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09 发布 |
- 37.5 KB |
- 1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消费经济学》
消费经济学\n第1讲导论消费经济与消费经济学的独立性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对消费问题认识和研究的历史演变学习和研究消费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本课程讲授的技术路线\n一、消费经济与消费经济学的独立性消费是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一个独立的环节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生产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分配《财政学》《分配经济学》交换《商业经济学》《市场学》消费???\n消费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关键消费是国民经济循环的先导性因素,是使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n消费直接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即消费需要。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必须研究人们的消费需求,研究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研究消费水平变化及发展趋势;研究市场的变化和消费心理、消费者行为的变化;研究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等等。\n其他经济学科,不可能代替消费经济学来对消费环节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消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详细消费经济学与部门经济学的关系详细消费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的关系总之,消费经济学必须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按此到下一页\n消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政治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从消费这一环节来研究生产关系揭示社会再生产一般规律研究消费领域的特殊矛盾和规律是消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具体化比如,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问题,在政治经济学中只是提到和涉及,对于其发展变化的趋势与规律,只能由消费经济学来研究。\n消费经济学与部门经济学的关系消费经济学与部门经济学有密切关系。但消费经济学不可能成为部门经济学,部门经济学也不可能代替消费经济学。消费是社会生产的一个环节,不是一个部门。工业、农业、商业等部门都与消费有关,都有其独立的学科,但都不可能全面解决消费领域的问题,正如消费经济学不可能全面解决工业、农业、商业等部门的问题一样。\n二、经济学对消费问题认识和研究的历史演变消费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与消费在社会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人们对消费认识的发展密不可分古典经济学对消费问题的认识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前的经济学对消费问题的认识消费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的地位当代经济学对消费理论的贡献【名人专栏】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弗朗哥·莫迪利亚尼(FrancoModigliani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分析\n三、消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消费经济学是以消费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消费经济学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得到发展并在50年代以后逐步成熟的。随着消费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地位的不断提高,消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学按照考察对象和分析立足点的不同,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近年来有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企业、消费者和市场的经济活动;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体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运行中各个经济总量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消费经济学对消费问题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也逐渐分化为两个方向。\n宏观消费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陆续进入买方市场阶段,经济发展有资源约束型转为需求约束型,需求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消费成为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宏观消费问题的研究,首先要考虑消费需求对社会总需求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消费需求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直接影响总需求,而且通过拉动投资需求(当然投资需求也会反过来带动消费需求)对总需求产生进一步的影响。对消费需求的研究要结合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这就涉及消费水平问题。其次是结构问题和消费方式。最后是消费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消费者保护运动的经济含义。\n微观消费问题微观消费问题是从微观消费主体——消费者的角度来研究消费者的资源分配。消费者行为中最基本的是下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即消费者如何将其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进行分配,影响这种分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消费者的收入分配行为将极大的受金融市场的影响。比如,他可以通过借贷来增加当期可支配收入,也可以通过对金融工具的投资来再增加未来的财富,因此消费信贷决策和投资决策也成为经济学对消费者行为分析的重要内容。同时,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对其劳动供给决策的选择不仅影响其当期收入,还影响其一生的收入和消费,也影响其时间分配,进而影响其消费方式。因此,劳动供给行为也被纳入了微观消费问题研究的视野。\n微观消费研究与宏观消费研究的关系微观消费研究是宏观消费研究的基础宏观消费研究是微观消费研究的目的消费者行为与宏观消费现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关系\n四、消费者及其行为消费经济学所研究的消费者行为消费者(个人或家庭)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消费信贷劳动供给决策消费决策储蓄决策(广义)消费支出决策(2)投资决策(2)商品、品牌、时间、地点等决策\n消费者行为的原则和特征效用最大化原则习惯性不可逆性示范性复杂性\n五、学习和研究消费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n主要研究方法: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分析的方法\n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导论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消费热点消费权益假日经济与旅游消费消费政策消费经济学前沿\n导言思考题关键术语:消费者行为的效用最大化;消费者行为的习惯性;消费者行为的不可逆性;消费者行为的示范性;消费者行为的复杂性了解经济学对消费问题认识的发展过程。观察并举例说明对社会经济有重要影响的消费现象。观察并举例说明消费者行为所具有的特征。\n第2讲(1):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消费水平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消费水平与国民经济增长合理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消费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合理消费结构\n什么是消费水平?狭义概念: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劳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足的程度。(如人均粮食消费量、人均奶类产品消费量等)广义: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而且包括消费品的质量。更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包括消费质量在内,包括消费者与消费客体、消费环境相结合的质的规定性在内。因此,消费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最终表现为人们的健康水平(国民平均寿命、人口死亡率等)、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享受水平,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程度。关于最低消费水平的问题?(尹P69)\n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国民收入(NI)水平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合理分配与利用人口总量及其增长速度市场物价水平产品质量\n消费水平与国民收入增长当国民收入增长较快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也增长较快。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需要提高积累率的情况下,其他情况不变,消费水平的提高速度就会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但受到消费基金最低限的限制,离差不能太大。某些时期需要提高消费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提高速度会高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但受积累基金最低限限制,离差不能太大。一般情况下,应使消费水平的提高速度略低于(或接近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这是比较正常的情况。应使积累率和消费率都相对稳定,以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注:积累基金的最高限就是消费基金的最低限,即消费基金的增长,最低限度应保证新增人口后的平均消费水平不低于前期。同时,积累基金的最低限就是消费基金的最高限,即积累基金的增长,最低限度应保证新增劳动力就业,使平均技术装备水平不低于前期。\n社会平均消费水平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的增长应低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的提高,要考虑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的增长要低于消费品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总之,我们既反对高消费,也要反对压抑消费。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好消费水平提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n农户消费与国民经济的连动关系农户收入、消费与GDP的增长率比较IncreaseRateofIncomeandConsumptionofRuralHouseholdsandGDP\n合理消费水平的主要参考标准?消费水平是否合理,是相对的,但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也有一些客观要求,有一定的衡量标准。物质生活合理,保证生理上所需要的各种营养,促进身心健康。不仅物质生活合理,而且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能够提高消费者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合理消费水平,应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合理消费水平,要有利于减少浪费,合理使用消费资源,提高消费品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消费水平,应该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正确处理生产增长与消费水平提高的关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而不是脱离生产发展的可能来盲目提高消费,同时也不能压抑。\n什么是消费结构?概念: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集团)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有实物和价值两种表现形式。实物形式指人们在消费中,消费了一些什么样的消费资料,以及它们各自的数量。价值形式指以货币表示的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表现为各项生活支出。\n消费结构的分类?按人们实际消费支出的不同方面可以将消费结构划分为吃、穿、住、用、行等具体形式(每项还可进一步细化)。按满足消费需要的层次来分类,可以把消费结构划分为生存资料的消费、享受资料的消费和发展资料的消费。按消费品的不同内容,可以划分为实物消费和劳务消费。此外,还可以划分为自给性消费和商品性消费;满足物质需要的消费和满足精神需要的消费等。\n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产业结构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收入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价格的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人口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此外,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社会风气、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差别等都会程度不同的影响消费结构。\n消费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之一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变化趋势生存资料在消费总量中的比重逐步下降,享受资料、发展资料在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将逐步上升。从需求弹性的角度分析,生存资料需求弹性小,享受和发展资料的需求弹性大。举例说明\n10-27全国和西部12省(区、市)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消费品消费量199520002001品名全国西部12省全国西部12省全国西部12省(区、市)(区、市)(区、市)粮食(原粮)(公斤)258.92248.78249.49240.55237.98230.09#小麦81.1187.0580.2784.9576.8181.40稻谷129.19106.39126.82105.75122.89105.22豆类及豆制品(公斤)2.411.735.493.985.654.26#大豆2.280.122.531.592.461.81蔬菜(公斤)104.62103.01111.98103.08109.3097.87食油(公斤)5.805.097.066.187.036.13#植物油4.253.255.454.365.514.37肉禽及制品(公斤)13.5615.0818.3020.1518.2120.12#猪肉10.5812.4013.4415.7913.3515.67牛肉0.360.580.550.750.550.79羊肉0.350.690.641.340.601.27家禽1.831.252.851.982.872.09蛋及制品(公斤)3.221.584.972.244.722.29奶及制品(公斤)0.641.551.062.301.202.38水产品(公斤)3.360.693.921.074.121.12食糖(公斤)1.281.061.281.201.431.26酒(公斤)6.534.187.024.727.104.98糖果(公斤)0.300.270.350.340.360.33糕点(公斤)1.310.650.960.430.970.46水果及制品(公斤)13.019.6218.3114.7920.3316.19坚果及制品(公斤)0.130.100.740.500.820.62\n10-23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构成单位:%指标19851990199520002001生活消费总支出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食品57.7958.8058.6249.1347.71衣着9.697.776.855.755.67居住18.2317.3413.9115.4716.0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5.105.295.234.524.42医疗保健2.423.253.245.245.55交通通讯1.761.442.585.586.32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3.895.377.8111.1811.06其他商品及服务1.120.741.763.143.24生活消费现金支出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食品39.3341.5941.1036.1435.52衣着15.4811.7510.327.417.18居住22.0021.6617.2017.9818.3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8.258.207.925.795.58医疗保健3.935.064.946.827.08交通通讯2.872.243.927.258.06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6.348.3611.9114.5314.12其他商品及服务1.811.132.684.084.14\n10-3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年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家庭城镇居民家庭绝对数(元)指数(1978=100)绝对数(元)指数(1978=100)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1978133.6100.0343.4100.067.757.51980191.3139.0477.6127.061.856.91985397.6268.9739.1160.457.853.31990686.3311.21510.2198.158.854.21991708.6317.41700.6212.457.653.81992784.0336.22026.6232.957.652.91993921.6346.92577.4255.158.150.119941221.0364.43496.2276.858.949.919951577.7383.74283.0290.358.649.919961926.1418.24838.9301.656.348.619972090.1437.45160.3311.955.146.419982162.0456.25425.1329.953.444.519992210.3473.55854.0360.652.641.920002253.4483.56280.0383.749.139.220012366.4503.86859.6416.347.737.9\n消费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之二吃、穿、住、用的变化趋势食物消费在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呈下降趋势;穿着用品的消费会趋于比较稳定,甚至会略有下降;用的比重会有所上升,然后趋于稳定;住的比重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断上升。\n\n江苏张家港南丰镇农村采风-农民别墅\n江苏张家港南丰镇农村采风-农民别墅\n江苏张家港南丰镇农村采风-农家厨房\n江苏张家港南丰镇农村采风-农家厨房\n消费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之三吃、穿、住、用内部结构的变化趋势吃:食物消费支出中,主食的消费支出比重会有所下降,副食的支出比重逐步增加;对粗粮、原粮的消费支出比重会有所下降,对细粮、加工食品、保健食品、风味食品的消费会增加较快。穿:化纤消费稳定,毛料、丝制品、绸缎、皮革逐步上升,原布的消费下降,成衣消费上升。住:居住面积是基本需求,越来越讲究室内装饰,讲究住宅的功能和设施的配套,讲究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居住区的环境。用:一般日用品下降;高档耐用品、文化用品、人口上升;单一功能用品下降,多功能用品上升。\n食物消费的新趋势人们在食物消费向求精、求活、求鲜、求保健、求营养、求方便的同时,出现了“五化”:一是多样化。主、副食都趋向多样化,以便更好地满足营养需求。二是口味化。要口味好,有特色。三是方便化。方便食品、熟食十分畅销,快餐业更是火爆。四是多功能化。人们不但要求食品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而且要求具有保健、防病、治病的功效。五是高转化率。人们追求丰富的植物、动物、水产资源,直接生产转化率高、能为人体迅速吸收的低盐、低糖食品。\n消费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之四实物消费和劳务消费的变化趋势从总体上讲,尽管实物消费的绝对量会大大增加,但从其比重来说,在人们的消费总支出中,实物消费的比重会呈下降趋势,而劳务消费的比重会逐步呈上升趋势。\n消费结构合理化什么是消费结构合理化消费结构合理化是消费合理化的核心问题,是确定合理产业结构和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前提。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就是消费结构由不合理状态逐步向合理消费结构逼近的渐近过程。其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理的消费结构,应该体现人们的消费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保证人的智力、体力充分而自由地发展。第二,合理的消费结构,应该较好的满足人们每天正常所需的营养,并使营养平衡,促进健康。第三,合理的消费结构,必须有较好的消费质量。第四,合理的消费结构,必须有利于合理利用经济资源。第五,合理的消费结构,必须有利于促进两个文明建设。\n合理消费结构的主要标准生理标准例如吃的方面:每人每年消费粮食应达到153公斤,薯类34公斤,干豆类15公斤,食用植物油6公斤,肉类25公斤,水产品10公斤,蛋奶类22公斤,蔬菜120公斤,水果25公斤,糖8公斤等。每人每天热能总量达2400千卡,蛋白质达70-75克,脂肪达65克。经济标准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与社会资源相适应;经济实惠,节约社会劳动社会标准公平和效益的统一;有利于提高消费质量;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n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增加农业投入,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稳步发展轻工业,合理调整轻工业内部结构。加速发展文化教育、旅游和生活服务业\n第三讲消费热点1.研究消费热点的意义2.消费热点的形成条件3.不同时期的消费热点4.如何使消费热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5.案例分析\n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的作用越来越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往往通过一定时期的消费热点来繁荣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因此,要研究市场、研究经济增长,就必然要研究消费热点。\n1.什么是消费热点?消费热点是消费需求或者购买力投放比较集中于某种或者某类消费品(包括劳务),使人们对这种消费品或消费行为的追求出现一种热潮。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的增加依赖GNP的扩大。因此,消费的增长,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这就决定了消费热点的形成,既是人们收入增长的结果,也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阶段性变化。具体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的消费热点……\n2.研究消费热点的意义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有利于繁荣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导向型经济已经转化为需求导向型经济。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消费热点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n3.消费热点的形成条件需求量大,市场前景广阔供应充足,生产能力较大生产成本与市场价格合理较强的产业关联度较强的影响和辐射作用较高的价值和附加值注:在当今社会,人们除了消费有形的商品外,对无形商品的消费呈扩大之势。比如,现代人对信息消费的需求量特别大,尤其在计算机网络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信息消费必将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所以,在无形商品消费领域,人们对某一无形商品形成消费热点,并不是因为这种无形商品有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因为该无形商品具有需要量大和价格合理所致。\n4.不同时期的消费热点(计划时期)在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潜在的而且是巨大的消费需求不能转变为现实需求,无从谈起消费热点的形成,就是满足人们的基本消费也成问题。\n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是上个世纪50年代、60年代人们向往的“三大件”。姑娘出嫁,要是有这么“三大件”陪送,别提多体面了。您看照片中那位大妈和小姑娘,正在挑选北京新生产的燕牌缝纫机。(1964年)\n当年人们对自行车的向往,跟今天人们对小轿车的向往差不多。您看车子上挂的标价牌:一辆“永久”自行车当时的售价是190元。照片中的人,当时月工资也许就几十元。买辆自行车,真得节衣缩食一阵子呢。(1964年)\n4.不同时期的消费热点(1978-1996)1978-1984这一阶段农民生活消费品中商品性支出比例提高,其消费结构由自给自足型向商品型转变。农村市场成为这一阶段消费市场扩张的主体。价值在百元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及住房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热点。城镇居民消费主要还是追逐数量为主,消费热点先是表现在百元级的“老三件”上,尔后很快就转到千元级的“新三件”上。1985-1996城镇居民逐步转入小康消费,大部分农村地区解决了温饱,因此,农户消费的热点由“老三件”转到“新三件”上,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则呈现多样化,如摄像机、钢琴、空调机、组合音响、家具、电话等消费热点。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新三件:电视、冰箱、洗衣机\n4.不同时期的消费热点(1996以来)1994年我国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随后政府实施宏观调节,经济运行在1996年实现“软着陆”,也正是从此时开始,我国商品市场供求发展了巨大变化,绝大多数商品出现买方市场。农村市场受多种因素影响,启动困难。即使是在城镇,那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轰轰烈烈消费热点的局面也难以再现。但是从不同城镇、不同收入阶层的角度看,消费热点还是一浪高过一浪。尽管1998年底部分银行开办了住房和汽车个人消费信贷,但到目前为止,住房和汽车的消费仍没有真正成为消费热点。\n“十一五”期间我国可能出现的消费热点预测(根据抽样调查)一、耐用消费品仍会稳步增长。据有关资料显示,未来两年中,耐用消费品如:照相机、游戏机、大荧屏彩电、全自动洗衣机、空调、家用摄像机等产品的需求仍将大幅度增长。二、家用轿车势不可当。三、室内装饰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四、邮电通讯市场将出现飞跃。电话是未来通讯用品最大的市场之一。五、旅游休闲的文化市场将趋更热。六、快餐业将会更加普及,快餐食品、半成品市场大大发展。七、“银色消费”市场与日俱增。预计到“九五”末期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1.3亿,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舒适方便的食品、服装、药品以及老年人需求的眼镜、助听器等辅助用品都将有增长的消费趋势。八、女性消费品市场扩大。九、保险业不断扩大。十、购房将会升温。\n5.关于农村的消费热点目前农村居民家用电器的普及率还很低,但需要的愿望却很强烈。据估计,如果全国2.4亿农户的耐用消费品消费达到现在城镇消费水平,则需要新增收录机9700万台,彩电1.68亿台,洗衣机1.66亿台,电冰箱1.4亿台,这将是一个极其广阔的消费市场。\n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与人均纯收入NumberofDurableConsumerGoodsOwnedPer100RuralHouseholdsandPerCapitaAnnualNetIncome1998年城镇居民1998年农村居民1991年城镇居民1997年广东农村居民彩电105.432.668.446.1电冰箱76.19.348.79.9洗衣机90.622.880.618.9收录机57.632.634.750.3人均纯收入5,4252,1622,0253,467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整理,\n\n6.关于汽车和住房消费就步入小康生活水平的我国居民来说,他们对住房和汽车消费存在巨大潜力,但为什么这种潜在的消费需求不能转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呢?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已经形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国家推选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不够,而且措施存在偏差。相对于大部分居民收入水平而言,住房和汽车的价格过高。此外,房租和房价的比差过大,也是影响商品房现阶段形成不了消费热点的重要原因。银行发放贷款标准严格,贷款手续复杂。\n7.如何使消费热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培育、引导消费热点?消费不是自发的,而是人们有意识的行为,要根据不断满足人们消费需要的客观要求,根据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对消费进行正确引导。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培育、引导消费热点。要提高居民收入,并合理分配收入。要开拓消费市场,并正确引导购买力的流向。要创造优良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热点的升温。\n8.消费热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以及人们不断提高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强烈愿望,必然导致在一定时期出现消费热点。对消费热点如果能加以正确培育、引导,形成强大的产业优势,形成支柱产业,必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在这些问题上,要选好热点和经济增长点,还要破除传统观念,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同时还要吸取我国80年代发展消费热点的教训:我国80年代家用电器成为消费热点,一哄而起,遍地开花,生产厂家也四处皆是,趋同倾向极其严重,结果生产能力大量过剩,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而强大的支柱产业并没有及时形成,产业结构并没有得到及时升级和优化,并没有形成强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n案例分析:美容可以成为下一个消费热点吗?请同学们思考10分钟\n美容成为消费热点的基础第一,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美容消费热点形成的物质基础。第二,购买力是美容消费热点形成的有力保证。第三,消费的市场环境是美容消费热点形成的土壤。第四,消费文化是美容消费热点形成的催化剂。第五,科学技术是消费热点形成的动力。第六,产业政策是消费热点形成的门槛。\n美容成为消费热点的条件第一,美容消费具有广阔的市场。第二,美容消费品(包括服务)有较大的生产能力和可供量。第三,美容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第四,美容消费具有辐射性。第五,美容消费具有较高的价值或附加值。\n请同学们每人寻找并论证一个消费热点。(做一个消费热点的可行性报告)包括成为消费热点的基础、条件等。下结课讨论,并请部分同学发言。\n消费政策消费政策的含义及内容消费政策实现的手段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开放经济中的消费政策\n消费政策的含义及内容消费政策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有关消费发展的各种方针、制度及相关措施的总和,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消费政策是为了在一定时期内对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消费方式的变动做出适当的规划,以使消费的发展符合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符合国情的发展,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的发展。消费政策包括总体消费政策和具体消费政策。具体而言,消费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n有关消费水平提高的政策居民收入的提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消费与储蓄的关系收入分配政策福利政策及社会保障目标【政策分析】重新审视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n有关消费结构变化的政策消费品产业结构消费品市场\n消费政策实现的手段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遵循的原则消费政策实现的经济手段一定时期的消费政策作为消费发展战略的具体化,应当是国家宏观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里有所体现。从总体上看,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对包括消费在内的宏观经济运行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除此之外,消费政策的实现还需要一些具体的经济手段。税收、利率、国债、政府支出等\n税收手段税收手段的作用通过税收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对进出口产品的税收调节达到限制或促进某些产品的进出口的目的对消费者的收入及消费的调节通过开征某些税种起到鼓励消费的作用【新视角】个人收入所得税调整\n利率手段利率手段的作用利率对消费者的收入在储蓄与消费之间发挥作用利率对产业结构将会产生影响\n国债手段国债手段的作用国债的发行和偿还对消费者的当期收入产生影响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通过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不但可以调节流通中的总货币量,而且可以通过国债券种结构的调整对产业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n政府支出政府支出的作用政府的转移性支出直接体现政府的收入分配原则,特别是以税收为主的财政收入联系起来,政府的财政政策所要体现的社会收入分配目标就可以看的很明显政府通过其投资性支出直接增加对某个行业(行为)的投资,并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政府的投资对社会投资起引导作用,从而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政策分析】三条保障线\n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繁荣时期的消费政策经济高速增长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影响抑制消费需求、治理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政策\n经济衰退时期的消费政策通货膨胀刺激需求、治理通货紧缩的宏观政策\n消费者权益保护\n消费者权益的内涵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消费者运动和消费者组织\n消费行为是社会成员生存、发展的必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消费者,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密切相关,同时,它对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公平竞争以及一国经济的良性循环有着重大的意义,现代各国都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本章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核心,讨论消费者如何认识并保护自己在消费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利。\n消费者权益的内涵消费者权益的基本内涵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劳务的一系列生活消费过程中,应当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得到的利益。权利和利益是互相依存的。消费者的权利,是指经法律确认并由法律保护的,消费者在实现其消费目的的活动过程中的行为尺度。利益则是消费者通过权利的履行而实现的消费需求的满足。很显然,消费者的权利是实现其利益的手段,而利益的实现则是其权利运用的结果。在商品经济社会,消费者的权利在形式上是由法律确定的,从本质来说则是货币权利的体现。消费者的个体利益,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货币购买力的实现;消费者的整体利益,从本质上讲是社会消费基金的实现。因此,概括起来讲,消费者权益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消费者购买力的实现消费者需求的满足背景资料消费者权利的提出与发展\n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93年10月31日通过,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n《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作用(1)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颁布,明确了消费者的权利,确立和加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波律基础,弥补了原有法律、法规在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调整作用不全的缺陷。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中有不少内容涉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如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等,但是对于因提供和接受服务而发生的消费者权益受损害的问题,只有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做出了全面而明确的规定。(2)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通过规范经营者应对维护消费者权益承担何种义务,特别是着重规范经营者与消费者的交易行为,即必须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从而也对社会经济秩序产生重要的维护作用。(3)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不是消费者个人之事,当代社会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密不可分,结构合理、健康发展的消费无疑会促进生产的均衡发展。没有消费,也就没有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成为贯彻消费政策的重要内容,因此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n法定消费者权利?所谓消费者权利,是指消费者在消费领域中,即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中所享有的权利。消费者的权利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的核心问题,作为一个消费者,如果不明了自己究竟应当享有什么权利,在实际生活中,就无法维护自己的权利。所以,作为一个消费者,首先要明白的就是自己享有那些权利,这是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基本前提,消费者只有享有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才能理直气壮的请求国家予以保护。因此,消费者权利是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n消费者的权利1、安全保障权2、知情权3、自主选择权4、公平交易权5、请求赔偿权6、组织权7、知识获取权8、受尊重权9、监督批评权\n制约消费者权益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与消费者权益制约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因素消费者自身因素\n消费者权益受损的主要表现由于社会的原因,导致市场商品数量和品种供应不足,消费者了解商品和劳务的权利受到限制由于企业或个人行为,造成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n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必要性消费者的分散性与索赔的不经济消费者与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消费决策的可诱导性购买行为的非连续性所导致的消费风险负的外部性的存在\n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法律保护行政保护社会公众保护消费者自我保护消费者\n消费者权益争议及其解决途径消费者权益争议的概念消费者权益争议,是指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发生的消费者权益有关的争议。其主要表现为: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过程中,由于经营者不依法履行义务或不适当履行义务,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消费者对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不满意,双方在权利、义务上产生矛盾纠纷。消费者争议的解决途径与经营者协商和解通过消费者组织协调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法院提起诉讼\n消费者运动和消费者组织消费者运动的发展消费者运动,是消费者自发起的社会范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消费者运动最早产生于美国,后来扩展到世界范围。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消费者运动兴起。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消费者运动开始发展60年代70年代中期,消费者运动成为世界潮流70年代末到80年代,消费者运动成为普遍的社会运动\n背景资料“3·15”的由来1962年3月15日,肯尼迪总统在美国国会发表的《关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总统咨文》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消费者的四项权利,即:获得消费安全的权利;取得消费资讯的权利;自由选择商品的权利;合法申诉的权利。这四项权利,后来逐渐为各国消费者组织所公认,并作为最基本的工作目标。为了扩大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促进国家、地区消费者组织之间的合作和交往,更好地展开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每年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983年以来,每年的3月15日,世界各国的消费者组织都要举行大规模的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集中宣传消费者的权利、消费者组织的义务,显示消费者的强大力量。中国消费者协会于1987年加入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后,每年的3月15日,也组织全国各地的消费者举办大规模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咨询服务活动。\n历次“3·15”年主题·2005:???·2004:诚信·维权·2003:放心消费·2002:科学消费·2001:绿色消费·2000:明明白白消费·1999:安全健康消费·1998:为了农村消费者·1997:讲诚信、反欺诈\n中消协2005年主题为健康·维权。健康指的是广义的生命健康权,既包括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也包括消费者的心理健康。维权就是要维护消费者生命健康权益。\n消费者组织与概况消费者组织的概念及其特征消费者组织,即消费者保护团体,是依法成立的对商品和服务景象社会监督从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总称。消费者组织是消费者运动发展的产物,消费者行使结社权的结果。消费者组织最初出现在美国后,迅速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消费者组织有以下几个特征:消费者组织是一种社会团体。消费者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宗旨。消费者组织不以赢利为目的。\n中国消费者协会我国的消费者组织是随着改革开放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我国的消费者组织有两种,一是消费者协会,包括中国消费者协会和地方各级消费者协会,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消费者组织;另一种是依法成立的旨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其他社团。消费者中国协会,是一个具有半官方性质的全国群众性社团。它由全国各人民团体、有关部门、新闻单位、有关专家和各方面消费者代表组成,于1984年12月26日在北京成立。中国消费者协会的领导机构是理事会及其常务理事会。我国消费者协会任务有两项,一是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一是保护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地方协会,是地方的消费者组织,在业务上接受上级消费者组织的指导。我国第一个地方消费者组织是1983年5月在河北成立的消费者协会。1984年9月广州成立的消费者委员会是我国第一个城市消费者组织。中国消费者协会和各级地方消费者组织,是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经民政部门核准登记而设立,因此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n国际消费者组织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60年3月由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和荷兰五个国家的消费者组织共同发起成立,总部原设在海牙,先在英国伦敦。欧洲消费者同盟机构。这是欧洲1962年成立的专门代表消费者利益的组织,共有14个会员组织和5个联系会员组织。\n小结消费者权益从本质上说是货币权利的体现,其内涵体现在消费者购买力的实际与消费者需求的满足上。消费者权益的实现要受经济发展水平、法律因素、市场管理状况、消费者自身素质等的影响。消费者的分散性与索赔的不经济、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消费决策的可诱导性、负的外部性等因素,决定了对消费者景象保护的必要性。这种保护通过社会和个人共同建构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来实现。当消费者与经营者发生消费权益争议时,消费者需要确定对其消费权益构成侵害的求偿主体,并通过特定的途径加以解决。消费者活动的展开,有力的推动了消费者权益的维护,并随之产生了消费者权益的特殊团体——消费者组织。\n思考题简述消费者权益的内涵试分析制约消费者权益的因素简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必要性试述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基本框架简述消费者争议的解决途径简述消费者组织的特征\n假日经济与旅游消费假日经济的内涵假日经济的形成条件假日经济的积极影响假日经济的消极影响假日经济的负面效应假日经济的政策调整\n假日经济的内涵假日一般指国家明文规定的节假日、双休日,也可泛指一切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或专指通过上移下借所形成的较长假日。我们研究的重心主要放在后者。自《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公布后,我国公民可享有的节假日及双休日共达114天,约占每年的1/3时间。假日经济主要是指由于假日延长对经济生活各方面造成的影响,主要突出放假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及产生的相关经济效应。(陶开宇)假日经济是指在节假日由各种资源的配置供给和需求所引起的经济行为。一方面是假日消费即假日需求,一方面是假日供给。(王琪延)通俗的讲,假日经济就是大众利用节假日集中进行购物、休闲、旅游、健身和闲暇教育等消费,从而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n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发布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修订发布)第一条为统一全国年节及纪念日的假期,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三)劳动节,放假3天(5月1日、2日、3日); (四)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第三条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一)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 (二)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 (三)儿童节(6月1日),13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第四条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第五条二七纪念日、五卅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植树节等其他节日、纪念日,均不放假。第六条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则不补假。第七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n闲暇消费与假日消费从假日消费来看假日经济与收入水平人类的时间分配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因素有关在假日的消费多属于闲暇消费,但是假日消费与闲暇消费的概念是不同的。闲暇消费从广义范围看应该包括双休日和除此之外的节假日以及工作日的闲暇时间所进行的消费。而假日消费只包括双休日和除此之外的节假日的闲暇消费,按照我国劳动制度规定公休日共114天,52个双休日为104天,另外有10天的节日。但是假日经济这个概念在中国是有其特定含义的是指1999年国务院调整了节假日时间通过上移下借的方法形成的“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长假后出现的节日集中消费的现象。\n泰国的假日经济2002年4月7日,曼谷举行了盛大的泼水节花车游行,拉开了泰国人民最隆重的民族节日泼水节庆典序幕。全国76个府和国家机关的83部花车和游行方队载歌载舞,经过市区主要街道,前往王家田广场,吸引了上百万市民和外国游客参与其盛。各花车方队色彩纷呈,展现了各自府治最有特色的民俗文化、物产优势和历史传统,整个游行队伍成了一部泰国风貌的缩影。泼水节本应在4月13日,每年节庆高潮都在12日至14日期间。2002年泰国政府和曼谷市府提前展开节庆活动,从7日至16日持续10天,意在利用假日经济拉动内需,促进泰国旅游业。\n泰国的假日经济\n假日消费的四个层次假日消费包括四个层次:第一是满足生理需要层次的消费,例如日用商品、食物、衣物等方面的支出;第二是满足健康娱乐层次的消费例如体育活动、旅游活动、个人爱好需要、家庭娱乐、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支出;第三是满足发展需要层次的消费,例如图书、技能知识的学习活动等方面的支出;第四是满足精神需要层次的消费,例如献爱心等公益活动、赠送礼品等情感领域的消费。从假日消费的四个层次看,第一个层次与平时消费内容是相同的,只是消费时间上相对集中而已。节假日的消费主要体现在后三个层次上,即闲暇消费。因此,假日经济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主要是闲暇消费,这是对消费层次性质上的分析,但并不等于说假日消费就是闲暇消费,也不等于说满足生理需要的消费不重要。\n假日经济现象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稳步的提高,物资生活的改善,使人们的基本生活费用占家庭和个人的收入的比例逐渐降低,即恩格尔系数也逐渐下降。根据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论”:——人类的需求依次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并且他认为当生理、安全等低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有资料显示,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5933亿元,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万亿元,增长比率将到达4.1%,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货币收入也由1978年343.4元上升到了2002年的5793元,是1978年的近17倍,平均实际工资逐年提高。这些都表明消费需求的支付能力显著提高。对要求效用最大化的城镇居民来说,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必然要求精神生活的轻松、休闲,早在1996年的先富起来的广东省工人、农民就曾有过包飞机旅游的事情。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年收入达到500-800美元时,是旅游消费急剧扩张的时期。从上述资料可知,2002年我国的居民人均收入就已达到5793元,居民存款余额达到8亿多元,并还在不断增长。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我国已迈入了旅游扩张的门槛。\n假日经济的形成条件第一,假日经济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休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或曰大众休闲时代是假日经济形成的基础。从世界范围看,假日经济是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才出现的,在此之前,休闲只是一种个别现象,一部分人的特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休闲已经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一种普遍现象,经过21年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初具规模人民生活获得了巨大变化,休闲也具有了大众化趋势,可以看出,从少数人炫耀式消费到大众休闲消费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n第二,假日经济的直接原因是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没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够创造出可供消费的产品和服务,假日经济是不可能形成的。\n第三,居民收入的增加,据世界旅游组织判断,当国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00-400美元时,居民就产生了在国内旅游的动机,达到800-1000美元时,则想去邻国旅游。而超过3000美元时,便有了去远方国家旅游的要求。如1999年北京市居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182.8元,折合1110.4美元,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判断标准,北京人已经具备去邻国旅游的财力和需求,作为政府和旅游企业,应该注意北京市居民收入和旅游需求的变化。\n第四,生活时间分配结构的变化。主要是劳动时间的减少,闲暇时间的增加。劳动时间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市场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非市场劳动时间(家务劳动时间),就市场劳动时间而言,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每周工作时间都低于50小时即不到每周全部生活时间168小时的三分之一。\n第五,闲暇设施的供给增加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假日经济必要充分条件。假日经济不仅受时间的限制,还受到空间和设施的限制,假日经济不是生活必需消费,而是选择性消费。换言之,可以消费也可以不消费,可以多消费也可以少消费,但是,闲暇设施的供给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从几次长假看,我国的闲暇设施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以及结构上都不能满足国民休闲的需求\n第六,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消费贷款制度的确立。保障水平低的居民要为养老医疗进行储蓄,保障水平高的居民则没有后顾之忧。因此建立和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失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消费贷款制度是适应如住房、汽车、教育、旅游等大额消费的一种贷款制度,是鼓励居民适时消费的一种政策。\n第七假日经济与新的闲暇观的确立。因为假日经济与人们的闲暇消费密切相关,从经济学角度看,至少在19世纪以前,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闲暇消费是反经济的,有害于生产力的发展。他们认为闲暇消费没有产出,并且需要消费的时间,会浪费时间和金钱,同时,与必要的节约和资本积累相对立,因此,休闲与传统的劳动伦理观背道而驰。但是,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时间的缩短并不意味着生产相应减少,生产率的改进,补偿了生产的不足,休闲活动所带来的闲暇消费成为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没有消费生产将不能够继续下去;另一方面,消费的增长,也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因此假日经济对于社会生产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功能。\n假日经济积极影响1.扩大消费需求。微观经济学对需求的定义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内,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条件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要形成现实的需求,消费者必须同时具备购买欲望与购买能力这两个基本因素。可是两个因素要兼而得之,时间长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甚至可以认为时间和货币的多少正是决定购买欲望和能力的两个方面。经过近几年来的宣传,人们的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只赚钱,不消费的想法已经淡化,提前消费、信用消费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这些都刺激了人们的购买欲望,也说明延长假日刺激消费具有了极大的可行性及现实性。一旦放松假日约束,我国居民仍有较大扩大消费的余地。\n2.增加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消费者购买物品可以获得满足,用经济学术语来衡量就叫效用。在一种商品的消费过程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会发生作用;在多种商品的消费过程中,消费者追求的是总效用最大化,往往会用每元边际效用大的商品去取代每元边际效用小的商品,从而增加总效用。以上均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经济学常识理论。依据此理论,我国居民过去可享用的闲暇时间相对较少,对闲暇时间的消费所带来的总满足程度尚处于上升阶段。尤其是很多高薪阶层,在赚钱的方面已没有太多的感觉,工作的效用与效率已呈递减趋势。休假制的应运而生,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满足和激励。从这种意义上而言,不论对于工作还是生活,适当的延长假日时间的消费都可以促进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趋于最大化。\n3.降低时间消费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通常指当某种生产要素有多种用途时,选择其中一种用途所必然要放弃的其他用途中的最高收益。比如某人工作一天的工资是100元,那么他休息一天的代价即机会成本是100元。薪水越高的人在应出勤的时间选择休息,则休息的机会成本越高。所以一般他不会轻易休息,更谈不上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在国家规定的节假日期间,他享有节假日而不会损失其他收入,选择休息的机会成本几乎为零。这时他完全可以任意地支配这段时间,养精蓄锐,也有利于节假日结束后的工作效率提高。\n4.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有资料表明,我国居民消费已由百元级、千元级迈入万元级。在物质生活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人们努力寻求更多能满足精神需要的消费方式。旅游、教育、培训、卫生、保健、装潢、参观、娱乐、运动等都是长假中涌现的消费热点,从而带动了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全面升级。\n5.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假日经济实行后,人们在生活、生产方面要求得到的服务都与日俱增,使第三产业的范围进一步拓展。为了适应消费者的要求,生产者会努力调整自己的人力、物力、技术,追加资金投入,促进企业效益提高,加快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阶梯形式转换,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n6.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美国《未来学家》杂志(1999年第12期)撰文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的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生变化。也许10年~15年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亦将紧随其后。因而美国学者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席卷全球的经济大潮。专门提供休闲的第三产业在2015年左右将会主导劳务市场,它们为社会创造了很多新的工作岗位。比如休闲经济学家、旅游信息预报人员、休闲计划制订人员、时间银行工作人员、休闲陪同人员等,这些既弥补了经济生活中的空缺,又会连锁性地产生新行业,极大地解决因传统产业衰退而可能产生的失业问题。\n假日经济消极影响旅游是丰富人生的一个精彩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和回忆不能仅仅是一张张的漂亮的票根。自1999年国家出台的三个大假期,犹如许多人挤在一辆小马拉着的破车,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人为地加剧了供求矛盾。\n假日经济消极影响1.资源配置的失调。假日经济往往会引发集中式消费。在节假日期间,人们可能出现趋同行为。譬如大多数人几乎同时选择去旅游胜地饱览风光或涌入某大型超市狂购狂买。这可能会导致在极短的时间内,人流、物流、车流、财流等诸多资源疯狂聚集于某一个场所,导致空间上资源配置过于拥挤。而“花红无三日”,假期结束后可能出现长时间的寂静冷清现象,一盛一衰间反映出资源配置严重失调。短时间内资源的过于拥挤会使消费者享受程度下降,而旅游胜地、商场的人力物力也应付不过来,甚至引致大家都滞留于某个过程中,得不到预期的结果。长此以往,人们会选择逃避假日消费,使假日经济无用武之地。\n2.市场秩序的混乱。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是调节资源配置、保证供需平衡的重要经济杠杆。真实的价格可以引导消费者与生产者双向选择。在一种动态的调整、理性的追求中保证市场交易的正常进行。但在假日经济中,可以因为消费者一哄而上的购买冲动激发厂家、商家的乱涨价行为,也可能因为厂商之间的恶性竞争、抛售存货而出现频繁的降价行为。前者有损于消费者的福利也可能影响生产者的实际收入;后者同样可以伴随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等问题,更有损于生产者的长远发展。虽然“假日经济,商机无限”,但把销售产品的希望全放在假日期间,只会造成短期行为,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n3.弱势群体的心理失衡。如何过假本来是个人的事,但长假往往造成人们对过假的期望值有所增加,如何安排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要过好假期离不开经济支撑。在群体消费中,人们普遍存在攀比、炫耀心理。甚至有“掏尽腰包、潇洒几日”的盲目行为。在这突如其来的消费浪潮中,经济地位不稳定、收入偏低的下岗工人、老人、民工等可能遭受心理上的冲击。要么尽其所能地卷入狂潮,影响假日结束后的正常生活;要么闭门不出,成了假日经济中被遗忘的角落;要么可能经不起诱惑,做出危害社会的举动,这些都可能成为社会长期稳定的隐患。\n4.畸形消费的泛滥。中国历来是一个勤俭节约、重积累轻消费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人们已饱尝了缩紧裤带过苦日子的痛楚。对于消费问题,人们虽然充满了向往与好奇,但忽然间时间与收入都有所宽裕时,很多人仍会有初期的不适应性。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中,某些人利用社会进程中的某些转型、转轨的机会成为先富起来的人时,他们对金钱的控制与运用欲望也达到了顶峰。一掷千金、狂吃滥喝、歌舞升平、寻找刺激成了这些人在假日经济中缓解心理压力、挥霍钱财的常见方式。这些都是畸形消费的一些表现。在这种消费中,人们只得到了短暂的快感。接踵而至的是更大的空虚与寂寞,又要寻找更多的方式来排遣。与之对应,每每长假结束时,很多人生理与心理方面有时非但没有得到放松,反而引发了更多的新问题,假日病便是畸形消费结成的恶果之一。\n5.正效应减缓乃至停滞。假日经济刚产生时,可能利大于弊。但若不及时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认识,给予足够的重视,可能会使其产生正效应的波及链条中断裂某一环节,从而使其积极影响复归平静,甚至又如一潭死水。假日经济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比如假日经济的消费内容贫乏,度假设施不齐全,竞争手段单一化、短期化等都可能成为假日经济蓬勃发展的阻力。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反映了单纯的假日延长可能会造成人们从放假中得到的满足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已证实了假日经济对于一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可能会呈下降趋势。\n假日经济的负面效应一、麻痹效应依靠节假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只是一种短期的、肤浅的临时之策,陶醉于假日经济的一时繁荣会使政府、企业对根本问题的迫切性丧失应有的高度警觉,从而可能为以后埋下更多经济危机的种子。\n二、误导效应节假日商场销售额增幅背后……节假日期间餐饮生意火爆的背后……夸大假日经济的作用而陶醉于一时繁荣易使政策制定者忽视目前我国百姓收入仍然偏低的事实走入误区,不利于经济健康、理性发展。\n三、短视效应四、膨胀效应五、循环效应\n走出假日经济的误区改变假日经济是旅游经济的片面观点。不能指望假日经济解决所有消费问题。割舍假日经济的“大节日经济”情结。杜绝假日经济中的短期行为。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并重、物质与精神并重、商机与文化并重。不要在“城市地域性”上画地为牢、作茧自缚\n假日经济政策调整实施假日制度创新建立预约消费和预约信用制度以及信息预告制度继续启动消费加快基础设施和闲暇设施建设丰富休闲产品加强窗口行业的管理运用法律保护假日经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