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专升本《管理学》基础考试复习要点《管理学》_周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专升本《管理学》基础考试复习要点《管理学》_周三

2011年专升本考试《管理学基础》考试提要第一部分管理与管理学掌握:管理的定义、性质及管理的职能。教材知识点: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管理的载体:组织;(2)管理的本质:分配、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3)管理的对象: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⑷管理的职能:信息、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5)管理的目的: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2、管理职能:20世纪初,亨利.法约尔提出5要素说: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20世纪50年代,孔茨提出: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20世纪70年代: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本书: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具体如下:(1)决策:通过方案的产生和选择以及通过计划的制定表现出来。(2)组织: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3)领导:通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表现出来。(4)控制:通过对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5)创新:是通过组织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其他管理职能的变革和改进来表现其是存在的,对于一个有活力的组织来说,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创新是各项管理职能的灵魂和生命。以上各种管理职能不是孤立的,他们的相互关系:(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和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2)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3)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3.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角色:a.代表者;所在单位的领导,管理者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责。例如:管理者有时必须参加社会活动,如:出席社区的集会或宴请重要客户等。b.领导者:直接负责所在单位的成败,和员工一起努力确保目标实现。c.联络者:与外界建立联系。(2)信息角色:a、点督者:监督的目的是获取信息。管理者可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如:蜜切关注组织自身状况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接触下属,利用个人关系网等方式来获取信息。b、传播者:管理者把监督获取的大量信息分配出去,传递给员工。\nC、发言人:管理者把信息传递给外界,例如:必须向董事会和股东说明组织的财务状况和战略方向。(3)决策角色a、企业家:管理者对发行机会进行投资,如: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或发明新工艺。b、冲突管理者:管理者必须善于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如:平息客户的怒气,同不合作的供应商进行谈判,或者调解员工的争端等。c、资源分配者:管理者决定组织资源用于哪些项目。a.谈判者:谈判对象包括: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其他组织。5.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性技能: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如监督会计人员的管理者必须学会会计实务(基层管理最重要)人际性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对于所有层次的管理重要性大体相同)概念性技能: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高层管理最为重要)第二部分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认识:主要管理理论形成的时间、研究重点、特点以及相关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理解:现代管理理论主要学派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掌握: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教材知识点:一、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一)科学管理理论1.科学管理理论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2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乞(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提出的科学管理制度的内容:(5点)1工作定额;2标准化;\n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4差别计件工资制:计件工资率随完成定额的程度而上下浮动。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1.其他人的贡献1)吉尔布雷斯夫妇:在动作研究和T作简化方面做出突出贡献。2)甘特:1.甘特图2.计件奖励工资制:对于超额完成定额的工人,除了支付给他日工资,超额部分以计件方式发给他奖金。对于完不成定额的工人,工厂只支付给他日工资。(二)组织管理理论1.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石: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亨利■法约尔被公认为是第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他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上。1)企业的基本活动与职能将工业企业中的各种活动划分为六类: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加工。商业活动:釆购销售交换。财务活动: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安全活动:设备的维护和人员的保护。会计活动:货物盘点、成本统计和核算。管理活动:归纳出管理的五大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2)管理的十四项原则①劳动分工。②权责相当。③纪律严明(尊重协议,以达到服从,专心,尽力,到建外部声誉)④统一指挥(雇员只接受一个上级的领导)⑤统一领导。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⑦报酬合理。⑧集权与分权。⑨等级链与跳板。⑩秩序。⑪公平。⑫人员任期稳定。⑬首创精神。⑭集体精神。(团结就是力量)2.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教材P17)\n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韦伯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他认为权威有三种类型:个人崇拜式权威、传统式权威和理性-合法的权威。三种权威中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威才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理想组织形式具有一下一些特点:1明确的分工2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4职业管理人员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5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管理人员,领取固定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6管理人员不是其管辖的那个企业的所有者。7遵守规则和纪律。8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感情的影响。3、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教材P18)巴纳德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两人或更多人经过有意识地协调而形成的系统。他认为组织中,经理人员是最为重要的因素!经理人员的职能主要有:(1)建立并维护一个信息系统(2)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做出贡献(3)明确组织的目标。巴纳德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明确的目标(2)协作的意愿(3)良好的沟通非正式组织: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相互间必然产生共同的感情、态度、倾向,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惯例。他的理论为后来的“社会系统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二、行为管理理论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n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一)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梅奥对其领导的霍桑试验进行总结,写成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该学说有以下主要内容:①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提高工人人际关系的满足度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二)行为科学三、现代管理理论主要学派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见教材P20-24)1.数量管理理论主要内容学分科筹统策运系决2系统管理理论3权变管理理论4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本质是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1)关注顾客(2)注重持续改善(3)关注流程(4)精确测量(5)授权于员工。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学习型组织■精益思想■业务流程再造■核心能力理论第三部分决策理解:决策基本特征与基本要素掌握:决策的基本概念;决策的分类;决策的过程;集体决策方法应用: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教材知识点:\n1、决策的基本概念(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1)决策的定义b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①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②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③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2)决策的1: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1)决策的釈一适量的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4)决策的(一)古典决策理论基于“经济人”假设的,主要盛行于20世纪年代以前。其决策的目的: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二)行为决策理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西蒙:“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影响决策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决策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如态度、情感、经验和动机等。2、决策的分类:按时间长短,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业务决策。战略决策:长期目标战术决策:中期目标业务决策:短期目标▲3、决策的过程:⑴诊断问题(识别机会);⑵明确目标;(3)拟定方案;(4)筛选方案;(5)执行方案;(6)评估效果。4、决策的影响因素:(1)环境因素:环境的稳定性1)环境比较稳定的情况下2)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市场结构1)垄断程度较高2)竞争程度较高买卖双方在市场上的地位1)卖方市场2)买方市场(2)组织自身的因素:\n组织文化1)保守型组织文化2)进取型组织文化组织的信息化程度主要体现在对其决策效率的影响上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模式(3)决策问题的性质:问题的紧迫性1)时间敏感型决策2)知识敏感型决策问题的重要性(4)决策主体的因素: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1)风险厌恶型2)风险中立型3)风险爱好型个人能力个人价值观决策群体的关系融洽程度5、决策的方法:(计算分析题)一、定性决策方法:(一)集体决策方法:1.头脑风暴法奥斯本该决策方法的四项原则是:(1)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建议不作任何评论;(2)建议不必深思熟虑,越多越好;(3)鼓励独立思考,奇思妙想;(4)可以补充完善已有的建议。头脑风暴法的特点是:倡导创新思维。时间一般在1-2小时,参加者以5-6人为宜。2•名义小组技术方法在集体决策中,如果大家对问题兴致的了解程度有很大的差异,或彼此的意见有较大的分歧,直接开会讨论效果并不好,可能争执不下,也可能权威人士发言后大家随声附和。这时大家可以采取“名义小组技术”3•德尔菲技术(专家意见法)。(二)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包括1.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美国波斯顿公司提出)应该考虑它的相对竞争地位和业务增长率两个维度。\n相对竞争地位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上,它决定企业的销售量、销售额和赢利能力;而业务增长率主要反映业务的增长速度,影响投资的回收期限。(1)“瘦狗”(2)“幼童”(3)“金牛”(4)“明星”1.政策指导矩阵(荷兰皇家一壳牌公司创立)。从市场前景和相对竞争能力两个维度分析。二、定量决策方法(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一)确定型决策方法(二)不确定型决策方一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小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一)风险型决策方一决策树法.第四部分计划认识:计划组织实施的方法;理解:计划的概念、性质、作用与类型掌握:计划的编制过程;目标管理的过程;教材知识点:1、计划的性质与作用:(1)计划工作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一目的性。“计划工作”是对“决策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进一步地展开和细化;(2)计划工作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基础一-基础性。(3)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4)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一效率性。2、计划的类型:(1)根据时间长短分: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2)根据职能空间分类: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3)根据综合性程度分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4)根据明确性分: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5)根据程序化程度分:程序性计划、非程序性计划。哈罗德•孔茨从抽象到具体把计划划分为一个层次体系。包括(1)目的或使命;(2)目标;(3)战略;(4)政策;(5)程序;(6)规则;(7)方案(规划;(8)预算。3、计划的编制过程:(2008年已考简答题)(1)确定目标。确定目标过程是决策工作的主要任务。(2)认清现在。目的是寻求合理有效的通向对岸的途经——实现目标的途经。(3)研究过去。研究过去不仅是从过去发生的事件中得到启示和借鉴,更重要的是探讨过去通向现在的一条规律。(4)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重要的前提条件。(5)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地计233划。\n(1)制定主要计划。(2)制定派生计划:与基本计划密切联系的计划。(3)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4、目标管理的过程(2005年已考简答题)①制订目标(包括确定组织的总体目标和各部门的分目标);②明确组织的作用;③执行目标;④成果评价;⑤实行奖惩;⑥制订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第五部分组织理解:组织、组织设计的含义;组织结构的特性;组织设计的任务原则掌握: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及其优缺点;组织的层级化与管理幅度应用:应用组织理论分析问题教材知识点:1、组织设计:(1)组织设计的实质: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劳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工。(2)组织设计的任务:组织设计的任务是设计清晰的组织结构,规划和设计组织中各部门的职能和职权,确定组织中职能职权、参谋职权、直线职权的活动范围并编制职务说明书。为了达到组织设计的理想效果,组织设计者需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①职能与职务的分析与设计;②部门设计③层级设计▲(3)组织设计的原则:①专业化分工原则。②统一指挥原则。统一指挥原则就是要求每位下属应该有一个并且仅有一个上级,要求在上下级之间形成一条清晰的指挥链。③控制幅度原则。控制幅度原则是指一个上级直接领导与指挥下属的人数应该有一定的控制限度,并且应该是有效的。④权责对等原则。组织中的每个部门和部门中的每个人员都有责任按照工作目标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同时,组织也必须委之以自主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权力。职权与职责要对等。\n①柔性经济原则。所谓组织的柔性,是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组织的经济是指组织的管理层次与幅度、人员结构以及部门工作流程必须要设计合理,以达到管理的高效率。2、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影响组织设计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五个:⑴环境(1)战略(2)技术(3)规模(4)生命周期▲3、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与特征比较组织的部门有多种不同的划分方式,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形成以下几种不同的部门化形式。其中,职能部门化和流程部门化是按工作的过程标准来划分的,而其余几种则是按工作的结果标准来划分的。⑴职能部门化:职能部门是一种传统而基本的组织形式。职能部门化就是按照生产、财务管理、营销、人事、研发等基本活动相似或技能相似的要求,分类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2)产品或服务部门化:在品种单一、规模较小的企业,按职能进行组织分工是理想的部门化划分形式。(1)地域部门化:地域部门化就是按照地域的分散化程度划分企业的业务活动,继而设置管理部门管理其业务活动。企业根据地域的不同划设管理部门,为的是更好地针对各地的特殊环境条件组织业务活动的开展。(2)顾客部门化:顾客部门化就是根据目标顾客的不同利益需求来划分组织的业务活动。(3)流程部门化:流程部门化就是按照工作或业务流程来组织业务活动。人员、材料、设备比较集中或业务流程比较连续紧密是流程部门化的实现基础。(4)矩阵型结构;(7)动态网络型结构。4、组织的层级化与管理幅度(1)管理幅度与组织层级的互动性①组织层级化设计的核心任务是确定完成任务需要设定的层级数目,而有效的管理幅度是决定组织中层级数目的最基本因素。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组织层级受到组织规模和组织幅度的影响,它与组织规模呈正比;在组织规模已确定的条件下,\n组织层级与组织幅度具有互动性,它与组织幅度呈反比,即上级直接领导的下属越多,组织层级也就越少,反之则越多。①组织层级与组织幅度的互动关系决定了两种基本的组织结构形态:一种是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形态:另一种是锥型式的组织结构形态。(2)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①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工作能力;②管理工作的内容和性质;③工作条件;④工作环境.第六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理解: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掌握:人员配备的原则;绩效评估的含义、程序与方法教材知识点:▲1、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系统评价组织中人力资源的需求量;(2)选配合适的人员;(3)制定和实施人员培训计划。▲2、人力资源计划中的人员配备原则(教材P178)(一)既要保证企业短期自上而下的需要,也要能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二)既要促进员工现有人力资源价值的实现,又要能为员工的长期发展提供机会。3、绩效评估的定义和作用(2008年已考简答题)①«2估是指组织定期对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行为及业绩进行考察、评估和测度的一种正式制度。用过去制定的标准来比较员工的工作绩效记录并及时将绩效评估结果反馈给员工,可以起到有效的检测及控制作用。(2)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评估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绩效评估为最佳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②绩效评估为组织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绩效评估可以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料作为激励或处分员工、提升或降级、职务调动以及进一步培训的依据,这是绩效评估最主要的作用。③绩效评估为员工提供了一面有益的“镜子”绩效评估使员工有机会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以及其他人对自己工作情况的评价,起到了有益\n的"镜子〃作用。①绩效评估为确定员工的工作报酬提供依据绩效评估的结果为确定员工的实际工作报酬提供了决策依据。②绩效评估为员工潜能的评价以及相关人事调整提供了依据组织需要创设更为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为组织制定包括降职、提升或维持现状等内容的人事调整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4、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绩效评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特定的绩效评估目标;(2)确定考评责任者;(3)评价业绩;(4)公布考评结果,交流考评意见;(5)根据考评结论,将绩效评估的结论备案.管理者必须根据实际的需求对绩效评估的各种方法进行选择,使评估结果既能达到评估目的,又能适合组织的具体特点。组织所采取的传统绩效评估方法主要有:个人自我评价法、小组评议法、工作标准法、业绩表评估法、排列评估法、平行对比评估法等。现代绩效评估更多采用目标管理法。第七部分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认识: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理解:组织变革的动因;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掌握:组织变革的含义;组织变革的内容;组织变革的类型与目标;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组织文化的内容与功能教材知识点:(一)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1、组织变革的含义: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要求。2、组织变革的动因:推动组织变革的因素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两个部分。(1)外部环境因素:①整个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诸如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体制的改变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等等,都会引起组织内部深层次的调整和变革。②科技进步的影响。知识经济的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对组织的固有运行机制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③资源变化的影响。组织发展所依赖的环境资源对组织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如原材料、\n资金、能源、人力资源、专利使用权等。组织必须要能克服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依赖,同时要及时根据资源的变化顺势变革组织。①竞争观念的改变。基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竞争的方式也将会多种多样,组织若要想适应未来竞争的要求,就必须在竞争观念上顺势调整,争得主动,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⑵内部环境因素①组织机构适时调整的要求。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与组织的阶段性战略目标相一致,组织一旦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机构,新的组织职能必须得以充分的保障和体现。②保障信息畅通的要求。随着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组织决策对信息的依赖性增强,为了提高决策的效率,必须通过变革保障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③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组织长期一贯运行极可能会出现X—非效率现象,其原因既可能是由于机构重叠、权责不明,也有可能是人浮于事、目标分歧。组织只有及时变革才能进一步制止组织效率的下降。④快速决策的要求。决策的形成如果过于缓慢,组织常常会因决策的滞后或执行中的偏差而坐失良机。为了提高决策效率,组织必须通过变革对决策过程中的各个环咔进行梳理,以保证决策信息的真实、完整和迅速。⑤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是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组织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新的发展矛盾,为了达到新的战略目标,组织必须在人员的素质、技术水平、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做出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3、组织变革的内容:⑴对人员的变革指员工在态度、技能、期望、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变革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成员之间在权力和利益等资源方面的重新分配。(1)对结构的变革结构的变革包括权力关系、协调机制、集权程度、职务与工作再设计等其他结构参数的变化。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对如何选择组织设计模式、如何制定工作计划、如何授予权力以及授权程度等一系列行动作岀决策。(2)对技术与任务的变革技术与任务的改变包括对作业流程与方法的重新设计、修正和组合,包括更换机器设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等等。4、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1)组织变革的类型:①战略性变革:是指组织对其长期发展战略或使命所做的变革。②结构性变革:是指组织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对组织的结构进行变革,并重新在组织\n中进行权力和责任的分配,使组织变得更为柔性灵活、易于合作。①流程主导性变革:是指组织紧密围绕其关键目标和核心能力,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构造。②以人为中心的变革:是指组织必须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教育等引导,使他们能够在观念、态度和行为方面与组织保持一致。(1)组织变革的目标①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组织要想在动荡的环境中生存并得以发展,就必须顺势变革自己的任务目标、组织结构、决策程序、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等等,只有如此,组织才能有效地把握各种机会,识别并应对各种威胁,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②使管理者更具环境适应性在组织变革中,管理者必须要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否具备足够的决策、组织和领导能力来应对未来的挑战。③使员工更具环境适应性组织变革的最直接感受者就是组织的员工。组织如若不能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变革的重要性,顺势改变员工对变革的观念、态度、行为方式等,就可能无法使组织变革措施得到员工的认同、支持和贯彻执行。(二)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2007年已考论述题)1、组织变革的阻力产生阻力的原因集中表现为来自个人的阻力和来自团体的阻力两种。(1)个人阻力.个人的阻力包括:①利益上的影响。变革从结果上看可能会威胁到某些人的利益,如机构的撤并、管理层级的扁平等都会给组织成员造成压力和紧张感。②心理上的影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对失败风险的惧怕、对绩效差距拉大的恐慌以及对公平竞争环境的担忧,都可能造成人们心理上的倾斜,进而产生心理上的变革阻力。另外,平均主义思想、厌恶风险的保守心理、因循守旧的习惯心理等也都会阻碍或抵制变革。(2)团体阻力.团体对变革的阻力包括:①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组织结构变革可能会打破过去固有的管理层级和职能机构,并采取新的措施对责权利重新做出调整和安排,这就必然要触及某些团体的利益和权力。如果变革与这些团体的目标不一致,团体就会采取抵制和不合作的态度,以维持原状。\n①人际关系调整的影响。在新的关系结构未被确立之前,组织成员之间很难磨合一致。随着利益差距的拉大,这些人必然会对组织的变革产生抵触情绪。2、消除组织变革阻力的管理对策(1)客观分析变革的推力和阻力的强弱;(2)创新组织文化;(3)创新策略方法和手段;总之,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有可能对变革形成阻力,变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尽可能消除阻碍变革的各种因素,缩小反对变革的力量,使变革的阻力尽可能降低,必要时还应该运用行政的力量保证组织变革的顺利进行。(三)组织文化1、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1)组织文化的基本概念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2)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①超个体的独特性:每个组织都有其独特的组织文化,这是由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背景以及不同的行业特点所形成的。②相对稳定性: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积累而成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会因组织结构的改变、战略的转移或产品与服务的调整而变化。③融合继承性:每一个组织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形成的,必然会接受和继承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也必须注意吸收其他组织的优秀文化,融合世界上最新的文明成果。④发展性:组织文化随着历史的积累、社会的进步、环境的变迁以及组织变革逐步演进和发展。2、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1)组织文化的结构:一般认为,组织文化有三个层次结构,即潜层次、表层和显现层三层。①潜层次的精神层:这是指组织文化中的核心和主体,是广大员工共同而潜在的意识形态,包括管理哲学、敬业精神、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等。②表层的制度系统:称制度层,指体现某个具体组织的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员工行为准则的总和,也包括组织体内的分工协作关系的组织结构。③显现层的组织文化载体:又称物质层,是指凝聚着组织文化抽象内容的物质体的外在显现,显现层是组织文化最直观的部分,也是人们最易于感知的部分。⑵组织文化的内容从最能体现组织文化特征的内容来看,组织文化包括组织价值观、组织精神、伦理规\n范以及组织素养等。①组织的价值观:组织的价值观就是组织内部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对该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以及指导这些活动的一般看法或基本观点。②组织精神:组织精神是指组织经过共同努力奋斗和长期培养所逐步形成的,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共同心理趋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组织精神是一个组织的精神支柱,是组织文化的核心。①伦理规范:伦理规范是指从道德意义上考虑的、由社会向人们提出并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它通过社会公众舆论规范人们的行为。3、组织文化的功能⑴整合功能;⑵适应功能;⑶导向功能.第八部分领导理解:领导的定义;领导的作用以及领导者的权利基础掌握: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领导方式行为理论;领导方式情景论应用:应用领导理论分析问题教材知识点:1、领导的含义: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领导者必须具备三个要素:(1)领导者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2)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3)领导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一--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部下来达到企业的目标。2、领导的作用:是指领导者在带领、引导和鼓舞部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要具有指挥、协调和激励三个方面的作用。(1)指挥作用(2)协调作用(3)激励作用3、领导者的权力来源:(1)法定权力(2)惩罚权力(3)奖赏权力(4)专长权力-由于领导者在组织中身处某一职位而获得的权力;-领导者惩罚或控制的能力,下属出于对不利后果的惧怕而作出反应;-可以带来积极效益或奖赏的权力,这些奖赏可以是对方看重的任何东西;-是基于专业技术、特殊技能或知识的影响力;(5)参照权力(感召性权力)-源自个人所具备的令人羡慕的资源或人格特点,来自对另一个人的敬重,以及希望自己成为那样的人。4、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领导方式是一个回答怎样领导的问题,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专权型领导、民主型领导。(1)集权型领导,是指领导者个人决定一切,布置下属执行。这种领导者要求下属绝对服从,并认为决策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2)民主型领导,是指领导者发动下属讨论,共同商量,集思广益,然后决策,要求上下融\n洽,合作一致地工作。5、领导方式行为论:(1)密执安大学的研究密执安大学研究由世別克竇试图比较群体效率如何随领导者的行为变化而变化。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打算建立实现预期的绩效和满意水平的基本原理,以及有效的领导方式类型,结果发现了两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一种是工作(生产)导向型的领导行为。另一种领导方式是员工导向型领导行为。密执安大学领导行为方式研究的结论是,员工导向的领导者与高的群体生产率和高满意度成正相关,而生产导向的领导者则与低的群体生产率和低满意度相关。(2)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弗莱西曼将领导方式分为两个维度,即领导方式的关怀维度和定规维度。这项研究发现,在两个维度方面皆高的领导者,一般更能使下属达到高绩效和高满意度匚而其他三种维度组合类型的领导者行为,普遍与较多的缺勤、事故、抱怨以及离职有关系。此外,领导者的直接上级给领导者的绩效评估等级,与高关怀性成负相关。(3)管理方格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布莱克和穆顿提出的关于培养领导方式的管理方格论。这一理论充分概括了上述两项研究所提炼的员工导向和生产导向维度。在这种领导方式论中,首先把管理人员按他们的绩效导向行为(称为对生产的关心)和维护导向行为(称为对人员的关心)进行评估,给出等级分值。然后以此为基础,把分值标注在两个维度坐标界面上,并在这两个维度坐标轴上分别划出9个等级,从而生成81种不同的领导类型。6、领导方式情景论(1)菲德勒权变理论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领导工作强烈地受到领导者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领导方式是领导者特征、追随者特征和环境的函数。领导者的特征主要指领导者的个人品质、价值观和工作经历。菲德勒将权变理论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即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上下级关系。所谓职位权力是指领导者所处的职位具有的权威和权力的大小,或者说领导的法定权、强制权、奖励权的大小。权力越大,群体成员遵从指导的程度越高,领导的环境也就越好,反之,则越差。任务结构是指任务的明确程度和部下对这些任务的负责程度。如果这些任务越明确,而且部下责任心越强,则领导环境越好;反之,则越差。上下级关系是指下属乐于追随的程度。如果下级对上级越尊重,并且乐于追随,则上下级关系越好,领导环境也越好;反之,则越差。(2)路径一目标理论路径一目标理论是罗伯特・豪斯发展的一种领导权变理论。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工\n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一致。根据路径一目标理论,领导者的行为被下属接受的程度,取决于下属是将这种行为视为获得当前满足的源泉,还是作为未來满足的手段。领导者行为的激励作用在于:(1)使下属的需要满足取决于有效的工作绩效;(2)提供有效绩效所必须的辅导、指导、支持和奖励。为考察这些陈述,豪斯确定了四种领导行为:指导型领导者;支持型领导;参与型领导;成就导向型的领导。与菲德勒的领导方式学说不同的是,豪斯认为领导者是灵活的,同一领导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表现出任何一种领导风格。(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管理学者保罗•赫塞和肯尼斯•布兰查德提出的。他们补充了另外一种因素,即领导行为在确定是任务绩效还是维持行为更重要之前应当考虑的因素一-成熟度,并以此发展为领导方式生命周期理论。这一理论把下属的成熟度作为关键的情景因素,认为依据下属的成熟度水平选择正确的领导方式,决定着领导者的成功。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这两种领导维度,并且将每种维度进行了细化,从而组合成四种具体的领导方式:(1)指导型领导(高任务T氐关系)。领导者定义角色,告诉下属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以及在何时何地做。(2)推销型领导(高任务一高关系)。领导者同时提供指导行为与支持行为。(3)参与型领导(低任务一高美系)。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便利条件和沟通。(1)授权型领导(低任务一低关系)。领导者提供不多的指导或支持。和菲德勒的权变理论相比,领导方式生命周期理论更容易理解和直观。但它只针对了下属的特征,而没有包括领导行为的其他情景特征。因此,这种领导方式的情景理论算不上完善,但它对于深化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第九部分激励认识:激励的一般形式和实务理解:激励的概念与对象掌握:激励的内容理论;激励的过程理论;激励的强化理论应用:应用激励理论及激励的形式与方法分析问题教材知识点:1、激励的概念与对象(1)激励的概念激励是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2)激励的对象激励的对象主要是人,或者准确地说,是组织范围中的员工或领导对象。\n2、激励的一般形式和实务(1)激励的一般形式:常用的主要有四种激励方式:工作激励、成果激励、批评激励以及培训教育激励。①工作激励是指通过分配适当的工作来激发员工内在的工作热情;②成果激励是指在正确评估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给员工以合理奖惩,以保证员工行为的良性循环;③批评激励是指通过批评来激发员工改正错误行为的信心和决心;④培训教育激励则是通过灌输组织文化和开展技术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增强其更新知识、共同完成组织目标的热情。(2)当代若干激励实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在多种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形式新颖的激励计划,竭力改善企业员工的满意度和绩效。这些计划主要包括绩效工资、分红、员工持股、总奖金、知识工资和灵活的工作日程等。一、薪酬管理①绩效工资:企业突出绩效工资意味着员工是根据他的绩效贡献而得到奖励的,因此这种工资一般又称为奖励工资。它实际上是激励的期望理论和强化理论的逻辑结果,因为增加工资是和工作行为挂钩的。②分红:是员工和管理人员在特定的单位中,当单位绩效打破预先确定的绩效目标时,接受奖金的一项激励计划。和绩效工资不同的是,分红鼓励协调和团队工作,因为全体员工都对经营单位的利益在做贡献。③总奖金:是以绩效为基础的一次性现金支付计划。单独的现金支付旨在提高激励的效价。这种计划在员工感到他们的奖金真正反映了公司的繁荣时才有效,不然,效果适得其反。④知识工资:是指一个员工的工资随着他能够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增加而增加。知识工资增加了公司的灵活性和效率,因为公司需要的做工作的人会越来越少。二、员工持股计划给予员工部分企业的股权,允许他们分享改进的利润绩效。员工持股计划实际上是公司以放弃股权的代价来提高生产率水平。员工持股计划使得员工们更加努力工作,因为他们是所有者,要分担企业的盈亏。三、灵活的工作日程:主要指取消对员工固定的五日上班每日工作八小时工作制的限制。修改的内容包括四日工\n作制、灵活的时间以及轮流工作。四、目标管理。3、激励的内容理论这类激励理论,根据对人性的理解,着重突出激励对象的未满足的需要类型,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从社会文化的系统出发,对人的需要进行分类,通过提供一种未满足的需要的框架,寻求管理对象的激励效率,称之为需要层次论;另一种是从组织范围角度出发,把人的需要具体化为员工切实关心的问题,称之为双因素理论。这两种激励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还有与强调需要相关的后天需要理论。(1)需要层次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来的,也称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主要理论要点: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个基本论点是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另_个基本论点是人的需要都有层次。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或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还将这五种需要划分为高低两级。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称为较低级需要,而社会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称为较高级的需要。②需要的实现和满足具有顺序性,即由低到高逐级实现。③人的激励状态取决于其主导需要是否满足。④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感受到最强烈的需要类型是不一样的。因此,有多少种类型的需要,就有多少种层次不同的需要结构。因此,只有在认识到了需要的类型及其特征的基础上,企业的领导者才能根据不同员工的不同需要进行相应的有效激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企业激励员工提供了一个参照样本。(2)双因素理论也叫“保健-激励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徳里克•赫兹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这一理论的研究重点,是组织中个人与工作的关系问题。主要理论要点:在实际工作中,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公司的政策、管理和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保健因素处理不好,会引发对工作不满情绪的产生,处理得好,可以预防或消除这种不满。但这类因素并不能对员工起激励的作用,只能起到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所以保健因素又称为“维持因素”。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与激励因素有关的工作处理得好,能够使人们产生满意情绪,如果处理不当,其不利效果顶多只是没有满意情绪,而不会导致不满。他认为,激励因素主要包括这些内容: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感,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赫兹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把传统的满意一不满意(认为满意的对\n立面是不满意)的观点进行了拆解,认为传统的观点中存在双重的连续体: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同样,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这种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基本启示是: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创造奋发向上的局面,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1)后天需要论:由美国管理学家大卫・麦克兰提出。后天需要理论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有些需要是靠后天获得的。换句话说,人们不是生来就有这些需要的,而是通过生活经验能够学习的。有三种需要的研究最多,它们是:(1)成就的需要;(2)依附的需要;(3)权力的需要。早期的生活阅历决定着人们是否获得这些需要。总的来说,激励的内容理论突出了人们根本上的心理需要,并认为正是这些需要,激励人们采取行动。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和后天需要论,都有助于管理人员理解是什么在激励人们。所以,管理人员可以设计工作去满足需要,并付诸适当的工作行为。4、激励的过程理论激励的过程理论试图说明员工面对激励措施,如何选择行为方式去满足他们的需要,以及确定其行为方式的选择是否成功。过程理论有两种基本类型:公平理论和期望理论。(1)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1965年首先提出来的,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①主要理论观点:员工经常将自己的付出和所得与他人进行比较,而由此产生的不公平感将影响到他们以后付出的努力。这种理论主要讨论报酬的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o它指出,人们将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比较来判断其所获报酬的公平性。②公平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它告诉管理人员,工作任务以及公司的管理制度都有可能产生某种关于公平性的彩响作用。因此,主管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使下属员工处于公平感的心理状态。③公平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员工本身对公平的判断是极其主观的。这种行为对管理者施加了比较大的压力。因为人们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我的付岀,而过低估计自己所得到的报酬,而对他人的估计则刚好相反。因此管理者在应用该理论时,应当注意实际工作绩效与报酬之间的合理性,并注意留心对组织的知识吸收和积累有特别贡献的个别员工的心理平衡。(2)期望理论这一理论主要由美国心理学家V.弗鲁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并形成。期望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特定的行动。有效的激励取决于个体对完成工作任务以及接受预期奖赏的能力的期望。根据这一理论的研究,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激励力)是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即M=VXE,式中,M表示激励力,V表示效价,E表示期望值。期望理论的基础是自我利益,它认为每一员工都在寻求获得最大的自我满足。期望理论的核心是双向期望,管理者期望员工的行为,员工期望管理者的奖赏。期望理论的关键是,正确识别个人目标和判断三种联系,即努力与留绩效的联系、绩效与奖励的联系、奖励与个人目标的联系。\n激励过程的期望理论对管理者的启示是,管理人员的责任是帮助员工满足需要,同时实现组织目标。管理者必须尽力发现员工在技能和能力方面与工作需求之间的对称性。5、激励的强化理论这种理论观点主张对激励进行针对性的刺激,只看员工的行为及其结果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突出激励的内容和过程。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首先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其所受剌激的函数。如果这种剌激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他不利,则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失。因此管理要采取各种强化方式,以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组织的主目标。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大类型。(1)正强化所谓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清白实现。正强化的刺激物不仅包含奖金等物质奖励,还包含表扬、提升、改善工作关系等等精神奖励。(2)负强化所谓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强化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忽视了诸如目标、期望、需要等个体要素,而仅仅注重当人们采取某种行动时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但强化并不是员工工作积极性存在差异的唯一解释。第十部分控制与控制过程理解:控制的必要性;掌握:控制的类型;控制的过程;有效控制的特征。教材知识点:1、控制的必要性(教材P276-277)控制是组织在动态的环境中为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检查和纠偏活动或过程。管理者进行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组织活动的过程和实际与计划目标及计划内在相一致,最终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现代组织管理中,控制必不可少,原因:(1)环境的变化:静态环境是不存在的,企业外部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必然要求企业对原先制定的计划,从而对企业经营的内容作相应的调整。(2)管理权力的分散:为了使助手们有效地完成受托的部分管理事务,高一级的主管必然要授予他们相应的权限。因此,任何企业的管理权限都制度化或非制度化地分散在各个管理部门和层次。企业分权程度越高,控制就越有必要。(3)工作能力的差异:即使企业制定了全面完善的计划,经营环境在一定时期内也相对稳定,对经营活动的控制仍然是必要的。这是由不同组织成员的认识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差异所造成的。完善计划的实现要求每个部门的工作严格按计划的要求来协调地进行。加强对这些成员的工作控制是非常必要的。2、控制的类型(教材P278)(1)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值的方法,可以将控制过程分为下列几类。\n①程序控制: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时间t函数,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的管理工作都属于程序控制性质。例如计划编制程序、统计报告程序、信息传递程序等都必须严格按事前规定的时间进行活动,以保证整个系统行动的统一。②跟踪控制: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的函数。③自适应控制:特点是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值是过去时刻(或时期)已达状态Kt的函数。也就是说,Z值是通过学习过去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④最佳控制: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普遍应用了最佳控制原理进行决策和管理。例如用最小费用来控制生产批量,用最低成本来控制生产规模,用最大利润率控制投资,用最短路程控制运输路线等等。(2)根据时机、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可以将控制划分为三类。①前馈控制:通过情况的观察规律掌握信息的分析,趋势的预测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在其没有发生前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其存在预测困难。②同期控制:亦称现场或过程控制,是指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主管人员愈早知道业务活动与计划的不一致,就可以愈快地采取纠偏措施,可以在发生重大问题之前及时纠正。③反馈控制:亦称成果或事后控制,过去的情况指导现在和将来。3、控制的过程:(教材P282)(1)确定控制标准找出关键点,必须以计划、组织目标为依据。(2)衡量实际绩效抓住重点,对关键之处重点检査。(3)纠正偏差进行差异分析,确定偏差(正偏差或负偏差),改进工作方法:改进组织和领导工作;调整或修整原有计划或标准。4、有效控制的特征(教材P289)⑴适时控制(1)适度控制(2)客观控制(3)弹性控制第十一部分管理的创新职能认识: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理解:创新的概念;创新的类别与特征掌握:创新的过程;创新活动的组织。\n教材知识点:1、创新的概念:组织,领导,控制是保证计划目标实现所不可缺少的,某种意义上以属于管理的“维持职能”其任务是保证系统按预定的方向和规则运行。而管理是在动态环境中生存的社会经济系统,仅维持是不够的,还必须不断调整活动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即“创新职能”。2、创新的基本类别与特征:(教材P321—323)1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来考察: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2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消极防御创新和积极攻击型创新3从创新发生的时期:系统初建时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4从创新的组织程度:自发创新和有组织的创新3、创新的基本内容:(教材P323—327)(1)目标创新:企业各个时期的具体经营目标,需要适时地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需要地特点及变化趋势加以整合,每依次调整都是一次创新。(2)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在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以及产品创新三个方面。(3)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4)组织创新:组织结构和结构的创新。(5)环境创新:主要是指市场的创新。即通过企业的活动去引导消费,创造需求。4、创新的过程和组织(教材P328—-333)⑴创新的过程①寻找机会创新是对原有秩序的破坏。原有秩序存在着不协调的现象,包括系统外部:技术变化,人口、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系统内部:生产经营中的瓶颈、企业意外的成功和失败。②提出构想透视不协调现象的原因,据此分析和预测不协调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③迅速行动将构想付诸于行动。④坚持不懈(2)创新活动的组织(创新管理的技能)①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角色;②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③制定有弹性的计划;④正确地对待失败;\n①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2012年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交通运输(国际航运管理)、物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专升本)专业课考试大纲第一部份管理学基础考试大纲(150分)一、考试要求•能准确地了解管理思想发展史中的重要时间、主要学派、重要人物及其主要贡献•能比较准确地理解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影响因素•能系统地了解管理学中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了解各项管理职能的基本内容和原则•能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管理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分析、解决管理实际问题,对管理的基本工作能进行综合归纳•熟练运用管理学中的各种分类方法和工具,掌握计划、决策、领导、控制中的常用方法二、考试内容•管理与管理学掌握:管理的定义、性质及管理的职能・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认识:主要管理理论形成的时间、研究重点、特点以及相关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理解:现代管理理论主要学派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掌握: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决策理解:决策的基本特征与基本要素掌握:决策的基本概念;决策的分类;决策的过程;集体决策方法应用: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计划认识:计划组织实施的方法理解:计划的概念、性质、作用与类型掌握:计划的编制过程;目标管理的过程;•组织理解:组织、组织设计的含义;组织结构的特性;组织设计的任务原则掌握: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及其优缺点;组织的层级化与管理幅度应用:应用组织理论分析问题・人力资源管理理解: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掌握:人员配备的原则;绩效评估的含义、程序与方法・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n认识: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理解:组织变革的动因;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掌握:组织变革的含义;组织变革的内容;组织变革的类型与目标;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组织文化的内容与功能・领导理解:领导的定义;领导的作用以及领导者的权利基础掌握: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领导方式行为理论;领导方式情景论应用:应用领导理论分析问题•激励认识:激励的的一般形式和实务理解:激励的概念与对象掌握:激励的内容理论;激励的过程理论;激励的强化理论应用:应用激励理论及激励的形式与方法分析问题10、控制与控制过程理解:控制的的必要性;掌握:控制的类型;控制的过程;有效控制的特征11、管理的创新职能认识: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理解:创新的概念;创新的类别与特征掌握:创新的过程;创新活动的组织三、考试题型1、单项选择题:约30分2、多项选择题:约20分3、简答题:约30分4、论述题:约20分5、计算分析题:约30分6、案例分析题:约20分试题难易比例:较容易题约40%,中等难度题约50%,较难题约10%。参考用书:周三多主编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第2版\n第二部分《市场营销》(150分)一、考试要求本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科,它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策略性强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考生掌握有关市场营销学的内容和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应具有运用市场营销理论分析市场,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市场营销问题的能力。二、考试内容1、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学|认识:市场营销与企业职能,市场营销学的产生与发展。理解: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及基本内容,研究市场营销学的意义与方法。掌握:市场及相关概念,市场营销的含义。2、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及其贯彻认识:价值链,市场导向战略规划,理解:市场营销管理及哲学观念,全面质量营销,顾客导向组织创新,创建知识型企业。掌握: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顾客让渡价值。应用:以社会长远利益为中心的观念,顾客满意的含义。3、规划企业战略与市场营销管理过程认识:认识和界定企业使命,区分战略经营单位。理解:企业战略的特征,企业战略规划过程,规划经营战略。掌握:企业战略的层次结构,规划投资组合,规划成长战略,市场营销管理的一般过程。应用:市场营销组合。4、市场营销环境认识:营销环境的含义。理解:营销活动与营销环境。掌握:营销环境的特征,微观营销环境,宏观营销环境。应用:环境分析与营销对策。5、消费者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理解: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掌握:消费者市场的含义和特点,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外在因素,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内在因素,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参与者。应用: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主要步骤。6、组织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认识:生产者的交易导向,中间商购买过程的参与者,中间商购买决策过程,非营利组织市场的类型。理解:生产者购买行为的主要类型,系统购买与销售,中间商的购买类型,中间商采购者个人的购买风格,非营利组织的购买特点和方式。掌握:组织市场的概念与类型,组织市场的特点,生产者购买决策的参与者,影响生产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政府市场购买行为分析。应用:生产者的购买决策过程。7、市场营销调研与预测\n认识:信息及其功能,理想的市场营销信息系统。理解:营销信息系统的内涵与特点,估计目前市场需求。掌握:营销信息系统的构成,营销调研的含义和作用,营销调研的类型和内容,营销调研的步骤,市场需求测量,市场需求预测方法。应用:营销调研的方法。8、目标市场营销战略认识:市场细分战略的产生与发展。理解:市场细分的原理与理论依据。掌握:市场细分的作用,市场细分的标准,市场覆盖模式,选择目标市场战略条件,市场定位的概念和方式,市场定位的步骤,市场定位战略。应用:目标市场战略。9、竞争性市场营销战略认识:顾客价值分析。理解:行业竞争观念,判定竞争者的战略和目标,评估竞争者的实力和反应,企业攻击对象和回避对象。掌握:业务范围导向与竞争者识别,企业市场竞争的战略原则。应用:市场领导者战略,市场挑战者战略,市场追随者战略以及市场利基者战略。10、产品策略认识:优化产品组合的分析,新产品开发的组织。理解:产品的分类,新产品的概念及种类,新产品开发的必要性。掌握:产品整体概念,产品组合及其相关概念,产品组合决策,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及其阶段划分,新产品开发的程序,新产品采用与扩散。应用: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与营销策略。11、品牌与包装策略认识:品牌更新,品牌扩展,品牌管理。理解:品牌与商标的区别,品牌资产,品牌有无,品牌设计,品牌保护,包装标签与包装志。掌握:品牌的含义,品牌的作用,包装的含义、种类和作用,包装的设计原则。应用:品牌组合,包装策略。12、定价策略认识:定价目标。理解:价格变动反应及价格调整,地区定价策略,产品组合定价策略。掌握:影响定价的主要因素,成本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应用:折扣定价策略,心理定价策略,差别定价策略,新产品定价策略,。13、分销策略认识:窜货现象及其整治,物流现代化。理解:分销渠道的含义与职能,分销渠道设计,分销渠道管理,物流的规划与管理。掌握:分销渠道的类型,批发与批发商,零售与零售商,无门市零售,物流及其职能,物流的顾客服务水平,物流目标的选择。\n应用:影响分销渠道选择的因素。14、促销策略认识:推销人员的甄选与培训,推销人员的奖励,推销人员的考核与评价,广告效果的测定,公共关系的活动方式和工作程序。理解:广告的概念与种类,广告的设计原则,人员推销的概念及特点,销售促进的特点。掌握:促销的含义,促销的作用,推销人员的素质,人员推销的形式与策略,广告媒体的种类及其选择,公共关系的概念及特征,公共关系的作用。应用:促销组合及促销策略,销售促进的方式。15、市场营销的新领域与新概念认识:绿色营销的兴起,整合营销传播,互联网给传统营销带来的变化,道义论的道德观,我国营销道德的状况,营销道德的建立。理解:绿色营销的内涵,营销观念的演进,关系营销的流程系统,关系营销的主要目标,营销道德的含义。掌握:绿色营销的特点,整合营销的内涵,4C观念与5R理论,整合营销执行,关系营销及其本质特征,互联网在营销中的应用。应用:绿色营销的实施,关系营销的具体实施。三、试卷题型和分数结构(一)、填空题:约30分(二)、单项选择题:约30分(三)、多项选择题:约20分(四)、简答题:约30分(五)、论述题:约20分(六)、案例分析题:约20分试题难易比例:较容易题约40%,中等难度题约50%,较难题约10%o考试用书吴健安主编市场营销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