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土地经济学的发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经济学]土地经济学的发展

土管101王淼20210106土地经济学的发展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土地利用经济。主要研究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调查,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规划,土地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的经济问题。2、土地制度。主要研究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3、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主要研究土地权属转移的条件、形式和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如土地作为商品买卖时的价格,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时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问题。在土地经济学的研究中,是把土地作为一个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投入生产过程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经济问题进行研究,这一系列经济问题,诸如:土地与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在时间、空间及数量上如何台理配置,建立土地利用的台理结构和空间布局;土地集约利用中的投资适合度及投资结构、布局;各种土地利用形式的投入产出等。二是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关系.包括一切与土地有关的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围绕土地所有、使用、买卖、出诅、抵押、课税和管理等而发生的经济关系。1942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作\n出版了《土地经济学原理》一书,标志着土地经济学从主要依附于政治经济学等学科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从着眼于零散性、专题性、即时性的土地经济问题的探讨,转向阐述并运用土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系统分析和解决人地关系、土地行政、土地法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的规范化学术研究轨道。到2004年,已经走过了80年的风雨历程,经过世界各国研究者的共同探索,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对其发展历程进行简要的回顾,对未来发展走向加以前瞻,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土地经济发展态势与特点:1、理论体系逐步完善研究视角趋于多元化级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弟、杜尔哥、亚当·斯密、土地经济学最初渊源于政治经济学。资产阶詹姆斯·安德森、大卫·李嘉图等对级差地租的探讨,奠定了现代资产阶级土地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其后,屠能又建立了位置级差地租(即区位地租)的理论模型。马克思、思格斯、列宁在批判和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土地肥力理论、地租地价理论及土地国有化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土地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当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和雷利·\n巴洛维将地租置于市场经济体系中进行研究,分别提出了土地供求理论和土地收益理论。由于世界各国存在土地制度及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差异性,因而各国对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重点也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但从理论研究观之,土地供求理论、地租理论、地价理论、区位理论、土地肥力和土地报酬理论、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土地规模利用理论、土地计划利用理论等始终是理论研究的核心所在。20世纪后期以来,一方面,由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和重要,人地关系倍受青睐,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又成为研讨的热点;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制度经济学呼声日隆,产权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权利,因而土地市场及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迅速成为瞩目的焦点。2、研究方法不断更新理论内涵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更新有着连带关系。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产生及应用逐渐使土地经济学从定性描述进入定量分析和预测,从统计分析进入到建立数学模型阐明相关,从而使土地经济学形成了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与因素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互补充的方法论体系。如在对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研究中,一些学者运用空间直观模型或经济模型来展开研究,主要有:(1)元胞自动机模拟城市增长模型。其优点是有助于理解独立部门怎样集聚并相互影响作用,从而决定地区发展形式和城市化进程;其不足之处在于使用的细胞间相互作用规则一般同实际情况差别较大,未考虑地表具有异质性,以及不能排除外生变量导致同样变化的可能性。(2)经验模型。主要指利用遥感(RS)数据加上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n研究实际的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论内涵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更新有着连带关系。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产生及应用逐渐使土地经济学从定性描述进入定量分析和预测,从统计分析进入到建立数学模型阐明相关,从而使土地经济学形成了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与因素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互补充的方法论体系。(万方数据:比如森林的减少等)其优点在于可以较好地拟合空间进程和土地利用变化结果;其缺点是在时空变化中未考虑经济变化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3)混合模型。通过在模拟模型中加入估计模型中的参数来预测在不同外生事件中的土地变化形式。其缺点是未考虑人为因素的影响。(4)竞租理论的拓展和深化。对于传统的阿隆索单中心城市竞租理论,考虑添加限制因素(如多中心的竞租理论等)或采用更优化的计算方法(比如最小二乘、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引进等),并着手研究一些实际情况同模型不符的偏差,以便更好地模拟实际情况。3、土地经济学科的分化和整合趋势进一步加强,学科体系渐趋成熟在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条件下,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内容日益深化和细化,并和相邻学科相互渗透,其结果形成了土地经济学术研究中“广综合、精分工”的特征。如从土地经济学一般原理中,已分化出城市土地经济学、农村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经济学、土地资产估价学、土地市场学、土地金融学、土地制度与政策等分支学科。4、土地经济学科的政策化、法制化、信息化和生态化倾向趋强\n如森林的减少等。其优点在于可以较好地拟合空间进程和土地利用变化结果;其缺点是在时空变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立法和管理的经济研究都与政策密切相关。土地政策如何制定,实施效果如何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并注重对具体土地政策的研究,如土地征收制度的补偿机制,土地储备中的博弈论等;以及对土地政策的动态变化研究。为了确保有关土地政策的贯彻和实施,又借助立法和司法等手段,从而将土地经济运行纳入法制化轨道。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修订、充实相关法律内容。在科技变革日新月异的时代,对土地经济的研究日渐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特别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土地经济学科研究的效率和应用程度。如国土资源部运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大中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和耕地占用等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图与遥感监测图的迭合,可全面检查新增建设用地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再辅以对新增建设用地的实地调查,可发现未经审批的违法用地,检测精度达到90%以上,大大提高了对农地非农地监管的效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