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言学概论论文
流行语提要: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而不同的流行语则作为社会一根敏感的神经,反映出社会的变化。伴随着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出现了很多新思想、新事物,而“流行语”正是这些新思想、新事物最好的见证。可以说,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述没有哪一个时期能够涌现出这么多的流行语,那么集中、大量地丰富汉语的词汇。现如今,每一个经过改革开放岁月的中国人,随口都能说出几句改革开放的流行语。细心地休味一下改革开放的流行语,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改革开放,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來的种种进步。关键词:流行语;语言现象。一、流行语的來源(-)网络用语网络语言主要通过谐音、替代、拟形等手段來表情达意,不仅简单便捷,而且幽默诙谐、符合网络快捷化的要求,也弥补了网络无表情性的缺陷,所以在网络世界备受青睐,为网民广泛使用,有的词语,比如“886”、“恐龙”、“BF”、“酱紫”、“菜鸟”等等,甚至进入了人们的日常交际的口语中。(二)影视用语随着电影电视走进千家万户,影视作品中的某些经典语言,成为一种时尚的流行语言。比如,近几年來中国走红的贺岁片导演冯小刚的作品,几乎年年都会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还有广告语,越來越多的广告语转变为能反映出一些社会进步的潮流和流行趋势,人们口口相传的经典流行语。例如奥柯玛冰柜的广告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三)方言词语近年来,许多颇具特色的方言词语因其独有的表现力而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流行语的一个重更的来源。比如四川方言中的“雄起”、“假打”,东北方言中的“忽悠”,粤港方言中的“埋单”、“搞定”等等。\n二、流行语的分类(一)旧词翻新这个特点形象的说法就是“I口瓶装新酒”,是将现代汉语已有的词赋予新的意义、新的用法,这符合汉语一词多义的特点。例如:“蛋白质”原是生物学术语,是一种物质的学名,现在被人们改装成了“蛋+白+质”,而这三者分别代表“笨蛋、白痴、神经质。(二)修辞造词1、诙谐双关用“1314”表示“一生一世”,“520”表示“我爱你”等等。2、反语故意使用与本來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來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手段叫反语。运用反语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诙谐效果。因此,如果有人表扬你是“天才”、“神童”,千万别高兴得太早,因为他有可能说你是“天生的蠢材”、“神经病儿童”。(三)新创在社会新生事物似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今天,求新求异的心理成为了一种社会普遍心理,尤其以年轻人,又以大学生最为突岀,他们热衷于创造和使用流行语。(四)外来词字母词,这里的字母词单指英语单词及其缩写,如:“GDP”、“WTO”、“IT”、“MBA”、“EO”、“IQ”、“DIY”、“VS”等。二、重要意义(-)“流行语”昭示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很多听起来似乎已经习以为常的流行语,冋想当初它们是怎样打破了几十年、几百年乃至几千年思想的禁锢,产生石破天惊的效应,就会发现解放思想是多么来之不易,多么值得珍惜。(-)“流行语”昭示了社会的进步。昔H的动辄“加班加点”、“大会战”、“为节H献礼”变成了今H的“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些流行语告诉人们,科学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才是向好的方向\n发展,向有利于人类子孙后代生存的长远发展,是毫不掺假的真发展。三、流行特性(-)时间性是“流行”的第一个涵义。换句话说,流行语都有一个从流行到不流行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以有长有短,甚至有些新词新语本身就是作为流行语而创造的。(二)“流行”的第二个涵义是阶段性,一般來说,流行语的“流行”过程是比较短暂的,或者说短暂性是流行语时间性的一个特点。当流行语使用一个时期后,就会消失,如果没有消失,而在这个流行层面达到一定的普遍性时,流行语就进入了地域方言,成为当地方言的一个普通词语。比如“二百五”“没戏”(北京),“十三点”“炒冷饭”(上海)等,这些当年的流行语早已成为一般词语。像“路子”“翻船”“二进宫”等还进入了书面语。(三)“流行”的第三个涵义是高频性。流行语的使用频率比一般词语要高,是一段时间内群众所喜闻乐用的。比如北京话的“打的”“倒爷”等,上海话的“捣浆糊”“勿要忒”等。(四)“流行”的第四个涵义的新型性。因此,流行语必然都是新词新语,或者说新词新语是流行语的基础。但不能反推,因为新词新语并不一定都是流行语。“新”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结构新,比如北京话的流行语“玩一把”“爱你没商量”等,上海话的流行语“勿要忒”“拎勿清”等;第二是语义新,比如北京话的“铁”“款儿”等;上海话的“(一粒)米”“大兴”等;第三是感觉新,因此不少流行语借自外地方言或外国语言,比如北京话借自港台的“酷”、借自东北方言的“造”、借自英语的“Bye-Bye”等,上海话借自港台的“大哥大”、借自北京话的“斩”、借自英语的“达事留西”等四、附属特性(-)底层性流行语的创造者主要是市民阶层,有的还来源于行话黑话,所以流行语反映的主要是下层文化。比如北京和上海的流行语就反映了京沪两地五行八作的人\n和事:在社会上混的“玩主”、冒充顾客帮助卖主销售的“托儿”(北京),对什么事都爱打听或插手的“百搭”、一哄而上赴日本打工赚钱的“黄蜂”(上海)。(二)隐密性流行语很多來源于行话、切口甚至流氓团伙的黑话,因此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反映了某种团体的利益和价值观念。比如“T”“张儿”(北京),“口摸”“开冲”(上海)來口行话。(三)反正统性流行语反映的社会价值观常常与国家倡导的信仰道德规范相悖甚至表现低级趣味、社会阴暗面,如“傍家儿”“嗅蜜”“托儿”(北京),“煤饼”“下三路”“斩冲头”(上海)。(四)非通用性流行语使用的场合、社群、语体常常有一定的限制,一般只限于亲朋好友、地位身份相当的人日常交际使用,社会地位和文化层次高的人,特别是女性和中老年人,在使用流行语时有很大的选择性,一般只在开玩笑或故意幽默一下时才偶尔使用那些已经家喻户晓的词语,如“大款”“宰”“侃”等。地域流行语由于具有浓片的地方文化色彩,甲地的流行语在乙地很难被理解和认同。(五)非规范性流行语的创造者大多文化程度较低,流行词语常常是不规范的,比如,词语的缩略和语素的结合不遵循一般规律,表现出极大的任意性。如北京话中“现眼”略为“现”、“没有商量的余地”略为“没商量”,上海话“脂粉气”略为“粉”,超出了一般的词语缩略和搭配规范。(六)平行性流行语常常与一般词语处于重叠状态,有的像同义词或近义词,有的像同形词。比如北京话的“路子”和“办法”、“渣儿”和“毛病”,上海话的“拗”和“威胁”、“搭子”和“搭档”,这些成对的词意义都是和同或相似的。而如北京话的“练”原指“练习”,现指“打架或干某项工作”,“掰”原指“用手把东\n西分开或折断”,现指“断绝友情”,上海话的“调”原指“调戏”,现指“戏弄”,“嫖”原指“玩弄妓女”,现指“戏弄、嘲弄”,则词形虽然相同,但意义却是完全不同了。(七)能产性流行语由于使用频率高,会产生衍生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构成新词,如北京话出“的”构成“打的”“面的”“摩的”“的哥”“的姐”等。二是扩展词义。如北京话的“傍家儿”由“相互依靠的伙伴”引巾出“相互依靠陪伴”,又特指“相好儿、情人”等。\n参考文献:[1]刘英.社会变界与流行语[J]•语文学刊.2005,(1),23[2]魏慧萍•流行话语的双关[J]•语文建设.2001,(12),18[3]刑欣.都市语言研究新视幷[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3[4]刘涌泉.关于汉语字母词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2,(1),21[5]钱乃荣.“酷词”在造词上的新特点[J]•语文建设.2001,(12),26[6]史有为.外來词——异文化的使者[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6—18[7]社会语言学研究所•语言•社会•文化[M]•语文出版社,1991,71-79[8]巾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20-35[9]曾常红•试论现代流行语流行的基本条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⑵,17[10]郭大松陈海宏•五十年流行词语[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444\n目录摘要关键词一、流行语的来源(-)网络用语(二)彩视用语(三)方言词语二、流行语的分类(-)I口词翻新(二)修辞造词(三)新创(四)外來词二、重要意义(-)“流行语”昭示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流行语”昭示了社会的进步。三、流行特性(-)时间性是“流行”的第一个涵义。(-)“流行”的第二个涵义是阶段性。(三)“流行”的第三个涵义是高频性。(四)“流行”的第四个涵义的新型性。四、附属特性(―)底层性(二)隐密性(三)反正统性(四)非通用性(五)非规范性(六)平行性(七)能产性参考文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