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2课祝福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2课祝福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 02 课 祝福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 1918 年 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 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 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 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 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 年 8 月,北京新潮社出版)《彷徨》(1926 年 8 月,北京北新书局) 《故事新编》(1936 年,上海文化生活);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等。人民文学 2005 年出版了《鲁迅全集》。 【重点理解】 《祝福》写于 1924 年 2 月 7 日,最初发表在 1924 年 3 月 15 日《东方杂志》第 21 卷第 6 号, 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怀着深厚的人道主义同情,从处于中国 社会最底层的劳苦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利出发,通过他们在封建传统思想与传统道德摧残下痛苦的人生 命运,深刻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是《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这篇以妇女命运为题材 的《祝福》,就鲜明地体现了鲁迅小说的这一追求。 围绕着鲁四老爷家的几次祝福,小说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位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与中国广大 农村妇女一样,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要,但就是这样可怜的要求,也被 封建的思想文化与冷漠的社会所拒绝。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展示了她不幸的命运。小她十岁的丈夫 死了,她为了逃避被卖的命运逃到鲁镇,在乡绅鲁四老爷家做工,工作繁重,工钱不多,然而她反而 很“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然而,厄运并没有放过她,婆婆还是打听到 了她的地址,派人把她从鲁镇抢回家,转卖到山里。对此,她进行了激烈的反抗,“一路上只是嚎, 骂”,“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还拜不成天地”,然后她又“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 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最后还是被强迫成婚。幸而婚后的生活还算幸福,她生了个儿子,“上头 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她真是交了好运了”。然而好景不长, 第二个丈夫不久得伤寒死去,只有儿子是她的希望。封建思想的“三纲五常”的规矩是:在家从父, 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然而不幸的是,唯一的儿子又被狼吃掉,大伯收屋,生活无着的祥林嫂只能第 二次来到鲁镇,继续在鲁四老爷家帮佣。但是,由于改嫁,她在众人的眼里已经成为不洁之人,不仅 在鲁四老爷眼里“败坏风俗”,而且在鲁镇普通民众中处处受歧视。祥林嫂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压力, 恐惧无比。捐了赎罪的门槛之后,才发现这根本不能洗脱自己的“罪恶”,她的精神终于彻底崩溃。 最终被鲁四老爷辞退,乞讨为生,最后在人们年终的祝福声中凄惨地死去。 小说通过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把批判的锋芒直指造成其悲剧的社会环境和封建伦理道德。 在祥林嫂不幸的人生中,她周围的人是如何表现的呢? 1.祥林嫂再嫁 婆婆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心安理得地把祥林嫂卖掉。 祥林嫂被婆家绑架捆走,四叔四婶首先想到的是给自己家惹了麻烦。 小叔子为了自己的婚事,和别的男人一起强按着嫂子的头拜堂。 鲁四老爷主张:这种人虽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祭祀不能让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 不吃的。 2.儿子被狼吃了 鲁镇的男人毫无同情心,听了这悲惨的事,“没趣的走了开去”。 女人们倒是“陪出许多眼泪来”,同情心也算有些,“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 意寻来”,“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这是什么样的心理呢?分明是拿祥林嫂的伤心事当她们无聊生 活中的调剂罢了。当阿毛的故事不再新鲜时,她们就“烦厌得头痛”了。 3.祥林嫂头上的疤 阿毛的故事镇里人味同嚼蜡了,从柳妈处又传出新的故事来。于是鲁镇的人们“发生了新趣味”, 像阿 Q 头上的疤一样,祥林嫂头上的“疤”又成了他们生活的调剂。祥林嫂诉说阿毛的故事时,还希 冀着鲁镇人的善良,现在她已经彻底绝望了,“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4.祥林嫂的死 鲁四老爷的诅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死人也不宽容。 家里的短工很“淡然”:“穷死”的,有什么好惊奇的。 “我”开始有些“惊惶”,“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心地已经渐渐轻松”。 “活得有趣的”众人,“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大 家欢欢喜喜地过年。 可以说,封建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大绳索编织成严密的网,将祥林嫂捆绑在其中,直 至她窒息而死。婆婆的转卖,大伯的收屋,使祥林嫂的生活一步步走向深渊。而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 封建统治者,则从精神上摧毁了祥林嫂存在的价值。小说只给鲁四老爷这一人物设置了六句话,共 57 个字,但这几句话都字字如铅丸,沉而重,冷而硬。作为“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是一个封建 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思想僵化,反对变革,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 张变法,但是他维护帝制。而当时已经是共和时代了,可见鲁四老爷还停留在什么时代。开始他对祥 林嫂,只是“讨厌她是一个寡妇”,感到不吉利罢了,还能容忍。后来祥林嫂再嫁回来,女人再嫁, 这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中,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害怕玷污了祖先。正因为 他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的信心彻底毁灭了。即使祥林嫂被扫地出门,穷困而死,他也要 骂一声“谬种”。 另一方面,作者谴责的笔也指向了祥林嫂周围一大群不觉悟的有名无名的群众:短工的麻木、鲁 镇群众的奚落、柳妈迷信的精神威胁……他们与祥林嫂同属受压迫剥削的劳动者,然而偏偏信奉“三 纲五常”,并用统治阶级的观念审视、责备、折磨祥林嫂,使她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对她的悲惨遭 遇,他们最初还能“陪出许多眼泪来”,然而,不久他们就厌倦了,她的悲哀成了渣滓和笑料。文中 的柳妈是个“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 样具有同情心。她对祥林嫂的再嫁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否则,像她这 样再嫁过的人,到了阴间地狱,会因为有过两个男人而被阎罗大王锯成两半。对祥林嫂最后的精神崩 溃给了毁灭性的一击。这说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封建思想道德是以多种形式存在于民众头脑之 中的,迷信的鬼神观念也演变成了封建礼教的工具。 作品的深刻之处还在于,祥林嫂的悲剧还有她自身的原因;她满足于做稳了奴隶的地位,她的 出逃、抗婚等反叛行为的背后却是“从一而终”的封建道德,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道德。 因为,对于被封建思想禁锢的妇女来说,再婚是最耻辱的事情。她的捐门槛是出自封建夫权下的精神 恐怖,一句话,她始终以封建礼教的是非为是非。正是这种“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无情 地绞杀了祥林嫂的精神和肉体。 【难点探究】 1.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探究】“我”是一个对鲁四老爷充满憎恨,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的启蒙主义知识 分子,虽然无力拯救祥林嫂,但却是小说中唯一深刻同情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人。相对于漠然的短工、 麻木迷信的柳妈和鉴赏祥林嫂痛苦的民众,“我”依然不失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觉悟的新党。“我”的 忽说有鬼神忽说没有,都是建立在对祥林嫂是否有害的担心上。另一方面,小说写出了“我”对祥林 嫂虽然深切同情,但却无力挽救的困境,深刻地表现了在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整个社会思 想的情况下,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那种欲救拔而不能的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我”是小说的视角, 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才得以展现的。“我”也是祥林嫂故事的唯一的批判者,正是 从“我”的视角出发,祥林嫂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妇女的命运悲剧才得以被关注和审视。 2.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探究】从犯罪学的意义上来说,大家都不是凶手;然而,从精神实质上来说,又都是凶手。许寿裳 说《祝福》的主题:“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在封建道德观念和封建礼教的驱使下, 占统治地位的鲁四老爷等人,自然极力维护封建的思想统治,就是普通民众,在两千年封建统治的禁 锢下,精神上也受到极大的毒害,往往成为冷漠、残忍的看客和无意识的凶手。可以说,祥林嫂身边 的每个人,几乎都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迫害与虐杀祥林嫂的行动中来。鲁迅曾将他们命名为“无主名 无意识的杀人团”。他们的“杀人”多是以语言、表情来完成的: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 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 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跟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 就有这么大了么?” 当然,这种封建的思想观念和封建礼教也为祥林嫂奉为圭臬,因此,她才会对再嫁以死抗争,并且内 心一直有极强的罪恶感,才会去捐门槛赎罪。可以说,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 会氛围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3.联系课文内容,分析以下句段。 (1)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四叔为什么骂祥林嫂是“谬种”?) (2)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 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特 意”“满足”表现了这些老女人怎样的心理?) (3)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说 “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 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 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柳妈是善女人, 不杀生,可是为什么认为祥林嫂应该“撞一个死”?) (5)“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四婶前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具,祥林嫂两次反应大不相同,为什么?比较一下,“祥林嫂, 你放着罢!”和“你放着罢,祥林嫂!”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6)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能不能改成“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 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为什么?) 【探究】 (1)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的 行为。女人再嫁,这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中,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这样“罪 恶深重”的女人“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去,不是更显得与这个社会作对吗?所以他要愤愤 然地骂祥林嫂“谬种”。 (2)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 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并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 剂。“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猎奇之后得到一种“满足”,以他人的痛苦,填 补了自己空虚的生活。 (3)说“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对民众冷漠麻木的心灵的批判和激愤之 情。 (4)柳妈也是当时普通民众的一个代表,她们把佛家的阴间地狱观念与封建的伦理道德结合起 来,形成一套“阴间报应”思想,相信阎王会把再婚过的祥林嫂锯成两半。这是封建的思想观念的另 一种存在形式,说明当时社会封建礼教的天罗地网是多么严密,使可怜的祥林嫂无处遁形,并最终从 精神上摧毁了她。 (5)①祥林嫂第一次感到“疑惑”,她并不明白自己的“罪过”;而第二次她已经捐了“门槛”, 认为自己已经“赎罪”了,可以被“宽恕”了。可是四婶的断喝让她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被这个冷漠的 社会“接受”。她的精神崩溃了。②“祥林嫂,你放着罢!”“你放着罢,祥林嫂!”两句话的语气 是很不一样的,后者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 (6)不能改。因为文中的“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分别是前面句子的修饰语,把它们单独 放在后面,是为了强调和突出,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已经”二字表明祥林嫂做乞丐已经有一段 时间了,不是此时此地的事,因此也不能省略。 4.小说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可以说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试找出来,仔细 品味,谈谈它们各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生存状态,其中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探究】祥林嫂的三幅画像可以说分别代表了她三种不同的人生状态。第一幅是一个以精神力量抗拒 着人生灾难的、对生活充满着希望的青年妇女形象。她的生活是困苦的,“脸色青黄”,但精力是充 沛的,两颊是红的,她的穿着反映了她旺盛的生命力量,也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明净。第二幅画像是 一个精神受到挫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但仍在勉力维持着的习惯打扮。脸色和眼光 表明她已经失去充盈的精神力量。第三幅画像则是一个精神完全枯竭的妇女形象,不仅物质上一无所 有,而且精神上毫无寄托,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垮掉了妇女形象。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悚.然(sǒnɡ) 烟霭.(ǎi) 负疚.(jiù) 窈.陷(yōu) B.新正.(zhènɡ) 瓦楞.(lèng) 倔强.(jiànɡ) 炮烙.(luò) C.草窠.(kē) 形骸.(hái) 歆.享(xīn) 荸荠.(qí) D.踝.骨(luǒ) 荸.荠(bí) 谬.种(miù) 朱拓.(tà)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钝响 窈陷 银镯子 横七竖八 B.幽微 清沌 五更天 瘦削不堪 C.恭请 臂膊 无聊懒 宽洪大量 D.忙禄 安逸 一团糟 毫不介意 2.A【解析】B 项,“清沌”中的“沌”应为“炖”;C 项,“无聊懒”中的“懒”,应为“赖”;D 项,“忙 禄”中的“禄”,应为“碌”。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址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文化名嘴纪连海受邀做客山东卫视《新杏坛》,他__________为大家解读了唐僧为何去印度取 经,取经路上一向桃花运极佳的唐僧是否动过一点凡心等问题。 ②中国版奥巴马肖基国模仿奥巴马__________,有时候甚至还会受邀出席一些搞笑括动,并用自 己发明的,谁都听不懂的“英文”发表演讲。 ③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为高 13 米、号称亚洲最大的室内关羽神像,关公手捋长髯,微合二目, 夜读《春秋》,宝相庄严,__________。 A.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绘声绘色 B.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C.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绘声绘色 D.绘声绘色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开门反腐,有利于在反腐机构和群众间建立起安全可靠且通畅无阻的联系通道,充分调动群 众参与反腐的积极性,使反腐获得最有效的民意支持。 B.谣言的破坏力是毋庸置疑的,如不及时扑灭,会使整个群体处于一种恐慌状态,对公众造成 的创伤,乃至引起社会动荡,也不是不可能的。 C.虽然有些城市已经开启跨境电子商务试点,但是其发展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跨境电子商 务要实现发展,重在打破制度壁垒是关键。 D.中国年反映的尽管是中国人民一直抱有的强烈的大团圆意愿,还有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 河中形成的那种强丈的凝聚力与离心力。 4.A【解析】B 项,成分赘余,应删去“对公众造成的创伤”中的“的”。C 项,句式杂糅,删去“重 在”或“是关键”。D 项,关联词语“尽管”与“还”搭配不当,可以改为“不仅”。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而夏天,那七月的早晨,除了猎人,谁曾享受过迎着朝霞穿梭于灌木丛里的快乐?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你的脚印留在沾满露珠、略显苍白的绿草上 ②空气还是新鲜的,可是你已经感觉出炎热的临近 ③空气里充满艾草新鲜的苦味,荞麦和车轱辘草的甜味 ④你拨开潮湿的灌木丛 ⑤远处,橡树林像一堵墙似的,在太阳下闪烁着红光 ⑥夜间聚集的清凉与芬芳会扑面而来 A.⑤②③④⑥① B.①④⑥③⑤② C.④⑥①⑤②③ D.③⑤②①④⑥ 5.B【解析】可从“拨开”“扑面而来”“远处”“在太阳下闪烁着红光”“炎热的临近”等关键字词的 内在关系梳理文脉,得出答案。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5 个字。 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一个国家的技术、产业结构的总体发展水平其实决定于这个国家的 资 源 禀 赋 结 构 的 水 平 , 也 就 是 资 金 、 劳 动 力 和 自 然 资 源 相 对 丰 富 的 程 度 。 一 个 国 家 ① ,必须先在资源禀赋结构的水平上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对于一个资金 相对稀缺、 ② 发展中国家,只有依靠这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发展产业, 亦即利用其劳动力相对丰富的优势,多采用劳动力密集型的技术,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才能 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能力,增加社会的剩余,加快资金的积累, ③ 。 6.①要在总体发展水平上赶上发达国家 ②劳动力相对丰富 ③提高资源禀赋结构的水平 7.下面是某中学 18 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 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10 字(含标点符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活动分为前期教育和成人宣誓仪式两部分。前期是对 16-18 岁中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并完成 48 小时预备期志愿者服务活动。完成前期教育后举行宣誓仪式,仪式依次安排三项活动:升国旗、唱国 歌,师生代表发言,集体宣誓。 【解析】这是语言表达运用考点中的图文转换题,解答本题,要做到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表达连贯。 首先,要看清楚图文结构:“前期教育”和“成人宣誓”两部分。然后按图索骥,分别读懂下面的分 级内容。再按照试题要求写一段话。 8.请你用简洁的说明性文字介绍这幅漫画,不超过 35 个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寓意,不超过 25 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示例:(1)漫画中两个医生模样的人抬着担架正往前赶,担架上坐着一位面容枯槁的病人,而这位 病人即使坐在担架上,依然在操作着电脑上网。(2)讽刺了社会上一些人无节制地上网,以致成瘾生 病。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 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 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 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 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 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 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 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 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 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掏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地看见几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 家的堂伯,恐怕是正在寻她而来的。四婶很惊疑,打听底细,她又不说。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 道: “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 了,说那是祥林嫂的婆婆。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 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四叔说。 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的婆婆。 那女人又取了衣服,道过谢,出去了。其时已经是正午。 “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她大约有些饿,记 得午饭了。 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她先到厨下,次到堂前,后到卧房,全不见掏箩的影子。四叔踱出门外,也不 见,一直到河边,才见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 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 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 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老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 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然而……。”四叔说。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中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 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可恶!”四叔说。 “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 “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 笑么?” “阿呀阿呀,我真上当。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 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幸而府上是向 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 “然而……。”四叔说。 于是祥林嫂事件便告终结,不久也就忘却了。 1.小说的画线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四老爷为什么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祥林嫂被婆家来人劫走后,鲁四老爷先说“可恶!然而……”,接着又说:“可恶……”,怎样理 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方法:外貌描写。作用:(1)描写出她是一个正在戴孝的女人。(2)说明了她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 女人。(3)为祥林嫂每况愈下的人生经历作铺垫。 2.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捍卫者,他认为祥林嫂年纪轻轻就死了丈夫,是命狠剋夫,为不祥之物,还 有,鲁四老爷认为祥林嫂来家里做工,可能会惹来她婆家带来的麻烦,所以,他讨厌祥林嫂这个年轻 的寡妇到自己家里做工。 3.(1)“可恶!然而……”指祥林嫂被婆家来热劫走,损害了鲁四老爷家的体面,还给他家生活添了 麻烦,祥林嫂婆家劫人的行为实在可恶,然而反过来想一想,婆婆劫回私自逃走的媳妇也合乎情理。 (2)“可恶……”是说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来鲁家做工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 体面,卫老婆子实在可恶。 2.解答本题,既要依据小说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又要联系到相关的文化知识,了解小说中人物所处 于的时代背景,从鲁四老爷“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这句话中挖掘深层次的内容。 3.解答本题,要联系小说的语境和情境,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鲁四老爷第一次说“可恶! 然而……”,是针对婆婆劫人的举动说的,鲁四老爷认为给自己带来了麻烦,损害了鲁家的面子。“然 而”是转折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 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说的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 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形象。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朱友山 杨林海 在我们瓷片族中,朱友山绝对算得上一个大家。 朱友山玩瓷片的时候,根本没人意识到古代的碎瓷片能玩──他在市住建局上班,有一次去工地 上量土方,忽然看见一个明代的土坑里挖出几块碎瓷片,拿到水下冲洗,他发现上面用青花画了一人 一鹿。 朱友山觉得好玩,把它放进提包里。 有一次碰到个文博专家。文博专家懒懒地说了一句:“粗大明。” 什么意思呀? 明朝的民窑瓷器大多粗陋不堪。 朱友山当时只觉得这个瓷片好玩,并不知道它的朝代。 赶紧孙子一样地过去请教,人家告诉了他明朝的瓷器釉色和底足的特点。 说到上面的青花图案,人家启发他:你看这个人戴的官帽,再看这只鹿在哪里。 帽子很高,鹿在他的身后只露出一个头。 对了,这叫“高官(冠)厚(后)禄(鹿)”。 虽然粗──底足上沾满了瓷渣──可是胎薄釉厚,应该是读书人为求一个好口彩而使用的器物。 哦? 哦! 过去古玩行里有一句行话:瓷有毛,不值分毫。朱友山手里的只是个碗底儿,文博专家虽然说得 头头是道,却也并没有觉得有多珍贵。 但是朱友山喜欢──喜欢,就留着玩呗,他用鞋盒盛好,拿一个小本子把文博专家的话工工整整 地记下来。 再去工地量土方,烟呀酒的就免了。 工地上的甲方会事先把挖到的碎瓷片捡起来,清洗干净──放到他的自行车上。 等到别人意识到瓷片也算是个玩意儿的时候,朱友山已经收了十多年,他的瓷片已经有了几万片。 等到文庙的地摊上开始有瓷片卖的时候,朱友山已经有了几十万片。 虽然现在“瓷有毛,不值分毫”的话已经不再有人提起,但玩瓷片的人还是像写网络小说的作家 一样不被重视──省古陶瓷研究会好歹同意在全省瓷片族中发展一名会员。朱友山成了当然的人选。 ──古陶瓷研究会的专家那都是什么样的专家啊,人家吃过的盐比我们吃过的米还多呢。 那时候朱友山早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我们一边送他去省里面试,一边嘱咐他:“人家愿意吸 收你,实在是给了咱瓷片族大面儿了──见了专家们,咱得看人家的脸色行事。” 八十多岁的朱友山像个孩子似的一脸得意:“我懂,混社会我有一套──当年在住建局,有个领 导说我不务正业,最后还不是被我摆得妥妥帖帖的?” 古陶瓷研究会的专家倒也没有接受我们孝敬的烟呀水呀,人家随手从博古架上捧出一只碗,请朱 友山断代。 朱友山看看碗底,有刮削痕,中间有一个淡淡的凸起(行话:鸡心),笑了笑:“明朝的吧?” “能不能再断得具体一点──明朝什么时期的呀?” “明晚的──明朝的碗都有鸡心,早期的很重,到了中期,鸡心就不太强调了,这一件的鸡心已 经近于无。” 原来是这样呀。 “孤证不证──我再来看看青花的发色。”朱友山接过碗来看膛里的图案。 “扑哧!”他笑了起来。 “这是明朝人的衣服被现代人穿了──在演戏呢。” “啊?”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一个专家的脸色变了:“这是我刚买的,虽然有些疑惑,但我没看 出来是假的呀。” “你当然看不出来。”我们拼命地朝朱友山使眼色,可他根本不管不顾,“这个碗的胎、釉、形制 得都没问题──这是明代的素碗,价格不高,但是现代的窑工们得到后,又在碗心里画了青花,入窑 再一次烧制而成。” 每个时期,烧制出的青花发色是不一样的。 这样呀。 我们在心里都暗暗地为片儿朱喝彩,我看到,专家们的脸上也流露出了赞许的微笑。 ──看来朱友山进入省古陶瓷研究会是没问题了。 但是谁也没料到的结果出现了:那个买碗的专家出于对正品的洁癖,把碗扔到了外面的水泥地上。 就算是现代人在上面画了青花图案,可碗本身是明代的没错呀。 它能流传到今天,容易吗? 朱友山急白了脸。 那个碗碎成了十八瓣荷花,但幸亏碗底子还是好的。 朱友山捡起碗底,对我们说:“我不想加入这个古陶瓷研究会了,我们回去吧。” (选自 2017 年第 1 期《小小说月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朱友山本在住建局上班, 在一词偶然的机会中玩上了古瓷片,从此一发不可收,成为专职玩 家,并且堪称瓷片族中的大家。 B.小说在描写主人公朱友山时,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情、肖像以及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 从而将其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C.小说在描写主人公朱友山面试经过时,巧妙运用侧面衬托法,通过刻画“我们”的心理感受 和专家的表现来展现朱友山的性格特点。 D.小说语言自然流畅,简练传神,如“哦?”“哦!”两字独立成段,赋以不同标点,表达不同 含意,鲜明醒目,且有突出主题的作用。 2.小说中的朱友山有何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朱友山“不想加入这个陶瓷研究会”之事,你怎么看?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①专注执着。几十年如一口,爱好、搜集、研究古代碎瓷片。②勤学好问。像孙子一样向文博专家 请教并工工整整记下来,终成大家。③坦荡率真。给瓷碗断代时直言不讳,为专家摔碎瓷碗而急白了 脸,并愤然拒绝入会。 3.示例一:赞成。理由:古陶瓷研究会中的某些专家并没有真才实学,不能看出明代素碗被现代窑工 再次烧制;更重要的是,他们并不是真正爱惜古陶瓷,为了自身所谓对“正品的洁癖”不惜毁坏明代 瓷碗。朱友山入会既不能提高鉴别能力,更难以与之为伍。 示例二:不赞成。理由:尽管研究会中不乏无真才实学、却以对正品有“洁癖”的名义毁坏古陶瓷的 伪专家,但也有一些赏识朱友山且水平颇高的真专家,加入研究会有助于开拓视野,促进交流,从而 进一步提升自己,为研究、保护古陶瓷做出更大的贡献。 3.这是一道探究题,要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于朱友山“不想加入这个陶瓷研 究会”之事,可以赞成,也可以不赞成,只要言之有理,符合试题要求就可以,尤其要注意联系小说 的内容来谈观点和理由。 ·典型例题· 【真题展示】 (2017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 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 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 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 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 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 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 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 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 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 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 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 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 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 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 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 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 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 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 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做成 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 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 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 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 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 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 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 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 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 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 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 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B 5.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 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6.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 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5.题干要求“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这是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先 找出画线句,“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看有无修辞,如没有,圈出句中的关键词,句中的关键词是 “干什么”“都一样”,再回归文本,找出这句话的语境,前文说“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 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 同样辛苦的生活”,“干什么”应是指谋生的职业,“都一样”指的是在“辛苦”这一点上,裁缝与其 他职业一样,再结合下文在做裁缝的时候,那种难忘的体会让“我”对裁缝这种职业有了独特的感情。 6.赏析文章的语言,首先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包括: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风 格的幽默、辛辣、简明、含蓄、深沉;长短句式的特点,各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音韵、 构图和结构之美,含蓄与直白,赋比兴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可以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进 行赏析,词——炼字、语体色彩、词藻;句——长短、整散等。答案层次:明确特色,举例 分析内容,分析表达效果。本题在题干中已经给出整体的特点,即“充满生活气息”,考生 只要理解这一特点的内涵,然后到文中找出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追风筝的人(节选)① 卡勒德·胡赛尼② “把风筝给我!”阿塞夫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我停止了观看,转身离开了那条小巷。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手腕流淌下来。我眨眨眼,看见自己 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我意识到还有别的东西。我在流泪。就从刚才那个屋 角,传来阿塞夫的狂笑。 我仍有最后机会可以做决定,一个决定我将成为何等人物的最后机会。我可以冲进小巷,为哈桑 挺身而出——就像他过去无数次为我挺身而出那样——接受一切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后果。或者我可 以跑开。 结果,我跑开了。 我逃跑,因为我是懦夫。我害怕阿塞夫,害怕他折磨我。我害怕受到伤害。我转身离开小巷、离 开哈桑的时候,心里这样对自己说。我试图让自己这么认为。说真的.我宁愿相信自己是出于软弱。 因为另外的答案,我逃跑的真正原因,是觉得阿塞夫说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为了赢回 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这是个公平的代价吗?我还来不及抑止, 答案就从意识中冒出来: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 我沿着来路跑回去,回到那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我跌撞上一家小店铺,斜倚着那紧闭的推门。我 站在那儿,气喘吁吁,汗水直流,希望事情并没有变成这个样子。 约莫隔了十五分钟,我听到人声,还有脚步声。我躲在那家小店,望着阿塞夫和那两个人走过, 笑声飘过空荡荡的过道。我强迫自己再等十分钟。然后我走回到那条和冰封的小溪平行、满是车辙的 小巷。我在昏暗的光芒中眯起眼睛,看见哈桑慢慢朝我走来。在河边一棵光秃秃的桦树下,我和他相 遇。 他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那是我第一眼看到的东西。时至今日,我无法扯谎说自己当时没有查看 风筝是否有什么裂痕。他的长袍前方沾满泥土,衬衣领子下面开裂。他站着,双腿摇摇晃晃,似乎随 时都会倒下。接着他站稳了,把风筝递给我。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哈桑伸手用衣袖擦擦脸,抹去眼泪和鼻涕。我等待他开口,但我们只是静静地站在那儿,在消失 的天光中。我很感谢夜幕降临,遮住了哈桑的脸,也掩盖了我的面庞。我很高兴我不用看着他的眼睛。 他知道我知道吗?如果他知道,我能从他眼里看到什么呢?埋怨? 耻辱?或者,愿真主制止,我最怕看到的:真诚的奉献。所有这些里,那是我最不愿看到的。 他开始说些什么,但他有点儿哽咽。他闭上嘴巴,张开,又闭上,往后退了一步,擦擦他的脸。 就在当时,我几乎就要和哈桑谈论起在小巷里头发生的事情来。我原以为他会痛哭流涕,但,谢天谢 地,他没有,而我假装没有听到他喉咙的哽咽,就像我假装没有看到他身上的伤口一样。也假装没有 看到,从他的伤口上滴下的血滴,它们滴下来,将雪地染成黑色。 “老爷会担心的。”他就说了这么一句。他转过头,蹒跚着走开。 事情就如我想象的那样。我打开门,走进那烟雾缭绕的书房。爸爸和拉辛汗在喝茶,听着收音机 传出的噼里啪啦的新闻。他们转过头,接着爸爸嘴角亮起一丝笑容,他张开双手,我把脸埋在他温暖 的胸膛上,哭起来。爸爸紧紧抱着我,不断抚摸着我的后背。在他怀里,我忘了自己的所作所为。那 感觉真好。 【注】①节选部分背景: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小说 中“我”(阿米尔少爷)的助手是“我”的仆人兼儿时唯一关系亲密的玩伴哈桑。“我”为了赢得爸爸 的欢心,要在这场斗风筝比赛中获胜。在斗风筝过程中,“我”成功割断对手的风筝线赢了比赛,但 要取得最终胜利还要捡到那只最后掉落的风筝。哈桑全力以赴替“我”去捡风筝,却遭到了阿塞夫等 人的欺辱。 ②卡勒德·胡赛尼,美籍阿富汗作家。 ③哈扎拉人是在阿富汗长期受到普什图人歧视甚至迫害的少数民族,小说中哈桑就是哈扎拉人,而 “我”是普什图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那条和冰封的小溪平行、满是车辙的小巷”以及哈桑身上滴下来的血“将雪地染成 黑色”的描写,都暗示了我和哈桑之间往日亲密关系的破裂。 B.起初“我”因懦弱而不敢去救助哈桑,但在矛盾纠结中“我”意识到其实是自己内心认定哈 桑理应为“我”赢回爸爸付出代价,因为他是哈扎拉人。 C.“我”与哈桑相遇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哈桑手里拿的那只蓝色的风筝,我没有去查看风筝是否 有裂痕,因为我看到了哈桑沾满泥土的长袍和开裂的衣领。 D.小说多处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重点刻画了“我”面对一直对“我”真诚奉献的哈桑被欺辱, 却不敢为他挺身而出的复杂而激烈的内心活动。 2.哈桑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节选部分的结尾处写到:“我把脸埋在他温暖的胸膛上,哭起来”,“我”为什么哭了,请结合 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哈桑是一个勇敢忠诚、隐忍坚强、善良宽容的哈扎拉人。(1)勇敢忠诚:作为“我”的仆人和玩伴, 哈桑忠诚于我,真诚的为“我”奉献,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为“我”挺身而出,宁可自己受辱也坚持 为我拿回风筝。 (2)隐忍坚强:哈桑遭到了阿塞夫等人的欺辱后,克制忍耐自己的痛苦,既没有在 “我”面前痛哭流涕,也没有向“我”诉说小巷里的发生的事情。(3)善良宽容:哈桑对“我”没有 站出来救助他,没有任何怨言,只是害怕老爷担心。 3.(1)因为赢得爸爸的欢心,激动高兴而落泪:我赢得风筝比赛,就是为了赢得爸爸的欢心;终于 看到爸爸的笑容,我忍不住高兴和激动而落泪。(2)因为没能为对“我”忠诚的哈桑挺身而出,内心 矛盾纠结而落泪。我在哈桑遭到阿塞夫等人欺辱时不敢为他挺身而出,事后又不敢直面哈桑,内心矛 盾纠结而落泪。 3.试题要求探究小说节选部分的结尾处“我把脸埋在他温暖的胸膛上,哭起来”这句话的“我”为什 么哭了,探究的关键在“哭”字上,要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题来探究, 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解答,第一,因为赢得爸爸的欢心,激动高兴而落泪;第二,因为没能为对“我” 忠诚的哈桑挺身而出,内心矛盾纠结而落泪。还要分别有适当而简要的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