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6诗歌鉴赏题型2分析形象把握情感--主观题测试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6诗歌鉴赏题型2分析形象把握情感--主观题测试含解析

题型2 分析形象,把握情感——主观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9分)‎ 北塘避暑【注】‎ 韩 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注】 此诗大约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居北京(今河北大名)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紧扣题目“北塘避暑”,交代时间、地点、事件,渲染了林塘幽静的自然环境。‎ B.颔联中的“清风”,一语双关,一指炎夏的凉风,也可理解为“两袖清风”的“清风”。‎ C.颈联写景富有层次:“水鸟得鱼”是近景,俯视所见;“岭云含雨”是远景,仰观所见。‎ D.诗人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但酒醒之后,面对万枝香莲,青青山峦,愁苦又涌上心头。‎ 解析:选D “诗人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但酒醒之后,面对万枝香莲,青青山峦,愁苦又涌上心头”理解错误,“旷然”一词表明了主旨,“水鸟得鱼”自得其乐,“岭云含雨”去而空回;“长自足”“只空还”,表现作者虽遭贬谪,却超凡脱俗、乐观旷达的情怀。‎ ‎2.(对点题)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有乐观旷达、坦然面对贬谪的宽广胸怀。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拂面的林塘,以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乐观旷达,不以贬谪为意。②有知足常乐、不计世俗名利得失的思想境界。诗人以水鸟得鱼自享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为喻,表达了知足常乐、不计得失的思想。③有超凡脱俗、清廉高洁的气度。尾联以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来衬托自己的高洁。‎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 感遇十二首(其四)①‎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③逼神恶。‎ 8‎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注】 ①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时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做宰相,与牛仙客一起把持朝政,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②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③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第一句以大海衬托孤鸿,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 B.诗的第二句写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连护城河水也不敢看,这表明诗人经历打击之后格外胆怯。‎ C.诗的三至六句以双翠鸟营巢三珠树、珍木巅上,影射李林甫、牛仙客窃据高位,终将被“金丸”射中。‎ D.这首诗在结构上首尾照应,布局缜密,首尾写鸿雁,中间六句“侧见”领起,写“翠鸟”的招摇及对它的警告。‎ 解析:选B “格外胆怯”错,这里是象征诗人经历宦海风波后格外警惕,同时以孤鸿的警惕反衬出下文双翠鸟的自以为的安乐。‎ ‎4.(对点题)这首诗塑造孤鸿形象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诗人以孤鸿自喻,托物言志。以孤鸿的失群、寂寞象征自己被排挤出朝堂、无人支持的孤独和失落;以孤鸿的翱翔苍穹与双翠鸟的占据宝树高位做对比,表达了自己对身居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的讽刺和警告;借助孤鸿之口,流露出自己看淡名利、有意退隐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 关山月①‎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 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在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8‎ B.“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C.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眼前一亮。‎ D.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高楼思妇”对举,“望边邑”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 解析:选B “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错,曲解诗意。‎ ‎6.(对点题)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6分)‎ 解析:先分析三幅图画,结合相关意象分析图画特点,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以“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第二幅图画是由中间四句描绘的,以“汉下”“胡窥”“征战”等为特征的边塞征战图。第三幅图是由后四句描绘的,是以“戍客”“苦颜”“高楼”“叹息”为特征的戍客思亲图。作用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①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以“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②第二幅图画是由中间四句描绘的,以“汉下”“胡窥”“征战”等为特征的边塞征战图。作用: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战者。③第三幅图是由后四句描绘的,是以“戍客”“苦颜”“高楼”“叹息”为特征的戍客思亲图。作用:点出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体现诗歌深远的意境。‎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9分)‎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醾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浅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 ①酴醾: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醾花开春事了”的说法。②婉娩:天气温和。‎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嫩绿重重”,为所绘风光奠定底色。“曲阑幽槛”,把画面展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 B.第三、四句蜂儿忙着采蜜,是点上的特写;杨柳堆烟的路上,燕子轻盈地穿飞,乃线状的描述,此二句承前两句而来,由静转动。‎ C.下阕开头以“春婉娩”总上,又以“客飘零”启下,形成反差。词人在羁旅中面对残花,聊斟薄酒,以获得片时清赏。‎ 8‎ D.“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词人借酒打消对明朝事情的念想,迎接新的一天,体现了词人胸襟的开阔和旷达。‎ 解析:选D D项,词人借酒消愁,想把愁苦融于杯中酒,一个“且”字道出词人的无奈,这是一种暂时的忘却,并非胸襟的开阔旷达。‎ ‎8.(对点题)本词情感丰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对春景的热爱以及对春光流逝的伤感。②作客他乡的飘零之叹。③时光流逝,未来难期,只好借酒消愁的惆怅。‎ 第二练 分析形象,把握情感——主观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九日①水阁 韩 琦②‎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 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②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七绝开篇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榭”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诗歌第一句写出了池馆园林的荒凉,反衬了嘉客在重阳赏菊品酒的雅兴之浓。‎ C.诗中“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对仗工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D.整首诗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地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凸显一种高洁的人品。‎ 解析:选A “这首七绝开篇两句”错误,应为“七律”。‎ ‎2.(对点题)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首联和颔联进行分析。(6分)‎ 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的诗人形象。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但诗人并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现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并自勉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 寒食还陆浑别业【注】‎ 宋之问 8‎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注】 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之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住处,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的“今始发”,是说山中春光方兴未艾,正可尽情享受,并由此引出后两联对景物的描写。‎ B.颔联中“别”“卧”二字,表达了对洛阳春光的留恋,又透出了卧赏山庄春夜美景的惬意与喜悦。‎ C.颈联点明“寒食”节令,渲染出春酒又正新熟,不但春色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花香之外更兼酒香。‎ D.整首诗格调自然流美,语言含蓄隽永,韵律圆转如珠,再加上贯穿全诗浓郁的春天气息,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解析:选D 从整首诗来看,语言并非“含蓄隽永”,“花如雪”“杨柳风”“桃李月”,均能看出本诗的语言应该具有“清新流丽”的特点。‎ ‎4.(对点题)这首诗颔联中的“杨柳风”和“桃李月”意象清新,读来令人怦然心动,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①用“杨柳”来修饰“风”,描绘了洛阳繁花飘飞之后的暮春景象;用“桃李”来修饰“月”,描绘了陆浑山中月映桃李正芬芳的景象。②这两句写诗人早上辞别了河桥那掠过杨柳吹来的风儿,晚上就卧在这伊川桃李间的月色之中。③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洛阳春光的留恋,而且透出了卧赏山庄春夜美景的惬意与喜悦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 贯 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 【注】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 (xī chì):水鸟名。‎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8‎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遍及各处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风格明快健美,语言朴实清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去处。‎ 解析:选B “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与诗意不符。‎ ‎6.(对点题)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6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典型意象。接着从内容、结构和情感角度答题。‎ 答案: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遍及各处,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 作用:①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②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③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 和董传留别 苏 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①,眼乱行看择婿车②。‎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③新湿字如鸦。‎ ‎【注】 ①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②择婿车: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③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说诗人自己身穿简陋的粗布衣服,但是满腹诗书,气质高华。‎ B.颔联“厌伴”“强随”表明了董传的志向,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 C.诗歌巧用典故,“寻春马”“得意”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巧妙化用。‎ D.尾联承接上两句,诗人进一步想象董传金榜题名、扬眉吐气的情景。‎ 解析:选A “说诗人自己”错误,应是说友人“董传”。‎ ‎8.(对点题)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 ‎①对友人由衷的赞美之情。用“腹有诗书气自华”赞美友人气度光彩照人;“厌伴老儒”“强随举子”赞美友人志向远大。②对友人深情的鼓励。用“寻春马”“择婿车”的典故鼓励友人不要被眼前处境难倒。③对友人衷心的祝福。结尾以金榜题名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9分)‎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①(其四)‎ 苏 轼 萱草②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乱叶中,一一劳心插。‎ 牵牛独何畏,诘曲自芽蘖。走寻荆与榛,如有夙昔约。‎ 南斋读书处,乱翠晓如泼。偏工贮秋雨,岁岁坏篱落。‎ ‎【注】 ①此诗写于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期间,苏辙留京侍父,这是兄弟俩第一次远别。三年多里,诗赋往还,唱和甚多。②萱草,又名忘忧草,俗称黄花菜。‎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亭亭”写萱草高高挺立的秀美姿态,突出其“孤秀”“自拔”的精神丰姿。‎ B.“芽蘖”“走寻”写牵牛花生长蔓延的生命姿态,是其“独何畏”的具体表现。‎ C.“南斋读书”暗点园中主人的生活,“乱翠”“如泼”视听结合,突出景物特点。‎ D.全诗运用拟人、比喻等多种手法描绘景物,形象鲜明,既具情趣,又兼理趣。‎ 解析:选C C项,“视听结合”错误,没有听觉。‎ ‎10.(对点题)诗人借萱草、牵牛寄寓怎样的情感哲思?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萱草之花虽“微”,却能孤拔秀丽,优异突出,诗人借以表达超拔自取、卓然独立的人格追求,暗含对弟弟自信人格的赞美。②牵牛花隐忍屈曲,奔走追求于荆榛之中,无所畏惧,诗人借以表达于逆境中乐观进取、勇于追求的人生态度,暗含对弟弟乐观人生的激励。③萱草、牵牛,如泼乱翠,在一年一度的秋雨中凋零衰败,自然也会在一年一度的春风中再度蓬勃、满目泼翠,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考验,诗人借以表达一种超然达观的生命态度,这既是对弟弟淡然自取的人生态度的肯定,也是一种自我勉励。‎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9分)‎ 新夏感事①‎ 陆 游 百花过尽绿阴成,漠漠炉香睡晚晴。‎ 病起兼旬②疏把酒,山深四月始闻莺。‎ 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 圣主不忘初政美,小儒唯有涕纵横。‎ ‎【注】 ①此诗作于孝宗即位之初,隆兴元年(1163)夏,时诗人自临安返山阴故里,借居云门寺。②兼旬:二十来天。‎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题为“新夏感事”,是借立夏之景抒发对时政的感怀,从中可窥见作者念念不忘国家之心。‎ 8‎ B.首联写立夏之时的景物之新,此时已百花谢尽而绿树成阴,满眼一片新绿,故作者称其为“新夏”,既写所见之景,也写内心新的感受和感悟。‎ C.尾联写出了自己的欣喜若狂之态,“唯有涕纵横”表现了作者不仅为圣主的开明而欣喜,也为自己能亲眼见到国家太平而高兴。一句“圣主不忘初政美”既含讽谏之意,又有感激之情。‎ D.如果说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是感事的一部分,那么,他所感的时政之事才是作者的本意。“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反映出当时政治上对他的长期压抑,而此时却有一种由衷的期待与欣喜。‎ 解析:选B B项,作者并没有借此“写内心新的感受和感悟”。‎ ‎12.(对点题)全诗以新夏之景为触发点,抒发了哪些感情?(6分)‎ 答案:①在新夏充满生机的一片新绿中,透露出日长无事的娴静之情。②深山四月听到莺啼的喜悦之情。③对“下诏通言路”可能带来天下太平的期待之情。④对高宗时秦桧当权误国的不满之情。‎ 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