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言学概论(5、文字)
第五章:文字“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书·序〉正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字并非语言必不可少的要素。世界上有许多的语言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没有哪一种自然的语言是没有语音、不表达意义的。文字的主要作用并不是构成语言,而是用来记录语言。但文字和语言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文字的应用也会制约语言的发展。语言和人类社会一样古老。没有语言,人类社会是组织不起来的。依靠某种声音的组合来表达一定的意义,这是人类语言的原生模式。但这种模式具有时空上的很大的局限性:离得远了听不见,来得晚了也听不见,而且时间长了记不得。\n因此,有的语言便摸索出自己的文字,使语言除了听和说的形式外,又增加了看和写的形式。正如清代学者陈澧所云:“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东塾读书记》卷十一)文字的创制使人类的发展进程出现了质的飞跃。恩格斯曾提到,人类的历史“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由于文字和语言的这种复杂的关系,关于文字学的归属问题就有了争议。有的观点认为文字学是和语言学平行的独立学科,谈语言学时大可不谈文字学,例如英语等西方语言学。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字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汉语自古以来的语言研究就包括音韵、训诂、文字三块。现在我们的汉语专业的二级学科里也有“汉语言文字学”。\n国内语言学的教材,不论是讲现代汉语的还是讲语言学概论的,也不管是主流观点还是传统观点,基本上都包含了“文字”这一块。以上介绍了文字和语言的关系。下面将侧重讨论有关文字的几个问题:1、文字的类型2、文字的起源3、汉字的特点\n1、文字的类型世界上的语言有7千多种,有文字的语言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各语言的文字自成体系,各不相同。对文字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例如从文字来源的角度看,可分为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如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等);从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看,则又可分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下面我们主要从文字与语言的关系来讨论。表意文字指其文字的主要特征是能够直接表达意义,并不是说它没有表音的手段。所以表意文字又称意音文字。汉字是典型的表意文字。古代的表意文字还有古苏美尔文字、古埃及文字、古玛雅文字等。然惟独汉字沿用至今,其余的均已消亡。(墨西哥)\n汉语古代的造字法“六书”中,“日、月、木”等象形字、“本、末、上、下”等指事字、“明、吠、武、信”等会意字,其造字之初,字形与字义都有直接的关系。而大量的形声字如“江河溪流”、“枝桠根梢”、“铜铁银钱”、“绸缎缠绵”等的形旁,暗示着某种抽象的义类,也是间接地表达了字义。所以,无论从造字之初选择的形意之路来看,还是从现代汉语中的传承字以及形声字的情况来看,汉语文字的表意功能是十分彰显的。英语等印欧语言的文字属于表音文字。表音文字表意文字形形音义音义\n表音文字也叫拼音文字。它的优点在于能够以少量的字符来拼写所有的词语。例如,英语和法语都只有26个罗马字母,俄语用33个斯拉夫字母。(日语的51个片假名也具有此功能)而表意文字的字符数最少也在一千以上。汉字的总数达好几万,通用字也有七千之多。字符数量大,必然导致字符的形体结构复杂,除了独体字,还有合体字,可以分出部首、偏旁和笔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西方的文字学研究相对淡薄,而汉语的文字学则作为传统“小学”三分天下之一支,源远流长并长盛不衰的缘故。根据教材,表意文字又可细分为表词文字和语素文字,表音文字可细分为音节文字和音素文字。这部分的内容请同学们在课后自行看书理解。\n2、文字的起源古汉语文字、古苏美尔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古玛雅文字等表意文字都是最古老的文字。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40世纪,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一带)的苏美尔人就有了较为成熟的文字。初期的苏美尔文字以象形为主,也有些会意字,如把“牛”和“山”的符号组合在一起表示“野牛”,把“鸟”和“蛋”的符号并在一块则表示“生产”。由于苏美尔文多用苇杆在泥版上压写而成,笔画呈头粗尾细状,故也称“楔形字”、“钉头字”。大约在同一时期,古埃及的圣书字与图画文字并用,后逐渐脱离图画文字而形成完整的表意文字。汉语较为完整的文字体系是甲骨文(公元前17世纪),但据考古的发现,有人认为汉语的原始文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n以上所提都是作为成熟体系的文字所产生的时期。实际上,文字的产生不是一夜而长、一蹴而就的。人类为了创造文字曾经走过漫长的道路,付出艰巨的劳动。在我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但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文字从无到有是群众智慧的结晶,绝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功劳。荀子就曾说过“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荀子·解蔽》)综合各国的考古和史籍,现在一般认为文字产生之前经历了实物记事、图画记事等两个字前阶段。(也有的把“实物”中的刻木独列为“符号记事”阶段)\n实物记事常见的办法是结绳、刻木等。《易经系辞》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北史·魏本纪》也说:魏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唐会要·吐蕃》记载:“吐蕃(今藏族)无文字,刻木结绳以为约。征兵用金箭,寇至举烽。”《五代会要》也有载:“契丹本无文字,惟刻木为信。”结绳的办法今已不得而知,后人只说是“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这种办法现在一些偏僻的农村还保留着一些残迹,如浙东的某些山区,大人告诫小孩儿,怕忘事就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当地习惯用一根布条系裤)。1、实物记事\n图画记事指用描绘事物外部特征的图画或图画组合来记事。例如,印地安人奥基布娃(Ojibuwa)部落一女子的情书就是通过图画记事的方法来表达的:2、图画记事上面是该女子在赤杨树的树皮写给自己情人的信。图左边的“泥鳅”和“熊”分别为男子和女子的图腾。曲线表示应走的道路,女的在帐篷里等他。十字架表示帐篷旁住着天主教徒。帐篷所在路的对面是一个湖沼,指示帐篷的方位。\n图画记事显然比实物记事复杂得多,但记事图画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字,因为它所表达的意义还远未稳定,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例如前面那幅图画,换一个女子可能会采用别的画法,换另一个情人也可能就看不懂了。真正的文字在表意上基本稳定、笔画形成规律并且在一定的族群中已经约定俗成。这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那几种古老的文字。但那时人类又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也许有人会问,前面提到的几种古老文字都具有表意的性质,那么像印欧语言那样的表音文字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应该说,表音文字不是自源文字,它是在表意文字出现之后通过借鉴的方式而产生的。\n苏美尔文字使用了约两千年,到公元前20世纪因以栏人的征服而消亡。古埃及文字使用了四千年,经历了由圣书体、僧书体到民书体的变化,后埃及先后受马其顿和罗马的征服,至公元5世纪终于走向消亡,被表音的希腊文字所取代。但古埃及文字在其后期已经孕育出一套能够区分词汇意义的辅音音符,虽然此时它在整体的性质上还是表意为主的文字。而正是这套辅音音符,被腓尼基语所借鉴并最终发展出后来的表音文字。公元前一千多年,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这两大文化中心之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地区,居住着一支闪米特族人,也叫腓尼基人(Phrygian)。他们从事海上贸易,需要一种文字来通信和记帐。但当时的腓尼基语并没有自己的文字,于是便借用古埃及文字。但他们放弃了古埃及文字中的表意字符,保留并改造了辅音音符,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字。\n例如,腓尼基语“门”的辅音今读为“d”,他们就借用古埃及文表“门”的第一个音符“凸”,略加改造成“”,后来又改写为“”。这与现代的“d”已经相去不远了。又如,腓尼基语“蛇”的辅音今读“n”,也是借古埃及文表“蛇”的第一个音符“”,先改为“٩”,后又改为“ㄅ”。这与今天的“n”也就一步之遥了。当时的腓尼基语词根由辅音组成,辅音很稳定,元音则随词的语法功能而变化,其拼音文字只需一套辅音字母即可,不需要元音字符。所以腓尼基语的文字又称为辅音文字。这种辅音文字随着当时腓尼基人的海上贸易而向外传播:向东→阿拉伯字母、印度字母向南→撒巴字母向西→希腊字母\n希腊语在借用腓尼基文字后,再创制出一套为己所用的元音字母。所以今天的希腊语的词根,不仅有辅音字母,也有了元音字母。从希腊语起,西方语言开始有了由辅音字母和元音字母构成的拼音文字。希腊字母系统有很多后裔,其中最重要的是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系统。如今的英、法、德、意、西、葡等印欧系语言的文字都采用拉丁字母。甚至咱们现代汉语的拼音方案也采用拉丁字母。思考题:汉字为何未能走上表音文字的道路?(古汉语原也有一些通过假借的同音字“它”、“父”、“北”,甲骨文时假借字多,形声字少,同音字压力大,《说文》形声字占80%,克服了同音字的困难,即虽同音而不同形:如“蛇”、“斧”、“背”。)\n3、汉字的特点《现代汉语》课中我们讲过汉字特点:1、在功能上属于表意文字;2、在字词关系上属于语素文字;3、在外形上属于方块文字;4、在语音关系上与音节对应;5、在书写上不实行分词连写。但今天我们讨论汉字的特点主要是针对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的问题而言的。如今,世界上许多语言都使用表音文字,唯汉字仍顽强地扛着“表意”的大旗。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等原本借用汉字的语言,曾经也是使用表意文字的,但后来它们各自进行了文字改革,利用所借的汉字分别创制出片假名、谚文、字喃,实现了拼音化,从面走上了表音文字的道路。\n有人根据文字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认为世界语言文字的发展呈现为一个“三段论”的规律:表意→意音→表音从古汉语“六书”的造字法来看,似乎也间接印证了这一点。最早的是“象形”,其后的“指事”、“会意”也都是表意的。再后来才出现“形声”这样一种“意音”的手段。到了现代汉语,前三种“表意”的造字法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唯“形声”仍作为新造词的主要手段之一。按文字发展“三段论”的定律,则是否意味着:汉字最终也将走向表音文字的道路?\n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徐通锵先生为此做了如下论证:一、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各有长短。表音文字虽有易学易用的优点,但也有它的弱点:1、稳固性不如汉字。语音几百年一变,它为了跟语音保持对应,因此也必须跟着变。2、无法贯通古今。如古英语的“thou,thee,yee”等,没有任何意义提示,不专门学过不知道它们即是今“you”的各种前身。3、难以沟通方言。不像汉语方言,听不懂没关系,还有稳定统一的表意文字可以沟通。二、从自源文字体系的兴衰史来看,古埃及的圣书字、古苏美尔文的钉头字以及古玛雅文字的消亡,都是与民族入侵、文化传统的消亡联系在一起的。不能作为所谓两种文字“优胜劣汰”的佐证。\n三、从汉字改革的历史看,拼音化最终还是未能取代汉字作为汉语唯一的书写符号系统。最先创导汉字改革的卢戆章曾认为(1892):一俟汉字实现拼音化以后,“凡字无师能自读;基于字话一律,则读于口,遂即达于心;又基于字画简易,则易于习认,亦即易于捉笔,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之不富强哉。”但如今我们使用简体字,化解了卢之所言部分问题。汉语拼音目前也只是作为辅助系统而存在罢。港澳台等地甚至使用繁体字还是坚持到了现在。四、汉语的特点制约着汉字的发展方向。自古以来,汉人的语言文化讲究的是以意为先、音随义转、形随义变。这在造字、语汇、句法等层面上都有充分的反映。汉语中真正体现形音义三位一体的东西是“字”,一个字就可以表达一个概念,即使是当今所谓的“复音词”也是用字来组成的。所以汉语书写以字为单位而不分词连写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n综上所述,徐先生认为“表意”或“表音”是个发展的方向问题,而不是像“三段论”所说的那样是个发展的阶段问题:↗表意表意√↘表音表意→意音→表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