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小结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保护生物学小结

知识点小结第一章、保护生物学和生物多样性一、保护生物学A、定义:保护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综合了基础生物学、应用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对物种和生境的基础科学研究,了解物种所面临的威胁,分析人类活动对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必须与政府官员、研究人员、公众一起采取保护行动,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物种的灭绝,遗传变异的丧失,生物群落的破坏。并力图恢复濒危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正常功能。B、目的:在经济发展、满足人民需求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健康的有效发展途径间找到平衡。C、特征:1、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2、是一门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3、是一门处理统计现象的科学;4、是一门价值取向的科学。D、目标:1、了解人类活动对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2.发展实用方法来阻止物种的绝灭,并力图恢复濒危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正常功能。二、生物多样性A、定义:生物多样性指地球生命的宝库——无数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它们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B、当今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点:a)就物种数目而言,最丰富的环境是:热带雨林,珊瑚礁、大型热带湖泊和深海。b)物种的丰富度的分布:越接近热带地区,几乎所有生物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就越高。c)物种的丰富度的分布格局中,历史因素相当重要,地质古老的较年轻的地区有更多的物种分布;同时,也受地形、气候和环境局部变化的影响。C、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a)生物多样性的组分能被赋予直接经济价值和间接经济价值。直接经济价值体现在人类收获的产品中,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消耗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间接经济价值表达为生物多样性所提供的、不涉及收获和资源毁坏的好处。b)生物多样性是户外休闲活动和生态旅游业的基本条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生态旅游是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c)生物多样性也具有备择价值,即为未来的人类社会带来利益,如作为新药的原料、生物控制剂和农作物开发利用的可能性。生物多样性还具有存在价值,可用人们愿意为保护它所支付钱财的数目来估价。第二章、生物多样性危机生物多样性的危机及其根源(原因):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人类侵占和栖息地的破坏导致物种的高灭绝速率。99%的现代物种灭绝可以归咎于人类活动。一、生物多样性中物种灭绝的原因:1.生境的破坏:生境的消失和沙漠化沙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季节性干旱气候下,许多生物群落发生了渐进的、不可逆转化的人工沙漠。2.生境的破碎3.生境的退化和污染:温室效因生境退化5\n是指外在因素使生物群落和物种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群落结构有可能受到破坏,物种有可能被推向灭绝,由于尚未能改变群落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植物结构,所以,这种破坏还不会立即呈现。1.人类的过度开发2.外来种的引入3.疾病的加速传播。二、物种灭绝的现状和现代物种灭绝的速率:A、物种灭绝的现状:鸟类和兽类的灭绝速率:在1600—1700年间,大约是每十年一种;在1850—1950年间,大约是每年一种;1)岛屿上的物种灭绝a)最高的物种的灭绝速率:从1600年以来,所有已知灭绝的动植物中,几乎有一半是岛屿物种。b)岛屿上物种灭绝的原因:岛屿这种特殊的生境大都是被隔离的、独立的地理单元,长期的自然进化使得岛屿产生了较高比例的特有物种。2)海洋中的物种灭绝:人类对海洋的了解知之甚少。3)大陆上的物种灭绝:淡水鱼类和开花植物的灭绝大都发生在大陆上。B、现代物种的灭绝速率:1989年Wilson:估计每年有0.2%-0.3%的物种消失。若以1000万种作为总数,即有20000-30000种,即每天有68种,每小时有3种的物种消失1993年至2003年的十年间:预测25万物种消失。所有的估测表明:在随后的50年内将有数十万物种走向灭绝。C、“岛屿生物地理学”模型理论的原理及其意义“岛屿生物地理学模型”:即物种—面积关系:岛屿的面积与物种的分布呈比例关系。“岛屿生物地理学模型”预测1、如果一个岛屿(或生境岛屿)的50%被破坏,则该岛上分布的物种中将有10%被消灭;2、当90%的生境被破坏时,将有50%的物种消失;3、如果99%的生境不存在了,大约75%的原始物种就会消失。岛屿生物地理学模型可用来预测由于生境破坏而可能灭绝的物种数及其比例。最直接的应用在那些被已破坏生境包围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规划中有重要意义。第三章、种群和物种的保护一、小种群的问题A、最小生存种群(MVP);确保种群在可预见的将来,具有很高的生存机会所必需的个体数量。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都有99%的可能性存活100年。B、小种群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遗传变异的丧失2.近交衰退3.远交衰退4.进化可塑性的丧失5.有效种群的大小:50/500理论法则:隔离种群至少需要有50个个体,为保持遗传变异性最好拥有500个个体。具恢复野生物种的指导意义。6.不等性比7.繁殖产生的变异8.种群波动和瓶颈效应9.种口变化10.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5\n1.灭绝漩涡其原因可能来自以下三个方面:1.缺乏遗传变异性、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导致的遗传问题;2.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随意性导致的种群数量的不稳定3.捕食、竞争、疾病和食物供应的变化导致的环境波动,还有不规律发生的单一事件,如火灾、洪水、干旱等导致自然灾害。二、新种群的再建立三种基本方法:再引种计划:将圈养繁殖个体或野外采集个体释放到它们历史上曾经分布而现在不分布的地区。增强项目:将圈养繁殖个体或野外采集个体释放到现生种群,扩大现生种群大小和基因库。引种计划:由于物种原先生存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再引种已不可能,将物种引入到它们历史分布范围以外的地区,建立新种群。当然,对新的引入地必须更认真进行考察,避免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三、迁地保护策略就地保护:是在野外保护自然群落和种群,对物种的保护的最佳策略。迁地保护:在人类管理下的人工环境中维持个体的生存,另一种保护策略四、物种的保护类别和法律保护A、确定物种濒危等级的主要指标:定性指标:种群数、种群大小和特性、分布范围和格局、栖息地类型、质量和面积、致危因素、灭绝危险;定量指标:种群个体总数、亚种群数和个体数、分布面积和地点数、栖息地面积;以及在一段时间内(年或代)以上各指标的上升或下降的比率和物种或种群灭绝B、IUCN确定的濒危物种的新等级系统分成哪些等级及其特点IUCN制订了濒危物种新等级系统:1)灭绝:物种种群中的最后个体被确认其已经死亡。2)野外灭绝:第1:物种仅生活在栽培和圈养条件下或仅作为驯化种群已远离其过去生活的分布区;第2:对物种已知和可能栖息地进行彻底调查,未记录到任何个体。3)极危:种群繁殖个体数小于50或种群大小小于250个个体;4)濒危:在野外灭绝的概率很高,如:种群繁殖个体数小于250。5)易危:在野外灭绝的概率较高,如:种群繁殖个体数小于1000。6)依赖保护:低危7)接近受胁:低危8)较少关注;低危9)数据缺乏:无足够的资料10)未评价:未评估C、国际上保护野生生物的重要国际公约和条约1.《生物多样性公约》:主要规定了以下4个内容:基本原则、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方式、生物技术的取得、转让和获益分配以及履约供资机制。中国是缔约国。2.《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简称华盛顿公约):通过国际合作采取许可证制度保护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植物不因国际贸易而遭到过度开发利用。3.《保护野生动物物种中迁徙物种公约》:旨在保护迁徙物种。该公约主要保护穿越国界的鸟类,未包括海洋哺乳动物和鱼类。5\n1.《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旨在承认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确保作为众多水禽繁衍栖息地的湿地得到良好的保护2.《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旨在保护重大价值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第四章、群落水平的保护一、保护区及其优先度体系A、IUCN对自然保护区的标准分类体系1)严格的自然保护区和公共莽原区2)国家公园:Eg:1872年建立美国黄石公园3)国家历史遗迹和文物地4)有管理的野生动物禁猎区和自然保护区5)陆地和海洋景观保护地6)资源保护区7)自然生物区和人类学保护区8)多用途管理区B、保护优先度体系优先原则:1)、特殊性2)、濒危程度3)、实用性确立优先度体系的途径:1)、物种:保护那些能吸引公众注意、有标志价值、有重要经济和旅游价值的“有超凡魅力”的大型动物2)、群落和生态系统:保护群落可以在同一个自我维持单元内保护众多的物种,比保护单个的目标物种常常更为容易和简洁、耗资也少,但效果更好。3)、缺口分析:比较现有的保护区和计划要建立的保护区间的生物多样性优先度,找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缺口”,需要建立新的保护区来填补这些“缺口”。4)、生物多样性中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拥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拥有较多面临物种灭绝危险或生境丧失的危险的特有种地区.5)、莽原区:作为人类进行研究对比的参照系。6)、国际协定:(1)拉姆萨尔国际湿地公约(2)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生物圈保护计划二、保护区的规划和管理A、自然保护区规划的原则和主要的解决问题原则:以“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为基础提出。包括:1.保护物种所需要的保护区面积至少应是多少?2.建立一个大型保护区还是多个小型自然保护区好?3.一个濒危物种的多少个体在保护区得到保护,才可以使它免于灭绝?4.保护区最好的形状是什么?5.如果要建立多个自然保护区,应该互相靠近一些,还是互相远离?它们应该互相隔离还是应该由通道互相连通?B、生境走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保护区之间的带状保护区,也称之为保护通道或运动通道。可以使植物和动物在保护区之间散布,保持了保护区之间的基因流动,把互相隔离的保护区通过生境走廊联成一个大的体系。C、景观生态学5\n:是区域尺度上研究生境类型及其对物种分布和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方式的学科。实际土地利用方式和保护理论的互相影响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原理。D、人与生物圈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的,在世界范围内指定了许多生物圈保护区,试图将同一地区的人类活动、研究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结合成一个整体。“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对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的何突破:A.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得到周边居民的支持;B.保留有些特定的、有特殊人文意义的景观特征;C.设置缓冲带,为核心区与和非保护区(含传统区)之间的动物扩散和基因交流提供了途径。三、恢复生态学A、定义:恢复生态学:有意识地改变某一地点,建立一个界定的、本地的、历史上曾有过的生态系统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目标是仿制一个特别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多样性和动力学。B、恢复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主要方法有四个:1.不采取任何行动2.积极引种(原有种),恢复到该地原有的物种组成和结构。3.复原至少一部分生态系统功能以及原始物种。4.用另一种生产力旺盛的生态系统类型替换已退化的生态系统C、恢复生态学的特点:1.恢复生态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其最大贡献是在恢复的物种多样性。2.恢复生态学是目前保护生物学中一个最为活跃的领域,特别是在湖泊、草原、湿地、森林等方面生物群落恢复。3.恢复生态学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一项重大工程,使我们在很大的规模上验证恢复生态学的理论。4.恢复努力还可以在一个新的位置上重新创造受胁的生物群落。不过仍需谨慎从事,必须保证被转移的所有物种都不会在新的分布区变成有害的侵入种。第五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的发展在满足当前和未来人类对资源与就业的需要的同时,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