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周考语文试题(5月23日)
2022届下期高一语文周周练(一) 2020.05.23 一.现代文阅读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从画家叶永青被指抄袭比利时艺术家克里斯蒂安·希尔文,再到近期曝出的画家陈琦涉嫌抄袭,艺术界接连曝出的抄袭事件引发了大众的深度思考。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处于信息不发达年代的抄袭行为在当下已无市场。同时,传统艺术形态已被市场深度融合,各艺术门类间的相互渗透、互联网信息的植入,使得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改变。那么,艺术创作中的“模仿”“借鉴”“抄袭”到底应该如何界定呢? ②在学习艺术和创作的过程中,存在大量模仿、借鉴性质的行为,但艺术家是否赋予作品新的涵义,是作品具有独创性的重要衡量标准。比如,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画家提香的名作《乌尔比诺的维纳斯》中,作品的场景、构图、色调等取自于其师兄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19世纪的法国画家马奈则又受到提香的维纳斯的构图影响创作了《奥林叱亚》,他的另一幅作品《草地上的午餐》,则直接来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版画《帕里斯的评判》中的构图。再比如,中国绘画历史上也不乏以临摹为荣的传统,元代画家黄公望常在自己的作品上题写“拟北苑”,“拟”即有“仿”“模”之意,“北苑”就是他所尊敬的五代画家董源。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们都没有在作品的形式上照搬、照抄,而是基于理解原作品的精髓下,将其转化为个人的再创造。在信息高度流通的当下,如果艺术作品的互融互鉴无可避免,创作者应像上述古人那样,基于自身的艺术理念,在不违背真诚独立的创作精神的前提下,在不同的时代或社会语境下实现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上的碰撞与融合,进而表达自己的鲜明的艺术观点。 ③即使一件作品的形式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但只要它是依托于创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源自时代的精神特质和发自内心的情感触动,那它一定会拥有独特的现实魅力。当代画家靳尚谊临摹荷兰画家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经典作品,是寻找他在新的时代激变下的内心感受,是表达他对经典的崇尚和敬仰。同样是模仿,为什么没有人质疑靳尚谊?可以肯定的是,抄袭者“盯上”的不只是视觉构思,更重要的是这种构思中的商业利益。叶永青的作品售价比原作者高出一百倍以上的价格,难怪会激起希尔文的声讨。作品创作的初衷反映了作品的文化担当和价值层次,以虔诚之心为之或以功利之心为之,作品反映的状态也是截然不同的。艺术家想赢得市场的尊重最终取决于艺术家本人的道德定力。 ④ 对于何为抄袭,法律上有明确的定义。但大众对抄袭行为的理解和判断也还停留在舆论的导向上,没有更合理的解释。毕竟,艺术作品不同于普通的商品,无法通过一般的技术手段作出鉴定。即便是专业的艺术评论家、研究者以及专家等在评判标准上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视角。但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任何抄袭都难逃公众的眼睛,面对法律与道德的双重拷问,依靠抄袭混迹艺术界,生存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无论创作者选择何种表现方式,艺术家都应是通过自身独特的艺术视角观察世界、理解人性、表达情感、丰富社会观念。对于那些一味窃取他人艺术形式,一味以市场利益为目的的抄袭者,其作品只能是没有任何文化语境的艺术泡沫而最终被人们抛弃。 (吴江涛《“创新”四通八达“抄袭”无处可藏》) l.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市场化、信息化的影响以及艺术门类的相互渗透,艺术创作的借鉴与抄袭已成常态。 B.如果艺术家赋予了作品新的内涵,那么他对前人的模仿、借鉴就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抄袭。 C.人们对同样基于模仿的作品的态度截然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抄袭者的作品售价高得离谱。 D.是模仿、借鉴,还是抄袭,虽然无法界定,但法律与道德的双重拷问将使抄袭难以生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着重论述了艺术创作中模仿、借鉴与抄袭的区别。 B.文章列举古今中外事例论述了独立创作的重要性,论据典型而有说服力。 C.文章以靳尚谊为例,说明艺术家获得市场的尊重关键在于艺术家的道德定力。 D.文章提出问题后,既分析了抄袭事件出现的原因,也指出了抄袭的后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法律上有明确的定义,艺术界依靠抄袭牟利的人将无处遁形。 B.那些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了时代精神和个人情感的作品,一定会拥有现实魅力。 C.尽管受鉴定技术的限制及评判标准有分歧,但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艺术抄袭者的生存空间仍将越来越小。 D.标题中“四通八达”是指那些在模仿与借鉴中有所创新的作品将获得优厚的利益回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国家政策与市场力量的双重驱动下,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动能激发下,呈现出蓬勃的创作发展态势。 中国纪录片始终保有与时代共进的创作传统。作为中国改革发展的见证者,《辉煌中国》《复兴之路》《一带一路》等经典作品先后涌现。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主流化”气质回归,注重现实生活和主流价值传播。《记住乡愁》《本草中国》等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成为延续中华文脉、树立大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影视载体。《乡村里的中国》《中国人的活法》等反映时代发展和百姓生活的题材不断增多。自2012年开始,《舌尖上的中国》让纪录片成为全民话题,纪录片“年轻化”特点愈发凸显。近两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寻找手艺》《人生一串》等纪录片在视频网站上受到了年轻人热烈欢迎。 纪录片的精品化趋势也与制作技术提升直接相关。新型前沿拍摄技术的运用及对录音、音乐音效、视觉特效等技术手段和纪录片工业化流程的重视,让中国纪录片在制作品质和观看体验上更具“大片感”。电视媒体也推出像《如果国宝会说话》这样的微纪录、短视频、纪录电影。大体量的精品力作与小而美的纪录“小品”形成高低搭配,让中国纪录片创作更具层次性和良性化。 近年来,“中国主题”正在成为全球纪录片市场的热门资源,很多国外大型传媒机构推出了中国题材大型纪录片,中外合拍、国际传播成为纪录片制作传播的重要模式。 (摘编自韩飞《中国纪录片的新动能与新趋势》,《人民日报》2019年2月7日) 材料二: 如今,纪录片市场迎来红利期,种种资源向纪录片领域倾斜,国内纪录片生产一改往日困窘,开始吸纳越来越多的商业元素加入,诸如《舌尖上的中国》《了不起的匠人》《风味人间》等依托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构筑自己的生态圈。这似乎标志着这个原本游离在市场与艺术之间的小众品类开始走出市场化的第一步。 在这一过程中,难免有资本改变了创作者的目的,侵蚀了纪录片的真实边界,让作品在商业性与公共性之间进退两难。在这样的作品中,过分商业化使作品“铜臭味”过重,纪录片与广告片的界限不清。各大赞助商品牌和产品强行嫁接,不但打断了故事情节和逻辑的流畅性,而且降低了剧集的艺术水准。同时,强行娱乐化也让纪录片与剧情片难分你我,大量娱乐性的、非严肃的内容挤占了真实内容的空间。 (摘编自牛梦迪《纪录片商业化之路别走偏了》,《光明日报》2019年1月10日) 材料三: 《国际先驱导报》2015年10月13日刊登一篇题为《西方涉华纪录片不断升温:从好奇到研读》的文章。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的提升,以前相对强势的西方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在反思自己的同时,希望通过研读中国寻找出路。随之而来的是,近两年西方纪录片对中国题材的关注一直在升温,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早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西方涉华纪录片的拍摄曾达到一次小高潮。20世纪80年代,更多国家加入记录中国这一队伍中来,直到现在全面铺开。不管哪一个时期,拍摄中国题材的纪录片的原因无外乎好奇和需要——希望了解和传递关于中国的信息。相比之前的那次高潮,现在的涉华纪录片更倾向于研究和研读的视角,从过去的误解和片面认识的阶段回归更加客观、平和、直面的阶段。一方面,以中国的经济崛起为出发点,他们表现出充分肯定的态度和希望寻求更多合作机会的意图。另一方面,从自身利益考虑,希望保持本国强大的经济地位,害怕中国的崛起所造成的威胁,表现出对中国的警惕和批判。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5年10月13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传统是与时代共进,见证中国改革发展、延续中华文脉、表现大国文化自信、反映普通百姓生活都是它的重要创作题材。 B.制作技术的提升使纪录片在制作品质和观看体验上提升明显,纪录片的精品化已经等同于大片化,微纪录、短视频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 C.纪录片原本是游离在市场与艺术之间的小众品类,目前在国内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时期,许多纪录片愈来愈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D.无论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还是之后,西方拍摄中国题材的纪录片都出于好奇和需要,从过去的误解到现在的直面中国崛起,也在寻找自己的出路。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纪录片创作“主流化”气质回归,其蓬勃发展态势得益于国家政策与市场力量的双重驱动,也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动能激发有关。 B.若纪录片商业性过重,往往与广告片或剧情片界限不清,打断纪录片故事情节和逻辑的流畅性,或让娱乐性、非严肃的内容损及真实性。 C.随着中国对世界影响力的提升,以前相对强势的西方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从研究和研读的视角,表现出既希望合作又警惕威胁的复杂心态。 D.材料一和材料三中,都提到了西方纪录片对中国题材的关注,从西方国家部分加入到全面铺开,可以看出中外合拍“中国主题”纪录片不断升温。 6.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美手 万芊 过了春节,筱雨就着手自己博士毕业画展的创作。一段时间里,美院、老家,筱雨来来回回地奔忙,采集背景、写生,风雨兼程。又一段时间里,筱雨没日没夜地伏在画室里,构思、打草图,废寝忘食。 到了初春,筱雨的大型油画《采茶》,开始成型。画面上勾勒出的是一位中老年采茶女,黝黑的脸庞,衬托着起起伏伏绿油油的茶树。导师扈教授过来看过草图后,提了一些建议,便说,大胆画吧,不要太拘谨。其间,扈教授来过几次,对人物的姿态和神情、背景的色彩和渲染,都比较满意。 只是,筱雨迟迟不画人物的手。扈教授见了问,你怎么一直不画手?筱雨说,总觉得画这手还没有找到感觉。 筱雨是最后画手的,开始画手时,离画展还有十来天时间。确实,筱雨开始画手时,勾勒出来的各种手姿,不是自己一次次不满意,就是一次次被扈教授否定了。为了这简单的手姿,筱雨花了整整十天的时间,一次次向扈教授请教、一次一次推翻原先的方案。后来终于获得了扈教授的认同,最终成稿。 离画展开展还有三天,学院里召集所有的教授对参展作品进行最终评定。 当教授们来到筱雨的大型油画《采茶》前,都停下了脚步。几乎所有的教授,都点头啧啧称赞。人物的神态是安舒的,眼神中充满着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尤其,整个画面背景的渲染,非常大胆,给人一种全新的艺术冲击。 然而,院里最资深的成教授,提出了异议,说,采茶女的左手手臂偏短,采茶的手姿也略显僵直。这是这幅画的败笔。这败笔,影响了整幅画面上人物的完美。甚至可以说,这幅画,因为这处败笔,不能参加这次毕业展。大家都清楚,不能参加这次毕业展,潜台词便是作者将不能顺利拿到博士毕业证书。 一旁的扈教授开口说,按理,我是不能为自己的学生开脱什么的。画面人物的手,筱雨花了整整十天的工夫。后来,他拿出了一沓原型的照片,说,在他的心目中,原型的手,是非常神圣的,他就是想画这手,才有了创作这幅画的冲动,如果他换了另一双手,他宁愿不参加这次画展。我看了筱雨手中那一沓照片,内心受到了震撼。那照片上的原型,是他的母亲,一位有着天使一般纯净眼神,却有一只残手的采茶女。筱雨告诉我,他母亲从小其实和所有正常的小孩一样,四肢健全、健康。可是,在他母亲十岁那年,有一次,有个外地戏班子来镇上影剧院演戏。那时,大人手上挺拮据的,舍不得买票看戏。十岁的她实在太想看戏了,没有买票跟着大孩子钻进了影剧院。管影剧院的人,把蹭戏的小孩一个个抓出来,恶煞凶神一般。他母亲被那人拎着一条手臂,甩出影剧院。从此,他母亲手臂的发育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左手总比右手短一截,手也僵直,家里没钱,就这样慢慢成了残手。等他母亲渐渐长大,人家都出嫁了,她却因为手残迟迟嫁不了。到了最终远嫁茶乡,他母亲已三十多岁。他父亲年岁更大,也是个残疾人,根本没法下地上山。他母亲就用一只残手支撑起这个家。他父亲过世后,家里除了筱雨,还有他爷爷奶奶,他母亲里里外外一个人操持,靠几十亩茶地支撑着,供他上大学,一直到现在读博士。他曾一度想终止学业,帮母亲支撑这个家,但有一次就为这,他被母亲的残手狠狠地甩了一巴掌。这一巴掌让他终生难忘。他一直在想如何报答母亲,唯有把她那神圣的手展示给世人。 扈教授讲完,大家沉默了。 最终,全院教授投票表决,结果出人意料。筱雨的《采茶》竟然获全票通过,排在第一。 美院一年一度的博士生毕业画展如期举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美院竟然把筱雨的母亲请到了画展开幕式上。筱雨和他的《采茶》成了这期画展的一个靓点。师生们争着和筱雨、筱雨母亲在巨大的画前留影。其中一些留影,上了当天的网络和第二天的报纸。因为筱雨的那幅画,筱雨母亲的残手,竟然被人称为“世上最美的手”。 (摘编自2018年11月04日《昆山日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教授指出采茶女的手是败笔,作者设计这一情节旨在说明成教授艺术造诣高超,符合他“最资深”的身份。 B.筱雨迟迟不画人物的手,在导师的指导下,最终用十天时间画成手,这是画手的难度太大,且情感复杂所致。 C.“如果他换了另一双手,他宁愿不参加这次画展”,筱雨执着而真实地画母亲的残手,暗含了他对母亲的敬爱。 D.小说以师生们争着和筱雨、筱雨母亲留影,彰显师生们对筱雨那幅画的认可以及对伟大母爱的崇高赞美之情。 8.小说以大量篇幅写扈教授为筱雨“开脱”,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全文的情节结构有什么作用?试做简析。(6分) 答: 9.小说的最后说:“因为筱雨的那幅画,筱雨母亲的残手,竟然被人称为‘世上最美的手”’,试分析“世上最美的手”具有怎样深刻的含义。(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元顺,字子和,任城王元澄之子。年九岁,师事乐安陈丰,初书王羲之《小学篇》数千言,昼夜诵之,旬有五日,一皆通彻。丰奇之。 起家为给事中。时高肇权重,天下人士望尘拜伏。顺曾怀刺诣肇门,门者以其年少,答云:“在坐大有贵客。”不肯为通。顺叱之曰:“任城王儿可是贱也?”及见,直往登床,捧手抗礼,王公先达莫不怪慑,而顺辞吐傲然,若无所睹。肇谓众宾曰:“此儿豪气尚尔,况其父乎!”及去,肇加敬送之。澄闻之大怒,杖之数十。后拜太常少卿,以父忧去职,哭泣欧血,身自负土。时年二十五,便有白发,世人以为孝思所致。 寻除给事黄门侍郎。时领军元叉威势尤盛,凡有迁授,莫不造门谢谒。顺拜表而已,曾不诣叉。叉谓顺曰:“卿何得聊不见我?”顺正色曰天子富于春秋委政宗辅叔父宜以至公为心举士报国如何卖恩责人私谢岂所望也至于朝论得失,顺常鲠言正议,曾不阿旨。由此见惮,出除恒州刺史。顺谓叉曰:“北镇纷纭,方为国梗,请假都督,为国屏捍。”叉心疑难,不欲授以兵官,谓顺曰:“此朝廷之事,非我所裁。”顺曰:“叔父既杀生由己,自言天历应在我躬,何得复有朝廷?”叉弥忿惮之。转齐州刺史。顺自负有才,不得居内,每怀郁怏,形于言色。遂纵酒自娱,不亲政事。叉解领军,征为给事黄门侍郎。亲友郊迎,贺其得入。顺曰: “不患不入,正恐入而复出耳。”俄兼殿中尚书,转侍中。初,中山王熙起兵讨元叉,不果而诛。及灵太后反政,方得改葬。顺侍坐西游园,因奏太后曰:“臣昨往看中山家葬,非唯宗亲哀其冤酷,行路士庶见一家十丧,皆为青旒,莫不酸泣。”叉妻时在太后侧,顺指之曰:“陛下奈何以一妹之故,不伏元叉之罪,使天下怀冤?”太后默然不语。 后为陵户鲜于康奴所害。家徒四壁,无物敛,止有书数千卷而已。赠尚书令、司徒公,谥曰文烈。(节选自《北史》,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顺正色曰/天子富于春秋委政/宗辅叔父/宜以至公为心/举十报国/如何卖恩责人/私谢岂所望也/ B.顺正色曰/天子富于春秋委政/宗辅叔父/宜以至公/为心举十/报国如何/卖恩责人/私谢岂所望也/ C.顺正色曰/天子富于春秋/委政宗辅/叔父宜以至公为心/举士报国/如何卖恩/责人私谢/岂所望也/ D.顺正色曰/天子富于春秋/委政宗辅叔父/宜以至公/为心举士/报国如何/卖恩责人私谢/岂所望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即名刺,又称“名帖”,拜访时通姓名用的名片,是古代官员交际不可缺少的工具。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名片,在当今社会交往中被广泛使用。 B.父忧,就是父亲去世后要遵守的制度。古人在父母去世后要守丧,为父亲守丧称丁外艰,为母亲守丧称丁内艰。丧期一般为三年,其间需要断绝一切娱乐活动。 C.迁授,“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授”指授予官职。表示升官的词语还有“拔”“擢”“右迁”“除”,表示贬官的词语有“贬”“谪”“左迁”等。 D.侍坐,指位卑者在尊者长者的近旁陪坐;或者指尊者长者坐着,位卑者站立在一旁进行侍奉。文中元顺在西游园中陪坐在灵太后的一旁即为侍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顺勤奋好学,聪慧颖悟。他拜乐安人陈丰为老师,书写王羲之几千字的《小学篇》,日夜诵读,十五天后就能全部理解透彻。 B.元顺为父守孝,孝心至诚。父亲去世后,他悲伤痛哭直至吐血,亲自背土给父亲上坟。二十五岁的他也因为伤心父亲离世才有了白发。 C.元顺任性率直,不阿附权贵。他去拜访当时手握大权的高肇,先是叱骂不肯替他通报的守门人,见到高肇后又和他行了对等的礼仪。 D.元顺敢说敢做,耿介正直。他严肃正经地指责叔父元叉利用公职谋求私利,并讽刺元叉不将朝廷放在眼中,因此遭到了元叉的怨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至于朝论得失,顺常鲠言正议,曾不阿旨。由此见惮,出除恒州刺史。 (2)陛下奈何以一妹之故,不伏元叉之罪,使天下怀冤?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阴雨 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注】①元和十四年(8 ] 9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 刺史。本诗印作于赴任途中。 ②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一张,又專卧北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遥远。 B.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岀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阴少晴的特点。 C. 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D. 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岀诗人欲效法渊明.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而自由的生活的愿望。 15. 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诗句是: ,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 。 3.《阿房宫赋》里表现不吸取经验教训,最后也会重蹈覆辙,让后人痛惜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可燃冰可以看成是高度压缩的固态天然气,遇火即可燃烧。同等条件下,煤、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能量比它要少数十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这让科学家们如获至宝,把它称作“属于未来的能源”。可燃冰是迄今为止海底最具价值的矿产资源,它在海底分布的范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然而可燃冰的形成条件极为 ,温度不能太高,压力不能太大,一般在浅海底层沉积物、深海大陆斜坡沉积地层中才具备这种条件,因此开采极为困难。尽管人类 地寻求最好的开采方式,但开采量还是 。而且如果“可燃冰”在开采中发生泄漏,分解出来的甲烷气体从海水释放到大气层,将使全球温室效应问题更趋严重,后果不堪设想。可见,( ),只有合理地、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可燃冰”才会真正地为人类造福。我国对可燃冰的试开采起步较晚,却 ,曾在南海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开采中,连续产气22天,从而成为全球海域“可燃冰”试开采连续产气时间最长的国家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同等条件下,煤、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能量比它要少数十倍,而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 B.同等条件下,它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而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 C.同等条件下,它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 D.同等条件下,它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而且燃烧后绝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苛刻 殚精竭虑 微不足道 后来居上 B.尖刻 殚精竭虑 微乎其微 青出于蓝 C.苛刻 千方百计 微乎其微 后来居上 D.尖刻 千方百计 微不足道 青出于蓝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可燃冰”带给人类的不仅是新的希望,还有新的挑战 B.“可燃冰”在带给人类新的希望的同时,更多的是新的挑战 C.“可燃冰”带给人类的不仅是新的挑战,还有新的希望 D.“可燃冰”在带给人类新的挑战的同时,更多的是新的希望 20.下面一则通知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通知 为更好地照顾到全校师生的就餐需要,学校后勤部打算在暑假期间对餐卡充值系统进行升级。请广大师生于6月23日前与后勤部联系,退出卡中剩余的钱,并拿走新的餐卡。请大家相互转告,抓紧时间办理。 后勤部 2020年6月10日 (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4) 改为 (5) 改为 21.下面是某医院的医患纠纷处置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6分) 答:对于医患纠纷, 2022届高一下期语文周周练(一) 答案 1.B(A项,文中没有说抄袭已成常态,只说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改变。C项,人们对于两种作品的态度不同,并不只是因为抄袭者的作品售价高。作者认为,抄袭者盯上的不只是视觉构思,更重要的是这种构思中的商业利益;而人们的质疑,往往是因为作品本身没有源自时代的精神特质和发自内心的感动。D项,"无法界定"错,原文中说"对于何为抄袭,法律上有明确的定义"。) 2.B(文章列举古今中外事例,不是为了论述独立创作的重要性,而是说明判断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的重要衡量|标准,在于艺术家是否赋予了作品新内涵。) 3.D(从文章第三段来看,"四通八达"是指那些在模仿与借鉴中有所创新的作品将具有独特的市场的尊重,但不一定是优厚的利益回报。) 4B.(纪录片的精品化已经等同于大片化,微记录、短视频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理解有误) 5D.(“中外合拍‘中国主题’记录片不断升温”分析有误。) 6①《人民日报》侧重于正面赞叹中国纪录片的题材与价值、制作传播模式与发展趋势等;②《光明日报》侧重于反思和剖析国内一些纪录片过分商业化与强行娱乐化对其公共性的影响;③《参考消息》侧重于从西方涉华纪录片不断升温分析西方国家面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7.A“旨在说明成教授艺术造诣高超,符合他‘最资深’的身份”错,“说明成教授艺术造诣高超”只是其中一个表现。作者安排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引出“母亲的手”的故事。 8.①照应前文,揭示了筱雨迟迟不画人物的手,最终用了十天来画出人手的原因,解开了悬念。②“回击”了成教授的观点,使情节发生逆转,构成了情节的起伏。③为下文写筱雨的画在毕业画展中取得巨大成功作了铺垫。(每点2分) 9.①“世上最美的手”说明画作在体现“母亲”以残手采茶时所隐含的艰难而不屈的神态方面,画得逼真传神,处理得恰到好处。②“世上最美的手”体现了“母亲” 在凄苦的命运中所表现出来的善良、勤劳,不向残酷命运低头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品格。③“世上最美的手”彰显了不重手的残疾的外形,而注重美好内涵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弘扬了真善美,体现了小说的主题。(每点2分) 10C 11.C("除"指授予官职。) 12B("二十五岁的他也因为伤心父亲离世才有了白发"不对,原文是说"时年二十五,便有白发,世人以为孝思所致",首先是"世人以为",选项说法不一定是事实。另外,有白发的原因并不一定只有这一个。) 13翻译(1)至于在朝廷议论各种事情的得失时,元顺总是直言正议,却没有一点故意奉承的意思。他因此而被(一些人)惧怕,被外放出京任恒州刺史。(采分点:"朝""鲠言""阿旨""见惮""出") (2) 陛下怎么能因为一个妹妹的缘故,而不让元叉服罪,让天下人心中有冤屈呢?(采分点:"奈何""伏......罪""怀冤") 14. D (尾联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典故,是说自己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来排解心中孤独,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15. 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3分)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3分) 16(1)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7.B(原句中存在两个语病,一是进行数量比较时,表示"少"不能用倍数,由此可以排除A项;二是"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过于绝对,由此可以排除C、D两项。) 18.C[苛刻:①(条件、要求等)过高,过于严厉;刻薄。尖刻:尖酸刻薄。此处是指"可燃冰的形成条件",因此要|用"苛刻"。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千方百计:指想尽或用尽各种办法。此处应该用"千方百计"。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此处是说可燃冰的开采量非常少,所以成语应选用"微乎其微"。后来居上:指后起的超过了先前的。青出于蓝:原意是靛青是从蓼蓝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蓼蓝更深,后用来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根据横线前"我国对可燃冰的试 开采起步较晚"及横线后"成为全球海域'可燃冰'试开采连续产气时间最长的国家",推出此处应选用成语"后来居上"。] 19.A(语段中括号前的内容是先谈希望,后谈挑战,由此可以排除 C、D两项;语段更强调的应该是希望,而不是挑战,由此可排除B项。) 20.(1)"照顾"改为"满足";(2)"打算"改为”计划";⑶"剩余的钱"改为”余额";(4)"拿走"改为"领取”;(5)“抓紧时间”改为“及时” 21.(示例)本院实施首诉负责制,患者如向医院办公室投诉,由医办调查、处理并回复投诉人,如果患者不满意,则再次调查,并交医政办、分管院长组织讨论;患者如向各科室或部门投诉,则被投诉科室或|部门必须调查、处理并回复患者.达成医患和解后,再通报全院、处理当事人,并责成其加以提高、改进。(要求:语句连贯,句意流畅,不合要求者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元顺,字子和,任城王元澄的儿子。九岁那年,拜乐安人陈丰为老师。最开始他书写王羲之几千字的《小学篇》,元顺日夜诵读,十五天以后,全部理解透彻。陈丰认为他是一个奇才。 (元顺)初任官职给事中。当时高肇手握大权,天下的士人都拜倒在他的威势之下.元顺曾经带着名帖到|高肇门前,守门人因为元顺年纪小,就对他说:"在座的有许多贵客。"不肯替他通报。元顺喝斥他们说:"任城王|的儿子难道是低贱的吗?"当进见高肇时,元顺径直走上前登上床榻,拱着手和高肇行对等的礼仪,那些王公贵人们无不感到怪异,而元顺言谈中透着一股傲气,仿佛谁都不在他的眼里。高肇对众宾客们说:"这么小的孩|子尚且如此豪气,更何况他的父亲!"当他离开时,高掌特别尊重地礼送他。元澄知道以后大怒,打了他几十杖,|(元顺)后被任命为太常少卿,因父亲去世而离职,他悲伤痛哭直至吐血,亲自背土给父亲上坟。当时他只有二|十五岁,却已有了白发,世人都认为是他的孝心所致。 (元顺)不久被任命为黄门侍郎。这时领军元叉声威权势最盛,所有升迁任职的人,无不登门拜谢求见。元顺不过送去一份拜表而已,从不去拜见元叉。元又对元顺说:"你为什么不来拜见我?"元顺很严肃正经地说"天子年轻,将朝政大事委托于宗室辅政,叔父应当一心为公,荐举贤士以报效国家。怎么可以私卖恩忠,要人家私下向您道谢,这难道是朝廷对您的期望吗!"至于在朝廷议论各种事情的得失时,元顺总是直言正议,没有一点故意奉承的意思。他因此而被(一些人)惧怕,被外放出京任恒州刺史。元顺对元又说:"北镇十分混乱,正是国家的祸患,请让我代理都督职务,替国家捍卫边疆。"元叉心中十分怀疑他,又想为难他,不想授给他武官职位,便对元顺说:"这是朝廷决定的事情,不是我一人能够决定的。"元顺说:"叔叔既然生杀大权在自己一身,并且自己说天命已在自己手中了,哪里还有朝廷?"元叉听后更加恼怒和惧恨他。(元顺)又改任齐州刺史。 | 元顺自负有才干,却不能在中枢任职,经常心中郁闷不乐,这一切都表现在言谈举止上。于是他放纵于饮酒自乐,不亲理政事。元叉被免除领军职务后,朝廷召(元顺)回去担任给事黄门侍郎职务。亲友们到郊外迎接他,祝贺他入中枢任职。元顺说:"我不担心不入中枢,担心的是进入之后又被外放啊!"不久便兼任殿中尚书,又转任侍中。起先,中山王元熙起兵讨伐元叉,未能成功而自己被诛杀。等到灵太后重新听政时,才得以用王礼改葬。元顺在西游园侍坐,趁机向灵太后上奏说:"微臣昨天去看中山王家里的葬礼,不仅皇室宗亲都因他受到冤枉而死感到悲哀,就是普通百姓见到一家死了十口人,都为之祭起黑色的招魂幡,人们无不辛酸哭泣。"当时元叉的妻子就坐在灵太后的身边,元顺指着她说:"陛下怎么能因为一个妹妹的缘故,而不让元叉服罪,让天下人|心中有冤屈呢?"灵太后沉默着,不说一句话。 后来(元顺)被陵户鲜于康奴杀害。他家穷得只有四堵墙壁,没有东西可收敛,只有几千卷书而已。追赠尚书令、司徒公,益号文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