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2020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河西区2020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河西区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一)‎ 语文试卷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 ):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历的缘故。有无阅历,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 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 ,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 )。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潜心读书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 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 )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1.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体味 偏废 相反相成 B. 体会 偏颇 相反相成 C. 体味 偏颇 相辅相成 D. 体会 偏废 相辅相成 ‎2. 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阅读既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 B. 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 C. 阅读不但是对作品的再现,更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 D. 阅读不是对作品的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 ‎【答案】1. D 2.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①体会:体验、领会,强调感悟。体味:体察认识,强调细细品味的过程。该句强调阅读后的感悟,所以选择“体会”。‎ ‎②偏废:重视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偏颇:偏向某一方,但是不能作动词使用,所以错误。‎ ‎③相反相成:互相矛盾的事物既互相排斥又相互联结在一起。相辅相成: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结合“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潜心读书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分析,选用“相辅相成”。‎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横线后面句子“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分析,明确“并非……而是”的逻辑关系,根据后文“参与进来”,明确“并非简单再现”符合文意。分析选项内容,B项正确。‎ 故选B。‎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文艺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创作个性,如李白的奔 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旷达等。‎ B.‎ ‎ “流派”是在一定历史时期里由艺术见解和创作风格相近似的作家、艺术家所形成的文学派别。如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花间派”,以归有光为代表的“桐城派”,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等。‎ C. 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们 的代表作分别为《装在套子里的人》《羊脂球》《警察与赞美诗》等。‎ D. 报告文学是一种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学体裁,说它是报告是就其主题的真实性而言,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方法而言。夏衍的《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学常识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等。‎ B项,“以归有光为代表的‘桐城派’”错误。归有光是“唐宋派”。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国与国双边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城内的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年多时间里,国家主席习近平6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深入思考事关人类命运的宏大课题, 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同外界其他行为体命运与共的和谐理念,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新时期,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关于命运共同体的传统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经济全球化让“地球村”越来越小,社会信息化让世界越来越平。不同国家和地区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国家之间,过时的零和思维必须摒弃,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已,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从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抗击埃博拉病毒到也门撤侨行动,再到尼泊尔强震救援……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共享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有人将地球比作一艘大船,190多个国家就是这艘大船的一个个船舱。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地球号”才能乘风破浪,平稳前行。‎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03月02日版)‎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思考人类未来,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习主席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并提出可行的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 B.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就是合作共赢,同舟共济,在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中谋求本国的发展共同体。‎ C.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建立更加平等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D.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受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限制,不同国家和地区你我一体,荣辱与共。‎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心,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它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B. 文章第二段论述了命运共同体产生的历史渊源,并由此指向了它的历史意义。‎ C.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彰显了中国领导人的担当。‎ D. 文章第四段列举事例证明中国以实际行动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中华文化的思考和对世界大势的把握提出的。‎ B.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摒弃国家之间过时的零和思维,实现义利共赢。‎ C.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力量,深入思考了事关人类命运宏大课题。‎ D. 世界各国只要坚持合作共赢、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大船就能破浪前行。‎ ‎【答案】4. B 5. B 6. D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在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中谋求本国的发展”错,应为“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历史意义”错,应为“现实意义”。‎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D项,“只要……就”错,应为“只有……才”。‎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读渊明传 袁宗道 口于味,四肢于安逸,性也。然山泽静者,不厌脱粟;而啖肥甘者,必冒寒出入,冲暑拜起之劳人也。何口体二性相妨如此乎?人固好逸,亦复恶饥,未有厚于四肢而薄于口者。渊明夷犹柳下,高卧窗前,身则逸矣;瓶无储粟,三旬九食,其如口何哉?今考其终始,一为州祭酒,再参建威军,三令彭泽,与世人奔走禄仕,以餍馋吻者等耳。观其自荐之辞曰:“聊欲弦歌①,为三径②资。”及得公田,亟命种秫,以求一醉。由此观之,渊明岂以藜藿为清,恶肉食而逃之哉?疏粗之骨,不堪拜起;慵惰之性,不惯簿书。虽欲不归而贫,贫而饿,不可得也。子瞻檃括③《归去来辞》为《哨遍》,首句云:“为口折腰,因酒弃官,口体交相累。”可谓亲切矣。譬如好色之人,不幸禀受清羸,一纵辄死,欲无独眠,亦不可得,盖命之急于色也。‎ 渊明解印而归,尚可执杖耘丘,持钵乞食,不至有性命之忧。而长为县令,则韩退之所谓“抑而行之,必发狂疾”,未有不丧身失命者也。然则渊明者但可谓之审缓急,识重轻,见事透彻,去就瞥脱④者耳。若萧统、魏鹤山诸公所称,殊为过当。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见事是识,去就瞥脱是才,其隐识隐才如此,其得时而驾,识与才可推也。若如萧、魏诸公所云,不过恶嚣就静,厌华乐淡之士耳。世亦有禀性孤洁如此者,然非君子所重,何足以拟渊明哉!‎ ‎【注】①弦歌,指出任县令。②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③檃括,就原有的文章剪裁改写。④瞥脱,爽快。‎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冲暑拜起之劳人也 冲:顶着 B. 慵惰之性,不惯簿书 簿书:簿册文书 C. 以餍馋吻者等耳 等:等同 D. 识与才可推也 推:称誉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然山泽静者,不厌脱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高卧窗前,身则逸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亟命种秫,以求一醉 宁许以负秦曲 D. 殊为过当 若属皆且为所虏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 B. 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 C. 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 D. 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 ‎10.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祭酒,古代学官名,最早出现于汉代,是国子监的主管官。‎ B. 萧统,南朝梁代文学家,梁武帝长子,被立为太子后未及即位就英年早逝。他主持编撰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C. 子瞻,是苏辙的字,他是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 解印,即解下印绶。印,借指官爵。‎ ‎11.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口腹享受,四体安逸人之常情,作者认为这两者常常互相干扰妨碍,很难两全。‎ B. 陶渊明能写出“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正是因为他有作者所十分推崇的才识。‎ C. 在人们心目中陶渊明的形象历来是很飘逸的,作者觉得这是过誉,于是重加评说。‎ D. 该文是一篇否定历史定论、自出心裁的杂说类文章,多引古人论述佐证自己观点。‎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固好逸,亦复恶饥,未有厚于四肢而薄于口者。‎ ‎(2)世亦有禀性孤洁如此者,然非君子所重,何足以拟渊明哉! ‎ ‎13. 阅读文章第二段,作者认为萧、魏诸公分析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自己分析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 ‎【答案】7. B 8. C 9. A 10. C 11. B ‎ ‎12. (1)人本来就喜欢安逸,也厌恶饥饿,没有只看重身体的安逸而轻视口腹之欲的。‎ ‎(2)世上也有像这样天赋禀性孤傲高洁的,然而并不是君子所推崇的,怎么能够用 来比拟陶渊明呢! ‎ ‎13. 萧、魏诸公理解的原因是:①厌恶喧嚣、浮华,躲避世俗环境;②淡泊名利,甘于平静的生活。作者理解的原因是:①明白事情轻重缓急,认识事理透彻;②选择放弃爽快。‎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B项,“簿书”,名词作动词,处理文书。句意:散漫懒惰的性格,难以胜任官场批改文书等事务。‎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的人;判断句中停顿。‎ B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 C项,目的连词,来。‎ D项,是,表判断;介词,被。‎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受”是接受的意思,宾语为“此不近人情之誉”,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C项。‎ ‎“自古”修饰“高士”,“高士”作为后面“超人万倍”的主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超人”前面应该断开,排除D项。‎ 句意:陶渊明通达的话,也不肯接受这样不近人情的赞誉。然而自古以来高洁之士,超过常人万倍的,正在于认识事理透彻,选择放弃爽快。为什么呢?‎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是苏辙的字”错误。子瞻是苏轼的字。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项,“正是因为他有作者所十分推崇的才识”强加因果。结合“渊明者但可谓之审缓急,识重轻,见事透彻,去就瞥脱者耳”“见事是识,去就瞥脱是才,其隐识隐才如此,其得时而驾,识与才可推也”等分析,陶渊明能写出“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和他个人的经历、品格、思想、追求等多方面有关系,选项内容强加因果。‎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固”,本来;“亦”,也;“恶”,厌恶;“厚”,重视、看重;“薄”,轻视;“未有厚于四肢而薄于口者”(状语后置句)。(2)“孤洁”,孤傲高洁;“此”,代词,这样;“非”,不是;“然非君子所重”(判断句);“重”,推崇,看重;“足以”,能够用来;“拟”,比拟。‎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阅读文章第二段,作者认为萧、魏诸公分析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自己分析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需要立足文本第二段内容,筛选出相关的语句,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原因。‎ 结合“若如萧、魏诸公所云,不过恶嚣就静,厌华乐淡之士耳”分析,至于像萧、魏等人所说的,不过是厌恶喧嚣,选择安静处躲避,讨厌浮华,甘于淡泊的人罢了。可以从厌恶喧嚣、浮华,淡泊名利等角度分析。‎ 结合“然则渊明者但可谓之审缓急,识重轻,见事透彻,去就瞥脱者耳”分析,作者自己分析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原因是明白事情轻重缓急,认识事理透彻,选择放弃爽快等。‎ ‎【点睛】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参考译文:‎ 口腹追求味道,四肢渴望安逸,是人的本性。然而山野水边的隐居者,不厌恶粗粮;而爱吃鲜美食品的人,一定是冒着严寒,顶着酷暑跪拜官场的劳苦之人。为什么嘴巴和身体两种天性(的追求)如此的相互妨碍呢?人本来就喜欢安逸,也厌恶饥饿,没有(只)看重身体的安逸而轻视口腹之欲的。陶渊明从容自得地徜徉柳树之下,怡然地安卧窗前,身体算是安逸了;然家无积粮,月吃九餐,又如何对待口腹呢?现在考察他的经历,先担任江州祭酒,接着做了建威参军,后又做了彭泽县令,与世人为当官求取俸禄奔走,来满足馋嘴的等同罢了。看他自我推荐的话说:“暂且想要做官,做为隐居的资本。”等到得到公田,急忙要求种高粱,为了一醉。从这一点来看,陶渊明难道是把野菜作为清洁的食物,厌弃肉食而逃离吗?不健壮的体格,不能承受官场的迎奉;散漫懒惰的性格,难以胜任官场批改文书等事务,即使不想归隐而贫穷,贫穷而挨饿,也做不到啊。苏轼把《归去来辞》改写为《哨遍》,首句说:“为了口腹而放弃尊严,因为喝酒而放弃做官,口腹身体相互拖累。”可以说亲切极了。就比如好色的人,不幸天生清瘦羸弱,一放纵就死,不想一人独眠,也不可能,因为生命比欲念更重要啊。‎ 陶渊明辞去官职归隐,还可以拄着拐杖到小丘除草,拿着钵盘讨饭,不至于有性命的忧虑。假如长久做县令,那么就像韩愈所说的“压抑自己做事,一定会生重病的”,没有不失去性命的。既然这样,那么陶渊明只可说是明白事情轻重缓急,认识事理透彻,选择放弃爽快的人罢了。像萧统、魏鹤山诸位所赞誉的,很是过分了。陶渊明通达的话,也不肯接受这样不近人情的赞誉。然而自古以来高洁之士,超过常人万倍的,正在于认识事理透彻,选择放弃爽快。为什么呢?认识事理透彻是“识”,选择放弃爽快是“才”,他隐藏自己的才识如此,抓住时机辞官引退,其才识值得尊崇。至于像萧、魏等人所说的,不过是厌恶喧嚣,选择安静处躲避,讨厌浮华,甘于淡泊的人罢了。世上也有像这样天赋禀性孤傲高洁的,然而并不是君子所推崇的,怎么能够用来比拟陶渊明呢?‎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117 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14.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写诗人行到的地点和到此的缘由,诗人是为了“看水”而“行到”。‎ B. 诗歌中的第三句“野凫眠岸有闲意”与杜甫《漫兴》中“沙上凫雏傍母眠”意象相同,诗人用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 C. 诗歌的五、六句写水旁岸边,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冲洗,像筛过似的洁净,表现了溪水湍急的特点。‎ D. 结尾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使文章结构严谨。‎ ‎15. 请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C 15. 拟人(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描绘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之景;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喜爱之情。 ‎ ‎16. ‎ ‎①追求闲适自然、优雅自由生活的愿望;②抒发无法挣脱尘世困扰,身不由己的痛苦、无奈的复杂情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表现了溪水湍急的特点”错误。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齐得似乎经过修剪,平坦的沙岸,洁白的沙石仿佛多次被粗选细筛。应是“溪水平静”的特点。‎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野鸭在岸边睡着,充满闲情逸趣;老树伸展着秀丽的枝干,繁花似锦,惹人喜爱。运用拟人手法。情景交融。坐临孤屿,诗人看到的是野鸭眠岸,老树着花,盘枝错节,人老心红,焕发了诗人的青春气息。“无丑枝”新颖俏皮,恬淡悠然的心绪又一次得到深化。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诗人专门乘舟到东溪去看水,一是说明东溪水好,再就是诗人自己“爱闲”’整天挣扎在名利场中的过客是无暇欣赏山水的;第二句写到了东溪,登山孤屿,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不由地流连忘返。“发船迟”正见此意。‎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四句具体描绘东溪风光。推己及物,物我两忘。“无丑枝”新颖俏皮,恬淡悠然的心绪又一次得到深化。再看那“齐似剪”的蒲茸,“净于筛”的沙石更觉赏心悦目,心灵也得到了净化。‎ 结句“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风景虽好,但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情虽不厌”回应了首句的“发船迟”,天色已晚,“住不得”说出了心中的无奈,薄暮催人回,车马也劳顿了一天了。抒发无法挣脱尘世困扰的痛苦、无奈之情。‎ ‎17.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坚定的信念,荆轲高歌着“①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羽声就车赴死,终已不顾;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②_______”劝谏梁惠王不要归罪于民,要实行王道;贾谊以史为鉴,指出秦的过失“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③______” 告诫后世帝王要施行仁政;杜甫无论自身际遇如何,始终心系国家和百姓,因而吟唱出“ ④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毛泽东则在革命的浪潮中勇于担当时代大任,抒发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⑤______” 的豪情壮志。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身担何职,我们都必须始终树立爱国主义信念,做到心中有国、心中有民。‎ ‎【答案】 (1). 风萧萧兮易水寒 (2).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 艰难苦恨繁霜鬓 (5). 浪遏飞舟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萧”“莩”“霜”“遏”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翠河谷 熊召政 在中国的西部,特别是青藏高原,哪怕置身在海拔 ‎4000 米的高山上,也找不到山的感觉。这乃是因为彼处之高在于地势而非峰头,纵然也有峰头突兀,却没有耸的地理特征。南方却不一样,虽然海拔只有三五百米,但是悬崖峭壁,沟壑逶迤,置身其中,便有了崇山峻岭的感觉。眼下,我走在大别山主峰东南麓的龙潭河谷中,这种感觉又生了出来。‎ 数年前游龙潭河谷,曾写过一篇游记,兹后又陪友人来过几次。虽然常游并不常新,但没有一次感到失望。这情形犹如酒徒之于美酒,蝌蚪之于泉水。‎ 在枝柯荫覆的崎岖山路上走了四五里地,巨大的水声把我们领到了一条山溪边,溪口上架着一座木桥。这桥,仿佛是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搬过来的那么古老,那么简陋,而又那么富于诗意。桥那边,是一个只有七八户人家的小小山村。在这个小山村里,除了两只挂在树梢上的锅状的电视接收天线,再见不到任何一点点儿现代化的痕迹。黄色的且满布水渍的土墙,黑色的长着针菲的泥瓦顶,小的雕着花格的杉木窗子,背面有着粗重木栓的被柴烟熏成褐色的木门,以及门前稻场上散乱放着的石碾、石磙、石磨……就在那一刹那,我仿佛一脚踏进了唐朝,仿佛那柴门里走出了孟浩然,他用纯正的湖北乡音向我吟诵:“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在这小村的旁边,即是龙潭河谷的上游。我们穿过密林,透过林隙可以看到在乱石中奔流的激湍清泉。及至来到溪边但见藤萝蔽日,水雾盈袖。一路透迤,尽是白花花的瀑布,绿油油的小潭,青苍苍的林木,灰拂拂的断崖。且行且止,不由得赞叹古人临观此类景色时用词的精妙,如“绿碧”,如“空翠湿人衣”等。‎ 由于无路可攀,行不过二三里,只得在一挂20余米高的瀑布前打住行程。斯时,头上的洞天略略开阔,斜射下来的阳光与浮漾上升的水汽参参差差的,在嬉闹着、游戏着。忽然,朋友惊呼:“虹,虹,彩虹!”正在拍照的我定睛一看,只见一条长约数丈的彩虹在飞瀑前缭绕。一阵微风,虹飘过来,触了触我的胸膛,又从我的肩头飘过去,钻进密林中杳然不见了。与虹相触,甚或相拥,这是可望而不可即,可思而不可得的高妙的诗意,我竟在无意中获得,这是自然的恩赐。‎ 相比于龙潭河谷,这一段河谷更幽、更逸。朋友赞道:“有首著名的歌曲叫红河谷,这里直接叫翠河谷好了。翠不仅是它的颜色,亦是精神,更是风范。”这脱口而出的话,倒是道出了河谷的妙谛。‎ 回到小村庄,闻讯赶来的村长热情邀请我们到他的家中做客,他用自制的高山野茶招待我们。从言谈中,我们知道,大别山东南麓这片十平方公里的峰谷中,有一个叫大河冲的建制村,共有200多村民,71户人家,散落在九个小村庄里。大河冲村山高地僻,直到去年才通公路,村子里的年轻人几乎全部走光了。为了追求便捷的生活,也有不少村民搬到山下小镇居住。现在,留在这里与群山相伴的,只有几十个老人,偶尔也有几个被进城打工的小夫妻留下的孩子。‎ 听罢村长的介绍,我的欣赏人间美景的愉悦心境略略受了一些影响。城里的游人面对大自然奇异的山水,可以用数百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惊奇。但是,与绝妙山水比邻而居的土著,他们对风景的感受截然不同。极大地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城里人,他们钟情于自然;而渴望得到文明福祉的山里人,却愿意拥抱城市的喧嚣。人类从城市营造的那一刻起,科学与自然、风景与文明就一直进行着两个对手之间的博弈。城里人从汽车的夹缝里钻出来,便觉得回到了真正的欢乐中,甚至感叹这里的一只小山羊的生活质量都比他们高。但是,山里人却固执地认为物质生活的丰富,现代社会的便利,比什么都重要。他们眼中的天堂,不是什么翠河谷,当然,更不是大河冲,而是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陆家嘴等。‎ 存在决定意识,从生存学的角度来讲,翠河谷或许是一篇寓言。有的人希望生活在寓言中,但更多的人,却是更需要物质的享受、生活的便捷。‎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8. 请赏析第2段画波浪线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9. 作者是如何凸显翠河谷的“翠”的? ‎ ‎20. 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人类从城市营造的那一刻起,科学与自然、风景与文明就一直进行着两个对手之间的博弈。‎ ‎21. “我的欣赏人间美景的愉悦心境略略受了一些影响”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 ‎22.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写自己对南北大山的不同看法,既写出了它们的区别,又引出了要描写的对象——“龙潭河谷”。‎ B. 作者行走在龙潭河谷的山中,感受这里是那样的古老、简陋、富有诗意,好像是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搬过来的。‎ C. 文章既写了龙潭河谷之景,又写到了这里的年轻人离开村庄,去追寻城市的文明生活,真实呈现出现代生活的状态。‎ D. “与虹相触,甚或相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之情,而“可望而不可即,可思而不可得”则写出了由于种种原因而得不到的遗憾。‎ E. 文章考察了龙潭河谷景物与人事,阐述了人们的文化心理特征,以古人的传统和境界审视今人的世态人情,为浮躁的读者找到精神的家园。‎ ‎【答案】18.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对龙潭河谷的喜爱之情。为后文写翠河谷奠定感情基调(或作铺垫)。 ‎ ‎19. ①景物描写,通过写油油的潭水,苍青的林木凸显“翠”。‎ ‎②引用古人的赞叹表现“翠”。‎ ‎③ 用朋友的赞叹表现“翠”。 ‎ ‎20. 人类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与自然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 ‎21. (1)原因:因为村长讲到了村里的年轻人为了追求便捷的生活,都离开了古朴的 自然村庄。他们渴望文明的福祉,却忽视了自然的乐趣。‎ ‎(2) ①对龙潭河谷古朴自然风光的急切探访之情、赞赏之情。‎ ‎②对人们追求城市文明的遗憾、感慨之情。‎ ‎③对年轻人追求现代生活的无奈、理解、释然之情。 22. B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赏析文本语句及分析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赏析第2段画波浪线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分析作用,需要理解语句意思,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 抓住“犹如”分析,运用比喻修辞,把对龙潭河谷的感觉比作“酒徒之于美酒,蝌蚪之于泉水”,写出作者对龙潭河谷的喜爱之情。‎ 结合后文内容分析,如“相比于龙潭河谷,这一段河谷更幽、更逸”“有首著名歌曲叫红河谷,这里直接叫翠河谷好了”“在枝柯荫覆的崎岖山路上走了四五里地,巨大的水声把我们领到了一条山溪边,溪口上架着一座木桥”等,为后文写翠河谷作铺垫。‎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作者是如何凸显翠河谷的‘翠’的”,需要立足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结合“一路透迤,尽是白花花的瀑布,绿油油的小潭,青苍苍的林木,灰拂拂的断崖。且行且止,不由得赞叹古人临观此类景色时用词的精妙,如‘绿碧’,如‘空翠湿人衣’等”分析,主要从景物描写及引用古人的赞叹方面来写的。‎ 结合“朋友赞道:‘有首著名的歌曲叫红河谷,这里直接叫翠河谷好了。翠不仅是它的颜色,亦是精神,更是风范’”分析,用朋友的赞叹表现“翠”。‎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 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结合“极大地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城里人,他们钟情于自然;而渴望得到文明福祉的山里人,却愿意拥抱城市的喧嚣”“城里人从汽车的夹缝里钻出来,便觉得回到了真正的欢乐中,甚至感叹这里的一只小山羊的生活质量都比他们高。但是,山里人却固执地认为物质生活的丰富,现代社会的便利,比什么都重要。他们眼中的天堂,不是什么翠河谷,当然,更不是大河冲,而是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陆家嘴等”分析,抓住“博弈”“科学与自然、风景与文明”分析,主要指人类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与自然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2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及把握作者的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立足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分析原因。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结合“大河冲村山高地僻,直到去年才通公路,村子里的年轻人几乎全部走光了。为了追求便捷的生活,也有不少村民搬到山下小镇居住。现在,留在这里与群山相伴的,只有几十个老人,偶尔也有几个被进城打工的小夫妻留下的孩子”“极大地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城里人,他们钟情于自然;而渴望得到文明福祉的山里人,却愿意拥抱城市的喧嚣”分析,因为村长讲到了村里的年轻人为了追求便捷的生活,都离开了古朴的自然村庄。他们渴望文明的福祉,却忽视了自然的乐趣。‎ 结合“且行且止,不由得赞叹古人临观此类景色时用词的精妙”“朋友惊呼:‘虹,虹,彩虹’”“与虹相触,甚或相拥,这是可望而不可即,可思而不可得的高妙的诗意,我竟在无意中获得,这是自然的恩赐”“这一段河谷更幽、更逸”“我的欣赏人间美景的愉悦心境略略受了一些影响”等分析,表达对龙潭河谷古朴自然风光的急切探访之情、赞赏之情。‎ 结合“渴望得到文明福祉的山里人,却愿意拥抱城市的喧嚣”“山里人却固执地认为物质生活的丰富,现代社会的便利,比什么都重要”分析,对人们追求城市文明的遗憾、感慨之情。‎ 结合“从生存学的角度来讲,翠河谷或许是一篇寓言。有的人希望生活在寓言中,但更多的人,却是更需要物质的享受、生活的便捷”分析,对年轻人追求现代生活的无奈、理解、释然之情。‎ ‎【2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B项,“作者行走在龙潭河谷的山中,感受这里是那样的古老、简陋、富有诗意,好像是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搬过来的”错误。“木桥”仿佛是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搬过来的,不是“龙潭河谷”里的一切。‎ D项,“得不到的遗憾”错误,应是“描写一种朦胧美”。‎ 故选BD 六、语言运用 ‎23.下面是一位同学以“厉行节俭,从我做起”为题目的演讲稿(节选),请找出其中六处语言运用方面的错误,并通过调整语序、更换词语的方式进行修改。‎ 敬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厉行节俭,从我做起”。‎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下不少同学对勤俭节约持排斥态度,铺张浪费现象蔚然成风。为此,我觉得有必要谈出我对勤俭节约的理解,及时匡正当前的一些错误做法。‎ ‎……‎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最朴素的美德。今天的中国虽然经济有了长远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正不断提高,但我们绝不能丢弃勤俭节约的民族精神!‎ 须知,资源再丰富也有衰落的时候,物质再充裕也有坐吃山空的时候。厉行节俭,从我做起。同学们,让我们重拾勤俭之风,倡导理性消费,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答案】①“敬爱”改为“亲爱” ②“蔚然成风”改为“触目惊心”‎ ‎③“匡正”改为“纠正” ④“长远”改为“长足”(或飞速)‎ ‎⑤“虽然”放到“今天的中国”前 ⑥“衰落”改为“短缺”(或枯竭)‎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 ‎“敬爱”,意思是尊敬和爱戴。放在“同学们”前面,改为“亲爱”。‎ ‎“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改为“触目惊心”。‎ ‎“匡正”,纠正,改正。结合“当前的一些错误做法”分析,改为“纠正”。‎ ‎“长远”,是指将来很长时间,时间很长(指未来的时间)。修饰“发展”,改为“长足”(或飞速)。‎ ‎“今天的中国虽然经济有了长远的发展”语序不当,“虽然”放到“今天的中国”前。‎ ‎“衰落”,(事物)由兴盛、强大转向没落、弱小。修饰“资源”,改为“短缺”(或枯竭)。‎ ‎24.《论语》中“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句反映了古代士大夫对于“出仕”或“退隐”的态度,下列文意和这种态度最不相关的一项是(  )‎ A.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B.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C.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主要说的是人的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或生存状态: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和在自己所爱好的事物上寄托情怀,无拘无束的生活。它与古代士大夫对于“出仕”或“退隐”的态度关系不大。‎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_______,你认为他最突出的两个优点是______和________。‎ ‎【答案】 (1). 德行 (2). 安贫乐道、 (3). 勤奋进取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本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颜回在政治志向上不仅有淑世济人的入世情怀,而且颇具早期儒家的民本主义精神。他最突出的两个优点是安贫乐道和勤奋进取。‎ 七、作文 ‎26.按要求完成作文 在新冠病毒肆虐神州大地之时,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送来了大量救援物资,然而这些物资上张贴的“中国古代诗文”引发了中国人民的热议,瞬间传誉于网络。这些古诗文不仅言辞雅致,而且意蕴贴切。例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句,典出自《唐大和尚东征传》,与鉴真和尚东渡这一段中日友好交流的历史相关联,传达出“中日友好”的含义。再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一句,典出自《诗经•秦风•无衣》,表达了“共患难”的兄弟情谊。‎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一名当代高中生,以上材料激发了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考?请围绕“传统文化的意蕴”这一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主题鲜明,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传承中华诗歌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唐诗、宋词、元曲……古诗词是文化的精髓,多少年,多少人为其倾倒。李白的浪漫、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马致远的思乡情怀……多少诗人,多少词人,多少作曲家,闻名或隐逸,富足或落魄,都为古诗词的发展画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对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让我沉醉其中。古诗词中的一些词句,可以让人明白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少的送别词仍让人记亿犹新,王勃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真心朋友的真正定义,真正的朋友即使分隔两地友情也不会改变,描写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也让人看清世上酒肉之交,小人之交的丑恶。还有那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又描写了为友人饯行时因即将分别心情不快而与友人畅饮,隐含着朋友离别的思念与无奈。‎ 同送别诗一般,诗人也喜欢以乡愁为主题。李白的《静夜思》即写了景又写了思,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老树上缠着枯萎的藤蔓,黄沙漫天的小小古道,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牵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行走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写尽了在外漂泊的人辛酸与无奈和浓浓的乡愁,让人不由得融进诗中那个荒凉萧瑟,令人心中觉得凄凉的场景,在外游子,哪有不思乡者?思乡的诗词,随口都可以吟诵出来。还有亲情和团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我最熟知的诗词。这首词传诵至今,中秋佳节,无法归家与亲人团聚的人都会想起它,可见它流传之广。‎ 送别、思乡、团圆,围绕这它们的古诗词都带着那么一丝淡淡忧愁,却又包含着对未来的希望。‎ 江山美景几多爱,在景色的描写上,也可以在诗词中找到不少。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用一个“肥”字突出了绿叶的饱满,开创了诗词中的先河。烟雨迷蒙的江南,楼台、行人都在雨幕之中被模糊了,《江南春》一句“多少楼台烟雨中”令人身临其境。泰山的高大雄伟,险峻绮丽,在杜甫表达自己志向的同时被展现出来。江山美景、在古人笔下是如此多娇!‎ 古诗词中也有许多启示人的句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告诉我们新旧总会交替,新事物总将取代旧事物,一味守旧,是无法得到成功。这些句子被传为千古名句,其中的意义需要像品茶般细细品味。‎ 世上优秀的古诗词灿若繁星,星罗棋布,让我们追寻古人的足迹,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为话题作文。“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 ‎【审题】材料主要讲在新冠病毒肆虐神州大地之时,日本送来的物资上张贴的“中国古代诗文”引发了中国人民的热议。这些古诗文不仅言辞雅致,而且意蕴贴切。题干要求“作为一名当代高中生,以上材料激发了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考?请围绕‘传统文化的意蕴’这一话题,写一篇作文”,话题为“传统文化的意蕴”,题干提示“‘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结合诗词来阐述传统文化的意蕴等。需要我们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参考立意:传统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作用及影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关系等。‎ 行文结构:开头可以用一些精彩的语句来总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如“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引出“我们应该传承传统文化”的观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在经济社会告诉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中其中许多的重要环节已经出现了缺失的情况;在社会上,对于传统文化创新的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传统文化的创新是应该首先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前提的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做法或感悟,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因此,在时代今天的我们,就更应该努力传承传统文化,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等。‎ ‎【素材】诗。是唐朝的一株柳,摇荡在古风河畔;诗,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于清澈柔波;诗,是元时的一首曲,传颂在天山草原;诗,是清时的浣纱女,在河边唱着绝代的歌。‎ 我醉心于读诗,醉心于写诗。那一行行诗句是一只只飞翔的彩蝶,带我到美丽缤纷的大花园;那一首首诗又像是一只只萤火虫,“发出了微弱的光,但攒起来将是亮丽的光”。‎ 每一句诗所表达的意境也是不一样的。如:富有爱国情怀的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描写事物的诗,表达了诗人对一件事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送别的诗,表达了作者对往日朋友的留恋和不舍的情感。思乡的诗,表达了作者对远离了已久的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最经典的要数诗歌了,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结晶,是文学作品的长河中,永不消逝的星。宛若一尊朴素而华贵的青花瓷,浓缩在这靛青色中的是短短字句,穿越岁月长河的是古朴的格调。诗歌是优美的音乐,声声吟诵,有动人的旋律;诗歌是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带浓浓的墨香;诗歌是不老的传说,代代相传,成永恒的经典。‎ 从2013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的《中国成语大会》,再到如今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步步走来,被观众所熟知,这类节目不乏寓教于乐的娱乐因素,但更多的是温暖和温度。‎ 对于《朗读者》的火爆,也许制作人董卿在札记中的知而设问能回答这个问题——“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同样类比到《见字如面》可以说“你有多久没有写信了?”“你有多久没有读纸质书籍了?”……答案相比都是一样的——“很久了吧。”有学者说,这也是为什么《见字如面》《朗读者》这类文化类节目让我们如此推崇的原因。人间情感突显文学之美,人文情怀加深节目厚度。在书信、诗词、文章的背后,那些故事和情感,总能带给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文化节目受到热捧,正是传统文化再一次复兴的大好时机。这些年我们教育者为了推广传统文化也做了很多工作,提倡国学、重视书法、语文改革……传承传统文化,让经典浸润我心。当我们不断地亲近经典,真正地进行经典传播时,我们找到了更利于扎根的沃土,这个沃土是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源头。‎ 中国千百年来,文化主导思想,精神决定成就,文化繁荣如宋朝,是民族之幸,精神昌盛如汉唐,是国家之幸,历史是过去,文化却是过去现在和将来。有学者感慨中华如此优秀之文化遭遇而今的落寞,也定当悲痛不已!‎ 抑制文化浮躁,无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让每个人沉下心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激发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唯有如此,全社会才会面对中国社会发展凝聚共识,更加从容与自信地走向未来。‎ 文化节目是路标,路还需要自己走。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其明确提出了“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深入阐发文化精髓”“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多项重要任务。‎ 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传统文化教育譬如普通话与口才培训,已成为越来越多家长培养孩子成长成才的新选择。传播传统文化的内容创业也开始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传统文化衍生品也正在获得市场关注……如果文化类节目的热播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反过来产业发展又可以为节目创作提供新鲜的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将成为文化类节目很有价值的外延意义。‎ ‎【点睛】话题作文: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的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致、深入、透彻。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空间更大。‎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