小斑羚和老斑羚只能跳四米左右,而能一跳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的超级斑羚还没有生出来呢。开始,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蹿跳。有一只老斑羚不知是老眼昏花没测准距离,还是故意逞能,竟退后十几步一阵快速助跑奋力起跳,想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结果在离对面山峰还有一米多的空中哀咩一声,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好一会儿,悬崖下才传来扑通的落水声。过了一会儿,斑羚群渐渐安静下来,所有的眼光集中在一只身材特别高大、毛色深棕油光水滑的公斑羚身上,似乎在等候这只公斑羚拿出使整个种群能免遭灭绝的好办法来。毫无疑问,这只公斑羚是这群斑羚的头羊,它头上的角像两把镰刀。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抬头仰望雨后湛蓝的苍穹,悲哀地咩了数声,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斑羚群又骚动起来。这时被雨洗得一尘不染的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另一头飞越山涧,连着对面那座山峰,就像突然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天桥。斑羚们凝望着彩虹,有一头灰黑色的母斑羚举步向彩虹走去,神情飘渺,似乎已进入了某种幻觉状态。也许,它们确实因为神经高度紧张而误以为那道虚幻的彩虹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桥,可以通向生的彼岸。灰黑色母斑羚的身体已经笼罩在彩虹眩目的斑斓光普里,眼看就要一脚踩进深渊去,突然,镰刀头羊“咩——咩”发出吼叫。这叫声与我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没有柔和的颤音,没有甜腻的媚态,也没有绝望的叹息,音调虽然也保持了羊一贯的平和,但沉郁有力,透露出某种坚定不移的决心。随着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灰黑色母斑羚如梦初醒,从悬崖边缘退了回来。  随着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两拔;老年斑羚为一拔,年轻斑羚为一拔。在老年斑羚队伍里,有公斑羚,也有母斑羚;在年轻斑羚队伍里,年龄参差不齐,有身强力壮的中年斑羚,有刚刚踏进成年行列的大斑羚,也有稚气未脱的小斑羚。两拔分开后,老年斑羚的数量比年轻的那拨少了十来只。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拨里,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悲怆地轻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这么一来,两拨斑羚的数量大致均衡了。73\n就在这时,我看见,从那拨老斑羚里走出一只公斑羚来。公斑羚朝那拨年轻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一只半大的斑羚应声走了出来。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后退了几步,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快速起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紧跟在半大斑羚后面,头一勾,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这一老一少跳跃的时间稍分先后,跳跃的幅度也略有差异,半大斑羚角度稍高些,老斑羚角度稍低些,等于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我吃了一惊,怎么自杀也要老少结成对子,一对一对去死吗?这只半大斑羚和这只老斑羚除非插上翅膀,否则绝对不可能跳到对面那座山崖上去!突然,一个我做梦都无法想象的镜头出现了,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老斑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斑羚略胜一筹,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的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这半大斑羚的第二次跳跃力度虽然远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跳跃的一半,但足已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座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比较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他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搭起一条生存的道路。绝大部分老斑羚都用高超的跳跃技艺,帮助年轻斑羚平安地飞渡到对岸的山峰。只有一头衰老的母斑羚,在和一只小斑羚空中衔接时,大概力不从心,没能让小斑羚踩上自己的背,一老一少一起坠进深渊。我没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叫。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它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说课教案——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雨后彩虹,绚丽多彩,令人陶醉。斑羚飞渡悬崖,用生命组成的彩虹更是那样的辉煌悲壮,令人惊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斑羚飞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73\n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课文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学生迅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又体现本单元的一个“关注动物世界”的学习重点,课文内容与环保联系紧密,可指导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跨学科专题活动。它的选材非常好,有如下特点:(1)课文体现了较强的时代的气息,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2)课文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精神。2、教学目标  我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根据教学目标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我设计的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通过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领会动物之间互助友爱、老斑羚们那种勇于自我牺牲的悲壮的美,启发学生领会文章的深刻主旨。能力目标:通过复述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德育目标:学习动物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我依据贾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形成良好的个性的教学目标,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教学重点: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领会动物之间的互助友爱、老斑羚们那种勇于自我牺牲的悲壮的美,启发学生领会文章的深刻主旨。 教学难点:设计“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4. 教材与学生。教材处理要符合教学实际,教学的总体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首先要考虑学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学设计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仔细研究教学对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二、教法73\n关于教法,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和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 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据此,我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的容量;帮助学生走近作者、理解作者、感悟生活;并采用激发兴趣法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 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把班上学生按照能力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同学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这篇课文可以拓宽学习领域,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跨学科学习,这节课我要领学到去微机室去上课,运用微机课学习的上网技术为语文学习服务,进行“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的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语文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上网,进行资料的搜索。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采用了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进行教学。三、学法: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据新《标准》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师可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具体做法是:(1)指导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便于整理归类。(2)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体现自学辅导法、主体思维法。(3)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4)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的报告和小论文等。四、教学程序 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设计科学、合理、艺术的教学环节,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逻辑性、综合性。还要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活动。所以确定以下教学步骤:课前布置预习:(1)朗读课文2-3遍。(2)自学文中的生词、解释重点词语并造句,做在预习笔记本上。(3)准备复述文中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4)找出你认为文中的优美生动的语句加以赏析。(5)搜集有关斑羚的有关资料。课堂教学流程:73\n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在动物界中,当一群斑羚面临种族危险时,它们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来领略它们飞崖时的那种悲壮的美。(课件展示课题)2. 检查预习,重点检查生词、词语的整理。 学生的读书卡片用实物投影展示,或教师在屏幕上打出一些词语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测。其他的预习作业将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检查。3.整体感知课文。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时对课文的了解,头脑中快速地组织一下,准备复述主要的故事情节,准备时间2分钟。同学们思考后交流,请 2-3名学生复述。4.品味赏析。请学生从文中找出他们喜欢的精彩片段、优美生动的语句,进行品味赏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如:(可用课件展示)我喜欢文中的句子:——————,理由是:———————。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四人学习小组的讨论和交流,四人学习小组要分工:一人组长,一人记录发言,一人准备朗读欣赏的语段,一人整理发言准备交流。5、指导学生归纳主旨。讨论如何关爱动物,热爱家园。从而进行思想教育,完成教学重点.并本着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对学生评价,激励学生进步。6、拓展迁移(突破难点)教师组织开展一个“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课堂上教师可指导学生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思索质疑:(1)    请搜索有关斑羚的资料,如生活习性等。(2)    文中斑羚飞渡是在人类的围捕下发生的事件,由于人类的滥捕滥杀,造成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事例很多,你能从网上或图书馆等其他地方搜索到相关的资料吗?(3)设计一份“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小报或出版一期墙报,可以是某一种动物的专题介绍,也可以是多种动物的多方面资料的介绍。(4)根据搜集的资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的小论文或简单的调查报告。题目示例:如:野生动物的现状调查       谈谈人类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谈“斑羚飞渡”中的美     我要当好绿色温泉城的环保卫士以上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搜集资料,然后按学习小组综合,完成小论文或者调查报告,这也是这节课的课后作业。通过一系列语文活动的展开,我相信一定可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6、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73\n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7、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本着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清晰、美观、提纲挈领的反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被逼绝境   舍己为群   关爱动物   斑羚飞渡   脱离险境 互助友爱    热爱家园   保护环境   走向辉煌   无私奉献说课教案——2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本单元编选了《珍珠鸟》、《斑羚飞渡》、《鹰》等六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让每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知识目标:学习本文虚实、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叙述情节,展开生动形象描写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老斑羚那种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上,难点放在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所蕴含的强烈情感上。3、学情分析本文故事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哲理较深奥,初一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重点突破。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知道学生反复毒、读反复,让学生感悟老斑羚从容镇定、牺牲自我的精神。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三、学法指导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73\n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四、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同学们:先听老师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森林里发生了一场大火,火势很猛,一大群蚂蚁被大火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眼看他们就要被大火吞没。这时在一只大蚂蚁的示意下它们迅速地聚拢在一起,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成了一个大球。大球快速滚出了火势的包围,大火烧死了不少蚂蚁,但一部分蚂蚁因此得以存活。同学们,在这生死关头,小小蚂蚁这种牺牲一半保住另一半的举动深深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今天,我们将来看看沈石溪笔下温顺可爱的斑羚经历的那令人触目惊心的悲壮的一幕。(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整体感知 1、 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 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谁能生动的复述这个故事,成为今天讲故事大王。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特别是在复述过程重要抓住重点,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协作质疑 默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品味赏析 分析欣赏斑羚飞渡的情景。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片段,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动词进行复述,同时课件演示一对对斑羚飞渡的情景,形象的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学习老斑羚那种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学习斑羚的种族精神。 (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 (五)拓展迁移73\n 引导学生回忆讲述生活中曾见过或者做过保护小动物或残害小动物的故事,要求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然后由同学们评出今天的发言明星。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自发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给课堂评选的明星发星以资鼓励。 (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作业设置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 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本作业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谴责狩猎队的违法行为,唤起学生动物保护的意识。)说课教案——3我的说课分五部分:一、教材分析1、《斑羚飞渡》这篇课文的选材非常好,有以下特点:(1)课文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具有现代意识。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动物保护意识。(2)课文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2、教材与学生教学的总体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首先要考虑学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学设计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仔细研究教学的对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因为这篇课文属于“关注动物世界”的学习单元,可引导学生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号召全社会都来爱护动物、保护动物。3、教学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篇课文可以拓宽学习面,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学习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4、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来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复述斑羚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2)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领会动物之间老斑羚们那种在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和悲壮,领会文章的深刻主题。73\n(3通过总结课文中作者的暗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和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珍视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动物的责任感。(4)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概括问题的能力。5、教学重点(1)引导深复述故事(2)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领会动物之间老斑羚们那种勇于自我牺牲的悲壮美,让学生领会文章深刻的主题。6、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二、教学方法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设情景,组织教学。把班上的学生按照学习强弱的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小组,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1、教师的导入不易太生硬,应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教师适时点拨。3、教师可适当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展示有关要检查的预习情况如生字、斑羚简介、伤心崖、用画面生动再现斑羚飞渡的悲壮场面。三、学法1、指导学生预习,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便于整理归类。2、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3、条件的学生可以上网搜索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4、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小论文或简单的调查报告。通过一系列的语文活动展开,我相信一定可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四、教学过程(即主要教学环节,要突出体现学生的主题)活动能够(一)课前布置预习作业:1、朗读课文2~3遍。2、自学课后生字并制成卡片,写出重点词语的解释并造句,做在语系笔记上。3、准备复述故事中的主要情节。4、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并做一符号。5、搜集有关斑羚的有关资料。6、根据预习课文时自己的感受,加上自己的体验和经历,想一想主旨和本文相似的人和事。(二)课堂教学过程73\n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在上课之初,老师想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点击鼠标,flash显示画面,音乐响起。)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学生们被老师声情并茂的故事给打动了,课堂的气氛显得有些凝重。稍作停顿,教师的叙述继续)的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及作者)2、检查预习情况(大屏幕显示)1)、生字(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2)、斑羚简介斑羚又名青羊、山羊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华南等地国家二级保护动体大如山羊,但无胡须体长110-130厘米左右重40-50千克。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脚,长15-20厘米。生活在山地森林中,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清晨和黄昏活动,极善于在悬崖峭壁上跳跃、攀登,视觉听觉很敏锐。3)、伤心崖伤心崖是戛洛山上的一座山峰,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4)、至于作者,我们已在预习中读过了,这里不再介绍。3、根据我们课前预习课文的情况,大家在头脑中快速地组织一下,准备复述主要的故事情节。(准备时间两分钟,同学们思考后交流,并推举出一、两名同学复述。)4、复述完故事后,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斑羚飞渡场面的悲壮。注意:在观看过程中请大家留心彩虹出现的次数和时间,并思考它每次出现都有何作用。讨论并归纳: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种神秘色彩;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再看大屏幕显示的三幅画面,它们暗示出了本文的结构:请同学们用三个字分别概括出来。飞渡前—飞渡中—飞渡后5、合作探究性学习,讨论、交流:对这篇课文我们有何感受,从斑羚身上我们能学到哪些,从人身上我们又能想到哪些呢?讨论并归纳:73\n从斑羚身上我们能学到:集体主义精神、团结、无私奉献精神、勇于自我牺牲精神。从人身上我们又能想到:不做动物的杀戮者,要做动物的保护者。(以上讨论分四人一个小组进行,派代表发言)6、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可能提出的问题:(1)文章从哪儿可看出斑羚群们已陷入绝境?2)文中的这些斑羚没有姓名,这只斑羚,那只斑羚作者是怎样说清楚的?3)七八十只斑羚,有三四十对,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次飞渡的?在这群斑羚中,你对哪只斑羚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4)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的行列,后来为什么又走到老年斑羚的队伍里了?7、拓展迁移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所见所闻,讲述课文主题相关类似的故事。8、小结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深为老斑羚在危急关头为了赢得种群生存的机会,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的献身精神所震撼,那一幕幕动人心魄的情景引起了我们深刻的思考。使我们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许多类似的人和事,他们默默无闻,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无穷的人格魅力,他们是时代中最可爱、可敬的人。五、情感评价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营造出一种凝重的氛围,学生被蚂蚁的牺牲精神所打动。通过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可以看出大家都在课前作好了预习,认真地完成了预习笔记。通过让学生复述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课文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锻炼了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谈自己身边的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也会暗示学生平时要留心生活、留心观察。总之,这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主动,积极活泼,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既培养了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又提高了保护动物的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使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珍惜生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这堂课对我个人来讲,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多给予批评和?说课教案——4《斑羚飞渡》网络教学设计一、设计原则:73\n1、信息技术优化的原则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也有它的局限性,这就客观要求课程设计应合理应用多种信息技术,并提高资源的优化组合水平。2、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设计,就是要在既定的教学目标框架内设计出学生真正需要的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认知特点,设计开发的学习资源,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3、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原则在课程设计中,不仅要着眼于知识的传授和传递,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和认知技能的发展。4、符合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原则《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首次正式提出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标志着语文课程目标由知识中心向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的转变。《斑羚飞渡》是一节自读课,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中抓住对文学形象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这一点,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课内语文教材与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升写作技能。二、教材分析:《斑羚飞渡》被编排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语文》(第二册)。第二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阅读记叙文的能力。阅读,除学习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表达外,还要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掌握科学的阅读技能。《斑羚飞渡》所在的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写动物故事的记叙文,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对象分析:经过小学的学习,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可以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赏析形象,体会“种群生存高于一切、以个体保存群体的自我牺牲精神”的主题的深刻。能力目标:通过网上教学和学生网上冲浪,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通过因特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技巧阅读的能力。五、教学重点:斑羚形象欣赏六、教学难点:运用技巧欣赏美文七、教学思想:问题——探究——问题八、教学软件:FrontPage、Flash动画、ASP动态网页、视频编辑软件、电子邮件、IE6.073\n1、课前利用Frontpage2003,制作了网页《斑羚飞渡》,将教学中要利用的网上信息,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与网站中有关文字内容相连(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该部分文字,进入相关网站)。2、使用FLASH制作的动画展示整个飞渡过程。3、使用视频编辑软件截取、编辑斑羚录像。4、使用ASP制作了带有图片选择的留言板和网上评比。5、课下使用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了解其在预习、复习中遇到的问题。6、课上使用IE6.0浏览器进行浏览。九、课时安排:一课时十、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活动:1、板书《斑羚飞渡》沈石溪2、打开电子邮件,展示学生预习中产生的疑问和要求。3、引导学生浏览校园局域网上《斑羚飞渡》的相关网页或登陆到其他网站浏览网页,获取信息,解决疑难。4、引导学生交流浏览网页获取的信息,并加以点评。学生活动:1、了解其他同学有哪些疑问和要求。2、学生带着预习中产生的疑问、根据个人的不同需求浏览校园局域网上《斑羚飞渡》的相关网页或登陆到其他网站浏览网页,获取信息,解决疑难。3、学生间交流在浏览网页中获取的信息。说明:1、电子邮件的使用拓宽了老师和学生交流的渠道,使教师在课前就能了解到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疑问和需求,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指向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2、学生可浏览的信息有:①校园局域网《斑羚飞渡》网页:包括学习目标、作者简介、斑羚介绍(文字、图片、动画、录像)、词语、文章结构、欣赏指导、美文共赏、练习。②INTERNET相关网站:3、73\n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把语文与美术、动画、社会、自然等结合起来,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交互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软化学科界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的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对7~9年级的语文教学提出的阶段性目标中指出在阅读方面应能利用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浏览网页是学生的主体行为,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根据自己在预习中产生的不同的疑问和需求,进行自主的学习。这一教学环节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了他们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信息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交流提高学习效率,扩充了课堂容量。(二)由学生对斑羚的介绍,自然引出学习目标。教师活动:点击网页,出示学习目标:1、文学形象的欣赏2、运用技巧欣赏其他文学形象学生活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三)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朗读《斑羚飞渡》中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学生活动: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有部分学生能说出喜欢的理由。说明:这一教学环节是针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目标设计的。在朗读中,既是对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语感的训练,又使其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并能从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句子、段落,形成自主的文学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四)重点欣赏、分析飞渡场面描写中的老斑羚形象,从中总结出形象欣赏的技巧。教师活动:1.以提问的方式,引出对老斑羚形象的欣赏。(提问)通过朗读,我发现许多学生都比较喜欢斑羚飞渡的场面描写,那么读完这一部分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2、引导学生复习塑造形象的描写手段:外貌、动作、心理、语言描写。3、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应的描写,并加以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回答展示斑羚飞渡的动画、展示斑羚的录像。4、总结老斑羚的形象。5、点击欣赏指导,总结欣赏形象的技巧。欣赏形象可以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两个角度进行。学生活动:1、对第一问学生可能有这样的回答老斑羚为了种群的生存而做出了自我牺牲。2、复习塑造形象的描写手段:外貌、动作、心理、语言描写。3、学生自主找出文中相应的描写,并加以分析。a)动作描写:⑴“后退”、“飞奔”、“起跑”写得动静结合。结合动画看整个飞渡的过程。73\n⑵“纵身一跃”、“猛蹬”、“蹿跃”作者的描写源于对生活的观察,结合录像,看生活中的斑羚是怎样奔跑跳跃的,从中体会作者描写的生动、形象。⑶“坠落”突出了老斑羚的自我牺牲精神。⑷比喻:“就像两艘宇航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突出了老斑羚的自我牺牲精神;写出了斑羚跳跃技巧的娴熟。b)外貌描写宽阔结实的背有责任感的形象c)语言描写示意性地咩了一声镇定从容、甘于奉献、无怨无悔d)插入了“我”的心理描写,“我”的吃惊、“我”的未预料,更突出了斑羚飞渡的伟大,同时也烘托了当时紧张的气氛。4、学生自己总结老斑羚的形象。5、明确欣赏技巧,并加深认知。说明:这一教学环节是针对欣赏形象体会主题的深刻这一教学目标设计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对文章中感人的形象进行初步的欣赏,总结出欣赏的技巧,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生通过动画直观地感受整个飞渡场面;又通过视频录像体会到作者动作描写的生动形象。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帮助学生具体形象的感知文章内容,欣赏文学形象。(五)结合形象欣赏技巧,默读美文共赏(一)中的七个片段。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形象欣赏指导,默读美文共赏(一)中的七个片段。学生活动:点击美文共赏(一),结合形象欣赏技巧,默读母鸡、鸽子、狼、鸭子、鹤群翔空等七个片段。说明:利用网络技术使学生扩大阅读面,突破了课堂教学的自闭性,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帮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培养阅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能力。(六)结合形象欣赏技巧,对七个片段中的形象进行欣赏、分析。教师活动:1.提出规则:①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选择一个片段作为欣赏对象。②选择适合这段文字内容的图片。③结合形象欣赏技巧,选择最喜欢的词句复制、粘贴到留言板上,并加以分析。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2、总结学生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选择一个片段作为欣赏对象。2、选择适合这段文字内容的图片。3、结合形象欣赏技巧,选择最喜欢的词句复制、粘贴到留言板上,并加以分析。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说明:73\n1、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选择一个片段作为欣赏对象,允许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学生选择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培养了审美情趣;以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自主的参加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2、通过图片的选择,使学生能将阅读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形象,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同时选择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审美愉悦。3、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利用留言板,学生可以将他的感受、理解展示给大家,培养了阅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留言板的使用,使教师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转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教师在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七)师生共同评选发言最精彩小组(结合网页——评比,进行评选)教师活动:点击网页——评比,评选发言最精彩的一组。学生活动:点击网页——评比,评选发言最精彩的一组。说明:最佳小组的评选,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师生共同评比,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平等。利用信息技术对反馈信息处理方便、快捷、准确的优势,当堂得到评选结果,当堂公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八)总结全课并建议学生:如果你想阅读更多的美文;如果你想检验这一课的学习;如果你想发表对这一课感想;请课下点击我们的网页。如果你还有疑问,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老师联系。以上就是对《斑羚飞渡》的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了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优势,使语文课程教育的面貌为之一新。在民主、和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培养了创新精神。7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